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六章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 填空题
6.1 本区的历史古都有北京、______、______和______。 6.2 ______、______和______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6.3 盘山三胜是指上盘______,中盘______,下盘
______。 6.4 河南省的______拳术和______拳术名扬海内外。 6.5 河北省的“黄金海岸”是指________;山东省的“黄
上有什么不同?
▲ 实训题 6.1 拟从学校所在地对黄河中下游旅游区进行5~10日游,试选
择景点,设计路线,模拟旅游。 6.2 草原风情旅游的主要项目有哪些? 6.3 画出故宫至天安门广场地区示意图。
1)龙门石窟 2)关林 3)古墓博物馆 4)洛阳牡丹
6.2.4 青岛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部的胶州湾,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 三面临海,一面着陆,市区坐落在起伏的丘岗上,各式 红楼别墅参差错落,掩映在万绿丛中。碧海、蓝天、红 瓦、绿树被称为青岛“四大景观”。这里气候温和宜人,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滨广阔,海滩优良,是全国著 名的观光避暑胜地。青岛风景名胜众多,著名的有栈桥、 鲁迅公园、海滨浴场、八大关、崂山等。每年六月下旬 举行隆重的青岛国际啤酒节。
本区以璀璨的华夏古文明驰誉世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构成旅游资源 的突出特点。北京地上文物存量居全国各省之首;河南地下文物数量 为全国第一;山西现存辽金以前的地面古建筑占全国总数的70%;山 东齐鲁文物古迹居全国之首。
由于地貌类型多,本区自然风景齐全,尤以名山、海滨和草原风光为 突出。全国著名的海滨,本区占有相当比重,是理想的游览观光度假 胜地。国家级风景名山,本区拥有13处,各具特色。以天然植被为资 源的草原观光特色旅游,在全国占有垄断地位。随着旅游条件的完善, 草原旅游的观光点和路线会不断增加。
旅游地理学学习笔记
第一章1、①、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郭来喜)。
具有新兴性、综合性和应用性三个性质,地域性、综合性、边缘性三个特点。
②、其研究对象为构成旅游三大要素的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开发者、旅游经营管理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旅游业)。
③、研究内容包括9个方面,即:旅游者、旅游资源评价、旅游通道、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区划、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流预测、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与规划、旅游地图。
第二章1、地理环境:是地球表层的山川、气候、居民点、生产活动、物产、交通等各种自然和人文因素的总和。
2、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地球表层中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具有一定地理结构特征,并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一种实体系统。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有意识的利用改造自然,所形成的认为景观。
3、旅游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独立、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的关系。
4、①、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利影响:美化旅游地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有利于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②、自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组合与分异是自然旅游只有产生吸引力的源泉,具有组合和分异特性的气候、水体、生物等要素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保障,地质地貌环境是自然旅游只有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5、①、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旅游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增加外汇收入,平衡国际收支;有助于货币回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旅游开发对城市建设的影响:有效改善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卫生工作、旅游工作旅游活动对文物古迹的影响:有利影响注意表现为保护作用,即修复、恢复、隔离等。
不利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文化修养不高的旅游者的某些低劣行为对文物的破坏和耗损;由于景点盲目接待,超出景点容量,而造成的无意识破坏;不正当的开发行为造成的破坏(旅游开发、城市建设开发、道路通讯线路的开发)旅游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促进旅游地社会文化的发展;不正当的旅游活动行为,导致区域文化庸俗化;干扰旅游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破坏宗教气氛、干扰正常宗教活动;导致社会文化的过渡商业化。
举例说明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
举例说明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造成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了大众旅游的时代。
旅游不再是少数人才能享受到的高贵奢侈品,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消费的大众商品。
正因为如此,随着旅游活动的频繁、广泛的开展,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旅游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就旅游者来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加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
自然而然的产生对旅游的需求,从而希望通过进行旅游活动达到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的效果。
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与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紧密联系。
就“游”而言,不得不说的是景点景区的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旅游活动不仅能够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
而且有利于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美化。
旅游景区为了吸引游客,首先要美化景区的自然环境以供游客欣赏。
旅游吸引物和基础设施是景区观赏的基础。
消极的影响:旅游活动的开展也会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如在“黄金周”期间,游客人数通常都超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
不仅如此,旅游活动的开展,产生大量的垃圾,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系统以及减损环境的美学价值。
如2013年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八达岭长城人满为患,垃圾满地。
一些景区的名贵植物被游客拔走,景区里的动物因游客的不合理喂食而出现问题等屡见不鲜。
