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课文内容梳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知识点整理
《过秦论》是西汉末年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
学巨著。
它是以秦朝为背景,讲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种种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问题,剖析了秦朝短命的原因,指出了合纵连横的外交战略的
重要性,提出了仁政必能长治久安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下是《过
秦论》的主要知识点整理。
1.背景
2.秦朝的政策
3.统一思想
4.外交战略
5.土地
6.封建礼教
7.技术创新
8.道德伦理
9.历史观
10.文学艺术
《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史学巨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深
刻地分析了秦朝的得失,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对于后世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时,《过秦论》的艺术成就也不容忽视,它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修辞
手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思考其中的问题。
无论是从历史价值还是文学价值来看,《过秦论》都是一部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必修三文言文《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必修三文言文《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过秦论》作者和背景贾谊,西汉人,是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
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
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
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过秦论》第一段重点文言知识△词类活用现象名词作状语: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像……一样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对内;对外。
动词使动用法:外连衡而斗诸侯使……相斗△通假字:外连衡而斗诸侯通“横”《过秦论》第二段重点文言知识△找出文中古今异义词语。
(1)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2)不爱珍器吝惜(3)于是六国之士……在这时(4)流血漂橹盾牌(5)秦人开关延敌打开关隘(6)制其弊困乏△找出文中通假字。
孝公既没“殁”:死约从离衡“纵”;“横”△解释下列词语的意义兵:收天下之兵(兵器) 制其兵 (军队)制: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 制其弊(制服)延:开关延敌(迎击) 延及孝文公(延续)爱:不爱珍器(吝惜) 宽厚而爱人(爱护)因:因遗策(沿袭) 因利便乘(趁)△找出文段中的同义词:取、举、割、收——攻取; 属、徒、伦——一类人,等人。
△按要求找出词性活用的词语(1)名词作状语:南取汉中:向南。
(2)动词使动用法:流血漂橹:使……飘浮。
(3)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逃跑的军队。
(4)形容词作名词:尊贤而重士(贤良之人) 因利乘便(有利条件)(5)形容词作动词:会盟而谋弱秦:使…变得弱小。
口头翻译文句。
辨析下列句子翻译正误。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课件

总结词
对偶和反复是《过秦论》中较为独特的修辞手法,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和反复强调某个观点的方式,突出了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对偶手法,如“振长策御宇内,吞二周亡诸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等,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式,强调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残暴。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反复手法,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强调了作者对秦国不施仁义、只注重武力征服的批评。
安居而天下熄:安居不扰,而天下太平。《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意即自己没有一定的官职和职责,也就没有一定的进退行止的准则,这样进退不就显得从容宽裕了吗?这里是说秦国统治者如果能够安居不扰,那么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天下熄,天下安宁、平静、太平无事的状态。熄,平息、静止、平静的意思。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夸张和借代也是《过秦论》中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夸大事实和借代的方式,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野心。
详细描述
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如“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等,通过夸大事实的方式,突出了秦国的强大和统治者的野心。同时,文章也运用了借代手法,如“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其中“敲扑”是刑具的借代,形象地描绘了秦国统治者的残暴。
愚者:这里指代作者自己。
膏腴:肥沃。
殊俗
风俗不同。
03
亡矢遗镞
损失箭和箭头。形容损失很小。
01
山东
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02
遗
留下。
岂,难道。
宁
被强迫去戍守边疆。
谪戍
丈量土地,这里是说划分地盘、势力范围。
度
奋六世之余烈
努力发扬六代祖先的余威和功烈。
过秦论知识梳理

《过秦论》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1、解题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包括论政、论史等。
《过秦论》原文共有三篇,本文是上篇。
2、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吊屈原赋》《鵩鸟赋》二、古文知识(一)重点注释1、秦孝公据崤(xiáo)函之固:固,险固地势。
秦孝公占据着崤山和函谷关的险固地势。
2、拥雍州之地:拥有雍州的土地。
3、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
四海、宇内、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
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
5、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和进攻的器械;6、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对外实行连衡策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1、孝公既没:孝公死后。
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蒙故业,因遗策,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向南攻取汉中,向西吞并巴、蜀,向东割取肥沃的地盘,向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举,攻取。
膏腴,肥沃。
要害之郡,(政治、军事、经济上)非常重要的地区。
4、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
弱秦,削弱秦国。
5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
爱,吝惜。
6、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致,招纳。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过秦论》课文梳理(字词详解)

