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第一产业在区域内仍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在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也有所提升。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时,四川、湖南等地的装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第三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比重不断上升。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发展成熟。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旅游业成为区域内多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产业布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西南和中南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
在产业创新方面,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区域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
中国区域金融合作现状与前景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对国内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和我国与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的现状、发展前景、制约因素以及解决策略进行阐述,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东盟;区域金融长久以来,金融合作与经济的发展之间都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金融合作作为虚拟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能极大的促进投资与储蓄的转化以及资金之间的相互流动,进而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历史上数次的金融危机也给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对于我国来说,国内的区域金融合作以及与国外的金融合作都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有诸多阻碍因素。
1.我国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是我国国内的区域金融合作的典型代表。
步入21世纪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中一股不可抵挡的趋势。
而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有力推进,要达到经济的全面发展就迫切需要提高金融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区域之间合作。
1.1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现状泛珠三角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国内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范围。
自从2004年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经济合作的模式建立至今,国内各方政府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极大的推动金融了互相参股与机构之间的跨境合作经营,鼓励各个金融机构之间开展金融合作模式、资金自由流动的体制障碍也在逐步消除等都标志着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目前在泛珠三角合作圈内已经基本形成了三大金融产业链条。
其中澳、港地区凭借其自身优异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因素以及相适宜的综合管理,金融产业在整个地区的发展中都得到了极其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香港金融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因而港、澳地区作为第一梯度的金融产业链。
而以东中部地区省份如福建、广东等正在崛起地区为第二梯度金融产业链。
同时以我国西部地区如云南、贵州等尚不发达地区作为第三梯度的金融产业。
这种布局状态将在泛珠三角区域的金融合作中持续长久的时间。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摘要:随着泛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各国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日益紧密。
然而,由于历史、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合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争端。
因此,建立一个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于泛珠三角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争端的现状,并提出构建一种适用于该地区的合作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1. 引言泛珠三角地区由中国大陆的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构成,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该地区的合作方兴未艾,不仅在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区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然而,由于历史、地缘政治等原因,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也面临着一些争端。
2.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争端的现状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争端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和领土争端等方面。
在贸易方面,各国之间存在着关税壁垒、限制进口等问题,导致了贸易摩擦的发生。
在投资方面,各国对于对外投资的监管措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了投资争端的发生。
此外,领土争端也是该地区合作争端的重要方面,例如钓鱼岛、南沙群岛等争议领土的存在。
3.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争端解决机制的必要性针对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争端,建立一个有效的解决机制势在必行。
首先,这有助于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和平,促进合作关系的发展。
其次,一个完善的争端解决机制有助于减少各国之间的摩擦,促进合作的顺利实施。
最后,这也是对外界展示泛珠三角地区合作成果和形象的重要途径。
4. 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为了构建一个适用于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争端解决机制,以下几点建议可以考虑:4.1成立泛珠三角地区合作争端解决机构在泛珠三角地区建立一个独立的机构,专门负责解决合作争端。
该机构应由各国共同参与组建,具有中立性和公正性,以确保争端解决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4.2制定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建立争端解决机构的同时,应制定相应的规则和程序,明确争端解决的流程和步骤。
这包括争端解决的申请和接受、证据的提交和审理等。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对策
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法律对策[摘要]泛珠区域合作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对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但泛珠区域合作存在以下法律问题:合作协议效力存在不确定性、存在区际法律冲突、执法和司法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等。
为推进泛珠区域合作的深入发展,应为泛珠区域合作提供以下法律保障:设立区域协调专门行政机构,建立统一高效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消除区际立法冲突,逐步统一区域立法;稳步推进政府间执法信息共享。
[关键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区际冲突;法律保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下称泛珠合作),是以珠江水系为纽带的南方九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海南)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区域合作(简称“9+2”)。
2004年6月1日至3日,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广州召开,“9+2”政府领导人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下称《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泛珠合作的全面启动。
泛珠合作,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区域合作。
泛珠区域,总面积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以上,人口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上,GDP更是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二强[1]。
泛珠合作与长三角、京津唐、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连成了一体,将推动中国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它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泛珠合作的两大平台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和泛珠三角区域经贸合作洽谈会。
根据《框架协议》,论坛和洽谈会每年举办一次,按照“共同主办、轮流承办”的原则由“9+2”政府轮流承办。
自开展泛珠合作以来,为落实《框架协议》,共签署了一系列的区域合作协议,内容广泛涉及能源、交通、贸易、投资、旅游、知识产权、药品监管检验、出版业合作、教育合作、就业服务等等领域。
为落实已签署的合作协议的执行,促进区域合作的有效开展,泛珠合作建立以下合作协调机制:一是,行政首长联席会议。
“9+2”行政首长每年举行一次首长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区域合作重大事宜,协调推进区域合作。