(二)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积极的影响:旅游活动对人文地理的影响极其广泛。
经济方面,旅游业属于服务行业,能够吸纳大量的人员就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旅游不仅可以创造外汇,平衡国际收支。
而且能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善。
另外,旅游活动也扩大了税收得来源。
例如,桂林这座“山水甲天下”的国际旅游城市就以其旅游业引领城市的发展。
2013年桂林市的旅游总收入占GDP的四分之一。
旅游业已成为其发展的主打产业。
社会文化方面,旅游活动促进世界范围内社会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民族文化的保护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的 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 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 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 种生态经济,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 活动。
真题
(2010· 江苏地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
保持适度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 持续性 原则 社会发展应保持在 资源和环境的承载 能力之内,寻求可持 续发展 人口规模, 合理开发和 利用自然资 源,处理好 发展经济和 保护环境的 关系 伏季休 渔制 度、牧 场轮牧 等
共
环境问题不受国
国际社会应超越 国界、民族、宗 教、文化的制约, 以积极、务实的 态度参加环境领 域中的国际合作
循环经济模式图”。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③④⑤的含义符合该循环系统的是 A.种苗培育、饲料加工、排放、废弃物、饲料 B.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废弃物、肥料 C.种苗培育、水窖集雨、净化、废气、饲料 D.水窖集雨、饲料加工、供暖、肥料、废弃物 (2)该园区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小农经营 C.商品率高 B.集约化程度低 D.科技水平低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宇宙飞船经
济”是强调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物 质循环使用,并不产生污染,这种思想会促进人 类社会的发展。
考查点二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然而,人 类在谋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将生态破 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 系,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据此回答 3~4 题。
(3)保护生物物种的生存环境, 即建立相对完整的自然 保护区网络 (4)公平性 (5)共同性 (6)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尤其是避免了药物对生态 环境的污染,同时防治密度大,效果好。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
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很新的学科,它的主要内容是研究旅游活动中的地理学问题,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这一学科还涉及其他学科,如政治学、社会学等,从而全面探讨旅游及其地理环境。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二是研究旅游地理学问题,重点放在揭示旅游者与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系。
首先,旅游活动会影响地理环境。
旅游活动会直接影响景观:旅游活动会破坏景观,如损坏植物,加剧植物受病害的影响,导致区域生态受损或破坏;旅游活动会加速地形的改变,如植被覆盖、山根被塌陷;旅游活动会改变环境条件,如污染水域,改变土壤和气候条件;旅游活动会破坏自然秩序,如破坏植物育种空间,进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
旅游活动还会影响社会发展,旅游对产业及就业的影响最为显著,如旅游经济的增长,削弱工业及农业的发展,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将影响当地居民的社会结构,因此,旅游活动的影响是广泛的。
其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揭示旅游者与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系。
具体而言,旅游地理学围绕以下五个研究内容展开:一是研究旅游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二是研究旅游活动对个体、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影响;三是研究旅游者的行为模式;四是研究旅游发展中的地理空间分布;五是研究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
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旅游活动的影响、探究旅游者与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的发展,提高旅游活动的科学性、可持续性,以达到旅游发展的健康有序的目标。
同时,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有效的旅游管理理念,丰富旅游休闲活动,促进地理环境及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我们生活的更加和谐、美好的目标。
以上就是《旅游地理学的概念》的全部内容。
旅游地理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只有继续探究、深入研究和加强实践,才能实现这一学科的有效发展。
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观念的转变,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
然而,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旅游发展。
首先,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不可忽视。
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通信和酒店等,这些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对地理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为了吸引游客,一些地方改善了道路和桥梁,提高了交通便利性,这对当地居民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旅游业还能促进当地文化和传统的保护,鼓励居民传承和传播自己的文化遗产。
然而,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首先,旅游业的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可能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
例如,一些热门旅游景点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水源和空气质量恶化,甚至造成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可能引发文化冲突和社会问题。
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可能受到外来游客的冲击,传统文化受到侵蚀,社会稳定性受到威胁。
为了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其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
