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第1章
第一章 绪论(分析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8版)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章 绪论 》
- 1/33页 -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什么是分析化学?
What
Why
为什么要学习分析化学
?
如何学习分析化学?
How
《 第一章 绪论 》
- 2/33页 -
目录
CATALOG
0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及其特点
02 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趋势
◈实验性强 :
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实验操作技能, 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综合性强:
涉及化学、生物、电学、光学、计 算机等,体现能力与素质。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责任心
《 第一章 绪论 》
特点
- 7/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1991年IUPAC国际分析科学会议主席E.NIKI 教授所说,21世纪是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人类 在能源与资源科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与环 境科学四大领域的进步,而取得这些领域进步 的关键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于分析科学。
《 第一章 绪论 》
- 30/35页 -
教学要求和成绩评价
掌握
定性、定量和结构分析的基本原理。
掌握
分析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
培养
《 第一章 绪论 》
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 作风,为后续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 31/35页 -
习题
1、分析化学的英文名称是( )
A
A、analytical chemistry
医药卫生
临床检验:血液、尿液等指标的检测。
《 第一章 绪论 》
- 14/35页 -
分析化学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1章-溶液
第一章 溶液
§1-1 溶液的依数性 §1-2 胶体
本章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及其应用。 了解胶体溶液的吸附作用、胶体的结构和性质、胶 体的稳定性及凝聚。
【能力目标】
掌握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溶液是由两种或多种成分组成的均匀的稳定的 体系。溶液是分散系的一种,可以分为气态、液态 和固态。通常所讲的溶液是液态的水溶液。
同液体一样,固体也有蒸汽压,但一般情况下 数值很小,冰的蒸汽压见表1-2。
表1-2 不同温度时冰的蒸汽压
温度/K
259 263 265 267 269 271 273
蒸汽压/kPa 0.21 0.29 0.34 0.39 0.45 0.53 0.61
不同的液体在相同条件下蒸汽压也不同,越是容易挥 发的液体,蒸气压也就越大。
吸附层
扩散层(带电荷)
胶粒(带电荷)
胶团(电中性)
第二节 胶体
例如:FeCl3在沸水中水解可得到Fe(OH)3溶胶。反应为:
FeCl3 + H2O
Fe(OH)3 +
3HCl
溶液中部分Fe(OH)3与HCl反应,生成FeOCl, FeOCl电 离生成FeO+和Cl-。
Fe(OH)3 + HCl FeO++Cl- + 2H2O 根据吸附规律, FeO+是电位离子,Cl-是反离子。
液,都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现象。但是只 有难挥发非电解质的稀溶液才严格遵循拉乌尔定律和范特霍夫规律。
第二节 胶体
胶体是一种分散系。是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 的一种分散系,通常称为溶胶。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第一节气体
例 1-3
• 在 25 ℃下,将 0.100m ol 的 O 2 和 0.350mol 的 H 2 装入 3.0 0L 的容器中,通电后氧气 和氢气反应生成水,剩下过量的氢气。求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压和各部分的分压。 •
解:反应前 0.100mol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p(O 2) 82.6kPa 3.00L 0.350mol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p(H 2) 289kPa 3.00L p 82.6kPa 289kPa 372kPa( 四舍五入) 通电时0.100mol O 2只与0.200molH2 反应生成0.200molH2 O,而剩余0.150molH 2。 液态水所占的体积与容 器体积相比可忽略不计 ,但由此产生的饱和水 蒸气却必须考虑。 因此反应后 0.150mol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p(H 2) 124kPa 3.00L P(H 2 O) 3.17kPa p 124kPa 3.17kPa 127kPa(四舍五入)
无机及分析 化学
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1.1 气体 1.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概念:分子本身不占体积,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力的气体称为理想气体。 低压状态下可以看做理想气体,所遇到的实际情况都不是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pV=nRT p 代表了气体的压力 V 代表了气体的体积
T 代表了气体的温度
• 解:
