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毛琪

第9卷第6期2012年6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un.2012Vol.9No.6“宅男宅女”的出现与现今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对于“宅男宅女”,不能简单地贴上自闭、孤僻、无所事事等标签,他们中的部分人可能有所成就。
但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同时,还是要看到“宅生活”的不健康之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宅生活”方式是社会性退化的表现。
因此,研究“宅男宅女”现象,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对于缓解社会隔离和社会冷漠非常必要。
“宅男宅女”现象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一些学者针对此现象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学者们的研究角度主要涉及空间社会学、青年社会学,成果非常丰硕,对我们认识宅男宅女现象,以及它所形成的原因以及了解当代青年的个性特征,生活方式等有很大帮助。
笔者正是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多角度观点,进行更全面深入的分析。
一、概念及研究方法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宅男宅女”,笔者参照相关资料,将其界定为:年龄在15~35岁,休息闲暇时间经常或大部分时间在家上网,对这种生活方式持认同或中立态度的网民。
本文中所定义的“宅”,是指在家上网的状态,是依托于网络的宅。
“宅男宅女”们过分的迷恋网络,不理会现实世界的交往活动。
就思想性而言,它是消极的、非建设性的,也隐含着对主流社会潮流抵制的倾向,这一倾向在现行体制下对青年与社会的交流以及社会教育的开展都会形成障碍。
尽管尚未有学者将“宅男宅女”现象纳入青年亚文化范畴进行研究,但笔者认为这一现象已经具备一种亚文化的特征。
由于这一群体的成员多为青年人,故将其定义为一种青年亚文化。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来进行研究。
其中问卷设计为网络行为和社会交往状况两个维度,考察网民的行为、态度和人口基本情况。
宅男宅女

数据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同学除了生病之外, 有过一整天待在宿舍的经历
由图表分析,年级越高,上网时间越长。 其中,上网4小时以上的大一有28%, 大二有40.68%,大三则超过了半数。
宿舍、饭堂、课室
三点一线
图表显示,男女生在宿舍的消遣大部分都为 网上聊天和睡觉。 其次,女生较多为看视频, 而男生则是玩游戏。
总结
• 大学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群体,大学“宅”文 化已经在校园悄悄滋生,成为影响大学生发展 的绊脚石。大学时期是一个人形成价值观、世 界观的最重要时期,不积极的思想会影响到其 未来的发展和社会认识。我们大学生自身、校 园、社会等各方面需要共同努力,去纠正这种 非主流文化现象的发展。让大学校园真正成为 一个学术的圣殿,友谊的天堂。
关于“宅男宅女”——
• 他们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游 戏、影碟等。他们是自由思想的产物,是网络 技术的衍生品。他们高举“自由”与“新人类” 大旗,却终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居简出。
“宅人”标签
1、痴迷某事物或某人 3、依赖网络 5、作息时间不稳定 7、闷骚 9、一般是独身 • 2、依赖电脑 4、不想上班/上学 6、极少出门 8、性格多少有两面性 10、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关于大学生“宅男宅 女”的调查报告
——今天,你宅了吗?
选题意义
•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迅速催生了“御宅族”这个 群体,宅文化在全球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大 学生也纷纷加入了这一行列,成为当代的“宅 男宅女”。校园“宅”现象引发大众的思考和 讨论,于是,我们小组以此为调查主题,以典 型调查为主要方式在我们学校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借此调查更好的了解现今大学生“宅”现 象的现状、成因及其影响,进而对大学生“宅” 现象进行更好的引导“宅”现象带来的危害,大部 分同学们都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也谈我国的_宅男宅女_现象_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青年现象Qing Nia n Xia n Xia ng一、“宅男宅女”现象“宅男”一词源自日语“御宅族”,原本指不工作、不社交,对动漫、电玩等狂热的年轻人。
后来,人们把整天不出门的男生,也称作“宅男”。
而“宅女”,通常是指那些女动漫迷,但后来定义也变得像“宅男”一样,指“家里蹲着的女生”。
最初,“宅男宅女”一般指孤僻、沉迷网络、不擅社交的社会边缘人群。
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年白领加入其中,“宅”成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新的生活方式。
很多“80后”的“宅男宅女”们以“宅”为时尚,他们的最常用语是:今天你“宅”了吗?爱就“宅”一起!“宅”是一种时尚,“宅”是一种心态,“宅”是一种生活方式。
“宅男宅女”从最初消极被动的形象转变为自由、个性和关注内在生活品质的积极形象。
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呈与日俱增的态势,与此相关的“宅”经济也迅猛增长。
二、相关的解释及存在的不足如何来看待这一现象呢?主流的解释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从“80后”群体特征来解释“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80后”多为独生子女,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父辈过多的关心和保护,故而自我中心,不愿承担责任,不能承受压力,社会适应能力差。
不愿学习,不愿工作,躲在家中沉迷于网络和电脑游戏,对外界本能的排斥和冷漠。
因此“宅”体现了“80后”因社会化不足而产生社交障碍,心理自闭,是一种社会病态。
这种分析框架必须把“宅”和“80后”捆绑在一起才有解释力,但是这种解释的因果链条有着相当的脆弱性,因为“80后”是否存在着社会化不足、社交障碍、心理障碍本身是存疑的。
事实上任何个体,不唯独“80后”,在其生命历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上述特征,而且很多“宅男宅女”是“70后”甚或“60后”。
2.从社会压力的角度来分析“宅男宅女”现象。
认为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加快,激烈的职业竞争和生存压力引发了一种普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
人们从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转而蜗居家中是一种情绪压抑至极之后的反弹,是一种心理的自我疗伤和修复,从过多的关注外在功利向注重家庭和日常生活的内在精神家园的回归。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现在,随着网络的发达,“宅男宅女”的群体越发壮大。
他们整天蹲在家里上网、看电视、打电动,足不出户。
但是最近医生表示,这样的生活状态其实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生活方式是一种亚健康一名女生大学毕业7年,还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成天蹲在家里上网、看电视,一提起工作就害怕。
近日,医生诊断,这名“家里蹲”女孩患了社交恐惧症。
