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温克驯鹿文化
使鹿鄂温 克人: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
使鹿鄂温克人: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作者:王伟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20年第12期使鹿鄂温克族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使鹿鄂温克人生活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是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殊的少数民族群体,历史上被称为“使鹿部”“雅库特”,是中国境内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
据有关民间传说的推演,使鹿鄂温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使鹿鄂温克人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的驯鹿文化,在寒温带地区的文化中占有特殊地位,而且涵盖生产关系、衣食住行、婚姻家庭、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文化体系。
步入现代生活使鹿鄂温克人世代生存于大兴安岭,那里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摄氏度以下,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资源丰富……20世纪50年代以前,使鹿鄂温克人仍然完整地保存着他们独有的生活方式,住着传统的“撮罗子”,以驯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为生,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使鹿鄂温克人受到党和国家的极大关怀,生活状况得到极大改观。
1965年,使鹿鄂温克人结束千百年的游牧和狩猎生产,逐渐开始了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现代文明的加速推进,使鹿鄂温克人的人口数量及其生存的文化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大兴安岭森林资源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过度砍伐和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令使鹿鄂温克人世世代代赖以为生的狩猎生产活动不能持续。
2001年,根河市政府决定进行“生态移民”。
2003年8月,首批使鹿鄂温克人和他们的驯鹿从大兴安岭腹地搬迁到位于根河市郊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新址,使鹿鄂温克人结束了数千年来漂泊不定的游猎生活。
没有一个人比年近百岁的玛利亚·索更了解鄂温克族的使鹿部落。
她是使鹿部落的酋长,也是中国最后的女酋长,被族人看作是“活着的图腾”。
“鄂温克族是非常看重驯鹿的,有了驯鹿,才能过得踏实。
关于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
关于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鄂温克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它们居住在我国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区。
鄂温克的生活方式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非常尊重自然,许多传统的神话故事都与大自然有关。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
鄂温克人的生活方式与驯鹿密不可分。
驯鹿是其主要的动力来源,也是其重要的财富。
鄂温克族传说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驯鹿神——“图列普”。
图列普是鄂温克人不可或缺的守护神,他可以帮助鄂温克人发现并捕捉驯鹿。
传说,鄂温克族祖先远古时期,曾与驯鹿一起生活在北极。
那时候,驯鹿是野生的,强壮而凶猛,鄂温克人需要利用图列普的力量来驯服它们,才能让它们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据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鄂温克人偶然发现了一个神秘的木盒子,这个木盒子放满了各种美味的食物和饮料,其中还有一杯特别饮料。
鄂温克人非常好奇地品尝这杯饮料,他们发现这杯饮料非常美味,而且可以给人带来力量和智慧。
鄂温克人开始对这个神秘的木盒子产生了依赖感,他们每次出发打猎之前,都要祈求神明给他们带来这个木盒子。
一天晚上,图列普出现在了一个鄂温克人的梦中。
他告诉这个人说,这个木盒子是一只驯鹿留下的宝藏,驯鹿们希望自己的天敌——鄂温克人可以善待他们,而不是无休止地捕杀他们。
图列普告诉这个人,如果鄂温克人能够遵守这个建议并且善待驯鹿,那么他们将会得到更多的好运和财富。
这个传说在鄂温克族中流传了很久,成为了当地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
鄂温克人通过这个故事来传承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提醒人们要尊重自然、善待动物,感恩他们的恩赐,自然会回报鄂温克人更多的好运和财富。
总之,鄂温克的驯鹿神话故事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它不仅体现了鄂温克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鄂温克族驯鹿鞍桥图案的文化内涵分析
三、 结 语
敖鲁 古雅鄂温 克族传统图案的产生与创作和其特定的生
活环境 、 生产方式 以及 民族历史有着密切 的联系 。 我们可 以从 驯鹿鄂温克族 鞍桥上雕刻 的图案 中解读其 民族生活 的地理环
由于 驯鹿鄂温 克人历史上 的居住地 与俄 国较近 ,常常用 自己猎获 的动 物和俄 商换取所需物 品, 在 民族交往 的过程 中 , 鄂温克族 吸收 了俄 罗斯 的文化 ,在驯鹿鞍桥 的图案中 出现俄 语字母和数字 ,这些 字母和数字被用来记载 一些具有纪念意 义的事件或 E l期 。鄂温克族在与俄罗斯人 的交往过程 中也受 到 了俄罗斯东正教 的影 响。在驯鹿鞍桥 的图案中就出现 了东 正教 十字架造 型的图案 。 1 9世纪 6 O年代大批 的俄罗斯人越 境到额尔古 纳河流域
( 0 1 ) .