mRT 0.118g 8.315kPa L mol-1 K -1 298K -1 M 16 . 0 g mol pV 73.3kPa 250 10-3 L 所以该气体的相对分子 质量为 16.0g mol-1。
《分析化学》第1章 绪论ppt课件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的定义:
研究物质化学组成的表征和测量的科学
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 结构和测量有关组分的含量。
作用: 研究物质及其变化 在工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任务分: 定性分析 :鉴定组成 定量分析:测定含量 结构分析:结构研究
• 例行分析:例行分析是指一般化验 室日常生产中的分析
•
• 仲裁分析:是指不同单位对分析结 果有争议时请权威单位进行裁判的 分析
• 第三节 分析化学发展历史
• 第一次变革:20-30年代溶液四大 平衡理论的建立 技术 → 科学
• 第二次变革:40-60年代经典分析 化学(化学分析)→ 现代分析化学 (仪器分析为主)
• 第三次变革:由70年代末至今提供 组成、结构、含量、分布、形态等 全面信息, 成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 之一
按对象分: 无机分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定组成和测定含量 有机分析:官能团的分析和 结构鉴定
按测定原理分:
化学分析:重量分析,滴定分析等 仪器分析:光学分析,电分析,色谱 分析,NMR,MS,电子显微镜,x-射线分 析
按试样用量和操作规模分:
常量分析 :S > 0.1g , V > 10mL 半微量分析:S 0.01~0.1g , V 1~10mL 微量分析:S 0.1~10mg , V 0.01~1mL 超微量分析:S < 0.1mg , V < 0.01mL
第1章 无机及分析化学绪论
常量成分、微量成分、痕量成分分析 常量成分分析 :ω > 1% 微量成分分析 :0.01% < ω <1%
痕量成分分析 :ω < 0.01%
1.4 定量分析的一般过程 ①取样:从待分析的对象中取出用于分 析测定的少量物质。 基本要求:代表性 ②样品预处理: 分解试样:溶解、熔融 消除干扰:掩蔽、分离 富集
19世纪末,还只能算是“分析技术”,没有 独 立的理论体系。 20世纪初,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使“分析 技术”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20世纪40~60年代,由于物理学和电子学的发 展,促使从经典分析化学发展为现代分析化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的应用和学科间 的交叉渗透促使分析化学变为分析科学。
以待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含量的表示 : 例:含氮量测定, NH3, NO3-, NO2 以氧化物形式的含量表示: 例:矿石分析中Fe2O3、P2O5等 以元素形式的含量表示: 例:有机物或矿样中的 Fe、Cu、C、O、P等 以离子或化合物形式表示: 例:海水中Cl-的含量或NaCl的含量
II. 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③ 测 定
物质 物质的性质 准确度的要求 组分的含量 分析方法 准确度 灵敏度 成本 时间
人力
设备 消耗品
选择性
适用范围
干扰情况
分析方法
④ 计算分析结果及评价 根据试样的取用量、测量所得数据 和分析过程中有关反应的化学计量关
系,通过计算得待测组分的量。
I.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分析化学与诺贝尔奖
1.3 分析方法的分类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无机分析: 分析对象为无机物,通常要 求鉴定物质的组成和测定各成分的含量。 有机分析:分析对象为有机物,分析的 重点是官能团分析和结构分析。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 气体和溶液
依数性来源于分散微粒间距离远,作用力小。
通常所说的“依数性”,包括四个方 面: • 蒸气压下降 (The lowering of the vapor pressure)
• 沸点升高 (The elevation of the boiling point)
• 凝固点降低 (The depression of the freezing point) • 渗透压 (The phenomenon of osmotic pressure)
c)粗分散系:
1000 nm (> 10-6 m), 例如:泥浆水(悬浊液)、牛奶、豆 浆等。肉眼或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微粒,静置易沉淀,是一种 不稳定的体系。
相与界面
相(phase):体系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的部分。 相界面(简称界面,interface):将相与相分隔开来的部分。 相与相之间在指定的条件下具有明确的界面,在界面两边体 系的性质会有突跃变化。处于界面上的原子或分子的受力情况 与相内部的不同,往往存在剩余引力,具有界面能。一般来说, 体系中存在的界面越多,能量就越高,体系也越不稳定。
体来说,只要温度不是太低(高温,高于273K),压力不
是太高(低压 , 低于数百 kPa ),都可以近似用理想气体 状态方程作有关p、V、T、n 的计算。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的温度(T)、压力(p)、体积(V)和物质的 量(n)之间, 具有如下的方程式关系: pV = nRT 在SI制中,p—Pa,V—m3,T—K,n—mol。 标准状况(p=101.325 kPa,T=273.15 K)下,1 mol 气 体的标准摩尔体积为 22.414×10-3 m3 ,摩尔气体常数 R 的 单位及数值为: pV 1.01325 105 Pa 22.414 103 m3
分析化学1章
【分析化学-第 1 章定量分析化学概念】测试总分:111分1.填空题:分析某试样允许测定的相对误差为1%,若试样称取量为2g左右,则应称至小数点后位,记录应保留位有效数字。
2.填空题:用分度值为0.1 g的台秤称取约20 g的物品, 最多可记录位有效数字。
如用来测定土壤水分, 要求称量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至少应称取土壤试样g。
3.填空题:平行四次测定某溶液的浓度(mol/L),结果分别为0.2041, 0.2049, 0.2039,0.2043。
