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一、人文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又称为人生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结构的一门近代科学。
二、人口分布: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三、人口密度: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
四、人口转变模式: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
五、人口容量: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
六、适度人口:(包括经济和实力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七、民俗:民族习俗的简称,是指各民族的民间风俗,它指由民族广大成员所创造,并在这些民族成员之间广泛流传的传统信仰、各种传说及风俗。
八、种族:指在自然体质形态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也称人种。
九、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十、地理人种:学术上把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有一定共性的人群,称地理人种。
十一、语言: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记号、符号和音节分明的口头声音进行信息和思想感情交流的工具。形式:①口头语言;②书面语言。
十二、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十三、文化转型:指由文化在空间的扩散或文化随时间的变迁而引致的文化模式的深层次变化,是文化模式间的根本替代。
十四、文化景观:等同于人文景观,是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景观)所产生的在特定时空间内人们可以感知到的由各种文化现象综合构成的独特景象。{判断要素:1、种族与人口景观;2、聚落景观;3、生产活动景观;4、语言景观;5、宗教景观;6、民间文化和流行文化景观;7、自然景观}
十五、文化区: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某种文化特征的人群在空间上的分布。
十六、
【第二部分】
一、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区域性、社会性、综合性、预测性、统一性。
二、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上
88.5%的人口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60度的区域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面积只占陆地的57%,人口却集中了世界的80%
各大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0个
具有明显的趋向性:趋向暖湿地区,地平地区和海岸。
三、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
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
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即人口垂直方向上的不平衡。
四、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体、矿产资源等。
(二)社会经济因素
1、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活动方式
4、交通运输条件
(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
五、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1、世界性人口迁移高潮已近尾声;
2、外籍工人逐渐成为人口在国际间移动的主要形式;
3、国际难民数量增多,持续时间长;
4、发展中国家智力外流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5、人口迁移流向发生变化。
六、拉文斯坦人口迁移七条法则
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迁移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
工商业中心。
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他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
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
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
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距离中男性居多。
6、大部分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眷全家移出的是很少见的。
7、移民的主要方向是有农业地区迁移至商业中心,迁移的动机以经济为主。
拉文斯坦推论道: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也就是说,迁移的距离越长,移民的人数就越少。
七、布莱克的五阶段模式
1、高位静止阶段:出生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匀,人口增长处于静止
状态。
2、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渐增加。
3、后期扩张阶段:死亡率下降达到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
扩至最快尔后减速。
4、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达到均衡,人口
增长再次处于均衡状态。
5、减退阶段:出生率持续下降并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
八、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两大类:
一类是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另一类是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尽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多样,但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的。
其他如政治因素、国际国内战争、社会秩序的变革和文化因素以及环境生态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迁移和流动。
九、种族划分: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黑色种族群、棕色种族群
十、世界地理人种分成以下几类: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印度、澳大利亚、
美拉尼西亚、米克罗尼西亚和波利尼西亚地理人种等。
十一、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十二、我国人数最多的十大民族:汉族、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土家族、彝族、蒙古、藏族。
十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
十四、民俗的内容:物质习俗、社会习俗、精神习俗、语言习俗。
十五、民俗的社会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调节功能。
十六、民族习俗形成的自然地理因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民族习俗的起源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独特的个性,即民族习俗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选择性。
1、自然地理环境是民俗形成演变的自然基础。
2、民俗的传播与扩散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
3、民俗区域差异是地理环境区域差异的反映。
4、民俗是人与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反映。
十七、民族习俗的传承方式和变异:民族习俗的传承是指民族习俗现象在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继承。口语传播、行为传播、意识传播、文字传播。
变异:内在动力、民族间文化交流。
十八、文化的构成:生计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十九、物质文化按用途分类:生产性物质文化、生活性物质文化。
二十、农业文化的地域性:
1、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
2、草原农业文化区
3、干旱沙漠农业文化区
4、季风农业文化区
5、地中海农业文化区
6、中纬度温带农、业文化区
7、苔原农业文化区8、山地农业文化区
二十一、影响物质文化地域差异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1、气候因素 2. 地形和水文因素 3.地质和生物因素
(二)、社会、人文因素
1.经济条件
2.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
3.文化交流
二十二、汉语的形成和发展:
上古时代,汉族产生了自己的语言。殷商时代,产生了文字甲骨
文。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雅言”。秦统一后,文字上统一成
小篆。汉代,形成书面共同语——通语。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话使用范围扩大。唐代以后,出现了一种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言
——白话,属于北方话。口语方面:以北京话为代表的北方话传播到各
地,而成为“官话”。“五四”以后,“白话文运动”使白话文在书
面语言上取代了文言文,“国语运动”在口头语言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
表性。建国以后,口头语言方面形成并推广“普通话”,书面语言方面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