的应 用问题的简要 分析不难看 出 ,色彩元素在其 中与设计 场
景的融会 贯通 ,为影视动画作 品的创作上 增添 了很多分丰 富 性元 素 , 充分 的将色彩艺术风格得 以真正意义上 的展现 。 色彩 观念被设计 者不断地对 色彩元 素的精华 进行研 究和提取 后 ,
和占 卜 活 动 中也 离 不 开 火 。
“ 奶茶” 的制作方法 , 一些鄂温 克族老年妇 女还保 留着头戴方
巾( 俄式戴法 ) 的习惯 。驯鹿鄂温克族的语言也吸收了俄语词 汇。 “ 十月革命 ” 前, 鄂温克族人 的小孩出生后要去东正教堂接
受洗礼 , 并取一个教名 , 即俄文名 。在驯鹿鞍桥的 图案 中出现
境、 风俗习惯 、 宗教信仰 、 民族历 史和与其 他民族 的交往 情况 等。 驯鹿鄂温克族只有语 言没有文字 , 因此其 民族 图案便成为
鄂温克族驯鹿的故事
鄂温克族驯鹿的故事
在遥远的北方,有一片广袤的森林,那里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民族——鄂温克族。
他们是森林的孩子,与大自然和谐共生。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流传着一个关于驯鹿的故事。
很久以前,鄂温克族的祖先在这片森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狩猎、采集、捕鱼,与大自然共享着无尽的恩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森林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动物开始消失,食物变得越来越难以获取。
族人们陷入了困境,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一天,一位年轻的猎人偶然在森林深处发现了一群神秘的生物,它们有着美丽的白色鹿角和温和的眼神,这就是驯鹿。
他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他们摆脱困境的关键。
于是,他开始研究驯鹿的生活习性,学习如何与它们建立联系。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失败,猎人终于成功地驯化了这些驯鹿。
他们发现驯鹿不仅容易饲养,而且适应力强,能够在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中生存。
最重要的是,驯鹿的乳汁和肉质成为了族人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从此以后,鄂温克族人依靠驯鹿为生,他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驯鹿成为了他们最亲密的朋友和伙伴,陪伴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了鄂温克族人心中永恒的传说。
他们深知,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以及勇敢面对困境、不断探索的精神。
如今,鄂温克族人依然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与驯鹿共舞,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故事。
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
浅谈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使鹿文化作者:宋志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2期[中图分类号]:I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2--01在我国北疆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一个神秘的部落——内蒙古根河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他们常年居住在林海雪原深处,靠打猎和放养驯鹿生活,原始社会民族公社的种种迹象和思维方式至今仍然在他们中间部分地保存着,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他们是历史上有名的“使鹿部落”,也是亚洲至今唯一使用驯鹿和狩猎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他们创造的森林狩猎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的遗存,在世界上已经很难看到,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正因其原始而神秘,而独特、而备受关注。
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据历史学家考证,鄂温克民族有“索伦”、“通古斯”和“雅库特”三个分支,“雅库特”人就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
被称为使鹿部的鄂温克人,历史以来一直是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
这个民族自从十七世纪开始就已经是以狩猎卫生,因此可以说,这个民族的狩猎历史已经有三百五十多年了。
即便是迁居到大兴安岭西北地区之后,狩猎历史也至少有一个半世纪了。
雅库特人在狩猎的过程中会带着驯鹿一起捕捉猎物,并且由最初的游猎逐渐演变为定居狩猎,之后又慢慢放下猎枪停止捕猎,开始以驯鹿为生,直到今天,雅库特人已经彻底停止打猎,而是开始了现代生存方式,开展旅游业、加工业或商业等行业生产,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鄂温克猎民是驯鹿的唯一饲养者,十七世纪前就已开始饲养驯鹿,驯鹿的造型十分古怪:它长着马一样的头,鹿一样的角,驴一样的身躯和牛一样的蹄子,鄂温克语称:“鄂伦”俗名“四不象”。
它的一个重要特征,不论雄雌均生茸角,又叫“角鹿”。
提起“四不象”,人们自然想到《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它就是今天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饲养的驯鹿的化身。
驯鹿在我国古代文献中也有“神兽”的美称。
据说北魏大臣李敞率众到嘎仙洞祭祖时,因为引来驯鹿开道,才越过了“山高谷深”、“九难八阻”,得以进入大兴安岭腹地。