过(名动,指出过失)秦论秦孝公据(占据)肴函之固(险固地势),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样)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样)举宇内,囊(像布袋一样)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对内)立法度(规章、制度),务(致力于)耕织,修守战之具,外(对外)连衡(同“横”)而斗(使……相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两手合抱,指毫不费力)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因(沿袭)遗策,南(向南)取汉中,西举(攻取)巴蜀,东割(割占)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使……弱)秦,不爱(吝惜)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招纳)天下之士,合从(同“纵”)缔交,相与(帮助)为一(一体)。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古今,爱护别人),尊贤而重士,约(结)从离(使……离散)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一类人)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一类人)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一类人)制(统帅)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攻打)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迎战)敌,九国之师,逡巡(有所顾虑而徘徊不敢前进)而不敢进。
秦无亡(丢失)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困窘)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制服)其弊(同“敝”,困乏),追亡(动作名,逃亡的敌兵)逐北(动作名,败北的敌兵),伏尸百万(定语后置),流血漂橹。
因(凭借)利(形作名,有利的形势)乘便(形作名,有利的形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到)至始皇,奋(发展)六世之余烈,振(挥舞)长策而御(统治)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名动,登上)至尊而制(统治)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名动,用鞭子打、用竹竿打)天下,威振(同“震”,震动)四海。
过秦论课文脉络知识点总结

❖
贾谊
❖
毛泽东
❖ 贾生才调世无伦,
❖ 哭泣情怀吊屈文。
❖ 梁王堕马寻常事,
❖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三、创作背景
战国时代各国改革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韩国——申不害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彻底最有效)
秦国外交大获全胜
范雎——远交近攻策 张仪——连衡策 李斯、尉缭
——反间计
齐魏“马陵 之战” 秦赵“长平 之战” 秦楚经常 交涉,兵 力打60万人
仍读保留下来的古音。如“会稽”、“燕”、“召”、“乐”、“翟”等。
通假字
❖ 约从离衡(通“横”) ❖ 合从缔交(通“纵”) ❖ 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 赢粮而景从(通“影”) ❖ 百有余年(通“又”) ❖ 陈利兵而谁何(通“呵”) ❖ 孝公既没(通“殁”) ❖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通“敝”) ❖ 威振四海(通“震”)
转折连词,却 修饰连词,地 转折连词,却 结果连词,因而 修饰连词,地
古今异义
❖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赢粮而景从
古:担负
今:输赢的“赢”
❖ 山东豪俊并起
古:崤山以东
今:指山东省
❖ 流血漂橹
古:盾牌
今:划船的工具
九国之师
古:军队 今:军队的一个编制单位
例句 席卷、包举、囊括
运到渤海边”。
判断的方法
❖ 如果是名词作状语的句子,往往在这个名词前面另有主语。如“·天·下云集响应”,既然有“天 下”作全句的主语,那么,“云”、“响”就不大可能是主语了。
(前200—前168)
。
贾谊的文章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 响。
代表作品:辞赋以《吊屈原赋》、《鹏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 《论积贮疏》为代表。后人编有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高三一轮复习《过秦论》知识点梳理

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2、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4、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5、因舍其名 6、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7、因人之力而敝之 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依靠 于是
于是
因此 凭借 通过
沿袭
趁机
• 3.省略句 • ①尝以十倍(于秦)之地。 •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 • ③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 • ④聚之(于)咸阳。 • ⑤铸以(之)为金人十二。 • ⑥临不测之渊,以(之)为固。 • ⑦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 ⑧身死(于)人手。
• 4.宾语前置 •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③崤函之固,自若也 • 5.定语后置 • ①伏尸百万 •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 ③金城千里 • 6.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①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 ②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 ③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
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为
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为也?
4、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
5、如姬父为人所杀。
为所
7、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为所
句式特点:用“为”“为……所……” 表示被动。
使……漂起 逃跑的人/溃败的军队
争着
例句 会盟而谋弱秦(以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废先王之道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尊贤而重士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因利乘便
《过秦论》2024年高考语文课内古诗文要点梳理与素材积累

