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5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形势下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献,标志着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中国法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进程的重要性《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的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法律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实现这个奋斗目标,落实这个顶层设计,需要从法治上提供可靠保障。
”所以,《决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临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显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只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为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说明,改革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就是革命。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要坚定改革信心,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更有力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改革。
”必须把改革纳入法治建设轨道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说明中进一步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在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框架内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工作,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不断深化改革。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的五项原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以下 5 项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依法执政,既要求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
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统一起来,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依章程履行职能、开展工作统一起来,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和实施宪法法律同党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统一起来,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善于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中央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
2、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
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
目录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义 (1)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 (2)三、依法治国 (3)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7)五、总结 (9)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定义。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指出,到下世纪初要初步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
1999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1982年宪法进行修改,将法治与法治国家予以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根本任务和原则,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中共十六大报告强调,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中共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最基本的内容是在我们国家法制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应当遵循的依法治国、公平正义、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等这些具体理念。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什么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以宪法为核心,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总目标,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核心要义是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确保我国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促进我国法治建设实现新的发展。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重要内容包括:加强党的领导,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保障人民权益,建设法治政府,建设法治社会,建设法治文化,提高依法治国能力和水平等。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包括: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宣传,推动法治文化建设,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研究,提高执法司法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健全维护人权的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党同法律、法治关系的建设。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意义在于增强国家治理能力,提升社会公平正义水平,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全体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中体现。
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需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增强执法司法公正、公平、公开的能力,使法律真正成为制约和规范各方行为的有力工具。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宏大的法治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法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总之,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决策部署,坚守法治制度的红线,努力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商标权的法律保护方式
第七节 证券和期货法律制度
一、证券法律制度
(一)证券与证券法
1、证券的概念 2、证券市场的构成与功能
2、证券经营机构
(二)证券机构
1、证券市场监管机构 1、股票发行 2、公司债券的发行条件
(三)证券发行的法律规定
(四)证券交易的法律规定
1、证券上市制度
2、证券交易禁止行为: (1)内幕交易; (2)操纵市场; (3)传播虚假信息;(4)欺诈客户。 3、证券纠纷的处理
1、代位权 2、撤销权
第四节 担保法律制度
一、概述 二、保证
(一)保证的设立 (二)保证责任
四、质押
(一)动产质押 (二)权利质押
三、抵押
(一)抵押和抵押权 (二)抵押权的设定 (三)抵押权的实现
五、留置 六、定金
第五节 物权法律制度
一、物权与物权法
(一)物权的概念与种类 (二)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 2、一物一权原则,即一个物上只能设定一个 所有权 3、公示、公信原则,即物权的设定、转移必 须公开、透明、并采用不动产登记、动产交 付的规则,以利于保护第三人的利益,维护 交易的安全和秩序。
四、夫妻关系
(一)夫妻人身关系 (二)夫妻财产关系
1、夫妻共同财产 2、夫妻个人财产 3、夫妻约定财产
六、离婚
(一)离婚的方式
1、登记离婚 2、诉讼离婚
(二)离婚的法律后果
第三节 合同法律制度
一、合同的订立
(一)订立程序
1、要约 2、承诺
(二)合同条款 (三)缔约过失责任
二、合同的效力
(一)合同的生效 (二)合同的无效 (三)合同的可变更、可 撤销 (四)合同效力待定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路径近年来,我国全面依法治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法治国家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全面依法治国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基石,对于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下面,本文将从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健全法治人才队伍、完善法治体系和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阐述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路径。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法治宣传教育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它能够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守法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大力度,开展多样化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编撰法律普及读物、开展法治宣传片制作等方式,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法治的意义,促进全社会的法治素养提升。
二、健全法治人才队伍法治人才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人才培养是法治建设战略的核心问题。
要加强法学院校和法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法学领域的学科建设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培养一大批既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又具备实践经验的法学人才。
同时,还要加强法律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法律水平和业务素质,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完善法治体系构建完善的法治体系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要坚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推进立法工作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健全法律法规制定、解释、修订和废止的程序规范,确保法律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同时,还要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健全司法独立和审判公正的制度体系,提高司法公信力,确保法律的实施和执行。
四、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核心任务。