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
第25卷第6期呼伦贝尔学院学报No.6 V ol.25 2017年12月 Journal of Hulunbeier University Published in December.2017驯鹿:从传统到现代——传统的发明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旅游斯格尔(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海淀区 100081)摘 要:生活于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敖鲁古雅乡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是我国现今唯一饲养驯鹿的民族,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将驯鹿文化传承延续至今的民族。
饲养驯鹿不仅仅是他们发展经济与取得物质收入的手段,在驯鹿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驯鹿文化,更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的精神象征。
在2003年实现生态移民后,为适应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敖鲁古雅鄂温克乡通过对传统驯鹿饲养与驯鹿文化的延伸,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迅速崛起。
在旅游业的开发和带动下,敖鲁古雅乡驯鹿业初步实现了从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型。
旅游业不单促进了敖鲁古雅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也对当地驯鹿文化的延续与保存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敖鲁古雅;鄂温克;驯鹿;传统的发明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601(2017)06-0030-04 一、传统的驯鹿业与驯鹿文化(一)驯鹿业的产生 驯鹿,又名角鹿,主要分布于环北极地区。
目前,世界驯鹿可分为11个亚种,现存9个亚种。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所饲养的驯鹿属于西伯利亚森林驯鹿亚种。
[1] 最初,驯鹿作为鄂温克猎民的猎物,是鄂温克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被用来充当食物以及制作衣物的材料。
随着狩猎生产的发展,鄂温克人的猎产品有了剩余,他们通过多种方式将猎物进行储存,或将打到的驯鹿幼崽作为食物储备,驯养成为家畜。
驯鹿业的产生,改变了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敖鲁古雅鄂温克传统的驯鹿文化也在驯鹿业的发展中孕育而成。
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与驯鹿保持着一种“共生”关系,为了饲养驯鹿,他们选择随驯鹿而居,生活在深山中,而因为一直在深山中生活,使得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得以保存至今。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
摘要:
1.介绍《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关于驯鹿的段落
2.描述驯鹿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3.阐述驯鹿在游猎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
4.讨论驯鹿与人类的关系
5.总结段落内容
正文: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写游猎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展示了驯鹿在游猎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驯鹿是一种生活在中俄边境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游猎动物,它们具有极强的耐寒性和适应性。
驯鹿以苔藓、地衣、树叶和草本植物为食,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和贫瘠的土地。
在冬季,驯鹿的毛皮会变得厚实,以抵御严寒。
同时,驯鹿的鹿角也非常独特,它们会在每年夏季脱落,并在冬季重新生长。
驯鹿在游猎民族鄂温克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们是鄂温克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人们骑着驯鹿进行狩猎、迁徙和出行。
此外,驯鹿的肉、皮毛和鹿角都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鄂温克人用驯鹿肉来补充营养,用鹿皮制作衣物和帐篷,而鹿角则被用作工具和装饰品。
驯鹿与人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鄂温克人的传统文化中,驯鹿被视为一种神圣的动物,人们相信驯鹿是他们的祖先化身而成的。
因此,鄂温克人非常尊重和珍爱驯鹿,他们与驯鹿共同生活,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和谐关系。
总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关于驯鹿的段落生动地描绘了游猎民族与驯鹿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种关系不仅体现在生活方面,还体现在文化、信仰和情感等多个层面。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摘要:《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1.驯鹿的生活环境2.驯鹿的饲养与繁殖3.驯鹿与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4.驯鹿在鄂温克族文化中的地位5.驯鹿面临的挑战及保护措施正文:《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描绘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作品中,驯鹿作为一个重要的元素,揭示了弱小民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现代文明的挤压下的顽强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驯鹿,又称驯鹿,是鄂温克族人民世代饲养的动物。
