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_陈宝红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_陈宝红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_陈宝红

第28卷 第3期

台湾海峡V o l .28, N o .32009年8月J O U R N A L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I N T A I W A N S T R A I T A u g .,2009

收稿日期:2008-09-17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海三科200700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J 0362);国家

海洋专项资助项目(908-02-01-02)

作者简介:陈宝红(1976~),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陈宝红1,2,周秋麟2,杨圣云3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3.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情况,分别从温度、C O 2浓度变

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海洋水文结构和海流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海

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病原生物传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海洋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挑战,提出

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P 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60(2009)03-0437-08

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这两个领域形成国际公约.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该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新热点

[1-4]和G E F 等国际资助的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必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会引起生物圈各层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5].尽管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但我国学者已经

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不过,“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

[4]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洋动物门类达35个门,远高于陆地的11个动物门类[6].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为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 气候变化主要生态因子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表层温度、C O 2浓度和海平面的上升、

降雨量变化和海洋水文结构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1.1 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I P C C 的《气候变化报告2001》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8℃

[7].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2.0~3.0℃,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

[7].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其中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

[8].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9-11],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

代至今最暖[10].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1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0℃;1960~2003年华南近海海洋表层温度年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012~0.019℃/a [11].

1.1.1 温度上升影响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 影响海洋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海流和盐度.与陆地生

台湾海

峡28卷物相似,温度上升也导致海洋生物物种分布的纬度变化[12].英吉利海峡西部浮游动物和潮间带生物数量时

空变化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使得该海域暖水性种类种群数量增加、栖息范围扩大: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暖水性生物栖息北限已向北移动222.2k m ;而冷水性种类种群数量下降、栖息范围缩小[13].研究发现台

湾海峡出现了13种鱼类新记录种,包括慧琪豆娘鱼(A b u d e f d u f v a i g i e n s i s )、峨嵋条鳎(Z e b r i a s q u a g g a )、豹鳎(P a r d a c h i r u s p a v o m i n u s )、海躅鱼(H a l i c a m p u s k o i l o m a t o d o n )、拟三刺鲀(T r i a c a n t h o d i d a e a n o m a l u s )、尖牙鲈(S y n a g r o p s j a p o n i c a s )、尖尾黄姑鱼(N i b e aa c u t a )、孔鳐(R a j ap o r o s a )、美鳐(R a j ap u l c h r a )、棘鳞蛇鲭(R u v e n t t u s t y d e m a n i )、节鳞鳎(A s e r a g g o d e s k o b e n s i s )、褐斜鲽(P l a g i o p s e t t ag l o s s a )、黄鳍马面鲀(N a v o d o n x a n t h o p t e r u s )等,这些新纪录种都是暖水种,以前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部分以前仅在海峡南部捕获的种类,现在海峡北部也能捕到,例如乔氏台雅鱼(D a y aj o r d a n i )、日本红娘鱼(L e p i d o t r i g l aj a p o n i c a)、斑鲆(P s e u d o r h o m b u s d u p l i o c e l l a t u s )等25种[14].

1.1.2 温度上升引起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对热带海域物种组成影响严重 以珊瑚礁为例,全球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已成为珊瑚礁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全球持续变暖,大范围珊瑚礁白化出现频率正在增加,起初仅每10~20a 发生1次,估计未来几十年内将可能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 LN i ?o /E N S O )事件频率(3~4a )同步,再过30~50a ,珊瑚礁白化甚至将在大多数热带海区每年发生1次[9].研究发现,1976年至1977年

增温明显时期,温度突然上升1℃,洛杉矶珊瑚礁鱼类的物种数量减少了15%~25%

[15].温度上升还会影响海洋生物后代的性别.研究发现,太平洋地区温度上升导致海龟繁殖的后代雌性比例远高于雄性,从而威胁整个海龟种群的存活率[16].

1.2 C O 2浓度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据估计,本世纪中叶大气C O 2含量将比工业革命前增加一倍.

二氧化碳-碳酸盐系统是海洋中最重要的化学平衡,几乎影响海洋的各个方面,包括海洋生物多样性

[17].C O 2浓度升高会引起海水p H 值降低,酸化程度上升,导致海水碳酸钙饱和程度下降.I P C C 发布的第四份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特别指出,C O 2浓度的上升已经导致海洋表层水体的酸性增加了三成[18].

海水酸化引起所有海洋钙化生物钙化速率下降,直接影响到贝类、石珊瑚、浮游有孔虫、球石藻、翼足类以及珊瑚礁钙质藻等钙化物种的钙化速率.其中文石生产者(石珊瑚和翼足类)和高镁方解石生产者(珊瑚礁钙质藻)受C O 2浓度变化的影响尤为剧烈.经验数据和模型结果表明,在大气C O 2浓度加倍情况下,珊瑚礁的钙化速率降低14%~40%[17].钙化速率的下降导致珊瑚礁骨骼脆弱化、受侵蚀几率上升、珊瑚礁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改变,最终导致珊瑚礁分布范围缩小,纬度限制线向赤道方向移动,严重地威胁到依赖于珊瑚礁生境的物种组成.研究表明,从1880~2002年,我国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的平均钙化速率已经下降了12%,预计到2065年珊瑚礁钙化速率将减少26%,到2100年将减少33%[19].此外,海水酸化还引起鱼类、

甲壳类和头足类等海洋非钙化动物的呼吸蛋白质氧亲和性急剧下降,从而影响这些动物的分布[17].

与陆地不同,C O 2浓度的增加并不能对海洋主要初级生产者—

——浮游植物的生长产生“增肥”作用.长期高浓度C O 2会导致大多数海藻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不过研究发现多种海草物种的生长速度和生物量会随着海水溶解态无机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高浓度C O 2有利于这些海草的生存和繁殖

[20].1.3 海平面上升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根据I P C C 报告,在20世纪,温度上升导致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10~20c m .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升高9~88c m ,其上升速率约为0.09~0.88c m /a [21].根据沿海监测站数据统计,南海1970~2006年海平面的平均上升速率为0.24c m /a [22].据预测,21世纪我国各海域海平面上升以南海最大,其平均上升速率为0.32~0.98c m /a [19].研究认为,上层海水变暖是南海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原因,且该变暖趋势可能与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的年代尺度变化有关[23].

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特别是珊瑚礁、红树林、河口和湿地生态系统及其高度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影响.海平面上升将促使大部分海岸带生态系统向内陆地区迁移,起初可能促进鱼类和无脊椎动·438·

 3期陈宝红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物更多地接触到潮间带表面,短期内提高其生产力(如虾类的产量).但由于人类活动如农田或海岸建筑的影响,这种迁移可能被迫停止,从而导致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消亡或损失,对海岸带营养物质和能量流动、重要生境以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如海平面上升已导致南佛罗里达包括濒危的美洲鳄鱼和海龟在内的许多脆弱物种面临灭绝危险[21].

1.4 降雨量变化和酸雨增加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岸带系统最重要的影响是风暴和降雨引起的海岸线改变.根据预报,百年一遇的风暴今后每隔几十年要发生1次,而十年一遇的风暴每年都会发生

[24].风暴事件对于海岸带营养物输送、混合过程和海流及锋面都会造成严重影响.强降雨事件发生频率的变化会改变海岸带的生态类群.例如降雨量的增加会使河口的生态类群往适应较低盐度的类群改变

[21].加上营养盐和污染物滞留时间的变化,进而影响河口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24].

