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学课件.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天习得行为 善意:主观上希望对方好 特征:强调自己的感受,忽视对方的感受
有条件 来源:后天习得行为
来自百度文库爱的能力低下
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 不同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 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
真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体验
真爱与溺爱
溺爱:是自己的需要;是有条件的
③ 活动期间关闭小灵通、手机等通讯工具,也谢绝拍照。
④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倾听。
我们将通过一些活动、讨论和分享等,对自己的特质,习惯的沟通方式, 待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认知的思考模式,做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员能够尽情的参与投入,才能让课堂达到我们 共同期待的目标。
几种常见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成人模式下自我认同的特征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周岁逐渐形成由自我 认同导致他人认同的“成人式自我认同”模式。 也就是在内心的主客体关系中 “内在的我”依据自己的 真实感受,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予以彻底的接纳。换 句话说就是:内心主客体关系中,内在的自己逐渐取代 内在的父母
真爱的觉察力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 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 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 自己选择的。 只有自幼被真爱,他的真实感受和意识是一致的。他 才会真爱他人和世界。并且习得深刻的觉察力和共情 的能力---爱的能力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才是最有力量的。因为这时 的他意识和潜意识完全一致。
后天习得行为
比如:妈妈以孩子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妈妈爱孩子 《红楼梦》宝黛爱情
爱的能力,就是以对方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的能力。
爱的能力越强,这样的感受力就越强。
在任何人与人的关系中,具备爱的特征的,就是有感情的关系, 否则就不是。
真爱与善意
真爱:以对方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 特征:忘我、无条件“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来源:自然天性,为了种群延续
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 整合---假以时日,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认同---潜意识认可,赞许 被认同---被父母、重要的身边人,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自己完全认同自己(潜意识)
爱的概念
真爱:以对方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 特征:忘我、无条件“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来源:自然天性,为了种群延续
《心理学史》
T.H.黧黑著
《西方哲学史》
罗素著
很高兴你们愿意在这开放温暖的园地里,和我一同讨论与分享自我成长 的点点滴滴,为了使我们每个人在课堂中能更安全、舒适,也为了使 我们的课堂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里我们有一些规则需要共同遵循:
① 我同意全程参与,不会无故缺席。
② 对于课堂内所讨论的内容,我将遵守保密及尊重的原则, 不在本课堂之外讨论。
欢迎大家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感谢你信任我们,给我们提供成长 的机会。
建议:提前一周提供你想探讨的案例的电子版
ryes@tom.com 13816899993
本课程相关书籍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著
《人格心理学》Jerry M.Burger著
《未发现的自我》
荣格著
《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著
《罗杰斯著作精粹》 罗杰斯著
抑郁—由“应该是”来否定自我而引发的焦虑情绪. 特征——不起劲,心神不宁 拍马屁(讨好)---强烈的目的性;不情愿,
扭曲和压抑。寻求报复性的发泄。 是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典型事例: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
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心理健康:意识与潜意识中的自我高度同一 特征:起劲,平静
彻底(无条件、无评价)地面对 彻底(无条件)地接纳 泛化---将一种行为模式,在一切方面反射性地使用
应 用 心 理 学 , 生 活 的 良 师
我的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选修这门课? 你对这门课的期望是什么? 你需要帮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你是否有不愿相处的人? 你愿意为自己做些什么? 你愿意为身边人做些什么?
这是个发展的课程,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所有的探讨都是我们共同探 询真相、真理的过程。
为了使我们每个人在课堂中能更安全、舒适,需要大家遵守规则:对于 课堂内所讨论的内容,我将遵守保密及尊重的原则,不在本课堂之外讨 论。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这是自幼被灌输的观念,这种观念内化后,会扭曲一 个人的真实感受。
真爱的觉察力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 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 慰.是一种判断,必须通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 取舍决定. 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一方面需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 活和人格上的独立,另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充满爱、信任的陪伴,没有塑造 的意愿。 园丁不是合格的教育者,合格的教育者是天性的守护 者,并没有塑造的愿望,因为他坚信天性的样子是最 有价值的。
儿童模式下自我认同的基础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周岁以前由他人认同导 致自我认同,这是儿童模式的“自我认同”。也就是在 内心的主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 的评价形成我们的自我评价。
所以童年时代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形成自我认同的基础。
父母分三种:1.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 2.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 3.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因为他没有用心去感受对方
包办溺爱的父母,其实太注重塑造,他们在意的是自 己的感受,恐慌不熟悉的道路带来的可能危险。他们 自己安全的需要压倒了孩子自我探索的真实需要。
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 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真爱与溺爱
