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合集下载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稳健性原则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财务会计中的稳健性原则逐步被介绍进入我国。

近年来在会计改革过程中,开始注意对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研究。

就会计稳健性原则的若干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会计稳健性原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会计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审慎性原则或保守主义原则。

它是指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不同处理方法和程序提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一种不虚增盈利和夸大业主权益的。

稳健性原则是针对会计事项中不确定因素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必须充分估计到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和不计可能产生的收益,使会计信息利用者、决策者提高警惕,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到或限制在极小的范围。

用通俗话就是说,根据这项原则,对于资产的计价和收益的确认所选择的标准,如果不能准确确定,与其使之失于偏高,不如使之失于偏低;对于负债的确定,要全面勿漏;对于费用和损失,要宁足勿缺。

即所谓“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稳健性原则作为一项重要的会计原则,…它的存在并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而是有其存在的客观经济基础。

众所周知_,商品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必然伴随着市场的发育和发达,只要存在着市场必然存在着市场竞争。

市场竞争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企业生死存亡、前途命运与市场竞争的成败休戚相关,企业处于市场竞争风险之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已成为商品经济社会的规律。

企业处于这样变幻莫测、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中,面对着商品经济的海洋,受着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其经营活动特别是对于未来的经营活动不可能不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随时困扰着企业。

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其运行规则和处理方法时不得不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并通过各种会计方法收集,归纳、整理的会计信息,反映经济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综述

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综述

关于会计稳健性原则的综述会计稳健性原则也称审慎原则、谨慎性原则、稳健主义、保守主义等,在会计环境中存在不确定因素和风险、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的精确性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应运用谨慎的职业判断和稳妥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处理。

充分预计可能的负债、损失和费用,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的资产和收益,以免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引起报表使用者的盲目乐观。

一、稳健性原则的含义关于稳健性原则的定义,各国的会计准则中都给予了明确的定义,总的来说,主要有两个范围,一个范围狭义一些,一个范围宽泛一些。

以bliss、basu等为代表的学者定义的稳健性的概念比较狭义,bliss认为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指“预见所有可能的损失,但不预期任何不确定的收益”(bliss 1924)。

basu认为会计稳健性原则是指“会计师倾向于在财务报表上对好消息的确认比坏消息要求更高。

即需要更多的证据”(basu 1997)。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学者们关于稳健性原则狭义的定义给予了认同,在1980年颁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首次对稳健性原则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应,努力确保商业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被充分考虑到。

因而,……如果未来有两个得到或支付的估值近似相等,稳健性规定使用较小的估值。

”(sfac2,第95段,fasb,1980)《国际会计准则》也认同狭义的定义:“稳健性是在不确定的条件下,需要运用判断作出必要的估计中包含一定程度的审慎,比如资产或收益不可高估,负债或费用不可低估。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中国称稳健性为谨慎性,以下同)而在《中国企业会计制度》中这样定义的稳健性:“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稳健性原则应被赋予更宽泛的定义:稳健性原则是会计师对能导致较低股东权益价值的会计方法的偏好。

会计稳健性浅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会计稳健性浅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收益的现值,如果特定公司的股票价格发生变化,意味着影响公司未来 收益现值的因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率等。因此,公 司股票的投资收益实际上是公司的经济利润,预期着公司未来的收益。 按照收入实现原则,会计确认的账面利润大多是已经实现的利润。这 样,企业的经济利润必然与会计利润不等,会计利润越往后推迟,某一 时期确认的会计利润就越低,与经济利润的差额就越大,会计利润就越 稳健。 (二)会计稳健性的意义 首先,预计费用而不预计收入往往表现为提前确认费用、推迟确认收 入,但这仅仅是会计账面的记录,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收付。反之, 则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会计信息是具有预测价值的,如果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投资 者以此作为预测的基础,将来发生损失,投资者或者市场将会重新估价 公司,这显然会伤害投资者的利益。稳健的会计政策则会自动规避投资 者的这种损失。现实中,公司董事、会计师事务所被提起诉讼往往也是 因为高估资产、高估利润,很少发生因为低估资产、低估利润而被诉讼 的。 最后,相对于公司的股东而言,债权人处于信息劣势;相对于公司的 管理层和大股东而言,供应商和客户、中小股东、政府机构处于信息劣
只分享有价值的会计实操经验,用有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会计稳健性浅析【会计实务操作教程】 (一)会计稳健性的衡量指标 会计稳健性是指财务会计中的稳健原则,也称审慎原则或者谨慎原 则。对于利润表而言,稳健原则通常的含义是预计费用而不预计收入, 对于资产负债表而言,稳健原则是不高估资产、不低估负债,其结果是 不高估利润、不高估净资产。会计稳健性指标可以用会计指标或者市场 指标来衡量。 1、会计指标。在任何企业的生命周期内,实现的利润和收到的净现金 都是相等的。由于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企业分期报告利润,如果前期报 告的利润高,后期报告的利润就会较低。利润的高低可以通过现金流量 来衡量。预计费用而不预计收入意味着在支付现金之前确认费用,在收 到现金之后确认收入,或者将收入确认推迟到不确定性消除之后。因 此,会计的稳健性就表现为当期利润低于净现金。如果某一时间段的利 润持续高于净现金,企业就可能系统性地高估了利润,属于激进的利 润。反之,则是稳健的利润。会计的稳健性可以通过一些特定的应计项 目来体现,如应收账款、预收账款、预计负债、资产减值等,还可以通 过会计政策来体现,如折旧年限、坏账比例等。值得注意的是,应付项 目实际上成为企业融资的手段,不会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因此,在衡 量会计稳健性时,应当扣除应付项目的增加额。

