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精品教案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边塞诗》《从军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学习《从军行》的背景、作者、诗句解析、诗歌主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体会边塞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诗歌主题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边塞诗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
《从军行》是王昌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首诗。
(2)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课堂实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青海长云暗雪山”B. “孤城遥望玉门关”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C(2)简答题:简述《从军行》的主题。
答案:《从军行》主题为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
5. 随堂练习(1)背诵《从军行》。
(2)用自己的话描述边塞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内容:边塞诗特点:雄浑、豪放、激昂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黄沙、穿金甲、楼兰主题: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已背诵。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一文,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生字词:列表展示生字词,标明读音和词义。
3. 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标注重点诗句。
4. 诗歌鉴赏方法:简要列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a.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长途、烽火、百战、孤城。
b. 课文中有哪些表现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c.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a. 长途:远距离的路程;烽火:古代战争时点燃的烟火,用于报警;百战:多次战斗;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b. 例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主题: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作业答案:见附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设定。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精品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从军行》这首古典诗歌。
这首诗选自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具体内容为诗中描述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解读诗中每一句,深入理解作者情感表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默写《从军行》,理解诗中重点词语,解古诗背景。
2.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诗句,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边塞军人敬意,培养他们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深层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2.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重点词语,正确朗读和默写诗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解边塞军人生活环境,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跟读、自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3. 讲解诗句:分析诗中重点词语,如“大漠”、“孤烟”等,解释诗句含义,体会作者情感。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设想自己是边塞军人,描述在边塞生活场景。
5. 例题讲解:分析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仿写类似诗句,展示并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板书内容:a. 作者:王昌龄b. 诗中重点词语:大漠、孤烟、穿金甲、楼兰c. 诗句分析: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默写《从军行》b. 仿写一首描绘边塞生活诗歌2. 答案:a. 学生自行完成,教师检查b. 示例:边塞风沙起,壮士戍楼前。
英勇无畏战,报国敢为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加深对边塞文化解。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教案:古诗三首《从军行》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从军行》。
(2)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诗,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所表现的英勇壮丽的军队生活。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
诗歌描绘了边塞军人的艰苦生活和英勇战斗的精神风貌。
2.2 教学重点(1)古诗的字词理解。
(2)古诗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古诗意境的体会。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3.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3.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4.2 朗读古诗让学生齐读古诗,体会诗的韵律美。
4.3 讲解字词解释古诗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4 分析诗句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人的情感。
4.5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主题和表现手法的理解。
4.6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古诗中所表现的军队生活的艰苦与英勇。
五、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古诗的主题和重点字词。
六、作业设计1. 抄写古诗《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3. 写一篇关于古诗《从军行》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七、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1. 导入新课:导入新课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在导入环节,教师需要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针对古诗《从军行》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让学生初步感受边塞的雄浑与壮美。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
从军行王昌龄教案篇一: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教学内容:s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第六单元第27课古诗两首中的《从军行》。
教材与学情分析依据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边塞诗特有的悲壮苍凉,教学中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渲染情境,真正让学生走进诗的意境,在读懂诗的基础上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诗中的“孤”、“遥”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
破敌之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直接揭题,介绍边塞诗。
告诉学生“边塞”指“边关”“边界”,而边塞诗就是描写边疆军事生活的诗。
诗中有的展示了雄伟苍茫的边塞风光和战争场面,有的表现了将士们英勇无畏,许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2.解释“从军行”“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
3.简介作者新课标第一网王昌龄,唐代诗人,字少白,擅长写七言绝句,以边塞诗著称,被称为“七绝圣手”。
【设计意图】从介绍边塞诗入手导入新课是为了让学生对这类诗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总体感知边塞诗的风格除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真正品读《从军行》时能更快地融入此诗特有的情境。
二、品诗句,明诗意1.初读,读准字音2.再读,整体感知(1)指名读,教师读,齐读。
(2)通过这几遍读,你们能不能感受到诗人在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3.研读,读懂诗意(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感知,把诗读懂。
(2)指名谈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领悟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而把诗初步读懂是这一切的前提,此环节中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主的学习时间,感悟理解诗的内容,初步体会诗的情感。
并注重了合作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大家将自读自悟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把自己逐步置身于古诗的意境当中,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了准备。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篇一:从军行教案一、导入新课1.展示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首古诗了,你喜欢哪一首呢,为什么?一起来谈一谈吧!预设:(1)我喜欢《咏柳》,因为贺知章在诗里描绘的春景真是美不胜收!我来背一背吧!(2)我喜欢《村居》,因为高鼎在诗中写的童真童趣令我向往!我也来背一背吧!2.展示导入:出示句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谈一谈你的理解?预设: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3.同学们,一首好诗往往蕴含一种心情,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
读懂诗里的历史,便能体会诗里的心情。
4.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从军行》。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2)以前我们有没有学过这位诗人的诗词呢?(3)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诗人王昌龄呢?预设:王昌龄,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认真读古诗,解决生字问题,练习划分节奏,初步感知古诗的内容。
2.出示朗读要求:(1)自读古诗,边读边理解诗句意思,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2)想一想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诗句的大意。
3.学习词语:从军行: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
玉门关: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
楼兰: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西域地区的各部族政权。
预设:了解诗中的地名,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诗意。
