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 公开课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案 (公开课)2022年北师大版 (2)
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2.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在实际中的应用.〔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训练学生的运用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学生通过交流、归纳,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体会知识迁移、温故知新的好处.2.运用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面积比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意识.●教学重点1.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关系的推导.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相似三角形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的推导及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启发式通过温故知新,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结论,通过比较、分析,应用获得的知识到达理解并掌握的目的.●教学过程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拿大小不同的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角板〕.我手中拿着两名同学的两个大小不同的三角板.请同学们观察其形状,并请两位同学来量一量它们的边长分别是多少.然后告诉大家数据.〔让学生把数据写在黑板上〕[师]同学们通过观察和计算来答复以下问题.1.两三角形是否相似.2.两三角形的周长比和面积比分别是多少?它们与相似比的关系如何?与同伴交流.[生]因为两三角形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对应角分别相等,所以它们是相似三角形.周长比与相似比相等,而面积比与相似比却不相等.[师]能不能找到面积比与相似比的量化关系呢?[生]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平方相等.[师]老师为你的重大发现感到骄傲.但这是特殊三角形,对一般三角形、多边形,我们发现的结论成立吗?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Ⅱ.新课讲解1.做一做投影片〔§4.7.2 A〕在上图中,△ABC ∽△A ′B ′C ′,相似比为. 〔1〕请你写出图中所有成比例的线段. 〔2〕△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是多少?你是怎么做的?〔3〕△ABC 的面积如何表示?△A ′B ′C ′的面积呢?△ABC 与△A ′B ′C ′的面积比是多少?与同伴交流.[生]〔1〕∵△ABC ∽△A ′B ′C ′∴B A AB ''=C B BC ''=C A AC ''=D C CD ''=D B BD ''=D A AD ''=. 〔2〕43='''∆∆的周长的周长C B A ABC . ∵B A AB ''=C B BC ''=C A AC ''=. ∴C A C B B A AC BC AB l l C B A ABC ''+''+''++='''∆∆ =C A C B B A C A C B B A ''+''+''''+''+''434343 =43)(43=''+''+''''+''+''C A C B B A C A C B B A . 〔3〕S △ABC =AB ·C D.S △A ′B ′C ′=A ′B ′·C ′D ′.∴2)43(2121=''⋅''=''⋅''⋅='''∆∆D C CD B A AB D C B A CD AB S S C B A ABC. 2.想一想如果△ABC ∽△A ′B ′C ′,相似比为k ,那么△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和面积比分别是多少?[生]由上可知假设△ABC ∽△A ′B ′C ′,相似比为k ,那么△ABC 与△A ′B ′C ′的周长比为k ,面积比为k 2.3.议一议投影片〔§4.7.2 B 〕.如图,四边形A 1B 1C 1D 1∽四边形A 2B 2C 2D 2,相似比为k .〔1〕四边形A 1B 1C 1D 1与四边形A 2B 2C 2D 2的周长比是多少?〔2〕连接相应的对角线A 1C 1,A 2C 2,所得的△A 1B 1C 1与△A 2B 2C 2相似吗?△A 1C 1D 1与△A 2C 2D 2呢?如果相似,它们的相似各是多少?为什么?〔3〕设△A 1B 1C 1,△A 1C 1D 1,△A 2B 2C 2,△A 2C 2D 2的面积分别是,111C B A S ∆ 222222111,,D C A C B A D C A S S S ∆∆∆那么222111222111D C A D C A C B A C B A S S S S ∆∆∆∆=各是多少?〔4〕四边形A 1B 1C 1D 1与四边形A 2B 2C 2D 2的面积比是多少?如果把四边形换成五边形,那么结论又如何呢?[生]解:〔1〕∵四边形A 1B 1C 1D 1∽四边形A 2B 2C 2D 2.相似比为k .〔2〕△A 1B 1C 1∽△A 2B 2C 2、△A 1C 1D 1∽△A 2C 2D 2,且相似比都为k .∵四边形A 1B 1C 1D 1∽四边形A 2B 2C 2D 2∴2211221122112211D A D A D C D C C B C B B A B A === ∠D 1A 1B 1=∠D 2A 2B 2,∠B 1=∠B 2.∠B 1C 1D 1=∠B 2C 2D 2,∠D 1=∠D 2.在△A 1B 1C 1与△A 2B 2C 2中∵22112211C B C B B A B A = ∠B 1=∠B 2. ∴△A 1B 1C 1∽△A 2B 2C 2.∴2211B A B A =k . 同理可知,△A 1C 1D 1∽△A 2C 2D 2,且相似比为k .〔3〕∵△A 1B 1C 1∽△A 2B 2C 2,△A 1C 1D 1∽△A 2C 2D 2.22222222222222)(k S S S S k D C A C B A D C A C B A =++∆∆∆∆照此方法,将四边形换成五边形,那么也有相同的结论.由此可知: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Ⅲ.随堂练习完成教材随堂练习Ⅳ.课时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高、中线、角平分线〕的比,周长比都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Ⅴ.课后作业●板书设计§.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二〕一、1.做一做2.想一想3.议一议二、课堂练习三、课时小结四、课后作业字母表示数【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能用字母和代数式表示以前学过的运算律和计算公式。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概念;2.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4. 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教师用两个相似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推测相似三角形的特点。
2. 概念解释教师向学生解释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并且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 判定方法让学生尝试找出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并与同桌分享。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考察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是否相等以及对应边是否成比例。
4. 性质解释让学生想象两个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观察和分析两个相似三角形之间的性质差异。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对应角相等性质: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都相等。
(2)对应边成比例性质: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边都成比例。
(3)相似三角形的比例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相似比等于任意两个对应边的比。
5. 实际应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计算高塔的高度、测量不可直接测量的距离等。
四、课堂练习在黑板上列出一些相似三角形的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解答,并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解题思路。
五、板书设计相似三角形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并且对应边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性质:1. 对应角相等性质: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角都相等。
2. 对应边成比例性质:相似三角形的三个对应边都成比例。
3. 相似三角形的比例性质: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相似比等于任意两个对应边的比。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定方法和性质。