首先,需要制定和执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对旅游开发和经营的监管。
例如,对于一些脆弱的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应该限制游客的数量,制定合理的游客流量管理措施,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应该鼓励和支持可持续旅游的发展。
可持续旅游强调保护环境、尊重当地文化和社区参与,可以通过推广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和农村旅游等方式来实现。
此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
公众应该增强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了解旅游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改变不良的旅游行为。
旅游从业者也应该接受相关培训,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感。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地理环境的消极影响。
总之,旅游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第六章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一、旅游地理环境
1.地貌类型齐全
本区兼具山地、 海滨、平原、高原 、湖泊、河流、丘 陵等地貌。
2.江河湖海广布
本区兼有黄河、海河、淮河、长江四大水 系,以黄河水系和海河水系为主。
3.大陆性季风气候典型
本区大部分地区位于暖温 带气候区。其中,京、津、
冀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
候;黄土高原属暖温带大陆 性气候;秦岭山地属暖温带
任务八
8.圆明园遗址公园
黄河中下游旅游区
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淀,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 年),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园组成。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 大型皇家宫苑。它继承了中国三千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 又有江南水乡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吸取了欧洲的园林建筑形式,把不同风格 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在整体布局上使人感到和谐完美,真可谓“虽由人做,宛自 天开”。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法国 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 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园内各殿堂内装饰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 具,陈列有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园中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园中各 处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 圆明园,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规模、杰出的营造技艺、精美的建筑景群、丰富 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而享誉于世,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 和“万园之园”。 不幸的是,这一世界名园于1860年10月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劫掠焚毁,以后 又经历了无数次毁灭和劫掠,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圆 明园犹如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史册,具有撼人心魄的价值。站在西洋楼残石断柱前, 人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呐喊。
第六章黄河中下游区
(四)文化艺术繁荣
• 历史久远,多朝都城——北京。 • 音乐舞蹈、杂技曲艺蓬勃发展。 • 京剧、评剧、豫剧、秦腔、河北梆子、吕剧等。
(五)旅游商品丰富
• (2)被国务院列为历史文化名城的99座城市中,本区占 30座。
• (3)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本区占两个,即龙门石窟和 云冈石窟。
• (4)闻名中外的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清东陵、西陵, 曲阜孔府、孔庙、孔林。
• (5)众多著名历史人物出生于此或以此为主要活 动地:
• 轩辕黄帝、炎帝、颛顼和帝喾、尧、舜、禹、燧 人氏、华胥氏、周文王、秦始皇、老子、孔子、 孟子、庄子。
1.太行山
• 耸于京、冀、晋、豫四省市间。北起北京西山, 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 原,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 河南两省的天然界山。也是黄土高原的东部界线。
2.冀北山地
• 雾都山、小五台山、恒山、燕山、八达岭、居庸 关长城、明十三陵、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山 海关、木兰围场等
• 1、工业: • 有丰富的煤、铁和油气资源,是全国重要的燃料
动力、钢铁基地。 • 2、农业: • 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是我国小麦、棉花基地。
• 3、特产:
• 山西的汾酒、陈醋,陕西的西凤酒、杜康酒,青 岛的啤酒,崂山的矿泉水,河南信阳毛尖茶,天 津鸭梨,烟台苹果。
• 4、传统手工艺品:
• 北京的景泰蓝、牙雕、玉雕、地毯、绢花,陕西、 河南的唐三彩,山东的鲁砚,潍坊的风筝等。
第六章 黄河中下游区
• 知识目标:
• 1.掌握黄河中下游旅游区的自然、人文环境特点 和旅游资源特征。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
《旅游地理》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旅游地理学的概念与定义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专注于研究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规律。
它涉及对旅游现象的空间分布、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旅游活动的影响等方面的探讨。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1.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旅游者的定义、分类和特征- 旅游动机的理论与实践- 旅游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旅游者的空间流动模式与规律- 旅游者行为的空间分布特征2.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评价- 旅游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旅游资源评价的理论与方法- 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与策略- 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3. 旅游地的发展与管理-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旅游地的空间结构与功能分区- 旅游地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旅游地的管理模式与政策制定4. 旅游区域影响- 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旅游对区域社会文化的影响- 旅游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 旅游区域影响的评价与调控5. 