1.5 海洋水文结构和海流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区域水温上升,降低了极地与赤道之间的温差,导致风应力作用的下降,引起风生环流的全面弱化,严重影响大洋和近岸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别是可能导致上升流的弱化,降低浮游植物生产力[24].此外,风速和风向的改变会也影响环流路径和模式.这种变化可能改变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幼体

输送到河口等育幼场的路径,严重威胁这些生物类群的生存,改变整个海岸带生态系统的种类组成

[21].风、海流和地形是上升流形成的决定因素[25-28].除地形固定不变外,气候变化对风和海流的路径和强度都会产生巨大影响,进而影响上升流的强弱,导致上升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浮游生物和鱼类组成等一系列生态系统过程和结构发生变化.以我国海域黑潮为例,在厄尔尼诺爆发前,黑潮流量增大,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渔场出现强大的上升流,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给中上层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从而导致中上层鱼类种群数量增加;而在厄尔尼诺盛期,黑潮流量减少,导致该渔场在夏季只出现一单元的弱上升流,中上层鱼类渔获量大量减少;在强厄尔尼诺事件前的冬季,东亚频繁出现寒潮,黄海、东海海水出现异常低温,闽南-台湾浅滩上升流渔场环境发生巨大改变,导致通常滞留在海峡北部越冬的金色小沙丁鱼幼鱼被迫返回台湾海峡南部,鱼类种群结构发生改变[29-30].

1.6 紫外线辐射增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地球上空臭氧层损耗引起紫外线辐射(特别是波长为280~320n m 的U V B 辐射)的增强[31],导致许多

海洋生物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如J o u x 等(1999)研究发现,U V B 辐射会导致多种细菌D N A 受到损害,且发现个体较小的腰鞭毛藻对U V B 的敏感性低于硅藻,U V B 辐射增强将促使浮游植物群落从硅藻(10m m )向腰鞭毛藻(5~10m m )转化

[32];M o s t a j i r (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U V B 辐射量的增强,生态系统从以微生物为主的食物网演变成以草食动物为主的食物网,因此,U V B 辐射的增强会改变中上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力学[33];实验发现,U V B 会对多种海洋生物的卵造成伤害,如圣劳伦斯河口和圣劳伦斯湾飞马哲水蚤

(C a l a n u s f i n m a r c h i c u s )卵和大西洋鳕鱼(G a d u s m o r h u a )卵会受到U V B 的伤害而死亡[31].

2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气候变化从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在基因水平上,生物体为了适应新的气候条件,其物种基因序列要发生改变,影响生物的遗传多样性;在物种水平上,研究表明到2050年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5个地区24%的物种灭绝;在生态系统水平上,降雨和温度的改变将移动生态系统分界线(e c o s y s t e m b o u n d a r i e s ),某些生态系统可能扩展,而某些生态系统萎缩

[34].2.1 影响海洋病原生物的传播

最近几十年来气候变暖导致了海洋病原生物的扩展或转移[7]:(1)研究表明,在低于临界温度时死亡或无法生长的节肢动物所携带的细菌和寄生虫,在温度上升时,其生长速度加快,传染期延长,促进包括珊瑚虫病、牡蛎病原体、里夫特裂谷热和人类霍乱等的传播;(2)随着气候变暖,温带的冬季更短、气温更加暖和,从而增加了疾病的传播率;热带夏季更加炎热,使寄主在热压力下更容易受到影响;(3)温度上升还引起人类·439·

台湾海

峡28卷疾病暴发的增加,比如因水温上升,弧菌数量增加了60%

[7],从而感染了更多的牡蛎及其他水产品,危及人类健康.不过,危害两栖动物的弧菌、鱼类冷水病和昆虫真菌病原体等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流行的严重性将会

降低.

2.2 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气候变化对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最基本影响之一是表面风力的变化,影响海流表层的水平、垂直流动和混合流动以及表层的深度,引起浮游生物种类组成、丰度及其分布大范围的变化[35].徐兆礼(2006)研究发现,与20a 前相比,1997~2000年期间春、夏、秋3季东海波水蚤(U n d i n u l a s p .)在浮游动物群落中的重要性均有所降低,唯冬季显著增加.由于普通波水蚤(U n d i n u l a v u l g a r i s )属暖水种,她认为应该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冬季暖流加强有关

[36].黄加祺等(2000)研究发现,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在夏季对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产生明显影响,在厄尔尼诺年,浮游桡足类的种类少于非厄尔尼诺年,且优势种组成也不同

[37].E d w a r d s 等(2004)在分析1958~2002年浮游生物的长期监测数据中,发现不同浮游生物类群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同响应,且群落中不同营养阶在不同季节的响应也不同,导致群落中的营养类群和功能类群不匹配[38].浮游生物与物候之间关系的改变将对海洋食物网结构产生影响.

在北海和东北大西洋对浮游生物的调查发现,浮游生物与北半球的温度和北大西洋涛动之间有密切关联(图1),这种关系可作为气候变化的指标[39].研究发现,这两个海区的叶绿素a 和初级生产力自1987年

以来明显提高;而且同时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方面均发生许多变化,形成了状态转换期(r e g i m e s h i f t ),说明气候变化通过影响浮游生物类群,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39].在这种状态转换期,生态系统响应很快,估计未来将会发生更大的变化.

不过也有研究发现,大西洋59°N 以北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这可能与北极圈温度升高,格陵兰冰块融化加快或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引起的环北极表层冷水流加强的影响有关[13].

海洋生物多样性对气候变化存在反馈机制.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引起海洋温度上升,导致某些藻类数量迅速增长,释放出更多二甲基硫(D M S ).一方面D M S 可促进产生大量云层,减少达到地球表面的总热量,从而有助于降低温度[34];但另一方面D M S 可进入大气参与全球硫循环,对酸雨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40].总体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影响要远大于负反馈调节.持续、加速的生物多样性灭绝将削弱生态系统调控气候变化的能力,加速和扩大气候变暖,并导致地球系统发生无法预见且不可避免的改变

.

颜色深浅表示浮游植物叶绿素a 含量.上图是北海中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下图是大西洋东北部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

·440·

 3期陈宝红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3 影响海洋鱼类群落结构

捕捞是引起海洋鱼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但气候变化也是引起鱼类种类分布和地区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原因.气候变化和捕捞压力的联合作用将导致鱼类生物量降低到不能维持渔业捕捞的水平.相比而言,高纬地区的渔业生产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要比中、低纬地区大得多,这与全球变暖引起高纬水域的水温、风、海流、盐度等物理因子变化幅度较大有密切联系.

研究发现,格陵兰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暖化,使许多鱼类种类的丰度和分布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如黑线鳕(M e l a n o g r a m m u s a e g l e f i n u s )和单鳍鳕(B r o s m e b r o s m e )等许多新的物种;稀有物种越来越常见并且其地理范围不断扩大,如绿青鳕(P o l l a c h i u s v i r e n s )和大西洋鲑(S a l m o s a l a r )等;而北极种类向北移动,如毛鳞鱼(M a l l o t u s v i l l o s u s )和格陵兰鳕(G a d u s o g a c )等,可见气候变化明显引起鱼类群落结构的广泛变化.历史捕捞量表明水温上升,捕捞量也上升,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捕捞量与温度的相关性大大降低了(图

2).气候变暖和过度捕捞的共同作用已导致格陵兰大西洋鳕(G a d u s m o r h u a )数量的大幅度减少

[41].加拿大等国家的科学家分析了40a 来北半球寒温带海水温度与红大马哈鱼(O n c o r h y n c h u s n e r k a )栖息范围的动态关系[13],预计如果海表温度上升1~2℃,红大马哈鱼的栖息水域将极大缩小,最终导致种群退化

.