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学生也能够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问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优秀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目标】1.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有关的问题;2.发展学生合情推理,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有条理的表达与推理【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前面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概念,知道如果两个三角形或两个多边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角、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是否还有其他的一些性质呢?(2)所有的正方形都是相似形(它们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若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周长为4,面积是1;若正方形的边长为2,则周长为8,面积是4;若正方形的边长为3,则周长为12,面积是9;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周长为4a,面积是a2.这些正方形间周长的比,面积的比与其边长的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二、探究学习:1.若△ABC∽△A′B′C′,那么△ABC与△A′B′C′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吗?问题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不妨设这个相似比为k,只要考虑什么就可以了?问题2.相似比为k,那么哪些线段的比也等于k?问题3.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又分别与哪些线段有关?问题4.如何得出这两个三角形的周长比与相似比k的关系?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问题5.你能运用类似的方法说明“相似多边形的周长等于相似比吗?”得出:相似多边形的周长等于相似比2.问题1.若△ABC∽△A′B′C′,那么△ABC与△A′B′C′的面积比与相似比又有什么关系1 / 32 / 3呢?已知△ABC ∽△A′B′C′,相似比是k ,AD 和A′D′分别是△ABC 和△A′B′C′的高。
因为∠B=∠B′,∠ADB=∠A′D′B′=90°所以△ABD ∽△A′B′D′所以k B A AB D A AD =''='',即AD=kA′D′,所以221212121k D A C B D A k C B k D A C B AD BC C B A ABC =''⋅''''⋅''=''⋅''⋅='''∆∆的面积的面积得出: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问题2.你能类似地得出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吗?得出:相似多边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7相似三角形性质(课时1)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第四节“相似三角形性质(课时1)”。这一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判定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是整个相似三角形章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而且为后续学习其他几何图形的性质打下基础。
2.主要内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周长比与面积比的证明、实际应用案例。
3.风格: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用不同颜色粉笔突出重点,使用箭头和框线连接相关知识点,使板书层次分明。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强化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清晰、重点突出。
2.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一性质的理解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具体例题和练习进行巩固。
3.解决实际问题。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理解并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新颖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更感兴趣。在学习习惯上,他们逐渐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习惯,但仍有部分学生依赖性强,需要教师引导和鼓励。
4.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基础作业:布置一些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数学教案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数学教案
标题: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2.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并能够应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 教学难点: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相似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
1. 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就叫做相似三角形。
2. 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对应高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对应中线的比等于对应边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也等于对应边的比。
(三)例题解析
1. 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
2. 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一些题目,教师在一旁指导。
(四)课堂练习
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
1. 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的重点。
2. 分配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九年级数学上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给出以下讨论题目:
1.请列举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每个性质。
2.请举例说明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你认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联系和区别?
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充分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度,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应用于实际生活,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
1.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推导和证明,尤其是其中的比例关系和角度关系。
2.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灵活运用。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他们在团队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详细讲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解释。
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介绍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如AA、SSS、SAS等,并通过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展示相似三角形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测量、设计等,让学生体会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知识点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相似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应用。
2.学习方法总结: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相似三角形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分享有效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和热情。
1.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定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相似性质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7相似三角形性质(课时1)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过前两年的数学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基础,对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学生来说是几何知识的拓展和深化。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还未能熟练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指导。
