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2018修正)

合集下载

蚕种管理办法

蚕种管理办法

蚕种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蚕种管理和生产、经营秩序,保护蚕种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蚕丝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蚕种是指桑蚕种,包括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一代杂交种。

本办法所称蚕品种是指遗传上具有共同来源,生物学性状与经济价值具有高度一致性的家蚕群体。

第三条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蚕种选育、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蚕种的进出境检疫,按照有关进出境动植物检疫的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蚕种管理工作的领导,制定蚕种发展规划,鼓励和扶持蚕种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农业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的管理工作。

经贸、财政、科技、工商、价格、环保、监察、交通、公安、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配合做好蚕种的管理工作。

第二章蚕品种选育、审定和推广第六条依法保护蚕种质资源。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和破坏蚕种质资源。

蚕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鉴定、利用、研究等工作由省农业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实施。

蚕种质资源的交换和蚕新品种的专利保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七条蚕品种的选育,由省农业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国家和省的统一规划,组织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实施。

鼓励蚕茧加工企业参与蚕品种选育工作。

第八条蚕新品种实行省统一审定制度。

经审定通过的新品种由省品种审定委员会颁发审定合格证书,并由省农业行政部门公布。

经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农业行政部门应当择优组织生产和推广。

经审定通过的新品种,发现有不可克服的弱点的,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应当提出终止使用的建议,由原公布机关确认并发布终止使用公告。

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新品种,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组织生产、经营、使用、推广和宣传。

第九条进出境蚕品种必须事先经省农业行政部门批准,并经法定检验、检疫。

2018年全国桑蚕种质量监督抽查总结会发言记录

2018年全国桑蚕种质量监督抽查总结会发言记录

2019年第1期《四川蚕业》61信息动态2018年全国桑蚕种质量监督抽查总结会发言记录编者按:2019年1月16日,全国桑蚕种质量监督抽查暨2018年比对试验总结会在云南省 昆明市召开,来自全国13个主产省(区、市)的32位从事蚕种管理和要种质量检验的专家和工 作人员参与会议。

会上,各省(市、区)蚕种管理部 门或要种质量检测负责人就2018年要种生产和 质量检验情况进行了交流,现将全国各省要种生 产和质量检验情况的发言记录整理,以飨读者。

张丽(云南省农技推广总站):云南省2018年繁育原种16265张,主要品种:菁松AxB、菁松 BxA、皓月 AxB、皓月 BxA、芙x9、781AxB、781Bx A等品种。

抽检小组检验原种16265张。

抽检结 果为2466张无毒,12318张带毒合格,1481张超 毒。

超毒蚕种已在质检人员监督核实品种、批次、数量后全部销毁。

全省共生产普种1877194张,其中:春季744267张,夏季648914张,秋季 484013张。

全年共抽检479批,抽检蚕种303956 张,镜检母蛾集团样本34090个。

抽检结果为 256个无毒批,194个带毒合格批,29个超毒淘 汰批。

超毒淘汰批中春季有13批,生产蚕种 5276张;夏季有9批,生产蚕种772张;秋季有7 批,生产蚕种1414张,共7462张超毒蚕种。

郭昶(陕西省农业厅园艺站):2018年陕西 省蚕种主管部门由省园艺技术工作站承担,全省 共有蚕种生产单位3个,其中安康蚕种场的生产 规模位居全国第5。

2018年有2个蚕种场进行蚕 种生产,生产一代杂交种40余万张。

省内有桑园 8万hm2(120万亩),其中生态桑4万hm2(60万 亩),主要分布在榆林地区。

生态桑产业发展势头 良好,榆林市榆阳区一棵桑树茶叶有限公司蚕桑 副产品年产值过亿元。

2018年全省饲养蚕种30 余万张,产茧1.18万t。

汪剑霞(安徽省农委蚕桑站):2018年安徽 省农委蚕桑站变更为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特色农 业管理站,负责茶叶、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管理,蚕 种检疫归口到安徽省动物检疫部门负责。

