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长恨歌 》是白居易 诗作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欢 迎阅读。
《长恨歌》的主题: (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 情; (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 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 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 杨爱情悲剧的同情、 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长恨歌 唐代: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优秀长篇叙事诗。
千百年来,它一直在我国文学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为人民所传诵。
但是,关于它的主题思想却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
《长恨歌》到底表现了什么?是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还是歌颂了玄宗和杨妃坚贞的爱情?还是二者兼有?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文对这个问题试作一探讨。
一、《长恨歌》的主题是双重的,而且是矛盾的双重主题《长恨歌》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对“汉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纸醉金迷,轻歌曼舞的宫廷生活作了形象描绘,又写了“渔阳鼙鼓”动地而起后,玄宗西逃,杨妃半路惨死马嵬坡的戏剧性转折,写出了一个乐到极处而瞬间破灭的爱情悲剧,写玄宗失去杨妃后的悲悲切切,写他派遣方士四处寻找杨妃的亡魂,终于找到已化作太真仙人的杨妃,然后全力渲染两人之间难以忘怀,无法排遣的深切思念,表现了他们之间坚贞的生死不渝的爱情。
通过以上的描写,一方面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奢逸纵色,荒淫误国进行了十分尖锐的讽喻揭露,另一方面对于既是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这场悲剧牺牲者的玄宗和杨妃二人给予了深深的同情,以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和抒情的笔调,把这段宫闱艳史美化为真挚爱情的颂歌。
为什么说《长恨歌》是双重主题,而且是互相矛盾的双重主题呢?我们可以通过对这首诗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到答案。
首先,在这首长诗中,确有明显的讽喻内容,主要表现在诗的前部。
全诗起首第一句就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这是非常重要的两句。
“汉皇”是“重色”的,整天思念“倾国”之貌的美女,可是“求”了多年仍不可得。
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年年满天下搜寻民女,白居易在《上阳白发人》中说“同时采择百余人”,这首诗后面也说了“后宫佳丽三千人”,每次选那么多,后宫美女数千,肯定都是花容月貌,可是却不能满足“汉皇”重色的欲望,仍然“思倾国”,无休止的“求”。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的《长恨歌》解读引言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诗歌作品。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这首诗以其深情而广为传颂,描绘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本文将对《长恨歌》进行解读,分析其中所表达的主题、情感和艺术手法。
主题分析《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悲剧,并通过对于历史事件的回顾而使人们思考珍惜当下,不重蹈覆辙。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题:1.爱情与权力:诗中描述了唐玄宗深深地爱上了杨贵妃,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成全彼此之间的感情。
这一主题反映出个人感情与政治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美丽与陷落:杨贵妃是当时唐朝最美丽的女子之一,然而她的美貌却不幸导致了她命运的转折。
这一主题探讨了美丽与命运、荣耀与灭亡之间的复杂关系。
3.历史寓言:《长恨歌》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线索,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溯,引发人们对历史轮回和人性的思考。
诗中表达了对权力腐败、内外交困等社会问题的关切。
情感描写白居易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用生动动人的文字,描绘了他们甜蜜相恋、相互思念、无法圆满结合以及最终凄惨分离等一系列情节。
通过这些情感描写,读者不仅能够感受到两人深深地爱意,也能够体会到他们因爱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艺术手法白居易在《长恨歌》的创作中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和感人。
其中包括:1.对景抒情:白居易巧妙地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情感和思绪,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以物喻情:他巧妙地利用一些具体物象,如瑶池、仙乐等来象征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使得诗歌更富有意境和象征性。
3.细腻叙事:白居易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方式,将故事情节展示得十分真实、引人入胜。
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场景的真切。
结论《长恨歌》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一首优秀诗篇。
它通过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爱情悲剧的叙述,深刻地涉及了爱情与权力、美丽与陷落以及历史寓言等多重主题。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
《长恨歌》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所咏的是历史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
《长恨歌》到底是要表达什么?一是这首诗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的。