5.演示与操作,增强直观感受: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动态演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性质。
6.精讲精练,提高解题能力:精选典型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几何证明的步骤和技巧。同时,布置适量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7.评价与反馈,促进教学相长: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反馈,促进教学相长。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猜想、验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直观演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等方法,自主探究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和思考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北师大9年级上册4.7.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设计
4.7.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利用相似的知识解决建筑类问题.如图,小王依据图纸上的△ABC,以1∶2的比例建造了模型房梁△A'B'C',CD和C'D'分别是它们的立柱.问题1:△ACD与△A'C'D'相似吗?为什么?如果相似,指出它们的相似比.问题2:如果CD=1.5 cm,那么模型房梁的立柱有多高?已知△ABC ∽△A ′B ′C ′, △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它们对应高的比是多少?对应角平分线的比是多少?对应中线的比呢?请证明你的结论.解:∵△ABC ∽△A'B'C',∴∠B=∠B'.∵AD ⊥BC ,A'D'⊥B'C',∴∠ADB=∠A'D'B'=90°. ∴△ABD ∽△A'B'D'. ∴AB ∶A'B'=AD ∶A'D'=k.师生共同总结: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如图:已知△ABC ∽△A ′B ′C ′,相似比为k ,AD 平分∠BAC ,A ′D ′平分∠B ′A ′C ′; E 、E ′分别为BC 、B ′C ′的中点. 试探究AD :A ′D ′的比值关系,AE :A ′E ′呢?.,,.(1)..ABBAC B A C B B k A B AD BAC A D B A C BAD B A D BAD B A D AB BD AD k A B B AB D A D C A B C '''∴∠=∠'''∠=∠'=''∠''∠''⎡⎤'∴∠=∠'''∴'''∴===''''''⎣⎦∽,,平分平分∽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小组解:△似△△△.,,11,22.,.,..AB BCB B k A B BC E E BC B C BE BC B E B C BE BC B E B C AB BCk A B B C AB BE k A B B E B B BAE B A E AB B ABC E AE k A B B E A E A B C '''∴∠=∠'=='''''''∴=''=''∴=''''==''''∴==''''∠=∠'∴'''∴===''''⎡⎦'⎣'⎤∽,,分别为的中点,,△∽△小组2解:△△ 小结:由此可知相似三角形还有以下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议一议:如图,已知△ABC ∽△A ′B ′C ′, △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点D 、E 在BC 边上,点D ′、E ′在B ′C ′边上.(1)若∠BAD =13∠BAC ,∠B ′A ′D ′=13∠B ′A ′C ′,则ADA ′D′等于多少?(2)若BE =13BC , B ′E ′=13B ′C ′,则AE A ′E′等于多少?(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与同伴交流.(),,.11,,33.11()..ABBAC B A C B B k A B BAD BAC B A D B A C BAD B A D BAD B A D AB BD ADk A B B ABC A B C D A D '''∴∠=∠'''∠=∠'=''∠=∠∠'''=∠'''∴∠=∠'''∴'''∴===''''''⎡⎤⎣⎦∽,∽两个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小解:△△似组△△().11,,33.,.,().2.AB BCB B k A B BC BE BC B E BE BC B E B C AB BCk A B B C AB BE k A B B E B B BAE B A E AB BE ABC A B C B C AE k A B B E A E '''∴∠=∠'==''''=''=''∴=''''==''''∴==''''⎡⎤⎣⎦∠=∠'∴'''∴===''''''∽,,∽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小组2解△△相似:△△典例精析:如图,AD 是△ABC 的高,AD =h ,点R 在AC 边上,点S 在AB 边上,SR ⊥AD ,垂足为E . 当SR =12BC 时,求DE 的长. 如果SR =13BC 呢?解:∵SR ⊥AD ,BC ⊥AD ∴SR//BC∴∠ASR=∠B ,∠ARS=∠C∴ΔASR ∽ΔABC ∴AE AD =SR BC 即AD −DE AD =SRBC. 当SR =12BC 时,得h −DE h =12.解得DE =12h.当SR =13BC 时,得h −DE h =13.解得DE =23h.归纳总结:通过类比的数学方法得到:1.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之比为1:2,那么它们对应中线之比为()A.1:2 B.1:3 C.1:4 D.1:8 2.在△ABC中,AB=24,AC=18,D是AC上一点,AD=12.在AB上取一点E.使A、D、E三点组成的三角形与△ABC相似,则AE的长为()A.16 B.14 C.16或14 D.16或9 3.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2:3,则这两个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是.4.已知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为2:3,其中一个小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6,那么另一个三角形的最大边长为.5.如图是一个照相机成像的示意图,如果底片AB 宽40 mm,焦距是60 mm,求所拍摄的2m外景物的宽CD.。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公开课)人教版数学
27.2.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重点)2.会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两个三角形相似,除了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角相等之外,还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结论.例如,在图中,△ABC 和△A ′B ′C ′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 ,其中AD 、A ′D ′分别为BC 、B ′C ′边上的高,那么AD 、A ′D ′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类型一】 利用相似比求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如以下列图,平行四边形ABCD 中,E 是BC 边上一点,且BE =EC ,BD 、AE 相交于F 点.(1)求△BEF 与△AFD 的周长之比;(2)假设S △BEF =6cm 2,求S △AFD .解析: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可以得到周长和面积之比,然后再进一步求解. 解:(1)∵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D ∥BC ,且AD =BC ,∴△BEF ∽△AFD .又∵BE =12BC ,∴BE AD =BF DF =EF AF =12,∴△BEF 与△AFD 的周长之比为BE +BF +EF AD +DF +AF =12; (2)由(1)可知△BEF ∽△DAF ,且相似比为12,∴S △BEF S △AFD =(12)2,∴S △AFD =4S △BEF =4×6=24cm 2.方法总结: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4、6题【类型二】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或面积比求相似比假设△ABC ∽△A ′B ′C ′,其面积比为1∶2,那么△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 )A .1∶2 B.2∶2C .1∶4 D.2∶1解析:∵△ABC ∽△A ′B ′C ′,其面积比为1∶2,∴△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1∶2=2∶2.应选B.方法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类型三】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如以下列图,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AD ,CE 分别为BC ,AB 边上的高,△ABC 和△BDE 的面积分别为18和8,DE =3,求AC 边上的高.解析:求AC 边上的高,先将高线作出,由△ABC 的面积为18,求出AC 的长,即可求出AC 边上的高. 解:过点B 作BF ⊥AC ,垂足为点F .∵AD ⊥BC, CE ⊥AB ,∴Rt △ADB∽Rt △CEB ,∴BD BE =AB CB ,即BD AB =BE CB ,且∠ABC =∠DBE ,∴△EBD ∽△CBA, ∴S △BED S △BCA =(DE AC)2=818.又∵DE =3,∴AC =4.5.∵S △ABC =12AC ·BF =18, ∴BF =8. 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可利用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来解答.