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注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加强政府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权力的公开透明和垂直责任制的建立。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性: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依法治国:1、含义: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的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2、地位: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从尊重宪法开始地位:宪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是我国的根本大法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如:国家性质、根本任务……普通法规定: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
如《劳动法》、《教育法》等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一、普通法律是根据宪的制定,是宪法的具体化。
第二、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违背、相抵触,否则将被视为违宪而被宣布无效。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意义: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
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宪法是一切国家机关的最高行为准则。
宪法是一切社会团体和组织以及全体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
在很多人心目中,宪法是高高在上的一部大法,和我们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你认为呢?(1)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确认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2)宪法就在我们身边,它既是我们生活的基本依据,也是我们行为的最高规范。
我们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应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宪法的最大权威?(1)我们要树立宪法意识,经常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规范,并勇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做斗争;(2)我们青少年也要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关心国家管理事物。
(3)积极行使公民的监督权。
自觉行使对公共权力的监督权,是维护宪法权威的表现小结充满活力的经济制度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的意义
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的
意义
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确立了法治的基本原则:宪法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底线。
宪法规定了平等、人权、自由、民主等法治原则,明确了国家的根本任务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国家和社会各方面的事务都以法律为依据和保障。
2. 保障了公民权利和法律权益: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益和人权,明确了公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结社等自由权利,同时强调了平等、民主、法治的原则,保障了公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权益。
3. 建立了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宪法设立了国家权力的机关和职能,并通过在宪法中规定的制约机制来避免滥用权力和保障人民的利益。
宪法规定国家机关的组织形式、权力机制和权力划分,确保了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4. 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宪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宪法中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事业等方面的原则和要求,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
5. 增强了国家的法律实施力和公信力:宪法作为最高法律法规,具有广泛的法律约束力和公信力。
遵守宪法,参与法治活动,维护法律权益使国家具有高度的法治性,增强了国家形象和吸引力,提高了国际社会的信任和合作。
总之,宪法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规定了法治的基本原则,保障了公民权利和法律权益,建立了权力制约和平衡机制,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强了国家的法律实施力和公信力。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下,在党的领导前提下,依据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促进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以依宪治国为核心,是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和基本国策。
有着有法必依的中心环节,依法行政(执法必严)的权威性,违法必究的强制力的体现和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
社会主义法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法治。
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不仅包含着丰富内容,而且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
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将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法治属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范畴,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顺应经济社会变化,适应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以保障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随着国家的任务转向保护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主要依靠政策治国就不再可行,而应当逐步加强立法,健全法制。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政治纲领,也是中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宏伟目标。
建设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法治的落地”。
法治的落地意味着有民主的立法制度、公正司的法制度、公平的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以及有效的监督制度。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民主的立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公平的市场资源配置制度、严格的执法制度、公正的司法制度和有效的法律监督制度,同时要培养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和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是一种治理国家的理论、原则、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社会意识,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需要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
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原则,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立法与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原则,用立法引导和推进国家的改革、发展;坚持立法严密、细致的原则,提高法律的可操作性;坚持经济立法与政治立法并重的原则,保证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推进;加强对立法工作的科学研究,完善立法制度和程序,改善立法技术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和水平,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立法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我们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形成并完善法律体系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四点:一是不能用西方的法律体系来套我们的法律体系。
二是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要区分法律手段和其他调整手段的关系,需要用法律调整的才通过立法来规范,以更好地发挥法制的功能和作用。
四是我们的法律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本身就有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需要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加以完善。
(二)提高党依法执政的水平依法执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一种基本方式。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及其实现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迫切要求。
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等方面,实现路径如下。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现,需要确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路径之一是完善宪法制度,坚持依宪执政。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制定和公布的最高法律,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宪法规定的程序和原则,加强宪法的实施和全面有效的监督。
宪法的修改和完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要根据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及时进行宪法的修正和完善,使宪法不断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需要。
需要形成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严格实施法治化监管。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了法律体系,形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实现权力约束和公正司法。
要完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制度,依法行使职权、执行公共管理、公正执法。
依法行政,促进公正司法,加强司法公正,依法审判,权威公正,在程序保障和民事行政诉讼制度方面,不断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
还要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防范和纠正执法不当和司法不公。
全面依法治国还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包括建设法治文化、法治精神、法治道德等方面。
