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经历 (2)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bb7012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67.png)
杜甫的生平事迹介绍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杜甫生平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杜甫的生平经历1.仕途不顺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2.战乱流离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
![杜甫生平介绍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3c4734bd64783e09122bbe.png)
杜 甫 草 堂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登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五)漂泊时期(公元768-770)
窃效贡公喜,难甘原宪贫。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东入海,即将西去秦。 尚怜终南山,回首清渭滨。 常拟报一饭,况怀辞大臣。 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
安史之乱----人生转折点 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三)流亡时期(公元755-759)
《春望》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写下的。杜甫 在投奔新皇帝的途中被俘虏,后来冒险逃出。 在后来的为官中,又因触怒了皇帝而使他失 去了做官的兴趣,于是,历经千辛万苦,来 到了四川。这一时期中,由于杜甫深入了人 民的生活,并真正投入到了战斗中去,所以 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比如著名的“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家别》)等。
第二个打击,父亲病故。
杜甫的父亲在长安以西的奉先县做县令,
杜家的生活来源由他父亲一个人把持着, 他的父亲一死,这个责任就落到了杜甫的 身上,这下,可把杜甫给难住了,一个文 弱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这么重的 担子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杜甫怎么来维持 一家人的生活呢?杜甫的父亲的死,给他 又来了一下重的打击。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 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7bb2a9f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b.png)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出生于士族京兆杜氏,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和波折。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曾有“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等自证。
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四岁的杜甫寄养在洛阳姑母家。
开元时他去考进士落榜后,便开始了漫游各地的生活。
十九岁时,他出游郇瑕(今山西临猗西南),之后漫游吴越。
二十四岁时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后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并在游历中与苏源明结交。
三十岁时,杜甫从齐赵回东都洛阳,在偃师首阳山下筑陆浑山庄,作文祭远祖杜预。
同年,他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结婚。
天宝三年(744年)春天,杜甫在洛阳遇到李白,两人结成忘年交,一同畅游齐鲁,还曾与高适结伴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一带)。
此后,杜甫在长安居住了十年。
天宝六年(747年),杜甫参加应试,因李林甫的一句“野无遗贤”,所有应试者全部落选。
此后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推荐,但无果。
天宝十年(751年),杜甫写下《兵车行》,反对无休止的战争。
天宝十一年(752年),他写下《丽人行》,讥刺外戚贵族的骄奢淫逸。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陷入战乱流离之中。
他曾被叛军俘虏押送到长安。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杜甫逃出长安,奔赴肃宗临时驻地凤翔,被授左拾遗一职。
但之后因房琯事件触怒肃宗,差点丢了性命。
闰八月,他回鄜州省家,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诗。
乾元二年(759年)春,四十八岁的杜甫自洛阳返回华州途中,创作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同年七月,他因对时政痛心疾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从此永远离开朝廷。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携家眷前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后又前往同谷等地,这期间写下了《秦州杂诗》《梦李白》等诗。
岁末,他到达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于城西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658c565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98.png)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
他是唐代中期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阔,涉及社会生活、历史典故、自然景观等多个方面。
他的诗歌以真实生动、朴实无华的艺术风格著称。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一个小地主家庭,七岁时父亲去世。
他少年时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写文章,有着很高的文学天赋。
十五岁那年,他随哥哥到了都城长安,开始了广泛涉猎文史、游历名胜的求学生涯。
杜甫一生经历了多次的失意和挫折。
他曾做过官、做过教书匠、做过商人,但都无法摆脱贫困。
他的人生观和创作灵感多受到现实生活的影响,他通过笔端所描绘的,都是百姓生活中真实的情景。
诸如《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作品,都体现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赞扬。
