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合集下载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

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

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

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

苏联模式的兴与衰以及给中国的启示【精选资料】

苏联模式的兴与衰以及给中国的启示【精选资料】

摘要: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关键词: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经验和教训一、苏联模式概述及形成的历史原因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也可以称作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同时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优势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尽快地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对付了战争与战争威胁,借助这种模式苏联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这种模式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苏联的经济曾经有过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使苏联由原来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占第一位,世界占第二位的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历史成就;1、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提要】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

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

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

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

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

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

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

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

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

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

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

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

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经济上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 苏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 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 法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国家 成了产权所有和生产经营的唯一主体,国家既是 企业的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 战略 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 制度



弊端 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 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 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 了农业生产力。


对外国文化实行关门主义,凡西方文化就 是姓资的,凡是姓资的就是腐朽没落的, 这种在“纯社会主义”环境中培养社会主 义文化的做法,不但没有杜绝资产阶级文 化,相反,使人们对资本主义文化产生一 种神秘威、向往感,从而使社会的发展在 某些领域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大道 。 意识形态的混乱,出现信仰危机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内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 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 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 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 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 受马列思想。
二、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其弊端

对于苏联模式,必须作具 体的历史的评价。苏联模 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 物,有其必然性,并在苏 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产生 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 的进步,苏联没有适时有 效地进行改革,苏联的政 治、经济、思想文化体制 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地暴露 出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

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

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

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

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

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

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

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

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

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

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

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这是一本被封存了50 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他看到了强大的苏联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他也看到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

在日记中他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 T)1991年,克林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苏联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T)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联解体的原因使错综复杂的,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下面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来看苏联发展到解体的过程(T)苏维埃政权的缔造人——列宁(1870—1924),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迫于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与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对农民作让步,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国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他在政治方面也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列宁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好党政分开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问题。

(T)1924年列宁逝世,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879—1953),他执政期间,1、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

论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的历史教训摘要:众多学者研究认为,苏东剧变中人民抛弃的并不是共产党本身,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是僵化了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任何重大历史事变都是一种“合力”的结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外因在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内因在于苏联和东欧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长期积累起来的问题和矛盾。

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虽然最终都失败,但都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留下了一个成功的经验和值得深思的教训。

关键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科学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回首百年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人们无不为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感到痛惜,也无不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而欢欣鼓舞。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政治舞台上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大事件,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到的空前严重的挫折。

有少数同志在挫折面前怀疑社会主义的前途,动摇了社会主义信念。

他们经常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既然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那么为什么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制度会演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科学的分析苏联东欧剧变的原因。

一、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改革概况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统治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①,它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过巨大作用。

但二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传统的政治经济结构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迫使苏联不得不在理论上突破禁区,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改革。

苏联的改革大体上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

②1953年9月,赫鲁晓夫执政后,首先冲破斯大林模式,进行经济政治改革。

在经济领域,赫鲁晓夫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图扭转农业严重滞后的局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生活状况和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并未根本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的问题。