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蚕品种审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蚕品种审定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规范省级蚕品种审定工作的通知为进一步规范我省蚕品种审定工作,推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蚕种管理办法》《省蚕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省农业农村厅设立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品审会),负责省省级蚕品种审定。

品审会办公室设在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品审会的日常工作。

省蚕业管理总站负责省级蚕品种鉴定试验的组织实施并出具省级蚕品种鉴定试验报告。

二、申请审定的蚕品种,应当完成省级蚕品种鉴定试验且具备下列条件,并符合《省蚕品种审定指南》(《省蚕品种审定指南》由品审会另行发布):1.人工选育或发现并经过改良;2.主要特征一致、特性明显,遗传性状稳定;3.与其他品种有明显区别;4.具有适当的名称(参照国家级蚕品种命名规则)。

三、申请省蚕品种审定的单位或个人,需向品审会提出申请,并提交申请材料:1.省省级蚕品种审定申请表(见附件);2.省级蚕品种鉴定试验报告。

四、品种审定申请材料应于每年2月底前向省政务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厅窗口)提出,未在2月底前提出申请的延迟至次年受理。

省政务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厅窗口)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

五、申请受理后,省政务服务中心(农业农村厅窗口)将申请材料转至品审会办公室。

六、经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后,由品审会办公室在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示,公示期不少于15日。

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品审会出具通过审定意见书,同申请材料一并转回省政务服务中心,由农业农村厅首席代表审批后颁发品种合格证书,并在省农业农村厅网站公告。

七、未通过审定的,由品审会出具未通过审定意见书,同申请材料一并转回省政务服务中心,由农业农村厅窗口3个工作日内通知申请人。

申请者对审定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通知30日内申请复审,品审会应当在下一次审定会议对复审理由、原审定文件和程序进行复审。

八、本通知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安徽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安徽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

安徽省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的审批和管理,依据《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简称《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内蚕种生产、经营许可的申请、审批和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简称省农委)对申请蚕种生产、经营许可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省政务中心网站和省农业信息网予以公示。

第二章蚕种生产许可第四条蚕种生产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

第五条申请领取一代杂交种生产许可证应具备《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条件,并符合下列要求:(一)实有资金不低于20万元;(二)有稳定、安全的原蚕生产基地,有与蚕种生产能力相适应的桑园20ha以上;(三)有与蚕种生产能力相适应的蚕种生产设施,其中:蚕室面积1500㎡和贮桑室、簇室、附属室等2000㎡以上;(四)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中级职称不少于2人;(五)有配套的蚕种生产质检设施,并有专职质检员1-2人;(六)有有效防控微粒子病的能力。

申请时须提供近两年蚕种母蛾检验报告单。

新申请的须提供蚕种生产防微的具体措施。

第六条申请领取桑蚕原种生产许可证应具备《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条件,并符合下列要求:(一)符合全省桑蚕原种生产布局;(二)实有资金不低于20万元;(三)有与原种生产能力相适应的专用桑园6.67ha以上;(四)有与原种生产能力相适应的专用设施,包括标准蚕室、贮桑室、簇室、附属室等,总面积1000㎡以上;(五)有与蚕种生产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不少于2人;(六)有蚕种生产质检机构及配套设施,并有专职质检员1-2人;(七)有有效防控微粒子病的能力。

申请时须提供近两年桑蚕原种母蛾检验报告单。

新申请的须提供蚕种生产防微的具体措施。

第七条申请领取蚕种冷藏浸酸生产许可证应具备《条例》第十六条规定的条件,并符合下列要求:(一)实有资产不低于100万元;(二)有全套的蚕种冷藏浸酸生产设施,单季冷藏蚕种能力30万盒(张)以上;(三)有与蚕种冷藏浸酸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中级职称不少于2人、5年以上工作经历的制冷操作员不少于2人;(四)配有完整的蚕种质量调查仪器设备。

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

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1997年6月7日安徽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根据2002年5月24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7年7月28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办法》等九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保护和利用种质资源,保证种子质量,规范种子选育、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维护种子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农作物种子(以下简称种子),是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根、茎、苗、芽、叶、花等。