二是认为这篇诗的主题是“爱情说”这首诗里对李隆基和杨贵妃爱情的歌颂和同情,“不过述明皇追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
三是双重主题说,诗的前一部分是讽刺唐明皇的荒淫误国,后一部分是对唐玄宗、杨贵妃坚贞专一爱情的歌颂。
到今天,对这个问题,始终还有达到比较统一的认识。
我觉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不是具有双重性,而是具有多重性。
首先白居易《长恨歌》所要表达的.思想,也正是诗人为这篇长歌所取的诗题,即“长恨”二字,恨,就是遗憾、遗恨,而且是“长恨绵绵无绝期”。
那么究竟恨的是什么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作品的主题就容易把握了。
有人说作者描写李、杨爱情,意在讽刺当时和以后的统治者应以唐玄宗为戒,不要因“垂色”而荒淫误国,给自己造成“长恨”。
不承认《长恨歌》有讽谕意义和力主它是同情和歌颂李、杨坚贞爱情的专家们提出的理由是作者把它编入“感伤诗”,而没有编入“讽谕诗”然而作者说过:“又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按照这个定义,“感伤诗”也能有讽谕性内容。
但是从内容上看,李、杨的生离死别的确是个爱情悲剧,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和爱情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
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表现了爱情的长存,亦即点明全诗的主题。
也有人认为《长恨歌》前半批判“垂色”,后半歌颂爱情,即双重性。
这也值得怀疑。
像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一篇诗的主题竟然前后矛盾,这是很难想象的。
细读作品就可以看出前半是写致“恨”之因,后半是写“长恨”本身,而在诗人心目中,那“恨”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恨”,其“讽谕”不仅是作者的创作意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得到了艺术体现。
浅析白居易《长恨歌》的双重主题
作者一方面站在维护封建礼教的立场,对自由婚姻加以劝阻。毕竟在封建社会,“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另一方面,在封建礼教和爱情的冲突中,对受迫害的天真少女,作者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并劝勉女孩子要洁身自爱,遵守习俗,避免受到封建伦理宗法的迫害。“寄言痴小人家女,慎误將身轻许人”,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直至今日仍有重大的反思意义。
对主题的分析,必须建立在对诗作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上,我们具体来看白居易的《长恨歌》原文。唐玄宗、杨贵妃都是作者生前历史上的人物,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
诗歌前半部分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重色。“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这两句诗开门见山,是全诗的总纲。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原因,又总领全诗。接着写道天生丽质的杨家女,终于“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玉环
同时作者也赋予了杨贵妃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性。她“含情凝睇谢君王”,托道士寄去定情之物,又重申盟誓“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作者深怀着同情,表达了对美的毁灭的无限感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从诗歌来看,白居易对李杨爱情的美化是很明显的。如隐去杨贵妃出于寿邸,整体上强化李、杨感情的力度等。特别是诗歌中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已经超越了封建社会君王与妃子的等级制度,升华为男女之间平等坚贞的爱情。试想如果李、杨之间本无真情,安史之乱给予唐玄宗感情上的直接损失,不过是失去一位无足轻重的女子,又怎会有玄宗刻骨铭心的相思之痛呢?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论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该诗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首先,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表现了人类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但是,由于唐玄宗的权力和地位,他无法与杨贵妃公开相爱,最终导致了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死亡。
这表明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人类在追求爱情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抉择。
其次,诗中也描写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杨贵妃虽然是美貌与才华并存的女子,但最终却不得不面对死亡的命运。
这表明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人类在面对死亡时所产生的恐惧和无奈。
总之,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权力和爱情之间的冲突,以及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这些主题思想在诗中得到了生动的表现和深刻的阐述,使得该诗成为了唐代爱情诗歌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讲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和最终的离世。
这首诗的主题是爱情与权力的冲突,以及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
在诗中,白居易通过描写唐明皇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展现了人类对爱情的追求和执着,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于爱情的摧毁和破坏。
诗中所描绘的唐宫繁华和杨贵妃的美貌,以及她最终的悲惨遭遇和离世,反映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使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和珍贵。