则其平均值=,标准差s=, 变异系数CV=,平均值的标准差=。
4.单选题:指出下列表述中错误的表述-----------( )A. 置信水平愈高,测定的可靠性愈高B. 置信区间的大小与测定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C. 置信区间的位置取决于测定的平均值D. 置信水平愈高,置信区间愈宽5.单选题:测定某有机物, 称取0.2000 g, 溶解后加入0.01000 mol/L I2标准溶液10.00 mL,回滴I2时消耗0.01000 mol/L Na2S2O319.20 mL, 则此测定的相对误差约是--------( )A. 百分之百B. 百分之几C. 百分之几十D. 千分之几6.填空题:正态分布曲线反映出误差分布的规律性;总体平均值μ表示测量值分布的。
在不存在系统误差的情况下, μ就是;总体标准差σ表示测量值分布的。
7.单选题: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随机误差小的是---------()A. 高精密度B. 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C. 标准差大D. 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8.填空题:测定明矾中铝的质量分数,经九次测定得= 10.79%, s= 0.042%, 查表知t0.05,8 =2.31, 置信度为95%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是。
9.单选题:在量度样本平均值的离散程度时, 应采用的统计量是----------( )A. 变异系数CVB. 全距RC. 平均值的标准差 s(x-)D. 标准差s10.填空题:根据随机误差的标准正态分布曲线,某测定值出现在u= ±1.0之间的概率为68.3%, 则此测定值出现在u>1.0之外的概率为。
分析化学01第1章概论-01
分析化学
第二个重要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仪器分析的发展。 分析化学与物理学及电子学结合的时代。 原子能和半导体技术兴起,如要求超纯材 料,99.99999%,砷化镓,要测定其杂质, 化学分析法无法解决,促进了仪器分析和 各种分离方法的发展。
分析化学
第三个重要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分析化学发展到分析 科学阶段
分析化学
仲裁分析及例行分析: 例行分析Routine analysis:一般化验室日常 生产中的分析。 仲裁分析Referee analysis:不同单位对分 析结果有争论时,请权威的单位进行裁判 的分析工作.
分析化学
分析方法的选择: 方法的选择应从下面几点考虑:测定的具体要求,源自测组分及其含量范围,欲测 组分的性质;
教 材:武汉大学:分析化学(第五版) 邓珍灵主编:现代分析化学实验,中南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 北京大学:定量分析简明教程(第二版) 2 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分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张锡瑜等编著,化学分析原理,分析化学丛书第一卷,第一册, 科学出版社,1991 4 武汉大学:定量分析习题精解,科学出版社,1999 5 汪尔康,21世纪的分析化学,科学出版社,1999 6 R. Kellner et al., (FECS) Analytical Chemistry(中译本:分 析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7 J. A. Dean: (世界图书出版社)Analytical Chemistry Handbook 8 D. Harvey: (McGraw Hill ) Modern 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化学
学习方式
预习、听讲、复习、做作业、课堂讨论、答疑
大学分析化学第一册第一章绪论[1]
作业每周二交,随机抽查,批改1/3。
学习方法:
预习、听讲、复习总结(查阅资料和文献)、 做作业;课外讨论学习。
1.学会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2. 以教材为主线,课堂讲课内容为重点,阅读相关 的资料和文献,扩大知识面。
3.实验是培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加强实验基础技能 训练。
2021/3/7
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
二、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由分析对象来看
无机物分析
有机 物分析
2.由分析对象的数量级来看
常量
微量
痕量
生物活性物质
分子水平
3.由分析自动化程度来看
手工操作 仪器 自动
全自动
智能化仪器
No Image
定量分析的一般程序
取样与制样 分析试样必须具有代表性
试样的干燥 试样分解
一定温度下干燥试样,除去湿存水 用溶解或熔融法制备试液
社,2005. (3)分析化学(第4版、第5版 ),武汉大学等
, 高 教 出 版 社 , 2000 、
2006 (4)分析化学(第5版) 华东理工大学化学系主
编 高教出版社出版,
(5)21 2021/3/7 世纪的分析化学,汪尔康主编,科学3出
成绩评定:
期末考占70%,平时30%(作业、课堂作业、 学习态度等)。
13
三、分析化学的特点
1.分析化学中突出“量”的概 念
2.分析试样是一个获取信息、 降低3.系实统验的性不强确定性的过程
4.综合性强 分析化学工作者应具有很强的 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
2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 、按分析任务分类 二、 按分析对象分类 三、 按分析原理和
第一章分析化学
。 。
溶液浓度变换为对某物质的滴定度,可利用式
b TV a x G
1.2.13根据标准溶液的浓度和消耗的体积,算出被测组分含量的
方法称为滴定分析;滴加标准溶液的过程称为 滴定 ;标准溶液与
待测液完全反应的那一点称为 化学计量点 。
1.2.14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有
1.1.19 0.1000 mol·L -1HCl溶液以Na2O(M=62.00 g·mol-1)表示的滴定度(单位:g ·mL-1)为 ( A )
A、0.003100 C、0.03100 B、0.006200 D、0.06200