医生还指出,近年来这类患者不在少数,一般都是城市家庭的独生子女,年纪在20岁左右,家庭条件不算差,就算不工作赚钱,父母也能养活他们。
据调查显示,有57%的大学生有熬夜的习惯。
其中,大四学生中有熬夜的习惯的更高,达71%。
由于晚上没有统一就寝时间,大部分学生早晨不出操。
再加上丰富的业余生活导致很多学生睡得很晚,其中40%的学生因为打游戏等娱乐活动晚上不睡,早上不起。
这类人群无生存压力,“寄生”在父母身边,习惯接受来自父母或亲戚的照顾与安排,他们多半不能正确评估自己,或眼高手低、怕吃苦或社会适应不良。
专家说,如果长期待在家里,不去主动适应社会,这些人的交往能力会逐渐退化,严重者还可致抑郁,并与同龄人的差距越来越大,产生自卑心理,甚至会颓废。
时下,一些年轻人把在家里当成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每天睡到自然醒,饮食不规律,在家大部分时间都跟电脑一起度过,他们被称为“宅男宅女”。
近日,医生指出,“宅男宅女”的生活方式实际是一种亚健康。
“宅男宅女”基本上都有明显的“鼠标手”:手腕处磨出一层颜色很深的老茧。
若握鼠标姿势不当,还可引发“腕管综合征”,手掌麻木无力、局部疼痛。
长时间看电脑屏幕,眼睛会干涩,出现干眼症或角膜炎,高度近视者视网膜易脱离,每上网1个小时应休息5-10分钟。
“由于饮食和睡眠极不规律,也不运动,他们的身体消化等功能会受损,引起肥胖和抵抗力下降,加之室内环境不佳,还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
”医生建议“宅男宅女”应走出“宅子”,改变生活方式,走到真正的外界去呼吸新鲜空气,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和体育运动,回归单位,回归社会,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重新拥有健康的身体并快乐地生活。
也谈我国的“宅男宅女”现象一个空间社会学的分析视角

内容摘要
最后,御宅族通常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社交中心,比如说参加动漫展、游 戏比赛等等。而宅男宅女则更加注重网络社交,比如说在社交媒体上与朋友交流、 在游戏中与其他玩家互动等等。
内容摘要
总之,御宅族和宅男宅女都是对于特定领域或主题有热情和追求的人,但是 它们之间还是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
参考内容二
内容摘要
尽管御宅族和一般社会成员之间存在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御宅族就无法融 入社会。事实上,御宅族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于某些特定领域的 深入了解和兴趣爱好,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很多价值。例如,在一些动漫、游戏 等产业中,御宅族往往是主要的消费者和粉丝,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于这些产业 的发展非常重要。
在社会层面,“宅男宅女”现象加剧了社会分化和隔离。由于他们与外界的 接触减少,难以融入社会,这可能导致社会凝聚力和相互理解的降低。同时,这 一现象也给城市规划和设计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创造更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和 互动的城市空间,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中需要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四、结论与建议
“宅男宅女”现象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现象,它反映了当代青年人在面 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做出的选择。然而,这种现象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 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从空间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宅男宅女”现象与城市空间的社会组织形式和 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的高强度压力和快节奏,使得很多年轻人更 愿意选择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虚拟世界中。此外,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结构变化 也为这一现象提供了土壤。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独自享受家庭空间。这种独自享受家庭空间的习惯延续到成年 后,就表现为他们更愿意选择独自在家中度过时间。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

宅男宅女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宅在家中,成了宅男宅女。
宅男宅女并不是一个新词语,早在2002年,宅男宅女这个词语就已经成为了热门关键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它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中。
什么是宅男和宅女?宅男和宅女是指那些不愿意离开家门,对社交活动没有兴趣的人。
宅男和宅女通常会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他们通过互联网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和社交需求。
他们也喜欢观看电影,玩电子游戏,阅读书籍,听音乐和聊天。
为什么人们成为宅男宅女?1.人们喜欢在家中感到舒适和安全。
2.宅男宅女通常是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或者对社交能力有所恐惧。
3.他们觉得在家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很有趣,而且这比去外面找娱乐更为经济实惠。
4.有些人因为身体上的问题或者精神上的问题而不愿意外出。
宅男和宅女的问题1.缺少运动:宅男宅女习惯于在家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这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身体运动,长时间不运动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尝试一些室内运动方式,例如瑜伽,普拉提等,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2.缺少人际交往:宅男宅女通常因为社交能力不足或者恐惧而不愿意外出,这使他们的社交圈变得极为狭窄。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加入一些与自己爱好相关的论坛或社交网站,参加线上或线下的活动。
3.应对孤独感:过度的自我封闭很容易导致孤独感,这种感觉会对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团体活动或是加入志愿者服务,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机会与更多人认识和交流。
4.缺乏人际交往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的不足,是宅男宅女参加社交活动时的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参加线下的沙龙活动或通过加入运动俱乐部等方式,逐渐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技能。
5.睡眠不规律:宅男宅女习惯了熬夜,这不仅仅导致睡眠不足,还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解决方案:宅男宅女可以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定时休息,调整生活节奏,保证身体的正常运转。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Otaku)起源于日本,日文字面意思是“你的家”。