杜甫的诗歌在唐朝时期颇受推崇,曾被封为晋国公。
他的才华也受到了贞元年间的中宗和元和年间的玄宗的赏识。
然而,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
他被贬谪到剑南道、黔中道等地,与家人难以团聚,而他最后的日子更是在病榻上度过。
杜甫的诗歌优美典雅、生动形象,写作风格和思想深受后世诗人的影响。
他提倡诗歌表现社会生活,关注民间疾苦,为后来的文学艺术探索提供了指导和启示。
托马斯·艾略特曾称赞他是“诗歌的大师和马蒂尼(医生)一样无法替代的人物”。
总的来说,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现实,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瑰宝之一。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https://img.taocdn.com/s3/m/2832cd10453610661ed9f44a.png)
杜甫生平及代表诗作1、第一期:读书游历时期(712年-745年)这一个时期就是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
杜甫现存的诗,能确定是这个时期的诗,仅仅留存下来二十多首,其中代表作为《望岳》。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2、第二期:困守长安时期(746年-755年)这第二时期,包括杜甫35岁到44岁的十年间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差不多一直住在长安,作品也基本是在长安所写。
这个时期结束了他年轻时期的游历生活,他奔走献赋,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也过着这十年间杜甫写出了一百一十首左右的诗,创作出《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具有深刻思想的诗。
《兵车行》(节选)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写作背景: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
3、第三期、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年-759年)这一个时期,包括杜甫45岁至48岁的作品,这个时期杜甫在逃乱时陷于叛军中为时九个月,后又为官约两年零两个月。
虽然短短只有三年多,但是杜甫创作出了二百四十多首诗,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乾元中寓居同谷县歌七首》等。
尤其是三吏三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的一个光辉顶点,是他那种“穷年忧黎元”的进步思想。
所谓“惊心动魄,一字千金”,说的正是这三吏三别。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4cc75ac0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b2.png)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多描绘社会万象,关注人民疾苦,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被后世称为“抒怀诗”的集大成者。
下面将为你详细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12年)的河南巩县,家境殷实,祖上是世袭官员。
他家境优渥,但杜甫从小心思敏捷,常观察天象,探究自然现象,不喜欢奢侈浪费的生活。
他聪明好学,熟读经典,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在20岁时考中进士,得到了官职。
然而,杜甫的政治梦想并未实现,相反,他的政治生涯遭遇了多次挫折。
他曾被任命为杂职官员,无法发挥自己的才华,因此辞去官职,选择放浪形骸的生活。
在他多次辗转各地,面对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深受触动。
他的诗作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他对朝政腐败和人民疾苦的关注。
他的诗作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揭示了他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
在他的一生中,杜甫经历了多次命运的起伏和家族的变故。
他曾多次被流放至偏远地区,并屡遭贫困之苦。
然而,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杜甫,反而激发了他对民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愤怒。
他在流亡途中勇敢面对困境,积极寻求救济,并不断写作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对社会的指责。
杜甫的诗作大部分描绘了社会的丑恶和人民的疾苦,但他也不乏描写自然之美和个人情感的作品。
他的诗句雄浑有力,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他的诗作在当时的文坛备受推崇,他的朋友辛弃疾称赞他为“子美诗寄江东客、总角声名共凤翼”,杜工部也盛赞他的诗句:“宫词八骏状豪奇,肃肃白日悬青墀。
”这一切都显示出杜甫诗才的高度评价。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如意,在晚年时他更是遭遇了丧子之痛。
770年,他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58岁。
他的去世对当时的文坛和他的亲密友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杜甫的诗作在他逝世后被称为“杜工部诗集”,广为流传。
他的诗歌风格对后世的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总的来说,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生平经历饱经沧桑,遭受严重的苦难,但他的诗作却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后人的心灵。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ca1989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dc.png)
杜甫的简介和资料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谏,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唐代“诗两杜”。
他的诗歌开创了“诗歌的社会意义”,与时俱进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矛盾和人民疾苦,使唐代诗歌的社会旨趣和思想观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一、杜甫的生平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家境贫寒,七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更加艰苦。
青少年时,曾游学于洛阳、长安,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