1.1.20以K2Cr2O7法测定铁矿石中铁含量时,用0.02 mol·L-1 K2Cr2O7滴定。设试样含铁以Fe2O3(M=159.7 g·mol-1)表示 约为50%,则试样称取量约为 (D ) A、0.1g C、1g B 、0.2g D 、0.5g
元素
,
离子
,
官能团
,
化合物
等。
1.2.5已知标准溶液的浓度与
滴加的体积
,计算出待测组 。标准溶
分含量或浓度的一类分析方法称为 液的加入方法叫做
滴定
滴定分析方法
。
重要 1.2.6滴定分析是化学分析法中最 的一类分 析方法,从反应测定本质看可分 配体转移 为 质子转移 、 、 电子转移 三种 类型。 碱 可分别测定 酸 , , 金属离子 卤素离子 , 氧化还原性 物质。 和
定性分析 (2)__ 定量分析 __
1.2.2化学分析法主要包括 滴定 化学分析法的特点是 适用于
分析和
定量分析
分析,
测量准确度高
分析化学 第1章 绪论 习题答案
第1章 绪论第一章 概论3.基准试剂主体含量大于99.9%;高纯试剂杂质含量少;专用试剂指在某一特殊应用中无干扰,如光谱纯、色谱纯。
6.标定c (NaOH)=0.05mol ·L -1时,草酸m =0.05×0.025×63=0.08g称量误差r 0.00020.25%0.1%0.08E ==> 而m (邻)=0.05×0.025×204=0.26gr 0.00020.1%0.26E =< ∴选邻苯二甲酸氢钾好。
若c (NaOH)=0.2mol ·L -1,两种基准物都可称小样,都可以。
8.H 2C 2O 4·2H 2O 会失水,使标定的NaOH 结果偏低;测定有机酸的摩尔质量则偏高。
10.Na 2B 4O 7·10H 2O 、B 、B 2O 3和NaBO 2·4H 2O 与H + 的物质的量之比分别是1∶2、2∶1、1∶1和2∶1。
1.1 30.0mL 0.150mol ·L -1的HCl 溶液和20.0mL 0.150mol ·L -1的Ba(OH)2溶液相混合,所得溶液是酸性、中性、还是碱性?计算过量反应物的浓度。
答案:12L 0.015m ol 230.0)(20.030.00.15020.00.1502)过)((Ba(OH)-⋅=⨯+⨯-⨯⨯=量c1.2 称取纯金属锌0.3250g ,溶于HCl 后,稀释到250mL 容量瓶中,计算c (Zn 2+)。
答案:132L 0.01988m ol 250.065.39100.3250)(Zn -+⋅=⨯⨯=⋅=V M m c1.3 欲配制Na 2C 2O 4溶液用于标定KMnO 4溶液(在酸性介质中),已知14L 0.10mol KMnO 51-⋅≈⎪⎭⎫⎝⎛c ,若要使标定时两种溶液消耗的体积相近,问应配制多大浓度(c )的Na 2C 2O 4溶液?要配制100mL 溶液,应称取Na 2C 2O 4多少克? 答案:O 8H 10CO 2Mn 16HO 5C 2MnO 2222424++=++++--⎪⎭⎫⎝⎛=⎪⎭⎫ ⎝⎛4224O C Na 21KMnO 51n n()()42242244O C Na O C Na 21KMnO KMnO 51V c V c ⋅⎪⎭⎫⎝⎛=⋅⎪⎭⎫ ⎝⎛ 若:)O C Na ()KMnO (4224V V ≈ 则:14422L 0.050mol KMnO 5121)O C (Na -⋅=⎪⎭⎫⎝⎛=c c g 67.00.134********.0)O C Na (3422=⨯⨯⨯=-m1.4 用KMnO 4法间接测定石灰石中CaO 的含量(见例1.6),若试样中CaO 含量约为40%,为使滴定时消耗0.020mol ·L -1 KMnO 4溶液约30mL ,问应称取试样多少克? 答案:()g21.0 %10010208.5630020.05%40 %10010CaO 21KMnO KMnO 51CaO)(3344=⨯⨯⨯⨯⨯=⨯⨯⎪⎭⎫ ⎝⎛⋅⋅⎪⎭⎫ ⎝⎛=s s s m m m M V c w1.5 某铁厂化验室常需要分析铁矿中铁的含量。
2021年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
分析化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第一章绪论1、定义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一门学科,又称为分析科学2、分析化学的分类⑴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物质有哪些元素、原子团或化合物所组成;定量分析的任务是测定物质中有关成分的含量;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或综合形态。
⑵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以物质的化学反应及其剂量关系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化学分析法。
化学分析法是分析化学的基础,又称经典分析法,主要有重量分析(称重分析)法和滴定分析(容量分析)法等。
主要用于高含量和中含量组分(又称常量组分,即待测组分的质量分数在1%以上)的测定。
重量分析法的准确度很高,但操作繁琐,分析速度较慢。
滴定分析法操作简便,条件易于控制,省时快速且测定结果准确度高(相对误差约为0.2%)。
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称为物理分析法和物理化学分析法。
这类方法是通过测定物质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参数来进行的,需要较特殊的一起,通常称为仪器分析。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互为补充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之一。
⑶有机分析和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的对象是有机物质,无机分析的对象是无机物质。
⑷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和超微量分析分析方法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微量分析超微量分析常量组分微量组分痕量组分超痕量组分>1%0.01%-1%10010-1000.1-10101-100.01-1<0.013、分析结果的表示⑴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分析结果通常以待测组分的实际存在的含量表示,若待测组分的实际存在形式不清楚,分析结果最好以氧化物或元素形式的含量表示,电解质溶液的分析结果常以所存在离子的含量表示。
⑵待测组分含量表示方法①固体试样固体试样的待测组分含量通常以质量分数表示。
即以待测组分的质量相当于试样总质量的百分率。
若待测组分含量非常低,可采用gg,ngg,pgg来表示。
分析化学答案1
13、下列数字有几位有效数字?