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第6题【类型四】 利用相似三角形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解决问题如以下列图,PN ∥BC ,AD ⊥BC 交PN 于E ,交BC 于D .(1)假设AP ∶PB =1∶2,S △ABC =18,求S △APN ;(2)假设S △APN ∶S 四边形PBCN =1∶2,求AE AD的值.解析:(1)由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对应边的平方比即可求解;(2)由△APN 与四边形PBCN 的面积比可得△APN 与△ABC 的面积比,进而可得其对应边的比.解:(1)因为PN ∥BC ,所以∠APN =∠B ,∠ANP =∠C ,△APN ∽△ABC ,所以S △APN S △ABC=(AP AB )2.因为AP ∶PB =1∶2,所以AP ∶AB =1∶S △ABC =18,所以S △APN S △ABC =(13)2=19,所以S △APN =2;(2)因为PN ∥BC ,所以∠APE =∠B ,∠AEP =∠ADB ,所以△APE ∽△ABD ,所以AP AB =AE AD ,S △APN S △ABC =(AP AB )2=(AE AD )2.因为S △APN ∶S 四边形PBCN =1∶2,所以S △APN S △ABC =13=(AE AD )2,所以AE AD =13=33. 方法总结:利用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可以推出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第7题 【类型五】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动点问题如图,△ABC 中,AB =5,BC =3,AC =4,PQ ∥AB ,P 点在AC 上(与A 、C 不重合),Q 点在BC 上.(1)当△PQC 的面积是四边形P ABQ 面积的13时,求CP 的长; (2)当△PQC 的周长与四边形P ABQ 的周长相等时,求CP 的长.解析:(1)由于PQ ∥AB ,故△PQC ∽△ABC ,当△PQC 的面积是四边形P ABQ 面积的13时,△CPQ 与△CAB 的面积比为1∶4,根据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求出CP 的长;(2)由于△PQC ∽△ABC ,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用CP 表示出PQ 和CQ 的长,进而可表示出AP 、BQ 的长.根据△CPQ 和四边形P ABQ 的周长相等,可将相关的各边相加,即可求出CP 的长.解:(1)∵PQ ∥AB ,∴△PQC ∽△ABC ,∵S △PQC =13S 四边形P ABQ ,∴S △PQC ∶S △ABC =1∶4,∵14=12,∴CP =12CA =2; (2)∵△PQC ∽△ABC ,∴CP CA =CQ CB =PQ AB ,∴CP 4=CQ 3,∴CQ =34CP .同理可知PQ =54CP ,∴C △PCQ =CP +PQ +CQ =CP +54CP +34CP =3CP ,C 四边形P ABQ =P A +AB +BQ +PQ =(4-CP )+AB +(3-CQ )+PQ =4-CP +5+3-34CP +54CP =12-12CP ,∴12-12CP =3CP ,∴72CP =12,∴CP =247. 方法总结:由相似三角形得出线段的比例关系,再根据线段的比例关系解决面积、线段的问题是解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稳固提升〞第8题三、板书设计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2.相似三角形(多边形)的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对应边上的高)的比也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的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本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主动地参与了课堂活动,积极地交流探讨,发现的问题较多: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相似比在书写时要注意对应关系,不对应时,计算结果正好相反;这两个性质使用的前提条件是相似三角形等等.同学们讨论非常剧烈,本节课堂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4.5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1课时 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1.根据问题条件找出能反映出实际问题的函数;(重点)2.能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开展学生的应用能力;(重点)3.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联通公司 话费收费有A 套餐(月租费15元,通话费每分钟0.1元)和B 套餐(月租费0元,通话费每分钟0.15元)两种.设A 套餐每月话费为y 1(元),B 套餐每月话费为y 2(元),月通话时间为x 分钟.(1)分别表示出y 1与x ,y 2与x 的函数关系式;(2)月通话时间为多长时,A 、B 两种套餐收费一样?(3)什么情况下A 套餐更省钱?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类型一】 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为了增强居民节水意识,某市自来水公司对居民用水采用以户为单位分段计费的方法收费:月用水10t 以内(包括10t)的用户,每吨收水费a 元;月用水超过10t 的用户,10t 水仍按每吨a 元收费,超过10t 的局部,按每吨b 元(b >a )收费.设某户居民月用水x t ,应收水费y 元,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如以下列图.(1)求a 的值,并求出该户居民上月用水8t 应收的水费;(2)求b 的值,并写出当x >10时,y 与x 之间的函数表达式;(3)上月居民甲比居民乙多用4t 水,两家共收水费46元,他们上月分别用水多少吨?解析:(1)用水量不超过10t 时,设其函数表达式为y =ax ,由上图可知图象经过点(10,15),从而求得a 的值;再将x =8代入即可求得应收的水费;(2)可知图象过点(10,15)和(20,35),利用待定系数法可求得b 的值和函数表达式;(3)分别判断居民甲和居民乙用水比10t 多还是比10t 少,然后用相对应的表达式分别求出甲、乙上月用水量.解:(1)当0≤x ≤10时,图象过原点,所以设y =ax .把(10,15)代入,解得ayx (0≤x ≤10).当x =8时,y ×8=12,即该户居民的水费为12元;(2)当x >10时,设y =bx +m (b ≠0).把(10,15)和(20,35)代入,得⎩⎪⎨⎪⎧10b +m =15,20b +m =35,解得⎩⎪⎨⎪⎧b =2,m =-5,即超过10t 的局部按每吨2元收费,此时函数表达式为y =2x -5(x >10); (3)因为10×1.5+10×1.5+4×2=38<46,所以居民乙用水比10t 多.设居民乙上月用水x t ,那么居民甲上月用水(x +4)t.y 甲=2(x +4)-5,y 乙=2x ,得[2(x +4)-5]+(2x -5)=46,解得x t ,居民乙用水12t.方法总结: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图象,从图象中获取有用信息,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得出函数关系式,根据关系式再得出相关结论.广安某水果店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这两种水果的进价、售价如表所示:(1)假设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那么这两种水果各购进多少千克?(2)假设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应怎样安排进货才能使水果店在销售完这批水果时获利最多?此时利润为多少元?解析:(1)根据方案购进甲、乙两种新出产的水果共140千克,进而利用该水果店预计进货款为1000元,得出等式求出即可;(2)利用两种水果每千克的利润表示出总利润,再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最大值即可.解:(1)设购进甲种水果x千克,那么购进乙种水果(140-x)千克,根据题意可得5x+9(140-x)=1000,解得x=65,∴140-x=75(千克).答:购进甲种水果65千克,乙种水果75千克;(2)由图表可得甲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3元,乙种水果每千克利润为4元.设总利润为W,由题意可得W=3x+4(140-x)=-x+560,故W随x的增大而减小,那么x越小,W 越大.∵该水果店决定乙种水果的进货量不超过甲种水果的进货量的3倍,∴140-x≤3x,解得x≥35,∴当x=35时,W最大=-35+560=525(元),故140-35=105(千克).答:当购进甲种水果35千克,购进乙种水果105千克时,此时利润最大为525元.方法总结:利用一次函数增减性得出函数最值是解题关键.如图①,底面积为30cm2的空圆柱形容器内水平放置着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现向容器内匀速注水,注满为止,在注水过程中,水面高度h(cm)与注水时间t(s)之间的关系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圆柱形容器的高为多少?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单位:cm3/s)为多少?(2)假设“几何体〞的下方圆柱的底面积为15cm2,求“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和底面积.解析:(1)根据图象,分三个局部:注满“几何体〞下方圆柱需18s;注满“几何体〞上方圆柱需24-18=6(s);注满“几何体〞上面的空圆柱形容器需42-24=18(s),再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列方程,再解方程;(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a·(30-15)=18×5,解得a=6,于是得到“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得5×(30-S)=5×(24-18),再解方程即可.解:(1)根据函数图象得到圆柱形容器的高为14cm,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的高度为11cm,水从刚满过由两个实心圆柱组成的“几何体〞到注满用了42-24=18(s),这段高度为14-11=3(cm).