2.创作生涯杜甫开始创作诗歌是在20岁时,当时,他在长安做了一个御史的馆阁职员。
他的第一首诗是《辞别》。
他的诗歌自始至终始终忠于时代,受着玄宗、明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朝代的冲击和反复。
3.晚年生活770年(唐代大历十四年)冬,杜甫病逝于劳动创作中,享年59岁。
罹难前,他曾成立“昌谷草堂”,从官场弃捐,崇尚生命和自由,用诗歌表现他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反对官场腐败的呼吁。
二、杜甫的作品特点1.现实主义倾向杜甫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首要目标,反映了人民生活状况、历史演变和政治环境等。
他的作品叙述中采用了较多的客观、平实的语言,深切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2.批判社会现实他饱含激愤地控诉了腐败的官员、贪污的商人、饥荒、战争等社会弊病。
他反映的社会现实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使人们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处境和希望。
3.审美观点他的作品有着高尚的意识形态,强调道德精神和人道主义,对美的追求是具有一定的独创意义的。
杜甫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为诗歌创作的楷模和表率,成为世界诗歌史上的珍贵遗产之一。
三、杜甫的代表作品1.《三吏》《三吏》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三个不同岗位的吏员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官场的腐败和世俗的堕落。
故事最后有一个无法收拾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丽人行》《丽人行》是杜甫的另一部代表作。
它是一首寓情于景的爱情诗,描写了一位美丽的女子和一个亲密的恋人之间的情感故事,反映了杜甫自己的恋爱经历和社会现实,是一首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0d2e6fd0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1.png)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杜甫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巨匠之一,他的诗歌浪漫、真挚、豪放,影响深远。
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展开介绍。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字子美,号称“杜工部”,唐代伟大的诗人。
他生于贞元十八年(712年),卒于建中三年(770年),享年58岁。
杜甫是唐代末期著名的“诗人三杜”之一,他和杜牧、杜审言并称为“诗圣三杜”。
杜甫一生著书立说不少,他的代表性作品有《春夜喜雨》,《登高》,《范成大卿曹参陈情守岁》等。
这些诗句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也蕴含了杜甫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感悟。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1.早年生活杜甫生于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省新乡市),父亲杜秀才是一位保持贫穷的读书人。
杜甫小时候聪明好学,十分喜欢读书。
在他幼年时期,中国正处于“贞元之治”时期,社会治安稳定,文化风尚盛行,这为杜甫未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文学入门公元730年,杜甫赴郑州,在邵仙公的庇护下开始学习诗歌,并开始撰写自己的第一篇诗作《哀江头》、《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两年后,他移居洛阳,开始与王之涣等唐代文学巨匠交往,并广泛接触唐代各种艺术和文化。
3.遭遇生活困境公元744年, 唐朝进入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杜甫偕妻子和儿女,逃难至荆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家庭陷入了贫困和生活困境,他和家人多次流浪无依、无食可口。
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困难,也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4.投身官场公元756年,杜甫被任命为河南府的尉(即士县令),开始正式投身官场;后他还在梓州和西川担任推官和司录参军等职务。
在这段时间里,他深深认识到文学与政治的互动关系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
因此,他更加全面地关注社会问题和国家发展,他的《新婚别》、《北征》、《兵车行》等作品,都写出了他对国家、民族、人民的深深关心。
5.为文化艺术事业奔走公元768年,杜甫得知当时的宰相杜佑奉命巡视江淮地区,于是写下了《襄阳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表达对其的感慨。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7b42d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c.png)
诗圣杜甫生平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的诗作内容广泛,包括抒发个人哀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对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的批判等。
杜甫生平充满坎坷和辛酸,但也见证了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
一、早年生活和文学创作杜甫出生于大唐开元(712年)年间,他的家境并不富裕,家族曾经历过贫困。
他自幼好学,勤奋好问,尤其对文学充满热情。
早年的杜甫曾在家乡的私塾学习,后来经过多地游学,广泛涉猎古代经典和文史名著。
通过刻苦的学习和赋诗写作,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二、才华横溢的文学创作杜甫的文学创作极富个性,他的诗作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他关注农民的疾苦和社会的不公,以及国家面临的种种难题。
其中,杜甫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田园诗和慷慨悲愤的政治诗。
他通过田园诗展现了对纯真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而他的政治诗则直接表白了他对当时政府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具有很强的社会批判意味。
三、一生的坎坷和困顿杜甫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困顿,他多次遭遇财产的损失和政治上的打击。
他曾因遭遇灾荒而家破人亡,也曾因揭露官员贪污腐败而受到迫害。
身世得不到认同以及种种磨难,让杜甫的心灵充满悲伤和忧愤。