0.072 (2位) 36.080 (5位) 4.4×10-3 (2位) 6.023×1028 (4位) 100 (3位) 998 (3位或不确定) 1000.00 (6位) 1.0×103 (2位) PH=5.2时的[H+] (1位)
第一章定量分析概论
思考题
1、为了探讨某江河地段底泥中工业污染物的聚集情况,某单位于不同地段采集足够量的原始平均试样,混匀后,取部分试样送交分析部门。分析人员称取一定量试样,经处理后,用不同方法测定其中有害化学成分的含量。试问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答:不对。应将原始试样全部送交分析部门,再由分析人员对原始试样采用四分法进行缩分,依据经验公式取样,再分解、测定等。
(标定时只与锥瓶中Na2CO3的总量有关,与其浓度无关,所以无影响)
e、滴定开始之前,忘记调节零点,Ha溶液的液面高于零点。
(测得的VHCl偏小,所以CHCl偏高)
f、滴定管活塞漏出HCl溶液
(测得的VHCl偏大,所以CHCl偏低)
g、称取Na2CO3时,撒在天平盘上。
(需称两次,所以无影响)
14、某人用差示光度分析法分析药物含量,称取此药物试样0.0520g最后计算此药物的含量为96.24%。问该结果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不合理,因为称样量为0.0520g只有三位有效数字,根据误差传递规律或有效数字运算规则,其结果只能有三位有效数字,应为96.2%。
15、将0.0089g BaSO4换算为Ba。问计算时下列换算因数中选择哪一个较为恰当:
0.002S ×1000‰<1‰ S>2mg
12、下列情况各引起什么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目 录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十四章核磁共振波谱法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 )单位与cgs 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附录五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六配位滴定有关常数附录七常用电极电位附录八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附录九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附录十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附录十一质子化学位移表附录十二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附录十三气相色谱法用表参考文献英文索引中文索引目录第三版前言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1章绪论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络合滴定法第7章沉淀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附录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第1章概论1.1 定量分析概述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1.1.2 定量分析过程1.1.3 定量分析方法1.2 滴定分析法概述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2章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2.2 随机误差的分布2.2.1 频率分布2.2.2 正态分布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2.3.3 显著性检验2.3.4 异常值的检验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2.5 有效数字思考题习题第3章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3.1 酸碱反应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3.2.3 浓度对数图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3.4 酸碱缓冲溶液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3.4.3 标准缓冲溶液3.5 酸碱指示剂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3.5.3 混合指示剂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3.7 终点误差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第4章络合滴定法第5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6章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第7章分光光度法第8章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第9章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附录目录编写说明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误差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第5节相关与回归思考与练习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挥发法第2节萃取法第3节沉淀法思考与练习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思考与练习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第4节应用与示例第5节非水滴定法思考与练习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1节基本原理第2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1节配位平衡第2节基本原理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第4节应用与示例思考与练习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参考资料附录目录符号缩写或简称第一篇概述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1.1 分析化学的目的: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1.2 分析化学的目的: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1.3 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参考文献第2章分析过程2.1 概述2.2 全分析过程2.3 工作特性2.4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参考文献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3.1 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3.2 分析方法3.3 如何保证准确度3.4 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3.5 结论参考文献第二篇化学分析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第5章色谱法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第三篇物理分析第8章元素分析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第11章结构分析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第12章化学计理学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第五篇全分析系统第14章联用技术第15章微分析系统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VI. 附录汉英索引英汉索引目录总序出版说明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符号表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3 发展中的分析化学1 分析质量保证1.1 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1.3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1.4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小结习题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2 化学分析法2.1 滴定分析概述2.2 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2.3 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2.4 滴定条件选择2.5 滴定分析的应用2.6 重理分析法小结习题化学大师Liebig3 分离分析方法3.1 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3.2 沉淀分离法3.3 溶齐萃取分离法3.4 离子交换分离法3.5 挥发和蒸馏分离法3.6 气相色谱法3.7 高效液相色谱法3.8 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3.9 膜分离法3.10 激光分离法3.11 复杂试样分析实例3.12 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小结习题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4 原子光谱分析法4.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4.2 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小结习题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5 分子光谱分析法5.