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2诗律-资料

合集下载

古汉语通论 诗律

古汉语通论 诗律

(三)平仄协调
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1、平仄 沈约、周颙提出中古四声“平上
去入”: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
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
藏。 从中古音到近代北京音:
中古四声和普通话四声的对应:
中古四声 普通话四声 (消失的调类)
平 平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仄 去声
入声
上声 去声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最早的七言诗是汉代《柏梁台 诗》。
杂言古诗有三七杂言、五七杂言、三五七杂言等句 式,三五七言兼用者也算七古。
(二)近体诗
南朝齐梁时代,随着四声的发现,诗歌创作 开始讲究平仄,当时“永明体”的特点就是 讲究声韵格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讲究对 仗。这些都对近体诗格律的形成产生了重大 影响。
近体诗的基本句式的推演
仄 仄仄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 平平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1)间的规则(组句)
四种基本句式: 五言:
A.仄仄仄平平 a.仄仄平平仄 —— 仄起句
B.平平仄仄平 b.平平平仄仄 —— 平起句
七言即在五言的前面加上相反 的平仄单位:
3、平仄的运用
(5)讲究拗救 违反平仄格律叫“拗”; 违反平仄格律的句式叫“ 拗句”;“拗救”是对拗 句的补救。 拗而有救的诗句仍是合于 格律的。
A.本句自救
①B型句的拗救(救孤平、一拗三救):
B.(仄仄)平平仄仄平 B.(仄仄)仄平平仄平
恐惊天上人。 仄平平仄平。 杨柳郁青青,竹枝无限情。
二、诗律
(一)字句有定 近体诗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
式。 绝句:四句一首。 五言绝句(五绝):每句五
字(古绝)。 七言绝句(七绝):每句七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 第二册 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古代汉语-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

名词解释1、近体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就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与押韵得汉族诗歌体裁。

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

指唐代形成得格律诗体。

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得限制。

最本质得特点就是讲究平仄。

2、注疏:注:东汉以后对经典得注解、《文选注》→狭义;各种类型注解→广义。

疏:在注得基础上进一步作注,既解释正义也解释前人注解。

3、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得注解。

4、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得一种注释。

笺得本义就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5、正义: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

6、章句:章句就就是“离章辨句”得意思。

其特点就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与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7、集解:①选取各家注解中可取得地方,有时也会把自己得解释加进去;②为原书补充材料,或阐发原书思想。

8、《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得语录体散文集。

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得思想,就是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之一、9、《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就是北宋时代官修得一部韵书,由陈彭年、丘雍编修。

《广韵》就是中国现存得一部重要韵书。

9、《尔雅》:《尔雅》就是辞书之祖。

收集了比较丰富得古代汉语词汇。

《尔雅》就是第一部词典,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与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得标准语。

《尔雅》得意思就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10、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时称诗或诗三百,到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有了诗经之称。

《诗经》按音乐得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

“风"就是带有地方色彩得音乐,也称“国风”,就是诗经得精华。

“雅"就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得音乐,即王畿之乐。

颂就是宗庙祭祀得乐歌。

《诗经》得艺术特点: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得创作倾向。

2。

运用赋比兴得表现手法——赋直接描绘抒情与铺叙。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音韵声律—古代诗律(古代汉语课件)
1)活用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移居东屯茅屋》 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内涵丰富意境生动
2)错位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春山映柳色,夕鸟藏梨花。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小树花传香——效果:促成平仄对仗 使诗句典雅别致
六字句:相当于七言律句的上六字。
平平·仄仄平平——断肠片片飞红。(辛弃疾《祝英台近》) 仄仄·平平仄仄——准拟佳期又误。(辛弃疾《摸鱼儿》)
特有句式:
仄仄·仄平平仄(第五字必平) ——我欲乘风归去。(苏轼《水调歌头》)
仄平·平仄平仄(四、六字仄,第五字必平)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
3)格律诗怎样讲究平仄 四种基本句式:
甲:平平﹣ 乙:仄仄﹣ 丙:仄仄﹣ 丁: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粘”、“对”规则: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对句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对句
对: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相反(双数字与句尾严格)。否则叫“失对”。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须相同。否则叫“失粘”。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李清照《渔家傲》,《词林正韵》第四部上去通押)
都用入声韵:念奴娇、兰陵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 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狂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林正韵》第十八部。壁,锡韵定的要求 ➢ 如遇到上下两句字数相同,就可以对仗。一般如上下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共74页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共74页
古代汉语常识之诗律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2诗律