我国的一些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引起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现象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丰度与分布,进而影响海洋鱼类的摄食和渔业产量[42].厄尔尼诺现象还引起长江径流量的变化和海洋环境的改变,导致浙江

近海鲐鲹类的产卵场的时空错位并对鲐鲹类幼鱼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43].研究发现,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物种间的捕食压力往往从极地向热带地区不断增大.温度升高引起肉食性鱼类数量增加,而小型鱼类、虾类和螃蟹数量则明显减少[21].全球温暖化对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长

期影响,甚至是不可逆转的影响将成为世界渔业下滑的主要因素之一[44].

3 小结和展望

3.1 小结

气候变化正从多角度、多层次水平上影响着海洋生物多样性:(1)温度上升已经并继续改变着海洋生物的物种分布格局,加速海洋生物病虫害爆发并可能引起部分海洋物种面临日益严重的灭绝危险;(2)C O 2浓度升高对海洋钙化种类,特别是石珊瑚的钙化速率造成不利影响,并影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极大危害;(3)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湿地生态系统尤其是河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巨大影响;(4)降水量、水文结构和海流的变化影响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与迁移,特别对河口和上升流生态系统、鱼类的洄游和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正在被人们所认识;(5)紫外线辐射增强导致许多海洋生物结构和功能·

441·

台湾海峡28卷的异常,诱导赤潮等海洋灾害的发生,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较大危害;(6)气候变化引起浮游生物和鱼类等海洋生物群落结构的巨大变化,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构成严重威胁.

3.2 研究展望

气候变化已经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明显影响,但由于海洋长期监测和研究资料的缺乏,人类对气候变化事实的认知、对气候变化自然规律的认识等许多问题有待深化,对全球变暖背景下海-气循环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作用需要深入了解,因此对全球变暖的幅度、原因或区域分布,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预测方面,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45].在未来探索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相互作用方面,建议加强以下几方面问题的研究:

(1)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地方性[46],近海尤其是海岸带地区的河口、红树林、珊瑚

礁和上升流等典型生态系拥有高度丰富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在研究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中,应以这些典型生态系为重点研究对象,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海洋对大气C O 2主要起到“汇”的作用.从千年尺度上看,海洋过程决定着大气C O 2的浓度;

但就短期变化而言,表观上只有表层海水(100m 以内)在碳循环中起着显著的作用.C O 2海-

气交换的一个重要控制因子是海气间p (C O 2)差,而海水p (C O 2)

大小受植物光合作用、上升流、温度、盐度和p H 值等众多因素影响[47].气候变化引起的海表温度上升、p H 值降低、洋流变化以及盐度变化等极有可能影响到海洋吸收和固

定C O 2的“汇”

的功能,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也影响气候变化进程,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化.(3)气候变化从水温和C O 2浓度上升和海洋环流结构改变等方面影响海洋生物的物种分布.目前的研究多就各因子造成的影响分别讨论,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对气候变化各生态因子加以多因子分析,深入认识全球气候变化的渐变过程.重点研究其综合效应对海洋生物物种分布的影响.同时必须坚持对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长周期调查和监测,这是目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研究中较薄弱的环节.

(4)加大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力度.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工作还较多地停留在生理生化、物种和群落的层次上,而从生态系统角度的探讨还较少.实际上,气候变化不但对海洋生物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海洋水文结构的变化对海洋生物产生间接影响.由于生物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捕食-被捕食关系,当生态系中某些优势种或关键种或主要类群的生长繁殖季节、洄游、产卵、索饵等时间和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时,如果其他物种的时空分布格局没有跟上这种变化,那么将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结构和功能的错位和紊乱.这种情况的发生将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5)由于对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较少,研究历史也较短,对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还了解甚少,但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必须予以重点关注的领域.

(6)迄今为止,我们更多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但生物多样性变化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还很欠缺.生物多样性变化必将对气候变化进程产生巨大作用.气候变化与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应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之一.

致谢:本文厦门海域温度长期变化数据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蔡榕硕研究员提供,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

[1] 国家知识产权局.国际组织:C B D 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召开[E B /O L ].[2006-05-12].h t t p ://w w w .b i o d i v -i p .g o v .c n /d t x x /

g j d t /200605/t 20060531 101525.h t m .

[2] 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九次缔约大会高级别会议开幕[E B /O L ].[2008-05-28].h t t p ://

w w w .b i o d i v .g o v .c n /h y x x /g j h y /.

[3] 新华网.国际生物多样性日[E B /O L ].[2007-05-22].h t t p ://s c i e n c e .a w e b .c o m .c n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吴晓青副局长在2007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纪念大会上的讲话[E B /O L ].[2007-05-22].

h t t p ://w w w .s e p a .g o v .c n /i n f o /l d j h /.

[5] 吴榜华,孟庆繁,赵元根,等.全球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J ].吉林林学院学报,1997,13(3):142-146.

[6] B r i g g s J C .S p e c i e s d i v e r s i t y :l a n da n ds e a c o m p a r e d [J ].S y s t e m a t i cB i o l o g y ,1994,43:130-135.

·442·

 3期陈宝红等: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T h eR o y a l S o c i e t y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c l i m a t e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d a p t a t i o n ,m i t i g a t i o na n dh u m a nl i v e l i h o o d s (R e p o r t o f a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m e e t i n g ,2007)[Z ].T h e C l y v e d o n P r e s s L t d ,C a r d i f f ,U K ,2008:9-60.

[8] 新华网.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全文)[M/O L ].[2007-06-04].h t t p ://n e w s .x i n h u a n e t .c o m /p o l i t i c s /.

[9] 余克服,蒋明星,程志强,等.涠洲岛42年来海面温度变化及其对珊瑚礁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4,15(3):506-

510.

[10] 张秀芝,裘越芳,吴迅英.近百年中国近海海温变化[J ].气候与环境研究,2005,10(4):799-807.

[11] 潘蔚娟,钱光明,余克服,等.华南近海近40年的实测S S T 变化特征[J ].热带气象学报,2007,23(3):271-276.

[12] P e t e r s RL ,D a r l i n g J D .T h e g r e e n h o u s e e f f e c t a n d n a t u r e r e s e r v e s [J ].B i o s c i ,1985,35(11):707-717.

[13] 方精云,唐艳鸿,林俊达,等.全球生态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78.

[14] 戴天元.福建海区渔业资源生态容量和海洋捕捞业管理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5-210.

[15] S a l l yJ H ,R u s s e l l J S ,J o h nSSJ .C h a n g e s i na na s s e m b l a g eo f t e m p e r a t er e e f f i s h e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ac l i m a t es h i f t [J ].

E c o l o g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1997(7):1299-1310.

[16] C o n v e n t i o no nB i o l o g i c a l D i v e r s i t y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D a yf o rB i o l o g i c a l D i v e r s i t y -B i o d i v e r s i t ya n d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E B /O L ].

[2007-05-22].h t t p ://w w w .c b d .i n t /d o c /b i o d a y /.

[17] L e eH ,T h o m a s EL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a n dB i o d i v e r s i t y :S y n e r g i s t i cI m p a c t s .A d v a n c e s i nA p p l i e dB i o d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4[R ].

W a s h i n g t o n :C e n t e r f o r A p p l i e d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S c i e n c e ,C o n s e r v a t i o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2003:50-67.

[18] 中国网.全球海洋酸化加剧气候变暖,中美两国责任重大[E B /O L ].[2007-11-20].h t t p ://e n v .p e o p l e .c o m .c n /G B /.

[19] 张远辉,陈立奇.南沙珊瑚礁对大气C O 2含量上升的响应[J

].台湾海峡,2006,25(1):68-76.[20] 范航清,郑杏雯.海草光合作用研究进展[J ].广西科学,2007,14(2):180-192.

[21] V i c t o r SK ,R o b e r t RT ,J o a nAK ,e t a l .C o a s t a l a n d M a r i n e E c o s y s t e m s &G l o b a l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P o t e n t i a l E f f e c t s o nU .