设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x cm3/s,那么18·x=30×3,解得x=5,即匀速注水的水流速度为5cm3/s;(2)由图②知“几何体〞下方圆柱的高为a cm,那么a·(30-15)=18×5,解得a=6,所以“几何体〞上方圆柱的高为11-6=5(cm).设“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S cm2,根据题意得5×(30-S)=5×(24-18),解得S=24,即“几何体〞上方圆柱的底面积为24cm2.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的应用:把分段函数图象中自变量与对应的函数值转化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类型二】 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某商场欲购进A 、B 两种品牌的饮料共500箱,两种饮料每箱的进价和售价如下表所示.设购进A 种饮料x 箱,且所购进的两种饮料能全部卖出,获得的总利润为y 元.(1)求y 关于x 的函数表达式;(2)如果购进两种饮料的总费用不超过20000元,那么该商场如何进货才能获利最多?并求出最大利润.(注:利润=售价-本钱)解析:再根据它们的数量求出利润,进而利用函数的图象性质求出最大利润.解:(1)由题意,知B 种饮料有(500-x )箱,那么y =(63-55)x +(40-35)(500-x )=3xy =3x +2500(0≤x ≤500);(2)由题意,得55x +35(500-x )≤x ≤125.∴当x =125时,y 最大值=3×125+2500=2875.∴该商场购进A 、B 两种品牌的饮料分别为125箱、375箱时,能获得最大利润2875元.方法总结:此类题型往往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事件,通过分析、整理表格中的信息,得到函数表达式,并运用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的关键是读懂题目的要求和表格中的数据,注意思考的层次性及其中蕴含的数量关系.【类型三】 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在同一坐标系内的问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绿色出行,某自行车俱乐部利用周末组织“远游骑行〞活动.自行车队从甲地出发,途经乙地短暂休息完成补给后,继续骑行至目的地丙地,自行车队出发1小时后,恰有一辆邮政车从甲地出发,沿自行车队行进路线前往丙地,在丙地完成2小时装卸工作后按原路返回甲地,自行车队与邮政车行驶速度均保持不变,,如图表示自行车队、邮政车离甲地的路程y (km)与自行车队离开甲地时间x (h)的函数关系图象,请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各题:(1)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________km/h ;(2)邮政车出发多少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多远?解析:(1)由速度=路程÷时间就可以求出结论;(2)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求出邮政车的速度,再由追击问题设邮政车出发a 小时两车相遇建立方程求出其解即可;(3)由邮政车的速度可以求出B 的坐标和C 的坐标,由自行车的速度就可以D 的坐标,由待定系数法就可以求出BC ,ED 的解析式就可以求出结论.解:(1)由题意得,自行车队行驶的速度是72÷3=24km/h.(2)由题意得,邮政车的速度为24×2.5=60(km/h).设邮政车出发a 小时两车相遇,由题意得24(a +1)=60a ,解得a =23. 答:邮政车出发23小时与自行车队首次相遇;(3)由题意,得邮政车到达丙地所需的时间为135÷60=94(h),∴邮政车从丙地出发的时间为94+2+1=214(h),∴B (214,135),C ,0).自行车队到达丙地的时间为:135÷24+0.5=458+0.5=498(h),∴D (498,135).设BC 的解析式为y 1=k 1x +b 1,由题意得⎩⎪⎨⎪⎧135=214k 1+b 1,0k 1+b 1,∴⎩⎪⎨⎪⎧k 1=-60,b 1=450,∴y 1=-60x +450,设ED 的解析式为y 2=k 2x +b 2,由题意得⎩⎪⎨⎪⎧72k 2+b 2,135=498k 2+b 2,解得⎩⎪⎨⎪⎧k 2=24,b 2=-12,∴y 2=24xy 1=y 2时,-60x +450=24x -12,解得x =5.5.y 1=-60×5.5+450=120.答:邮政车在返程途中与自行车队再次相遇时的地点距离甲地120km.方法总结: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综合运用,解答时求出函数的解析式是关键.三、板书设计一次函数与实际问题1.建立一次函数模型解实际问题2.利用图象(表)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分段函数的实际应用问题中,学生往往无视了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同时解决有交点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的问题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大训练,力争逐步提高.。
4.7.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相似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相似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判定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应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如证明几何问题、计算长度等。
-重点举例:
a.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并运用相似性质计算未知长度。
b.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建筑设计、摄影等。
2.教学难点
-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证明过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尤其是对应高的比相等和对应中线的比相等。
-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能够正确区分和应用AA、SAS、SSS相似定理。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讨论过程中没有充分交流。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打算在下次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思想碰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最后,我希望通过这次教学反思,能够让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上一层楼。
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4.7.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学设计
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3.教师点评与指导:
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给予及时的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2.练习题类型:
(1)基础题:求相似三角形的未知边长。
(二)讲授新知
1.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以动态演示和静态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讲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含义。
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1)对应角相等: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相似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特点。
(2)对应边成比例:运用实际测量和计算,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书写规范,保持卷面整洁。
2.对于提高拓展题和实践应用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于探究思考题,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意识。
4.作业完成后,请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如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等。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总结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3)通过典型例题,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在解题中的应用。
3.分层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1)基础题: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设计巩固性质的题目,帮助其掌握基本概念。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2.难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及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似三角形性质》教学反思篇1《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七小节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实际上就是在了解相似三角形基本性质和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相似三角形的特性,以完成对相似三角形的全面研究。
