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地表的变化是自然界的现象,它对人类的影响;2.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3.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4.学会描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并能解释它们产生的原因;5.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景观的形成原因,如山、丘陵、峡谷、沙漠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教学难点1.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2.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所学内容,了解地理与科学地理的差别,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教师可介绍地表的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并引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2. 学习内容第一节: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之一。

尤其是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牵动着人们的思维,因此本节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以及相关的自然现象产生原因。

其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地图、图片、模型等形式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构成。

学习目标1.了解地壳运动的基本概念;2.明确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问答。

教学步骤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介绍地壳运动的概念、分类和地球内部的结构。

2.通过问答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地震、火山爆发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3.发放学生手册,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了解每个自然现象的原因。

第二节:地球的层次结构地球的层次结构可分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四层。

学生可通过观察、实验、模拟等方式探究地球的内部构造。

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方式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巧妙地结合到前一节学习的地壳运动中去。

学习目标1.掌握地球的层次结构;2.区分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教学方法实验、讨论。

大地的变迁说课

大地的变迁说课

14 大地的变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一、课程标准知道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材分析:本课是新课标教材新增加的篇目,教学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内容多且散。

要注意内容的选取,做到突出重点。

二、教学背景分析1、学生情况分析:五年级学生纯真,热情,乐于参与教学。

善于想象,形象思维好。

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抽象思维开始发展,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片,照片交流,小故事的阅读、小短剧的表演,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想象,激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验中,了解大地的变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2、教学方式:体验、探究、合作3、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教学设备等。

4、前期教学状况:指导学生阅读本课内容,找出自己感兴趣点,并查阅相关的资料,简单处理,课上同学间交流。

要学生收集自己以及其他家庭环境的新旧照片并做好给学生展示交流准备。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预习,查阅、搜集有关资料、图片、照片,并将材料进行整理、归纳、加工,使学生对大地变迁有直观的认识。

课上交流展示,挖掘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

教学过程:新课标呼唤的教学过程是要“依赖主体的不断活动”而构建认知的过程,整个过程要强调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有效的科学的课堂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本课设计了多种形式学生参与的学习活动,包括资料的搜集、老照片的展示、讲述老照片,阅读相关的有趣小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在老照片的交流展示中,学生放松身心,在热情洋溢中交流给学生更多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在历史小短剧的激发下,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学习不再枯燥,学生的纯真的本性也可以更充分展现出来。

地表的变迁教案

地表的变迁教案

地表的变迁教案教案标题:地表的变迁教学目标:1. 了解地表的变迁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

2. 掌握地表变迁的主要形式和原因。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释地表变迁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地表变迁的概念和意义。

2. 地表变迁的主要形式: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河流侵蚀、冰川作用、海岸侵蚀等。

3. 地表变迁的原因:内部地球动力和外部地球动力。

4. 地表变迁的影响:地貌变化、资源利用和环境问题。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呈现一幅地球的照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特征,并提出问题:“你们能看到地球表面有哪些特征?这些特征是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2.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表变迁的主要形式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地表变迁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地表变迁形式或原因的研究,要求学生通过图表、图片或实例等方式进行展示。

实验活动:4. 实验一:模拟地壳运动。

使用泥土、纸板等材料制作地壳模型,通过推挤模型,观察地壳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5. 实验二:模拟风化侵蚀。

利用风机和沙土制作风化模型,观察风化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6. 实验三:模拟河流侵蚀。

使用水槽、沙土和小石子制作河流模型,观察河流侵蚀对地表的改变。

7. 实验四:模拟海岸侵蚀。

使用水槽、沙土和水波机制作海岸模型,观察海岸侵蚀对地表的影响。

讨论和总结:8. 学生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并与全班讨论各种地表变迁形式和原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9. 教师总结地表变迁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利用地表资源、保护环境。

作业布置:10.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地表变迁形式或原因,深入研究并写一份报告。

11.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地表变迁的现象,加深对地表变迁的理解。

教学评价:12. 通过学生的小组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评价学生对地表变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13. 收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报告,评价学生对地表变迁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14.大地的变迁说课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14.大地的变迁说课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14.大地的变迁说课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尊敬的各位评委:我是来自同江市第一小学的科学教师。