本条例所称主要农作物,是指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

第三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种子的选育、生产、经营和管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种子工作,其所属的种子管理机构受委托具体负责种子管理工作。

第五条省人民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良种选育、试验和推广。

市、县人民政府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项资金。

省人民政府建立种子储备制度,主要用于发生灾害时的生产需要及余缺调剂,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种子储备的具体办法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采用新的科学技术,加快新品种的选育、生产和推广,对在种子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种质资源保存和利用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授权农业科研、教学等单位建立品种资源库和资源档案,做好种质资源搜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和利用工作。

第八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从省外引进种质资源。

对引进的种质资源应当进行检疫,并将有关资料及适量种子报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单位鉴定、登记和保存。

安徽蚕种生产与市场经营

安徽蚕种生产与市场经营
可以说 , 徽的 蚕种生 产在 负重 中拼搏 , 调整 中前 进 , 安 在 在 改革 中发 展 。
是蚕种 质 量 全 面 提 升 , 蚕 微 粒 子 病 得 到 有 效 控 家
制 。我 省的蚕 种产量 虽然 占全 国总量有 限 , 质量 一直 位 但 居 全 国前列 。无论 是在 历 年 的 省检 、 国检及 抽 查 中 , 是 还
的全 国第 二部 蚕种法 规 。《 条例 》 蚕种 生 产 、 营 、 理 对 经 管 及 检验 检疫 、 品种 选育作 出明确规 定 。20 04年 6月条 例重 新 进行 了修订 。同时 , 着 行政 许 可 法 的实 施 , 随 具有 浓 厚 计 划经 济色彩 的管 理 办法 逐 步 得 以修 正 。在 今 年 我省 清
大 陆东 部 和太 平 洋西 岸 , 属 内陆 省 份 , 距 海 较 近 , 虽 但 受
季 风气 候 影响 明显 , 蚕种 生产 的理 想地 。东 桑西 移 , 是 促 进 中部 崛起 , 蚕茧 生 产带来 了机遇 , 为 更为 蚕 种生 产创造
了新 的契 机 。
种 目的品 位生 丝创 造有 利 条件 。优 良蚕 种 的 使用 是 实 现 蚕 茧生 产优 质 高产 稳 产 的基 础 , 直 接 影 响 到 行 业 的发 也
在 实际 的生 产 中, 蚕种 质量一 直是 过硬 的。 以近 五年 省检

代杂 交 种 为 例 ,0 1 0 3年 全 省 平 均 良卵 率 9 . 1 20 —20 9 4
2 蚕 种生产 优 势
21 政 策优 势 .

% , 种 良卵 数 290粒 , 盒 50 实用 孵 化 率 9 . 7 1% , 蛾 镜 检 母 合 格率 9 8% ;05年 平 均 良卵率 9 .4% , 20 93 盒种 良卵 数 24 1 , 87 粒 实用孵 化率 9 .8% ,0个 批 次 成 品微 粒 子 病 76 7 卵检验 合 格 率 10% ;06年 春 用 种抽 查 , 均 良卵 率 0 20 平 9 .7% , 种 良卵 数 283粒 , 用孵 化 率 9 . 1% 。 89 盒 57 实 74 20 02年时 母蛾镜 检微 粒子 病合 格 率达 10% 的场 家 已 占 0

蚕种管理办法

蚕种管理办法
在许可证有效期内变更许可事项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手续。
禁止伪造、变造、转让、租借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
第二十条 发布蚕种广告的,应当提供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复印件。广告内容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注明蚕品种的审定名称,文字介绍符合该品种的实际性状。
第二十一条 销售的蚕种应当经检疫、检验合格,并附具蚕种检疫合格证明、质量合格证和标签。
第五条 蚕种生产、经营者可以依法自愿成立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应当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加强行业自律,维护成员和行业合法权益。
第二章 蚕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发展蚕遗传资源保护事业。
第七条 农业部负责组织蚕遗传资源的调查,发布国家蚕遗传资源状况报告,制定全国蚕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公布国家级蚕遗传资源保护名录。
未经审批向境外提供蚕遗传资源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的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销售、推广未经审定蚕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蚕种和违法所得;违法所得在五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农业部监督抽查的品种,省级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得重复抽查。监督抽查不得向被抽查者收取任何费用。
承担蚕种质量检验的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并经有关部门考核合格。
第二十七条 发生下列情形并严重影响蚕种供应的,蚕种生产者或者经营者应当及时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第三十六条 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被吊销的,农业(蚕业)行政主管部门自吊销许可证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被吊销许可证的蚕种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手续。