“御宅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足不出户的人。
他们曾被认为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在动漫和电玩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渐成为新潮流。
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宅男宅女”,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御宅生活”使孩子们脱离社会,成为没有社交能力的边缘人群。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及某些职业的青年人把更多的时间呆在了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我以为,宅男宅女的出现,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类型:
第一种,自在型。
前不久听过郑金洲作的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人际交往和以往不同的是,主要集中在单位和家庭两个方向。
宅男宅女只不过是把这两个方向更为集中,家庭是他们提供放松自我,展现真实自我的一个最佳场所。
第二种,自恋型。
宅男宅女还往往出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之中,有了自己的实力,不必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看重自己的个性而不屑一般的社会交往。
宅族的人生态度趋向享乐、独立生活,比常人更强调独特性。
第三种,自闭型。
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为退缩,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单元对于每个人心理安全、归属的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归家庭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做紧张工作之后的自在型宅男宅女,而不要落到心比天高的自恋型和交往障碍的自闭型宅男宅女,总之,无论是什么类型,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备才是健康的。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对于我们来说活,宅在家里似乎成了现今的一种流行,如果不是由于工作原因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猫在家中哪也不去,甚至有的人会拒绝去上班,直接呆家里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
这种“避世”的行为是否健康,它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宅人的。
1、宅式生活,天才的标志?“猫宅”是指一些人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
他们对于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
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猫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
很多时“猫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
因此,很多人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人误认成“宅式生活”。
顾城,这个日后的天才诗人,小时候却很自闭。
他的父亲顾工曾这样描述:他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还有许多用漫画笔法画的小人小狗小猪。
他可以半个月都不出门,在屋里描绘他想象的世界。
周杰伦据说也是宅男的代表。
这个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星,说起自己不演戏的时候,最喜欢几天足不出户,猫在家里打游戏,上网等,过着典型的宅男生活。
难道,宅男宅女就是天才的标志吗?有一句话叫作专注产生力量,渡边淳一在新作《钝感力》中说,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信息太多,人们容易被各种事物吸引而失去选择的能力。
而那些不理会外界世界的变化,坚定执著沿着自己内心兴趣生活的人,反倒更容易成功。
宅男宅女,就是因为沉迷于内心,沉迷于自己的一方小小的世界里,所以“专注产生力量”,因此比起一般人,似乎更容易具有一些天赋。
比如敏感,想象力,专注,安静等等。
但事实并非只是这样简单。
2、宅男VS干物女:心理幼儿还是幻想强迫症?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家方刚看来,宅男现象其实不仅是舶来品,在中国也不少。
但最初创造这个词却来自岛国日本。
“宅”是一种精神病? 宅男宅女高喊“无故中枪好痛”

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专家袁勇贵教授说,现在的宅男宅女们可以通过网络和外界沟通,足不出户也能完成工作、学习、社交和娱乐,这没什么。可网络交流和真正的外出与人交流还是两码事。
"就拿聊天来说吧,你可能觉得QQ、电话和面对面聊天没区别,可在我们看来,区别大着呢。"袁勇贵说。
当你面对面与人交流时,你除了要倾听对方的言语,你还会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上来获取信息,甚至就连周围的环境也是一个有效的信息源。可要是通过网络交流,你面对的可能就只是冷冰冰的文字。这样的社交模式,损失的有效信息是大把大把的,所以靠现代媒体手段来交流,永远无法取代真正的"面对面"。
一提到"精神病",许多人想到的就是"疯话连篇"、"手舞足蹈"、"妄想幻觉",可医生们却经常见到以"懒洋洋宅着不动"为初发表现的患者。
"比如单纯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期表现就是无缘无故的犯懒,而且懒得很厉害,不肯起床,不吃饭,不洗澡,不和人交流,表现得非常'宅',而且以青少年居多。"谢世平说。
有种"宅"真的是病
到底宅是不是一种精神病症状?或者我们不如这么问,有没有一种"宅"可能是精神病?
关于大学生宅男宅女现象的调查

宅现象对大 学生的影响
三.生存能力的丧失
四.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威胁
home 20
四.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威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到: 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 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 可能有个人自由。而当一些“宅一族”陷 入极端,可能会使社会的集体观念受到挑 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 活方式可能被颠覆,“宅文化”可能会造 成一些社会病。
31. 4% E. 不 喜 欢 运 动
13. 37% F.不 注重 个人 卫生
32. 56%
40. 7%
H.不 喜欢 集体 活动
A.能 B.常用 不出 网络环 门就 境代替 不出 现实中 门 的交友 行为
C.喜 好玩 电玩 及观 赏动 漫
D.讲话 不着边 际或不 注重人 际关系
G.讨 厌公 共场 所和 人多 的地 方
宅,是一种精神,是一种 文化。 “宅”引领一种时尚生活方式。宅人精神主 旨是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把 自己展示给大家,让更多人认识自己,做最 真实的人 以不合作、不妥协的方式自觉、自律地抵 制着同化的平庸的威胁。不惧强权、不是 媚俗的文化立场,独立的个人经验、感受 及创作行为。宅人的精神含义是广大民众 个体意识的集体复苏,预示未来,宅人将 会成为主流。 06
04
宅现象对大 学生的影响
03
宅——新生 活方式?
