音韵学常识及《诗经》的用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些被发现的韵书,除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种《刊 谬补缺切韵》和蒋斧本《唐韵》外,其余均出于敦煌莫 高窟和新疆吐鲁番地带。
为使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 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 1936年,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见到的九种《切 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 出版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 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编辑的30种 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 中有详细考释和校记。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术界 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是可靠的,学 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 声母 研究的序幕。 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继续研究,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 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 定” 等。
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 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 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 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 舟的《切韵》等。
《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 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 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 数都是一些残卷。
第六单元古汉语通论
音韵学常识 及《诗经》的用韵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 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 入。”
----明· 陈第《毛诗古音考· 自序》
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不断变 化。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要积聚到一 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一、什么是音韵学
是研究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及 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节,每个音节都可 以切分出声、韵、调,所以汉语语音的演变就表 现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研 究汉语语音就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声母、 韵母和声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
(一)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 统。
上古声母的考求是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开始 的,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黄侃、曾运乾 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 题,
1、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功……
六、调与中古四声
调指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指 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这样的定义不 能完全适用于中古声调,因为中古有入 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无入声。
中古四声
唐· 处忠《元和韵谱》: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哀而远, 入声急而促。
仅凭这样简略的说明,无法构拟中古四 声调值。再加上调值受方音影响很大,调类 相同的字,方音不同,调值迥异。(丽、天)
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现代变成阴阳 上去四声。
1、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影响,变成阴平、阳 平。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 2、中古上声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 余仍为上声。 3、中古入声变化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 的都有。 中古去声无变化,仍是去声。
七、反切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 此 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 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 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0)
反切的基本原理:
Fra Baidu bibliotek
反切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 字的读音。 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 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 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夲: 土 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2) 反切的出现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个汉字 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 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 的读音。如: 冬——被切字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有了反切,人们就能把切下字联系起来,归纳韵 部,韵部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据,这意味着韵书的产 生为期不远了。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存于反 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 书随后出现。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反切。韵 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 反切在前,韵书在后也。”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声 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集》。