浅谈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浅谈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成本和市 价进行 比较 , 认市价下跌而 不确认市 价上涨 ; 确 存货 跌价准 备则是期末 的时候对存 货的计价 采用成本和 可变净 现 值孰 低法 , 避免在市场 经济下 , 存货的价格 变化 导致 存货 的价 值减少 ; 长期投资 、 资产 、 固定 无形资产减值 准备则需要在期末 值 , 需要计提相应 的减值准备 ; 建工程减值 准备 则是对长 则 在 准备 ; 而对企业 的委托贷款 本金需要进行 定期检 查 , 按本金和
- _ _ _ - ● - - ● _ _ - _ _ _ - _ _ _ _ ●-
_ l● __ __ __ -
CO NTEM RARYECO NO O P
℃S
●■■■●
企业会计准 则中对 固定 资产 的折 旧方法有 直线 法和加速 折 旧法 , 如果企业选择加速折 旧方法就会导致 其在固定资产使 用 的前几年 多计提折 旧 , 而减少 企业 前几 年的利 润 , 从 也加快 了物 资的淘汰 和推陈 出新 , 科技不断 发展 、 产力不 断发展 在 生 的形 势下 , 采用加 速折旧 法也 是谨慎原 则的 考虑 , 也考 虑了 固
本文以企业 稳健 『 生原则的运用 为对象 , 探讨 其具体的运用
目前稳健性 原则的运用和客观性原 则 、 比性原则 等还 存 可 在一定的冲突 。 例如稳健性原则和可比性原则的冲突体 现在 可 比性原 则要 求会 计核算要按照规定 的会 计处理方法进行 , 到 做 口径一致 , 但是稳健性原则则 要求企业可 以根 据 自身的具体 情 况变化改变核算 的 口径和方法 , 者有一定 的冲突 。国家要 完 二
保 持足够 的警惕 , 以应付外 界的变化 , 将风 险和损失 缩小到可 接受 的范围。
认或有资产。 或有负债一旦变成损失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偿债能 力 , 认或有负债能 够全面反映 企业的负债 情况 , 确 减少 企业的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作者:林冰洁来源:《财讯》2017年第28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主经营和自筹资金的需要,增强企业活力,促进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的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借鉴国际惯例企业的规定。

会计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合理计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的风险越来越大,经济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我国的稳健性原则也越来越复杂。

经济生活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无论是会计法规的制定,还是在实践中的应用,稳健性原则日益受到重视,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可以提供客观真实的财务会计信息。

然而,谨慎性原则的不当适用是不可避免的的效果。

在本文中,试图探讨稳健性原则及其的应用,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稳健性原则会计企业应用引言会计稳健性原则也称谨慎原则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要求人们在会计处理时要求谨慎态度,要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尽可能或小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利益,决策者保持警惕,以应付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损失缩小或有限较小的范围内。

稳健性原则(1)稳健性原则的内涵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原则,是指对经济活动中不确定的情况,应当保持审慎、全面、合理的估计可能发生的成本或损失,避免确认收入不能确定。

我国财政部2013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标准”第二章第十八项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计量和报告应当妥善保管资产或收益、负债或开支”。