我将要说课的内容是大地的变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大地的变迁是粤教科技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变化的地表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以“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作为问题情景引出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猜想与假设、“寻找证据”、“思考与讨论”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感受和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同时通过思维碰撞,经探究推理认识到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遵循课标精神,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化石的作用。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综合以上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教学重难点如下: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猜测、分析、判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的事实。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四、说教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五、说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了以下材料辅助教学:相关图片、化石标本、泥、沙、小石子、筷子、烧杯。

六、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原有的教学经验和认知规律,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成以下四个环节:(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教师谈话: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

《第三单元地表的变化:地表在变化》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并了解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学生能够描述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和规律。

•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自然现象和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三、教学难点•理解地表变化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释地表变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地表变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地球模型或地球仪。

•相关的科学书籍和资料。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地表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类型。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资料,了解地表变化的特征。

•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分析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六、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如火山喷发、地震、河流侵蚀等,引起学生兴趣。

•提问:你们看到这些图片或视频后,有什么感受?你们知道这些地表变化是怎么形成的吗?1.新课学习•地表变化的概念和类型(5分钟)•讲解地表变化是指地球表面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包括侵蚀、沉积、火山活动、地震等。

•展示不同类型的地表变化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

•地表变化的原因和过程(10分钟)•分析各种地表变化的原因,如自然力量(风、水、冰等)的作用、地球内部运动等。

•通过动画或模型演示,展示地表变化的过程,如河流侵蚀、冰川运动等。

•小组讨论(10分钟)•分组讨论:选择一种地表变化类型,分析其原因和过程,并讨论其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组内分享观点,形成共识。

•小组汇报(5分钟)•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和观点。

•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1.整理•总结地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原因,强调地表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精品教案《地表的变化》教学目标:1、学生学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能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2、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3、让学生了解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重点:用科学的方法探究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认识地表变化对人类影响的双重性。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共同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猜图导入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猜图游戏,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给出的图片来猜一下这是什么地方?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最多?〖出示各种地貌图片〗学生猜图片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呢!其实地球上关于这样的地表形态还有很多,老师不知道你都到过哪些地方?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交流刚才我们一起介绍了这么多姿多彩的地表形态,那么这些地表形态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是的,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表的变化。

(板书:地表的变化)二、合作探究1、提出问题,确定主题地表形态可以说是千姿百态的,关于地表里面藏着好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好好想一想,你最想研究什么呢?学生交流2、猜测地表变化原因前几课我们学习了火山、地震等相关知识,结合前几课我们学的知识,大胆猜想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地表的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3、对影响地表的因素进行分类刚才同学们对地表千姿百态的原因做了大胆的猜想,科学探究的过程首先就是从猜想开始的,这一点我们同学们刚才已经做到了,并且做得非常好。

同学们,我们如果能给影响地表的众多因素分一分类,你觉得该怎样分?学生试着分类,教师引导教师小结:像火山、地震这些因素我们称为自然力量;像京杭大运河、三峡工程这些因素我们称为人为力量。

今天我们就从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这两个主题入手来研究地表的成因可以吗?4、自选主题,小组合作探究,认识自然力量和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选择研究的主题教师分发资料,以备学生参考研究自然力量的小组进行全班交流(针对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播放关于火山、地震、风化、搬运、沉积、板块移动等的课件资料。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2.了解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影响;3.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的变化;2.掌握地表变化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树立保护地球的意识;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来理解地表的变化。

三、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表的变化?2.研究地表的变化方法;3.地表变化与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4.如何保护地球?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10分钟)活动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视频或图片展示,介绍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地球自然环境;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3.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 深入学习(30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活动步骤1.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地表的变化》,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和可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学习研究地表的变化和地表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归纳总结(15分钟)活动目的通过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科学知识。

活动步骤1.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所学内容;3.学生进行个人思考,总结各自的学习成果。

4. 课后延伸(5分钟)活动目的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活动步骤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和环境;2.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写下自己的保护地球的计划。

五、教学评价1. 评估方式1.学生回答问题的表现;2.学生观察实验的表现;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的表现;4.学生个人思考和计划的表现。