S .R e s o u r c e s [M/O L ].[2002-08].h t t p ://w w w .p e w c l i m a t e .o r g /d o c U p l o a d s /m a r i n e e c o s y s t e m s .p d f .

[22] 国家海洋局.2006年中国海平面公报[Z ].北京:国家海洋局,2007.

[23] 时小军,余克服,陈特固.南海周边中全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研究进展[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5):

121-132.

[24] H o u g h t o n J T ,J e n k i n s A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t h eI P C CS c i e n t i f i c A s s e s s m e n t [M ].L o n d o n :C a m b r i d g e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 ,1990.

[25] 经志友,齐义泉,华祖林.闽浙沿岸上升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4):464-

470.

[26] 罗义勇,俞光耀.风和台湾暖流引起东海沿岸上升流数值计算[J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4):536-

542.

[27] 潘玉萍,沙文钰.夏季闽浙沿岸上升流的数值研究[J ].海洋通报,2004,23(3):1-11.

[28] 吴日升,李立.南海上升流研究概述[J ].台湾海峡,2003,22(2):269-277.

[29] 周秋麟,杨圣云.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之一)[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1):45-49.

[30] 周秋麟,杨圣云.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之二)[J ].海洋开发与管理,1998(2):57-60.

[31] 周秋麟,尹卫平,陈宝红.紫外线B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J ].台湾海峡,2004,23(1):107-115.

[32] M o u s s e a u L ,G o s s e l i nM ,Le v a s s e a u M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u l t r a v i o l e t Br a d i a t i o n o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c a r b o n a n d n i t r o g e n t r a n s p o r t r a t e s

b y e s t u a r i n e p h y t o p l a n k t o nd u r i n g a w e e k -l o n g m e s o

c o s m s t u

d y [J ].M a r i n

e E c o l o g y P r o g r e s s S e r i e s ,2000,199(26):69-81.

[33] 周秋麟,杨圣云.生物海洋学研究进展[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5(增刊2):1-9.

[34] 中国环境生态网.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如何相互影响[C /O L ].[2006-08].h t t p ://w w w .e e d u .o r g .c n /A r t i c l e /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p a c t /.

[35] F r a n c i s RC ,H a r e SR ,H o l l o w e d A B .E f f e c t s o f i n t e r d e c a d a l c l i m a t e v a r i a b i l i t y o nt h eo c e a n i c e c o s y s t e m s o f t h e N EP a c i f i c

[J ].F i s h e r i e s O c e a n o g r a p h y ,1998,7:1-21.

[36] 徐兆礼.东海普通波水蚤种群特征与环境关系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107-112.

[37] 黄加祺,朱长寿,李少菁.E N S O 现象在夏季对台湾海峡南部浮游桡足类的分布的影响[J ].海洋科学,2000,24(4):1-4.

[38] E d w a r d s M ,R i c h a r d s o n AJ .I m p a c t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o n m a r i n e p e l a g i c p h e n o l o g y a n d t r o p h i c m i s m a t c h [J ].N a t u r e ,2004,430

(7002):881-884.

[39] P h i l i pC R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o c e a np r o c e s s e sa n dp l a n k t o nr e g i m es h i f t s [C ]//R h y s E G ,M i k eH ,L e r aM .G l o b a l C l i m a t e ·

443·

台湾海峡28卷

C h a n g e a n d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N o r w i c h (U K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a s t A n g l i a ,2003:13-14.

[40] 杨桂朋,康志强,景伟文.海洋中二甲基硫的生物生产与消费过程[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36(1):42-48.

[41] K e i t hB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a n df i s h e r i e s [C ]//R h y s EG ,M i k eH ,L e r aM .G l o b a l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a n dB i o d i v e r s i t y .N o r w i c h

(U K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E a s t A n g l i a ,2003:14-15.

[42] 洪华生,何发祥,陈钢.E N S O 现象与台湾海峡西部海区浮游生物的关系———台湾海峡西部海区E N S O 渔场学问题之一

[J ].海洋与湖沼通报,1998(4):1-9.

[43] 洪华生,何发祥,杨圣云.厄尔尼诺现象和浙江近海鲐鲹鱼渔获量变化关系———长江口E N S O 渔场学问题之二[J ].海

洋与湖沼通报,1997(4):8-16.

[44] 黄长江,董巧香,林俊达.全球变化对海洋渔业的影响及对策[J ].台湾海峡,1999,18(4):481-494.

[45] 宋连春,张强,孙国武,等.全球变暖对甘肃省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 ].干旱气象,2004,22(2):69-75.

[46] 周秋麟,杨圣云,陈宝红.我国海洋生物物种多样性研究[J ].科技导报,2005,23(2):12-16.

[47] 殷建平,王友绍,徐继荣,等.海洋碳循环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2006,26(2):566-575.

I m p a c t s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s o nm a r i n e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C H E NB a o -h o n g 1,2,Z H O UQ i u -l i n 2,Y A N GS h e n g -y u n

3

(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L i f e ,X i a m e n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m e n 361005,C h i n a ;2.T h i r d I n s t i t u t e o f O c e a n o g r a p h y ,S O A ,

X i a m e n 361005,C h i n a ;3.D e p a r t m e n t o f O c e a n o g r a p h y ,X i a m e n U n i v e r s i t y ,X i a m e n 361005,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r e v i e w s t h e s c i e n t i f i c l i t e r a t u r e s a b o u t t h e i m p a c t s o f c l i m a t e c h a n g e s o n m a r i n e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i n a s p e c t o f s e a s u r f a c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r i s e ,c h a n g e i n C O 2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s e a l e v e l r i s e ,c h a n g e i n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c h a n g e i n m a r i n e h y d r o l o g y s t r u c t u r ea n do c e a nc i r c u l a t i o n s a n dt h ei n c r e a s e dU V B r a d i a t i o n .T h ep a p e r a l s o r e v i e w s t h e i m p a c t s o f c l i m a t ec h a n g e s o nm a r i n ee c o s y s t e m s i nt e r m s o f p a t h o g e n i c s p r e a d i n g ,t h e c o m m u n i t ys t r u c t u r e s o f m a r i n e p l a n k t o na n df i s hc o m m u n i t i e s .T h e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p r i o r i t i e s f o r f u t u r es c i e n t i f i cs t u d i e s i nr e s p o n d st o c h a l l e n g e s o n t h e m a r i n e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p r o t e c t i o n s d u e t o g l o b a l c l i m a t i c c h a n g e s .

K e y w o r d s :m a r i n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s c i e n c e ;d i m a t e c h a n g e ;b i o d i v e r s i t y ;m a r i n e b i o l o g y ;m a r i n e e c o s y s t e m ;r e v i e w