采用稳健性原则处理经济业务,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可供选择,会计人员应当选择不利于当期净资产和利润的方法使企业决策者对风险采取防范措施,风险损失或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避免盲目乐观的现状和经营结果。

(2)稳健性原则的必要性稳健性原则是基于客观存在的风险。

企业在在竞争和风险的经济环境中,导致商业信息的不准确定性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

其原因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因素,也就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所产生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是内因,会计制度的内因信息处理过程中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对。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应用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稳健原则的产生前提,说明了其存在现状,并通过理论和实例分析,论述了稳健原则的适用性及实际运用。

关键词:稳健原则风险收益稳健原则指面临不肯定的变化,会计人员对于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要持合理计算的态度,不计或少计,以致一旦发生巨额损失,不必积累过多财力应付可能的损失。

在西方会计中,普遍认为稳健原则是:“损失要算足,而无视可能的利益。

”而我国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一、会计稳健原则产生的前提稳健原则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各个方面的稳健性内容。

在会计确认上,要求确认标准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上;在会计计量上,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利润的数额;在会计报告中,则要求会计报告为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特别是要报告有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

(一)稳健原则――风险的客观存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总会存在不确定性的因素(所谓不确定是指由于获取的资料和信息的不完全而出现的概率事件,是一种可能性的情况。

)不确定性的出现会使企业的经营存在各种各样的经营风险。

因此,如何在风险中把握企业的经营,使之能够在风险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有一种能够使企业在经营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规范,这就产生了稳健原则。

在风云变幻的市场大潮中,竞争和风险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企业既面临机遇,又要经受考验。

风险与收益是密切相关的;风险越大收益越大,对企业而言是动力;收益越大,随之而至的风险也就越大,甚至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对企业而言是压力。

风险与收益是形影不离的,而会计的稳健原则正是解决这对矛盾的良药。

企业经营风险及其可能带来损失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会计稳健原则的客观存在。

可以说,稳健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稳定器”。

(二)稳健原则的曲折发展过程稳健原则的兴起是20世纪初到经济大萧条之前。

当时的稳健原则主要表现为对资产的低估,稳健原则是一项占支配地位的会计原则,其他原则与之冲突都要服从于该原则。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及注意事项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及注意事项本文针对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情况,从计提资产的减值准备、债务重组损益的确认、非货币性交易的处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论文对稳健性原则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稳健性原则;减值准备;会计运用研究[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0014-02稳健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项重要原则。

合理应用稳健性原则,有利于防止企业虚夸资产、扩大利润、包装上市等现象的发生,能为有关各方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有利于保护企业债权人和投资人的利益,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一、稳健性原则的内涵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企业不确定的经济业务时,应持谨慎的态度。

也就是说,凡是可以预见的损失和费用都应予以记录和确认,而没有十足把握的收入则不能予以确认和入账。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和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

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从2007年开始,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所计提的跌价准备不能冲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再进行会计处理,避免了上市公司在盈利上升时多计提跌价准备,而盈利下滑时,再将跌价准备冲回,利用跌价准备的计提来调节盈利;允许企业计提坏帐准备,有些行业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存货的计价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等。

同时在新的会计准则中,对稳健性原则的应用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和规定。

(一)稳健性原则在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中的应用第一: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在期末时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就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在资产负债表中,短期投资项目按减去其跌价准备后的净额反映。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分析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分析

会计核算中稳健性分析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正确理解与应用稳健性原则十分重要。

本文详尽分析了稳健性原则的涵义,阐述了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了运用稳健性原则时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标签:会计核算研究0引言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但是,采用稳健性原则将会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并影响企业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判断。

如果不恰当的理解和应用稳健性原则,可能会导致企业财务信息的扭曲与失真,这同样会违反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因此,正确理解与应用稳健性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

1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对某些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存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一种不虚增利润和夸大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

即在会计处理犹豫难决时尽量采用不夸大这一期间的资产和收益的解决办法。

目前该准则在国际上通常的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

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是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前提。

经营的多变性导致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不确定性,这便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处理上保持稳健小心的态度,要充分估计到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反映风险的信息。

2稳健性原则应用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制度》中突出表现在:计提各种资产减值准备、或有负债的出现、收入的确认和计量、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在物价上涨情况下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等。

以下从五个方面谈谈稳健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2.1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应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稳健性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充分体现了稳健性原则。

其出发点就在于要求企业将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价值损耗,予以充分考虑并计入相关费用,以确保企业的资产更加真实、有效,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稳妥可靠,确保投资者的长远利益得到很好的保障。