《过秦论》知识梳理成语、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挖空练习、作文素材等一、相关成语1.席卷天下:形容占有四面八方,包揽无余。
2.包举宇内:形容夺取天下,控制四方。
也形容统治或治理全国。
3.追亡逐北:指追逐败逃的敌人。
4.流血漂橹:形容杀人极多。
或形容流血极多。
5.伏尸流血:形容死伤惨重。
6.因利乘便:凭借、利用有利的形势和便利的条件。
7.威震四海:也作“威振四海”,形容威势或威名很大,震慑的范围很广。
8.金城千里:形容辽阔的国土金城环绕,坚固可靠。
9.瓮牖绳枢:形容居处简陋,家境贫苦。
10.斩木揭竿:指发动武装起义。
(另有成语“揭竿而起”,指起义造反,武装暴动。
)11.云集响应:形容响应支持的人很多。
12.景从云集:“景”读yǐng,形容追随响应的人很多。
13.深谋远虑:深远的谋划和考虑。
14.度长絜大:指较量高下。
15.比权量力:比较双方权势和力量的大小。
16.同年而语:即“同日而语”,指把不同的事物或情况放到一起谈论或看等。
17.万世之业:传之万世的不朽功业。
18.因利乘便:根据形势顺便达到目的。
19.膏腴之地:成语解释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20.拱手而取:拱手,两手合抱在胸前。
指取来毫不费力。
21.区区之地:小小的地盘。
22.度长挈大:度,推测,估计;絜,衡量;絜大,用绳子量物体周围的长度。
比量长短大小,以便找出差距。
23.打破藩篱:打破传统的观念,不拘泥于现状。
24.膏腴之地:指肥美的土地或肥沃富饶的地区。
二、文化常识1.“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2.《过秦论》散文篇名。
西汉贾谊作。
分上、下或上、中、下篇。
“过秦”是指责秦政失。
文章详尽分析了秦所以能削平六国及其所以迅速灭亡的原因,目的为汉文帝接受历史教训,改革政治提供借鉴。
高中文言文《过秦论》重点词句解释

《过秦论》知识梳理一、文常填空2、亡:1、《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初年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太傅、贾长沙、贾生,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
追亡逐北:逃跑溃败的军队。
他的其他重要作品有散文《论积贮疏》、《陈政事书》,辞赋《吊屈原赋》、《鵩鸟赋》。
“过秦”的吞二周而亡诸侯::使,,亡,灭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使,,亡,灭亡。
意思是推究指责秦的过失。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逃跑、逃脱。
(《廉颇蔺相如列传》)2、本文通过叙述秦从秦孝公至秦亡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的历史事实,指出秦政的过失在于“仁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消亡。
(《六国论》)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死亡。
(《赤壁之战》)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夺取天下后不施仁义,遭到天下人的反对,终至国破身亡。
以此提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
(《愚公移山》)醒汉统治者要以秦为鉴,广施仁政。
3、弱:二、词法、句法知识梳理会盟而谋弱秦:使,,弱,削弱。
弱国入朝:弱小。
(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现象:以弱天下之民:使,,弱,削弱。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弱。
1.外连衡而斗诸侯:衡,通“横”。
不若孀妻弱子:年少。
2.孝公既没:没,同“殁”,死。
3.合从缔交:从,通“纵”。
4.4、制:5.约从离衡:从,衡,通“纵”、通“横”。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帅。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
6.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
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
(《岳阳楼记》)7.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同“敝”,困乏,疲惫。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制作、缝制。
(《齐桓晋文之事》)8.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压制、控制。
(《赤壁之战》)9.始皇既没:没,同“殁”,死。
10.氓隶之人:氓,通“甿”,耕田的人。
11.5、因:1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同“崛”,突起。
蒙故业,因遗策:沿袭。
因利乘便:乘着。
1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过秦论课文精讲

过秦论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过秦论》的段落划分通常基于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以下是该文章的一种常见段落划分方式:一、引言部分(第1段)这部分简要介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包括秦国的地理优势、商鞅变法与张仪连横的功绩,为后文论述秦国的强大和统一提供了背景。
二、秦国强大与统一(第2-3段)第2段主要写秦国的强大国力,通过描述合攻秦国的九国军队因为犹豫徘徊而战败,突显了秦国的军事优势和统治力。
第3段则写秦始皇继位后统一全国的过程,全面展现了秦国的实力和野心。
该段从正面描述了秦国的统一进程,强调了秦始皇的英明领导和秦国的强大实力。
三、秦朝灭亡与陈涉起义(第4段)这部分主要写陈涉起义和秦朝灭亡的过程,通过对比秦国的兴盛与衰败,揭示了秦朝灭亡的原因和教训。
该段对陈涉起义的描述较为简略,主要侧重于对秦朝灭亡原因的分析。
四、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第5段)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的部分。
作者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总结了秦国兴盛和衰败的原因,得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结论。
这部分内容深刻而精炼,是对全文的总结和概括。
这种段落划分方式将文章按照引言、秦国强大与统一、秦朝灭亡与陈涉起义、对秦国的盛衰过失进行评述等部分进行组织,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和把握《过秦论》的主旨和观点。
同时,这种划分方式也符合文章的结构和逻辑顺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经典的历史散文。
二、文章赏析《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著名史论,其主旨在于探讨秦国的兴衰及其原因,以此作为对汉文帝的政治借鉴。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洞见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之作。
从文章的主旨来看,《过秦论》鲜明地提出了“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中心论点。
作者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六国,建立千秋伟业,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国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
然而,秦国在统一后却迅速走向衰败,原因在于其统治者未能施行仁义之道,导致国家内部矛盾激化,最终走向了灭亡。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梳理