重唇音 帮滂並明 轻唇音 非敷奉微 舌头音 端透定泥 舌上音 知彻澄娘 齿头音 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 照穿床审禅 牙 音 见溪群疑 喉 音 影晓匣喻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传 统 三 十 六 字 母
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 的术 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 又 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 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 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 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诗·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二、语音史的分期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目 的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 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 :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三 家分期大同小异,现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王力将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五、韵及相关概念
1、韵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项有以 下三种: 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 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 这样的韵为韵类。比如《广韵》东韵有两个韵 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 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如《广韵》有 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 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八、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 上古韵文,主要是《诗经》,还有《说 文》的谐声偏旁、通假、异文、《说文》 重文、汉儒注音、声训材料、古代方言。
四、《切韵》系韵书简介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中古音反 映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音韵的 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及近古,上 推古音。所以在学习《诗经》韵部及 上古音之前应该先学习中古音,学习 中古音,应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1、韵书的产生 (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佛典的翻译直接促进了人们对梵文(古印度 的一种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而启发人们对汉 语语音进行科学的分析。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反切的产生,四声的出 现,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汉字的 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古读猪如都”。可 判定 “猪、都”古代同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 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雅,夏 也。”“邦,封也”。“法,逼也。”这些声训,许多 情况下 声母音应该是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 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音 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 期的语音主要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 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 科也叫今音学。
编写目的: 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 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 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 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 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因 此全 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 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重 要条件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 典。 韵书以声统韵,也就是说韵书的产生必须以声调学 说为基础。 南朝产生了“永明体”诗(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 “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如平仄的运用。
2、从《切韵》到《广韵》
A《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所著。 B 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著名增广本之 一,为唐代影响最大的韵书。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础上修订 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是中国历史 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 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 而且是考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 以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 说:“×与×韵”,或说“×与×为韵”。 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 或相近。 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 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 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 三个大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 收尾的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ŋ][-m]收尾 的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 的韵。
3、舒声韵与促声韵