会计信息稳健性准则

会计信息稳健性准则

会计信息稳健性准则一、稳健性原则存有的前提1.稳健性原则存有的客观前提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有的客观前提。

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

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

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有风险与收益。

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有了。

2.稳健性原则存有的主观前提(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有的主观前提。

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

两种不同的契约存有两种不同的矛盾。

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

另外,因为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

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有的主观前提。

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

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

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noprofitsbutanticipatealllosses)”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与充分的考虑。

试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当中的应用

试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当中的应用

《试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当中的应用》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

首先阐述了稳健性原则的概念、起源与发展,明确其在会计领域的重要地位。

接着分析了稳健性原则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环节的具体应用表现,如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或有负债的确认等。

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稳健性原则在企业会计处理中的作用及影响,同时也指出了该原则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过度谨慎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与其他会计原则的冲突等。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以确保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得到合理应用,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可靠性。

关键词:稳健性原则;会计应用;资产减值;或有负债;会计信息质量一、引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

为了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核算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稳健性原则作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之一,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保持谨慎态度,充分考虑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本文将对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

二、稳健性原则的概念、起源与发展(一)概念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要充分估计,对可能取得的收益则要谨慎确认,避免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

(二)起源与发展稳健性原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欧洲,当时的会计人员在记账时就已经开始采用谨慎的态度。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会计理论的不断完善,稳健性原则逐渐成为会计核算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现代会计中,稳健性原则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在各国的会计准则中得到了明确规定。

三、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具体应用(一)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各项资产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

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体现了稳健性原则,避免了资产价值的高估。

(二)或有负债的确认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不确定的事项,如未决诉讼、债务担保等。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论会计的稳健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某些经济业务有几种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合理选择的前提下,应当选用对所有者权益产生乐观影响最小的那种方法和程序进行会计处理,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原则,是对会计指导思想或观念的描述。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活动的不稳定性是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基本前提。

这一原则在会计发展史上已成为一项历史悠久的惯例,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和发展,其内涵越来越丰富,且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会计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一种或几种情况和处境下的最终结果是得利或损失,只有在发生或没发生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未来事项时,才能加以确认的会计信息。

在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致使会计领域中信息的不确定性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但会计不确定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两个,一个是外因即由于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企业的承诺,以及与银行有关的资金借贷往来等信用,信用作为企业经营中一种必要的融通工具和交易保障,它是企业会计不确定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企业在外币业务中汇兑期限的不同而发生的汇兑损益,企业无形资产的摊销,合同生效的长短等也都会引起企业资产因时间的关系而不断的变化;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为了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就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由于这种风险性的存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就自然的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另外,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总是和社会,环境分不开的,那么会计信息就一定会受到税率例率、物价变动指数、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而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

另一个原因为内因,即指由于会计系统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而引起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如在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中,因自身业务水平或职业道德素质的限制,而使企业的会计信息不断的发生变化。

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稳健性原则及其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稳健性原则又称谨慎性原则,是指在资产计价及损益确定时,如果有两种以上的方法或金额可供选择,会计人员应选择对本期净资产及利润较为不利的方法或金额。

在会计工作中,稳健性原则主要表现为: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确认费用、低估资产价值、高估负债价值。

财政部最新颁布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以下简称《制度》)第11条规定:“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下文将就稳健性原则及其在《制度》中的运用试作简要分析说明。

一、稳健性原则概述(一)稳健性原则产生的条件及其本质分析稳健性原则产生的充分条件是会计所处的环境及依据环境所做出的会计期间假设(会计分期假设)。

市场的可变性导致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中的不确定性是稳健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

不确定性是“对导致一系列可能结果的一种或多种备选方案的认识状态,但这些特定结果的可能性要么无法知道,要么无实际意义”。

会计期间假设便会计主体经营的时间范围被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连的会计期间,在一个特定的会计期间里,有许多交易或事项尚未完成或末最终实现,根据权责发生制的要求,会计上必须及时反映对当期的实际影响以决定期间的收益,而不能不采用估计办法,因此,采用宁可本期多承担也不让未来期间多承担费用和损失的方法,以减少未来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会计的不确定性造成会计人员处理问题的随意性,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使描述或计量的结果有相当的模糊性,稳健的存在可使会计人员在“随意”之中最大可能地满足信息需求者的要求。

(二)稳健性原则的地位和作用稳健性原则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企业规避经营风险、稳定盈亏。