三、“十一五”时期湖南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劣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十一五”时期湖南应对“泛珠三角”的对策研究湖南应对“泛珠三角”的对策研究课题组一、应从战略高度审视“泛珠三角”经济合作2003年10月,基于“9+2”框架的“泛珠三角”经济圈应运而生,从而拉开了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新的序幕。
“泛珠三角”经济圈源脉于珠江流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省区和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
它的形成对处于变革进程中的中国经济格局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意义的战略工作“泛珠三角”区域是中国最具经济实力的区域。
在经济总量上,已超越“长三角”经济圈和“环勃海湾”经济圈,成为对中国经济发展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发展极。
“泛珠三角”区域具有明显的梯度特征和强大的经济势能。
区域内各省区之间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梯度差异大。
以2003年GDP总额和人均GDP相比,广东与云南分别相差10倍和5.1倍;而广东与湖南相比只分别相差2.91倍和2.54倍。
这种区域内部东、中、西部之间所存在的明显梯度,有利于产业的分级、分阶段递进。
(二)“泛珠三角”经济圈必将成长为世界级经济圈“泛珠三角”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对周边国家的强大经济辐射能力。
香港和澳门是著名的国际金融、物流、信息中心,是内地连接海外的窗口;通过湖南、江西、福建可将合作的触角延伸到中部及“长三角”和台湾;利用云南、广西与东盟成员国接壤便利,加强9省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成员的经贸关系。
这将进一步扩大“泛珠三角”的区域影响能力和对亚洲与世界的辐射及聚集力,成为具有重大影响的世界级经济圈。
(三)融入“泛珠三角”:湖南必须抓住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周边省份相比,相对差距越来越大。
与中部6省比较,2004年我省GDP、人均GDP、第一产业增加值三项指标的增长率分别居第5位和第4位,处于中等偏后地位。
同时,在“泛珠三角”9省(区)范围内,2004年湖南的GDP增长率为12%,位列第5;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居第7位,形势不够理想。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
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趋势论文珠三角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目前珠三角的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是如何的呢?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论文:《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与发展》摘要:本文从休闲经济的视角研究“泛珠”发展与合作问题。
并重点涉及“泛珠”经济区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问题。
文章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应用2006年的数据比较和分析“泛珠” 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的差距和形成差距的原因;第二部分,探析相应的发展对策并解读合作思路。
关键词:泛珠三角休闲经济合作发展一休闲竞争力1、评价指标体系概要我们首次提出了文化资本和文化价值双模型,并创新3个文化指数构建了休闲文化竞争力模型⑴。
该模型吸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竞争力模型的合理内核,将休闲经济划分为5个子系统:文化竞争力、规模竞争力、结构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
每个子系统选取4个关键指标,构成一个较为完整指标体系。
运用这个模型分析比较了中部6省休闲经济竞争力差异。
由于收集和调查数据的成本因素,我们在研究“泛珠” 9省休闲经济竞争力过程中,简化了指标体系,省略了企业抽样调查部分,仅选取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切相关的12个指标,构建了“泛珠”休闲经济竞争力评估体系。
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大体又划分为A、B、C三类。
权重分配A类50,B类30,C类20,合计权重100。
具体评价方法参见中州学刊2007,(2),第42页。
2、休闲经济竞争力测度结果应用上述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我们对“泛珠”9省的休闲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计算。
当然,计算出的结果可能没有反映出各省休闲经济实力的全面内容,但至少能有力说明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联合实力。
现阶段,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增加值占了可测量休闲经济总量的2/3以上,是休闲经济的重心。
研究解决休闲经济的核心发展问题,休闲经济的其他方面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特别委托项目构筑“开放、和谐、共赢”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极---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广州市商道咨询有限公司《”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项目组二〇〇五年九月十二日目录前言 (19)研究成果摘要 (22)主报告 (26)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27)1.1 “泛珠三角”区域的界定 (27)1.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与特征 (29)1.2.1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本质 (29)1.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特征 (30)1.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宏观背景 (32)1.3.1区域协作成为21世纪初全球经济的主流方向 (32)1.3.2 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决定了区域协作的必要性 (32)1.3.2 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33)1.3.3 有利于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启动的巨大商机 (33)1.3.4中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 (34)1.4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地位 (36)1.4.1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36)1.4.2 “泛珠三角”区域战略地位 (41)1.5 “泛珠三角”区域在21世纪区域协作中的战略意义 (46)1.5.1 适应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46)1.5.2 实现区域内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47)1.5.3 统筹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48)1.5.4 有利于加快地区开发开放进程 (49)1.5.5 有利于发挥“泛珠三角”区域作为整体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 (49)1.5.6 落实一国两制和促进港澳地区繁荣稳定的有力保障 (50)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依据 (53)2.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与区域经济整合或一体化 (54)2.1.1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与内容 (54)2.1.2 “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点 (56)2.1.3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56)2.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本涵义 (59)2.2.1基本内涵 (59)2.2.2评价标准 (61)2.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基础 (62)2.3.1 协同学 (63)2.3.2 梯度转移理论 (65)2.3.3 区域分工理论 (65)2.3.4 产业集群理论 (67)2.3.5 增长极理论 (69)2.4 区域发展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 (70)2.4.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70)2.4.2 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 (70)2.4.3 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 (71)2.4.4 区域经济动态协调发展战略 (75)2.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理论评价 (76)第三章国内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79)3.1 世界区域经济协作发展模式 (79)3.1.1 国际性的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79)3.1.2 都市经济圈发展模式 (80)3.1.3 流域经济合作模式 (81)3.2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实践 (82)3.2.1 国家层面的协作:美加自由贸易区 (82)3.2.2 国外区域间协作: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 (86)3.2.3 国外区域协作发展的经验启示 (89)3.3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历程回顾 (94)3.4 中国区域协作案例解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一体化 (1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基础和制约因素 (106)4.1“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条件 (106)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107)4.1.2 经济发展水平的梯度性 (110)4.1.3 资源要素禀赋条件的互补性 (120)4.1.4 省(区)间比较优势分析 (127)4.4.5 区域协作机制 (135)4.