它们主要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的额尔古纳市,这里是内蒙古自治区纬度最高的市。
驯鹿喜欢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生活,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苔藓和地衣。
在这个独特的生态系统中,驯鹿与鄂温克族人民相互依存,共同度过漫长的冬季。
驯鹿的饲养与繁殖对于鄂温克族人民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他们在春季时要为驯鹿找到合适的繁殖地,保证驯鹿种群的繁衍。
夏季时,鄂温克族人民要将驯鹿赶到高山草甸,让它们吃上新鲜的草料。
在秋季,驯鹿要为度过漫长的冬季储备能量,鄂温克族人民要为它们准备足够的食物。
驯鹿在鄂温克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鄂温克族人民以狩猎和畜牧为生,驯鹿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
鄂温克族人民在狩猎时,通常会乘坐驯鹿拉的雪橇,以便在雪地上快速行进。
此外,驯鹿的皮毛也是鄂温克族人民制作衣物的重要材料。
在鄂温克族文化中,驯鹿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鄂温克族人民将驯鹿视为生活中的伙伴,对他们充满敬意。
在鄂温克族的神话传说中,驯鹿是他们的祖先化身,因此,鄂温克族人民常常将驯鹿与自己的祖先相提并论。
然而,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驯鹿面临着严重的生存挑战。
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和狩猎活动等因素,使得驯鹿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
为了保护驯鹿,鄂温克族人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减少狩猎活动、建立自然保护区等。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
《额尔古纳河右岸》关于驯鹿的段落摘要:一、了解驯鹿的基本信息二、驯鹿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重要地位三、驯鹿与当地居民生活的紧密联系四、驯鹿文化在小说中的体现五、总结:驯鹿在小说及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正文:在《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中,驯鹿作为一种独特的生物,与当地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驯鹿成为了这部作品中的一位主角,它们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描绘驯鹿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互动,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北方世界。
驯鹿,又称驯鹿羚羊,是一种生活在寒带森林和苔原地区的哺乳动物。
它们的体型较小,善于奔跑,拥有独特的茸角,是北极圈内最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
在小说中,驯鹿作为鄂温克族人的重要生活来源,承载着族群的生存希望。
正是因为驯鹿的存在,鄂温克人才能够在严寒的北极圈内繁衍生息。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驯鹿不仅仅是鄂温克人的经济支柱,更是他们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说通过对驯鹿的描绘,展示了鄂温克族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在驯鹿的陪伴下,鄂温克人学会了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着古老的传统生活方式。
这种深厚的民族情感,使得驯鹿成为了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之一。
此外,驯鹿在小说中还承载着一种文化传承的意义。
鄂温克族人在驯鹿身上寄托了祖先的智慧和力量,通过与驯鹿的共生关系,他们传承着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驯鹿成为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
总的来说,《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驯鹿不仅仅是一种动物,更是鄂温克民族生活的象征。
在这部小说中,驯鹿形象生动,充满生活气息,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北方世界。
通过对驯鹿的描绘,作者成功地将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信仰和精神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
在现实生活中,驯鹿同样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是北极圈内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鄂温克族桦树皮器具之驯鹿纹来源
呼伦 贝 尔学 院 学报
J u a f l n e e l  ̄ o m l u b ir o Hu Co l e e
No 1 .