旅游规划与设计- 旅游规划的理念与原则- 旅游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旅游规划的实施与评价- 旅游地的规划设计与案例分析三、旅游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旅游主体(旅游者)- 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 旅游者的消费行为- 旅游者的旅行模式2. 旅游客体(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因素-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3. 旅游媒介(旅游企业)- 旅游企业的类型与功能- 旅游企业的运营与管理- 旅游企业的市场策略4. 旅游支持系统(政策、环境等)- 旅游政策的作用与影响- 旅游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旅游环境的质量与保护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定性研究方法- 观察法- 深度访谈- 案例分析- 文献综述2. 定量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 空间分析- 模型构建- 实证研究3. 实地考察方法- 考察目的地的选择- 考察内容与方法- 考察数据的整理与分析4. 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 经济学视角- 社会学视角- 心理学视角- 生态学视角五、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 初始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旅游地理学的起源- 早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重点- 旅游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确立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旅游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旅游地理学在实践中的应用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旅游地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化- 国际交流与合作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一、引言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历程反映了人类对旅游活动认识的深化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人文地理学导论课程教材
人文地理学导论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到地理、历史、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人文地理学导论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研究领域,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的综合分析能力。
第一章:引言人文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起源和发展,介绍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文化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
地质构造、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地理要素会对人类文化的形成和演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章:经济地理与城市发展讲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不同地理环境中的资源利用方式和产业结构会导致经济发展的差异。
第四章:社会地理学与人口迁移介绍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范畴,分析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口迁移现象的地理分布和原因,以及人口变动对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影响。
第五章:文化地理学与地方认同探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分析地方认同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地方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第六章:旅游地理学与地域形象介绍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地域形象对旅游业的影响。
地方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对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七章:城市地理学与城市规划讲述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城市规划的实践。
城市地理环境对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的影响,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分区的分析。
第八章:区域发展与地理战略探讨区域发展的地理背景和地理战略的制定。
区域发展的地理边界和空间组织,以及地理战略的意义和实施。
第九章: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展望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人文地理学在全球化、气候变化、城市化等问题上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结语总结人文地理学导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强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人文地理学导论课程为学生打下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人文地理学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旅游学第六章
一、填空题1.对旅游市场进行细分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选择和确定目标市场。
2.一般地讲,站在旅游目的地的宏观角度去考虑旅游市场划分问题时,一般多使用地理因素标准。
对于微观层次上的旅游企业经营而言,则更宜采用以旅游消费者的某些特点为标准进行市场细分。
3.世界旅游组织将全球划分为六大旅游区,即欧洲旅游区、美洲旅游区、非洲旅游区、东亚太旅游区、中东旅游区和南亚旅游区。
4.作为全世界主要的国际旅游接待地区,欧、美和东亚太地区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
5.从50年代至今,欧洲地区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
6.旅游营销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使有限的预算经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
反之,如果不知其效用如何,就不可能发现促销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7.我国旅游海外客源市场的现状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为主、三为辅”,即以港澳台同胞、华侨为主,外国旅游者为辅;以亚洲为主,欧美为辅;以日、美等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周边中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辅。
8.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目前将我国的出境旅游一般界定为我国公民的自费出境旅游,并且将其划分为出国旅游、边境旅游和港澳游三个组成部分。