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读音舒 缓,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即阴声韵 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是 读音短促的韵,即有塞音韵尾的韵。以[-p][t][-k][ʔ]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要元 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切韵》《唐韵》及《广韵》
等叫《切韵》系韵书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系 不变。
《切韵》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 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 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 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 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 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 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 写完成的。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 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 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 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 北音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四)以 后。
三、传统三十六字母
唐末五代的一个和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 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 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 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
为使散失的韵书重归故土,我国学者做了大量工作。 1921年,王国维首先把伦敦所藏的三种《切韵》残卷根据 照片抄录印行。 1925年,北大刘复从巴黎抄回的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 和两种《切韵》序文编入《敦煌掇琐》。 1936年,刘复、罗常培、魏建功把他们见到的九种《切 韵》、《唐韵》残卷及《广韵》编成《十韵汇编》影印 出版 1955年姜亮夫将自己在国外摹录的27种唐五代韵书及附 录6种编成《瀛涯敦煌韵辑》出版。 1983年,周祖谟将自己从1945年即开始收集、编辑的30种 韵书题为《唐五代韵书集存》,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书 中有详细考释和校记。
(二)上古声母考查中几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上古音到底有多少个声母,是哪些声母,目前学术界 还没有形成完全统一的意见,但有几个结论是可靠的,学 术界公认的,必须掌握。 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 声母 研究的序幕。 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继续研究,取得了 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 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 定” 等。
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 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进一步的 提高,为《切韵》增字作注的人很 多,其中主要的有王仁昫的《刊谬 补缺切韵》、孙愐的《唐韵》及李 舟的《切韵》等。
《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在以后很长的时间 里失传了,今天所能看到的是清末以后才陆续从 敦煌石室、新疆吐鲁番及故宫等地发现的,大多 数都是一些残卷。
第六单元古汉语通论
音韵学常识 及《诗经》的用韵
“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 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 以今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剌而不 入。”
----明· 陈第《毛诗古音考· 自序》
语音与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不断变 化。不过这种变化是缓慢的,要积聚到一 定程度时才能被感知。
一、什么是音韵学
是研究汉语语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及 其演变规律的学科。 汉语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节,每个音节都可 以切分出声、韵、调,所以汉语语音的演变就表 现为声母系统、韵母系统和声调系统的演变,研 究汉语语音就是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声母、 韵母和声调系统及其演变规律。
(一)上古声母——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 统。
上古声母的考求是从清代古音学家钱大昕开始 的,后经过近代国学大师章炳麟、黄侃、曾运乾 等人的考订,王力集大成地解决了上古声纽的问 题,
1、考求上古声母的依据。 考求上古声母,大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依据: (1)形声系统 以“工”为声符的字,有:贡、缸、江、杠、功……
六、调与中古四声
调指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指 一个音节内部的音高变化。这样的定义不 能完全适用于中古声调,因为中古有入 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调无入声。
中古四声
唐· 处忠《元和韵谱》: 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哀而远, 入声急而促。
仅凭这样简略的说明,无法构拟中古四 声调值。再加上调值受方音影响很大,调类 相同的字,方音不同,调值迥异。(丽、天)
中古平上去入四声,现代变成阴阳 上去四声。
1、中古平声字受声母清浊影响,变成阴平、阳 平。清声母字为阴平,浊声母字为阳平。 2、中古上声变成两类,全浊声母变为去声,其 余仍为上声。 3、中古入声变化较复杂,变成阴、阳、上、去 的都有。 中古去声无变化,仍是去声。
七、反切
颜之推《颜氏家训》:“孙叔然创《尔雅音 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又说“至于魏世, 此 事大行。” “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 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质言之,即上字 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 声。”(见《黄侃论学杂著》,页 ,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0)
反切的基本原理:
Fra Baidu bibliotek
反切是我国传统注音方法,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汉 字的读音。 切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 和声调相同。在拼合过程中上字取声母,舍弃其韵母, 下字取韵母和声调,舍弃其声母。 夲: 土 刀 切。tǔ +dāo→t+āo→tāo
被切字 切上字 切下字
(2) 反切的出现
反切是一种为汉字注音的方法,是用两个汉字 来拼读出一个汉字读音的方法。其原理是:上字 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及声调,即可拼出被注音字 的读音。如: 冬——被切字 都——切上字,冬与都是双声 终——切下字,冬与终叠韵,且声调同