06
3
什么是宅
01
“宅男”一词来自台湾,是日语“御 宅男”的简称。“御宅”在日语里指 “你的家”,是一种敬语。到了80年 代,人们把那些热衷于动漫和电子游 戏,足不出户且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称为“御宅族”。 而如今的宅男宅女是指在家待着不出 门的人,随着使用频率增加,“在家 待着不出门”这一定义自然朝着“宅” 字上归并,“宅”已成为典型的流行 语之一,由于其新颖性而得到众多年 轻人的追捧。
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

浅谈“御宅” 现象及其心理分析御宅族文献综述张广楚 08124608定义的界定和历史渊源御宅おたく一词原义是做敬语指称他人房屋和家庭1982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以おたく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おたく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御宅族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青少年族群在中国御宅族更多的是引申义涉及的人群很广他们可能是待业青年可能是大学生甚至可以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的白领表现方式从积极的意义上御宅族在具有三方面特征虚拟信息的收集机器"永不满足"的消费族群和文化价值的传播载体从消极的意义上也有观点指出御宅族在以下四方面存在缺陷1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2不屑且不善交际 3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而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4一部分宅男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从技术原因来看在映像资讯全面爆发的21世纪中为了适应这个映像资讯的世界而产生从建构主义来看"宅"是一个由映像符号构建的虚拟空间现代技术文明的发展格式化了社会个体的身份表达机会疏离了传统社群中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现实联系但又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更少约束但却完全虚幻的替代性手段宅从社会排斥来看制度性排斥文化排斥及人际交往排斥三种排斥交互作用导致青少年自我隔离从消费主义来看御宅族对ACG产品的消费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包括产品的所指和能指社会评价人们曾经片面地认为只有所谓的不良少年不务正业之人才会成为宅男但是事实上其涵盖了涉及了各类人群并不能仅作负面评价行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御宅族群身上折射出了现代技术文明发展与传统社群组织及其个体身份表达方式之间的深刻矛盾参考文献张根强 "御宅族"的三重身份J中国青年研究208>0803赵思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J科教文汇200904李江静彭思雅社会排斥宅青现象的社会学解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vol22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赵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904- 235- 02 摘要通过了解御宅族的心理活动并结合心理学的理论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一现象引导青年人进入健康积极的生活关键词御宅族社会性心理防御退缩机制1 前言2008年3 月份的一期《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报道写道广东出现御宅族专家担心他们成为隐蔽青年这篇文章之后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是首次在官方大众媒体出现御宅族这个词根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合作的调查显示4610 人参与596%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存在宅男宅女在这次调查中471%的人为宅男宅女们感到担忧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该报道从御宅族的行为表现心理特征为自己及他人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以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内在及外在的原因这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的青年御宅一代的状况也希望通过对这种现象的关注让大家理性面对这一现象帮助我们身边宅着的朋友们早日进入更加健康积极的生活2 什么是宅男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宅男最初这个定义是从御宅族的连用法而来御宅族是指热衷于动画漫画及游戏等次文化以至于足不出户的族群宅男的原义就是男性御宅族后来就被引申为对某特定事情的爱好极端偏执且不与人接触而窝在家里的人最初这个词带有明显的贬义但目前普遍为各界人士使用趋于中性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的确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宅男这个词进入中国以后多指的是引申义这群人沉迷于电脑游戏网上聊天论坛甚至回家也沉湎于某一食物社会交往不多的人都可以叫做宅男宅男曾经是被认为因为无法适应生活而在电玩和动漫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潮流随着日剧《电车男》等一系列作品的风靡大家开始逐渐关注这一群体以下仅以宅男代指所有的御宅一族人们曾经片面地认为只有所谓的不良少年不务正业之人才会成为宅男但是事实上宅男涉及的人群很广他们可能是待业青年可能是大学生甚至可以是有稳定的工作状态的白领也许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很多只是大家未曾意识到这已经是宅的__________状态通过相关机构提供的数据在中国通常这一类人群的年龄通常在20~36 岁之间其中以80 后为多数通过一些在网络以及身边有这种倾向的朋友的了解把他们的特征做了一些简单归纳第一厌恶外出却未必足不出户为了维持自己对业余爱好的狂热程度无奈地出门工作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每月拿着丰厚的薪水对昂贵的动漫游戏周边产品有强大的购买力并有收藏癖好需要说明的是那些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来维系自己的个人爱好的人称之为尼特族在中国被称为啃老族或尼特族与御宅族有着很大区别第二不屑且不善交际某君在本科期间有一同学偶尔见其来上课与同学老师说话不超过10 句说也尽量缩短耗时反正是能不张嘴就尽量闭着看到人或真心或违心的寒暄也没什么反应闷骚是这类人的重要特点之一以自我为中心一部分人与陌生人交流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第三现实的时间观念淡薄而虚拟的时间观念却截然相反他们呆在自己的房子中时常因为沉醉于自己的世界而忘记时间对他们来说白天和黑夜并没有明显区别生活消遣方式都需要依赖介质通常这种介质是网络或者其他感兴趣的某类物质对于宅男来说现实中发生的事情他们可能几乎没有关注而对于最新的动漫信息或周边产品的发布以及网络更新却非常的了解第四一部分宅男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但是他们往往不以为然仍然乐在其中所以这类人可能存在心里问题而人们往往不易觉察这也是为什么御宅族受人关注遭人排斥的重要原因而长期的御宅生活会使人意志减退同时由于缺乏与周围人的有效沟通社交能力退化容易造成社交恐惧3 