过秦论文言文知识梳理《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文章论述了秦王朝的过失,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
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过秦论文言文知识梳理,一起来看看吧。
一、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 写出下列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
(1)合从缔交通,(2)而倔起阡陌之中通,(3)赢粮而景从通,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氓隶之人(3)然秦以区区之地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以致天下之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山东省。
(3)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
(4)国家无事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4. 解释下列多义词。
(1)北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____________②追亡逐北____________(2)乘①至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____________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____________③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____________(3)爱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____________②宽厚而爱人____________③向使三国各爱其地____________5.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3)天下云集响应(4)履至尊而制六合(5)序八州而朝同列(6)外连衡而斗诸侯(7)吞二周而亡诸侯(8)却匈奴七百余里(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10)会盟而谋弱秦(1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12)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3)以愚黔首(14)赢粮而景从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6.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梳理

《过秦论》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大夫封地(家);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
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③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④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⑥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⑦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④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⑤将数百之众(将,带领)⑥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⑦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2.动词的使动用法①外连横而斗诸侯(斗,使……相斗)②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③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④序八州而朝同列(朝,使……朝拜)⑤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⑥约从离衡(离,使……离散)(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崤函之固(固,险固的地势)②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利,有利的形势)2.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变小;弱,削弱)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弱,削弱)②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愚,使……愚昧)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弯)四、一词多义1.制①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齐桓晋文之事》制作、缝制②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后汉书·张衡传》制造、制作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压制、控制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过秦论》制服⑤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过秦论》统率、指挥⑥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规模2.亡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逃跑、逃脱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过秦论》丢失、失去③燕虽小国而后亡《六国论》灭亡、消亡④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赤壁之战》死亡⑤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过秦论》逃兵、逃亡的人⑥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通“无”,没有⑦吞二周而亡诸侯《过秦论》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①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过秦论》牢固、坚固(的地势)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使巩固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坚持、坚决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固然、诚然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固执、顽固⑥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既、已4.利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锐利、锋利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快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有利、条件好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有利的形势⑤有蒋士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利益、好处⑥商人重利轻别离《琵琶行》利润5.遗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候已困矣《过秦论》丢失②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封神演义》丢失的东西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遗漏、忽略④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死去的人遗留下来的⑤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给予,赠送6.度①宁信度,无自信也《韩非子》尺码、尺度②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程度、限度③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规章、制度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风度、常态⑤一年一度秋风劲《采桑子·重阳》次、回、量词⑥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扬州慢》谱写、创制⑦生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指南录)后序》考虑、思虑⑧试使山东诸国与陈涉度长絜大《过秦论》量、计算⑨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通“渡”,过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①余威震于殊俗②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③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④锄榎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内容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内容知识点总结一、秦国的兴起与灭亡过秦论首先对秦国的兴起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秦国自战国时期起逐渐壮大,最终实现统一,建立了秦朝。