这节课我以合作探究的形式展开,让学生探究发现结论,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科学态度,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学生展示、师生共评等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体会、理解、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中线的比、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并通过教师设问,学生大胆猜想,分组交流讨论,类比得出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这一结论。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趁热打铁,适时训练,在“我来抢答”环节中,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以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获得应用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练习第3题,涉及到了分类讨论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渗透数学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学以致用环节中,我对教材稍作处理,所增添的题为后面二次函数的学习做好铺垫,在作业的设计上体现了分层布置,同时课外作业主要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总体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参与率高,而且学生能做到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互动,大胆发言,小结部分也能对照目标进行自查。
但是在今后教学中,特别是在学生活动中,教师还是应该给学生稍微留出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多让学生去展示,学会去放手,让学生自身在经历中成长,在交流中获知和进步。
《相似三角形性质》教学反思篇2我在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节课时,先复习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对应高线相等;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根据全等三角形是特殊的相似三角形,诱导学生们在类比中,猜想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同学们积极性很高,抢着猜,猜完后,我又重点对三角形中的中线、角平分线、高线、周长、面积在相似三角形中与相似比的关系进行了讲解。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4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
4.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第1课时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2.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学习重点】相似三角形性质定理的探索及应用.【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比指的是什么?2.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吗?全等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3.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4.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可知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5.相似三角形还有其他的性质吗?本节我们就来探索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探索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页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先阅读教材P106-1071.相似多边形对应边的比叫做相似比.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3.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1.如图,△ABC和△A′B′C′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相似比为k,其中AD、A′D′分别为BC、B′C′边上的高,那么,AD和A′D′之间有什么关系?证明:∵△ABC∽△A′B′C′,∴∠B=∠B′,又∵AD⊥BC,A′D′⊥B′C′,∴∠ADB=∠A′D′B′=90°,∴△ABD∽△A′B′D′,∴AB∶A′B′=AD∶A′D′=k.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2.△ABC∽△A′B′C′,AD、A′D′分别是△ABC和△A′B′C′边上的中线,AE、A′E′分别是△ABC和△A′B′C′的角平分线,且AB∶A′B′=k,那么AD与A′D′、AE与A′E′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1.自学自研教材P107页的例1.2.完成教材P107页随堂练习第1题.答案:∵ACA′C′=32=BDB′D′,∴BD=32B′D′=32×4=6(cm).如图,AD是△ABC的高,点P,Q在BC边上,点R在AC边上,点S在AB边上,BC=60cm,AD=40cm,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1)△ASR与△ABC相似吗?为什么?(2)求正方形PQRS的边长.解:(1)△ASR∽△ABC.理由是:∵四边形PQRS是正方形,∴SR∥BC.∴∠ASR=∠B,∠ARS=∠C.∴△ASR∽△ABC(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由(1)可知△ASR∽△ABC.∴AEAD=SRBC(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设正方形PQRS的边长为xcm,则AE=(40-x)cm.∴40-x40=x60,解得x=24.∴正方形PQRS的边长为24cm.对应练习:1.顺次连接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对应高的比是(C)A.1∶4B.1∶3C.1∶2D.1∶ 22.已知△ABC∽△A′B′C′,AD和A′D′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且AD=8cm,A′D′=3cm.则△ABC与△A′B′C′对应高的比为8 3.3.如图,△ABC是一块锐角三角形余料,其中BC=15cm,高AD=10cm,现在要把它裁剪成一个矩形材料备用,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其余两个顶点分别在AB、AC上,若矩形的一边PN=9,求矩形的另一边PQ的长是多少?解:设AD与PN交于点E.∵四边形PQMN是矩形,∴PN∥BC,∴∠APN=∠B,∠ANP=∠C,∴△APN∽△ABC,∴PNBC=AEAD,∴AE=PN·ADBC=9×1015=6(cm),∴DE=AD-AE=10-6=4(cm),由题意可知:PQ=DE=4cm.∴矩形的另一边PQ的长是4cm.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探索相似三角形对应线段的比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四、检测反馈达成目标见《名师测控》学生用书.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2课时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与面积比【学习目标】1.理解并初步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2.会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点】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及面积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学习难点】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顺次连接三角形三边的中点,所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对应边上的中线的比是(A)A.1∶2B.2∶1C.1∶4D.4∶12.如图,DE∥BC,则△ADE∽△ABC.若AD=3,BD=2,AF⊥BC,交DE于G,则AG∶AF=3∶5,△AGE∽△AFC,且它们的相似比为3∶53.已知△ABC与△DEF相似且对应角平分线之比为2∶3,若△ABC的最长边为6,则△DEF 的最长边为9.二、自学互研生成能力知识模块一探索相似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先阅读教材P109页的内容,然后完成下面的填空:1.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2.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与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3.相似三角形的周长之比等于相似比;相似多边形的面积之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问题1:如果△ABC∽△A′B′C′,相似比为2,那么△ABC与△A′B′C′的周长比是多少?面积比呢?解:(1)∵△ABC∽△A′B′C′,∴ABA′B′=BCB′C′=ACA′C′=2,∴AB+BC+ACA′B′+B′C′+A′C′=ABA′B′=2,∴△ABC的周长△A′B′C′的周长=2;(2)∵S△ABC=12AB·CD,S△A′B′C′=12A′B′·C′D′,∴S△ABCS△A′B′C′=12AB·CD12A′B′·C′D′=ABA′B′·CDC′D′=2×2=22=4.目的:使学生建立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问题2:如果△ABC∽△A′B′C′,相似比为k,那么△ABC与△A′B′C′的周长比和面积比分别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归纳结论:相似三角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议一议:两个相似四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吗?