2. 评价要点1.是否理解地表变化的原因和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2.是否正确地运用相关科学知识;3.是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地球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培养不断探索、思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通过证据推断过去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化石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青青草原,引出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2.引出课题《地表的变化》,并解释本节课的目标。

二)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出该山脉曾经是海洋的证据。

2.展示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推测为何会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这些化石。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推测和证据,引导他们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三)地表的变化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如河流冲刷出的峡谷、地震造成的地表裂缝等,让学生观察、描述、推测。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证据推断过去的地形。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对地表造成影响。

2.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地表造成的影响的图片,如采矿、建筑等,让学生观察、描述、推测。

3.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表造成影响,需要和谐相处。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警示。

3.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推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4课《大地的变迁》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4课《大地的变迁》说课稿

粤教版科学五上第14课《大地的变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地的变迁》是粤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地质观念和环保意识。

教材内容丰富,以探究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地理知识,对地球表面形态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地质演变过程的认识较浅,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和直观演示来进一步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环保意识的认识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认识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自然现象,掌握板块构造学说。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地球变迁的认知,培养环保意识,珍惜自然资源。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自然现象。

2.难点: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在地球变迁中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变迁的原因。

2.利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变迁过程。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球变迁的影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地球变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大地的变迁》。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自然现象。

3.探究活动:分组进行探究活动,讨论地球变迁的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4.成果展示:各小组代表汇报探究成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和建议。

5.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利用模型展示地球变迁过程。

6.实践活动: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模拟实验,感受地球变迁的影响。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迁)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前四课中,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地球外表、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根底上进行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拟全面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和侵蚀的过程及定义,此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学情分析
在没有学习本课以前,学生刚刚认识了千姿百态的地球外表;而热胀冷缩、流水及风的搬运作用,学生都有肯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能依据资料推测某地在很久以前的地形;2了解人类的活动也会改变地表。

3了解地表的变迁是个漫长的过程。

4、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
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具体原因。

教学过程
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寻觅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过程
要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寻觅证据——得出结论〞这样的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使他们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教学反思
课是一堂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本课的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认识,特别是依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来进行证明,并能够依据观察
到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最后得出结论这一完整环节的经历,从而提高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14.大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14.大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粤教科技版五年级上册14.大地的变迁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同江市第一小学刘正学一、教材分析:本课以“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作为问题情景引出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像科学家一样进行探究。

教材中安排了“猜想与假设、“寻找证据”、“思考与讨论”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感受和学习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同时通过思维碰撞,经探究推理认识到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了解化石的作用。

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2.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和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猜测、分析、判断,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更进一步认识到地表在不断变化的事实。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四、教法:基于上述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将从以下几点展开教学:观察法、讲述法、实验法:五、教学准备:相关图片、化石标本、泥、沙、小石子、筷子、烧杯。

六、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媒体出示:课本图片。

教师谈话: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媒体出示:贝壳是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科学猜想: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原本就在那里的,还是后来才出现的?教师引导: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有的学生也在爬山的时候发现过类似的贝壳,让其回忆贝壳是松散的还是镶嵌在岩石中的,由此可以排除后来出现的情况,得出猜测高山原本是海。

(二)活动:探究海洋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媒体出示:课本图片、化石标本。

小学科学_6.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6.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6 地表的变化【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六课【教学目标】⒈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⒉知道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自然力量、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在地质作用、人为力量作用下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难点: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大胆想象,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有关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地表的变化课件。

每组准备一套:大托盘、烧杯、水、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课件展示6500万年前和现在的非洲板块,南美洲版块图片。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教师课件展示学生的发现:两块板块越来越远了。

看到这个现象你有什么想法吗?预设:这两个板块以前是不是一块?他们是怎么分开的?地表一直在变化吗?师:同学们提出那么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师生合作,探究研讨⒈认识地表是在不断变化的。

对于地表的变化科学家和同学们一样有很多疑问,并且进行着不断地探索。

师开始画思维导图-地表的变化。

老师这有一份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视频展示33亿万年以来地球上板块与海洋动画,引出科学家的发现。