有了反切,人们就能把切下字联系起来,归纳韵 部,韵部的建立就有了可靠的根据,这意味着韵书的产 生为期不远了。 反切不仅有注音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还 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统一读音的作用。读书音寄存于反 切,反切又起了统一读书音的作用。 反切出现在先,韵 书随后出现。 戴震《声韵考· 卷一》:“微有韵书,先有反切。韵 书产生之前,反切散见于经传,论韵者博考以成其书, 反切在前,韵书在后也。” 反切是韵书的基础,无反切即无韵书。 出现最早的韵书是公元3世纪魏国李登著的《声 类》,其后,有晋朝吕静的《韵集》。
重唇音 帮滂並明 轻唇音 非敷奉微 舌头音 端透定泥 舌上音 知彻澄娘 齿头音 精清从心邪 正齿音 照穿床审禅 牙 音 见溪群疑 喉 音 影晓匣喻 半舌音 来 半齿音 日
传 统 三 十 六 字 母
五音和七音
“五音”和“七音”是古人分析声母发音部位 的术 语,“五音”指唇、舌、齿、牙、喉,到了宋代 又 分出半舌和半齿,合称为“七音”。
(2)异文 后人引用前人的文章语句,某些字与原书 中的字可能不一样,用了另外的字来代替,这 种情况叫做“异文”。异文当然是字形不同, 而 读音相同。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异文也有可 以到后来读音相同。 《诗· 邶风· 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礼记.· 檀弓》引“凡民有丧,扶服救之。” 《孔子家语》引用时,写成“扶伏救之。”
二、语音史的分期
现代学者对汉语语音演变的历史做了分期,目 的是在汉语发展史上规定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时 语音系统,作为对语音进行研究的共同基础。 比较明确具体地提出汉语语音史分期的有三家 :瑞典学者高本汉,我国学者罗常培和王力。三 家分期大同小异,现多数学者沿用王力的分期。
王力将汉语语音史分为四期:
五、韵及相关概念
1、韵 韵这个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常见的义项有以 下三种: 其一,相当于今天说的韵母,即一个音节中开 头辅音以外的部分。在做音系研究时,常常称 这样的韵为韵类。比如《广韵》东韵有两个韵 母,也说有两个韵类。
其二,指韵书中把主要元音、收尾音和声调相同的 字归在一起的单位,即韵书中的韵。如《广韵》有 206韵,就是把26194字按主元音、收尾音和声调 是否相同分成的206个单位。
醢:呼改切。hū+gǎi→h+ǎi→hǎi 晻:乌感切。φū +gǎn→φ+ǎn→ǎn 眷:居倦切。ju+juàn→j+uàn→juàn 悲, 府眉切 fǔ+méi→ f+éi→ bēi 见,古甸切 gǔ+diàn→ g+iàn→ jiàn
八、上古音的声韵调
上古音研究的材料: 上古韵文,主要是《诗经》,还有《说 文》的谐声偏旁、通假、异文、《说文》 重文、汉儒注音、声训材料、古代方言。
四、《切韵》系韵书简介
今音学研究中古音,中古音反 映在《切韵》系韵书中。研究音韵的 人都从中古音入手,可下及近古,上 推古音。所以在学习《诗经》韵部及 上古音之前应该先学习中古音,学习 中古音,应重点学习《切韵》系韵书。
1、韵书的产生 (1)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影响
佛典的翻译直接促进了人们对梵文(古印度 的一种语言文字)的研究,进而启发人们对汉 语语音进行科学的分析。 佛教的传入,促进了反切的产生,四声的出 现,为古代音韵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古读 汉代注音方法多用直音法,如果要注明一个汉字的 古代读音,术语就是“古读”。如“古读猪如都”。可 判定 “猪、都”古代同音,即声母zh、d同一。又如“古读 廛如 坛”。(除-涂) (4)声训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解释字义,叫声训。如“雅,夏 也。”“邦,封也”。“法,逼也。”这些声训,许多 情况下 声母音应该是相同的。可以据此考求上古音声母。
1、上古音:公元3世纪以前,即先秦至 两汉。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古音学。
2、中古音: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魏晋南 北朝隋唐宋),也叫韵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音 主要反映在《切韵》系韵书里,所以研究这一时 期的语音主要是依据《切韵》系韵书,因此而形 成的学科叫《切韵》学。与古音学相对,这一学 科也叫今音学。
编写目的: 一是为研究音韵的人提供一本正音字 典,一是为诗人提供一本检韵的韵书。
根据前一目的,需要讨论语音的古今南北异同,本着 从严从细的原则将具有细微差别的韵全部区分开来,即陆 法言在《序》中所说的“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因 论 “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捃选精切,除削疏缓”。因 此全 书分韵有193个之多。 从后一个目的出发,该书允许诗人作诗时将某些音 色接近的韵合并使用,即《序》中所说的“欲广文路,自
(3)南北朝时期四声说的创建是韵书产生的重 要条件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 典。 韵书以声统韵,也就是说韵书的产生必须以声调学 说为基础。 南朝产生了“永明体”诗(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 “永明体”诗的主要特点是讲求声律,如平仄的运用。
2、从《切韵》到《广韵》
A《切韵》是隋朝陆法言等所著。 B 王仁昫(或作王仁煦)的《刊谬补缺切韵》 C《唐韵》,唐孙愐撰,是《切韵》著名增广本之 一,为唐代影响最大的韵书。 D《广韵》是宋朝陈彭年等在《切韵》基础上修订 而成的。全名为《大宋重修广韵》,是中国历史 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 的著作。它不仅是中国音韵学的首要研究资料, 而且是考察上古音韵的重要基础;《广韵》还可 以看作字典,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押韵。诗句中某字与某字押韵,古人常 说:“×与×韵”,或说“×与×为韵”。 押韵条件是声调相同、韵尾相同、主元音相同 或相近。 编辑韵书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诗人查找 押韵字。但实际上作诗押韵比韵书规定的韵要 宽,允许某些相邻近的韵通押。
2、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清代音韵学家把上古韵部按其韵尾的不同,分为 三个大类: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也简称阴声,指无韵尾或以元音[-u][-i] 收尾的韵。 阳声韵,也简称阳声,指以鼻音[-n][-ŋ][-m]收尾 的韵。 入声韵,也简称入声,指以塞音[-p][-t][-k]收尾 的韵。
3、舒声韵与促声韵
舒声韵,简称舒声、舒调,与促声相对,读音舒 缓,即没有韵尾或元音、鼻音韵尾的字,即阴声韵 和阳声韵,都是舒声韵。舒声韵读音可以延长。 促声韵,也简称促声、促调,与舒声韵相对,是 读音短促的韵,即有塞音韵尾的韵。以[-p][t][-k][ʔ]收尾的音节都是促声韵。促声韵的音节在主要元 音之后紧接塞音,读音必然短促,不能延长。
《切韵》《唐韵》及《广韵》
等叫《切韵》系韵书 。
《切韵》系韵书不断变更,但音系 不变。
《切韵》
《切韵》是代表中古汉语语音的一部 韵书,是汉语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隋文帝开皇(公元581—600年)初年,陆法言 的父亲陆爽在朝廷作官,刘臻、颜之推、卢思道、 李若、萧该、辛德源、薛道衡、魏彦渊这八个当 时的著名学者到陆法言家聚会时讨论了编订新韵 书的纲领性意见,陆法言执笔把大家商定的审音 原则记下来,于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编 写完成的。
3、近代音:公元13世纪至19世纪。金 元以后历代建都北京,北方成为文化中 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民族共同语逐 渐孕育成长。研究这一时期语音的学科叫 北音学。元人周德清《中原音韵》。 4、现代语音:公元20世纪 (五四)以 后。
三、传统三十六字母
唐末五代的一个和尚守温,用30个汉字代表当 时汉语的30个声母。宋初,有人又增加6个汉字 声母,遂成36声母,每个字代表一个声母。音 韵学上习称“传统36字”母或“守温36字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