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基础 (137)4.2.1 已有的协作发展 (137)4.2.2 基础设施 (137)4.2.3 区域物流协作基础 (162)4.2.4 消费市场 (163)4.2.5 城市群发展 (165)4.2.6 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166)4.3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的制约因素 (185)4.3.1 体制性障碍 (185)4.3.3 市场化进程差距显著 (189)4.3.4 区域市场一体化不高 (192)4.3.5 产业结构的同构化严重 (194)4.3.6 行政区划多元化矛盾 (199)4.3.7 共赢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 (203)4.4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评价 (204)4.4.1 区域协作历程 (204)4.4.2协作的政策基础 (205)4.4.3区域协作领域 (207)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总体思路 (211)5.1 指导思想 (211)5.2 基本原则 (212)5.2.1 虚实结合,力求实效 (212)5.2.2 深化改革,制度先行 (213)5.2.3 尊重市场,循序渐进 (213)5.2.4 保护环境,持续发展 (213)5.3 战略定位 (213)5.3.1 定位依据 (214)5.3.2 省(区)定位 (214)5.3.3 战略定位 (220)5.5总体发展思路 (226)5.5.1 经济圈发展模式 (230)5.5.2 复合轴线发展模式 (235)5.6各省(区)发展思路 (240)5.7发展目标 (257)5.7.1目标依据 (257)5.7.2近期发展目标 (257)5.7.3远期发展目标 (259)5.8 协作重点领域 (260)5.8.1 重点领域设定依据 (260)5.8.2 重点协作领域 (262)第六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机制 (271)6.1 区域协作发展的协调机制 (274)6.1.1 区域协作发展机制的发展思路 (274)6.1.2 区域协作机制层次的三种架构方案 (275)6.1.3 协调政策措施 (279)6.1.4协调产业结构 (279)6.1.5利益协调机制 (285)6.1.6契约式行为约束机制 (286)6.1.7评价机制 (287)6.1.8应急合作机制 (287)第七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对策 (288)7.1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构筑“泛珠三角”区域统一市场.. 2887.1.1 加速各地区市场化进程 (289)7.1.2 统一区域市场管理 (290)7.1.3 壮大市场主体 (290)7.1.4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民间合作机制 (291)7.2 以信息化为导向,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2)7.2.1 开展电子政务,增强政策行政透明度 (294)7.2.2 完善“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294)7.2.3 搭建“泛珠三角区域信用平台” (294)7.2.4搭建泛珠三角区域“电子口岸” (295)7.3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295)7.3.1 协调区域教育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295)7.3.2 加强区域科技协作,肥沃创新土壤 (296)7.3.3 落实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建设创新平台 (296)7.3.4 提升创新结构,发展自主创新能力 (296)7.4 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协调发展 (297)7.4.1 大力推进区域内的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促工业化 (297)7.4.2 积极发展大城市间的合作,以城市合作促产业合作 (298)7.4.3 积极推进中小城镇建设,发展城市带经济 (298)7.5 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升“泛珠三角”区域核心竞争力 (299)7.5.1 基础设施环境 (299)7.5.2 政务环境 (299)7.5.3 金融环境 (300)7.5.4 社会环境 (301)7.6 充分发挥核心圈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增长3017.6.1 整合地区优势,聚集经济能量 (301)7.6.2 打破约束瓶颈,承接辐射带动 (302)7.6.3 加快横琴岛经济合作区建设 (303)7.7 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推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转型 (305)7.7.1 扩大与东盟合作,打造西南-东盟大通道 (305)7.7.2 加强与台湾合作,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306)7.7.3 借助西部大开发,打通西部扩展区 (306)7.8 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物流体系 (306)7.8.1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6)7.8.2 制定适合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07)参考文献 (308)专题报告一: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研究 (310)第一章区域创新研究综述 (311)1.1 全球化浪潮中的国家创新系统 (311)1.2 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特征 (314)1.2.1 创新和学习 (314)1.2.2 生产率 (314)1.2.3 联系 (315)1.2.4 市场 (315)1.2.5 开放的系统 (315)1.3 区域创新系统的概念 (315)1.3.1 区域创新系统研究 (317)1.3.2 区域创新系统环境研究 (319)1.3.3 区域创新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320)1.3.4 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结构研究 (320)1.3.5 区域创新系统功能研究 (322)1.3.6 区域创新过程研究 (323)1.3.7 技术系统 (323)1.3.8 部门创新系统 (324)1.4 协作创新的基础:内部经济结构 (325)1.5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评价 (327)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面临的挑战 (330)2.1 经济实力的差距 (335)2.2 经济体制的差异 (336)2.3 政治法律制度的差别 (338)2.4 行政区划的障碍 (338)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协作目标 (342)3.1指导思想 (343)3.2基本原则 (344)3.2.1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344)3.2.2 开放流动,协同互动 (344)3.2.3 市场引导,政府推动 (345)3.2.4 整体规划,有序推进 (345)3.3目标体系 (346)3.3.1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346)3.3.2 “泛珠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346)3.3.3 “泛珠三角”区域知识创新目标 (347)3.3.4 “泛珠三角”区域技术创新目标 (347)3.3.5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阶段目标 (348)第四章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体系 (350)4.1路径分析 (350)4.2知识创新体系 (356)4.2.1 定位与目标 (356)4.2.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6)4.3技术创新体系 (358)4.3.1 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定位与目标 (358)4.3.2 主要任务与建设重点 (358)4.4中介服务体系 (360)4.4.1 中介服务体系的定位与目标 (360)4.4.2 建设公共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硬件支持 (360)4.4.3 建设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增强科技创新促进能力 (362)4.4.4 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提高决策水平,增强监督能力 (362)4.4.5 创建高水平的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网络 (363)4.5投资和融资体系 (364)4.6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环境支持体系 (366)4.7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政策保障体系 (367)4.8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369)4.9 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创新体系 (370)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运行机制与对策 (372)5.1 创新的运行机制 (372)5.1.1 市场机制 (372)5.1.2 竞争激励与协作机制 (373)5.1.3 政府引导机制 (373)5.2 “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创新的对策 (374)5.2.1 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科技体制改革 (374)5.2.2 强化“泛珠三角”区域管理和监督体系建设 (374)5.2.3 建设“泛珠三角”区域多元化投融资体系 (376)5.2.4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人才支撑体系 (377)5.2.5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教育和培训设施与环境建设 (379)5.2.6 建立“官产学研资介”结合的”泛珠三角”区域研发机制 (380)5.2.7 加强“泛珠三角”区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 (381)专题报告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协作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389)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与意义 (390)1.1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背景 (390)1.1.1 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390)1.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391)1.1.3 区域产业整合、资源配置的内在动力 (392)1.