以及沧海桑田的故事来说明地表的变化。

接下来举例验证: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一些远古时代海洋生物的化石。

你认为青藏高原千万年前是什么样子?学生分析资料猜测青藏高原千万年前的地貌。

预设:青藏高原千万年前应该是海洋,因为科学家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

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石吗?教师出示资料卡。

⒉猜测引起青藏高原地表变化的原因。

是什么原因使青藏高原由海洋变成世界屋脊呢?学生猜测。

预设:学生进行推理猜测地震、火山、板块运动等。

⒊展示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猜测引起这些地表形成的原因。

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变迁》教学设计.doc

五年级科学上册《大地的变迁》教学设计.doc

课题14.大地的变迁课型新授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解化石的作用。

3.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4.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5.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6.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难点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第一课时执教时间总节数教学内容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解化石的作用。

3.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4.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重点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难点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教具学具有关资料。

教法学法搜集、分析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教后反思一、交流引入创设情境1.师出不课本图片。

2.师: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3.师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1.学生观察。

2.学生思考。

二、激发兴趣引学达标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1.猜想与假设指导阅读P82图文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 “我的猜想”上。

2.寻找证据1.学生猜想,并和教师的猜想对照。

2.学生分组寻找三、智能练习达成目标四、精炼回顾再现目标A.在局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

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

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

3.思考与结论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

1.谈收获2.师总结:本课教学的流程正提问才目测一收集资料——分析一一判断并做出解释。

教学效果很好。

证据。

3.讨论、交流、汇报。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表的变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情况。

2.理解大地震、火山爆发、地震作用、风化作用等自然现象。

3.了解环保意识以及少量的自然科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1.介绍地球(地球的科学知识)2.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探究动态地球)3.介绍大地震、火山爆发、地震作用、风化作用等自然现象(探索地表变化的原因)三、教学过程第一部分:介绍地球1.教师放映有关地球图像的资料,并开展探讨。

然后让学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一次有关自然环境的观察。

反复问同学们自然环境中存在哪些自然元素。

2.教师通过引导与谈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反思有关自然元素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3.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类自然环境(绿色、环保意识),人们对环境的破坏会带来什么后果?第二部分:介绍地球的构造和地表的变化1.教师引导孩子们自己思考,掌握自然地理环境与地球构造的关系。

2.学习大地震、火山爆发、地震作用、风化作用等自然现象以及它们的效果。

了解环保意识以及少量的自然科学知识。

3.在分组后如果分班,选择一个大地图指出学生所在的城市。

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授现实中发生的例子的方式,引导他们理解与掌握自然环境中地球的特点。

第三部分:环保意识培养1.教师可以通过情景故事与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问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2.老师还可以使用与环境相关的报告演讲、涂鸦绘画和读书笔记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环保活动,并落实在生活中,启发学生环保、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估方式1.针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地球科学知识,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测试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了解和了解地球构造的程度。

2.在小组活动结束后,让同学们在小组中展示出他们的作品,评估他们的解答及环保意识的表现。

大地的变迁

大地的变迁

大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了解化石的作用,从而了解大地的变迁。

2、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素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课文内容主要是通过寻找化石,观察化石来了解大地的变迁。

通过学习认识什么是化石、化石的成因、化石有什么作用,另外可补充我国古代科学家沈括在地质研究方面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课外已经接触过有关古生物的知识,对化石的学习兴趣是很大的。

有关化石的知识,按照书本讲授,内容较少,会显得枯燥无味。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图片资料和简要的文字说明,由于化石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找到化石实物标本给学生观察的,只能为学生补充几张挂图,这些远未能满足学生对化石的学习兴趣。

怎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有关化石的资料,长时间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呢?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学生在搜索化石的资料,图片的、文字的,加以整理。

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达到了解、认识化石的目的,也培养了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习的技能。

三、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一直以来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学生以前也有学习过地球、岩石等内容,对地理知识有很强的探索欲望,对上网的操作也比较熟练,可以在网上浏览,网上讨论等。

课前教师搜索好相关的科普网站,为学生提供网址。

学生可以在上面阅读大量有关化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进行有选择的学习,小组交流,讨论老师的问题。

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在互联网上搜索了很多有关化石的资料,主要是围绕什么是化石、化石的成因、化石的作用、古代科学家沈括,把有关网页下载,提供给学生。