然而,即使遭受了种种打击,他仍然坚持写作,坚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晚年的驱逐和离世杜甫晚年的生活被命运所压抑,他屡遭驱逐和逼迫,无数次地流亡和离散。
晚年的杜甫无家可归,备受疾病的折磨,在身心疲惫之际,他的诗作依然展现出坚韧和力量。
770年,他不幸去世,享年58岁。
然而,他所创作的大量优秀作品,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瑰宝的一部分。
总结:杜甫是一位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伟大诗人。
他通过自己的诗作,表现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他的诗作承载了他的悲愤和抱负,展现出了他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尽管生活中曾遭受许多困难和不幸,但他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为后人留下了一片真挚热诚的诗歌海洋。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a94c9528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cd.png)
杜甫的简介和生平经历概括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精美绝伦,表现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考。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他的诗人身份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一生。
接下来,本文将对杜甫的简介以及生平经历进行概括。
一、杜甫的简介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生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12年),卒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70年)。
他的诗歌作品被誉为“诗史之巨星”,其作品从风景名胜、政治军事到道德理念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关注和反映,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杜甫盛年时期,以“杜工部”自称,后被追赠为太师。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家庭生活非常贫困,他的父亲是居民官,年少时,由于家庭的贫穷和生活的不顺,他曾经离家外出过,游历云南和广西等地。
后来到了成都,受到荀清泰和王叔文等文学家的培养,加入了“蜀派”,成为了该派诗歌的代表人物。
始唐乱后,杜甫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写诗,但是在中唐时期树立起诗人的名望。
他的许多诗歌篇目都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安史之乱。
他曾历任承事郎、温州刺史、杭州刺史,后辞官南下成都,避难于安史之乱后的山区。
在安史之乱后,杜甫的生活变得更加不稳定,经常流离失所。
他与朱天子、李白等人为好友,渡过了许多难关。
杜甫的诗歌作品除了表现自己的生存之外,还表现了对国家、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他的代表作《登高》寥寥数语,却表达出对当时混乱的社会情感的哀怨和惋惜。
另外,他的《城南逢谢康》、《三吏》、《阿房宫赋》等作品,也对国家的政治风险和人民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详细而深刻的描写,使人们深刻地反思历史,思考当代社会的发展。
总体来说,杜甫是唐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系中华民族美学的巅峰之作。
杜甫的成就是卓越的,不仅仅体现在其才华和作品的重要性上,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创作原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思想是固执,在其整个创作过程中,杜甫的思想、写作习惯,并没有受到他所处的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杜甫的简介生平事迹
![杜甫的简介生平事迹](https://img.taocdn.com/s3/m/841587e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f4.png)
杜甫的简介生平事迹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歌承袭了汉乐府的传统,强烈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深受后人推崇,被誉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家境贫寒。
早年家道中落,他曾经流落四方,历经战乱,甚至亲眼见到了当时社会上的贫困和苦难。
这些经历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诗歌充满了悲愤和对社会现实的呼吁。
杜甫年少时曾入学,但因家庭贫困而不得不辍学。
他一直酷爱文学,自学成才,在唐代文学界崭露头角。
他的作品内容广泛,主要包括抒情、咏史、议论等,其中以咏史最为著名。
由于他的作品暴露了唐朝官吏的贪污腐败,被认为是反唐的,所以多次被贬谪,深受流放所带来的孤苦与磨难。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创作,仍然坚持写作,不断谱写了一部唐代文学中声名独特的佳作。
杜甫曾多次被收录到了唐官方的文集,也被赵光义、李白等的文集所收录。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被喻为“旷古未有之才”。
杜甫离世后,其名声不断壮大。
唐朝中后期的文学界,自杨炯、司空图以来,文风庸陋,丧失了唐代前期的那股浩然之气。
直到唐末五代,诗歌才能重新兴起,彰显出杜甫的文化地位深远。
如今,杜甫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之朴茂的象征,人们视其为中国文化中最具备时代元素和革命意义的文学巨匠之一。
在现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中,杜甫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高峰之一,他的作品永远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成为文学艺术的不可替代的瑰宝。
总之,杜甫的诗歌承载了他对社会的热爱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他的一生充满了艰难与挫折。
然而,他的创作却是一直在探究着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尊、自立和自爱,这与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深刻的联系。