同时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一些局部性的改革,而高度集权的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改革未达预定效果。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
列 宁 便 强调 必 须 重视 理 论创 新 。 但苏 共后来 未能 继承 列宁这 一思 想, 反 将 列宁 主义 教条 化。其 所制 定 的一 切方针 政 策都要 到 列宁 、 大林 著 作 中寻 找 斯 理论侬 据 , 缺乏 对外 界新事 物 的接受 和应 变 能 力 , 而丧 失了对各 种 错误思 潮 的识别 和 进 批 判能 力。 二 、经济上生产 力发展缓慢 ,人 民生活水 平落后 ,动摇执政基础 列宁 I 期 曾不 断调 整 经 济 决 策 以适 应 t 形 势的 变化 ,实 现 由 “ 战时共产 主 义”向新 经 济政 策的转 变 。 大林 上 台后逐 步放 弃 了 斯 新 经济 政策 , 建立 了高 度集 中的计 划经 济 体 圃 制 , 面强调 重工 业 ,造成 农轻 重 比冽的 严 于不败之地。 片 重 失衡 。 赫鲁 晓 夫上 台后急躁 冒进 ,违背 自 【 考 文献 】 参 然 条件 盲目开 荒 , 民怨声 载道 。勃列 日 人 涅 1 邢和 明著 《 中共 眼里 的 苏联 模 式 》 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 到其执 福建人 民 出版 社 ,2 0 06 政 末期 苏联 经济 已呈衰 退 之势 。 戈尔 巴乔 夫 2 黄宗 良 著 《 书屋 论政 :苏联 模 式政 上 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 但也 治体 制及 其 变易》 人 民出版社 , 05 20 未能摆 脱 僵化 的 体制 。 5 新 望 著 《 南模 式 的终 结》 生活 ・ 、 苏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 ,官僚腐败 ,执 读书 ・ 新知 三联 书店 ,2 0 05 政 体制问题 突出 苏 联社 会 的 特权 阶层 产牛 于 斯 大 林 时 【 者 简介】 作 期。 战争年 代 为了稳 定干 部队伍 采取 的一 系 谢嘉(9 4 ) 18 - ,女( 达斡 尔族) ,黑龙 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勃 江省 齐 齐哈 尔市人 , 西 北 民族 大 学 马 列 日涅 夫 』台后 , 取 了稳定 干部 队伍 的政 二 采 克 思主 义 学 院 在 读 研 究生 ,主 要 从 事 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 , 直接诱 马克 思主 义理 论 中 国化 的研 究。 发 特权阶层的产生, 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20世纪上半叶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一种社会制度模式。

苏联曾经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上半叶通过计划经济、集体化和工业化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弊端。

本文将就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进行浅析,探讨其对今天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启示和警示。

一、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出现了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在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各级政府和单位都是按照中央的指示执行任务。

这种高度的集权制度导致了官僚主义的滋生,大量的行政干预和过多的管理层次,使得决策效率低下,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问题给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以警示,现代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推动政府的职能转变,建立健全的法治制度和监督机制,有效避免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二、计划经济和经济效率不足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以计划经济为主导,国家对经济的调控过于集中,导致了经济的效率不足。

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生产和资源配置基本靠国家决定,企业和单位只能被动接受指令执行,导致了企业效率低下,市场信息不畅通,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严重。

这一问题启示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同时也要保持政府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避免市场失灵和垄断。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采取有序的步骤,逐步放开市场,改变过于集中的经济体制,促进企业的创新和竞争,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三、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中对农业的过度干预和集体化问题也是其经验教训之一。

在苏联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对农民的活动进行过度干预,实行强制的农业集体化,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低效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这一问题提醒着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农业政策的制定中要注重农民的参与和市场的作用,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鼓励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并且制定有利于农民生产的政策措施。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doc

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doc

苏联模式的成就弊端和教训在20世纪的20年代至40年代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处于大动荡之中革命与战争连绵不断。

苏联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中横空而出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但是苏联又陷入了资本主义包围的国际环境中。

正式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斯大林体制在某些方面适应了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满足了苏联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

一是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20世纪30—40年代苏联处在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阶级斗争的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在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爆发的经济危机大大加剧了国际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并走上对外扩张的战争道路在欧洲和远东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并最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在国内苏联大规模的城乡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导致了社会关系的巨大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党的政策有明显的操之过急的倾向这必然遭到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

同时苏联的地域十分辽阔各地区经济的发展极不平衡各加盟共和国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传统和政治经济利益100多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也差异很大历史遗留下来的俄罗斯民族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和隔阂又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体制有利于克服困难有利于实现目标。

总体上看苏联这一时期消灭了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农村富农阶级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增强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人民联盟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得到了巩固它同当时动荡不安的国际形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巩固为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保障。

斯大林体制的社会主义以建立美好幸福生活的远景为号召激励着全体人民的建设热情从而在极短的时间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苏联在很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落后的小农国家发展为强大的工业国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

1941—1945年间苏联用4年的时间和盟军一起共同打败了纳粹德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力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