安徽省蚕品种审定办法

安徽省蚕品种审定办法

安徽省蚕品种审定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科学、公正地审定新蚕品种,根据《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蚕品种申请本省审定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安徽省农业委员会(简称省农委)对申请新蚕品种审定许可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以及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的目录和申请书示范文本在省政务中心网站和省农业信息网予以公示。

第二章设立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第四条省农委设立安徽省蚕品种审定委员会(简称品审会)。

品审会负责新蚕品种审定的具体工作。

第五条品审会由蚕茧生产、蚕种生产、科研、教学、茧丝绸加工和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组成。

品种审定委员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一定管理职务的在职人员担任。

品审会每届任期五年,设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1人、委员若干人。

第三章申请和受理第六条新蚕品种需审定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简称申请人)向省农委提出申请,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第七条申请审定的蚕品种需具备下列条件:(一)选育或引进的蚕品种必须遗传性状稳定;(二)具有优良的经济性状和增产效果;(三)已经过品审会鉴定。

第八条申请蚕品种审定需提供以下材料:(一)《蚕品种审定申请表》;(二)品审会品种鉴定结果;(三)蚕品种审定说明材料,内容包括:1.品种名称(原育种代号);2.选育单位(单位负责人、课题主持人、主要完成人);3.选育经过(亲本来源、选育过程);4.增产效果(实验室、农村试养成绩);5.原母种品种性状;6.一代杂交种性状及饲养技术要点;7.附录:7.1选育品种系谱表7.2实验室测定与对照种成绩表(连续2年)7.3农村试养与对照种成绩表及试养评价说明7.4丝质鉴定结果(复印件)。

第九条申请人提出审定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条件,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省农委予以受理。

申请材料存在错误的,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申请人可以在收到补正通知六十日内补正全部内容,逾期不做补正的视同撤回申请;补正后仍不符合规定的,申请不予受理。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春用桑蚕种质量抽查结果的通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春用桑蚕种质量抽查结果的通报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春用桑蚕种质量抽查结果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农业农村部•【公布日期】2018.04.24•【文号】农办农〔2018〕7号•【施行日期】2018.04.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种植业正文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2018年春用桑蚕种质量抽查结果的通报农办农〔2018〕7号山西、辽宁、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新疆、甘肃省(自治区)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河北省林业厅,重庆市对外贸易经济委员会,宁夏回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为保障桑蚕种质量安全,促进蚕桑产业健康发展,我部委托农业农村部蚕桑产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镇江)对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13个桑蚕茧主产省(区、市)的桑蚕原种和桑蚕一代杂交种进行了质量抽查。

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抽样情况2018年1月至3月,按照“双随机”原则,共抽取江苏、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10个省(区、市)的13家原种场生产的原种27批次,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等13个省(区、市)的28个蚕种冷库中冷藏的64家蚕种场生产的一代杂交种130批次。

抽查样品涉及的原种及一代杂交种品种,基本涵盖了主产区的主推品种。

二、检验结果(一)桑蚕原种按照《桑蚕原种检验规程》(GB/T 19178-2003)和《桑蚕原种》(GB 19179-2003)进行质量检验和结果判定。

抽查的27批次原种中,26批次为合格蚕种,1批次实用孵化率小于92%,为不合格蚕种(附件1)。

不合格批次为:浙江省桐乡市蚕业有限公司繁育的“秋丰N”(生产批次:26),实用孵化率为90.11%。

(二)桑蚕一代杂交种按照《桑蚕一代杂交种检验规程》(NY/T 327-1997)和《桑蚕一代杂交种》(NY 326-1997)进行质量检验和结果判定。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92号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92号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正文:----------------------------------------------------------------------------------------------------------------------------------------------------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九十二号)《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已经1999年12月15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3月1日起施行。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1999年12月15日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1999年12月15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蚕种管理,提高蚕种质量,维护蚕种选育者、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蚕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蚕种是指桑蚕种,包括原蚕种(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和普通种(又称一代杂交种)。

