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 情境创设的有效性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购买文具、行程问题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究中。
2. 引导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规律。
例如,在探究加法交换律时,先给出一些简单的算式,如3 + 2和2+3,让学生计算结果并观察。
然后再给出更多的例子,逐步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规律。
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 练习设计练习的设计有层次。
从基础的填空练习,如根据加法交换律填写34+56=( )+34,到需要综合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练习,如12+35 + 88。
这样的练习安排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不足之处1. 学生的参与度在课堂上,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尤其是在小组讨论环节,有些学生没有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可能是小组分工不够明确或者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
这导致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能不够透彻,在后续的练习中表现出一些困难。
2. 概念的深入理解虽然学生能够根据所给的例子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表述和字母表达式,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算式,学生可能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内涵。
例如,在遇到一些含有括号的算式需要灵活运用加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部分学生出现了错误。
3.时间把控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中,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导致最后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布置有些仓促。
这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整堂课重点内容的回顾,以及对课后作业要求的明确。
三、改进措施1. 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小组讨论前,更加明确小组分工,例如设立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任务。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3篇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含设计意图和教后反思精选3篇(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的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会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地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在探索中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2.理解不同算式间的相等关系,发现规律,概括运算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出示高斯小学的故事:1+2+3+4+5+6……+97+98+99+100=?2.引入新课:高斯为什么能快速的找到答案,计算加法时是不是有什么运算规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
(板书:加法运算规律)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加法交换律)(一)出示情境图四年级的同学们在开展跳绳和踢毽子的活动,从图中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呢?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多指名说)(二)解决问题,探究规律1.出示问题:(1)跳绳的有多少人?(2)女生共有多少人?(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2.师生研究解决第一个问题,揭示加法交换律。
(1)指名口头列式:28+17;还可以怎样列式?17+28;说说各算式表示的意思。
(2)这两个式子相等吗?为什么?(计算结果相等)(都是求跳绳的有多少人)那我们就可以用“=”把它们连接起来。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后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后反思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和理解运用起来较为简单。
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有所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节课的学习为后续学习用字母表示数,简便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主要有三个层次的教学。
第一层次是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结论四个步骤,探索加法交换律;第二层次是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合作探究加法结合律;第三层次是两个规律的对比以及简单的练习应用。
本次教研活动主题是——生态结构化,让学习深度发生,因此,我围绕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设计了让学生回忆旧知的环节,即以前我们在哪里应用过这样的运算律呢?同样这样的运算律对我们之后的学习又有怎样的用途呢?通过这样的环节和问题设置,使得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一定的结构性。
本次活动老师们都提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及对于这堂课的建议,我也对于老师提出的想法进行了提炼和简单的拓展,具体如下:一、对于加法交换律这一规律的探索较为简单,可以采取自学的形式进行。
学生该如何自学,教师该如何指导学生自学?1.学生要明确自己自学的任务、内容、目标。
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清晰合理的自学单。
2.指导学生抓住知识的特点,自寻规律。
就是对一些规律性很强的内容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发现其中的关键点。
例如本节课要让学生说清楚什么变了?什么没变?3.平时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这样对于学生自学内容然后形成自己的知识有着很强的帮助性。
二、学生的猜想,发现都源于开始的观察,因此发现规律中,观察这一环节就尤为的重要。
那观察的方法有哪些呢?具体该如何观察呢?1.观察法是数学思维过程中必须掌握的,是类比,归纳的前提,是分析抽象的基础,是形成和发现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之一。
2.正确灵活的使用观察法,可以避开常规解法中繁杂的运算,是解题过程简洁明快,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_《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认识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两个运算律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课前谈话(讲“德国数学家高斯小时候做数学题”的故事)听了这个故事,你想不想和高斯一样聪明呢?学习了本节,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成为小高斯。
2. 出示目标,强调重难点3.围绕目标,为突破重难点,播放课前录制的微课。
(已豆豆做口算题为例,探索加法的结合律)4.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预设学生预习中存在疑问)二、合作探究,小组交流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想一想: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会列综合算式吗?探究加法结合律1.解决“一共购进多少棵树苗”?(1)要求学生独立在导学案上列式计算完成题目。
(2)班内交流:谁来谈谈自己的做法?让学生结合题意说一说解题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
学生班内展示:可能出现的答案有(56+72)+28=128+28=156(棵)先求出冬青和柳树多少棵,然后再加上杨树的棵树,就求出了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运算顺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
56+(72+28)=56+100=156(棵)先求柳树和杨树多少棵,然后再加上冬青的棵树,就求出了三种树一共多少棵。
运算顺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
2.小组班内展示:“一共购进多少棵花苗”?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班内重点交流解题思路和算式的运算顺序。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推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推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1】篇〗加法结合律这部分内容是在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继加法交换律之后的加法第二个运算定律,学好加法结合律,对于加法的简便运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程度很有帮助。
运算定律是运算体系中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加法运算定律的例子,只是他们没有明确的概念,只知道这样算起来简便,特别是对于加法的可交换性、可结合性,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节课知识的认知基础。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本节课,我依据“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理念设计并实施教学,纵观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趣促学在复习旧知时设计了对口令的游戏不但复习了加法交换率的意义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了探究渴望的基础上,我提出继续跟随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学生很快的进入了学习的状态,帮助李叔叔解决问题,学习数学知识。