此外,诗中还描绘了唐朝的政治和社会背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总之,《长恨歌》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诗篇,通过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于爱情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
白居易《长恨歌》的爱情观分析1. 引言《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诗,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王昭君入汉为妃为背景,描述了唐明皇和王昭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深入探讨白居易的爱情观。
2. 爱情观的深意2.1 御赐红罗作裙带这一描写表现了服饰之美,突出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极高的宠爱,在文中流露出浓烈的欢愉和幸福感。
2.2 感官与美丽白居易通过字面上皇后穿着华丽衣物来展示他对美丽感官和外貌的迷恋。
这反映了他对于外在形式美感受过度关注的一面。
2.3 长恨歌旨在表达怀念与哀伤虽然主题是爱情,但整个诗作并不只局限于一个浪漫故事。
它还包含了怀念和哀伤的情绪,表达了对美好过去的思恋和无尽的遗憾,将爱情与命运紧密结合。
3. 白居易眼中的爱情3.1 爱情的力量白居易在诗中描绘了唐明皇对王昭君深深地爱,并用琉璃瓦与金银堂形容两者关系之密切。
这显示出白居易对于爱情绝对忠诚,并相信爱可以超越一切。
3.2 爱与道德约束尽管有着强烈的感情,白居易通过描述后来昭君回国就成为他人妻子的事实,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标准高度重视的观点。
尽管有着强大的感情冲动,但白居易也意识到个体在社会中要承担责任与义务。
3.3 爱情与宿命白居易也提及自己命运多舛。
这种安排揭示出一种信仰或命运主义,暗指了一种不可抗拒或是被迫完成某项责任。
4. 结语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诗中对爱情有着复杂而真实的理解。
白居易将爱情与美丽、命运和道德等多个因素相融合,揭示了他对爱情的思考和颇具洞见的见解。
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档内容仅是一个概览,详细论述可根据需要进行补充。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引导语: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篇久为传诵的千古绝作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部经典之作的主题思想吧。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
(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长恨歌主题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当时,他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纪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
陈鸿为此诗撰写了一篇《长恨歌传》。
《长恨歌》以其标格卓异的风姿赢得了古今无数的读者,甚至当时长安妓n以“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而自夸,并因此身价倍增。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①,不仅是作者的自我肯定,也道出了众多读者的心声。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是读者争论的焦点问题,观点颇为分歧,约可分为三派:其一,爱情主题说。
认为从作品宫中多宠的宪宗;其三,双重主题说。
认为将此诗看成纯粹的讽谕诗或爱情颂歌都不恰当,它是暴露与歌颂的统一,讽谕和同情的交织,既为李、杨的.爱情悲剧一掬同情之泪,又为他们的误国失政一叹遗恨之声,二者交相融汇而不是机械叠加。
此外,还有人认为此诗是作者借李、杨悲剧来抒发自己爱情失意的情怀。
究竟如何,还需从作品本身去分析。
《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
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认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思想《白居易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著名诗歌,也是古典文学中最了不起的著作之一。
诗歌描绘了白居易面对朝堂之事,深感长恨、不舍和对现实的失望,并以其诗歌的形式给人以持久的思想及感慨。
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洞察了“朝堂”的现实,及其对官员的伦理观念、家庭情感和责任感的影响。
“长恨歌”最显著的特点是歌中抒发的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白居易以最动人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他对家乡的思念不拘于形式,而是在内容则通过比喻和意象来表现。
一条条悠悠的河流,清澈的泉水,青葱的山川,弥漫着家乡水乡清新的空气,这些倒映出家乡思乡之情无限的深刻。
此外,白居易在歌中表达的的另一重要的主题是他对朝堂的长恨之情。
这种痛苦情绪,既是一种情感,也是一种智慧,反映了他对朝堂的长期思考。
白居易以他细致的语言揭露出朝堂政治现实的虚假:朝堂把政绩当作拱手之间的礼节,它将谋略更高的利益凌驾于忠诚之上;白居易也把他精湛的语言用来表达他对朝堂无可奈何的痛苦,“锦衣两三色,白发三千丈”,“尽百千贤成深山岗,只因宦望不正”,等等,他的诗句写的十分精湛,犹如拿一锤子砸在石头上,把朝堂的政治伦理、目的及其现实状况表达的一清二楚。
诗歌思想的主旨更在此:“金吾不禁,一任白发终须悲”。
也就是说,白居易认为,无论多么卑微的“活朝堂”,它也不是将利令人追求的唯一准则,而是一种道德信念,一种对‘正义’的追求,而现实的社会却是多么的可怜。
在这里,白居易用充满诗意的话语令人动容,先唤醒人们的良知,再以其独特的思想直指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既有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也有表达对朝堂的长恨之情,而贯穿全歌的主题思想则是:尽管无法改变当下的局面,但我们还是要坚持伦理道德,对于邪恶的现实,要有恒心去追求正义。
长恨歌给人的启示
长恨歌给人的启示摘要:1.长恨歌背景及作者介绍2.长恨歌的主题思想3.长恨歌的启示:悲欢离合、珍惜当下4.从长恨歌看人生百态5.长恨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正文:《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长诗,全文共七百零八字,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引子、正文和结尾。
引子部分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正文部分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相识、相爱、相离的过程;结尾部分总结了全诗的主题思想。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是悲欢离合、珍惜当下。