2诗律

②宋代写诗遵用韵书:北宋陈彭年《广韵》
北宋真宗时,陈彭年等人奉诏重修《切韵》,分 206韵,按四声分卷,平声字多,分两卷。书的全名是 《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就是根据陆法言 《切韵》而广之的意思,即增广隋唐韵书的意思。
《广韵》完全继承了《切韵》音系,虽比《切韵》
多13韵,但这只是分韵粗细宽严的问题。不同的是收 字大为增加,共2万6千多字。因为是第一部官修的韵 书,成书之后能够大量发行。《广韵》一出,以前的 《切韵》等韵书就慢慢地消失了。《广韵》成为我国
语言学史上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③宋以后诗人遵用韵书:《平水韵》
(1)《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已失传)成书于南
宋淳祐壬子年,该书将《广韵》等书注明“同用”的 邻
韵合并成了107韵。因作者刘渊是江北平水人(今山西 临汾人),此为 “平水韵”来源之一。 (2)《平水新刊韵略》:金人王文郁编,该书分韵
为106韵。王文郁是平水的书籍官(官名),所以他的
十三覃(谈)
十二侵
十四盐(添严) 十五咸(衔凡)
平水韵入声韵17韵 一屋 二沃(烛) 三觉 六月(没) 九屑(薛)
四质(术栉) 五物(迄) 七曷(末) 十药(铎) 八黠(鎋)
十一陌(麦昔) 十二锡 十五合(盍)
十三职(德) 十四缉
十六叶(帖业)
十七洽(狎乏)
(4)押韵术语:宽韵、窄韵、险韵、中韵
1.3近体诗的形成和含义: 近体诗是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朝齐武 帝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新诗体,代表 作家沈约和谢脁。他们把高低、轻重、舒促不同的四 声在诗歌中进行安排,这样诗歌就节奏鲜明,具有抑 扬顿挫的音乐美。唐代对有关规则加以简化和改进, 近体诗发展完备并定型下来。 唐初形成的这种新诗体在字句、用韵、平仄和对仗 方面都有严格的格律限制,唐代人称作近体诗或今体 诗,也叫做格律诗。 近体诗离我们并不“近”,但我们今天仍习惯于按 照 唐代的说法,把它们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

古汉语律诗课件

古汉语律诗课件
古代汉语通论
——诗律 ——诗律
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概况 诗歌是韵文,在最初发展阶段, 诗歌是韵文,在最初发展阶段,一般依 据语音的自然节奏和口语的韵律而形成某种音 乐性的效果. 乐性的效果. 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时, 当诗歌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人们总结语音 与诗歌形式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了格律. 与诗歌形式相结合的经验,形成了格律.这种 诗歌,我们称它为古典格律诗体. 诗歌,我们称它为古典格律诗体.
平仄交替是以节拍为单位交替, 平仄交替是以节拍为单位交替,非以 单字为单位交替. 单字为单位交替.如: 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 或仄仄/平平/仄仄. 或仄仄/平平/仄仄. 律句除句末一字外均由两字构成一个 节拍,每个节拍即为一个交替单位. 节拍,每个节拍即为一个交替单位. 节拍也叫音步. 节拍也叫音步.句子最后一个字在句 念完一句后需要停顿一下, 尾,念完一句后需要停顿一下,差不 多延长半拍, 多延长半拍,所以最后一个字独立为 一拍. 一拍.
中国古典格律诗应包括唐代的 近体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 近体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散曲. 本课所讲的诗律是指自唐代以 本课所讲的诗律是指自唐代以 来的格律诗的声韵规则. 来的格律诗的声韵规则.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楚辞》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楚辞》. 》《楚辞 诗经》四言为主, 楚辞》六言为主, 《诗经》四言为主,《楚辞》六言为主,加 为七言. "兮"为七言. 汉代是辞赋的繁盛期.汉乐府诗. 汉代是辞赋的繁盛期.汉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职责是 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 乐府 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 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 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后来配乐的歌词 也叫做"乐府" 如汉代《陌上桑》 也叫做"乐府".如汉代《陌上桑》,《东 门行》 南北朝《子夜歌》 门行》,南北朝《子夜歌》等.后一些文人 沿袭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诗, 沿袭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诗,这些诗 虽未配乐,也称乐府.如高适《燕歌行》 虽未配乐,也称乐府.如高适《燕歌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 李贺《雁门太守行》等.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代产生的诗体.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代产生的诗体.