2、以学代教课堂上把学生的思考放在了第一位,为学生创设了思考、交流的平台。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交流等方式轻松愉快的展开了“加法结合律”的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中我力求把知识学活了,为学生构建了发表见解的空间,这个环节中我采取的是小组内交流的方法,转变枯燥的计算为口语数学,在小组内说说你想怎样进行计算,这既是对加法结合律的应用,又是对知识的进一步深化的探究过程,同时在学生的交流中也生成了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和优点。
在水到渠成之际我直接点题,这就是加法的结合律。
接着让学生尝试用字母,符号来表示加法结合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表示的'形式很多,真正的实现了新课改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思想。
最后适当的贯穿了运算定律的好处,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就点名了要点——运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课题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课型
新授课
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应用规律。同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用文字、符号、字母表示出来,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又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以前的教学中,教材对加法结合律做了一些铺垫。本节内容先安排加法交换律。再教学加法结合律,由易到难,便于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巩固练习,应用反馈。
完成教材第19 页练习五第2题。
课堂总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观察比较为主体,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索,分组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主动学数学,探究学数学,进一步促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3.生独立解答,示不同算法。
4.观察比较两种算法和结果,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举例观察,发现规律。
6.讨论交流汇报,师板书:加法交换律
7.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交换律。
师板书:a+b=b+a
二、教学例2:
1.示例情景图,引导生寻找有用信息。
2.指导学生用线段表示数量关系。
3.生尝试解答示不同方法。
4.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点。
5.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这两个结果相同的等式?
6.引导学生比较下面两组算式,发现了什么?
(69+172)+28○69+(172+
28)
155+(145+269)○(155+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基础且重要的概念。
学生在初中阶段会遇到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
加法的交换律表示加法运算的两个数的顺序可以互换,而结合律表示多个数相加时,可以按照任意顺序进行连加运算,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定律是数学运算的基本规则之一,因此在教学中需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本文将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和学生的学习反思进行探讨。
一、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反思加法交换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和b,有a+b=b+a。
这个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普遍,比如我们常常会说“2+3等于3+2”。
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引入:在教学开始时,可以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入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家里有几个人,然后让学生从左到右报出来,比如“爸爸、妈妈、我”,再让他们从右到左报出来,“我、妈妈、爸爸”。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顺序的不同,并且明白交换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2.图形化演示:借助图形化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老师可以用小球或图形来表示不同的数,例如,用红色球代表2,蓝色球代表3,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顺序排列这些球。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发现改变球的位置并不影响总数量的结果,进而理解加法交换律。
3.认识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
例如,让学生计算2+3+4和4+2+3,然后比较两个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必要性,即改变顺序不会改变结果。
4.深化理解:在学生初步掌握加法交换律后,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来深化学生的理解。
例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加法具有交换律,可以引导他们找出加法运算中的一些特点,比如加法无论怎样交换,两个数的和都是相同的。
通过这样的思考,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加法交换律。
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反思加法结合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有(a+b)+c=a+(b+c)。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引言在数学教学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常见且重要的运算律之一。
理解并掌握这两个运算律对于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运算律的理解和运用仍存在一些困惑。
本文将结合教学经验,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策略。
加法交换律教学反思在讲解加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入了一个简单的例子:2 + 3 = 3 + 2。
我提醒学生,无论是先加2再加3,还是先加3再加2,结果都是一样的。
然而,我注意到学生们在理解上仍有些困难。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定势思维:有些学生存在定势思维,他们习惯性地按照先加小数再加大数的方式进行计算,难以接受先加大数再加小数的方式。
2.概念混淆:部分学生将加法交换律与减法混淆,导致对加法交换律的理解模糊。
他们在运算过程中会错误地应用减法的规则。
针对以上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改进策略:1.多样化教学策略:在讲解加法交换律时,我将使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如通过引入具体的生活场景、使用图形等来帮助学生理解运算律的概念和意义。
2.问题导向学习:我会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讨论。
例如,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解能力。
3.巩固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增加一些巩固练习的环节,让学生反复练习运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操作熟练度。
结合律教学反思结合律是另一种重要的运算律,在加法和乘法中都存在。
在教学结合律时,我采取了一些常见的教学方法,如讲解和示范,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观察,我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记忆困难:学生们在记忆和应用结合律时存在困难。
他们往往会混淆运算的顺序和括号的使用。
2.抽象理解:部分学生在理解结合律时仅停留在字面层面而难以抽象化。
他们很难将结合律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导致运用时出现困难。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计算、对比、猜测、验证,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并能解释为什么成立。
过程与方法: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探索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意义,并能熟练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一些简便运算,并会验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导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运算定律,对于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从知识的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而且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也已经渗透,让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加法的运算定律,为以后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同时也为简便运算打下基础。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探究,理解掌握这两种运算律,并能够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本课教学课件、学生作业展示五、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一单元我们探索了一些有趣的算式,体会到了数学的神奇,今天我们继续探索一些有趣的算式,看看你有哪些发现呢?这节课我们将探索加法和乘法交换后的神奇结果(板书: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