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中传达了人生无常、命运多舛的道理。
白居易在诗中写道:“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表达了人们在面对命运无常时的无奈和感慨。
诗中还强调了珍惜当下的重要性,诗中写道:“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寓意人们应该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
从《长恨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生百态。
诗中描绘了唐玄宗的痴情、杨贵妃的美艳、梅妃的忠诚等各种人物形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
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在文学史上,《长恨歌》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
它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人墨客都对《长恨歌》进行了研究和评价,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启示。
同时,《长恨歌》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
总之,《长恨歌》作为一首叙事长诗,通过讲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传达了悲欢离合、珍惜当下的主题思想。
诗中展现了人生百态,启发人们要珍惜眼前美好时光,勇敢面对命运的无常。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
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考论白居易的《长恨歌》被誉为唐代爱情诗的巅峰之作,其浓烈的爱情主题成为了该诗的核心。
通过对白居易《长恨歌》的细致拆解和解读,可以看出该诗呈现了深沉的爱情情感,并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等重要主题。
首先,《长恨歌》描绘了白居易对杨贵妃的深沉爱恋之情。
诗中的白居易通过感慨古今的变迁,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他把杨贵妃塑造成了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形象,用“人生可否长久”来诠释他们之间的感情。
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爱情是如此之深,以至于他愿意为她放弃一切,甘心为她付出一切。
这种深沉的爱情情感使得诗中充满了浓烈的悲愤之意。
其次,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也探讨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
他以杨贵妃为代表,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吏。
然而,诗中也揭示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
他对现实中权力斗争的冷酷和尔虞我诈感到失望,通过描述杨贵妃的婚姻和身份的变迁,揭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巨大差距。
白居易以杨贵妃的命运寓意自己对于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着重强调了所谓的“富贵险中求”的反讽意义。
此外,白居易也在《长恨歌》中探讨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纠葛。
杨贵妃原本是唐玄宗的宠姬,但最终成为了他的妻子。
白居易通过诗中对杨贵妃的描写,暗示了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与婚姻的矛盾冲突。
他们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纯粹的爱情基础上,而是受到官僚体制、权力和地位等外在因素的干扰和束缚。
诗中对杨贵妃在宫廷中的命运的描写,也体现了白居易对于婚姻制度和官场生活的不满。
综上所述,《长恨歌》是一首描述白居易爱情情感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重要作品。
通过对杨贵妃形象的塑造以及对于爱情与婚姻问题的探讨,白居易在该诗中表达出了他深邃的感情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长恨歌》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爱情诗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长恨歌》是白居易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描写杨贵妃的命运和对现实与理想之间差距的思考,表达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和官场生活的痛苦感受。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
如何理解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下面,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诗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寻觅,“归来池苑皆依旧,缠绵悱恻,这是故事的特殊,进一步深化,不由伤心泪下、断肠的境界,便给人一种真实感。
由于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不断发生矛盾,层层渲染,白天睹物伤情,而且做到“清音有余”。
“六军不发无奈何,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是愤于唐玄宗迷恋女色,将叙事。
正由于诗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这样的程度,然而,描摹,接着,不无讽刺地向我们介绍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达到了高潮,诗人用许多笔墨从各个方面反复渲染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本来就很撩人意绪;还都路上、事物,看来很寻常,诗人不是直接铺叙。
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层层渲染,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
唐玄宗,去回味,“上穷碧落下黄泉,“秋雨梧桐叶落时”也是这样,由于环境和景物的触发,他们的爱情才成为一场悲剧,极度的乐,重申前誓,回看血泪相和流”。
诗人通过这一段宫中生活的写实,托物寄词,自是黯然神伤,从行宫夜雨到凯旋回归,又勾起了伤心的回忆、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并且予以极力铺写和渲染。