9.在港澳台市场中,香港是我国内地旅游业开展海外营销工作的重点。
10.从旅游市场是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和潜在购买者这个意义上来讲,旅游市场指的是旅游客源市场或旅游需要市场。
二、单项选择题1.下列划分旅游市场的标准中,属于宏观标准是D。
A.游客的性别B.旅游形式C.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D.市行政区划2.无论是国际旅游接待人次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居第二位的是A。
A.美洲B.非洲C.欧洲D.东亚和太平洋地区3.无论是国际旅游接待人次还是国际旅游收入,居第三位的是D。
A.美洲B.非洲C.欧洲D.东亚和太平洋地区4.从来华旅游人次的绝对数上看,我国旅游业第二大客源国是D。
A.美国B.英国C. 日本D.韩国5.二战以后,世界旅游流时空变化的一个最典型的特征是B。
A.高度集中于欧美地区B.亚太地区迅速崛起C.区域内国际旅游流十分显著D.欧洲地区相对减少三.多项选择题1.下列属于旅游市场划分中的宏观标准的是AB。
七年级地理下第六章知识点
第六章:气候与地理一、气候的形成与类型1.气候的形成:气候是指地球表面上其中一地区长期平均天气状况的总和。
气候主要由大气循环、纬度、海洋性、大陆性和高度等因素影响。
2.气候类型:(1) 热带气候: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 savanna 气候,一般位于赤道地区,年平均温度高,降水丰富。
(2)温带气候:分为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受季风影响,冬季干燥,夏季湿润;温带海洋气候四季分明,湿润。
(3)寒带气候:较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温度低于0℃,夏季炎热,冬季严寒。
(4)高山气候: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逐渐降低,山顶常年被冰雪覆盖。
(5)大陆性气候:位于大陆内部,季节性温差大,降水少。
二、自然灾害与地理1.自然灾害的类型:(1)地震: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地壳的震动,造成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2)台风:热带海洋上自由旋转的气旋产生,风力大,降雨丰富,会引发洪涝灾害和水灾。
(3)洪灾:地表积水过多,导致河水泛滥,造成低洼地区的严重灾害。
(4)干旱:长期天气干燥缺水,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5)沙尘暴:干旱地区或草原地区强风刮起泥沙、尘土等,形成暴风,并引发能见度降低和空气污染。
2.影响人类生活的自然灾害:(1)经济影响: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建筑毁坏、交通中断等,给经济带来巨大损失。
(2)人类生活影响:自然灾害会造成人员伤亡、居民被迫撤离等,影响人类日常生活。
三、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1)区位优势: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可以发展贸易、交通和旅游业等。
(2)自然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可以带动经济发展。
(3)气候和土壤:适宜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和种植业的发展。
(4)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会产生负面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城市的扩大会导致土地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工业化:工业污染和工业废物的排放对土壤、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第6章 第一节 关东文化旅游区
二人转
二人转
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
(3)林海雪原中的游猎风情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
鄂温克族
(4)乌苏里江上的渔猎乐趣
赫哲族是我国少有的靠打鱼为生的、使用 狗拉爬犁的民族
赫哲族的男子和女子
赫哲族的鱼皮衣
2、独特的发展历史与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
筑艺术 3、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发展旅游的社会 经济条件良好
第六章 林海雪原 ——关东文化旅游区
第一节 旅游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旅游业 的影响
一、旅游自然地理环境
1、冷湿性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旅游资源优势突
出
(1)冬季寒冷漫长,冰雪旅游资源丰富
滑雪、滑冰、冰球、冰帆、冰橇、冰陀螺、
狗拉爬犁等体育、娱乐活动。
中国四大自然 这是一种冰上运动项目,现已逐渐演变成冰上娱乐项目。冰帆由帆、 舵、刀为主件构成,像帆船一样靠风力滑行,船体呈十字形,底面有三把冰刀。 四级或以上风力可使其速度达每小时30公里。在冰面上,游客既可使冰帆顺风前 进,又可使其逆风返回,各种风向皆能适应,舵手可随意调整方向。在冰封的江 面上,乘冰帆游乐趣味无穷。
狗拉爬犁
亚布力滑雪场狗拉爬犁
(2)夏季温暖短促,避暑胜地众多
(3)我国的“北极村”——漠河的“白夜”
奇景
2、黑土地上的茫茫林海,生态旅游地域广
阔 3、火山熔岩地貌奇观荟萃,观景、科考、 康疗皆宜
二、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1、多元文化复合的民俗风情
(1)独具北国风采的冰雕艺术
(2)东北乡土气息醇厚的民间艺术。
中国旅游地理第六章蒙宁旅游大区
第六章塞北风光、游牧草原——蒙宁旅游大区第一节概述一、旅游地理环境(一)自然地理环境特征1、坦荡的高原和河套平原2、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1、浓郁的民族风情内蒙古大草原上生活着3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蒙古族为主体,还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丁绚丽多姿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
2、边塞风情浓郁3、方兴未艾的沿边境开发、开放二、旅游资源类别1、温带草原景观2、“江南”好风光——河套平原3、灿烂的民族文化第二节内蒙古自治区一、概况——内蒙古有“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矿藏”的美称。
内蒙古自治区是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
蒙古族信仰藏传喇嘛教,历史上“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
内蒙古高原是我国四大高原中的第二大高原,从东北向西南绵延3000多公里,可划分为呼伦贝尔高原、锡林郭勒高原、乌兰察布高原和巴彦淖尔、阿拉善及鄂尔多斯高原四部分。
内蒙古在我国最北部的高原地区,远离海洋,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内蒙古的多数地区冬季长达5个半月,一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从南向北由-10℃递减到-30℃。
最低气温一般在-25℃~-45℃之间。
农林牧是内蒙古最大的优势资源。
人均耕地居全国第一,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倍;内蒙古的森林面积居全国之冠,以"祖国绿色宝库"大兴安岭为主的森林面积达1407万公顷。
内蒙古拥有奇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名胜古迹有四大类别,即陵园古墓、古城遗址、寺庙古塔以及革命家、革命活动遗址。
内蒙古的自然景观有: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大草原、大兴安岭原始森林。
二、主要旅游景区1、呼和浩特市名胜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市位于土默川平原东北端,京包铁路线上。
人文地理第六章复习题
复习思考题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一、填空题1.由于休闲活动是休闲者自己来选择和参加,因而它具有、自由性、消遣性和。