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他的作品,从中汲取正能量,共同迎接未来的挑战。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的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abee11a3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f7.png)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洛阳(今河南省)人,唐朝诗人,唐宗的臣子,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第一大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自幼受到文化教育,他曾受一位叫杜拾贝的文人之指导,习得竹简和绘画,唐太宗时期,他担任过京官。
但他在官僚体制中表现不佳,被迫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安身立命,由此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
杜甫的诗文,既有春景描写,也有抒发孤独、悲凉的情愫。
他曾写道:“松花已尽,胡蝶复来,满园春色尽苦思”,其中表达出对时下社会现实所凝聚的怅然之情,满怀着穷乡僻壤的慨叹,暗示出困境中的英雄气概。
杜甫也有许多作品涉及社会政治,如《把酒问青天》《贫贱夫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致酒行》等,他抒发的,深沉的思想是他的创作最大的特点。
他讽刺的眼光抑扬的调子,令人耳目一新。
杜甫有很多作品被后世传为佳句,他的诗比今人更能感悟生命的无常,他的诗经常能把心灵的苦楚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动容。
他的文学创作,受到众多后世诗人的影响,其作品也被广泛传诵。
杜甫曾经被称为“古今最伟大的诗人”,也被视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艺术的代表人物”。
杜甫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变,不仅表现出他理性的思想,而且充满着他的热情,他的诗歌体现出他对文化,社会和历史的思考,令人惊叹。
他笔下的诗句,也使今人对文学古典有了新的认识。
770年杜甫去世,留下无数经典诗句,他的作品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世纪的文学发展,至今无人可及。
和李白一样,杜甫被赋予了“诗圣”的称号,其作品被收录于大唐贤臣《西汉乐府》之中,影响也深远。
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769e44bb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0.png)
杜甫生平经历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史之巨星”,他创作了大量揭示社会问题、描绘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生平经历丰富多彩,下面我将为您详细介绍。
杜甫的家世并不富裕,他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巩县一个贫困的士族家庭。
杜甫的父亲杜审言是一位地方官员,他深受杜甫的影响,给予了他良好的教育。
然而,由于杜甫家境贫寒,他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困苦与挫折。
父亲去世后,杜甫负担起家庭的重担,开始经商以维持生计,然而他与商业之路并不相容。
杜甫的教育背景较为丰富,他曾就读于洛阳的春秋学院,接受了古代儒家的经典教育。
在学院期间,他对古代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撰写诗歌。
在此期间,杜甫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李白等。
他们一起探讨诗歌创作,相互激发灵感。
杜甫在成年后,开始了他漫长而坎坷的求仕之路。
他曾数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
然而,这并没有打击他坚持不懈追求仕途的决心。
杜甫相信自己的才华,他坚信通过自己的笔墨可以宣扬正义与公道,为天下苍生呐喊。
杜甫的诗歌作品展现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他的作品大都描绘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公,反映了他对当时朝政和社会状况的不满。
杜甫的诗作风格独特,以铿锵有力的辞章、悲壮的意境和深邃的人文情怀著名。
他的作品中洋溢着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也奠定了他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杜甫一生多次迁居,寻求机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曾居住在江西、湖南、洞庭湖流域等地,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战乱、饥荒和社会动荡,这些亲身经历都深深烙印在他的诗中。
然而,他一直未能在仕途上取得成功,这使他倍感沮丧和失望。
尽管如此,他依然坚持以诗歌表达自己对时代问题的思考。
在文人圈中,杜甫深受其他诗人的尊敬和赞美。
他与王维、李白等人有着广泛的交往和交流,对彼此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的诗歌屡获嘉奖,也多次遭到朝廷的贬抑与排斥。
然而,这并没有阻挡他创作的步伐,他坚持用诗反映社会问题,以声音唤醒人们的意识,因此广受后世赞誉。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杜甫的生平和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592e572feff9aef8941e0647.png)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对客观现实作真实而又具体的描写,是 杜诗,特别是其叙事诗的重要艺术特色。 如《北征》中,对回家后见到贫困生活 中子女的情状的描写;《垂老别》中, 对老夫老妻无限伤心的心理状态的描写。 杜诗的工笔描绘,塑造了众多的平民形 象,这在前此的诗歌中是少见的。
9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
14
五、作品选讲: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15 被驱不异犬与鸡。
6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二)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抒发感情爱 憎分明。
(二)描写事物真实细腻。 (三)寓主观倾向于客观叙事之中。 (四)高度凝炼与丰富多彩的语言。 (五)杜诗完善了多种诗歌体式。
7
(一)反映生活高度概括, 抒发感情爱憎分明。
诗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或事, 加以艺术的概括,反映丰富多采的现实 生活,揭示生活的本质,表现了诗人鲜 明的爱憎。如《兵车行》、“三吏”、 “三别”、《羌村三首》、《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别”等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忧国忧民的炽烈感情, 标志着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