(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1师:观察下面的算式,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仿写。
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了这几组加法算式中交换加数的位置后,和不变。
2.师: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3.出示主题图2师:观察下面的算式,请你照样子再写一组,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仿写。
讨论、交流。
生:我发现了乘法算式中,交换两个乘数的位置,他们的积不变。
4.师: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研反思两篇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教研反思两篇第一篇:《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本单元是在学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一部分算式的简算,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分数简算做好铺垫。
一、了解本单元的特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习运算律的开始,学生比较陌生,对简便计算会有畏惧感。
为了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我这样在本单元开课,即总结本单元运用运算律的特点:一部分看似复杂的算式,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就能达到口算,所以本单元学习的是口算方法。
学生很好奇,同时心想口算多简单,于是会心一笑,有了学习新知的愿望和学会的信心。
二、辨清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涵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学生会新的验算方法,即交换加数的位置计算,比较结果。
孩子们的思维停留在交换律的表面形式上,即两个数相加的情况。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部分孩子对两个运算律界限模糊,认为只要有括号就是结合律。
我引导大家再次回到概念理解比较,发现:只要加数的位置变了,就和我们的座位位置变了一样,就是交换律;结合律是加数的位置不变,而是计算的顺序变了。
通过甄别感悟,大家终于明白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内涵。
三、熟练运用运算定律凑百、凑十大家对如何运用运算定律仍模糊,通过实例,发现若两数加起来能凑整千、整百或整十,这样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真正感悟出计算中使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好处,并能恰如其分地运用。
所以看到题目一定要仔细观察,观察其特点,想清用什么方法能凑整千、整百或整十。
四、巧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计算本单元学习,就是利用凑千、百、十,使计算能口算,所以只要能达到口算目的,就可以。
如1+2+3+4+……+97+98+99+100,学生马上想到凑整百;99+98+97+96+10,学生也马上想到凑整百;99+97+98+96,学生只在加法能否凑百考虑,结果行不通,若把99看作100-1,依次类推,马上就能口算结果。
教学参考书上说,“计数的结果与计数的顺序无关”,来说明两个运算定律的统一性。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在数学中,加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数相加的结果不受它们的顺序影响,而加法结合律是指三个数相加时,先计算前两个数的和,再与第三个数相加的结果是相同的。
这两个法则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对于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以下是我对这两个法则教学的反思:首先是加法交换律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的概念。
例如,我可以给学生出示两个数字,要求他们先按顺序相加,然后再交换数字的顺序相加,通过对比结果,让学生发现加法交换律的规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实际的问题,让学生应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例如购物时计算总金额、分配物品等。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
其次是加法结合律的教学。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结合律,我通常会使用图形、模型或实物等方式进行教学。
例如,我可以使用色块或小球代表数字,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通过组合和重新排列,让学生发现加法结合律的规律。
此外,我还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应用加法结合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加法结合律。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会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
不同的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方面存在差异,我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法则。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在教学结束后,我会鼓励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购物、分账、统计等方面。
通过实际应用,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法则,并将其变成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思维习惯。
总的来说,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法则,在教学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实际问题和多种形式的教学来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这两个法则。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第【1】篇〗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动身,通过质疑、猜测、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这个数学问题的过程,从中体验了胜利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1.注重教学目标的整合化。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只仅局限于让同学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处置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同学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
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只和同学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体验了数学问题的发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
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同学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引导同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呢?激励同学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胜利的情感。
2.注重教学内容的实际性。
新课标里曾指出,教学时应从同学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动身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
“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
对同学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同学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
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浙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分别布置在第七册和第八册,而在过去的学习中,同学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同学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同学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一、引言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是数学运算中的基础概念,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将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反思,总结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二、教学设计在进行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设计时,我们参考了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 清晰而简洁的目标在教学开始时,我们明确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即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定义,并能够正确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引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故事讲解、游戏活动和小组讨论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多种形式的呈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呈现,包括文字、图表和实际例子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原理和应用。