2.旅游地与客源地空间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相互间的、和,遵循空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3.按资源利用的角度,旅游资源可以分为和。
前者指那些在旅游过程中被部分消耗掉,但仍然能通过正当途径再生产所补充的一类旅游资源。
后者指那些在自然生成或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遗存物。
4.旅游活动的构成包括:、、。
5.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的。
二、名词解释1.休闲2.旅游3.旅游资源4.旅游环境承载力5.旅游业三、单项选择题1.下列活动属于旅游的是:()。
A、家庭阅读B、室内运动C、看电视D、在异地的公务会议2. 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是()。
A.人的心理需要B.旅游资源分布的不平衡C.地理环境的差异D.经济的地区差异3、()是构成旅游活动和旅游事业最基本的要素。
A、旅游者B、旅游资源C、旅游动机D、旅游目的4、下列属于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评价的是()。
A、投资条件评价B、特色评价C、密度评价D、容量评价5、用来度量旅游活动的季节性所引起的指数是()。
A、高峰指数B、地理集中指数C、季节性强度指数D、综合指数6、()因素是影响旅游地和可原地空间相互作用的重要因素。
A、时间B、语言C、文化D、距离7、旅游资源效益评价,不包括()等方面。
A、区位条件评价B、经济效益评价C、环境效益评价D、社会效益评价8、下列不属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因子有()A、社会文化环境因子B、自然条件因子C、社会经济环境因子D、生态环境因子9、旅游地承载力指数强度分项不包括()A、游客密度B、游客年龄C、旅游用地强度D、旅游收益强度四、多向选择题1. 下列活动属于休闲活动的是()。
A、看书B、看电视C、室内运动D、外地观光2. 旅游活动和休闲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A、时间B、身体C、金钱D、机会3.旅游活动的构成要素包括()。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第六章 聚落--人类的聚居地
第六章聚落——人类的聚居地6.1 聚落与环境一、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1、聚落: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
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乡村聚落:村庄、村落、渔村、山寨等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矿业、交通重镇,文化、商贸之城,政治之都(大城市往往具备多种职能)主要从事非农业活动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主要差异是:生产方式的不同2、乡村聚落数量多于城市聚落,但居住人数大致各占世界总人口数一半二、聚落与自然环境1、分布: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等社会经济条件好:交通便利、资源、政策等2、形态:受地形、河流等因素影响,呈条带状或团块状补充乡土地理:1、我们家乡黄土高原的代表性民居是什么?与我们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答:窑洞。
黄土高原植被稀疏,建筑用材稀缺。
而黄土直立性强,就地取材气候冬冷夏热,房屋建筑墙厚、窗小,保暖性好,冬暖夏凉气候干燥多风沙天气,窑洞一般背风坡,保暖驱寒,避免风沙天气的侵害。
2、太原聚落发展的条件:自然:地形:东、西、北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雨热同期,气候适宜,水源:黄河支流汾河穿过,水源充足土壤:适宜的气候与汾河滋养土地,土地肥沃社会经济:资源: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资源丰富农业: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工业:丰富的煤炭资源推动工业发展,还有太钢交通:拥有火车、高铁、地铁、飞机等多种形式,交通便利政策:国家中部计划、一带一路计划的扶持文化历史:晋祠、永祚寺(双塔寺)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6.2 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一、聚落的发展1、聚落发展的显著特点:规模扩大,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增加2、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3、城市发展的影响:利:推动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弊: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光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噪声污染)、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等4、城市发展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人文地理学课件第六章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3、旅游流和空间移动规律
右图中,点画方块区代表指定国在方形 上表示出每个国家接收的和派出的旅游 者的比例。图上的点画方块区代表指定 国从其它13国接收的旅游者的总数。有 影线穿过的大方块代表有标有名字的国 家派往其它13国的旅游者的总数,按比 例绘制的黑方块表示这些旅游者在其它 13国的分布。击碎线把黑方块和资源地 联结起来。紧靠各附属方块标出了两个 数字:上面一个数字是按特定旅游流计 算出来的旅游者绝对数(百万),下面 一个数字是该国派往其它13国的旅游者 数在总数中分别所占的百分比。在联邦 德国的那个例子中,每个附属方块的底 部有三个数字表示接收的旅游者的总数 (百万)。例如:联邦德国派往伊比利 亚的旅游者的总数是392万,占联邦德国 派往13国的旅游者总数的3.03%
第六章 旅游活动与旅游地理
▪ 第一节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 第二节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 第三节 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节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一、休闲活动 二、旅游活动
一、休闲活动
1、休闲时间与休闲活动
▪ 休闲时间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
活动必要时间, 家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是指个人 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
达。
传统旅游流概念的弊端
▪ (1)没有考虑旅游活动的全过程,它割裂了客源地 与目的地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多元化系统。
➢ 一次完整旅行的游客流向不仅从客源地指向目的地,也包 括从目的地返回客源地,是双向的。
➢ 旅游流的传统概念是旅游开发商急功近利思想的典型表白。 旅游开发商认为,游客来到旅游目的地驻停和消费可以给 他们带来经济利益,当游客结束其停留和消费时,对他们 就失去了经济价值。这种短视的看法,看不到旅游活动带 给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之间的合作机会,不能反映旅游活 动的深层内涵。
陈慧琳《人文地理学》(WORD版)参考资料
内容提要本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各种活动的产生、发展、变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构建教材体系,按人地关系主要领域和问题设置章节,建立一个联系各人文地理要素或现象的解释体系,以探讨和总结人地关系,是一部通论性的人文地理学教材。
本教材与目前中学使用的新教材密切结合,特别适合作为师范院校大学本科地理专业的人文地理学教材,也可作为非地理专业人文地理公共课程教材,还可供中学地理和环境教育课的老师以及经济、规划等专业人员作参考。