如何正确看待苏联模式苏联模式是指苏联所采用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模式。

它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苏联模式也面临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正确看待苏联模式,既要重视其积极成就,也要汲取其经验教训,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苏联模式的积极成就1.1 经济发展成就苏联模式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通过计划经济和集体化农业,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例如,在二战期间,苏联努力发展军事工业,成为抵抗纳粹德国的重要力量。

1.2 科技和教育进步苏联模式重视科技和教育发展,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在航天、核技术和数学等领域,苏联取得了世界领先地位。

此外,普及教育政策也使苏联人民享受到了普遍受教育的机会。

1.3 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苏联模式的社会政策重视社会公平和福利保障。

通过实— 1 —施普遍医疗保健、免费教育和住房保障等政策,提高了人民的福利水平。

二、苏联模式的问题和挑战2.1 计划经济的弊端苏联模式中的计划经济存在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中央计划机构对经济需求的把握不准确,导致了经济效益低下、资源浪费和产品质量问题。

2.2 没有市场机制的扭曲苏联模式中,市场机制被严重扭曲。

由于缺乏竞争机制,企业没有动力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

这导致了资源浪费、生产低效和商品短缺等问题。

2.3 缺乏政治权利和自由苏联模式下,政治权利和自由受到限制。

言论、媒体和组织自由受到控制,政治体制的僵化和权力集中也限制了受托者的参与和创新。

三、正确看待苏联模式的意义和教训3.1 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尽管苏联模式存在问题,但其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和社会公平方面的成功经验仍值得借鉴。

可以从计划经济中学习如何合理配置资源,从社会福利政策中学习如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

3.2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结合— 2 —苏联模式的失败提醒我们,单纯的计划经济模式可能无法使经济发展持续健康。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苏东剧变的原因及其教训对我国建设的启示

一.苏东剧变的历史背景东欧各国是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东欧各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一开始具有不同于苏联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不是一党制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而是多党制的几个阶段联合的人名民主国家,共产党和其他进步政党一起组成联合政府。

但是,苏联却自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具有普遍性,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普遍规律,具有国际意义,非要别国照搬不可。

总之,东欧各国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它们有的是主动地效仿苏联模式,更多的是苏联向它们推销。

而苏联模式本来是一种在非常状态下实行的特殊模式,其弊端日益显露【1】。

结果,使东欧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遇到重重困难。

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改革苏联模式,走自己的路的改革现象,因此,包括苏联在内的苏东地区先后不同程度地卷入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之中,形成了不可逆转的态势。

然而,苏联东欧的的改革并没有达到完善社会主义的目的,相反,改革走进了死胡同,各种矛盾的激化达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最终使社会主义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共产党政权丧失。

1.1东欧剧变东欧剧变的国家从时间先后来说分别是,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南斯拉夫八国。

送方式上看有的国家是执政党本身改变了性质,变成了社会党,从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改变;有的国家则是共产党被迫向反对派让权,从而使国家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多数国家的剧变是“和平演变”,个别国家如罗马尼亚的领导人一“左”到底,硬要用强力镇压群众,结果被人民以暴力推翻了原有的政权。

但是东欧各国剧变的性质是相同的。

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第二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第三,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1】。

1.2苏联解体1988年苏联的改革面临复杂形势。

一方面经济改革陷入停滞状态,另一方面左翼激进有了较快发展。

从1990年8月到1991年8月,即苏共二十八大后,苏联的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各种政治势力纷纷进行组合,基本形成了以叶利钦等为首的“激进派”,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中间派“和以利加乔夫为首的”传统派的三种势力。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

浅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失败的历史教训2008-03-26 10:35:35| 分类:学术文章|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2006年是苏联帝国瓦解15周年,也是苏共20大50周年祭。

1990年初发生的苏东巨变对社会主义世界是一个极大的震动和冲击,它使人们不得不深刻反思现实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经济上
经济模式是国家模式的基础与核心,苏 联模式的经济模式可称为高度中央集权的 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充满激情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在集体农庄劳动的社员 (宣传画)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宣传画)
特征 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高度中央集权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计划具有法 律效力,用行政命令体制保证计划履行。国家成了 产权所有和生产经营的唯一主体,国家既是企业的 所有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 以速度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工业化战 略 实施农业集体化,建设集体农庄,发展农村公社制 度