在此过程中,秦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吞并了周边的诸侯国,最终统一了中国。
司马迁分析了秦国统一中国的原因,认为秦国以其强大的国力和政治战略,成功地打败了其他诸侯国,最终实现了统一。
秦国的兴起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秦国的兴起最终也导致了其灭亡。
过秦论指出,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政治腐败和内部纷争,使得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最终,秦国在外族的入侵和内乱的双重压力下,迅速衰落并灭亡。
秦国的兴起与灭亡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和启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秦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过秦论还对秦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文章指出,秦国的政治制度具有明显的集权化和中央集权化的特点。
在秦国建立统一国家之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加强了中央政权的集中和统一,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使得政治权力更加集中在皇帝和官僚集团手中。
同时,秦国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法家思想,使得法律和规章制度更加严密和严厉,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然而,秦国的政治制度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
过秦论指出,秦国政治制度的集权化和中央集权化导致了官僚集团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和滥用,严重削弱了地方豪强和民众的权利,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同时,秦国政治制度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使得社会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这些特点为后世的政治制度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警示。
三、秦国所面临的困境和败因过秦论还对秦国所面临的困境和败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文章指出,秦国在统一中国之后面临了一系列的内外问题,使得国家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其中,最主要的困境和败因包括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外族入侵等方面。
在政治方面,秦国的官僚集团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和滥用导致了政治制度的腐败和失效,削弱了国家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过秦论》知识梳理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运用示范一:
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凭借谁的力量灭掉六国,统一天下?拥有整个天下的强 秦二世而亡,这又是谁的过错?《过秦论》中,贾谊在历数了秦统一天下的过 程,分析秦亡的原因后说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的教训,也 应是世代为官执政之人的教训。谁施仁政,谁得民心,谁有天下;反之,谁失 民心,谁失天下。任你有坚船利炮、雄兵百万、长江天堑,也无济于事,秦王 朝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作为统治者,应该心怀天下,心忧苍生,才能赢得百姓 的爱戴和支持,而秦王朝统治者骄奢淫逸, 一味地膨胀自我欲望,用残酷的手 段对待天下士民,导致失去民心,进而失去了天下。
②一国的君主,皇帝 例: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③封建时候的最高爵位 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④战国时期,诸侯多僭称“王” 例:暴见于王,国语暴以好乐。(《庄暴见孟子》)
王,读音二:wàng
①称王,统治天下 例: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封……为王 例:先破秦入咸阳者国之(《鸿门宴》)
素材提取:仁爱、仁政
天下已定,百废待兴,百姓亟须休养生息。但秦始皇不仅不 改弦更张,反而变本加厉,严刑酷法,民何以堪?于是瓮牖绳枢 之子陈涉,揭竿而起,拉开推翻暴秦之序幕,强大的秦朝只延续 二世即告灭亡!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而治天下则除法治外, 还要崇尚仁义。何谓仁义?就是爱民、保民、富民。无仁义之人, 是谓暴徒;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过秦论》
素材积累
实 词积 累 文言知识
名句默写
素材积累
素材提取:民 心、团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者,人心齐也。人心齐, 泰山移。人心涣散,则万事难成。六国兵多将广,谋士如云,可 各怀私心,在秦咄咄逼人的攻势下,终至纵散约败,束手就擒。 究其根本,是六国缺乏统一的指挥、统一的领导,各自为政,未 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所以,无论集体还是国家,都必须上下团 结一心,唯有人和,才能产生真正坚不可摧的力量。
过秦论分段知识点总结

过秦论分段知识点总结1. 秦朝的兴起《过秦论》中详细描述了秦国的兴起过程。
秦国起初并不占据领土优势,但通过不断发动战争扩张领土,最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在这一过程中,秦国的各种改革和制度建立起了坚实的基础,使得秦国能够稳步发展并最终统一六国。
2. 统一中国《过秦论》中还描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
秦国通过长期的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削弱了六国的实力,在军事、政治和经济方面逐渐取得了优势。
最终,在秦始皇的领导下,成功统一了中国。
在统一过程中,秦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立中央集权制、推行一系列改革和制度,最终取得了成功。
3. 改革与制度《过秦论》中描绘了秦国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的改革与制度建设。
秦国在统一中国后,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包括推行郡县制、推行土地制度、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这些改革和制度的实施,使得秦国迅速发展和强大,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4. 文化与思想《过秦论》中也涉及了秦国的文化与思想。
在秦朝建立后,秦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思想和文化统一政策,如推行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此外,秦国还对历史文献进行了大规模的焚书坑儒,破坏了传统文化和思想。
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朝的思想和文化闭塞,为后来的统一政权埋下了祸根。
5. 秦朝的衰落《过秦论》中也详细描述了秦朝的衰落过程。
秦朝取得了统一中国的成就,但在统一后的统治中,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如暴政、苛政等。
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经济困难的加剧,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总的来看,《过秦论》以客观的态度描述了秦朝的兴起与衰落,对于秦朝的评价也从多个方面展现了其独特的历史价值。
通过研读《过秦论》,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秦朝的历史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并深刻认识到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秦国所做出的贡献和错误。
过秦论课文内容梳理