4. 实践运用我们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运用,以加深他们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实施情况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一些值得肯定的亮点和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1. 亮点总结•教学目标明确:在教学设计中设置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兴趣引发: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游戏活动,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呈现方式多样:在呈现知识内容时,我们使用了多种形式的呈现,如文字、图表和实际例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 不足之处分析•缺乏足够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还不够熟练,这可能是由于练习不足所致。
•缺乏巩固和复习环节: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没有设置足够的巩固和复习环节,导致部分学生在应用知识时出现困难。
四、改进方案基于以上的实施情况分析,我们提出以下的改进方案:1. 增加练习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增加足够的练习环节,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使学生探究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开展运用意识。
2、学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律,初步培养符号感和归纳、推理的才能。
3、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掌握运算律,并进展运算。
教学方法:主动探究法教学用具:挂图、卡片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玩吗?玩什么?〔师生做游戏进入新课〕2、出示情景图,仔细看图,读懂图中的信息。
〔1〕同桌间说信息,提加法问题。
〔2〕展示学习成果〔师相机贴出问题卡〕〔3〕老师小结进入课题并板书:加法运算律二、探究加法交换律1、解决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1〕学生自练,展示学习成果。
〔指两名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展示〕〔2〕说说自己的发现。
〔同桌交流,展示〕〔3〕师小结并板书28+17=17+28〔4〕让学生举例〔自练〕展示老师相机板书2、讨论交流:A每组中的两个算式的异同。
B这几组算式是不是都具有这样的特点?C说说自己发现的规律。
〔用自己的话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D用字母a、b表示两个加数,怎样表示?〔师生交流总结并板书〕Ea+b=b+a〔说说字母各表示什么?〕3、练习357+218〔计算并验算〕三、探究加法结合律〔1〕出示问题二“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自己练习,师巡视指用不同方法计算的同学上台板演〕〔2〕让学生观察比拟得出结果,师板书:〔28+17〕+23=28+〔17+23〕交流自己的发现〔3〕出示两组算式,观察并探究其中的规律。
用学习例1的方法总结出加法结合律,说说其中的字母及识字的含义。
四、稳固理解运算律卡片出示课后“想想做做”中的练习题〔自练,指名说〕〔同桌交流,展示〕五、总结进步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哪两个运算律?说说自己的收获。
2024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反思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反思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交换律反思第【1】篇〗《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沙井小学兰流香《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和加法运算律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
例如:在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着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学习笔算加法的验算时,学生已经知道调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加得的结果不变。
所以从知识层面上看,学生学习、理解运用起来比较容易。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感想:一、“情景”使学习充满兴趣我从现实生活出发,以学校的体育活动为教学的切入点,提出“同学们喜欢那些体育活动,从图中你了解到了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请学生用数学的角度自由地提出加法问题。
由于是学生身边熟悉、感兴趣的活动课,学生很快投入进来,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主动的去解决问题。
二、“体验”使学习充满乐趣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经历有效地探索过程”。
因此,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考虑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列出28+17=45、17+28=45两道算式,再组织学生观察比较两个式子的特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
随后,我又引导学生自己照样子仿写等式,运用学生自己所写的等式,再次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感知其中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表示加法的运算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师生交流,再次让学生说出符号和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由数字上升到用符号、字母表示的一种抽象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感受到加法交换律的形成,提高学生掌握能力。
三、“练习”使学习充满情趣学数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在教学完两个运算律后我设计了层次不同的练习及时巩固了新知。
本课不足之处:1.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应该将学生举出的例子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分析,通过多个例子,学生能更好地感受运算律。
四年级下册数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反思
感悟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反思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反思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结合律反思第【1】篇〗《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
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
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等等。
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
)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
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
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
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
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
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悟教学时,我大胆放手,先探究加法交换律,然后再探究加法结合律,运用让学生大胆猜测、举例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合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思路、理解运算律。
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举例验证,为运算律的探究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但这仅仅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然后通过学生观察、归纳、讨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让学生说想法,说做法,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感、所得、所疑说出来。
通过语言的内化和输出,完成由直观思维到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试一试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了交换律的基础上,因起学生的疑问:“学习这些运算律有什么作用呢?”首先树立起学生大胆尝试的决心,激起运用运算律解决问题的兴趣,再通过实际的尝试,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