(责任编辑:霍湘娟)·444·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014387474.html, 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作者:马绘谦 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23期 【摘要】在人类社会的生存物质当中,海洋生物资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对这些资 源进行有效的保护,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些年来,海洋生物许多物种濒临灭绝,对人类的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故此,需要加强对海洋生物的保护,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对海洋生物进行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是加强国际合作等具体对策。本文对我国海洋生物的多样性的现状进行阐述,并指出了威胁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此外,本文还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进行说明。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海洋生物多样性具有现实价值以及潜在价值。首先,在人类的生物来源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来源,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动物蛋白,并且,有许多的海洋生物都具有较大的价值,例如存在一定的工业价值或者是存在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在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物质基础。 1 主要现状 1.1 海洋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从类型上划分,我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有以下几种[1]:(1)滨海湿地生态系统,(2) 珊瑚礁生态系统,(3)上升流生态系统,(4)深海生态系统。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是盐沼生态系、第二是河口生态系、第三是红树林生态系。海岸盐沼处于大海与陆地相互作用的地带,生态环境相对复杂,生物多样性也较为丰富,该地带也是进行海水养殖的重要区域。盐沼生态系为候鸟提供了它们所需要的食物以及栖息地,是由芦苇等多种盐生草本植物和许多的潮间带底栖生物所组成。 珊瑚礁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南海地带,以造礁石珊瑚为主,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由以下几种动物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第一是海绵动物、第二是腔肠动物、第三是甲壳动物等。 在我国的东南海域,海洋上升流生态系统就存在于其中。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所组成[2],(1)因为受到地形的因素所影响,(2)受到风漂流的影响,(3)因为水团边界的影响。因为底层营养物质的上升,使得其初级生产力逐渐提升,往往会形成渔场区,与邻近海域相比而言,其生物多样性指数要更高。 深海生态系统主要在我国的东海以及南海的海域之中,通常是有一些构造较为特别,比较适应于在深水生活的动物所组成,其生物多样性非常贫乏。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五千年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1、中国古代气候变化概况 据考古发掘和相关记载:西周时期,我国气候寒冷。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气候较今温暖湿润,。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到了南北朝时期,天气骤然变冷,从而导致了北方游牧地区干旱冰冷,导致了游牧民族的大入侵。隋唐时期气候变得暖和。北宋时期气候开始转寒,。十二世纪初期,气候加剧转寒,金人侵入华北地区,北宋灭亡,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时期,南方的太湖、苏州附近的南运河,在冬天经常结冰、遍地皆雪。从十四世纪初的元末开始到二十世纪初的清末,我国的气候进入了一个很长的寒冷期,历经500余年。这个期间的最温暖时期,气候也没有达到汉唐期间的温暖。研究表明,中国的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中国历史最强盛的王朝都出现于气候温暖时代,而分裂往往出现在寒冷期。 2、中国古代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寒冷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恶化。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峰期正好与游牧民族南下中原的时间基本吻合:第一次是西周后期的北方狄人大举南侵,第二次是魏晋南北朝的“五胡内迁”,第三次是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族连续南下,第四次是清军入关,其环境背景均是气候的变冷,安史之乱发生的环境背景也是如此。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农耕文明时代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 先秦时期,我国农业开始发展起来,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到战国时,国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条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保护自然资源。秦始皇统—中国之后,开始大兴土木,毁伐森林。生态的脆弱使古代劳动人民

很早就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都江堰和郑国渠就是较早预防水旱灾害的代表性工程。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在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创制筒车、曲辕犁等发展农业生产。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现象。围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调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剧了水土流失,都对生态平衡有所影响。而元代北方部分粮食“仰给于江南”,则说明北方土地的生产潜力在当时已经不大了。明清两代均以减免赋役来鼓励垦荒,虽然18世纪中叶中国耕地面积达到了7.8亿亩,养活了1亿多人口,但生态也迅速恶化,时人称“纵积十年丰收之利,不敌一年溃溢之害”。 中国古代农业的垦殖,虽然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使中国文明能够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长期过度的开发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使水土流失、土壤荒漠化、气候恶化等问题日渐突出。古人虽然在某些方面认识到农业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并能够因地制宜,兴修水利,为农业发展创造条件,还给后人留下了像《齐民要术》、《农政全书》等总结性的农学著作,但其无法超越当时人类对自然界认识水平的限制,不能深刻认识毁林开荒与生态恶化之间的关系,只能通过兴修水利来减少灾害,缺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根本措施。而这种遭到破坏的生态环境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2、工业化和城市化对气候的影响 (1)工业革命与能源革命 工业革命,是技术发明的突破,这个突破就是用能源替代了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火车跑起来、轮船航起来!其核心发明是瓦特的蒸汽机。因此,工业革命同时也是利用能源的革命,二者不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每一次利用能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海洋动物的影响 摘要:本文根据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分析海洋动物的生活环境的变化。并针对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鲑鳟鱼类和栖息地及相关生物学影响的研究情况, 先从从栖息地环境方面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又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降雨量及酸雨的增加,紫外线辐射增强和鱼病的传播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鲑鳟鱼类和生物学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鲑鳟鱼类影响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 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这两个领域形成国际公约.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该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新热点和GEF等国际资助的重点领域。尽管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但我国学者已经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不过,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洋动物门类达35个门,远高于陆地的11个动物门类。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1.气候变化主要生态因子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表层温度、CO2浓度和海平面的上升、降雨量变化和海洋水文结构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1.1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IPCC的气候变化报告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度.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 .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 2.0~ 3.0度,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 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度,2050年将升高2.3~3.3度.其中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代至今最暖.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1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0;1960 ~2003年华南近海海洋表层温度年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012~0.019.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生物是始终和环境构成相互作用的体系,彼此影响。海洋生物自然也和海洋独特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由于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不同,二者形成的生物多样性也差异很大。 海洋环境的特点:或许我们可以说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空间:它占据着70.8%的地球表面积,13.7亿立方千米,平均水深3700米。对于整个大洋,75%的水体温度在1~6℃,50%在1.3~3.8℃,整体水温3.8℃。大洋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系,由于洋流的混合作用,它的理化性质也保持相对稳定(渗透压、pH、温度)。 下图是世界表层的洋流示意图: 但是海洋的广袤却并不和其生物多样性的大小相称。虽然所有类群的生物(门、科等高级分类阶元)在海洋中都可以找到,但是它们只占生活在地球上的物种的13%不到。

造成这样的结果的来源可能是多方面的: n1、和对陆地的了解相比,我们对海洋的了解很有限,尤其是在深海和海洋微生物方面。导致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低估。 n2、大洋的连续性使得海洋生物物种很少有像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严格呈特有分布。陆地的各种隔离作用更有利于成种作用。 n3、海洋的生态位变化不像陆地一样多样,无法像陆地一样为新种的发展提供合适的隔离条件。 虽然如此,海洋生态系统相比于陆地生态系统却有很多独特的、古老的类群。在已知的31个动物门中,有12个门的动物是海洋特有类群(扁盘、栉水母、异涡、环口、中生、星虫、螠、帚虫、腕足、棘皮、毛颚、半索)。而只有两个类群是陆地所特有的:多足类和两栖类。这些古老的物种是提供新的分子模型进行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潜在的宝库。

然而,海洋生物的生物量并不少。毫无疑问,海洋环境在生命的历史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它如今仍然庇护着不少古老类群,并可能具有最大的生物量。例如,海洋浮游植物可以占到整个地球上的碳基生物量的一半以上。与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比较,今天生活在陆地上的不同的生物物种是海洋的6至7倍。令人惊讶的是,陆地上高水平的物种多样性是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且相对更小的区域内 发展起来的。 仅海洋表层的细菌含量就占到全球生物量的10%上。Whitman et al.(1998)估计海底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的生物量占全球生物量的27-33%。而海洋光合浮游生物则多达一半。(以含碳量计)。 为什么陆地和海洋之间存在这么多的差异呢?和海洋环境 相比,陆地上的物种的特有分布水平更高。在海中是最小的特有分布地区至少需要10几平方公里,而在陆地上只需要几百平方米!此外,许多的陆生植物依靠动物进行寻找配偶,传送花粉,传播种子的工作。