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意义 (394)1.2.1 有利于各省(区)产业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394)1.2.2 有利于创新技术及企业在内地省(区)的扩张 (395)1.2.3 有利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成和完善 (39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发展概况 (398)2.1 “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398)2.1.1 “泛珠三角”区域工业的协作发展 (398)2.1.2 “泛珠三角”区域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402)2.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403)2.3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政策 (405)2.3.1 发挥农业优势 (405)2.3.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405)2.3.3 优化第三产业的结构 (406)2.3.4 主导产业政策的调整 (406)2.3.5 珠江三角洲存在问题 (40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的主要障碍 (409)3.1 基础设施限制 (409)3.2 区域产业布局同构化 (409)3.3 二元结构问题突出 (410)3.4 区域产业布局条块分割 (412)3.5 区域产业转移瓶颈制约 (413)3.6 区域支柱产业配套不足 (413)3.7 区域产业链缺失 (414)3.8 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 (415)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思路 (417)4.1 “泛珠三角”区域未来产业走势判断 (417)4.1.1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域转移 (417)4.1.2 知识、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域推进 (420)4.1.3 旅游、矿产等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协作发展 (423)4.2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425)4.2.1珠江三角洲产业集群的实践 (425)4.4.2 外商直接投资带动的产业集群 (428)4.2.3 本土企业聚集发展而成的产业集群 (430)4.2.4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泛珠三角”区域其他地区的启示 (431)第五章“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协作发展对策 (434)5.1 区域产业共生、共赢和协调发展 (434)5.2 导向明确的产业政策 (435)5.3 强化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 (436)5.4 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437)5.5 积极延伸优势产业链 (438)5.6 推进区域自主创新 (439)5.7 加快区域品牌建设 (440)5.8 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443)5.9 突显广东在“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中的带动和协调作用 (444)参考文献 (447)专题报告三:“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研究 (453)第一章“泛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与金融协作发展理论依据 (454)1.1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理论分析 (454)现代金融服务的贸易基础 (454)1.2 区域内金融贸易自由化的潜在经济效益分析 (460)1.2.1 有效的金融业对经济系统的作用 (460)1.2.2 区域内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分析 (462)1.3 相关博弈理论 (472)1.3.1博弈要素构成 (472)1.3.2纳什均衡与贝特兰德博弈 (475)1.3.3 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476)第二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的构想 (504)2.1. “泛珠三角”区域内地省(区)金融业现状 (505)2.2 建立“大珠三角金融圈”为试验核心的区域金融市场 (510)2.2.1”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业现状 (510)2.2.2以“大珠三角金融圈”为核心,辐射内地省(区) (511)2.3 “大珠三角金融圈”分业市场的构建 (514)2.3.1粤港澳货币市场合作 (515)2.3.2粤港澳股票市场合作 (524)2.3.3粤港澳保险市场合作 (531)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协作发展中的有关博弈分析 (537)3.1 区域金融业建设投入的博弈 (537)3.2 逆向选择与区域内银行贷款的博弈分析 (545)3.2.1逆向选择 (545)3.2.2没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6)3.2.3有逆向选择时区域内银行贷款 (549)3.2.4逆向选择的市场均衡 (553)参考文献: (558)专题报告四:“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研究 (562)第一章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 (563)1.1 古典贸易发展观 (563)1.2 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 (565)第二章对外贸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 (576)2.1 对外贸易与区域要素的积累 (576)2.2 对外贸易与区域分工 (579)2.3 对外贸易与区域结构优化 (584)2.4 对外贸易与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创新 (587)第三章“泛珠三角”区域的对外贸易现状、合作机制及内容 (590)3.1 “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现状 (590)3.2 “泛珠三角”区域外经贸合作机制及内容 (600)第四章“泛珠三角”区域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战略构想 (605)4.1 “泛珠三角”区域外贸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形势 (605)4.2 “泛珠三角”区域的“优势转型”战略 (610)4.3 “泛珠三角”区域的“内撑外开”战略 (613)4.4 “泛珠三角”区域的“走出去”战略 (619)参考文献 (626)专题报告五: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研究 (629)第一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30)1.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发展的现状 (630)1.2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比较 (633)1.2.1 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其它中心城市的发展概况 (633)1.2.2 广州及“泛珠三角”区域各中心城市优势比较 (634)1.3 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的优势 (641)1.3.1 地理与区位优势 (641)1.3.2 经济实力优势 (642)1.3.3 城市基础设施与综合交通优势 (645)1.3.5 外向型经济与体制创新优势 (654)1.4 广州的劣势 (656)1.4.1 能源、原材料趋于紧张 (657)1.4.2 广州民营经济总体实力与江浙的民营经济比有差距 (657)1.4.3 广州中心城市功能的发挥程度不够 (658)1.4.4 在科技创新领域,广州还需进一步提升创新力与竞争力 (659)第二章广州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定位及思路 (660)2.1 综合交通中心 (661)2.1.1定位依据 (661)2.1.2 战略思路 (664)2.2 制造业中心 (667)2.2.1定位依据 (667)2.2.2发展思路 (668)2.3 商贸物流中心 (669)2.3.1定位依据 (669)2.3.2发展思路 (671)2.4 文化科教中心 (673)2.4.1定位依据 (673)2.4.2发展思路 (676)2.5 现代服务中心 (680)第三章广州参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对策 (688)3.1发挥广州排头兵作用,构建互动、共赢得合作机制 (689)3.1.1 建立政府层面的组织机制 (689)3.1.2 建立政府支持下的民间组织机制 (690)3.2发挥广州中心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构筑“泛珠三角”区域核心区域 (690)3.2.1 主动推进“大珠三角”经济圈的融合与发展 (691)3.2.2 加快建设“广佛都市圈”,建设”泛珠三角”区域最强大的都市引力区 (692)3.3发挥广州交通枢纽优势,形成“泛珠三角”区域最重要的物流中心之一 (692)3.3.1 积极促进广东(广州)与”泛珠三角”区域交通通道建设6933.3.2 要充分发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的中枢机场功能 (693)3.3.3 将广州港建设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的枢纽港口 (694)3.3.4 加大珠江水系内河运输合作力度 (694)3.3.5 加快广州三大国际物流园区建设进程 (695)3.4完善广州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协作平台 (695)3.4.2 将支柱产业链条延伸至”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 (696)3.4.3 在“泛珠三角”区域内陆地区建设“工业飞地”(产业转移与发展园区) (696)3.5发挥广州商贸优势,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商贸一体化 (697)3.5.1 深化广州大商都规划 (697)3.5.2 积极引进国际零售(批发)业巨头进入广州 (697)3.5.3 采取措施扶持本土大型零售(批发)企业的发展 (698)3.5.4 推进专业市场的发展与提高 (698)3.5.5 支持“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和各城市在广州设立特色专门市场 (698)3.6加快广州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现代服务业基地 (699)3.6.1 以CEPA为契机,抢先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 (699)3.6.2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投资领域 (699)3.6.3 培育广州服务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699)3.6.4 推进广州服务业的国际化进程 (700)3.6.5 发展与支柱产业相关联的服务业 (700)3.7推进“数字广州”建设,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信息平台 (701)3.7.1 加快“数字广州”基础设施建设 (701)3.7.2 