V 11 o.8
P bih d i e r aY2 u l e F b u r .0 s n 1 O
在鄂温克族 的生活中 ,桦树皮器具最初是被 单纯地作为 日常生活用具使用的 ,在生存 的沿袭 与使用这些生活用具的过程 中。渐渐萌发了对 自 然事物描摹的心理 ,或 者说他们可能是相衍相生
的 。作 为装饰 母 题之 一 的驯 鹿纹 是 鄂 温克 族桦 树 支文 化 中独 具 典 型 意义 的基 本 纹饰 。鹿 作 为 一 种
与 驯鹿 有关 的的事物 比喻人 。 在 漫 长的岁 月 中 ,
元前 1( 年 ) 与鄂温克族的驯鹿主题有无直接 0) 0 , 联系已无从考证 ,但由于岩画的内容具有 萨满教 性质 ,它们可 以算作鹿 纹起源的一个深远的大背
景。
鄂温克人对驯鹿产生了近乎家庭成员般的情感 ,
即使在步入现代社会 的今天,仍有部分鄂温克人
成 了其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传统。驯鹿成为一种
均属后者 ,岩画所处的地区同古代室韦人所处的
地望相合 ,被认为是 “ 古代室韦人的某些部落以
及 后来 鄂 温 克 族 的 某 些 狩 猎 和 牧 鹿 人 的艺 术 杰
民俗文化 的象征 ,同时也是一种原始文化艺术想
象 力 展开 的起 点 ,并 成 为一 种 具有 民族凝 聚力 的
具有神性象征意义的图腾 , 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 是原 始部族 的思维结构 的重要组成 ,并在文化模
图 2交 唠 呵道岩 画
鄂温克驯鹿园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鄂温克驯鹿园景点介绍-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鄂温克驯鹿园是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的一个知名景点。
它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样的鄂温克文化而著名。
驯鹿园不仅是当地重要的旅游景点,也是保护和传承鄂温克文化的重要场所。
概括而言,鄂温克驯鹿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文化遗产和旅游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其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传承和保护鄂温克的文化遗产,弘扬鄂温克民族的独特风俗和传统。
同时,驯鹿园也提供给游客一个了解和体验鄂温克民族生活方式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个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驯鹿园位于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的乌兰布和苏木,占地面积广大,被广阔而美丽的草原环绕。
这里拥有丰美的自然资源,驯鹿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百年,成为了鄂温克族人重要的生活和文化象征。
园内的建筑、民居和展览等不仅展示了鄂温克的特色建筑风格,还展示了鄂温克民族的传统工艺技巧和文化艺术表现形式。
驯鹿园还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和体验项目,例如驯鹿演艺、鄂温克民俗表演、草原狩猎等。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近自然,观赏野生动物,感受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并参与到各种有趣的活动中去。
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旅游景点,鄂温克驯鹿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的到访。
它不仅是一个欣赏美景和感受民俗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鄂温克文化的重要平台。
通过游览鄂温克驯鹿园,人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少数民族,增进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鄂温克驯鹿园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保护和维护地方特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鄂温克驯鹿园作为一个集自然景观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景点,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提供了独特的旅游体验和文化交流机会,为游客带来了无限的惊喜和感动。
无论是对于文化爱好者,还是自然摄影爱好者来说,鄂温克驯鹿园都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绝佳去处。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住所
鄂温克族人在森林中没有固定的住所,“撮罗子”是他们的传 统民居。“撮罗子”鄂温克语叫“希椤(luó)柱”,它的外形如 同鄂伦春族的“仙人柱”,高约3米,直径约4米,是一种圆锥形 建筑物,实际上是用松木杆搭成的圆形窝棚,也是一种非常简单 的帐篷。“撮罗子”的遮盖物随季节变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 桦树皮,冬季则用鹿皮包裹。 鄂温克族人虽无固定住所,却有固定建筑,那就是他们的仓 库。他们的仓库极为奇特:先将相邻的两棵大树砍去树梢,作为 柱子,然后用木头垒成一间悬空的仓库,地上斜竖一根砍有阶梯 的木柱为梯。仓库中存放食品、猎物、衣服、用具等,他们从不 上锁,其它猎人可任意取用,事后如数归还即可。 牧区主要的住房是“蒙古包”,圆形。夏天以苇子、柳条或 桦皮围盖。冬季,穷苦人家仍以苇子为包盖,富裕人家则以毡子 围盖。 靠近山区的贫困人家住的是矮小、潮湿的“马架子”。 由于贫困、闭塞、经常游动,因而他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非常简单 。
• 曾经鄂温克人居住的“撮罗子”,在冬天被当做了仓 房。