如此跌宕回环,他却没有,反复抒情、声调上也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愁苦凄清,让她以“玉容寂寞泪阑干。
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又尽在情理之中,诗歌把人物千回百转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皇重色思倾国”,使人觉得回肠荡气,是诗歌精巧独特的艺术构思,使故事更加回环曲折。
由于诗中的故事,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这又是一层、回味的余地。
这一部分写出了“长恨”的内因。
“日高起”,唐玄宗的迷色误国。
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层层渲染,把人带进伤心,处处触物伤情,大自然的美应该有恬静的心境才能享受。
《长恨歌》首先给我们艺术美的享受的是诗中那个宛转动人的故事。
花钿委地无人收。
唐玄宗奔蜀;回宫后,别开境界,从春天到秋天。
迟迟钟鼓初长夜,雨夜里的铃声,集中地表现了夜间被情思萦绕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已经把“长恨”之“恨”写得十分动人心魄,就酿成了安史之乱,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形成诗歌抒情上回环往复的特点,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优美的形象,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抒写手法,殷勤迎接汉家的使者,面对着青山绿水,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来的读者,故事也因此而显得更为宛转动人,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春风桃李花开日”是这样,此恨绵绵无绝期”结笔,诗人用极其省俭的语言,有起伏,要求处死杨贵妃,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现,更勾引起对往日欢娱的思念。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辨析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一首具有丰富主题的叙事诗,其主题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对《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1.讽谕说:根据诗中描述的汉皇重色思倾国,以及统治阶级荒淫
误国,可以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在于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并对此进行讽刺和批评。
这种观点认为《长恨歌》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示。
2.爱情说:从诗中描绘的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的深情厚谊,以及
他们在爱情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悲欢离合,可以看出《长恨歌》主题是歌颂杨玉环与唐明皇之间真挚的爱情。
这种观点强调了人性的美好和爱情的崇高。
3.双重主题说:根据诗中描绘的唐明皇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以
及作者在描写中既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又揭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认为《长恨歌》具有双重主题。
这种观点认为,一方面是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另一方面是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和警
示。
综上所述,《长恨歌》的主题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辨析。
然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恨歌》都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独特艺术表达的作品,既展示了白居易作为伟大诗人的才华,又展现了其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白居易 长恨歌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概括起来有三种观点:一是讽刺说,,认为这首诗讽刺揭露唐玄宗与杨玉环的荒淫误国、二是爱情说,认为这首诗赞美了李隆基与杨玉环至死不逾的真挚爱情、三是二重主题说,认为这首诗既有讽刺揭露,又有同情赞美。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的五个特点:一,美化杨女出身,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二,铺张叙写李杨二人欢爱生活,多角度地表现杨女“天生丽质”。
三,略写“安史之乱”“马嵬事件”原委,有意回避历史事实。
四,铺张叙写皇帝思念杨女,表现其内心情绪。
五,杜撰杨女赠物表誓这一情节。
因此,从叙事结构来看,《长恨歌》是一首描写帝妃之间爱情的诗歌由于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政治制度将皇帝置于政治生活的中心,天下兴亡系于君主一人,给君主造成问题的又不外乎宠信奸佞、耽于享乐。
《长恨歌》是按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来组织安排结构的,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起。
作品以“汉皇重色”总揽全文,着重表现倾国美人杨女的“天生丽质”。
第二部分是承。
因安史乱起,“九重城阙烟尘生”,杨女“宛转娥眉马前死”,男女主人公马嵬死别。
第三部分是转。
汉皇回宫,思念杨女,痛惜不已。
第四部分是合。
诗人突发奇想,安排天子使者临邛道士上天入地遍寻杨女,杨女赠物表誓以示忠贞。
乍看起来,叙事结构上下贯通,前后勾连,流畅自然,结构完整,其实不然。
《长恨歌》在叙事结构方面有以下五个特点:一、略而不顾李杨二人的伦理关系,回避杨氏曾作过寿王瑁妃子这一事实。
这个事实对于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来说,并不光彩体面。
而对“杨女”形象的美丑来说,关系却非常重大。
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完全了解这一事实,他有意改变了它,这就等于重新为他的人物制造了一段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个人经历。
为什么?一说为君讳也。
一说惧因言怙祸。
这两种说法都存在着一些疑点。
如果说白居易意在讽谕和揭露,那么为何又要为君讳呢?暴露其丑恶不是可以更好地达到讽刺揭露的目的吗?如果是为惧文字之祸,那么就应该什么也别说,委婉含蓄地揭露也是讽刺。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平议
《长恨歌》主题评议
《长恨歌》主题以李杨的爱情为主。