溺爱是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溺爱淹没孩子的真实感受,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 己的真实感受,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 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 如果一个人总是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 人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他人 认同。 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 度,他们不懂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 子的成长需要,他们只是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 的理想,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
有条件 来源:后天习得行为
来自百度文库爱的能力低下
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真爱的父母懂得在孩子的 不同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 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
真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体验
真爱与溺爱
溺爱:是自己的需要;是有条件的
③ 活动期间关闭小灵通、手机等通讯工具,也谢绝拍照。
④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认真倾听。
我们将通过一些活动、讨论和分享等,对自己的特质,习惯的沟通方式, 待人处世的态度以及认知的思考模式,做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 当然这需要我们每个成员能够尽情的参与投入,才能让课堂达到我们 共同期待的目标。
几种常见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成人模式下自我认同的特征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18周岁逐渐形成由自我 认同导致他人认同的“成人式自我认同”模式。 也就是在内心的主客体关系中 “内在的我”依据自己的 真实感受,形成对自己的评价并且予以彻底的接纳。换 句话说就是:内心主客体关系中,内在的自己逐渐取代 内在的父母
真爱的觉察力
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 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 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 自己选择的。 只有自幼被真爱,他的真实感受和意识是一致的。他 才会真爱他人和世界。并且习得深刻的觉察力和共情 的能力---爱的能力
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才是最有力量的。因为这时 的他意识和潜意识完全一致。
后天习得行为
比如:妈妈以孩子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妈妈爱孩子 《红楼梦》宝黛爱情
爱的能力,就是以对方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的能力。
爱的能力越强,这样的感受力就越强。
在任何人与人的关系中,具备爱的特征的,就是有感情的关系, 否则就不是。
真爱与善意
真爱:以对方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 特征:忘我、无条件“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来源:自然天性,为了种群延续
人,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 整合---假以时日,将一种新的行为模式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认同---潜意识认可,赞许 被认同---被父母、重要的身边人,社会认同 自我认同---自己完全认同自己(潜意识)
爱的概念
真爱:以对方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 特征:忘我、无条件“爱是深深的理解与接受” 来源:自然天性,为了种群延续
《心理学史》
T.H.黧黑著
《西方哲学史》
罗素著
很高兴你们愿意在这开放温暖的园地里,和我一同讨论与分享自我成长 的点点滴滴,为了使我们每个人在课堂中能更安全、舒适,也为了使 我们的课堂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里我们有一些规则需要共同遵循:
① 我同意全程参与,不会无故缺席。
② 对于课堂内所讨论的内容,我将遵守保密及尊重的原则, 不在本课堂之外讨论。
欢迎大家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也感谢你信任我们,给我们提供成长 的机会。
建议:提前一周提供你想探讨的案例的电子版
ryes@tom.com 13816899993
本课程相关书籍
《为何家会伤人》武志红著
《人格心理学》Jerry M.Burger著
《未发现的自我》
荣格著
《动机与人格》
马斯洛著
《罗杰斯著作精粹》 罗杰斯著
抑郁—由“应该是”来否定自我而引发的焦虑情绪. 特征——不起劲,心神不宁 拍马屁(讨好)---强烈的目的性;不情愿,
扭曲和压抑。寻求报复性的发泄。 是不健康的行为模式 典型事例: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
几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
心理健康:意识与潜意识中的自我高度同一 特征:起劲,平静
彻底(无条件、无评价)地面对 彻底(无条件)地接纳 泛化---将一种行为模式,在一切方面反射性地使用
应 用 心 理 学 , 生 活 的 良 师
我的几个问题: 你为什么选修这门课? 你对这门课的期望是什么? 你需要帮助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你是否有不愿相处的人? 你愿意为自己做些什么? 你愿意为身边人做些什么?
这是个发展的课程,没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所有的探讨都是我们共同探 询真相、真理的过程。
为了使我们每个人在课堂中能更安全、舒适,需要大家遵守规则:对于 课堂内所讨论的内容,我将遵守保密及尊重的原则,不在本课堂之外讨 论。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生妈妈的气呢?” 这是自幼被灌输的观念,这种观念内化后,会扭曲一 个人的真实感受。
真爱的觉察力
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与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 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 慰.是一种判断,必须通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 取舍决定. 这种真爱复杂而艰巨,一方面需要尊重所爱的人在生 活和人格上的独立,另一方面又要适时提供爱的引导。 所以,最好的教育是充满爱、信任的陪伴,没有塑造 的意愿。 园丁不是合格的教育者,合格的教育者是天性的守护 者,并没有塑造的愿望,因为他坚信天性的样子是最 有价值的。
儿童模式下自我认同的基础
根据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12周岁以前由他人认同导 致自我认同,这是儿童模式的“自我认同”。也就是在 内心的主客体关系中,“内在的父母”对“内在的我” 的评价形成我们的自我评价。
所以童年时代父母对我们的评价形成自我认同的基础。
父母分三种:1.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批评你; 2.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忽视你; 3.无论你做什么,他们都鼓励你;
溺爱是一种懒惰的、不负责任的“爱”。 因为他没有用心去感受对方
包办溺爱的父母,其实太注重塑造,他们在意的是自 己的感受,恐慌不熟悉的道路带来的可能危险。他们 自己安全的需要压倒了孩子自我探索的真实需要。
孩子由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权利,从而也 失去了长大成人的机会。
真爱与溺爱
溺爱是以爱的名义摧毁孩子的感受 溺爱淹没孩子的真实感受,会导致孩子严重不信任自 己的真实感受,令他们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找认识自己, 而是从别人对自己的定义中寻找答案。 如果一个人总是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 人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他人 认同。 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 度,他们不懂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 子的成长需要,他们只是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 的理想,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