要加强法治教育和宣传,培养全民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和法治素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
要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教育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的法治素养,使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学习法律、守法用法、知法守法。
要同时倡导尊法学法守法的社会风尚,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
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推动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依法管理,依法处理社会矛盾。
加强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等社会机构的法治建设,依法行使职权,依法服务社会;加强社会矛盾的调解、化解和处理,引导社会各方面依法行事,协议化解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摘要: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做出了一系列具体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法治国家的关注和期待,表明了党中央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坚定决心和信心。
认真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法治意识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是我们每一个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使命。
坚定社会主义法治理想,了解党和国家的法治体系,为建设法治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当如古训,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一、认识到法治国家的必然性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关乎“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关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国梦”。
舆论认为,中国当下,全面深化改革势在必行,依法治国更是刻不容缓。
法治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保障。
有分析人士指出,中国更需要用制度为强势反腐护航,使其成为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凝聚人心、深化改革的重要推手。
推进依法治国,也将为面临下行压力与转型难题的中国经济带来新的红利。
市场经济的有效有序运行,法治是基本条件。
当前中国经济的诸多问题和深层次矛盾都与法治缺失有关。
可以说,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渴望法治。
邓小平同志曾针对“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明确指出:一个国家的命运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声望上面,是很不健康的,是很危险的,不出事没问题,一出事就不可收拾。
而人治的确也不能适应当今中国的各方面复杂深刻的问题,这不是说领导人智慧不足,而是现在的中国不是以前的中国,现在的世界也不是以前的世界了。
我们不排除政策、道德以及领导人智慧的作用。
然而在我国,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课件
3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各国文化相互 理解、相互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 神支撑。
应对全球性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应对全球性经济挑战
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和可持续发展。
应对全球性安全挑战
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更 加完善。
• 促进作用:法治还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和政策,可以推动经 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深入发展;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可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 福感。
02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Chapter
宪法地位与功能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 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简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社 会创造力。
推进权力清单制度
明确政府各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接受社会监 督。
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
01
02
03
完善决策机制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 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 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的重 大行政决策程序。
推进决策公开
及时整改。
B
C
D
监督执纪问责
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运用监督执纪 “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强 化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派驻机构
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强化派驻机构的监 督职能,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 势。
06
拓展国际视野,参与全球治理 体系变革
Chapter
国际法治合作与交流机制
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 织的法治合作
第二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 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三、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
能力目标:
一、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实 际看待法治问题。
(3)我国法律体系的性质
社会主义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本质性规 定。我国要形成的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法律体系。
4.我国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主要 体现在四个方面:
(1)在经济领域,我国法律体系始终坚 持保障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 制度。
(2)在政治领域,我国法律体系始终坚 持体现人民民主专政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国体,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共产党领导,保障人民 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
法治:就是由统治者通过强制性的法律来 治理国政,管理社会。
2.依法治国的含义
依法治国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 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 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 务,保证国家各项事业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 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3.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1)有法可依
(3)从结果讲,社会主义权利义务观的培 养应立足于树立学生对法治的信仰。
四、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 髓和灵魂,是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 律监督等法制领域的基本指导思想。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依法治 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 领导。
课堂小结
2.法律体系的特点
(1)具有整体统一性 (2)具有内在协调性 (3)具有相对稳定性 (4)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个总目标是《决定》的灵魂,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实现总目标抓手具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决定》旗帜鲜明地向全社会释放了正确而明确的信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方向和道路。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他来判断这个党。
《决定》提出这个总目标,就是要向国内外鲜明宣示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保证依法治国必须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保证和根本要求。
要解决中国法治建设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走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绝不全盘照抄照搬和全面移植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要承上启下,承前启后,走传承的道路、发展的道路、改革创新的道路。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等很多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一个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
《决定》鲜明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由以下五大体系组成的有机统一体。
一、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
我国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
今后完善法律规范体系的工作重点是提高立法质量。
一是在立法体制和机制方面,扩大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强化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2、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
第六课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国家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尊严教学目标1.认知1)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3)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4)理解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意义;2.情感态度观念遵纪守法,崇尚法治;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法律尊严。
3.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教材分析1.教学重点1)什么是依法治国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理国家方式。