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下册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复习重点下册诗律和词律部分:名词解释: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

(一般不包含乐府诗)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

(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简述题:1.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1)句数的要求不同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押韵不同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平仄不同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对仗不同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1.引用{引言、引事、引文}2.譬喻{明喻、隐喻}3.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

(多看看例子)5.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夸饰:即夸张。

7.倒置:不同于倒装。

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

(eg:《天净沙秋思》)8.委婉辞赋部分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古代汉语课件2诗律

比兴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如《诗经》、《离骚》等经典诗歌作品,通过比 兴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象征
象征手法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或形象来 表达抽象的概念或情感,使诗歌更具 深度和哲理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象征手法在古代诗歌中也有广泛应用 ,如“月亮”常常象征着思乡之情, “梅花”常常象征着高洁和坚强等。
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诗人应该通过独特的意象创造, 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客观事物相 融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诗
歌意象。
CHAPTER 06
诗与文化
诗与历史
01
02
03
历史记录
诗歌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 历史记录方式,许多历史 事件和人物通过诗歌得以 流传。
时代反映
诗歌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 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 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02
平声调值平缓,音长较长;仄声 调值急促,音长较短。平仄的交 替使用可以产生韵律的变化,增 强诗歌的音乐美。
押韵
押韵是指在诗歌中,某些音节或字音 有规律地重复出现,形成和谐统一的 声音效果。
押韵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 美感,使诗歌更加易于记忆和传唱。
对仗
对仗是指在诗歌中,将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进行配对,形成一种平衡和 对称的美感。
诗律的起源与发展
总结词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随着诗歌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详细描述
诗律起源于先秦时期的《诗经》,随着诗歌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唐诗、宋词、元 曲等不同形式的诗律。这些诗律形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 韵律和节奏特点。
诗律在古代汉语中的地位
总结词
诗律是古代汉语诗歌的精髓,对于诗歌的创作和欣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大学古代汉语诗律(整理)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㈡押韵要求
1.偶句押韵,奇句不押韵,但首句可押可不押;
2.押平声韵,不押仄声韵 ;(韵字依照 “平水韵”) 3.押韵句用平收式,不押韵句用仄收式; 4.一韵到底,不能出韵。 字 的 声 调 可 以 归 并 为 平、仄两类:平声为平, 黄河远上白云间, (jiān) 上声、去声、入声为仄。 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句的韵 一片孤城万仞山。 (shān) 江流宛转绕芳甸,(dià n) 羌笛何须怨杨柳, 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月照花林皆似霰;(xià n) 春风不度玉门关。(guān)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jià n)
J1 ∣∣— —∣, J4 ∣∣∣— —,
请用《春望》诗的前 半首来记忆四个句式
J2 J3
— — ∣∣ — ———∣∣
3.基本句式的变通
J2如果第一字改变, 第三字必须同时改变。
一、三不论——指仄收式句第一、三字平仄可变
二、四分明——第二、四字是节奏点,平仄不能变 J1
∣∣— —∣, — — ∣∣ —
对仗:
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两个句子。
白日依山尽 主—状—谓 黄河入海流 主—状—谓 两个黄鹂鸣翠柳 定—主—谓—宾 一行白鹭上青天 定—主—谓—宾
东韵:东同铜童中冲戎弓工空
(ung)
冬韵:冬农侬宗鬃佟彤淙
(ong)
近体诗不能出韵,所谓出韵,就是在押韵时,某 句的韵脚用了不同韵的字。
2.四个标准平仄句型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古诗
古体诗(古风)
近体诗(今体诗、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格律 ㈠字数和句数要求
1.五言诗每句5字,七言诗每句7字; 2.律诗全首八句; 3.律绝全首四句; 4.排律(长律)全首八句以上。 五言律诗 七言律诗 五言律绝 七言律绝 五言排律 七言排言律绝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3讲