当今社会对御宅族的不同看法及造成此现象的外在原因当前对御宅生活持否定态度的较多其中为下一代担忧操心的父母师长占绝大多数或许是经历生活背景的差异使得长辈们对现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不满却又无可奈何在他们看来御宅生活其实是丧失理想避世的表现而一部分持赞成态度的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社会非主流文化只要自己的生活没有影响到他人任何生活方式都无可非议任何人都有其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当作者在收集关于御宅族的资料时曾被人问到看起来宅男宅女和时下流行的SOHO 一族很像为什么后者很受推崇而前者却受到排斥同时包括很多御宅族也认为他们自己所做的是正常而且积极的事情其实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SOHO 指的是那些利用互联网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工作的人们他们不受地点时间制约不受空间限制的白领一族这类职业比如音乐制作平面设计期货我们不排除御宅族中的部分人可能同时具备SOHO 的一些特性但把御宅族和SOHO 混为一谈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选择宅生活是心理防御机制中的退缩在起作用是为了逃避现实世界中的压力和失败在虚拟世界中寻找胜利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这种行为可能由于在社会中受挫或人际关系失调而引发的同时也是社会性衰退的表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社会环境一出生就没挨饿一上学就没听课一毕业就没工作可以说是80 后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的一个写照伴随着大学扩招企业改革这一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生活压力当现实生活于心中期望发生冲突很多人选择了躲避第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有御宅倾向的年轻人在童少年时期很少有表达自己内心想法的机会缺乏与人的沟通能力不知不觉中他们与同龄人之间相对隔绝缺少正常的生活经验而在学校生活中由于客观原因使得青少年在社会交往意愿和能力方面得不到重视久而久之使社会交往成为一种负担内心想法无法及时与人沟通形成恶性循环第三大众传媒互联网的发展对宅男宅女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网上娱乐购物交易订餐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是轻车熟路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够满足日常需求加之外来的各种关于动漫网络的信息和宣扬宅文化影视作品也使得年轻人逐渐被这种气氛所影响因此现在很多人很乐意称自己为宅男宅女甚至认为这是一种很时尚的行为和称呼似乎只有这样才够潮浅谈御宅现象及其心理分析赵思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5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__上接第235 页4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分析此现象的原因及核心理论依据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人成长的过程实际就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成为一个非要重要的环节因为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不依赖别人而独立存活下来除了物质需要以外人类还需要精神和爱这些都需要通过与人的交往来实现而恶劣的人际关系会带来了恶劣的情绪反应甚至会引起心理疾病御宅现象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呢人类的一切矛盾冲突精神痛苦都是由于失去某种平衡的结果心理平衡点应怎样把握首先要谈谈欲望与心态的关系欲望是指内心的一种需要一种不满足感可以分为生理欲望感官欲望和心理欲望心理欲望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殊的欲望源于信念它的特性是自我超越性对于刚走上社会的年轻人来说满怀热情准备在工作中尽情施展才华却发现事与愿违强烈的失落感和挫折感使之丧失了对原有生活工作状态的信心加上其他一些外在因素使很多年轻人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自己更加感兴趣并且能让自己获得更大满足感的事情其次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失败和挫折这种时候很多人不愿意面对自身的缺陷和失败的现实而是倾向于借助某种机制来解除自己不适应和焦虑这就是防御机制或者调整机制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存在着很多境遇它威胁着我们心理平衡的可能防御机制保护我们在这些关键时刻免遭可能有的伤害防御机制的范围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范围是不同的1当人们经历挫折和冲突是自动抑制具有威胁性的冲动这就是压抑作用这是无意识的遗忘暂时地接触了焦虑但是在长时间的过程中是有害的2另外一种防御机制就是退化作用指通过这种方式个体渴望其生活中的更早期更快乐的时期以便更符合少年时期的方式开始行动以保护自己免除挫折冲突焦虑或更紧张的危险境遇一个求助于退化机制的人其性格是胆怯和缺乏自信的只有在旧的和尝试过的境遇中才感觉到是最安全的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心理上都有一套自我保护机制它能够对危机有所防御从而得到自我解脱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退缩遇到无力解决的问题时现实中的我萎缩企图以非现实的虚构方式来应对挫折从而获得心理平衡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善交际而在游戏博客中表现出令人惊讶的敏锐和活泼而虚拟世界中的我不断膨胀使得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逐渐减少如果我们能够合理使用自我保护机制就可以使人在一种新的角色下相对轻松的生活但如果过度依赖这种自我保护的武器就会使原本正常的生活状态受到破坏这是一个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时代在不损害他人群体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社会化和个性化是伴生的互相影响二者不可分割对于我们人类自身发展来说个性化可以使我们具有超越现实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但是又不能忽视社会化所以一个理想的个人应该既可以较好地适应社会同时又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只要适度把握才能是拥有健康积极生活的快乐的人只有走出有形的宅和无形的心灵之宅才能看到窗外明媚的阳光参考文献[1] 陈选华吴支洁张洪根大学生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ISBN- 312- 01290- 6[2] 何诚斌心理平衡点中国长安出版社ISBN- 7- 8017- 5342- 9[3] 