建立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体系 (702)3.8大力推动广州金融发展,构建”泛珠三角”区域金融中心 (702)3.8.1 从战略上考虑提升金融实力和服务水平 (702)3.8.2 发展壮大证券市场 (703)3.8.3 培育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 (703)3.8.4 加强区域金融合作 (703)3.9改善广州创业和发展环境,构建”泛珠三角”区域人才高地 (704)3.9.1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法规 (704)3.9.2 与“泛珠三角”区域各大城市联合,推进区域人力资源市场的一体化 (704)3.9.3 开展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联合培训 (704)3.10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构建“泛珠三角”区域文化中心 (705)3.10.1加快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705)3.10.2 充分弘扬广州2000多年的岭南历史文化 (706)3.10.3 广泛开展与”泛珠三角”区域的文化交流 (706)3.10.4 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广州成为“泛珠三角”区域特色文化走向世界的结合点 (707)参考文献 (708)附录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文件 (710)1.1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 (710)1.2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规划纲要 (717)附录二:广东省有关部门签署“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关协议统计表 (723)附录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概况 (728)附录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 (736)“泛珠三角”区域协作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主报告21。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
汇报人:Xts
目录
• 泛珠三角概述 •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现状 • 泛珠三角区域发展面临问题 • 国内外典型区域合作模式借鉴 •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策建议 • 总结与展望
01
泛珠三角概述
泛珠三角定义与范围
定义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由珠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 、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简称“9+2”)共同组成的区域合作体系。
区域产业分工不明确
泛珠三角区域缺乏明确的产业分工,各地都在发展相似的产业,难以 形成互补优势。
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问题
科技创新资源集中程度高
泛珠三角区域内的科技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和高校科 研机构,分布极不均衡。
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泛珠三角区域内的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难以成 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技创新合作机制不完善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缺乏有效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无法充分发挥科 技创新资源的整体优势。
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问题
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明显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明显 ,给区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跨区域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泛珠三角区域内跨省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如跨界河流污染 、大气污染等,需要加强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
随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深入推 进,未来各省份之间的经济联系 将更加紧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 程将加速。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将加大产业结构调 整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和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驱动成为重要战略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相关问题探讨
一
、
泛珠三角金 融发展 的现 状分析
( 香 港和珠三 角金融业优 势明显 一)
香 港 金 融 业 的 特 点 是 机 构 众 多 、交 易 活 跃 、运 行 规
合 作可 以提高 市 场配置 效 率 ,实现 区域 内经济 与金 融 的 联动 发展 与合 轨运 行 ,将提 高泛 珠 三角 区域 的综合 竞争
司 4 5 , 值 规 模 总 计 2 2 5 2 亿 元 ,占 全 国的 比 重 分 7家 市 2 2 .3 别 变 为 2 .3 9 2 %和 1 .1 广 东 是 内地 资 本 市 场 开 放 最 早 8 3 %。
的省 份之一 , 金融 市场比较发达 ,共有上市公司14 , 3 家 总
市 值 为 18 34 亿 元 ,占地 区 生 产 总 值 的 3 .2 12 . 1 31 %,是 内 地 九 省 区 中 资 本 化 比 率 最 高 的 省 份 ; 域 内 资本 化 程 度 最 低 区 的 省 份 是 广 西 , 为 6 7 % , 广 东 低 2 .个 百 分 点 ; 仅 .2 比 64 其 上 市 公 司 的 市 值 为 4 18 亿 元 , 广 东 的 4 1 8 .9 为 . %。 3保 险 业 : 0 8 ,泛 珠 三 角 九 省 区 全 年 保 费 收 入 为 . 20年 2 0 .1 元 , 8 30亿 占全 国 的 比 重 为2 .7 5 1%。区 域 内 各 省 区 保 险 业 发 展 水 平 差 异 比 较 明 显 ,其 中 广 东 保 险 市 场 最 为 发 达 。
力 。但 由 于 参 加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合 作 的 省 份 和 地 区 具 有 不
范 ,其金 融业 优势 主要 体现 在聚 集 了全 球众 多知名 金融 机 构 。 港 目前共有银 行近3 0 ,其中外资银 行超过 10 香 0家 0 家 。在全球 最大 的1 0 0 家银 行 中,有7 家 在香 港设有 营业 8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的意见(川府函[2005]140号2005年8月9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启动以来,“9+2”各方优势互补,促进了更大领域、更高层次、更广范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
为更大程度地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在资本、服务、资源、市场、产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9+2”各方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的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及生态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水电能源、机械冶金、电子、食品、医药及旅游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尤其是近年来广东、福建、香港等泛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相关产业加快向我省转移。
这些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对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扩大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入川企业在相关领域的竞争力,实现了互惠双赢。
我省大批重点企业借助珠三角的资本、管理和区位等优势加快外向型发展,进一步增强了珠三角相关产业的活力和实力。
据统计,近年来广东、福建等泛珠三角合作区域在川投资持续增长。
香港已成为我省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其中,约2/3的港资集中投向制造业领域。
澳门与欧盟及葡语国家有着传统的紧密关系,是我省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进入欧盟的重要渠道。
随着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的推进,珠三角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出现新的趋势。
投资主体由国有企业为主逐渐演变成以民营资本、外资为主;投资领域正逐步由电站、矿产、皮革、化工等资源密集型产业向电子、物流、旅游、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扩展。
充分利用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正在逐步形成的良好构架和平台,加强与“9+2”各方的合作,促进产业转移,对加快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进四川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推进泛珠三角区域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
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快产业转移,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突出我省的资源和产业基础特色,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更大程度地整合泛珠三角区域各方在资本、服务、资源、市场、产业、科技开发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互动和融合,在泛珠三角区域产业体系中形成我省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结构,促进四川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流通合作前景分析及建议
泛珠三角 区域 合作 顺应 经济全 球 化和 区域 经济 一体 化 的 要求应运 而生 ,区域经 济~ 体化 是经 济全 球化 过程 中 凸显 出 来 的必然的经济趋 向。 20 0 3年 ,泛珠九省 区限额 以上食 品饮 料 烟草批 发零 售交 易额 ( 含 港 澳 )达 2 2 不 4 0亿 元 ( 含 港 澳 可 达 到 3 0 若 30亿
2 泛 珠 三 角 区 域 合 作 的前 景 .