古代汉语第二册第13讲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1)近体诗中有的地 方是可平可仄的。如王维《山居秋暝》中 的“竹”“莲”和苏轼《新城道中》的 “溪”字。(2)近体诗中有的地方平仄不能 随意变更,如违反了平仄格律就叫“拗” ( ào )。但“拗”了以后可以“救”。苏 轼《新城道中》的“自”和“沙”就是属 于拗救。能够拗救的诗句,仍然是合乎格 律的。 ◇三平调问题。(见教材) ◇犯孤平的问题。(见教材)
3、省略。 ①省略比喻句中的“如”“同”等。例如: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白居易《答客问杭 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省略副词后面的动词。例如: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杜甫《客亭》) ③省略动词谓语,只剩下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例如: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自居易《渡淮》)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七、布置作业 1.课外深入学习已学篇目,并延伸阅读教材 中所选唐宋古体诗。 2.结合诗律常识,大体了解教材所选唐宋古 体诗作品之押韵情况。


4、紧缩。 所说的“紧缩”,指的是近体诗中的诗句可以看作 是由一个复句(两个分句)紧缩而成的,用来表 示分句间关系的连词在句中都没有出现,但我们 在理解时可以把它们加上去。例如; 国破(但)山河在,城春(故)草木深。(因)感 时(而)花溅泪,(因)恨别(而)鸟惊心。 (杜甫《春望》) (因)潮平(故)雨岸阔,(因)风正(故)一帆 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五、对仗
◆近体诗的另一特点是讲究对仗。律诗的四联各有 自己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 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一般在中间两联用对仗。 ◆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①借对。 ◇这是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以构成对仗。一个字有 甲、乙、丙等多种意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 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例如: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 郑明府宅》)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 日》)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

古代汉语2复习资料

一、名解诗律:是格律诗(又叫今体诗,近体诗)格律的简称。

格律仄、对仗。

《诗韵》:它是唐宋以来形成的专门为科举考试时写格律诗而编写的一本宫修韵书。

是做诗所依据的韵书,一般指《平水韵》,平、上、去、入四声一共106韵。

每首格律诗都必须在同一平声韵中选韵脚字。

邻韵:按照诗韵的排列次序,读音相近、序号相邻的韵。

借韵(衬韵、孤雁入群):五言诗首句,也有偶尔用邻韵的,但首句用邻韵,叫做借韵。

出韵(转韵、错韵、失韵、犯韵):一首诗中的韵脚不是同一韵中的字叫出韵。

重韵:词体术语。

即韵脚用同一字相协,或重复用同一字协韵,是词体中一种特殊而少见的体式。

重韵,重做重复意,是指一首诗中,用同一个字重复押韵。

是近体诗中的忌讳。

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粘对:对,是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来说的,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相对。

即平对仄,仄对平。

黏,是就相邻两联中,下联出句和上联对句的平仄来说的,下联出句第二个字的平仄要跟上联对句第二个字的平仄一致。

即平黏平,仄黏平。

失粘:不合乎“黏”的规则。

失对:不合乎“对”的规则。

拗救:格律诗中,如果违反了平仄格律叫做拗。

一个句子拗了,诗人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的位置上加以补救叫做救。

合称为拗救。

犯孤平:格律诗的一个句子中,全句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做犯孤平。

有些情况(如处于一句之中的四、五、六字的位置上)是两个仄声字之间夹一平声字,前人也称为犯孤平对仗:由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上相关联的句子构成的句式。

工对:出句和对句相同位置上的字,其词性、结果相同。

如果是名词,其意类相同,叫做工对。

宽对:一联中,词性、结构对仗不工整,叫做宽对。

正对:上下两句意义相近的对仗叫做正对。

反对:上下两句意义相反或提问题的角度相反的对仗叫做反对。

借对(假对):利用某个词的同音关系或一词多义关系构成的对仗。

分为借音和借义。

流水对:出句和对句字面上的对仗,意思前后相承,不能颠倒,势如流水,叫做流水对。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