4、第四时期(48-59)漂泊西南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内
容更加丰富,感情更加深沉,诗律更加细密,形式更
加多样。
2
(二)杜甫的思想:
杜甫的一生是接近人民、同情人民,揭 露黑暗、批判暴政的一生。杜甫的思想 是儒家“匡时济世”的思想,其思想核 心是忧国忧民,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 民思想是统一的。这种思想,由于时代 的动乱和生活的坎坷穷困而逐步加深, 也由于诗人逐步接近人民而又不断加强。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的生平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8ab70138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a1.png)
杜甫的生平阶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712年2月12日,卒于770年。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家族出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都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
他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的人生经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漫游时期(712年-736年):这个时期杜甫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曾两次长期漫游,登山涉水,游历名胜古迹。
2. 困居长安时期(736年-746年):这个时期杜甫在长安城流浪,生活贫困,曾多次向权贵献诗以求得一官半职。
3. 乱世为官时期(746年-757年):这个时期杜甫被任命为检校工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等职位,但因直言进谏而多次被贬谪。
4. 漂泊西南时期(757年-770年):这个时期杜甫流亡西南,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吐蕃入侵等事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
![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2edef575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91.png)
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的生平经历简介诗歌素材------杜甫(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杜陵布衣,京兆杜陵人,生于河南巩县。
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诗人,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享有不纳租税、不服兵役的特权。
杜甫诗的风格多种多样,公认杜甫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
“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
“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是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
杜甫诗歌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了解杜诗“沉郁”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杜甫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的思想倾向。
另外体会他诗歌“顿挫”的艺术特点,还应了解一点诗歌格律常识。
杜诗无处不在的忧国忧民的现实内容和诗人不惜牺牲自我的思想情情怀构成了他“沉郁”的诗歌风格,并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他的风格特点是由现实主义内容所决定的。
首先,杜诗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对人民百姓的关注和同情。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赴奉先咏怀》)不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的深刻同情,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百姓受剥削凌辱的现实。
其次,杜诗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诗人的喜怒哀乐是和祖国命运的盛衰紧密相连的。
安史之乱危及国家前途时,面对破败的山河,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时他又“涕泪满耶裳”,在漫长的期待和奔走中他甚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苏联停浊酒杯。
”杜诗对百姓的同情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人与的颠涕流离,作者的诗情寄托其中,郁结深度而寄寓深广。
杜甫“顿挫”的风格主要体现在五、七言近体诗中,杜甫的叙事诗大多采用五、七言的古体诗,而抒情诗多用五、七言近体诗。
他们近体诗讲究结构的回环照应,音节旋律的铿锵顿挫,对仗的工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杜甫生平
![杜甫生平](https://img.taocdn.com/s3/m/cb884d768e9951e79b8927fe.png)
又如《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星垂平野阔, 星垂平野阔 流",用一个"垂"字,便显出了夜间平野的广 阔,用一个"涌"字便显出了月光如水和浩浩大 江的气派. 再如《兵车行》中"牵衣顿足拦道哭 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连 牵衣顿足拦道哭 用四个动词,把送别者悲痛欲绝,无可奈何的心 理,动作,刻画得多么生动. 杜甫诗中还善于引用俗语,方言,这主要表现 在一些古体诗中.如《新安吏》:"中男绝短小, : 中男绝短小,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兵 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新婚别》 《新婚别》:"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些都很接近当时的口 语,读起来非常朴素生动.
陷贼和为官时期(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756—759年) ),陷贼和为官时期 756—759年
在长安,杜甫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哀江 头》,《月夜》等著名的诗篇.强烈的政治性和炽热的忧 国忧民感情,是这个时期作品的突出特色,它标志着诗人 的创作进入高潮期.许多叙事性优秀诗作更是思想性和艺 术性的完美结合,代表了杜甫诗歌写实艺术的独特成就.