2 1 区域合作面 临的契机 . 泛珠三 角 ,由于地 域广 阔 , 自然条 件 、 自然 资源 和经 济 发展水平 、产业结构有着 较大 的 差异 ,供 给 和需 求 的不平 衡 状态更是明显 。泛珠三角 内部 从 自然 条件 、资源 和经 济发 展 水平的差异来看 ,大致可 以分 为三个 区域 :经济发 达的香港 、 澳门 ,制造业发 达 的珠三 角 ,资 源丰 富的其 他地 区。泛珠 三 角 内部不同层次 的经 济发 展水 平 和工业 化水平 是 泛珠 三角产 业整合 的现实基础 ,使泛 珠三 角进行 垂 直 的产 业整 合具 有现 实可能性 。香港 是 国际金 融 中心 、信 息 中心 ,资 本充 足 、人 才丰富 ,信息发达 ;以物流 和 信息 产业 为 中心 的第 三产 业相 当发达 ,目前正 处于从成熟 经 济 向知识 经 济的转 型 中 :目前
维普资讯
C 衄 R I LE o o C E I W O C A C N MI S V E R
商业经济文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6 第1 0年 期 0
泛 珠 三 角 区域 流 通 合 作 前 景 分 析 及 建 议
王 口心
( 广东商学 院 管理学院 ,广州 502 ) 1 30
体化来 消除生产要 素流动 的 障碍 ;消 除地 区之 间的地 方保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作者:王晓颖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09期“泛珠三角”区域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面积为200.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20.9%,GDP总值124532.12亿元,占全国GDP的31.29%。
“泛珠三角”的金融总量位居我国各经济区的首位,但在区域内金融资本的差距较大,金融发展不平衡性显著,金融制度差异很大,这就迫切要求加强区域内金融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泛珠三角”区域内金融合作,有利于推进区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
一、泛珠三角区域金融合作的现状(一)区域内金融合作制度安排顺利推进2004年6月3日,“9+2”省区政府领导在香港共同签署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正式启动。
区域内金融的正规化合作, 始于2004 年12月召开的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 并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备忘录》的形式作为区域金融合作的制度安排。
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与金融发展战略为主题的第六届泛珠三角区域(“9+2”)合作与发展金融论坛也已于2010年11月19日在海口顺利召开。
(二)区域内金融合作水平逐步提高近几年来,泛珠三角地区经济金融合作发展很快,合作的方式、内容、项目都比往年有所提高,区域经济金融总量快速增长。
截至2010年10月底,泛珠三角地区签约合作项目超过1.5万个,总金额超过2万亿元。
今年上半年,泛珠三角地区有8个省区的GDP增幅高于全国水平。
2009年末,泛珠三角九省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6.32万亿元、贷款余额为11.22万亿元,分别比2005年提高102.9%、109.3%,充分显示了泛珠三角区域经济金融合作巨大的活力和潜力。
(三)粤港金融合作紧密突出粤港人文相通,地域相邻,经济金融紧密联系,两地建立的金融合作关系,一方面可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可以支援广东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达致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本文首先对泛珠三角区域三次产业的增加值、从业人员和劳动生产率等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从全国和泛珠内部两个视角看泛珠的产业结构及其产业发展水平;再详细分析泛珠三角内地9省没有特别说明,本文中的“9省”均指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个省区,即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
第二产业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区位优势、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的增长率、产业集中度和第三产业四个层次的就业人员、总资产和人均业务收入等指标,从而全面透视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提出了“泛珠三角”的构想。
它的启动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中国区域发展的重要战略。
泛珠三角区域的范围包括: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省区以及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泛珠三角区域陆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总面积的20%。
泛珠人口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3%;其中内地9省人口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5%。
9省2004年共创造地区生产总值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
可见泛珠三角区域整体综合实力很强,其区域经济的发展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通过分析泛珠9省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和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以及比较9省三次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人均GDP与全国的差异,看泛珠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在全国的地位。
(一)近几年9省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全国比重相对稳定;第二产业绝对值最大,第三产业占全国份额最多,9省三次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在绝对量上是不断增大的,2004年9省一产的增加值为亿元,二产亿元,三产亿元;三次产业总的增加值已经占全国的35%左右。
某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发展战略情况汇报
某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发展战略情况汇报尊敬的领导:我将向您汇报贯彻落实“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情况。
这一战略旨在加强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经济合作,并与周边的东南亚国家合作,促进整个区域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在过去的年份里,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梳理和分析。
首先,我们在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通过建立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跨境合作区等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机制,我们促进了区域内贸易的发展。
自2010年起,泛珠三角地区贸易总额连续多年保持在1万亿美元以上水平,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集聚区之一。
同时,我们还在减少贸易壁垒和促进投资便利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推动了包括自贸协定在内的多项合作协议的签署。
其次,我们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泛珠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需要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来支撑其经济发展。
我们已经修建了一系列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港港口,极大地提升了区域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
特别是在铁路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实现了“泛铁四通”,即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实现了铁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加强了区域内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人文交流方面我们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加强了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和高端论坛,我们促进了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推动单位区域人员交流和企业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我们加强了旅游合作,推动泛珠三角地区的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到这个地区旅游观光。
然而,我们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分歧和矛盾依然存在于区域内部,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策和法制体系的不同等。
这对我们的合作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其次,由于经济发展速度过快,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建设。
最后,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的政策协调和合作,解决好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和权益保护问题,确保合作的长期稳定。
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工作推进情况报告
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以来泛珠江三角区域合作工作推进情况一、工作任务推进情况2017年以来,云南机场集团航线全面推动“四级五网”建设,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昆明国际航枢纽,生产指标平稳增长,航空市场有效开发,运营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一是生产指标方面,2017年云南机场集团保障飞机运输起降50万架次,旅客吞吐量62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6万吨,同比增长7.5%、6.5%、10.6%。
其中,昆明机场保障运输起降35万架次,旅客吞吐量44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42万吨,同比增长7.4%、6.5%、9.4%。
2018年上半年,云南机场集团保障运输起降26万架次,旅客吞吐量332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4万吨,同比增长5.7%、7.2%、9.8%;昆明机场保障运输起降18万架次、旅客吞吐量233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1万吨,同比增长3.2%、5.2%、9.6%。
二是枢纽机场建设方面,2017年云南机场集团航线总数485条。
其中,昆明机场开通航线359条,国内航线280条,国际航线76条,地区航线3条;已开通5条洲际航线,构建连接东盟10国、南亚5国、东北亚2国、中东1国、澳洲1国、欧洲2国、北美2国的国际航线网络;南亚东南亚每周航班量250余班,南亚东南亚通航点39个,已成为国内连接东南亚南亚通航点最多的机场;国际地区旅客吞吐量达415万人次,位列全国第6位,国际地区旅客占比提升至9.3%;开通至达卡、德里、孟买、马德拉斯、河内、班加罗尔6条等南亚东南亚定期国际全货运航线,国际地区货邮占比提升至14.5%,吞吐量同比增长134.7%2018年上半年,新开昆明=兰卡威、昆明=西哈努克等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昆明=加德满都国际全货机航线。
计划于下半年开通昆明=内罗毕、昆明=圣彼得堡洲际航线,开通昆明=卡拉奇、昆明=芭提雅国际客运航线,开通昆明=迪拜国际全货机航线。
三是泛珠三角区域连通性方面,云南机场集团已开通连接泛珠三角区域其余7省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航线,未开通澳门特别行政区航线。
泛珠三角合作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对策
发和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表现出心猿意马。这些貌合