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吗?两个相似五边形的周长比与面积比怎样呢?两个相似的n边形呢?无论是三角形、四边形、还是多边形,都有相同的结论,所以可以推导出:相似多边形的周长比等于相似比,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完成下面各题:1.教材P110页的随堂练习.2.若△ABC∽△A′B′C′,相似比为1∶2,则△ABC与△A′B′C′的面积的比为(C)A.1∶2B.2∶1C.1∶4D.4∶1典例讲解:见教材P110页的例2.对应练习:1.教材P110页习题4.12的第1题.答:相似,周长比为2∶1,面积比为4∶1.2.教材P111页习题4.12的第2题.解:(1)∵AB=2DE,AC=2DF,∠BAC=∠EDF.∴△ABC∽△DEF,相似比为2∶1,∴中线AG与DH的比是2∶1;(2)△ABC与△DEF的面积比是4∶1.三、交流展示生成新知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探索相似三角形周长和面积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知识模块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四、检测反馈达成目标见《名师测控》学生用书.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存在困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7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册数学课时分层作业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主备人备课成员来自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数学第四章第七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着重探讨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相关性质,包括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周长比和面积比的关系。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八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及相似形的基本概念,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帮助学生理解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拓展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5. 面积比计算题: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来求解。
答案:两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比为1:4。因为面积与底边平方成正比,与高的平方成正比,而腰长之比为1:2,故面积之比为(1^2):(2^2)=1:4。
课堂
1. 课堂评价:
-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等方式,观察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5分钟)
- 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相似图形,如建筑物的立面图、摄影中的景物缩放等,提问学生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相似图形。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相似图形之间的具体关系,如何从数学角度描述这种关系,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15分钟)
- 回顾相似图形的基本概念,强调相似三角形的定义。
5. 核心素养能力拓展(5分钟)
- 提出挑战性问题: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 数学思维训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和数学抽象能力。
数学九年级下册《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教案
的关系.
一、复习回顾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些?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三角形有哪些相关的线段? 二、共同探究,获取新知 已知:如图,△ABC ∽△A ′B ′C ′,它们的相似比为k ,AD ,A ′D ′是对应高.求证:AD A ′D ′=AB A ′B ′=k. 师:这个题目中已知了哪些条件? 生:△ABC 和△A ′B ′C ′相似,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是k ,AD ,A ′D ′分别是它们的高.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ABC 和△A ′B ′C ′相似,由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所以∠B =∠B ′,∠ADB =∠A ′D ′B ′=90°.根据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得到△ABD 和△A ′B ′D ′相似.
学生写出证明过程.
如图,△ABC ∽△A ′B ′C ′,它们的相似比为k ,AD ,A ′D ′是对应的中线
求证:AD A ′D ′=AB
A ′
B ′=k. 活动2.已知:如图,△AB
C ∽△A ′B ′C ′,它们的相似比为k ,A
D ,A ′D ′分别是∠BAC 和∠B ′A ′C ′的平分线. 求证:AD A ′D ′=AB A ′B ′=k. 于是我们就得到了相似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定理. 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和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例 如图,AD 是△ABC 的高,AD =h ,点R 在AC 边上,点S 在AB 边上,SR ⊥AD ,垂足为E.
当SR =12BC 时,求DE 的长.如果SR =13
BC 呢? 作业:教科书P39, 2,。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公开课教案
利用相似三角形解决面积和体积问题
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将不规则图形划分为若干个相似三角形,通过测量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长,利 用相似比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进而求出不规则图形的总面积。
05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设计与 实践
探究活动一:寻找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实例
任务描述
学生分组在生活中寻找相似三角 形的实例,如建筑物、日常用品
等,并拍照记录。
活动目的
通过寻找实际生活中的相似三角形 ,增强学生对相似三角形概念的理 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小组合 作能力。
预期成果
各组收集到的相似三角形实例照片 及简要说明。
02
构造相似三角形
同样根据已知条件和相似三角 形的判定定理,构造出相似三
角形。
03
应用相似性质
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即相 似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来证
明所需的角相等关系。
04
给出结论
根据证明过程得出结论,并强 调相似三角形在证明角相等关
系中的重要作用。
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进行几何证明
复杂几何问题的分析
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判定方法来 证明该定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解决一些几何问题时,可以通过寻找相 似三角形并利用该定理来求解未知角度。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定理
01
定理内容:如果两个三角形相似,那么它们的对应边成比 例。
02
比例性质
03
对应边之间的比例是常数,称为相似比。
04
相似比具有传递性,即如果△ABC∽△DEF且△DEF∽△GHI ,那么△ABC∽△GHI,且它们的相似比相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7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要求
1. 熟练应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2.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探索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的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2.通过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相似三角形中对应线段比值的推导.
2.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记作§4.7.1 A ) 第二张:(记作§4.7.1 B ) ●教学过程
Ⅰ.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相似多边形的性质,知道相似多边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相似三角形是相似多边形中的一种,因此三对对应角相等,三对对应边成比例.那么,在两个相似三角形中是否只有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这个性质呢?本节课我们将进行研究相似三角形的其他性质.