成员及分工主审陈才主编陈慧琳副主编黄成林郑冬子绪论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一章陈慧琳贵州师范大学第二章黄成林安徽师范大学第三章梅林东北师范大学第四章李诚固东北师范大学第五章陈亚颦云南师范大学第六章殷红梅贵州师范大学第七章彭贤伟贵州师范大学第八章周国富贵州师范大学第九章秦丽杰东北师范大学吴贞丽东北师范大学第十章郑冬子信阳师范学院前言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是面向21世纪高等师范院校地理专业学生及大学非地理专业普及人文地理科学教育的新教材。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
人地关系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两者之间构成的关系体。
人地关系的性质、内容、结构、演变深刻地影响着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在刚刚结束的20世纪里,尤其是该世纪中后叶,人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强调人地关系理论体系在人文地理学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显得十分必要。
然而,我国的人文地理学的教学传统是强调分支学科和经验知识介绍,忽视基本理论教学。
怎样将这一强一弱两个方面统一起来,是摆在人文地理教学改革面前的实际课题。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庞大,如果仅将人文地理学各分支学科基本内容集中于同一本教材内,难免结构繁杂、论述冗长,不利于理论的完整表达和探讨。
因此,迫切需要一本理论性或者通论性的基础教材,以便更好地显示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层次,有利于大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学科体系的全面认识。
在这方面,这本教材做了实质性的工作。
根据教育部师范司有关面向21世纪高师教材改革的基本精神和要求,以及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这一特定目标,适应人文地理学在新形式下发展需要,经贵州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五院校10多位教师通力合作,完成了这本人文地理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第六章 长江下游文化旅游区教案
第六章长江下游文化旅游区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区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环境特征2、掌握本区的旅游业现状3、知晓上海及苏杭地区的著名旅游景点二、课时分配本章共有2节内容,安排3课时。
三、教学重点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解吴越文化的特点,掌握本区主要的旅游点。
四、教学难点1、了解吴越文化旅游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方面的特征2、掌握本区的旅游业现状五、教学内容第一节旅游地理环境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一)以平原、丘陵为主的地表形态本区地处我国地形三大阶梯的最低一级,因此平均海拔低,呈现出平原和低山丘陵相间分布的地形结构,其中,以平原为主,兼有低山丘陵。
全区由北向南依次分布着三种地表形态:苏皖平原、长江下游平原、江南低山丘陵。
(二)气候温暖湿润,地表水丰富本区气候的总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且较均匀,四季风景皆可游赏,但以春、秋两季为旅游旺季,尤其天高云淡的秋季是本区旅游的黄金季节。
因为春季降水较多,春雨绵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旺季旅游的开展。
本区在气候湿润、降水丰沛的气候特征和地势较低、平原广布的地貌特征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本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境内到处河湖密布,呈现一派水乡泽国的江南水乡风光,水景资源极其丰富。
本区分属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三大水系。
本区的湖泊众多,沿长江黄金水道两岸,湖泊星罗棋布。
我国五大淡水湖中有4个均在本区,即鄱阳湖、太湖、洪泽湖和巢湖。
另外,本区旅游价值比较大的湖泊还有:杭州西湖、南京玄武湖、扬州瘦西湖、嘉兴南湖、宁波东钱湖、淳安千岛湖、绍兴东湖等,均是著名风景名胜区。
二、人文地理环境(一)经济发达,城市分布密度大长江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开发历史悠久,历史上已是我国重要的农耕区。
进入现代社会,本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综合发展、多种经营,农产品丰富,成为我国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粮、棉、麻、蚕丝、茶叶、水产等均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甘肃-河北段
明清皇宫:北京故宫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甘肃敦煌莫高窟
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西藏拉萨历史建筑群:布达拉宫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山东孔孟文化历史建筑群:曲阜孔庙、孔府、孔林
武当山古建筑群
平 遥 古 城
苏州古典园林
北京颐和园
北 京 天 坛
重庆大足石刻
(2)评价方法 ①一般体验评价。 ②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 ③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价: 模糊评价法; 供-需评价法。
二、旅游与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1)地理环境的差异是旅游动机产生的基础。 (2)地理环境造就和烘托了旅游资源。 地 貌 形态特征; 共建佳景 水 文 形象、色彩、声音、光影、气味 生 物 色彩、形态、鸣声、历史、奇特 气象气候 阳光、朝霞、白云、细雨、飞雪 (3)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导致旅游资源分布 的区域性。 (4)地理环境的渐变和突变改变着景物的形态, 影响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内动力:动机
旅游动力 中间条件:收入、闲暇、交通等 外动力: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 空间相互作用 (1)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的载体:游客 相互作用的大小:取决于两者之间的互补 性(差异性)、替代性和可达性;遵循空 间组织的距离衰减规律。
(2)旅游地域分布特点
①区内旅游流大于区外旅游流,区外旅游流有逐渐增 加的趋势。
阿尔比斯黑森林美景
阿尔比斯田园山村
喜马拉雅山
四川四姑娘山
奇险华山
内蒙古大草原
三江平原湿地
黄河三角洲湿地
武都万象洞
黄 果 树 瀑 布
尼亚加拉大瀑布
黄山云海
泰 山 日 出
海 上 日 出
桂 林 山 水
象 鼻 山
西
湖
佛
光
断桥残雪
三 潭 印 月
藏羚羊的跪拜
第六章
§1 §2 §3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1
人类的休闲活动与旅游活动
一、休闲活动
1.休闲: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 、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活动时间之 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 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
索溪峪
乌龙寨
九寨沟
九寨沟的春天
九寨沟的春天
九寨沟的夏天
九寨沟——五花海
九寨沟的冬天
四川黄龙
三江并流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江西三清山江 西 三 清 山 东 方 女 神
——
江西三清山-玉琼仙境
泰 山
黄山——迎客松
峨眉山金顶
乐山大佛
武 夷 山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形地貌奇观