李伯燕国材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7- 5617- 0962- 5[4] 申荷永高览心理教育暨南大学出版社ISBN- 81029- 466- 0[5]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ISBN- 987- 309- 03509- 4[6] httpbigfishbloghexuncom4691339_dhtml[7] httpbaikebaiducomview500064htm[8] httpnewssinacomcns2008- 03- 31071315261069shtml责任编辑武孝御宅族的三重身份张根强根据2008 年3 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关于御宅族的调查结果显示4610 名被调查者中5685的人认为自己身边就有御宅族群的存在4052%预计自己在40 岁之前会成为御宅族〔1〕根据笔者对西安市一所大学320 名08 级新生关于御宅倾向的调查问卷6343的参调者对御宅族的生活方式表示理解2968的参调者认为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时会选择成为御宅族的一员御宅族的形成与ACG animation 动画comic漫画game 电玩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主要人群是与电脑网络共同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可以预计随着中国ACG 产业的发展御宅族群会日益庞大如何认识这一新的族群为何这些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青年人会放弃传统的社群生活而加入御宅族这种选择对于其自身对于社会有何种影响是对现代技术文明的消极逃离还是重新发现自身后的积极选择御宅族身份研究正是解答以上问题的第一步一御宅释义御宅日语作おたく罗马拼音作Otaku 一词的出现及意义衍化与日本动漫文化有莫大关系在日语中おたく被作为敬语指称他人的房屋或家庭1982 年在日本动画片《超时空要塞》中女主角林明美以おたく作为第二人称敬语指称男主角一条辉随着这部动画片的风行おたく开始在动漫从业者中流传1983 年日本专栏作家中森明夫在其系列文章《Otaku 研究》中提到在诸如河森正治佐藤晴彦等动漫名人间以Otaku互称已然非常普遍在这一时期Otaku主要指动漫作品的创作者这些动漫产业的先驱人物对作品品质精益求精富于创新精神开一代风气之先出于敬意动漫迷们纷纷仿效这些创作者彼此以Otaku称呼Otaku由此转而指称对动漫游戏产品及文化极度痴迷的特定社会群体其成员以青少年为主1989 年日本动漫迷宫崎勤连环杀人事件曝光后御宅族群遭到媒体和大众的尖锐批评公众形象渐趋负面为扭转颓势1996 年被称为日本御宅王OTAKING 的冈田斗司夫发表了《御宅学入门》创立了国际Otaku 大学IOU 等相关机构并在日本东京大学讲授《Otaku 文化论》成为御宅文化研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冈田斗司夫认为御宅族是在映像资讯全面爆发的21 世纪中为了适应这个映像资讯的世界而产生的新类型人种兼具三种特质有着高度搜寻参考数据能力的拥有对这个映像信息爆发的世界的适应力有跨领域的数据搜寻能力对映像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的加以解读与研究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2〕二御宅族的三重身份1 虚拟信息的收集机器所谓高度搜寻参考数据能力有跨领域的数据搜寻能力强调御宅族必须是ACG 领域中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动漫爱好者的层面上对御宅族而言全面深入掌握动漫游戏产业产品及文化的信息是其生活的永恒主题一般而言御宅族流连诸如日本东京秋叶原Akihabara district 之类ACG 产品集中地的时间远远多于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努力寻找各种最新产品玩偶模型海报的时间远远多于参与其它社会活动的时间呆在家中观看比较分析ACG 资料的时间也远远多于获取其他知识的时间一物不知为学者之耻御宅族亦必对业界作品及其衍生物兼容并收略无遗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一定的人际交往乃是维持个体精神心理健康的重要养分御宅族把大量时间精力用于ACG 产品的研读与虚构的物的交流在相当程度上代替了与现实的人的交往久而久之这种生活方式往往导致他们人际交往能力下降社会交往的动机减弱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反映御宅族生活的电影《电车男》中男主人连与人接触时的最普通的寒暄话都说得结结巴巴与女友约会时聊天的话题甚至每一句答语都需要论坛上网友的帮助电影中这些逗人发笑的情节如果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就不会让人感觉那么滑稽而应该是一种社会生活的悲剧了《南方都市报》曾经报道御宅少年杨明能准确地说出上百本动漫书里的每个情节台词却不清楚自家周围有什么小区超市他通常不接手机不知道世界发生什么事情他也从不参加任何社交活动〔3〕收集信息之后御宅族还有另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映像创作者所提示的暗号一个也不漏地加以解读与研究合格的御宅族应该注意到作品画面的每个细节体察到创作者对角色属性设定的各种考量能对作品风格流派的转演分化追本溯源澄清匪伪之辩这样在普通的ACG 迷眼里的娱乐产品就上升为一种需要加以深入研讨的科学课题尽管他们研读的对象本身不过是各种映像符号不过是创作者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这种仅仅基于映像符号的观察几乎不可能真正触及作品的主要精神非惟如此长期耽延于各种映像符号组成的虚拟空间可能阻滞御宅族社会认知发展的正常进程这种虚拟空间成功地超出了个人躯体的定位能力使他无法借助感知来组织周围环境无法在一个原本可以图绘的外在世界中理智地标定自身的位置〔4〕当虚拟之物被看作真实的存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带给御宅族的往往是一种欺骗感挫败感驱赶这些负面感受的最便捷的选择就是再次躲进虚拟的宅中在缺少有效的干预手段的情况下这种模式的多次重复将导致御宅族思想鬼畜化而做出反社会的行为较为极端的事件是1988 年至1989 年发生于日本东京都埼玉县的御宅族宫崎勤连环杀人事件被害者为四名4-7 岁的女童警方在搜查凶手的住所时发现了6000 多本动漫画资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涉及性变态与性虐待内容2永不满足的消费族群任何产业的发展都依赖于其特定的消费者群体御宅族是ACG 产业最为热忱执着的消费族群所谓永不满足的向上心和自我表现欲确当描述了御宅族为了打造虚幻但能提供更多参与感创造感满足感的宅不知餍足地去搜集和购买不同版本的ACG 作品相关周边产品的狂热消费状态ACG 产品对御宅族喜好的刻意迎合并不一定导致其狂热的消费行为自我身份认同及强化在御宅族消费动机创造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御宅族的原产地日本ACG 产业在其国民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 年ACG 业产值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113%是农林水产业总值的5倍还要多〔5〕御宅产业近年来增长更为迅速根据日本media create 商业调查公司公布的《2008 御宅族产业白皮书》2007 年御宅族的市场规模高达1867 亿日元比起2006 年的1822 亿日元增加了25%〔6〕《Japanese Times》的一篇题为《Wota Lota Love》的报道详细描绘了日本的御宅族购物消费的情状〔7〕在御宅族的麦加圣地日本东京的秋叶原电器街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玩偶电影促销活动尽管促销的玩偶模特只有16 