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这种独特的驯鹿文化已经延续了数千年。然而,今天, 随着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鄂温克人的驯鹿文化正在 走向消亡。 鄂温克驯鹿人也称鄂温克猎民(主要根据他们的职业特 征并有别于其他鄂温克族而言的),是鄂温克族的一部分。 他们是三百多年前从现俄罗斯境内的外贝尔加尔湖沿岸和列 拿河流域迁徙过来的,并世代在大兴安岭过着游牧生活, 1965年定居敖鲁古雅(鄂温克语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 1973年成立了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这里既是鄂温克驯鹿人 的定居点,也是乡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麓的满 归林业局经营区内,距满归镇17公里。 •
驯鹿是一种生长在严寒地 区的动物,对食物的要求和选 择较高,以食森林中的苔藓为 主,另外根据不同季节也喜欢 吃一些青草、树叶、蘑菇之类 。苔藓是一种低等植物,主要 生长在大兴安岭西麓阴冷潮湿 的地方,一年四季森林中都有 ,但生长非常缓慢。驯鹿冬季 觅食则用蹄子刨开积雪。由于 驯鹿的生活习性,加之森林生 态的脆弱以及鄂温克猎民又是 集中而居,成群放养,这给驯 鹿的觅食带来很大困难,要解 决这一问题,则必须靠频繁的 迁徙。迁徙是鄂温克猎民游牧 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他们 生活在大兴安岭中最壮丽的篇 章。
鄂温克族文化 独特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文化独特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
>鄂温克族是我国少数几个饲养驯鹿的民族之一,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驯鹿在鄂温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古鄂温克人从野生动物“索格召”捕抓之后,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驯养成为今日的驯鹿。
鄂温克语驯鹿称为“奥伦”,驯鹿雄雌均有角。
驯鹿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驴而非驴,因而俗称“四不像”。
驯鹿善于穿越森林和沼泽地,是狩猎鄂温克猎人的主要生产和交通运输工具,驯鹿成为鄂温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贵经济动物,被誉为“林海之舟”的美称,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驯鹿的特征是:其性情温和,易饲养放牧,觅食苔藓等野生植物,适应于大兴安岭(额格登)高寒地带繁衍生息。
驯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猎为生的鄂温克人无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喜爱和保护驯鹿,视为吉祥、幸福、进取的象征,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征。
因此,驯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温克人将驯鹿确定为鄂温克族的吉祥物。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3课教学设计
3.鄂温克的驯鹿文化教学内容:地方课程《黑龙江人文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3课《鄂温克的驯鹿文化》。
教学目标:1、了解我省的省情,传承和弘扬黑龙江民族文化,知道鄂温克是我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了解民族文化。
2、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传统鄂温克交通工具古老与落后,从而体会社会的发展。
3、通过对家乡的少数民族的认识,促进学生对社会的亲近与关注。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驯鹿文化发展史。
教学难点:收集鄂温克族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师:同学们上两节课的学习已知道了我省满族、达斡尔族这两个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少数民族鄂温克族,了解一下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
板书: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师:拿出教材书9页的两幅图,让学生看图上有什么内容?生:图一:鄂温克的仙人柱图二:鄂温克人与驯鹿在一起师:这两幅图体现了鄂温克人生活情景。
二、自主探究:1、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师:在我们黑龙江省的大山林里,住着一些以放养驯鹿和狩猎为生的人们,我们叫他们鄂温克人或鄂温克猎民。
“鄂温克”在鄂温克语中的意思,就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他们整年游荡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他们独特的驯鹿文化延续数千年。
鄂温克有哪些生活习俗呢?大家看书9页。
学生看书后回答:鄂温克人最喜欢猎鹿,一般五六个人为一小组,称为“塔坦”,每次打猎他们都吃住在山里,他们住在仙人柱里,汉语称“撮罗子”就是他们的帐篷。
数个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许前后排列。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族文化,鄂温克族有怎样的民族文化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做评价。
让学生课后寻访鄂温克人。
2、独特的驯鹿文化:教师指导同学们看1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师:鄂温克人饲养鹿从什么时候开始?(汉朝)持续到什么时候?生:据史料记载,鄂温克人饲养鹿可追溯到汉朝,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驯鹿在其他北方民族中都已先后消失,唯独鄂温克猎民才得以延续。
师:驯鹿是怎样产生的?驯鹿生活怎样?遇到困难是怎样解决的?生:相传,在很早以前,他们的八位祖先在山中狩猎,捉住了六只野生鹿崽带回饲养,久而久之,发展成了今天人工饲养的驯鹿。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文化变迁题材纪录片创作方式比较研究》范文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文化变迁题材纪录片创作方式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民族文化的变迁逐渐成为研究关注的焦点。