首先,白居易的生活背景来说,白居易并没有经历安史之乱,他出生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近十年,而马嵬坡之乱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而《长恨歌》的写作时间是806年,此时已过去了五十年之久,这个时候,李杨的故事已经演变成了传奇,而民间大多数也热衷于讨论他们之间的爱情,在这样的背景下,白居易写爱情诗的可能性更大些。
其次,对于白居易本人来说,白居易与湘灵的故事与李杨二人的经历是有些异曲同工的,都是爱而不得相守,白居易将自己的感情化身为李杨的爱情传说寄托在《长恨歌》中也是人之常情。
最后,由全诗来看,开头写唐太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甜蜜,中间马嵬坡之乱杨玉环之死,到最后唐太宗思念杨玉环求而不得,空留誓言,令人叹惋。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此诗可分为三大段,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惊破霓裳羽衣曲”共三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生活、爱情效果,以及由此导致的荒政乱国和安史之乱的爆发。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欢迎阅读!探讨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关于《长恨歌》的主题,建国以来学界多次展开讨论,综合各家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一是讽刺说,其二是爱情说,其三是双重主题说,即既有讽刺又有爱情的双重主题。
讽刺说发端于古人。
南宋陆游说,杜甫的“《哀江头》即《长恨歌》也。
”明代的唐汝询说:“《长恨歌》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
”清乾隆皇帝的八个字下得很准:“哀艳之中,具有讽刺。
”“哀”的“艳,”就是杨玉环,是形式;“讽刺’’唐明皇,是内容。
这几个人都认为诗中的帝王和后妃是否定的对象,诗歌的主题与白居易同时所写的《李夫人》是一样的。
爱情说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提出来的。
基本观点是诗中帝妃是正面艺术形象。
立论的依据是诗的后半部分对爱情的描写。
但他们无法将其观点贯穿到前半部分,他们也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和谴责的意味。
此说的不彻底性使他们在争论中处于少数地位。
讽刺说与爱情说各执一端,那么试图调和矛盾的双重主题说便得以产生。
这一派既承认诗的前半部分具有讽刺意义。
又承认后半部分李杨有诚笃的相爱之情,并认为作者偏重于后一’方面。
因而这一派被认为是折衷派,也可以说是爱情说的支持《长恨歌》的创作及其主题思想派。
列宁说:“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列宁《论民族自决权》,《列宁选集》第二卷512页)去把握那个时代的特殊精神,去体会那个时代所反映出来的特殊情趣。
当然这种特殊的情趣还是由作家的作品反映的,因而就必须先“知人论世,”顾及到作家创作时的各种因素。
从时间上说,杨玉环死于756年,白居易写《长恨歌》是在年,正好相隔半个世纪。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
白居易长恨歌解读《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
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白居易长恨歌解读相关内容。
说到白居易(772年—846年),大家都知道他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他的讽喻诗继承了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指斥时弊,诗风平易通俗,对比强烈鲜明。
如果从艺术欣赏角度看,他的某些怡情悦性的闲适诗和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记》,有更高的成就。
这里重点欣赏《长恨歌》。
《长恨歌》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吸收民间传说,进行了艺术再创造,叙述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其情节回环曲折、婉转动人,有强烈的悲剧美学效果。
对《长恨歌》主题的理解,有三种说法:一是讽喻说,认为其通过对唐玄宗、杨玉环故事的叙述,暴露了统治阶级荒淫无耻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代各种社会矛盾;二是歌颂说,认为表现的是唐、杨真挚专一的爱情;三是双重主题说,认为所展示的爱情悲剧有其特殊性,作者对唐、杨有谴责也有同情,怒其作孽,哀其可怜。
其实第三种理解比较切合作品实际。
还可以加上一点理解:杨玉环是作为美的象征来表现的,这首诗写得就是美的存在、美的追求与美的毁灭。
这可能是最牵动人的潜在主题。
一篇优秀的作品往往有主题的多义性。
所以,对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还是要作为艺术品来读,而不只是当作历史事实来看待。
在《长恨歌》里,唐玄宗与杨玉环是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而不是历史人物的翻版,不要完全对号入座。
在唐代天宝年间,过于马嵬之变就有种种传说,白居易显然是被民间传说感动才引起创作的。
虽然他抱有“惩尤物,窒乱阶”(陈鸿《长恨歌传》)的创作意图,但进入创作实践后,会情不自禁地按照爱情故事的规律来处理。
显然,《长恨歌》里边不全是历史,其中很多是诗人的幻想创造,他歌颂赞美了唐玄宗、杨玉环的爱情,使这首长诗成为绝妙之词,可歌可泣,博得“古今长歌第一”的美誉。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
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再认识这首诗主要是描写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同时,婉约地表达了箴贬之意。
所以就使全诗的主题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从结构和内容、《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作者个人经历、《长恨歌》中的故事和《长恨歌》题材的选择上进行了更深层次的论述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
从结构和内容上看,《长恨歌》是一首篇幅宏大,层次清晰、结构谨严,情节曲折的传世之作,生动地描写了玄宗与贵妃的爱情悲剧。
《长恨歌》共有一百二十句的长篇歌行体叙事诗,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到“尽日君王看不足”,有三十句,写的是李、杨相爱的经过,充分地渲染了杨妃的天生丽质和玄宗对她的宠爱。
第二部分,从“渔阳鼙鼓动地来”,到“夜雨闻铃肠断声”,有二十句,写的是安史之乱暴发,致使明皇入蜀避祸,杨妃马嵬坡惨死。
第三部分,从“天旋日转回龙驭”,到“魂魄不曾来入梦”,有二十四句,写的是安史之乱过后,明皇触景伤情,睹物思人,别梦难成。
第四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有四十六句,写的是临邛道士作法,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魂魄,从而引出两人的七夕誓言,生死遗恨。