古代汉语学习,有关诗律的讲解

3.只押平聲韻

唐人作詩用韻,依據的是《切韻》的韻部。到了北 宋時,官方對《切韻》進行了修訂,修訂本分韻二 〇六部,改名《廣韻》。此後金人王文郁、南宋 江北 平水人劉淵都根據前人“同用”的規定對 《廣韻》韻部做過合併工作,王文郁《平水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六部,劉淵《壬子新刊禮部韻略》 一書合併爲一〇七部。南宋以後的詩韻都是一〇六 部,由於源自《平水韻略》和《壬子新刊禮部韻 略》,故又稱作“平水韻”。“平水韻”雖然出現 在南宋,但反映了唐人押韻的實際情況。“平水韻” 包括平聲三十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 聲十七韻 。
近体诗律说略
我國最早的兩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和《楚
辭》。《詩經》以四言爲主,《楚辭》以六 言爲主。到了漢代,出現了五言和七言詩。 五言詩源自民謠,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 已是成熟的五言詩。最早的七言詩據說是漢 武帝在柏梁臺上宴飲群臣時的聯句,人各一 句,句句押韻,後人把這種詩體稱爲“柏梁 體”。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柏梁體七言詩是三 國 魏 曹丕的《燕歌行》。
三大類。律詩指七律和五律,絕句指七絕和 五絕。排律又稱長律,是律詩的延長。排律 一般是五言的,七言的很少。
近体诗的句数、字数都有限定。其具体情 况如下:
五律——八句,每句五字,共40字。
七律——八句,每句七字,共56字。 五绝——四句,每句五字,共20字。 七绝——四句,每句七字,共28字。 排律——句数超过八句,每句字数为五字或

所謂“兩聯之間平仄相黏”,是指下聯出句
第一節拍的平仄要和上聯對句第一節拍的平 仄相同。在具體實踐中,也只要做到節拍的 第二字平仄相同就可以了,第一字的平仄一 般不論。不可理解爲下聯出句和上聯對句的 平仄字字相同。第一節拍以後的部分按照平 仄交替的原則處理。

诗律复习提纲

诗律复习提纲

古代汉语通论(十三)——诗律(上)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概况本课所讲的诗律是指自唐代以来的格律诗的声韵规则。

我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楚辞》。

《诗经》四言为主,《楚辞》六言为主,加“兮”为七言。

(1511页,汉魏六朝诗,一般为古诗……)汉代是辞赋的繁盛期。

汉乐府诗。

乐府——本是汉朝设置的官署名称,职责是收集民歌并为之配上乐谱。

后来配乐的歌词也叫做“乐府”。

如汉代《陌上桑》、《东门行》,南北朝《子夜歌》等。

后一些文人沿袭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题材写诗,这些诗虽未配乐,也称乐府。

如高适《燕歌行》、李贺《雁门太守行》等。

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汉代产生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汉魏六朝诗的语言特点:(1512页)1、2、3、(二)汉魏六朝诗的句式:(1513页)(三)汉魏六朝诗的用韵:(1515页)永明,是齐武帝年号。

齐永明年间新体诗(永明体)产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新变。

(1511页)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

二、古体诗和近体诗1、古体诗——凡是按照语音自然声律而作的诗,只要求押韵和句式大致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也有杂言)的诗歌叫古体诗。

2、近体诗:严格按格律要求写作的诗,叫近体诗(或今体诗)。

三、近体诗的用韵特点在句数﹑押韵﹑平仄和对仗四个方面都有许多讲究。

1、句数:是固定的,律诗是八句,绝句是四句。

长律,又称“排律”,以五言为常,一般限制在十二句,也有超出此数的。

排律是律诗的重复扩展,是律诗的变体。

2、用韵:1520页一般只押平声韵,用韵严格,一般一韵到底,不需邻韵通押。

如果首句入韵,往往借用邻韵作为首句的韵脚。

3、平仄:1522页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4、对仗:1522页律诗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规定用对仗。