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以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
本文旨在探讨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文化变迁为题材的纪录片创作方式,通过比较研究,分析其创作特点与价值。
二、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文化背景简述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市,是一个以驯鹿为生活伴侣的民族。
其文化传统中,驯鹿不仅是生产生活的工具,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该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生活模式。
三、纪录片创作方式的比较研究(一)主题与内容的选材敖鲁古贵使鹿鄂温克族的文化变迁,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切入。
如可以从族群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与驯鹿的关系、族群历史发展等方面入手。
同时,也需注意选材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以展现该族群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创作手法与表现技巧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可以多样化,如可以采用口述历史的方式,采访当地老人讲述族群的历史和文化;可以通过实地拍摄,展现敖鲁古雅的自然风光和族群生活场景;还可以运用动画、特效等手段,呈现驯鹿与族群的关系等抽象内容。
在剪辑上,要注重节奏的把控和情感的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的文化魅力。
(三)叙事结构与视角选择在叙事结构上,可以采用线性叙事或非线性叙事的方式,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求进行选择。
在视角选择上,可以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叙述方式,如从个人到群体、从微观到宏观的视角转换,以全面展现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的文化变迁。
(四)声音与画面的运用声音和画面是纪录片的两大核心元素。
在声音方面,可以运用现场同期声、采访录音、音乐配乐等手段,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在画面方面,要注重画面的美感和叙事性,运用镜头语言讲述故事,同时要捕捉敖鲁古雅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一个即将消失的民族
问 题也 随之 而 来
。 ,
,
驯 鹿 圈养
“
实 验遇 到 了 难题
驯 鹿 喜 欢 吃一 种 叫
, , 。
恩
驯鹿
在敖鲁古雅 大使 和 精神 领袖
的人
。 ,
玛丽亚 索不 仅是 鄂 温克 人 的 形象
,
新 定 居 点 没 有 这 种植 物 驯 的 日 子 不 好 过 很 多 死 去 了 维 佳说 鹿
“
的地 衣
多人
克 的 年轻 一 代 已 经 逐 渐 遗 忘 了 本 民 族 的 语 或许 在不 远 的 某 一天
。 ,
猎枪
猎 枪 被收 的 原 因 据 说 还是 因为 酒
后
, 。
他 们 的生 存 方
一个 猎 民 酒
,
式也 将不 复存 在
后 携 枪 闯 人 了 当地 森 林 管护 站 索 要 白酒
遭 到拒 绝
酒
整 个 鹿群 的数
。
开始 逐步扩 大
与 外族 通 婚 面 到 年 代后
,
到生 存 危 机
鄂 温 克 人 与其 他 民 族 的
。
量 从高峰 时 期 的 一 千 头 降到 现在 的六 百 多 头 克 人 的话 说
驯鹿
, ,
通 婚数 量 已 大 大 超过 与本 民 族 的结 婚 数 量
月 的调 查
, ,
按 照鄂 温
,
八 十 多岁 的玛 丽 亚 索 子毛 谢
,
一家
历
驯鹿
、
是 七 十 多 岁 的 老 猎 人 安道 和
另 一 家是 有 着 艺
, 。
鄂 温 克 猎 民先 祖 几 度 他 们 的一 生 都离 不 开 酒
对鄂温克民族的赞美
鄂温克民族的瑰宝——驯鹿文化鄂温克民族是一支古老而神秘的民族,他们靠近北极圈,生活在
寒冷的南北极地带。
在鄂温克人的传统生活中,驯鹿文化是一种非常
重要的文化现象。
驯鹿在极地气候下是生命的象征,其为鄂温克民族
的生计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驯鹿在鄂温克民族的文化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鄂温克人用驯鹿
的皮毛制作御寒服装、鞋子和帐篷,驯鹿肉是他们的主要食物,骨头
则被制成工艺品和华丽的乐器,如蹄琴。
同时,驯鹿也被作为交通工
具使用,鄂温克人能够通过驯鹿雪橇在雪地中快速移动。
驯鹿文化不仅仅是鄂温克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宝
贵的文化遗产。
鄂温克的传统舞蹈、口头文学、音乐和绘画都与驯鹿
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鄂温克人有一种传统的舞蹈,叫做“唤驯鹿”,以此来祈求驯鹿的丰收和庇护。
鄂温克人非常重视驯鹿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他们将驯鹿文化的知
识和技能代代相传,珍视和维护驯鹿的生态环境。
同时,鄂温克人也
不断创新和发展驯鹿文化。
如今,驯鹿文化已经成为鄂温克民族的一
张靓丽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他们的独特魅力。
鄂温克民族的驯鹿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一个
独特而神秘的民族的智慧、艺术和生存智慧。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
一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鄂温克民族的驯鹿文化。
论驯鹿鄂温克人肉食文化
我国独一无二的以驯鹿 肉和野生动物肉为中心的肉食文化。这一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 国丰富多彩 的饮食世 界及其 文 为我 明增添了新的内涵、 的色彩 、 新 新的内容和形式 , 成为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多得的重要组 成部分 . 引起 了国内外学术 界的极大
兴趣和关注。该文从饮 食文化角度 , 分析 了驯鹿鄂温克人的肉食类饮食结构的 内容、 形式 、 特征 以及 与此相关 的礼仪 、 忌 禁
.