2.休闲活动: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所进行的各种 活动。 3.休闲活动的特点:自主性、自由性、消遣性和 文化性。
休 闲
在异地进行 的观光、度 假、娱乐、 健身等活动
旅 游
在居住地进行的娱乐、 体育、参观旅游、影视、 戏曲等活动
在异地进行公务、商务、 会议、展览、文化、修学 和专项考察等活动
旅游与休闲的关系
关于旅游的概念,全世界目前还没有形成 统一的认识,但各国学者都强调: (1)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 种社会经济现象; (2)旅游已日益成为人们新的消费方式,是人 们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3)旅游是暂时在异地的活动,不导致在异地 的长期性居留; (4)旅游的主要目的是游览、求知和娱乐; (5)旅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 生态和就业等各个方面。
目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 学旅游研究所对旅游的定义,旅游可以理解为是 暂时在异地的人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 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 的旅行;再就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 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 时间定义:1979年,美国通用大西洋有限公司的 马丁·普雷博士在中国讲学时,对旅游的定义为 :旅游是为了消遣而进行的旅行,在某一个国家 逗留的时间至少超过24小时。
§3
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二、旅游活动与旅游业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旅游活动与旅游业的经济作用
(一)积极影响:
1.赚取外汇,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2.积累资金,回笼货币,促进财富再分配。
1.目标 2.受益者
开发商与游客为净受益者
游客第一,有求必应 分片分散项目,空间拓展无序
开发商与游客、当地社区和居民分享 利益
生态景观第一,有选择地满足游客要 求 功能导向的景观生态调控,有计划地 安排使用空间 寻求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融合, 创造持续就业机会 交通、娱乐和基础设施的改善与环境 资源保护相协调,交通受到管制 旅游活动必须以不打扰当地居民和生 物的生活为前提
关系定义:1980年,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对 旅游下的定义是:“旅游是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 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 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生活方式定义:中国学者于光远于1985年提出,旅游是现 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 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世界旅游组织定义(1995):旅游指为了休闲、商务或其 他目的离开他们惯常环境,到某些地方并停留在那里,但 连续不超过一年的活动。旅游目的包括六大类:休闲、娱 乐、度假,探亲访友,商务、专业访问,健康医疗,宗教 /朝拜,其他。
②生态旅游是指倡导爱护环境的旅游,或者提供相应的设施 及环境教育,以便旅游者在不损害生态系统或地域文化的情 况下访问、了解、鉴赏、享受自然及地域文化。 ③生态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产品,是向旅游者提供没有或很 少受到干扰和破坏的自然或原生文化遗存旅游环境的旅游。
传统旅游与生态旅游之比较
项目 传统旅游 利润最大化 享乐为基础 文化与景观资源的展览 生态旅游 适宜的利润与持续环境资源的价值 以生态为基础的享受 环境资源与文化完整性展示与保育
3.旅游资源分类
(1)按发生属性及组成要素可分为:自然旅游 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2)按利用和开发状况可分为:已开发旅游资 源、即将开发旅游资源和潜在旅游资源。 (3)按活动的性质可分为:观赏型、运动型、 康体型、娱乐型等。 (4)把资源和活动的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利用 者导向性、资源基础型和中间型。
⑤流向大城市。
(3)旅游流的空间移动规律 国际旅游客流在南北流向上,主要 由北向南移动 ; 国际旅游客流由内陆向沿海地区及 岛屿移动( 世界三大海滨旅游区―地中 海、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和东南亚沿海是 世界国际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地 )。
太阳海岸
布拉瓦海岸
加那利群岛
(4)旅游流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①分布强度指数 ②高峰指数 ③地理集中指数
西狭野鸭
加拿大的枫叶
黄山迎客松
西狭秋韵
川西邛笼建筑 (羌族)
侗家吊脚楼
布依族石头寨
敦煌壁画
四合院
江南民居
岭南建筑
徽派建筑
川西民居
海派建筑
川西民居
邛笼建筑
书院建筑
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旅游活动为保护资源和环境提供了推动力。
(2)旅游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②主要的国际旅游流始于、也终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③在大尺度范围内,旅游者一次旅游走遍几个国家或 地区,旅游流向也围绕着旅游路线在多个国家与地区 之间呈闭环状流动;在中小尺度范围内,旅游路线呈 现出节点状特征,即游客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后原 路返回。
④旅游流向和流量集中在级别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和文 化特色显著区。
地域范围
国内旅游 国外旅游
深 圳 十 里 银 滩
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
滨海旅游
泰 山 日 出
华
山
恒
山
衡
山
珠穆朗玛峰
香山红叶
杭州虎跑泉
济南趵突泉
镇江金山天下第一泉
吉林雾凇
吉 林 滑 雪
旅游者 3.旅游活动的构成 旅游资源 旅游业
主体 客体 媒介
4.旅游活动的地域分布和空间移动规律
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
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
、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
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
系的总和。
2.旅游活动的类型
观光型 文化型 目的动机类 保健型 公务型 宗教型 购物型 猎奇型 综合型 滨海旅游 山地旅游 温泉河湖旅游 资源特征类 冰雪旅游 名胜古迹旅游 社会风情旅游
甘 肃 旅 游 景 点 分 布 图
4.旅游资源的评价 (1)评价内容 ①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别 和性质评价、价值评价、旅游资源的特色、密 度、旅游容量评价;
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包括区位条件、客 源条件、投资条件、建设施工条件; ③旅游资源效益评价: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和环境效益评价。
功能:教育功能;科学功能;游览、启智和创 作体验功能。
2.世界遗产与旅游环境
世界遗产是旅游活动的基础 ①世界遗产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多样,为区域 旅游资源的多样性构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遗产的地域性是区域旅游资源独具魅力且不 可替代的前提。 ③遗产的文化性为自然风光的深度拓展提供了 广阔的空间。 ④世界遗产的标签是遗产地巨大的旅游品牌。
青 城 山
都
江
堰
洛阳龙门石窟
明 显 陵
清 东 陵
清 西 陵
盛京三陵(清永陵、清福陵、清昭陵 )
安徽古村落西递
西 递 青 石 牌 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