4.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听一听朗读,分享你的断句成果吧。
讨论主题:(1)怎样可以读通古诗。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尽快读懂古诗。
从军行[唐] 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从军行》,诗人王昌龄以边塞军人为题材,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保家卫国的英勇形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诗中重点词汇,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能力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家卫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2.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美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古诗,理解诗意,了解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课堂讲解(1)解析诗中重点词汇,如“青海”、“雪山”、“孤城”等。
(2)分析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讲解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英勇形象。
4.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是边塞士兵,保卫家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5. 例题讲解(1)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有哪些特点?(2)士兵们的英勇形象是如何表现的?6. 随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强调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重点词汇: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3. 板书内容:从军行王昌龄青海、雪山、孤城烽火、百战、黄金甲保家卫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仿写一首以边塞风光或士兵英勇形象为主题的古诗。
2. 答案示例:边塞风光风吹草地见牛羊,马上相逢无纸笔。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
《从军行》教案(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1)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第四单元《古诗二首》中的《从军行》。
全文如下: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本节课将深入解析这首诗的意境、背景、用词和韵律,详细内容如下:1. 诗歌背景:介绍青海、雪山、玉门关等地理环境,以及楼兰古国的历史。
2. 诗意解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战争场景和壮志凌云的豪情。
3. 词语解析:讲解“穿金甲”、“楼兰”等词语的寓意。
4. 韵律分析:解析古诗的平仄、韵脚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从军行》的诗意、背景、用词和韵律,能正确朗读和背诵。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学会分析古诗的意境和表达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保家卫国的信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把握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2. 教学重点:掌握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技巧,学会分析古诗的表达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楼兰古国的故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诗意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背景和意境。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重要词语,如“穿金甲”、“楼兰”等。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如比喻、夸张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进行互评。
7.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诗歌背景:青海、雪山、玉门关、楼兰古国2. 诗意解析:战争场景、豪情壮志3. 词语解析:穿金甲、楼兰4. 韵律分析:平仄、韵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诗中的表达手法。
示例答案:《从军行》描绘了边塞战争的残酷景象,诗中的“黄沙百战穿金甲”形象地表现了战士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5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并会写一个生字,理解古诗的大意。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古代信息传播的方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书下注释、查找工具书自学诗的大意; 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勾勒典型环境和人物形象。
★感受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孤寂、悲苦的情感。
教学流程1、温故知新——入诗文出示诗,这首诗学过吗?老师想找一位喜欢这首诗的孩子读一读,《其四》《其五》谈谈感受引出边塞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古诗《从军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王昌龄。
2、字字落实——解诗意让学生大声读诗,学习一个“闺”字。
能字字落实的清晰流畅的读出古诗。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借助书下注释和参考书大体了解把握诗意,着重体会诗人的情感。
注意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读。
3、津津有味——悟诗眼诗言情,那么这首诗中弥散着一种情感?“无那金闺万里愁“进而通过孩子们的回答引出本文的诗眼“愁”。
从哪里看出作者的“愁”?这个问题希望学生通过读诗抓住重点词来解诀。
通过出示“烽火城”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理解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独坐黄昏诗人暮色思乡,淡淡哀愁以及悲秋情节。
羌笛:介绍对于关山月这个意象,听一听古筝曲,谈谈别离乡情。
出示音频4、历历在目——绘诗境师:你无奈的是什么?你万里愁的是什么?师:作为一名远在战场的战士,此时此刻你想对家乡的亲人说些什么?------ (板书怀乡思亲)作为一名战士,你想对这无休止的战争说些什么?------ 同学们,你想对这位战士说些什么?------小结孩子们,王昌龄是位伟大的诗人。
在他笔下,一位凄凉哀伤的边疆战士形象跃然纸上。
诗言情,诗更言志。
短短28个字,精炼而富有深意。
不愧是“七绝圣手”。
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古诗,这种中国古典经典的文化。
又一次领略的、了古诗的魅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选取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材中《从军行》这首古诗进行深入学习。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描绘边塞军人艰苦生活和对国家忠诚。
我们将详细学习诗中字词、句式、意境,并解作者写作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从军行》这首诗字词、句式,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感受边塞诗壮美。
3.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国家、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理解和记忆,对诗歌意境感悟。
2. 教学重点:诗字词、句式学习,朗读技巧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边塞军人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学习:(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义。
(2)讲解生僻字词,如“烽火”、“雁行”等。
(3)分析诗句式、韵律。
3. 例题讲解:(1)解释诗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中意境。
(2)通过对比其他边塞诗,分析《从军行》特点。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用自己话描述诗中画面。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句解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4. 课文结构:起、承、转、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从军行》,并背诵。
(2)用自己话写出诗中意境。
(3)查阅资料,解边塞诗特点。
2. 答案:(1)见课本附录。
(2)见学生个人作业。
(3)见学生个人作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故事导入、课文学习、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从军行》字词、句式和意境,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理解仍有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1)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教案:《从军行》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从军行》,诗歌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士兵们的艰苦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想象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境。
难点: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人王昌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3. 诗歌朗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停顿和语气,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5. 描绘画面: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6. 情感体会: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对边塞士兵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
7. 课堂练习:布置随堂练习,让学生通过绘画或写作的方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诗歌《从军行》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诗歌《从军行》。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3. 写一段话,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边塞风光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关注边塞的美丽与艰苦,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在诗歌朗读、解析、描绘画面和情感体会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通过随堂练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让学生收集其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句,进行比较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是重要的教学环节。
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9 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从军行》。