四、唐诗的平仄:平仄(的作用):在诗和韵文中的作用是构成一种节奏。

声律:作家按照汉语声调的特点安排一种高低长短互相交替的节奏,就是所谓的“声律”。

五律的平仄格式:A、仄仄仄平平a、仄仄平平仄B、平平仄仄平b、平平平仄仄粘——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省略
•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塘泻绿油。《答客问杭州》 •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 春浪棹声急,夕阳花影残。(白居易《渡淮》) • 4、紧缩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 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白居易《新春江次》)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
二、近体诗和古体诗
• 古体诗又叫古风,主要指汉魏六朝古诗。古体诗以五言为 正统,因为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六朝的诗大都是五言,七 言古诗起源稍晚。
• “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 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作者通过假想的 牛女形象的描绘,抒写男女离别之情,通篇全是写景,而 情在其中。这首诗虽从《诗经·大东》化出,而写天上无 情的双星,居然象人间绸缪的夫妇,情景相生,真有化工 之妙。)
2、拗救问题
•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 (1)一、三、五也要论的情况: • ①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第
五字必须是仄。否则,句尾就是三个平声 字,叫做“三平调”,近体诗中不许出现。 • ②乙:(仄仄)平平——仄仄——平,第 三子必须是平。否则,除韵脚之外,全句 就剩下一个平声字,叫做“犯孤平”。救 的办法是• 1、近体诗是怎样对仗的 • 首联:近体诗的第一句与第二句形成的第一联。 • 颔联:近体诗的第三句与第四句形成的第二联。 • 颈联:近体诗的第五句与第六句形成的第三联。 • 尾联:近体诗的第七句与第八句形成的第四联。 • 律诗一般是中间的两联对仗,也有尾联对仗的,
还有四联都对仗的。律诗至少颈联必须对仗。 • 律绝大都不对仗,也可让其中的一联对仗,也可
六、近体诗的句法
• 1、活用 •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岑参《登总持阁》) • 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
应教》) • 子能渠细石,吾亦沼清泉。(杜甫《自灢西荆扉且移居东
屯茅屋》 • 2、错位 • 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王维《春日上方即事》) •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杜甫《遣意》) • 内分金带赤,恩与荔枝青。(杜甫《赠翰林张四学士》)
都对仗。 •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一律都得对仗。
2、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
• 借对:利用一字多义或一字多音的现象进行对仗。如: • 酒中堪累月,身外即浮云。(杜审言《秋夜宴临津郑明府宅》) •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 •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温庭筠《苏武庙》) •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 • 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元稹《寄乐天》) • 流水对:字面是对仗,但意义却是相承的。如: •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
• 王昌龄《出塞》诗曾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 卷之作: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 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李白:
•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 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 眉山月歌》
杜甫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二、四、六可以不分明的情况:
• ①丙:(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用了仄,那 么第六字必须改为平。
• ②甲:(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可以用仄, 但其对句的第五字必须改用平声。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苏轼《新城道中》)
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 •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近体诗欣赏
• 王维《使至塞上》: •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 全篇气势流畅,“大漠”两句写景尤为壮 丽。
2-
古 代 汉 语
诗 律 资 料
永明
• 是齐开国皇帝萧道成的儿子萧赜的年号,即公元 483年至494年11年的时间。
• 五言律诗:每句五个字。 • 七言律诗:每句七个字。 • 五 律: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八句。40 • 七 律: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八句。56 • 五 绝:每句五个字,全诗共四句。20 • 七 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四句。28 • 排 律:超过八句的律诗。﹥40、56
•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旁徨,愁 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四、近体诗的平仄
• 1、近体诗的平仄格式 • 四种基本句式: •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 对:同一联中出句于对句的平仄应当相反。 • 粘: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同。 • 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 • 平起仄收式: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 平起平收式:平平——仄仄——平
弃妇 李金发
• 长发披遍于我两眼之前, •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沈睡。 • 黑暗与蚊虫联步而来, • 越此短墙之角, •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 如荒野狂风怒号, • 战栗了无数游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