[ 收稿 日期 】2 0 0 0 8— 3—2 0
展战略 。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竞 争多于合作 和 以竞 争
[ 作者筒介】汤锦春(93 ) 男, 16 一 , 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副教授, 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是商业经济、 农村经济、 教育经济等。
蓬 勃发 展 。20 0 6年 , 内地九 省 区进 出 口贸 易总 额 达
地域上紧密相联 、 经济上 紧密互 补 的泛珠三 角合作 的
含义 。正因为组 织形式 定位 不准确 , 降低 了合 作 的紧
61 38亿美元 , 占内地 的 3 % , 际利用 外 资 14亿 美 6 实 8
元, 占内地 的 3 % ; 0 内地 九省 区与港澳 贸 易额达 11 25
湖南、 江西 、 建九个 内地 省区和香 港 、 门两 个特别 福 澳 行政区( 简称 “ + ” 共 同签署 了《 9 2) 泛珠 三角合作框架
协议》 这标志着泛珠三角合作机制正式启动。三年 多 ・ ,
来 , 中央政府 和各合作方省级政府 的共 同推动下 , 在 先 后出台了《 泛珠 三角 区域 合作 发展 规划 纲要 ( 05— 20 22 0 0年 ) 、 E A和多项部 门合作协议等 , 》C P 促进 了区域 内投融资、 经贸、 旅游 、 能源开 发 、 科教 、 司法等 合作 的
58
维普资讯
代替 合作 的现 象 , 严重 违 背 了泛 珠 三 角合 作 的 初衷 。
实 际上 , 区域经 济发展 中, 在 每一合作方 的比较优势都
( ) 五 劳务 市场供 求 失衡 。改革 开放 以来 , 国各 全
地( 特别 是 泛珠 三 角 区域 内 的湖 南 、 西 、 江 四川 等省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透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题目: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经济的影响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加速5.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挑战与风险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背景与意义泛珠三角地区由中国大陆广东省、香港、澳门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江西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昆明市等12个省、市、自治区组成。
该地区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旨在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互利合作,提高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与趋势目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已成为中国南方地区政治经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贸易量不断增加,而且趋势向好。
未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并在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对经济的影响1)促进经济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提高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2)加速资源整合。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加速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整合,进一步促进区域内贸易和投资。
3)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提供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促进产业升级。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的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技术和产业水平。
5)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将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和就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4.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优势与加速1)基础设施建设。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速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2)科技创新。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科技创新中心。
3)扩大贸易。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区域内的贸易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贸易关系。
4)环境保护。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可以加强环境保护,推进区域内的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进展情况总结
泛珠三角是我国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由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组成。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是我国大陆、香港和澳门之间的合作机制,旨在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以下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进展情况总结:一、合作机制日趋完善1. 2019年,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推进委员会成立,成为该地区合作的决策机构。
2. 泛珠三角城市合作联席会议已经召开20多次,为泛珠三角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评台。
3.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领导小组设立,为各方合作提供了指导和协调。
二、经济合作成果显著1. 泛珠三角地区是我国大陆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其经济总量占据全国的相当比例。
2. 该地区的经济合作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跨境贸易等领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3. 泛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现代化产业园区和创新券政策,吸引了大量投资。
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速推进1. 泛珠三角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交通枢纽日趋完善。
2. 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泛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持。
3.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交通、金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该地区基础设施的发展。
四、社会文化交流逐渐密切1. 泛珠三角地区的社会文化交流不断加深,各地高校、科研机构、文化机构等开展了广泛合作。
2. 青年交流、教育合作成果丰硕,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3. 泛珠三角地区的媒体合作也得到了加强,更好地宣传了该地区的发展和合作成果。
总结起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各方在经济、基础设施、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在不断加大,为该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泛珠三角地区的合作将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在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以下是对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工作的新发展内容的扩写:五、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仍需加强1. 泛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浅析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合作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合作的现状及对策
凌玲;林少丽;韦莉
【期刊名称】《创新》
【年(卷),期】2009(003)008
【摘要】泛珠三角经济区是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前沿地带,而东盟则为泛珠三角经济区发展提供崭新的大平台,双方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行互补性合作.通过分析泛珠三角经济区与东盟地区合作的现状、面临的障碍及原因,提出进一步加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东盟合作的对策.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凌玲;林少丽;韦莉
【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
宁,530004;广西大学,商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1.5
【相关文献】
1.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推进与对东盟开放合作的思路 [J], 张家寿
2."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经济合作浅析 [J], 徐佩文
3.北部湾经济区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合作研究 [J], 林莉芳
4.区域合作、利益协调与机制设计——基于泛珠三角与东盟跨边界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研究 [J], 程永林
5.地缘经济区的合作开发及其实践策略调整——以中国—东盟合作开发地缘经济区的实证分析为例 [J], 黎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现状及发展的对策鹤山广播电视大学凌仕康前言泛珠三角区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江西、福建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内地9省区的区域面积为全国的五分之一,人口占三分之一,经济总量占三分之一;加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泛珠三角在全国的地位十分突出。
由于广东省的区位优势,形成了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同时,由于香港的国际航运、金融和物流中心的功能,湖南、广西等地的进出口货物主要经珠三角和香港,又形成了一个以大珠三角为主要进出口通道的“泛珠三角国际物流圈”。
泛珠三角地区拟订了在基础设施、产业与投资、商务与贸易、旅游、农业、劳务、科教文化、信息化建设、环境保护和卫生防疫等10个方面作为合作的主要领域。
合作的发展历程(一)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历史背景1、全球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迸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新技术广泛应用,新产品日新月异,生产方式、交换方式、消费方式,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新技术革命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际投资不断扩大,推动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不断加强,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以新技术革命为内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道路并不平坦。
由于各国和地区的发展条件与水平差异巨大,对全球化有不同的理解,利益各有所求,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