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5.2 红外光谱法5.3 分子发光分析法小结习题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6 核磁共振谱法6.1 基本原理6.2 核磁共振谱仪6.3 化学位移6.4 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6.5 核磁共振谱图解析6.6 13C核磁共振谱小结习题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7 质谱法7.1 基本原理7.2 质谱仪7.3 离子的主要类型7.4 有机化合物质谱7.5 质谱图解析7.6 飞行时间质谱简介7.7 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小结习题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8 电化学分析法8.1 电位分析法8.2 极谱法和伏安法8.3 库仑分析法8.4 电分析化学新进展小结习题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参考文献附录后记目录第1篇分析化学基础第1章分析化学导言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思考题第2章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2.1 试样的采集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2.3 试样的分解思考题第3章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3.1 误差的基本概念3.2 误差的传递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3.7 回归分析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思考题习题第2篇化学分析法第4章化学分析法概述4.1 化学分析法概述4.2 滴定分析法概述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思考题习题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6章配位滴定法第7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8章沉淀滴定法第9章重量分析法第3篇仪器分析法第10章仪器分析法概述第11章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第12章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章电位分析法第14章气相色谱法第4篇复杂物质分析第15章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第16章复杂物质分析示例附录参考文献目录第1章绪论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2节分析化学的分类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一、取样二、分析试液的制备三、分析测定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1节概述第2节定量分析误差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一、有效数字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三、可疑值的取舍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第3章重量分析法第1节概述第2节挥发法一、定义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3节萃取法一、定义及分类二、操作过程三、应用第4节沉淀法一、沉淀重量法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五、沉淀法中的计算第5节应用一、药物含量测定二、药物纯度检查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1节概述第2节滴定方式一、直接滴定法二、反滴定法三、置换滴定法四、间接滴定法第3节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一、基准物质二、标准溶液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第4节滴定分析中的计算一、计算依据二、计算示例第5章酸碱滴定法第1节概述第2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一、酸碱质子理论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第3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四、混合指示剂第4节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第6章沉淀滴定法第7章配位滴定法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9章电位分析法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第11章荧光分析法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第15章气相色谱法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实验部分参考文献附录《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一、系统误差二、随机误差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一、准确度与误差二、精密度与偏差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一、频率分布二、正态分布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三、显著性检验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四、减小随机误差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二、数字修约规则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三、滴定方式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三、标准溶液的配制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四章酸碱滴定法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第四节酸碱指示剂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三、混合酸碱指示剂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三、多元酸(碱)的滴定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五章配位滴定法第一节概述第二节 EDTA及其配合物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第三节 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一、配位滴定曲线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第六节金属指示剂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一、控制溶液酸度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三、采用其他配位剂四、分离干扰离子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一、自身指示剂二、特殊指示剂三、氧化还原指示剂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一、高锰酸钾法二、重铬酸钾法三、碘量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七章沉淀滴定法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第二节银量法一、莫尔法二、佛尔哈德法三、法扬司法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二、应用示例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第一节沉淀分离法一、无机沉淀剂分离二、有机沉淀剂分离三、共沉淀分离第二节液?液萃取分离法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三、萃取分离技术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第四节常规色谱法一、柱色谱法二、纸色谱法三、薄层色谱法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九章电势分析法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一、直接电势法二、电势滴定法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一、参比电极二、指示电极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一、溶液pH值的测定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第四节电势滴定法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一、光的基本性质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三、光的吸收曲线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一、朗伯?比耳定律二、朗伯?