01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从秦孝公一直叙述到秦朝灭亡,通过叙述
秦朝的兴盛和衰落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叙述视角
02
文章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叙述,既有宏观的叙述,也有微观
的描写,让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历史事件。
叙述语气
03
文章采用了客观、冷静的叙述语气,没有过多的情感色彩,这
样可以使读者更加客观地了解历史事件。
表达手法
文章不足
某些论点可商榷
虽然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观点,但有 些论点仍值得进一步探讨和商榷。
某些表述不准确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和作者个人认识的局限性,文章中有 些表述不够准确,甚至存在错误。
缺乏史实依据
由于本文是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著作,因此没有提供 足够多的史实依据,有些论点的可信度需要进一步考证 。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过秦论课文内容梳理》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文章综述 • 文章细读 • 文章理解 • 个人见解
01
文章综述
文章背景
时代背景
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施用暴政,加速了国家 的衰败。
作者背景
贾谊是西汉初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过秦论》是 中国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文章主题
分析秦朝的崛起和衰落的原因。 总结秦朝的统治经验和教训,对当朝的治理提出建议。
01
内容系统完整
全文采用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对秦朝的历史进行了系统
的梳理,内容完整,且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02
表达生动有力
作者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鲜明的对比和有力的论述,使得文章在
表达上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03
《过秦论》-2023年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

【识记方法】 “过”的本义是“走过、经过”。“走过”别人自然就 是“超过”别人了,做事“超过”太多会变成“过分”,物极必反,事 情做得“过分”容易出现“过错”,出错当然就会被“责备”。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 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 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 吟咏出《吊屈原赋》。梁王落马而死本 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 呢,抑郁而终呢?
《贾生》李商隐
过秦论
贾谊
学
1.分析把握课文的基本观点,了解作者对
习
秦王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借古讽今的意义。 2.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目 标
3式.。学习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方式以及对比 手法的运用。
作者简介
贾谊
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最 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仅二十岁,就被召为博士。 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 毁谤,贬为长沙王太傅,人称贾长 沙、贾太傅。三年后重诏入京,再 拜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他 “自伤梁为傅无状”。一年后抑郁 而终,年仅33岁。
dí 销锋镝 yōu qín 锄耰棘矜
shèng 万乘 yuè 乐毅
yǒu 瓮牖 xiān 非铦 nàn 作难
tián 蒙恬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 “ 过”“亡”“ 遗”三字及 次常用字“策”
“制”。
2.背诵全文,翻译重 点句子,并梳理常 见文化现象、理解 性默写。
(第1段)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翻译划线句 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 ①务( 从事 ) 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②具( 器械 ) 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③斗(使……争斗)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 ④拱手(两手合抱,形容毫不费力)
《过秦论》知识要点梳理

的军队
形容词活用
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会盟而谋弱秦(以 弱天下之民)
以愚黔首
形容词的使动 形容词的使动
使……弱 ,削弱 使……愚蠢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形容词作动词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形容词作动词 敬重、看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形容词做名词 坚固的地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因利乘便
形容词作名词 有利的形势
收天下之兵 兵 行军用兵之道
沛公兵十万
非及向时之地 向 向吾不为斯役
秋天漠漠向昏黑
名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连词 动词
兵器 战争 军队
先前 假使 将近
因利乘便 乘 致万乘之势
李白乘舟将欲行
介词 趁着、凭借 chéng 量词 一车四马为一乘shèng 动词 乘坐
有席卷天下……之意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名词
败逃的人
名词作状语,向北
名词
北方
因利乘便 因 因遗策
因河为池
介词 动词 介词
凭着/趁着 沿袭 凭借
以致天下之士 致 致万乘之势
而致千里
动词 动词 动词
招纳 达到 到达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名词
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形容词
人固有一死
副词
险固的地势 牢固 本来
延及孝文王 延 秦人开关延敌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转折连词,却 修饰连词,地 转折连词,却 结果连词,因而 修饰连词,地
四、名词活用
例句 席卷、包举、囊括 天下云合而响应 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履至尊而制六合 序八州而朝同列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将数百之众
过秦论课文内容梳理