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现实和潜在风险,稳健可以使会计人员和投资者保持清醒头脑并采取有效措施,以简化不利影响。

2.有利于正确核算企业的经营成果和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如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的。

计价方法,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计算出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等财务比率才更有决策参考价值。

浅谈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浅谈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及其应用

3 运用谨慎性原则 的 目的是在会 计 核算 中充 分估 计风 . 险的损失 , 避免 虚增 利润、 虚计资产 , 证会计 信息 的决策有 保
用 性。 二 、 健 原 则 在 会 计 工 作 中 的 具 体 应 用 稳
额为基础估计坏账 更 为合理 。但 由于各赊 销项 目收账 期 间
长短不 同, 发生坏账 损失 的风 险相差 很大 , 笼统 地按 一个 百
1 存货计价 。 . 恰 当地选择存货计价方法 , 对于真实 反映存货 的价值是 非常重要 的。根据我 国《 企业会计 准则》 规定 , 采用后进 允许 先 出法计算存货 的成 本。据此计 价 能使 出售和耗 用存 货 的 成 本接近 当前水 平 , 与 当期 的收人相 配 比 , 助 于较客 观 并 有 地反映企业 现实 条件 下的经 营成果 , 特别 是在 物价上涨 的情 况下 , 可使企业不致 因货币贬值而表 现为虚增 利润 。对存 货

2 加速折 旧法的采用 。 . 对 加速折 旧法 的采用 ,92年颁布 的会计制度 中对其 使 19
用范围进行 了严格 的规定 , 而股份公 司 的会计制 度 中对 加速
折旧法的使用 范围没有加 以限定 , 企业可 以根据 固定 资产的 性质和消耗方式适 当地选用折 旧方法 。

运 用谨慎性 原则 的基本要 求
1谨慎性 原则存在的基础 是不 确定性 , . 所处 理 的是 “ 可
能 发生” 的事项 , 它是会计 对经营环 境 中不确 定性 因素所 作
出的一种反应 。
3 关 于坏 账损失的核算 。 . 我国采用备抵 法核算 坏账 损失 , 在备 抵法下 , 何 正确 如 地估计每一个会计期 间的坏账损失 数 , 是采 用这种方 法 的关

会计实务中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会计实务中稳健性原则的应用

关键词:会计实务;应用;稳健性原则;经济环境引言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又被称之为谨慎性原则,其主要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某项经济事务会计事项进行处理的过程中选择针对性方案,并且需要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从而可以合理地开展各个环节核算工作,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进行整理。

稳健性原则作为企业会计核算的重要一项工作,需要得到工作人员的重视,确保在开展各项涉及经济的事项都能够始终秉承谨慎的态度,避免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限制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企业各项活动的开展提供保障。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一)稳健性原则的客观前提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作为稳健性原则的客观前提,从宏观角度来讲,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资本市场正在起步,部分会计实务工作制度没有得到完善。

而且加入WTO后需要参加国际竞争经济,导致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多。

从微观角度来讲,企业的经济效益与自身会计管理有着一定的联系,再加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的发展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导致企业发展过程中潜在的不确定因素增多。

除此之外,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存在风险,无论是哪种活动与投资行为,都会有利益与风险,而且利益越高,潜在的风险越大,若不想遭受较大的风险,则应该强化对各个环节工作的重视,使得稳健性原则客观存在。

(二)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因素前提稳健性原则的前提为契约理论,而且在企业契约当中,需要涉及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以及债权人和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再加上这两种契约存在一定的矛盾,甚至较为严重的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所有者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原则是能够递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方法,从而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出现的诉讼。

除此之外,税收也是稳健性原则的主要前提,需要得到有关工作人员的重视,确保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做好较为全面的分析,优化企业所得利润,为日后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帮助。

而且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确认,从而增加企业的价值,扩大企业管理层业绩,为各个环节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更多帮助[1]。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摘要]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

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

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

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2.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

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

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

另外,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

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

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

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noprofitsbutanticipatealllosses)”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摘要:随着企业会计环境中风险因素的不断增加,会计界愈来愈关注会计信息的稳健性。

对稳健性概念的理解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侧层次上进行。

稳健性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过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中体现了稳健性的內在要求。

当然,企业在运用稳健性过程中也存在诸如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发生矛盾时如何作出取舍、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财务报告目标、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对滥用稳健性进行有效监管。

关键词:稳健性;谨慎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一、稳健性的涵义及其内容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稳健性(亦称“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事实上,稳健性的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层次上理解。