比耳定律的推导三、吸光度与透光度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三、显色剂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二、测量条件的选择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一、示差吸光光度法二、多组分的分析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第一节基本原理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四、原子吸收的测量五、灵敏度和检出限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一、光源二、原子化器三、分光系统四、检测系统五、读数装置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一、分析线的选择二、灯电流的选择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五、进样量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一、标准工作曲线法二、标准加入法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一、光谱干扰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二、有机物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第一节色谱法概述一、色谱法原理介绍二、色谱法的分类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一、色谱系统二、实验技术要点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一、定性分析二、定量分析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一、顶空气相色谱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三、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技术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一、速率理论二、柱外效应三、分离度四、系统适应性实验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一、高压泵二、梯度洗脱装置三、进样器四、色谱柱五、检测器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一、吸附色谱法二、分配色谱法三、离子色谱法四、尺寸排阻色谱法五、亲和色谱法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一、样品预处理二、色谱柱的保护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概述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二、光分析法的分类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发射光谱仪三、应用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一、基本原理二、原子荧光光谱仪三、应用第四节分子荧光和磷光分析法一、荧光和磷光的产生二、荧光和磷光强度的影响因素三、荧光/磷光分析仪器四、荧光/磷光分析法应用第五节红外分光光度法一、分子的红外吸收二、红外光谱解析程序第六节核磁共振波谱法一、基本原理二、1HNMR谱的解析三、13CNMR谱的特点与解析第七节流动注射分析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第十五章样品分析的一般过程第一节试样采集和制备一、试样的采集二、试样的制备第二节试样的分解与处理一、无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二、有机试样的分解处理三、试样分解处理方法的选择四、干扰组分的处理第三节测定方法的选择一、测定的具体要求二、被测组分的性质三、被测组分的含量四、共存组分的影响五、实验室条件第四节分析结果的计算和数据评价一、分析结果的计算及表示方法二、分析结果的报告与评价本章小结思考题与习题附录附录一相对原子质量表(2001年国际原子量)附录二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表附录三弱酸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四弱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附录五常用浓酸浓碱的密度和浓度附录六几种常用缓冲溶液的配制附录七常用标准缓冲溶液不同温度下的pH值附录八金属离子与EDTA配合物的lgKf(25℃)附录九标准电极电势表(25℃)附录十部分氧化还原电对的条件电极电势(25℃)附录十一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参考文献目录绪论0.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0.2 分析方法的分类0.2.1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0.2.2 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0.2.3 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1.3.3 B的质量分数
物质B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
B
mB m
mB — 物质B的质量; m —混合物的质量;
B — B的质量分数,SI单位为1。
1.3.5 几种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1. 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
cB
nB V
mB M BV
mB
M Bm /
mB
M Bm
B
MB
CB —溶质B的量浓度;
pB p
nB n
xB
x B B的摩尔分数
pB
nB n
p
xB p
B的摩尔分数
B
nB n
nB—B的物质的量,SI单位为mol; n —混合物总的物质的量,SI单位为mol ;
B— SI单位为1。
两组分的溶液系统 :
溶质B的量分数:
B
nB nA nB
溶剂A的量分数:
A B 1
A
nA nA nB
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溶液(solution):
凡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 一种物质中所形成的混合体系。
1.1 分散系
分散系: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 里所形成的系统称为分散系统 ,简称分散 系。如泥浆、云雾、牛奶等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或分散 相);
分散剂:而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为分散剂( 或分散介质)。
表 1-1 按聚集状态分类的各种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实例
气
气
液
气
固
气
气
液
液
液
固
液
气
固
液
固
固
固
空气、家用煤气 云、雾 烟、灰尘 泡沫、汽水 牛奶、豆浆、农药乳浊液 泥浆、油漆、墨水 泡沫塑料、木炭、浮石 肉冻、硅胶、珍珠 红宝石、合金、有色玻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分析结果的表示
分析结果常以待测组分实际存在形式的含量表示 1. 待测组分的化学表示形式 2. 待测组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mB 固体样品:质量分数 wB (1-1) mS 液体样品:
物质的量浓度: c 质量摩尔浓度:待测组分物质的量除以溶剂的质量(mol· -1) kg 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 质量浓度:待测组分的质量除以试液的体积
分析化学发展的目标
Analytical chemistry always seek “3S+2A”
3S: sensitivity (灵敏度) selectivity (选择性) speediness(分析速度) 2A : accuracy (准确度) automatics(自动化)
17
分析化学发展趋势
3
欧洲化学会分析化 学部组织14个 国家 的31位分析 化学家 编写的国 际性教科 书。
R.Kellner,J.-M.Mermet,M.Otto,H.M.Widmer, Wiley-Vch Verlag GmbH, 1998.
6
4
2001年,中译本由 北京大学李克安等 翻译,当当网有售
5
2009年,北京大学 彭崇慧等编。 定量化学分 析简明 教程. 3版。图书馆 藏书。
RAPID COMMUN MASS SP
J SEP SCI J PHARMACEUT BIOMED ADV CHROMATOGR MICROCHEM J
22
分析化学与材料科学
材料科学的专业基础课 研究材料性能的基础,是材料学的基石
材料表征
需要学习什么?
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实验技能 培养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 训练科学研究素质
a
B
a cB b
B
(1-3)
滴定度(p13):T (g· -1) mL
(mol· -1) L
nB cB V
气体试样,体积分数或者质量浓度表示
25
分析结果的表示
m wB B 质量分数 : mS
物质的量:
n(mol、 mmol)
摩尔质量: M (g· -1) mol 物质的量浓度: c (mol· -1) L 质量: m (g、mg) 体积: V (L、mL) 质量分数: w (%) 质量浓度: r (g· -1、mg· -1) mL mL 相对分子质量: Mr 相对原子质量: Ar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0.6 10.13 10.20 10.27 11.3 11.10 11.17 11.24 12.1 12.8 12.15 12.22 12.29 1.5
7
20
1.13
教学要求与安排
1. 学时:讲课32h,穿插随堂测验 2. 成绩评定:平时作业、课堂测验、考勤30%,期末 70% 3. 学习方法:预习→听课→复习→作业
分析化学三要素――理论、方法与对象
反映了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的关系 高校和科研单位、仪器制造部门和生产单位的合作反 映了分析化学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照原理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化 学 分 析
重量分析 酸碱滴定 络合滴定 滴定分析 氧化还原滴定
分 析 化 学
沉淀滴定
电化学分析 电位、电导、极谱、伏安。。。
作业:每章讲授完毕后的第二周全体交作业!