七、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不施仁义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
(最弱)
层层对比揭秦过
(最强)
“一夫作难”
“七庙隳”
对比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
比权量力(比较大小强弱),则不可
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微小)之
地,致万乘之势,序(排序,统治) 八州而朝(使……朝拜)同列,百有
(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 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
(毁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3、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而亡诸侯,履(登上)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 下,(铺排,渲染,写出了秦吞并制裁天下的威盛气势) 威振四海。
•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
• 三、背景回顾
•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 前经过几百年战争的破坏, 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他写此文是借秦之过,劝汉 文帝推行宽松的政策,以此 安民。
四、《过秦 论》内容结 构
崛起(1): 雄心勃勃
兴 发展(2):
一、兴亡过程 (1-4)
所向披靡
极盛(3): 势如破竹
过秦论内容梳理

过秦论内容梳理《过秦论内容梳理》《过秦论》这篇文章可真是一篇妙文啊,就像一场盛大的历史舞台剧在我们眼前展开。
文章开篇就像是拉开了历史的大幕,给我们描绘了秦国崛起之前的天下大势。
那时候各国林立,就像一群各自为政的小伙伴,都在自己的地盘上忙活。
秦国呢,最初也只是这众多小伙伴里不太起眼的一个。
它在西边那块地方,默默积攒着自己的力量,就像一个在角落里悄悄练功的小侠客。
接着啊,秦国开始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它有着自己的一套战略,就像一个下棋的高手,每一步都走得很有讲究。
秦国的国君们一代接一代地努力,不断地扩充领土,招揽人才。
这个过程中,秦国就像一个不断吞噬周围小部落的巨兽,慢慢变得强大起来。
它对外战争不断取得胜利,把其他国家打得晕头转向。
那些被秦国打败的国家呢,就像是一群被大灰狼追着跑的小羊,四处逃窜。
再看秦国的军事力量,那可真是强大得不得了。
秦国的军队就像是一群凶猛的老虎,所到之处,片甲不留。
他们有着精良的装备,严格的训练,打起仗来勇往直前。
这时候的秦国,已经从一个小侠客变成了一个称霸武林的大侠客,其他国家在它面前只能瑟瑟发抖。
然后呢,秦国统一天下了。
这就像是一场漫长的比赛,秦国最终跑到了终点,成为了冠军。
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啊。
他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像统一度量衡、文字之类的,这就好比是给这个刚刚建立的大家庭制定了统一的规则,让大家都能更好地相处。
可是啊,秦国这么强大的一个王朝,怎么就那么快灭亡了呢?这就像是一个巨人突然就倒下了。
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和他的继任者们并没有好好地对待老百姓。
他们的统治太严苛了,赋税沉重,徭役繁重。
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就像被压在大石头下面的小草,根本喘不过气来。
这时候的秦朝,虽然外表看起来还是那么强大,可实际上内部已经是千疮百孔了。
最后啊,起义军起来反抗了。
这些起义军就像是星星之火,一下子就燎原了。
秦朝在这些起义军的攻击下,很快就土崩瓦解。
这就好比是一座看似坚固无比的大厦,其实地基早就被蛀空了,稍微来点风吹草动,就轰然倒塌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然后践(据守)华为城,因(凭据)河为池,据(据 守)亿丈之城,临(面对)不测之渊,以(此)为固。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是 谁)。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 里,(是)子孙帝王(称帝称王)万世之业也。
二、作家作品
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18 岁时以文才显名,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 久迁太中大夫,参与政事,颇受器重。后因提 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嫉妒、毁谤,贬为长沙王 太傅。转任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他 “自伤为傅无状”,一年后也忧郁而死,年仅 33岁。
世称贾生,贾太傅,贾长沙。与屈原合称 “屈贾”。其文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 强。
陈涉
瓮牖绳枢之 子,迁徙之徒
行伍之间 数百之众 疲弊之卒
斩木为兵 阡陌之中
秦始皇
至尊
王侯之家 万乘
良将、信臣、精卒 劲弩、利兵 据亿丈之城
• 三、背景回顾
•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此 前经过几百年战争的破坏, 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 他写此文是借秦之过,劝汉 文帝推行宽松的政策,以此 安民。
四、《过秦 论》内容结 构
崛起(1): 雄心勃勃
兴 发展(2):
一、兴亡过程 (1-4)
所向披靡
极盛(3): 势如破竹
亡 (4):一败涂地
二、分析原因(5):不施仁政
(25年)
(12年)
守
亡 4段—义军起:陈涉
(灭亡)
二世(胡亥) 三世(子婴)在位46天
3( 年年
)
15
理清思路(5段)
——议灭亡原因
秦
国力,天下非小弱 地利,崤函自若也
成 败
陈涉
地位非尊,武器非铦 兵力非抗,战术非及
异 变
秦国
致万乘势,百又余年 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功 业
秦朝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攻打)
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迎击)敌,九 国之师,逡(qūn)巡(徘徊)而不敢 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
困矣。于是从散约败(合约解散),争
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
点),追亡逐北(追逐逃兵),伏尸百
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趁着便利),