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WTO多哈回合谈判屡遭挫折,就是一个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地缘相邻、人文相近、利益相关的区域合作方兴未艾,成为区域内各成员参与全球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共同发展的现实选择,成为与经济全球化并行不悖的时代潮流。
近年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东盟等区域合作不断拓展,水平不断提高,展示了区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最近欧盟实现了新一轮扩大,已经成为拥有25个国家,4.5亿人口,面积近400万平方公里,经济总量10万亿美元的庞大经济体,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2、国内区域经济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1978年至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473亿美元增加到14000多亿美元,年均增长9.4%,去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8512亿美元,外汇储备达4033亿美元。
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七位,进出口贸易总额已居世界第四位。
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国内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巨大的推动力量。
目前,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3、粤港澳合作生机勃勃广东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开展区域合作起步较早。
目前,广东与香港、澳门的合作已发展成为由三地组成的大珠三角区域合作,并为三地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2003年,广东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85亿元人民币增加到13450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13.4%,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达2836亿美元,生产总值、税收、实际利用外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约占全国的九分之一、七分之一、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
广东已确定了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超过3450美元;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比2010年再翻一番,超过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广东的发展离不开港澳。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积极承接港澳的产业转移,与港澳形成了“前店后厂”的互动关系。
广东历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765亿美元,港澳资金占了七成多,引进了近8万家港澳企业;进出口贸易大部分是对香港和经香港转口;广东的入境游客八成来自港澳;广东很多企业通过港澳走向世界;港澳还为广东带来大量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信息。
港澳同胞为广东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作了大量捐助。
可以说,没有与港澳的合作,就没有广东今天的发展。
港澳的发展也离不开广东。
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由3560亿港元增加到13610亿港元,发展和巩固了作为世界重要的金融、信息、物流中心的地位。
香港的繁荣发展与祖国的改革开放和广东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
20多年来,香港制造业的八成转向广东拓展,利用内地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惠,顺利完成了企业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香港的物流七成以上来自广东,香港现代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与广东制造业基地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近几年,港澳的国内游客五成以上源自广东,粤港、粤澳平均每天过境车辆4.2万多车次,过境人数47.7万多人次,充分显示了港澳发展与广东的紧密联系。
澳门在与广东经济社会的各方面合作中也取得丰硕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的稳定和繁荣。
2004年开始实施的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为提升大珠三角的合作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粤港澳三地政府高度重视,抢抓先机,确定了“前瞻、全局、务实、互利”的合作原则,确定了合作的目标、领域、项目和措施。
三地将加强合作,力争经过10至20年的努力,使广东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香港发展成为世界上重要的以现代物流业和金融业为主的国际商贸服务中心,澳门发展成为世界上更具吸引力的博彩旅游中心和区域性商贸服务平台,努力将大珠三角建设成为世界上最繁荣、最具活力的经济中心之一。
目前,在基础设施、服务业、口岸、广东居民个人赴港澳游及联合推介大珠三角等方面的合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粤港澳合作正从传统的“前店后厂”合作关系向有制度安排的新型“前店后厂”合作关系转变。
实践充分证明,港澳与内地特别是与广东,已经形成了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依存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我国将与东盟10年内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推动亚洲合作的新形势下,港澳要进一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新的繁荣和发展,必须扩大发展腹地;大珠三角要适应新一轮发展的需要,必须依托新的发展平台;毗邻东盟和大珠三角的省区要参与国际竞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寻求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
有鉴于此,以珠江水系为纽带,山水相联、人缘相亲、经济联系密切的省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形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关系,就成为各成员方的共同利益和必然选择。
(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基础和条件1、从地理区位来看,东、中、西部区域特征明显。
香港是亚太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澳门与欧盟和葡语国家联系方便,广东毗邻港澳,唇齿相依。
如果以“大珠三角”为内圈和核心圈,第二圈则为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沿海和与“大珠三角”相邻的省区,第三圈就是“九加二”的其他省份。
处于“龙头”地位的核心区是粤、港、澳大珠三角经济圈。
随着CEPA的进一步实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加快推进,大珠三角城市群,将由现在的城市黄金圈沿东西海岸线延伸至湛江和汕头,发展为华南大都市连绵带,成为“泛珠三角”无可争议的经济中心。
该经济中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周边来说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辐射力和增长力。
海南与广东原属一省,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人脉相通,生活习惯也差不多,目前尚有40多万人在广东发展。
到现在为止,海南最多的外商投资来自香港。
2、从资源禀赋来看,一个地区的比较优势、产业的选择和技术进步的方式都会与该地区的资源禀赋条件有关。
泛珠三角经济区各省份和特别行政区之间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明显,互补较强,为经济金融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贵州、广西、福建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仅贵州乌江的十级梯度开发就相当于三个葛洲坝;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的矿种数目多样,存储量大,如江西的铜、银、铀等12种矿产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广东、福建、湖南、云南、海南、贵州等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创造了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广东的旅游外汇收入多年来都居内地31个省区市中的首位。
港澳地区自由港体制、国际商贸网络、雄厚的资金、现代服务业是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中的独特优势。
劳动力也是区域内互补性很强的资源之一。
随着广东经济的迅速崛起和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广东为核心的泛珠三角人流圈逐渐形成。
比如海南的空气,特别是沿海的空气负离子十分富集,是天然大氧吧。
还有海洋油气资源丰富,中国最大的气田在海南,年产量60亿立方米,供应香港就有29亿立方米,用来发电,其发电量占了香港的30%多。
海南还是全国最大的化肥基地,主要为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供应优质的化肥。
正在建成中国最大的甲醇项目,另外海南可成为华南地区的石油石化重要基地,广东缺油,海南有资源、有港口,区域优势好,完全可以成为华南地区的能源供应基地。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必须充分发掘和利用区内资源禀赋条件的这种差异和比较优势,寻找合作的契机,实现共同发展。
3、从经济发展来看,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梯度性差异,这种差异为区域经济的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人均GDP水平是判断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以2004年的中国人均GDP 1091美元为指标,可将“9+2”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港澳,人均GDP分别为23276美元和17539美元,是全国人均GDP的21倍和16倍,已进入世界先进地区之列;第二层次为人均GDP高于全国水平的广东和福建,分别为2043美元和1843美元,但与港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第三层次为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区。
而粤港澳三地创造的GDP相当于全国GDP的23.3%,超过了闽、赣、桂、琼、湘、蜀、滇、黔8省区所占GDP比重(21.7%)。
从全国范围横向比较来看,一方面,海南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整体上仍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另一方面,海南进入新一轮大开发时期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热带农业资源、旅游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和开发区土地资源丰富,相对优势和后发优势更为明显。
由此可见,在泛珠三角经济区中港澳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将通过其发达的服务业为内地产业提供广阔的经贸平台;广东则是内地9省区和港澳经济合作的桥梁,并在内地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中发挥重要的辐射作用;闽桂赣等8省区亦各具资源、人才等方面优势,可以承接粤港澳转移的产业和投资,并且为粤港澳地区提供广阔的经济腹地。
4、从金融发展来看,“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有利于加快粤港澳的资本进一步辐射,特别是香港金融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机会。
目前香港的银行体系存贷款差额高达1.51万亿港元,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为不同经济体系的企业融资提供广泛的服务。
海南金融业这几年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金融总量稳步上升,截止2005年6月末,全省本外币各项存款1119.05亿元,同比增长10.3%。
各项贷款余额856.63亿元,同比增长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