弊端 一党独存,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 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 任职 。 监督不力,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民 主集中制有名无实,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 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 象,家长制作风盛行,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 正常民主生活。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苏联模式的表现及其弊端?苏联模式的教训一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模式为基础形成的苏联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模式的总称它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苏联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的进程中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内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新 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取得 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仅 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必须 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式有着 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受马列思 想。
国际环境 整个20年代正是世界资本主义战后黄金时代,发迅 速,实力强大,苏联仍处在孤立包围之中,处处受 抑制。俄共党内长期在着极为强烈的危机感和备占 思维,党内都认为战争临近而坚决支持斯大林的备 战政策。这种备战是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做支撑。 斯大林模式中的超工业化,以集权体制中一切力量 发展现代化工业的道路正迎合了这种危机感,成为 了必然的选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波 兰
匈 牙 利
统一工人党1989 1989年6月,9 年一月实行政治 月团结工会 多元化 获胜、组阁 社会主义工人党 分裂;1989年修 改宪法,实行多 党制 1990年3月,4 月,以民主 论坛为首的 反对党联盟 获胜组阁
罗马 1989年12月共产党 尼亚 停止活动
1991年4月实行政治 阿尔 多元化;1991年6月 巴尼 劳动党十大决定,放 亚 弃马列主义为指导, 改组为社会党
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错失改革良机
二战以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客观条件 已经具备,党内外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政治经济 方面,苏联的一些领导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斯大 林不仅不采纳反而还要迫害他们。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 权制、职务终身制外还实行指定接班制。 正是由于斯大林思想僵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估了 国内外形势,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要求,错过了二战 后第一次改革的机会。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莫斯科日记》 罗曼罗兰 (1866-1944)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列宁
斯大林
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1917-1991)
勃列日涅夫1964-82
安德罗波夫1982-84
契尔年科1984-85
戈尔巴乔夫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
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 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 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基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
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而且他又搞个人独裁与专制,他独揽党政军三大权,使
斯大林体制更加僵化。
安德罗波夫1982-84
契尔年科1984-85
勃列日涅夫于1982年病故,享年76岁,接替他的68岁的病人安德罗 波夫只在任一年零三个月就去世了,后继者是72岁的病人契尔年科, 只在任一个月又去世了。这种现代世界上史无前例的病人轮番接班 的老人政治把紧迫的改革任务一再延误了。 总之,苏联在战后长达40年的时间里,一再丧失社会主义体制改革 的机遇,促使党的领导过渡集权的体制凝固化、绝对化,积累了大 量的社会矛盾,使得社会主义改革越来越难以正确有效地进行,为 随后东欧剧变和苏联模式的失败埋下了祸根。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进行改革。 1、改革初期是重点发展经济,但是由于对原有经济体制触
动不大,经济改革推进不下去又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在首要地 位,。
2、1987年他出版《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其理论实质上是
牺牲无产阶级的利益,屈服于帝国主义。他提出以“人道的、 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取代科学社会主义,造成思 想领域极度混乱;改变苏联共产党的性质,结果使反共势力 迅速壮大,苏共地位急剧下降,并在许多重要地方丧失政权。
3、在体制上,他引进西方国家的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动摇了苏共的地位,使国家权力分散。
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取得成效,反而使政治、经济和
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成为苏联解 体的原因之一。
催化剂:1991年,苏联发生“8.19,叶利钦掌握国家
大权,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1989年11月底决 1990年6月 1989年12月修改宪 捷克 定修改宪法,取 民主 斯洛 “公民论坛” 法,取消统一社会党 德国 消共产党领导地 伐克 获胜、组阁 对国家的领导 位的条款 1990年1月修改 保加 宪法,取消共产 利亚 党的领导作用, 实行多党制 1989年10月南共联 1990年由共 盟决定引进多党制, 产党改名的 南斯 1990年5月南共联盟 社会党获胜、 拉夫 不复存在,1990年7 组阁 月南联邦议会决定, 正式实行多党制
苏联模式时代的历史教训
要警惕右的,但主要是坚决纠正“左的错误”。 (戈尔巴乔夫)
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要警惕世界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
参考: 《大国崛起》纪录片 《苏联“8.19”事件内幕》纪录片 《苏联解体原因的几种主要观点述评》郭欣根 《苏联解体原因再探》张盛发
THANKS!