8
第1章 概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1.3 滴定分析法概论
9
2008年9月“三鹿” 婴幼儿奶粉受污染 事件
10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研究分析方法的科学或学科
分析 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 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空间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 一门科学,又被称为分析科学。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NAL CHIM ACTA
SENSOR ACTUAT BCHEM ANAL BIOCHEM ELECTROANAL
4.309
3.368 3.236 2.72 2.845 2.631 2.733 2.600 2.48
5.361 4.372 3.913 4.193 3.569 3.25 3.841 3.721
23
1.2 定量分析化学概论
定量分析过程 经典定量分析:化学分析
试样的采取、 处理与分解
样品具有代 表性 参见教材第 2章
分离与富集
分析测定
分析结果计 算和评价
参见教材第 3、4章
消除干扰 分离常伴有富集 分离和测定常同 时进行 参见教材第11章
从理论和实验上 根据各种分析方法 的原理、准确度、 灵敏度、选择性和 适用范围,选择正 确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的选择(P3)
15
分析化学发展历史
第一次变革:20世纪初—独立学科、化学分析阶段 物理化学的溶液理论发展,溶液中四大平衡理论的建立 酸与碱 分析化学由技术→独立的学科 氧化剂与还原剂 中心离子与配体 第二次变革:20世纪中叶—仪器分析阶段 形成沉淀的软阴 离子软阳离子 分析化学与物理学及电子学结合的时代 经典分析化学(化学分析)→ 现代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为主) 第三次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分析科学阶段 现代分析化学能提供组成、结构、含量、分布、形态 等全面信息,为当代最富活力的学科之一! 同时,它也正把化学与数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 精密仪器制造、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 16 成为一门多学科性的综合科学。
2
3 4 5 6 7 8 9 10
TRAC-TREND ANAL CHEM
BIOSENS BIOELECTRON J ANAL ATOM SPECTROM ANALYST J CHROMATOGR A ELECTROPHORESIS CRIT REV ANAL CHEM ANAL BIOANAL CHEM TALANTA
↑ Zn2+或Cu2+ ↑ NH4SCN,Fe3+
置换滴定法:用K2Cr2O7标定Na2S2O3(KI) 间接滴定法 如Ca2+沉淀为CaC2O4,再用硫酸溶解,用KMnO4滴定Ca2+ 结合的C2O42-,间接测定Ca2+
28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基准物质:用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准确浓度
20
ACS
21
分析化学相关杂志的影响因子(2010)
Rank 1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ANAL CHEM Impact Factor 5.874
6.602
Rank 11
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 J AM SOC MASS SPECTR
Impact Factor 3.829
分析方法 常量分析 半微量分析 微量分析 超微量分析 试样用量/mg ﹥100 10~100 0.1~10 ﹤0.1 试液体积/mL ﹥10 1~10 0.01~1 ﹤0.01
按待测成分含量分: 常量组分分析(>1%)、微量组分分析(0.01-1%)、痕量组分分析 (<0.01%)、超痕量组分分析(0.0001%) 14 仲裁分析及例行分析 分析方法的选择(p3)
1. 武汉大学.分析化学.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等编著. 定量化学分 析简明教 程. 3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3. 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北京师 范大学. 分析化学. 3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1. R.Kellner 等编, 李克安, 金钦汉等译. 分析化学.北京大 学出版社, 2001. 5. D. C. Harris. Quantitative Chemical Analysis(6th ed). New York : W. H. Freeman, 2004 6. 分析化学辅导与习题详解,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器方法
光谱法、非光谱法
气相色谱、液相色谱、 毛细管电泳。。。 热分析。。。
13
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分析任务: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结构分析 按分析对象:无机分析、有机分析、生物分析、环境 分析、材料分析等 按试样用量及操作规模分: 常量、半微量、微量和超微量分析
6
分析化学教学进度表
周次 1 2,3 4 5 日期 9.1 9.8;9.15 9.22 9.29 讲课内容(学时) 第1章 概论 程序上机 第3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第2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第4章 质量控制 (选讲) 第5章 酸碱滴定法(1) 第5章 酸碱滴定法(2) 第5章 酸碱滴定法(3) 第5章 酸碱滴定法(4) 第6章 络合滴定法(1) 第6章 络合滴定法(2) 第6章 络合滴定法(3)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1)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2)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第9章 重量分析法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1) 第10章 吸光光度法(2) 第11章 分析化学中常见的分离和富集方法 习题课
是化学的一个分支 是一门人们赖以获得物质组成、结构和 形态的信息的科学
是科学技术的眼睛、尖兵、侦察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学科
11
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分析化学是研究分析方法的科学,一个完整具体的分 析方法包括测定方法和测定对象两部分 没有分析对象,就谈不到分析方法,对象与方法存在 分析化学或者分析科学的各个方面
分析化学
Analytical Chemistry
1
主讲教师:傅妮娜
办公室:教5-418 QQ群:南邮分析化学2010级(172441678)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