第三条在本省境内从事蚕种选育、生产、销售、使用和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可委托蚕种管理机构承担。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新蚕品种的选育、生产、推广和使用,对在蚕种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蚕品种资源管理第六条鼓励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开展蚕品种资源的搜集、整理、保存、鉴定、研究和利用工作。

蚕品种资源受国家法律保护。

第七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从国外、省外引进蚕品种资源。

引进蚕品种资源必须进行检疫,确认无疫病的,方可利用。

第八条向国外提供蚕品种资源的,按照国家蚕品种资源管理规定办理。

第三章蚕品种选育第九条蚕品种的选育,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由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进行。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1999年12月15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08年8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18年3月30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蚕遗传资源保护第三章蚕品种选育第四章蚕种生产经营第五章蚕种质量管理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保障蚕种质量,保护和合理利用蚕遗传资源,维护蚕种选育者、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蚕桑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蚕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可以委托蚕种管理机构实施。

财政、物价、工商、质监、商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依法做好有关蚕种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新蚕品种的选育、生产、推广和使用,对在蚕种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蚕种生产者、经营者依法成立的行业协会,应当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

第二章蚕遗传资源保护第六条依法保护蚕遗传资源。

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开展蚕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蚕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以及本行政区域内蚕遗传资源状况,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蚕遗传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存和利用等工作,负责制定和公布本省蚕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

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8.09.16•【分类】其他正文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的说明—2008年6月17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许伟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一、修订《条例》的必要性一是贯彻执行《畜牧法》等国家有关规定的需要。

1999年12月15日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

根据《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审批项目全面清理的需要,省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04年6月26日和2006年6月29日对《条例》的有关条款作了修正。

《条例》的颁布施行,对规范我省蚕种生产经营行为,有效控制蚕疫病蔓延,维护蚕品种选育者和蚕种生产经营者、使用者合法权益,促进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鉴于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规定,“蚕种的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生产经营和推广适用本法有关规定,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为此,2006年7月1日农业部发布施行了《蚕种管理办法》,对蚕遗传资源保护、蚕品种选育和推广、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等作了具体规定。

由于《条例》的部分内容与《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不一致,因此,为了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有必要对《条例》进行修订。

二是促进我省茧丝绸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省是全国蚕茧生产主产省份之一,桑园面积、蚕茧产量均居全国第7位,茧丝绸产业是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之一。

蚕茧是丝绸工业的重要原料,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础,是一种特殊的农业生产资料,其特殊性主要有:一是不可替代性。

应用蚕种养蚕产茧,是种桑农民实现收益的唯一途径,缺少蚕种,种桑农民就无法得到收益,容易引发群体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12.24•【分类】其他正文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就《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请予审议。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蚕种是一种具有动物生物学特性的农业生产资料,属于农用种子范畴。

但从蚕种的生物学特征看,它既不属于农作物种子,又不属于畜禽种子。

它具有以下特性:第一,具有生命,属动物性农作物种子;第二,用途专一,不能它用,不可替代;第三,价值高,但保存期短、季节性强、调剂性差;第四,生产技术性强,质量要求、使用要求严格。

蚕种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必须对蚕种的生产、销售加强管理,以提高蚕种质量,维护蚕种选育者、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目前我省年产蚕种80万盒以上,列全国第6位,基本能满足我省农村饲养的需要;同时我省蚕茧产量已进入全国产茧大省行列,每年产蚕茧48万担,名列全国第5位,为我省农民脱贫致富和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蚕桑发展的趋势看,是从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从沿海向内地转移,我省面临着大力发展蚕桑生产的好机遇。