勃列日涅夫只搞“完善”,第三次错过改革开放的机遇
到20世纪70年代末,和平与发展越来越明显地开始成
为时代的主题,这也为苏联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时机。但 是,58岁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并没有利用当时有利的时机 进行改革,而且根本看不到实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继续固守传统模式,因循守旧,得过且过。在他执政的 18年间,对苏联模式修修补补,只谈完善,不谈改革。
经济方面:农业: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
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精减机构 政治方面: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平 反冤假错案 他错误地全盘否定斯大林,仅仅把弊端的根源归结为斯 大林的个人品质,而没有从经济政治体制上去寻找原因。 他虽然从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在原 有体制的框架内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 林模式。由于赫鲁晓夫改革不是沿着扩大党内外民主、 引进市场机制的方向前进,而是急躁冒进,在过度集权 的框框里寻找出路,使苏联又一次失去改革的好时机。 最终赫鲁晓夫的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 台。
直接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外部原因是西方大国有计划地对外渗透、进行和平演变
美国诱使苏联扩军备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
“东欧” ,指位于欧洲东南部和中部 地区、苏联西侧的8个国家,这些国 家在二战后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社会 主义制度,展开对国民经济的社会主 义改造。
大 西 洋
苏 联
民 德
波 兰
罗马尼亚
尼阿 亚尔 巴
一、东欧剧变
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原因: 历史原因:长期受制于苏联,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教条袭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背离国情; 经济改革成效不大,酿成经济、政治危机; 内因: 执政党和政府脱离人民群众; 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建设“民主社会主义”纲领的 外因: 推动;放松对东欧的控制; 西方因素: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剧变情况简表=====
国家 原执政党的变化 大选情况 国家 原执政党情况的变化 大选情况 1990年5月,救 国阵线保持了执 政党地位 1991年3月、4月, 劳动党获胜 1990年3月,三 党联盟(“德国 联盟”)获胜组 阁 1990年南联盟在 大选中塞尔维亚、 黑山南共联盟获 胜;其他四个共 和国由反对派掌 权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患脑溢血逝世,终年74岁。
马林科夫接班后却 显得软弱无力,3.14 日即以实现党政领 导职务分开为由被 免去党中央书记职 务,只担任部长会 议主席(总理), 到1955年2月又被 降为部长会议副主 席。
1953年9月,赫鲁晓夫上台,开始进行改革
赫鲁晓夫急躁冒进,第二次错过改革良机
东欧各国巨变的性质是相同的
共产党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政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从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剧变可以看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的弊端: 1、经济方面:过于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 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另外,一贯 侧重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 2、政治方面的缺点: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严重,党 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3、党政军官僚特权集团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雪上加霜,更 加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而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东欧各国共产党 主要领导人长期背离科学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掘墓人 主要是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各国共产党自己培植的官僚特 权集团,它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的根本 利益,最终被人民群众抛弃了。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 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 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 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这 场政治运动给苏联社会造成了严重创伤,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均受 到摧残,人们在生命安全和行动自由得不到法律保护的环境中精神 受到极大压抑。而且大规模的恐怖镇压给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障碍。 这场运动最终确立了高度中央集权体制的极端形式——斯大林个人 专制。 在经济方面,他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932 年至1933年间他推行农业集体化,来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他认 为工业化资金要靠国家内部来积累,内部积累资金主要来自于农业, 于是他提出贡税论,就是以工农业剪刀差的形式来积累资金。 在思想文化方面,否定排斥一切外来文化,民族文化萎缩衰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