首先,稳健性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意识——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包括会计活动)时,面对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要采取稳妥小心的态度。

因为如果高估收益和资产,企业就可能提前按未实现收益计缴税收和派出利润,这必将削弱企业的财务实力,侵蚀企业资本,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这种认识使会计人员有了悲观主义倾向,表现在会计处理上,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持保守态度,从而形成了在账簿上低估资产和收益的喜好。

可见,悲观的心理倾向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环境的自然选择,也构成了稳健性原则的内涵。

其次,稳健性是一系列外在的会计处理方式,这是稳健性的外延。

一般地,人们给稳健性原则所下的定义都属于这类描述性定义。

不过,从稳健性概念的最初产生到发展至今,人们对其外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过去盛行的稳健性原则,也称极端稳健性,它要求在金额上尽可能多计可能发生的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资产和收入;在时间上尽可能早地确认负债和费用而尽可能迟地确认资产和收入。

这种观点是稳健性概念形成早期的普遍做法,后因其随意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

【推荐下载】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

【推荐下载】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

论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本文讲述了关于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我们一起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 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

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

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

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

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

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

另外,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

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

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

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 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 no profits but anticipate all losses) 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会计信息的稳健性原则(一)
摘要]通过对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发展曲线、与其他质量特征的关系和其在会计实践中的作用作一个粗浅的分析,旨在更好地理解它,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合理运用稳健性原则提供参考。

关键词会计信息稳健性原则
一、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前提
1.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稳健性原则存在的客观前提。

从宏观来看,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发展时期,资本市场才刚刚起步,很多制度尚未完善。

加入WTO后要参与国际竞争经济不确定因素将会更大。

从微观来看,通过企业制度的改革,企业成为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自身的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

企业内外的不确定经济环境使企业的经营同时存在风险与收益。

人们不愿意遭受大的风险,因此,稳健原则就客观地存在了。

2.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1)契约理论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在企业契约中,主要有所有者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和债权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契约。

两种不同的契约存在两种不同的矛盾。

在所有者与管理人之间的矛盾中,稳健性可以作为抵减所有者过于乐观的一种工具,从而管理人可以避免因盈余过高而带来的股东诉讼。

另外,由于稳健原则可以缓解管理者对资产和利润的高估,限制对股东清算股利的发放,起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作用。

由此可见,管理人愿意采用稳健性原则,是它能化解上述两对矛盾。

(2)税收是会计稳健性原则存在的主观前提。

除了免税企业外,一般的企业都缴纳所得税,稳健性可以延迟收入确认和加速费用的确认进而延迟了利润的确认。

这就降低了累计利润,减少了当期应纳税额,增加了企业价值,这些增值在企业各方面得以分享,同时也扩大了企业管理层的业绩。

因此,企业的各个方面都乐于采用稳健性原则。

二、稳健性原则的发展曲线
会计稳健性思想明确表述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如Bliss(1924)的名言“不预计利润,但预计所有损失(Anticipatenoprofitsbutanticipatealllosses)”这是当时财产托管人为其解脱责任的一种策略。

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对于不确定性的一种审慎的反映,以确保对经济环境中内在的不确定性给与充分的考虑。

”稳健型的这一定义只指明需要“审慎反映”没有说明如何保证风险被“充分的考虑”。

1983年,财政部制定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试行尊案)》。

其中提出了稳健原则,如存货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价等。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借鉴国际惯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

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第五号部长会的形式,签发了《企业会计准则-基础准则》。

在一般原则的第十八条中表述:会计核算应遵循谨慎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

稳健性原则得到重视并在会计实践中也得到更多的应用,如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提取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

1993年到现在,在这段时间里,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相继发布。

在这些准则中继续重视了稳健性原则,我国2001年加入WTO后,会计制度由国际接轨转向国际趋同。

到现在为止,财政部共发布了38项具体准则,并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

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建立起来。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被描述为: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新的会计准则中,稳健性原则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突破。

二、稳健性原则与其他信息质量原则的辩证关系
稳健性原则是一种限制性或者附加条件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它与其他信息质量特征统一于
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共同为有用性服务,但它们之间又存在着矛盾。

1.统一性
对于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以谨慎的态度予以披露,其意思是要求会计信息制造者在真实可靠的原则和相关性原则下认真处理不确定的会计事项,以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

如果没有稳健性原则,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将会偏离更远。

另外,由于有了稳健性原则,才使得大量的不确定事项予以披露,尽管不是非常准确,但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多有利决策的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