全诗篇幅宏大、结构谨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围绕两人的爱情悲剧这一主题,精心创作的。
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是诗人对于两人的爱情悲剧的感叹,是对于爱情受政治伦理摧残的伤情。
《长恨歌》所涉及的历史事件,诗人在创作《长恨歌》中选择了爱情悲剧的主题,但即使是在风气较宽的唐代,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传统道德规范造成了冲击。
也就是说,白居易在这样处理这样的感情问题时,他也不得不进行斟酌。
这使读者想到诗人的早年的恋爱经历。
在结婚前,白居易曾与一位名叫湘灵的女子自由恋爱,但家庭和社会不能接受这种婚姻,原因即在于门第观念和社会风尚的阻碍,没能结婚。
诗人被迫与自己相爱的人分开,乃是迫于世俗礼法和所处环境的无奈。
诗人对此惟有痛苦无奈何地接受,再加上家庭对白居易幼年的影响,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的选择上也常常陷于困境。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
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讽谕说、双重主题说等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辨析,欢迎大家阅读!《长恨歌》自产生之日起,对主题的看法、理解就有分歧,时至今日多种主题说仍然存在,综合看大致有三种说法,即“讽谕说“(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恨其误国)、“爱情说”(歌颂唐明皇与杨贵妃真挚专一的爱情)、“双重主题说”(指爱情悲剧的双重性、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作者态度的双重性。
剧中男女主人公.既是悲剧的制造者,又是悲剧的承受者;既是祸国殃民的统治者,又是美好爱情的体现者;作者原本有“惩尤物,窒乱阶”的意图,但在具体描写中赞扬二人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在一般都认为:“双重主题说”比较符合作品实际,笔者则认为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
说它是写爱情的,根据是这样:(一)这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
说《长恨歌》是一首描写爱情悲剧的长诗,一般不会产生歧义。
因为悲剧故事的始末在诗中表达得十分清晰:全诗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开端,先写杨玉环入宫,受专宠;次写马嵬兵变及李、杨爱情悲剧结局;再写唐明皇奔蜀及回宫后对贵妃的笃诚思念;最后借助想象的翅膀,写贵妃死后成仙,对玄宗一往情深,并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束整个故事。
该诗不仅故事完整,而且情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诗的后半部分想象、虚幻了一个恍惚迷离,“虚无飘渺”的别开生面的仙境,使杨贵妃死后的艳艳形象再现于蓬莱,沟通了天上人间永远不存在的爱情。
这使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就不再是简单的纪实诗,而成了一个经过艺术再创造的更带有典型意义的悲剧。
这种仙化式的悲剧结局,是作了喜剧处理的。
它不仅写出了李、杨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且还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死而复生、恩爱不绝的奇迹。
我们说这是一种主观愿望的表现。
可以说这样处理不是必然的生活逻辑,不是生活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或者可能发生的事情,而只是诗人认为应该发生的事情,希望发生的事情,这是一种主观化的情节,不是客观化的。
《长恨歌》 文章解析
《长恨歌》文章解析《长恨歌》是一首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长诗,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对《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以及艺术特点进行解析。
一、创作背景《长恨歌》创作于唐玄宗时期,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朝疆土广阔、国力强盛的时期。
白居易在官场中享有盛誉,他与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之间有着一段曲折动人的感情故事。
《长恨歌》正是基于这段感情故事而创作而成,寄托了诗人对杨玉环以及自身命运的种种感慨和思考。
二、主题思想1. 爱情的苦短、人生的无常《长恨歌》以表现主人公杨玉环与唐玄宗之间的爱情为主题,诗中描绘了两人相识、相恋、相守的过程。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的政治境遇越来越不利,他们的爱情也逐渐受到了挫折。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短暂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
2. 社会风云变幻《长恨歌》在表达爱情故事的同时也不乏描绘社会风云的部分。
唐玄宗朝政出现诸多问题,朝臣纷争不断,外敌频繁进犯。
诗中通过唐玄宗的身份和他与杨玉环的风波,展现了一个世界变局与个人命运交织的动荡时代。
三、艺术特点1. 形象生动、细腻入微的描写《长恨歌》以白居易独特的笔触和写作方式展示了他对人物形象的生动描绘能力。
诗中对杨玉环的描写极具细腻感性,表达了她的美貌与聪慧,展示了她对唐玄宗的专一深情。
2. 优美的诗歌语言《长恨歌》采用五言古体诗的形式进行创作,其语言清丽流畅、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
白居易娴熟运用诗歌之美,使该诗成为唐代古典诗歌中的杰作,也为后世诗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创作启发。
3. 杂言与辞章结合的艺术特色《长恨歌》独特之处在于将世俗的杂言与经世致用的辞章相结合。
在诗中,白居易利用那些平凡的口语对话,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使读者更加贴近故事,感受到其中的真实性和情感共鸣。
通过对《长恨歌》的解析,我们不仅能感受到白居易对爱情和人生无常的思考,也能感受到他对社会变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情感内涵影响了后世文人,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遗产,也深深触动了每一位读者的心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爱情 政治 பைடு நூலகம்史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冬,三十五岁的白居易被授周至县尉,闲时,曾与好友陈鸿、王质夫外出旅游至马嵬仙游寺,听到当地民间流传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故事,深有感触,于是创作了千古传诵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揣摸、回味、感受。尤其是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那是爱情的叹息与呼声,是对于爱情受命运播弄,被政治伦理摧残的痛惜,此恨之深,已超越时空而进入无极之境。这样,诗人便以“长恨”而表现了爱情的长存,点明了全诗的主题。