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正式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治国方略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只有了解和学习了这些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理解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容,才能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重要性。
2)怎样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为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奠定基础,可以为公民同特权现象作斗争提供法律武器,可以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但指公民在守法上一律平等,而且包括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充分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更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2.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怎样依法治国?教材给出了六条基本要求。
从立法、执法、监督等方面指出了依法治国的途径。
对于中职生来说这些要求抽象性、理论性强,难于理解。
帮助学生建立起关于“依法治国”的感性认识存在一定难度。
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具体事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总结,从而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3.结构线索教材从宪法修正案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国家根本治国方略入手,指出了什么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有哪些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2015年2月2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2015年3月24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2016年12月9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4年10月23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走对路。
如果路走错了,南辕北辙了,那再提什么要求和举措也都没有意义了。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有一条贯穿全篇的红线,这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管总的东西。
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恩格斯说过:“一个新的纲领毕竟总是一面公开树立起来的旗帜,而外界就根据它来判断这个党。
”推进任何一项工作,只要我们党旗帜鲜明了,全党都行动起来了,全社会就会跟着走。
一个政党执政,最怕的是在重大问题上态度不坚定,结果社会上对有关问题沸沸扬扬、莫衷一是,别有用心的人趁机煽风点火、蛊惑搅和,最终没有不出事的!所以,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
这次全会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的自我完善、自我提高,不是在别人压力下做的。
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提出来的,把依法治国上升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也是我们党提出来的,而且党一直带领人民在实践中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题中应有之义。
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的口号,必须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一方面,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统筹依法治国各领域工作,确保党的主张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另一方面,要改善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水平。
党既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又要发挥好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依法治国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
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治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要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
第三,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体现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方面。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力或权利、履行职责或义务,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
任何人违反宪法法律都要受到追究,绝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
现在,一些党员、干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长官意识,认为依法办事条条框框多、束缚手脚,凡事都要自己说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这种现象不改变,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
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首先解决好思想观念问题,引导各级干部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
我们必须认认真真讲法治、老老实实抓法治。
各级领导干部要对法律怀有敬畏之心,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如果在抓法治建设上喊口号、练虚功、摆花架,只是叶公好龙,并不真抓实干,短时间内可能看不出什么大的危害,一旦问题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后果就是灾难性的。
对各级领导干部,不管什么人,不管涉及谁,只要违反法律就要依法追究责任,绝不允许出现执法和司法的“空挡”。
要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依据。
第四,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发挥好法律的规范作用,必须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只有那些合乎道德、具有深厚道德基础的法律才能为更多人所自觉遵行。
另一方面,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
要注意把一些基本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使法律法规更多体现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法律的强制力来强化道德作用、确保道德底线,推动全社会道德素质提升。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
“不知耻者,无所不为。
”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
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第五,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走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建设什么样的法治体系,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为国也,观俗立法则治,察国事本则宜。
不观时俗,不察国本,则其法立而民乱,事剧而功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突出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要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丰富和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我们的先人们早就开始探索如何驾驭人类自身这个重大课题,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自成体系的成文法典,汉唐时期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典。
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
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
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
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
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这次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的重大举措有180多项,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
全党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扎扎实实把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一条主线,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全面推进总目标来部署、来展开。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
落实全会部署,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
”要坚持立法先行,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加快完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体系,完善包括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在内的社会规范体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基本遵循。
要加快建设包括宪法实施和执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确保宪法法律全面有效实施。
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
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定体制机制,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构建以党章为根本、若干配套党内法规为支撑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
党章等党规对党员的要求比法律要求更高,党员不仅要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而且要严格遵守党章等党规,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
第二,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而能不能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依法行政。
我们要增强依法执政意识,坚持以法治的理念、法治的体制、法治的程序开展工作,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推进依法执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方式,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完善执法程序,严格执法责任,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