岁这群严肃的青年人的数量却几乎是在场孩童人数的三倍而且这些人放弃休假甚至正常工作追随演出从乡间直到遥远的北海道他们是御宅族的一个分支 Wota尽管这些举止怪异的御宅族并不怎么招人喜欢但秋叶原的销售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们对ACG 产品的热忱和巨大的消费能力御宅族的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动漫游戏产品的流行趋势并对尚未登堂入室的普通动漫游戏爱好者的消费取向有极大影响2008 年在台湾地区台北市举办了欲望与消费海洋堂与御宅族文化展览各种仿制动画角色的战车机器人怪兽动物妖怪美少女琳琅满目与当地消费水平相比展品价格高得离谱但御宅族们的消费号召力发挥了极大作用普通动漫游戏爱好者们跟随这些资深人士蜂拥入场展览大获成功与一般的收藏行为不同御宅族购买各种产品并非谋求预期的经济收益也不同于一般的动漫迷游戏迷御宅族的兴趣并非仅仅指向阅读欣赏过程所能提供的愉悦感他们的消费动机更多地表现出消费主义的特征在消费主义范畴中消费是享乐主义的不再是劳动和超越的过程而是吸收符号和被符号吸收的过程〔9〕所谓符号不仅包括产品之所指即产品本身的性质功效更强调其能指即消费者眼中产品所具有的其他价值而这种价值与产品本身可能并不存在任何关联痛饮可口可乐被看作是传递快乐健康的行为尽管可口可乐本身并非。
什么是心理健康 宅男宅女易患心理疾病

什么是心理健康宅男宅女易患心理疾病如今的社会,存在着一部分人他们整天呆在家里不出门,没错,他们就是时下人们常说的“宅男宅女”。
就是这样的他们,让人很担心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究竟宅男的心理是怎样的呢?宅男宅女会有怎么样的心理呢?他们会得怎样的心理疾病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心理健康,也看看宅男宅女如果走出去。
我们会发现,宅男宅女们经常呆在家里,这就导致他们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那么要怎么治疗呢?他们要如何才能走出宅门呢?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你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么你就会产生各种心理疾病,它们会严重的影响自己的和工作,让自己走下坡处。
宅男宅女大多单身,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者居多。
他们依赖电脑,沉迷于网络,喜欢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当中;极少出门,不愿与陌生人接触,性格多少有两面性;作息时间不稳定,少数人则不想上学、工作。
“宅生活”的出现与现今社会竞争压力过大、生活节奏加快、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虽然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然而无论从心理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来看,“宅生活”都是不利于健康和未来生活的。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的心理、性格、能力都是在社会交往、人际互动中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长期脱离与现实社会的真实接触,会造成社会性退化,心理上会趋于退缩和自我保护,难以有切实的自我评价,可能会过分自卑或者自傲,还可出现社交能力减退,人际关系淡薄,社会适应不良等。
宅男宅女易患上三种心理疾病宅男宅女在现在来说是常见的,这人几乎每天大把的时间都是窝在家里的,而事实上,宅男宅女的心理是容易出现问题的,也更容易成为抑郁症的纠缠对象,所以宅男宅女们一定要注意尽量避免这样的行为。
1、日夜颠倒由于没有上班或学习的时间限制,宅男宅女们经常日夜颠倒,或者想睡就睡,睡够就醒,没有形成固定的生物钟。
生活习惯错乱,容易出现头晕、情绪波动大等症状。
既然没有准时上班的压力,要求自己每天六点准时起床,显然也是不大现实的。
什么样的人一看就是宅男

什么样的人一看就是宅男宅男是指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每天玩游戏、上bbs的这群人。
其特点是不出门,交往不多。
判断宅男的标准:(注:御宅与中国式宅男的纽曲解释混合在一起之后)1、痴迷:痴迷于某事物,动漫,明星,某人,某事情此种痴迷也是突发性的,突然爱上。
不能自拔。
2、依赖电脑:长时间不能用电脑将会很要命。
3、依赖网络:干什么都想上网。
上网又没事做。
经常挂在网上面。
4、不想去上学/上班:有时候会很厌恶上学/上班。
极度讨厌。
但却继续没有办法。
5、作息时间很不稳定:没有一个规整的作息时间。
6、极少出门:与其出门。
不如呆在家里。
参与一个要出门的活动往往会花很多时间考虑。
7、不喜欢接触陌生人:在现实中与陌生人交流。
认识陌生人会感到恐惧。
8、性格多少有两面性:在不喜欢的事情面前。
会掩饰自己内心的想法。
得过且过。
有时候感觉自己有双重性格。
9、收藏癖:最少喜欢收藏一种或多种物品。
并乐此不疲。
10、独身:一般情况下是独身。
11、胖:体型偏胖不会瘦就是了。
12、喜欢或有写日记/日志:喜欢写日志或日记。
或用相片记录自己的生活。
13、喜欢上虚拟的人物:有喜欢上虚拟人物的倾向。
比如漫画里的角色。
书本里的角色等非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14、闷骚:无可否认。
宅人是世界上最闷骚的人之一。
或多或少都被人评论自己闷骚。
15、常常会有一只宠物。
16、常常坐在厕所里。
直到两腿发麻。
站不起来。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

浅析宅男宅女的成因、影响及其对策------基于社会学的视角姓名:农冠军班级:11级思想政治教育班学号:1103040052摘要:新时代,社会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了宅男宅女的队伍里,其中大学生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他们大多是喜欢呆在住所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
本文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大学里宅男宅女产生的原因以及这种“宅”对于年轻人而言具有的意义,并就如何帮助当下年轻人走出“宅门”提供个人的建议。
i关键词:“宅文化”宅男宅女大学生社会学一、宅男宅女的理解及现状清明,五一长假刚刚落下帷幕,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哪也没去,就呆在自己的住所或者某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痴迷于某事物,自娱自乐,这群人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宅男宅女,而不知不觉中这种宅的现象已经悄然演化成了一种宅文化。
不管是游玩还是宅,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往往是其中的主力军。
对于宅文化,查了下,简单的定义是指一种现代流行的热衷于待在家里(“宅”)的文化浪潮,是一种超越血缘、地缘等传统社会组织结构的新型社会关系的出现。
“宅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不过这里就不深入分析宅文化的内涵了,索性就把它看成是宅男宅女,那种热衷于宅在家里的群体,更多的是指大学生。
假期刚过,见到熟人打声招呼“哥们,这个假期有什么节目啊,又去了哪个好玩的地方”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刚去了趟黄山,那个绝啊”“就宅呢,我蜗居”。
每次听到宅,不禁就反思,为什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朝气蓬勃、热爱生活、乐于参加社会活动的群体,却有这么多宅男宅女?听到人们把宅男宅女称为毕加索(整天闭门在家)、居里夫人(蜗居在家里)就不解,他们是不是懒惰,不善于交际,对生活没有什么热情,不愿面对现实,活在自己和网络的世界里,甚至是啃老一族。