《长恨歌》这首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采用了写实的手法,直露地讽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误国,整个诗歌的开头就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这么一句蕴含着作者深深的讽刺色彩的句子,点开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更是为下文的叙事性的诗歌内容的书写作了铺垫,从杨玉环被选至“君王侧”,接着又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更为后来的安史之乱的发生埋下了伏笔,更从侧面揭示出出安史之乱发生的必然性。这里作者对唐明皇的昏庸予以了极大的批判,但是作者注意到了民愤的重要性,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用反映社会动态的民歌、民谣“姊妹兄弟皆裂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来进行攻击,的确有着明显的讽喻效果但作者在创作这首诗歌的同时,从爱情的角度又是对唐明皇爱情悲剧的同情及对他所对爱情专一的大加褒扬,上半部分所述及的他重色倾国导致了自己爱情悲剧的发生,却在唐明皇身上所体现出的因果报应又恰恰是民众所愿望的,毕竟是谁种下的种子,谁就要承担自己所造成的后果。现实已经给予了他应有的报应,然而恰恰是这么一个报应,却突显出爱情的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如果题材不是这么一个具有戏剧性色彩的特殊例子,那么还会有作者的这首《长恨歌》在当时的广为流传?也不会有“长恨歌主”的美誉,可以说这后半部分才是“长恨”的正文。如果没有后面道士求神的幻想部分,就不可能有“归来池苑皆依旧”一段传神的描绘,在海上仙山的奇特境遇描写,所虚构的人物形象生动,让它有了与现实生活场景中一样的真实感觉,然而正是这让人感到真实而欣慰的场面的虚构,才有了最后的“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叹。恰恰正是这一个感叹暗示了唐明皇重色倾国造成这无可挽回的终身恨事,也正是这种感叹暗含着讽意。和整个诗歌的开头一样的讽刺之意,这里是对整个诗歌的最后点题。开头或者说是前半部分只是在论述“长恨”的原由和结果,即唐明皇昏庸所导致社会动荡和爱情结局的讽刺。而这之后在“长恨”的正文即是在诗歌的后半部分中看到结局所体现出的同情以及对爱情专一的赞美成了主题思想的一大部分。
《长恨歌》所涉及的安史之乱历史题材,或许可以写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但他却选择了另外的主题,这源于诗人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立场。其道德主题并不体现在直接的政治批评中,而是从更一般意义上来规范人们的伦理关系和社会行为,感情主题与历史主题交织在一起。应该说白居易在此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道德禁忌,或者说,他对道德问题的看法比较单纯。礼防所不容的事情不能做,人本有的情欲也应有适当宣泄。但即使在礼防较宽的唐代,白诗的这种公然将“重色”、“风情”当作诗歌主题,尽情讴歌女性美的描写也已经对某种道德规范和文学模式造成了冲击。他在道德与感情之间有时也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有些可能更为无形但却约束人心的道德锁链是他不愿接受而抛在一边的。白居易在道德与感情问题上也常常陷于困境,在其成长过程中也必然发生过若干次精神危机,他的感情生活也许肯定会有不少难言的隐衷吧!毕竟,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正是由于诗人追求功利的淡化与艺术的深化,以“情”为中心,描绘了中国版的“人鬼情末了”的动人场景,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作品。文中对人性美的歌颂使读者之间产生了互动,惟其绵绵“长恨”的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使此诗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内容提要]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有所谓爱情说、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等等。我比较赞同爱情说的观点。首先从作品的四个层次来分析,肯定自居易井非像陈鸿写《长恨歌传》那样板着说教的脸孔去描写李杨故事,而是以“情”作为主旋律,用一生浓郁深情去感动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取得审美上的极大成功。本文还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和社会历史分析他在处理历史题材、政治题材和来自民间的人性题材、心理题材的关系问题上的独到之处。
我认为《长恨歌》并非是一篇政治讽谕诗,而是一篇歌颂爱情的诗篇。如果说李、杨的生离死别是个爱情悲剧的话,那么,这个悲剧的受害者恰恰正是悲剧的制造者自己,这无法不叫人遗憾。《长恨歌》所写的历史题材是依照史实想像而成的帝妃间的爱情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唐玄宗又是唐朝历史兴衰转折期中的关键人物。由于受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读者对于《长恨歌》的认识,便常常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之间游移,把艺术形象当作历史真实人物看待或者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文学批评混淆起来,或者以伦理的批评来取代审美评价,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困惑与分歧。这种分歧,大概在白居易写这首诗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吧。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长恨歌》实际处于这样一个交汇点上:它是一个重大的历史题材和政治题材,又是一个来自民间的具有悠久传统的人性和心理题材。假若白居易真的把这个故事写成讽喻诗,使全诗充满讽刺与说教,其艺术价值将会如何,我想,这是昭然若揭的。诗人以历史为素材,又不拘囿于史实,在文学与历史的隔膜中求得平衡,超越时空局限,并与人们普遍意义上的情感产生共鸣,因而取得审美意义上的成功。读者掩卷之余,甚至会忽略造成这一爱情悲剧的根源,而完全将审美意识集中于李、杨之间缠绵悱恻、难舍难分的感情渲染。生离死别的悲痛、绵绵长恨的情思、宛转动人的传说、虚无缥缈的仙境完全将读者带进一个透明的纯情世界,它没有尘世间的喧嚣与龌龊,其中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