1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出现了几百年来历史上最热的天气,厄尔尼诺现象也频繁发生,给各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发展中国家抗灾能力弱,受害最为严重,发达国家也未能幸免于难,1995年芝加哥的热浪引起500多人死亡,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80年代,保险业同气候有关的索赔是140亿美元,1990到1995年间就几乎达500亿美元。这些情况显示出人类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气象灾害的适应能力是相当弱的,需要采取行动防范。按现在的一些发展趋势,科学家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影响和危害有: 1.海平面上升 全世界大约有1/3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岸线60公里的范围内,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可能在2100年使海平面上升50厘米,危及全球沿海地区,特别是那些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沿海低地。这些地区可能会遭受淹没或海水人侵,海滩和海岸遭受侵蚀,土地恶化,海水倒灌和洪水加剧,港口受损,并影响沿海养殖业,破坏供排水系统。2.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 随着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和气候变暖,可能会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长季节,使世界一些地区更加适合农业耕作。但全球气温和降雨形态的迅速变化,也可能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使其遭受很大的破坏性影响,造成大范围的森林植被破坏和农业灾害。 3.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 气候变暖导致的气候灾害增多可能是一个更为突出的问题。全球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就可能带来频繁的气候灾害--过多的降雨、大范围的干旱和持续的高温,造成大规模的灾害损失。有的科学家根据气候变化的历史数据,推测气候变暖可能破坏海洋环流,引发新的冰河期,给高纬度地区造成可怕的气候灾难。 4.影响人类健康 气候变暖有可能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高温会给人类的循环系统增加负担,热浪会引起死亡率的增加。由昆虫传播的疟疾及其他传染病与温度有很大的关系,随着温度升高,可能使许多国家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黑热病、登革热、脑炎增加或再次发生。在高纬度地区,这些疾病传播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 5.气候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从中外专家的一些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全球气候系统非常复杂,影响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涉及太阳辐射、大气构成、海洋、陆地和人类活动等诸多方面,对气候变化趋势,在科学认识上还存在不确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问题及其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2 ?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 ?教学内容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我国已知的海洋生物为2.6万种,占全球海洋已知物种数的10%,拥有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的生态环境。 活动: 调查舟山沿海或自己生活的附近的海洋 生物分布情况,与四五十年前的分布状况有 没有不同?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最后 得出本地目前的渔业资源结构。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主要可归纳为: 1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加之沿海和海洋工程项目的重大建设,都对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人类为了从海洋及海岸获得食物、医药原材料等海洋物资,使得绝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在部分地区被开发利用。捕捞业不仅过度仅利用诸多鱼类和脊椎动物,同时许多非商业性的捕捞也捕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思考与讨论: 舟山传统的捕捞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传统的四大鱼类吗?新兴的捕 捞方式有哪些优点? 2. 海洋污染较为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生物或污染生物是导致海洋生物病害的根本原因。来自 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过量排放、航运业的排入、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以 及空气中传送的有害物质,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 海洋污染的特点 是,污染源多、持续性 强,扩散范围广,难以 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 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 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 藻)的光合作用,从而 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 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 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 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 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 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 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 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 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3.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填海造地,采伐红树林,海滩挖沙,采矿和开 采石油天然气等活动都严重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环 境,使海洋生物承受巨大的环球压力,而所有这些人为 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用又是多方面的。 在大 的河流上建设水库水电站、因 沿途截流和气候影响而连续的断流,都会对入海口 岸处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40多年来我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红树林有 哪些生态效益吗?

海洋生物多样性

课程设计(论文) (08. 09 届本科) 题目:海洋生物多样性 组长:刘欢(0922125) 成员:龚昌顺(0922124)王佳骅(0821201)王怡佶(0821220)主讲者:龚昌顺 2010年12 月29 日