据我所了解到的,那些整天呆在宿舍上网、足不出户的大学里的宅男宅女,大多是泡在网络的世界里。
宅着赚钱或是学习做研究的寥寥无几,那他们都在做什么呢?目前,大学里的宅男宅女有鲜明特点:没课时就宅在宿舍睡觉、上网。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

宅男宅女心理分析对于我们来说活,宅在家里似乎成了现今的一种流行,如果不是由于工作原因的话,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猫在家中哪也不去,甚至有的人会拒绝去上班,直接呆家里过着悠然自得的日子。
这种“避世”的行为是否健康,它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宅人的。
1、宅式生活,天才的标志?“猫宅”是指一些人过分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
他们对于自己沉迷的事物无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入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
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中,且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足的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猫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而辅助封闭自己。
很多时“猫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人欠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
因此,很多人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人误认成“宅式生活”。
顾城,这个日后的天才诗人,小时候却很自闭。
他的父亲顾工曾这样描述:他的墙头总是涂满了诗,还有许多用漫画笔法画的小人小狗小猪。
他可以半个月都不出门,在屋里描绘他想象的世界。
周杰伦据说也是宅男的代表。
这个红透大江南北的歌星,说起自己不演戏的时候,最喜欢几天足不出户,猫在家里打游戏,上网等,过着典型的宅男生活。
难道,宅男宅女就是天才的标志吗?有一句话叫作专注产生力量,渡边淳一在新作《钝感力》中说,现代社会的问题是信息太多,人们容易被各种事物吸引而失去选择的能力。
而那些不理会外界世界的变化,坚定执著沿着自己内心兴趣生活的人,反倒更容易成功。
宅男宅女,就是因为沉迷于内心,沉迷于自己的一方小小的世界里,所以“专注产生力量”,因此比起一般人,似乎更容易具有一些天赋。
比如敏感,想象力,专注,安静等等。
但事实并非只是这样简单。
2、宅男VS干物女:心理幼儿还是幻想强迫症?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心理学家方刚看来,宅男现象其实不仅是舶来品,在中国也不少。
但最初创造这个词却来自岛国日本。
宅女心理分析

宅⼥⼼理分析宅⼥⼼理分析⽇本动漫<<幸运星>>⾥有这么⼀个⼈物---泉次⽅. 她是御宅族的典范. 发育不良⾝材幼⼩但性能强⼤彻头彻尾御宅族.⾃⼩跟随⽼爸玩美少⼥游戏,五岁开始跟随⽼爸参加动漫展,狂爱动画和游戏,讨厌所有影响动画播放的节⽬,讨厌所有占⽤看动画时间的运动,通宵游戏上课瞌睡作业抄袭,未成年公然玩⼗⼋叉游戏,在⽇常谈话中加⼊常⼈不知所云的宅话,⽤动漫⾓⾊的萌点来评论周围朋友,为了买动漫限量纪念品到COSPLAY咖啡店打⼯,扮演的还是最喜欢的⾓⾊凉宫春⽇。
⼀直推崇的原则是喜欢的Quo卡要买三张,保存⽤、奖赏⽤、使⽤。
是动漫店⽼板为之疯狂的⼈物,江湖⼈称传说中的少⼥A。
宅⼥是御宅族之⼀.御宅族源于20世纪的⽇本.御宅是指⼀些⼈过份沉迷于某种事物,例如动漫画、游戏等。
他们对于⾃⼰沉迷的事物⽆所不知,还每天不断寻找新的资料加以牢记,希望把想知道的事情尽量记⼊脑中,也不会主动去接触其他的事物。
因此,他们完全封闭在⾃⼰的世界中,且不觉得⾃⼰的⾏为是没有意义,每天过着很满⾜的⽣活。
从另⼀个⾓度来看,御宅族会寻找某种特别事物作为媒介从⽽辅助封闭⾃⼰。
很多时御宅会被认为是难与异性相处,对⼈⽋缺普遍应有的态度,不懂适应社会。
亦因此,很多⼈会把拥有以上特征的⼈误认成御宅。
完全宅的表现有闷骚,双⾯性格,痴迷于某事物,依赖⽹络,不想上学或上班,⽆规律作息,⽹友众多,爱养宠物,收藏癖,爱拍照,超喜欢写⽇志.............根据其表现,宅可以分为两类:⼀是消费型御宅:拘泥于某种对象,将⾦钱与时间完全投⼊其中的御宅。
(⽐如模型⼿办收集),⼆是⼼理型御宅.⼼⾥御宅⼜有两种类型的⼼理型御宅1,想将⾃⼰的爱好传播给周围的⼈.2,⾃⼰创造出兴趣爱好.宅⼥从⼩就好静,不喜欢⼈多。
独⽣⼦⼥,家⼈不放⼼在外⾯跑,所以经常被关在家⾥。
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亲戚朋友的感情不是特别的强烈。
交际圈⼦⼩,同学之间的联系毕业后就断掉了。
宅男类型分析

宅男类型分析
科技发达的今天,信息通讯方便快捷,足不出户也能尽知天下大事,也容易沉溺于网络,于是宅男宅女应时而生,而宅也分程度,这一点从面相上一一解读。
一性宅,这种人面丰唇厚鼻梁低,不喜争斗,好安享,精神大于物质,常常在自己的空间中自在,所以呆在家里自在,见生人世面交际觉得无趣。
二心宅,这种人神滞无光,年寿常暗,眉眼无力,属于有爱好却不求上进的类型,而且容易沉浸于游戏,网聊,即使天塌下来也没他什么事。
三情宅,眼小嘴小,面削尖细,不善于也不想与人交道,出外诸多是非,呆在家里享受孤独。
四质宅,这种人梁高额宽,眼露精芒,多为职业所至,但自身也很喜欢钻研前沿技术,又称技术宅,只与技术类朋友聊得来,圈子很模式化。
本文摘自五棵松算命网/xiangxue/mianxiang/14143.html 为原文地址,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宅男宅女的心理类型
“宅男宅女”又被称为“御宅族”(Otaku)起源于日本,日文字面意思是“你的家”。
“御宅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足不出户的人。
他们曾被认为是因为无法适应社会生活而在动漫和电玩里寻找安慰的自闭一族,但现在,“御宅族”已在中国渐渐成为新潮流。
这些看似循规蹈矩的“宅男宅女”,却让家长们忧心忡忡,担心“御宅生活”使孩子们脱离社会,成为没有社交能力的边缘人群。
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以及某些职业的青年人把更多的时间呆在了家里,能不出门就不出门。
我以为,宅男宅女的出现,可以分为三种心理类型:
第一种,自在型。
前不久听过郑金洲作的一个报告,里面提到了现代社会人的人际交往和以往不同的是,主要集中在单位和家庭两个方向。
宅男宅女只不过是把这两个方向更为集中,家庭是他们提供放松自我,展现真实自我的一个最佳场所。
第二种,自恋型。
宅男宅女还往往出现在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之中,有了自己的实力,不必太多的在意别人的看法,看重自己的个性而不屑一般的社会交往。
宅族的人生态度趋向享乐、独立生活,比常人更强调独特性。
第三种,自闭型。
出于各种原因不愿意与人打交道,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主要为退缩,会出现一定的心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受损。
家庭作为现代社会的单元对于每个人心理安全、归属的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归家庭是件好事,我们可以做紧张工作之后的自在型宅男宅女,而不要落到心比天高的自恋型和交往障碍的自闭型宅男宅女,总之,无论是什么类型,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完备才是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