饮 食 文 化 , 民族 和 地 域 不 同, 内 因 其
伴 随着鹿铃声 、 经营 着驯鹿 业 、 用着 与驯 饮 鹿 业 和 温 寒 带 森 林 融 为 一 体 的特 殊 的 美味
佳 肴 , 鹿 鄂 温 克 人 度 过 了 一 个 又 一 个 漫 驯
容 、 式 和 结 构 也 各 有 区 别 。驯 鹿 鄂 温 克 形 人 是 我 国 民族 大 家庭 里 独 一 无二 的 特 殊 群
而 稀 少 的 文 化 遗 产 。 也 许 有 人 会 问 , 神 在
秘 的 原 始 兴 安 岭 里 , 鹿 鄂 温 克 人 是 以什 驯 么 方 式 将 驯 鹿 文 化 神 话 般 地 延 续 到 了 2 1 世纪的今 天 , 对 于一 年 中一 半左右 时 间 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食 密切相 关的消 费群体 的生产生活方式、 生
[ 稿 日期 ]0 5 0—1 收 2 0 —1 3
[ 者简介 ] 丽娜 (9 0 , 鄂 温克族 )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人 , 作 卡 17 一) 女( , 文化人类学博士 , 中央民族 大学 民族 博物馆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从 事北方 民族文化人类学研究 。
・
1 ・ 23
维普资讯
一
“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的开题报告
“驯鹿文化”下的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以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为背景,以其工艺美术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从而深入探讨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意义,并为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鄂温克族,工艺美术,驯鹿文化,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一、研究背景鄂温克族是中国土著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内蒙古和辽宁等地。
作为一支传统的游牧民族,鄂温克族的生活和文化多与驯鹿联系在一起,因此被称为“驯鹿民族”,而他们的工艺美术作品中,含有丰富的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元素。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作为鄂温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因此,通过研究鄂温克族工艺美术,能够更深入地了解鄂温克族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深入探究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了解其在驯鹿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1. 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概述2.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3.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文化背景4.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制作工艺5. 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艺术特色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实物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收集和整理相关文献资料,对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同时进行实地考察和实物研究,以深入探究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鄂温克族驯鹿文化的影响和鄂温克族工艺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为鄂温克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同时,本研究的成果还可作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参考依据,为更好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鄂温克驯鹿文化:
驯鹿,也叫角鹿,俗称四不像。
特点是公鹿、母鹿都长角,性情温和。
原为野生动物,经鄂温克先人的驯化,成为游猎民的交通和生产工具。
驯鹿适应高寒山地气候,吃苔藓,善于在雪地和沼泽中行走,载重可达百斤以上。
猎民搬家、打猎全靠驯鹿驮物。
长期以来,鄂温克猎民同驯鹿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对待驯鹿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但给它们取好听的名字,还给予百般呵护。
每到节日,便像打扮自己的女儿一样为驯鹿梳妆,披红挂彩,还要挂上亮晶晶的铜锁;如果偶有一头鹿不幸死去,他们都会难过得失声痛哭。
按照古老的风俗,驯鹿还是鄂温克人嫁娶的聘礼,男方求婚时,首先要带来若干头高大美丽的驯鹿;结婚时新娘也要带回数目相等的驯鹿,有的甚至还要多一些;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牵着驯鹿在新搭的帐篷周围转几圈,表示人丁兴旺、驯鹿健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