- 理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如“青海”“雪山”“孤城”“玉门关”等字词的地理位置和象征意义,以及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表达的深刻内涵。
- 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体会古诗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
-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查阅资料等方法理解古诗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戍边战士保家卫国的英勇无畏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内容,体会戍边战士的爱国情怀。
掌握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如“穿”“破”等字的用法和表达效果。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三、教学难点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诗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刻哲理。
体会王昌龄边塞诗的风格特点,如雄浑壮阔、慷慨激昂等。
四、教学方法1. 诵读法- 古诗教学首先要重视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节奏和韵律,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读音、停顿和语调,使学生能够读出古诗的韵味。
例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这句诗的停顿应该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在语调上,要读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感觉。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古诗内容相关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青海湖、雪山、玉门关等边塞风光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荒凉和壮阔,从而更好地理解戍边战士的生活环境。
还可以播放一些激昂的音乐,营造出古诗所表达的那种慷慨激昂的氛围。
3. 小组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疑问。
9.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精选1篇
《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从军行》的作者、创作背景、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敬英雄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讲述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敬仰之情。
(2)向学生介绍《从军行》这首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内容。
2. 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诗歌的结构,理解诗歌的意义。
(3)讲解诗歌中的生僻字和典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3. 深入理解诗歌(1)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4. 感悟诗歌(1)让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诗歌过程中的感受。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学生对《从军行》的理解。
(2)反思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
四、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及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古诗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从军行》诗歌及相关资料。
2. 古代战争的英勇事迹及英雄事迹介绍。
3. 古诗鉴赏的相关书籍及网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从军行》的内容及意义,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经典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一诗。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诗歌的朗读、理解和赏析;对诗歌中重点词汇和句子的解析;通过诗歌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熟练朗读并背诵《从军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 学习并掌握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感受作者王昌龄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诗歌的朗读、理解和赏析。
难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爱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括诗歌原文、注释、图片等。
2. 录音机、音箱:播放诗歌朗诵录音。
3.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有关军人保家卫国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入课题《从军行》。
2. 朗读诗歌:学生自读、齐读、指名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理解诗歌:结合注释,讲解诗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4. 赏析诗歌: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例题讲解:分析诗中的典型句子,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讲解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模仿诗中的表达方式,创作一句诗句,描述自然景观。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作者:王昌龄3. 诗歌内容框架4. 重点词汇和句子5. 诗歌赏析要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以“我的爱国情怀”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王昌龄的其他诗作,深入了解其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组织一次爱国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爱国情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引导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与实现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与处理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系统性与条理性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引导《从军行》这首诗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字面意义的解读,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目标】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
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一、杨炯《从军行》(一)朗诵诗歌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
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
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
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
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
世称杨盈川。
《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
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
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三)诗歌鉴赏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
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
凤阙:指长安宫阙。
《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
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
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
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
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
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
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初唐四杰很不满当时纤丽绮靡的诗风,他们曾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作过颇有成效的开拓和创新,杨炯此诗的风格就很雄浑刚健,慷慨激昂。
尤其是这样一首描写金鼓杀伐之事的诗篇,却用具有严格规矩的律诗形式来写,很不简单。
律诗一般只要求中间两联对仗,这首诗除第一联外,三联皆对。
不仅句与句对,而且同一句中也对,如“牙璋”对“凤阙”,“铁骑”对“龙城”。
整齐的对仗,使诗更有节奏和气势,这在诗风绮靡的初唐诗坛上是很难能可贵的。
二、王勃《滕王阁》(一)朗诵诗歌滕王阁诗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二)作者简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
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
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
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
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
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
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
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
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
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
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
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
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
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
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
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
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
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
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摭言》等书所记,或者有些夸张,但王勃《滕王阁序》,确实为不朽之名篇。
王勃于南昌阎都督宴上赋《滕王阁序》的佳话。
实乃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动人的故事。
《新唐书》本传说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也说:“王勃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卧,忽起一笔数之,初不窜点,时人谓之腹稿。
”据此可知王勃文思敏捷,滕王阁上即兴而赋千古名篇,并非虚传。
王勃作为古代一位极富才华的作家,未及而立之年便逝去,实在是中国文学的一大损失。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