2、教学过程。

(1)引入:大家听过恐龙的介绍吗?(听过。

)现在地球上还有恐龙吗?(没有。

)我们根据什么来作出有关恐龙的推测呢?(有些学生可能会说出化石。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

《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活动准备1、教师布置让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形态影响的相关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相关课件或图片和文字资料:各种地形的风景图片(火山口、溶洞和石笋、黄河三角洲、黄土高原等);各种人造地貌景观(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填海造陆、京杭运河、煤矿、铁矿)。

二、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意识到大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要关爱地球、保护地球。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人类都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家园——美丽的地球上。

在她的表面,有雄伟的高山,辽阔的平原,纵横的沟壑,蜿蜒的山川……让学生欣赏地表变化的一组图片……[课件展示—四幅地形图](二)探究新知1、认识地球是在不断变化的。

(1)[课件展示—“世界屋脊”]展示到珠穆朗玛峰图片,引出一个故事: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

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能提供证据吗?(开始活动一)让学生发表见解,出示二个实例:一是珠穆朗玛峰发现了远古海洋生物的化石,二是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古代森林的遗迹,集体讨论探究。

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演变成的,而且现在仍在不断地变化着。

(2)教师展示六千五百万年前和现在的“海陆分布图”。

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讨论探究,猜想它以前是什么样子?再让学生动手用纸板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看到发现什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地球板块也在不断移动中。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组交流“搜集到的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资料。

(4)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地质年代表”,体会不同年代生活着不同的生物。

(5)师生小结:地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通过刚才的探究交流,你能举出一些因素吗?师生讨论交流:自然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刮风、下雨、火山、地震、温度的变化等。

)这些影响与人类的关系(有利:形成各种地形产生冲积平原;有害:火山地震对人们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教具学具
有关资料。
教法学法
搜集、分析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智能练习
达成目标
四、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1.师出示课本图片。
2.师:同学们,小伙伴们结伴去郊游,他们在哪里发现了什么?请大家认真观察。
3.师出示贝壳镶嵌在岩石里的照片。
课题
14.大地的变迁
课型
新授
课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解化石的作用。
3.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4.通过对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分析,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懂得收集证据,并能根据事实证据作出判断和推理。
5.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6.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四、板书设计
14.大地的变迁
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地壳运动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
1.谈收获
2.师总结: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总领全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清楚地表不是一成不变的。借助主题人物提出的问题驱动学生分析成因,收集证据,根据事实做出推理判断,从而学会猜想与假设这一科学研究步骤,同时提高对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的能力。
1.学生观察。
2.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2.学生分组寻找证据。
3.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各抒己见谈这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执教时间
总节数
教学内容
漂移的大陆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2.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难点
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具学具
课本图片
教法学法
观察、交流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教后反思
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四课《大地的变迁》(板书课题)。
一、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1.猜想与假设
指导阅读p82图文
把我的猜想和其他同学的猜想填写在课本p82“我的猜想”上。
2.寻找证据
A.在高山上发现的古代海洋生物三叶虫化石。
B.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一座山(图上的岩层是海底的颗粒沉积物)。
C.在阿尔卑斯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菊石化石。
D.喜马拉雅山的某些山峰每年会长高几厘米。
3.思考与结论
把收集的证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尝试作出合理的解释。
1.谈收获
2.师总结:本课教学的流程是提问——猜测——收集资料——分析——判断并做出解释。教学效果很好。
1.学生观察。
2.学生思考。
1.学生猜想,并和教师的猜想对照。
一、交流引入
创设情境
二、激发兴趣
引学达标
三、精炼回顾
再现目标
师:1910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在研究世界地图的时候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大陆会不会曾经彼此相连,后来又逐渐分开了呢?
一、漂移的大陆
1.师出示课本图文。
2.师:过对世界地图的观察研究,发现南、北美洲东海岸线和非洲西海岸线形状相似,像拼图一样,可以拼合起来,科学家认为,2.5亿年前地球上的陆地是连在一起的,以后逐渐分开,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就是大陆漂移说。
重点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难点
通过对自然现象提出问题的训练,培养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学内容
探究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高山上的原因。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解化石的作用。
3.知道自然界有很多的奥秘。
4.培养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
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