杜 甫 像
读书和壮游时期( (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6年) )主要是在家读书.20岁以后是他的壮游时期. 这个时期的漫游生活,使杜甫有机会游览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和 文化古迹,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结交了友人.这个时期 他曾写下著名的《望岳》诗,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会当凌绝顶, 小"的雄心壮志和蓬勃朝气.诗歌创作具有盛唐诗歌的特质.
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
![杜甫简介及人生经历](https://img.taocdn.com/s3/m/0d1affc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b.png)
杜甫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素有“诗圣”之称,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我国现实主义诗篇创作过程中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下面是我整理的杜甫的生平简介相关内容,欢迎大家参考。
杜甫的生平简介1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河南巩县。
祖父杜审言是唐初著名诗人。
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
从此进取无门,生活贫困。
直到天宝十四年(755),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一职,负责看管兵甲仓库。
同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时杜甫正在奉先(今陕西蒲城)探家。
第二年他把家属安顿在鄜州羌村(今陕西富县境),只身投奔在灵武(今甘肃省)即位的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押到沦陷后的长安,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叛军杀戮洗劫的暴行和百姓的苦难。
直到至德二年(757)四月,他才冒险逃到肃宗临时驻地凤翔(今陕西省凤翔县),授官左拾遗。
不久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此他对现实政治十分失望,抛弃官职,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严武死后,他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
两年后,离夔州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
唐太宗大历五年(770),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
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
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
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
有《杜少陵集》。
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资料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平经历2篇
![杜甫生平经历2篇](https://img.taocdn.com/s3/m/43b4862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f.png)
杜甫生平经历第一篇:杜甫生平经历(一)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世称杜工部,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艰辛,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
杜甫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军事将领。
由于家境优越,他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杜甫年轻时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并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充实自己的知识。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不顺利。
他幼年丧父,青少年时期,杜甫家族遭到了政治迫害,他们的财产被充公,杜甫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放弃读书,选择了跟随叔叔学习经营农田的技能。
虽然一度陷入贫困,但他依然不放弃对学问的追求。
杜甫成年后,他决心走上文学之路。
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多次落榜。
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反而更加勤奋努力地学习和写作。
他把很多时间都用在了阅读和思考上,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写作经验。
在中年时期,杜甫遭遇了家庭的破裂和个人的悲伤。
他的妻子去世,他的两个女儿也相继离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和悲痛。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崩溃,而是用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他写下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诗篇,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关注社会疾苦和人民冤屈。
他常常表达对统治者的批评和为民众发声。
他的作品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景象和人们的疾苦。
他的诗歌触动了许多人的心灵,被誉为“诗史之中的史诗”。
然而,尽管杜甫的诗歌很受欢迎,但他的晚年生活并不宽裕。
他曾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官职,但都未能成功。
他一度陷入深深的失望和绝望,但他仍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坚持写作。
他的晚年作品更加注重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问题,充满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
杜甫于770年去世,享年59岁。
他的诗歌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被广泛传播和传诵,被誉为“诗圣”。
杜甫以其悲愤的诗篇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伟大诗人。
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
![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80c5cdfc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7b.png)
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原创版2篇】篇1 目录1.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2.杜甫的生平经历3.杜甫的诗歌创作4.杜甫的影响力篇1正文一、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然而,他的生活经历并不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一帆风顺。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士族家庭,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
然而,在他20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家道中落,他只能依靠亲戚朋友的资助继续求学。
二、杜甫的生平经历杜甫在年轻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他游历名山大川,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
在29岁时,他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然而,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他多次被贬谪,甚至一度流离失所。
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
三、杜甫的诗歌创作杜甫的诗歌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他的诗歌主题多样,包括山水田园、历史人物、社会现实等。
他的代表作有《登高》、《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这些诗歌不仅在当时广为传颂,至今仍被人们所传唱和喜爱。
四、杜甫的影响力杜甫作为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篇2 目录1.杜甫的生平简介2.杜甫不为人知的职业经历3.杜甫诗歌风格的变化及其原因4.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篇2正文杜甫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然而,除了他的生平和诗歌之外,杜甫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以下是杜甫不为人知的故事:1.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出生于唐朝的一个中等之家,从小就聪明好学。
他在年轻时曾经出过游,游历了南北各地,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后来成为了一名官员,担任过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宰相和巡抚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生平经历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751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
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年)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营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永泰元年(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77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