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 入朝。
•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
比权量力(比较大小强弱),则不可
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微小)之
地,致万乘之势,序(排序,统治) 八州而朝(使……朝拜)同列,百有
(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 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
(毁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5、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 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像以前一
样)也。陈涉之位,非尊于(比)齐、
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 君也;锄櫌(yōu)棘矜(qín),非铦 (xian一声,锋利)于钩戟长铩也;谪 戍之众,非抗(强)于九国之师也;深
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 也。
《过秦论》课文梳理
一、解 题
• 1、“过”,名词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
• “过秦”,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 2、《过秦论》是史论,名为“过秦”,实是“讽 汉”。
• 3、主要内容:叙述了秦朝兴亡的历史,分析了秦朝 兴衰的原因。鲜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仁义 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4、写法:借古讽今。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借鉴,施 行仁义,以免蹈秦朝的覆辙。
• 3、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而亡诸侯,履(登上)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 下,(铺排,渲染,写出了秦吞并制裁天下的威盛气势) 威振四海。
• 南取百越之地,以(之)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 俯首系颈,委命(于)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 篱,却(使……退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 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仇)。
• 4、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边远地方)。 然陈涉(是)瓮牖绳枢(用破瓮做窗户、用草 绳系门板)之子,氓(méng)隶(下层奴隶) 之人,而迁徙(被征发)之徒也;才能不及中 人(平常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猗(yī)顿之富;蹑足(行走,跻身)行伍之 间,而倔起(突然兴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 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 为旗,天下云(名作状,像云一样)集响(名 作状,像回声一样)应,赢(担负)粮而景 (影,名作状,像影子一样)从。山东豪俊遂 并起而亡秦族矣。
七、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
1.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的对比; 2.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两种情况的对比; 3.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4.陈涉与秦国的对比; 5.秦国前后兴亡的对比。
不施仁义
陈涉 < 九国 < 秦国 < 秦朝Fra bibliotek(最弱)
层层对比揭秦过
(最强)
“一夫作难”
“七庙隳”
对比
地位 出身 军队数量 军队素质 武器状况 地理条件
全文观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 异也
五、理清思路(1-4段) ——叙 兴 亡 过 程
1段—固基业:秦孝公(24年) (崛起)
兴 2段—充国力:五王(90年)
(发展)
地理优势 —地利
政治雄心
商君辅佐
惠文王
攻
(
武王
139
昭襄王
年
孝文王
)
庄襄王
3段—(统统天一下):秦始皇(37年)(( (统死登一基亡)))
•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 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 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约为合纵,离散连 横),兼韩、魏……之众(军队)。于是六国之 士,有宁越、徐尚、……之属(这一类人)为之 谋,齐明、周最……之徒(这一类人)通其意, 吴起、孙膑、……之伦(这一类人)制其兵。
相 反
陈涉<九国<秦国<秦朝<陈涉 ——层层对比
六、本文以大部分篇幅来叙事的艺术 效果:
1、用大量篇幅叙述秦攻取天下的过程,表现出秦 取天下威力之猛和守天下防范之严,突出了秦初 的盛极一时。
2、与后文秦的速亡形成鲜明对比,先扬后抑(欲 抑先扬),反衬了秦亡的迅速,为文末的结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做铺 垫)。
• (1)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 八荒:四个同意叠词,构成互文;同时又是排比、 对偶、夸张。
• 席、包、囊:均为名作状,像席子一样,像包裹 一样,像口袋一样
• (2)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 斗诸侯:。
• 内、外:名作状,对内,对外。 • 斗:使动,使……争斗
• 2、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继承)故业, 因(沿袭)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 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 弱(谋划,使……变弱)秦,不爱(吝惜)珍器 重宝肥饶之地,以致(来,招纳)天下之士,合 从(合纵,六国联合攻打秦国)缔交,相与为一。
3、使文势滔滔、波澜层迭,突出深化了主旨(借 古讽今)。
艺 术 特 色:
重点语法复习
•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黄河以西)之 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