海洋生物多样性 摘要: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实远比陆地上的来的更为丰富珍贵,而气候变化是引起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全球之渔产量早已在迅速衰退,各大洋早在十几年前起即每况愈下,在我国,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海洋及海岸带地区受到的压力不断加深。我国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当重视,近年来,一系列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相关的重大项目纷纷付诸实施。 一、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海洋是生命的诞生和孕育之地,它不但占了地球表面71%面积,生物栖地体积的99%,同时更在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不但提供人类食物、交通运输,也同时主宰着地球的气候变化、物质循环及整个生态系正常的运作,如果海洋受到污染破坏,陆地上的生命也就会跟着灭亡。但不幸地因为人类为陆生动物,不认识、不关心海洋,对海洋生物的了解约只有陆地生物的1/7,且不认为海洋生物(小型) 为野生动物需要保护。所以「海」一直被误认为有广大的涵容能力,可倾倒废弃物。且资源丰富,可以予取予求,因而肆意破坏,巧取豪夺。有关海洋保育的研究更是远远落后陆地达20-40年之久。 从生物多样性的观点来看,也很少人了解海洋生物多样性其实远比陆地上的来的更为丰富珍贵。如目前所发现的34个动物门中,海洋其实就占了33个门,而且其中有15个门的动物只能生活在海洋的环境,包括约卅年前才在深海热泉所发现的须腕动物(Pogonophora),和这几年才在龙虾触须上找到的环口动物(Cycliophora)。相反的,34个动物门里只有13个门可以栖居陆地,而其中只有一个有爪动物门是只分布在陆地上。这个悬殊的比例显示其实海洋才是保存了地球上绝大部份生物多样性的地方。它所能提供人类未来探索学习的机会,和利用这些多样性的潜力,要远比陆地上的生物多样性来的更大。这是因为血缘关系愈远的生物,它们彼此间基因的歧异度和生物的特性差异就会更大的缘故。最近随着深海采样工具的不断进步和一些最新的探勘报告,科学家已预测在大陆棚的海底或更深的海域所孕育的物种可能高达百万种之多,这不禁令人想起前人所云:人类对「内太空」的了解恐怕还不如「外层空间」来的多。 这些经长期演化而来,丰富多样化的海洋生物不但提供人类食物、医药与休憩等多功能的需求,也藉由保护海岸、分解废弃物、调节气候、提供新鲜空气等等,成为地球上最大的生命维生系统。这些多样性极高的海洋生物大多分布在俗称「海中热带雨林」的珊瑚礁或是红树林、陆棚、海草床及河口等沿岸地带,而这狭窄的沿岸地区,却又最容易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与破坏。据估计到2020年人类对沿岸及海洋环境之需求,包括再生性资源、废弃物处理,生活空间及农工业之发展等更会达到目前的两倍。因此维护海洋生态已是目前各国皆有的共识。为了积极拯救「海洋」—人类共同的资产不再恶化,为了地球生态能够永续生存,以及人类更繁荣的未来,国际间纷纷提出许多相关的宣言、条约及行动。譬如1992年的「里约宣言」及「二十一世纪议程—永续发展行动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第四章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4.1概述 一、问题的重要性 1、气候是变化的。 地球形成至今大约经历了46亿年,在这46亿年里,气候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冷暖交替。干时变换,时地球气候演变的基本特点。 2、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有全球性的,也有局域性的。其变化对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生物、海洋、地质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并且也受到这些过程的反馈。气候变化的研究涉及了气象学、生物学、考古学、地质学、地理学、天文学、水文学、海洋学以及人类进化和发展史等学多学科,而研究气候变化又用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学科。所以可见,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多么复杂。 二、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 1、时间尺度: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长达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冰期和间冰期循环,也有几十万年、万年、千年、百年、几十年甚至几年的气候变化。现在世界上气候学家公认的气候变化时间有以下几种: (1)106-108年:大冰期气候、大间冰期气候 (2)105年:亚冰期与亚间冰期气候 (3)104年:副冰期、副间冰期气候 (4)102-103年:寒冷期与温暖期气候 (5)100-101年:世纪及世纪内气候变化(包括年代际、年际尺 度的变化) 2、气候史分级 根据时间尺度和研究方法,地球气候史可分为三个阶段: (1)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①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主要指距今22亿年(其中了解较多的是6亿年以来)——1 万年的气候变化。 ②其气候特点: a、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b、气候变化时间尺度在10万年以上 c、温度振幅为10-15oC。 (2)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①时间:一般指距今1万年左右以来的气候变化 ②气温变化:气温变化振幅一般为5-10oC (3)近代气候变化主要描述一、二百年以来有气象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 §4.2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 一、地球年龄的计算方法 研究过去的气候,需要一个时间的概念,地质上计算地球年龄的方法有两种,一种为同位素年龄,即绝对年龄,另一种为相对地质年代。 (1)同位素年龄:以年或百万年为单位,表示的是矿物和岩石形成到现在的确切年龄。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岩石发现于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由此推算可知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 (2)相对地质年代 ①定义:是将地质历史划分为一些自然阶段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海洋气象灾害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无论是依靠自然气候的农业活动或者工业迅速发展中的工业革命,还是步入21世纪的信息科技革命。气候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的影响进行探索。合理的利用气候,在农业上根据当地的典型气候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在航海上对变化的气候进行预测减小台风、海啸造成的损失。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呈现多种的气候类型。对此我想分析气候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海南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仅次于台湾的全国第2大岛。是我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有着中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已经不再是陆地经济而是步入了海洋经济。海洋是以广阔的海洋为地域空间,以海洋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所以基于这个基础的实情,我们很有必须要探索海洋气候灾害的影响。减小海洋气象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关键词:气候变化; 海洋气象; 气象灾害; 海洋资源; 台风风暴潮 据世界气象组织统计,全球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的86%。我国地域辽阔,东部处于东亚季风区,西部地处内陆,地形地貌多样,加之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影响我国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我国成为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几年来,尤其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受到台风、海啸、海蚀等海洋性气候灾害影响日益严重。海洋气象灾害制约着我国东部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对海洋气象灾害进行预测。海洋气象灾害是缘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是海洋自然环境或者气象要素之间发生异常和激烈的变化所引起的。常见的海洋气象灾害包括于8月12日20时在浙江省温岭县石塘镇登陆的“云娜”台风、2011年登陆于日本本州岛的地震海啸、于7月4日~5日在北部湾海面形成6米~7米的热带风暴“桃芝”台风浪。海南省位于中国的南海区域盛行偏东风,属于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基本特征为:四季不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气温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高;干季、雨季明显,冬春干旱,夏秋多雨,多热带气旋;光、热、水资源丰富,风、旱、寒等气候灾害频繁。年平均气温较为稳定,年降水量极其丰沛(西部沿海约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学生分析相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的三种尺度和特征。 通过学生阅读课本资料来了解科学家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方法。 通过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古代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 通过学生阅读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中国古代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图表分析,提高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开阔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跟气候有密切关系。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确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利用资料分析、总结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组织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历史上的楼兰古国吗,下面我们来了解一段有关楼兰的材料。录音及图片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弄清楼兰消失的确切原因,但大多数研究人员都认为与气候变化有关。那全球气候怎样变化呢? 同学们阅课本91页第一段回答: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有哪几种? 地质时期的气候、历史时期的气候、近代气候 由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全球气候一直是在变化中的 承转:那么科学家是怎样推测古代气候变化的呢? 阅读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 尝试用树木年轮分析法分析图4-2-2 该树生长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 设问:由以上内容气候变化影响了树木生长的快慢,那么全球气候的变化对人类活动有没有影响呢? [板书]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看图4-2-3分析图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时间变化右纵坐标表示中国年平均气温左纵坐标表示挪威雪线高度知识与技能何为雪线??? 图中蓝虚线为挪威1万年来的雪线升降图 红实线为中国近5000年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 观察二者变化趋势有什么关系?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探析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的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关于气候的研究也层出不穷,但研究多只涉及某一方面的影响因素。而要准确的预测将来气候的变化,必须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对各种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进行综合概述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基于上述目的通过对以前学者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分析,阐述了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并且总结概括了各种影响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机制。主要有流体动力学模式,评价温室效应的LLNL一ZD化学模式以及UIUC一ZD化学模式及以前应用最多的是全球环流模式(GCM)和现在使用较多的NCAR/RegCMZ区域气候模式,构造抬升变化的“构造—输入”模型。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因素;影响机制 1 引言 近些年来的气候变化已导致冰川湖泊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多年冻土区土地的不稳定状态增大,山区出现泥石流和雪崩;北极和南极部分生态系统发生变化,包括那些存在于海冰生物群落的生态系统,以及处于食物链高端的食肉动物;在许多由冰川和积雪供水的河流中,径流量和早春最大溢流量增加;许多地区的湖泊和河流变暖,对热力结构和水质产生影响;树木出新叶、鸟类迁徙和产蛋等春季特有现象出现时间提前;动植物物种的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推移;许多地区春季植被提前“返青”,变暖造成了生长季延长;高纬海洋中藻类、浮游生物和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高纬和高山湖泊中藻类和浮游动物增加;河流中鱼类的地理分布发生变化并提早迁徙。人为碳排放的增多导致海洋更加酸化,pH值平均下降了0.1个单位。气候变化和气候变异,正在开始影响许多其他的自然和人类系统,山区的人居环境遭受冰川湖泊爆发洪水的风险加大;在非洲的萨赫勒地区,更暖、更干的环境已经导致了生长期的缩短,并对农作物产生了有害影响;海平面升高和人类发展,都在造成海岸带湿地和红树林的损失,增加了许多地区海岸带洪水造成的损害。气候变化越剧烈,净影响就越趋向于负面,最脆弱的是那些位于海岸带和江河平原的地区、经济与气候敏感性资源联系密切的地区、极端天气事件易发的地区、特别是城市化发展快速的地区。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会通过社会和经济领域的复杂联系,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的地区和部门。气候变化对健康也会产生较大影响【1】。 鉴于气候变化带来的众多问题,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制,有助于我们对将来气候的的预测,尽早提出应对的措施,减少由于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迄今为止有关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表明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有大气上界辐射变化、温室气体变化、气溶胶、地震潮汐和火山运动、北极海冰、构造抬升、下垫面物理景观变化、世界人口数量。其中大气上界辐射变化的影响主要受地球轨道形状变化和太阳活动的控制,下垫面物理景观的变化主要涉及植被变化、冰雪覆盖变化、湿地和沙漠化以及目前的研究热点——城市化热岛效应。 早期的全球气候变化预测模式有热力学模式和流动力学模式。热力学模式不考虑或只以非常简化的方式考虑大气运动场对辐射收支的影响,它只能预报大气成分变化所引起的温度变化。能量平衡模式(EBM)和辐射—对流模式(RCM)都属于此类。流体动力学模式考虑了辐射场以及大气位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_陈宝红