Ⅱ.新课讲解 1.做一做
投影片(§4.7.1 A ) 钳工小王准备按照比例尺为3∶4的图纸制作三角形零件,如图,图纸上的△ABC 表示该零件的横断面△A ′B ′C ′,CD 和C ′D ′分别是它们的高.
(1)
B A AB '',
C B BC '',C A AC
'
'各等于多少? (2)△ABC 与△A ′B ′C ′相似吗?如果相似,请说明理由,并指出它们的相似比.
(3)请你在图①中再找出一对相似三角形. (4)
D
C CD
''等于多少?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交流.
图①
[生]解:(1)
B A AB ''=
C B BC ''=C A AC ''=4
3
(2)△ABC ∽△A ′B ′C ′
∵B A AB ''=C B BC ''=C
A AC ''
∴△ABC ∽△A ′B ′C ′,且相似比为3∶4.
(3)△BCD ∽△B ′C ′D ′.(△ADC ∽△A ′D ′C ′) ∵由△ABC ∽△A ′B ′C ′得 ∠B =∠B ′
∵∠BCD =∠B ′C ′D ′
∴△BCD ∽△B ′C ′D ′(同理△ADC ∽△A ′D ′C ′)
(4)D C CD ''=4
3
∵△BDC ∽△B ′D ′C ′ ∴D C CD ''= C B BC ''=4
3 2.议一议
已知△ABC ∽△A ′B ′C ′,△ABC 与△A ′B ′C ′的相似比为k .
(1)如果CD 和C ′D ′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
D C CD
'
'等于多少? (2)如果CD 和C ′D ′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D C CD
'
'等于多少?如果CD 和C ′D ′
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呢?
[师]请大家互相交流后写出过程.
[生甲]从刚才的做一做中可知,若△ABC ∽△A ′B ′C ′,CD 、C ′D ′是它们的对应高,那么
D C CD ''=C B BC
'
'=k . [生乙]如图②,△ABC ∽△A ′B ′C ′,CD 、C ′D ′分别是它们的对应角平分线,那么D C CD ''= C A AC
'
'=k .
图②
∵△ABC ∽△A ′B ′C ′
∴∠A =∠A ′,∠ACB =∠A ′C ′B ′
∵CD 、C ′D ′分别是∠ACB 、∠A ′C ′B ′的角平分线. ∴∠ACD =∠A ′C ′D ′ ∴△ACD ∽△A ′C ′D ′ ∴
D C CD ''= C A AC '
'=k . [生丙]如图③中,CD 、C ′D ′分别是它们的对应中线,则
D C CD ''= C A AC
'
'=k .
图③
∵△ABC ∽△A ′B ′C ′ ∴∠A =∠A ′,
C A AC ''= B A AB
'
'=k . ∵CD 、C ′D ′分别是中线
∴D A AD ''=B A AB
''2
121=B A AB '
'=k . ∴△ACD ∽△A ′C ′D ′ ∴
D C CD ''= C A AC
'
'=k . 由此可知相似三角形还有以下性质.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3.例题讲解
投影片(§3.7.1 B )
图④
如图④所示,AD 是△ABC 的高,AD=h ,点R 在AC 边上,点S 在AB 边上,SR ⊥AD,垂足为E .当S R=
21BC 时,求DE 的长,如果SR =3
1
BC 呢? 解:∵ SR ⊥AD,BC ⊥AD,
∴SR ∥BC .
∵∠ASR=∠B, ∠ARS=∠C,
∴△ASR ∽△ABC (两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
BC
SR
AD AE =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等于相似比), 即
BC
SR
AD DE AD =-.
当SR=
21BC 时,得
21=-h DE h ,解得DE=21
h 当SR=31BC 时,得
3
1=-h DE h ,解得DE=32
h
Ⅲ.课堂练习
如果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为4∶5,那么这两个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是多少?对应中线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呢?
(都是4∶5). Ⅳ.课时小结
本节课主要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推导出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高的比、对应角平分线的比和对应中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Ⅴ.课后作业 完成习题
Ⅵ.活动与探索
图⑤
如图⑤,AD ,A ′D ′分别是△ABC 和△A ′B ′C ′的角平分线,且
B A AB ''=D B BD ''=D A AD
'
' 你认为△ABC ∽△A ′B ′C ′吗? 解:△ABC ∽△A ′B ′C ′成立.
∵B A AB ''=D B BD ''=D A AD '' ∴△ABD ∽△A ′B ′D ′
∴∠B =∠B ′,∠BAD =∠B ′A ′D ′ ∵∠BAC =2∠BAD ,
∠B ′A ′C ′=2∠B ′A ′D ′ ∴∠BAC =∠B ′A ′C ′ ∴△ABC ∽△A ′B ′C ′
●板书设计
§4.7.1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一)
一、1.做一做 2.议一议 3.例题讲解 二、课堂练习 三、课时小节 四、课后作业
●备课资料
如图⑥,CD 是Rt △ABC 的斜边AB 上的高.
图⑥
(1)则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 (2)若AD =9 cm,CD =6 cm,求BD . (3)若AB =25 cm,BC =15 cm,求BD .
解:(1)∵CD ⊥AB
∴∠ADC =∠BDC =∠ACB =90° 在△ADC 和 △ACB 中 ∠ADC =∠ACB =90° ∠A =∠A
∴△ADC ∽△ACB
同理可知,△CDB ∽△ACB ∴△ADC ∽△CDB
所以图中有三对相似三角形. (2)∵△ACD ∽△CBD
∴BD CD
CD AD =
即BD
669= ∴BD =4 (cm )
(3)∵△CBD ∽△ABC ∴BC BD BA BC =. ∴152515BD = ∴BD =25
1515⨯=9 (c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