第28卷 第3期 台湾海峡V o l .28, N o .32009年8月J O U R N A LO FO C E A N O G R A P H Y I N T A I W A N S T R A I T A u g .,2009 收稿日期:2008-09-17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海三科2007009);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6J 0362);国家 海洋专项资助项目(908-02-01-02) 作者简介:陈宝红(1976~),女,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陈宝红1,2,周秋麟2,杨圣云3 (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厦门361005; 3.厦门大学海洋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外有关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情况,分别从温度、C O 2浓度变 化、海平面上升、降雨量、海洋水文结构和海流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方面探讨气候变化对海 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从病原生物传播、浮游生物群落结构、海洋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等方面分析 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的挑战,提出 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关键词:海洋环境科学;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系统;综述 中图分类号:P 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60(2009)03-0437-08 全球变化对人类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因此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就这两个领域形成国际公约.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存在密切的相互作用,该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问题,并成为国际政治关注的新热点 [1-4]和G E F 等国际资助的重点领域.气候变化必定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而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也会引起生物圈各层次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影响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反过来加剧气候变化[5].尽管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但我国学者已经 开展了许多研究工作.不过,“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刚刚起步,任务还十分艰巨.” [4]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海洋动物门类达35个门,远高于陆地的11个动物门类[6].因此,研究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对于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综述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讨论我国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提供基础,为政府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提供科学依据.1 气候变化主要生态因子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气候变化引起的海洋表层温度、C O 2浓度和海平面的上升、 降雨量变化和海洋水文结构变化以及紫外线辐射增强等是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 1.1 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I P C C 的《气候变化报告2001》指出,地球表面平均温度自1861年以来升高了0.6℃.目前全球温度处于继续上升时期,预测到2100年,全球温度将比1990年升高1.4~5.8℃ [7].研究表明,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2.0~3.0℃,20%~30%的动植物将面临灭绝的高风险;如果温度上升4.0℃以上,将导致大量生物死亡和整个地球系统紊乱 [7].中国近百年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根据预测,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1.3~2.1℃,2050年将升高2.3~3.3℃.其中温度升高的幅度由南向北递增,西北和东北地区温度上升明显 [8].我国近海海洋表层温度也正在不断上升[9-11],其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增暖明显,90年 代至今最暖[10].根据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提供的数据,厦门海域1965~1990年期间水温上升了0.20℃;1960~2003年华南近海海洋表层温度年平均线性增长率为0.012~0.019℃/a [11]. 1.1.1 温度上升影响海洋生物物种的分布 影响海洋物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温、海流和盐度.与陆地生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_

浅谈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保护* 李新正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 266071) 摘要本文简要说明了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特点,重点阐述了我国的海洋生物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现状,指出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高,是东亚地区海洋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但由于 人类活动的加剧和相关的环境保护研究、政策法规的制订相对滞后,加之国民的环保意识有待 加强,政府对海洋环保的宣传和执法力度不够,使海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海洋生物多样性正 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加强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研究,尽快制订完善的法律法规,做 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多设立保护区,加大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国民的环保意 识和文化水平,才能真正保护好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才能使国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 利用,才会有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保护 1 前言 当今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随着陆地资源的日益减少,人类开发对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已成为21世纪使社会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领域。富饶的海洋资源为支持人类社会继续向前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开发前景。在海洋资源中,除海水动力、金属与非金属矿床、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外,海洋生物将是现今和将来人类所依赖的最主要、最直接的资源。海洋生物食品提供了人类的大部分蛋白质需求,海洋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新药源泉,海洋生物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多种观赏种类和景观,海洋生物光合作用和固定二氧化碳,缓和了全球变暖过程。 随着技术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影响已经涉及远洋。即使在南极洲,那儿的企鹅远离任何农业却带有DDT,海岸线还被溢油污染,蓝鲸处于严重濒危状态。然而,物种和生态系统受害最重的则还在最靠近人类的海域。而海洋生物多样性丧失远不如陆地生多样性丧失那样引人注目,海洋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危机。 与陆地相比,海洋生物的研究起步晚,被描述的海洋物种较少,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海洋生物比陆地更加丰富多彩。海洋中生活着世界上现存的32个动物门中的31门,其中14门完全是海洋生的。珊瑚礁,就象热带雨林一样,以高物种多样性而著称。海洋中生命财富远不止是物种数量,地球上测得的最大生产力在北太平洋的海藻床。最近的证据表明,在深海也有可能有非常高的物种多样性,在海底热泉口群落被发现的大约20年中,鉴定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查报告第4203号。本文受国家“十五”重点基础研究规划项目(G1999043709)资助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俄罗斯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健康状况恶化。据俄《科学信息》杂志报道,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在降水比较多的部分陆地地区,由于水位上升,人们食用最多的是靠近地表的水。而地表水的水质也会因地表物质污染而下降,人们食用了这样的水,就会患上诸如皮肤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病等各类传染性疾病。随着居住环境的变化,人的机体抵抗力和适应能力都会下降。届时,肠伤寒、痢疾、疟疾、兔热病等传染性疾病就会成为常见病。 而在另外一些气候变得更加干旱、逐渐荒漠化的地区,由于缺水,化学污染和生物污染将会加重,人们也会被迫食用水质不好的水。同时荒漠化导致土壤盐分增多,将不再适合作物种植。 天灾还是人祸? 虽然全球变暖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每个人都看见了,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变暖,在科学界至今悬而未决。 马柱国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期过程,与大自然自身的变化规律有关,但人为因素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因此不容忽视。导致全球变暖的原因有自然过程和人为过程。过度排放温室气体肯定会使地球变暖,但温室效应在地球变暖中占多少份额,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另外,人类的其他一些活动也有可能造成地球气候变暖。比如城市化的加速造成地表植被减少,这势必会使地球的“肾”(湿地)和地球的“肺”受到损伤。 去年,俄罗斯专家指出,全球变暖导致人的居住环境发生变化并影响人的健康状况并非一日之事。未雨绸缪,人类应该及早采取措施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 研究期待深层次 全球变暖是上个世纪以来观测到的明显事实。学术界更加关心的一直是探寻这些变化的原因,而被《科学》杂志认可的气候研究进展却侧重于变化后的观察与适应。但要真正理解或证实这种关系,必须提出理论上的证据,即气候变化的物理机制。这一点国际学术界进展甚微。事实上,对气候变化后果的观测和讨论与气候变化机制研究是密不可分的。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气候变暖”对环境和生命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即便这种变化的原因像当前主流研究认识的那样单纯———是由于温室气体造成的,研究者对于气候系统本身复杂性的认识也将影响到对于气候变化后果的预料。反过来,对当前人们适应气候变化措施的准确评价对于气候系统本身性质的研究也非常有价值。 ■相关链接 根据一项国际研究显示,到二○五○年,全球变暖将使地球上四分之一的植物与动物消失,这将是自恐龙灭绝以来全球的最大一次物种灭绝。 这项研究主要调查了全球变暖与一千一百零三种植物、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青蛙和昆虫之间的联系,并且根据这一研究推断到了二○五○年的情况。研究人员指出,因汽车和工厂废气而导致的气温上升已达到了过去一百至三千万年间从未达到的水平,这威胁了许多物种,全球迫切需要采用新的清洁能源。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健康与环境的关系。 天气、气候变化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就意识到了天气、气候与健康的关系。成书于战国前后的《黄帝内经》使用大量的篇幅表达了顺应天时而养生的理念,“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当如今的生存环境变得看上去日益险恶,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引起了世界每个角落的注意。通过谷歌趋势的搜索引擎可以发现,在2007年及之前对于“climate and health”(气候与健康)的搜索为0,从2008年2月开始,针对这个关键词组的搜索开始出现,迅速攀上了一个高峰,并在近两年来居高不下。 气象与环境科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在不同程度上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存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发现,南美洲1991年致死性霍乱爆发的元凶可能是厄尔尼诺,太平洋增暖的环流刺激隐匿霍乱弧菌的浮游生物生长,为霍乱在南美洲19个国家流行创造了条件。 虽然这种理论颇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相信,霍乱爆发只是一种先兆,全球的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更大危害。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气象学会医疗气象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王式功、兰州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王敏珍、董继元表示,气候变化对于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各种气象因素作用于人体而产生的,主要表现为光、热、水、气等气象要素通过人体感受器官对人体产生影响。当这些感受器官接受了来自大气环境的刺激后,会引起体内的一系列反应。 但并不是所有个体都会有一致的反应。他们认为,气象因素对人体刺激后引起的反应取决于个体的情况,还取决于各人的心理状态与体质。不同性别、年龄的人对气象因素刺激的反应并不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健康的人比较能适应外界的气候变化,但是当气象条件的急剧变化超过了人体调节机能的一定限度时,人们就会感觉不适或进而生病。 这些疾病或症状包括伤疤痛、风湿痛、心肌梗塞、栓塞、感冒、中风、多发性关节炎、风湿病和一些传染病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