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础,抓好蚕种的质量,对蚕茧生产至关重要。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和国务院《种畜禽管理条例》均未将蚕种纳入其调整范围,现蚕种管理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但是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我省蚕种生产、经营方面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主要有:不顾蚕种生产的特殊性,无计划生产蚕种,造成蚕种过剩或不足;繁制生产不按蚕种繁育质量标准把关,使蚕种质量下降,影响蚕茧产量和质量;无计划盲目从外省引进低价蚕种,劣质蚕种市场上时有出现,给蚕农造成比较大的经济损失;宏观调控手段削弱,使超毒蚕种流入蚕区,造成具有毁灭性的微粒子病重新抬头,给蚕茧、蚕种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外省蚕种低价倾销我省,冲击我省蚕种市场,给我省蚕种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失等等。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修改情况的说明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修改情况的说明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修改情况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12.24•【分类】修改意见的报告正文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修改情况的说明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12月10日下午,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分组审议了《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以下简称草案修改稿)。

委员们认为制定这个条例,有利于加强蚕种管理,提高蚕种质量,维护蚕种选育者、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的权益,促进我省蚕业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

多数委员认为,该条例经过修改,内容比较成熟,建议本次常委会会议审议修改后予以通过。

同时,部分委员对条例的执法主体、蚕种销售、法律责任等方面也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会后,农经工委对委员们的意见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对草案修改稿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情况向主任会议作了汇报,形成《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草案第二次修改稿)。

现将修改情况说明如下。

1、关于执法主体。

有的委员认为蚕种管理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不需要委托其他单位管理,建议删去草案修改稿第四条中的“具体工作可委托蚕种管理机构承担”的规定。

农经工委研究认为,考虑到我省有的县蚕种管理的职能划归到茧丝绸办公室,不属于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这个实际问题,如果法规中没有授权,茧丝办就无法行使管理权。

在草案修改稿审议前,我们也征求了省丝绸公司和有关市县茧丝绸办公室的意见,他们对此规定没有提出异议。

我们认为还是保留为宜(草案第二次修改稿第4条)。

2、关于蚕种引进问题。

有的委员建议将《草案修改稿》中第7条、11条、26条合并。

由于第7条是指育种单位用来育种的材料,不是直接用于生产的。

第11条指的是蚕种场用来生产普遍种的三级原种,第26条指的是蚕农用于饲养的普遍种。

这三条分别是第二章、第三章和第五章不同的规范内容,放在哪一章来写都不合适,故未作修改。

3、关于蚕种选育。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关于《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文章属性•【公布机关】安徽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7.12.24•【分类】其他正文关于《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就《安徽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条例制定的必要性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技术进步的主要载体,是农业增产的重要因素。

种子生产、经营和质量状况如何,对农业生产影响甚大,与广大农民利益休戚相关,必须依法管理。

目前,种子管理工作的主要依据是1989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

《条例》对于规范种子生产和经营,规范种子管理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但这个《条例》也有不足之处:一是《条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有些方面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省目前正在实施的“种子工程”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不相适宜。

二是《条例》对应该调整的内容没有写上,需要地方立法予以补充和完善。

三是《条例》因是国家一级立法,规定得比较笼统、原则,需要我们结合本省实际,进一步地细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另外,目前种子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假、冒、伪、劣种子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和广大农民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有的已经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

所以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一个有关种子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规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及时的。

二、起草的依据、过程和条例的主要内容条例起草的主要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种子管理方面的方针、政策。

条例总的指导思想是加强农作物种子管理,保证种子质量,维护种子选育者、生产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建立统一的大市场;有利于现代种子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有利于转变国有种子公司传统的生产经营观念,提高商品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有利于打假和治劣,依法治种。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通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通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
况的通报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皖农蚕[2010]402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农业委员会
【发布日期】2010.12.16
【实施日期】2010.12.1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关于《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通报
(皖农蚕[2010]402号)
有关市、县农委、蚕桑(茧丝)办:
为推进《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贯彻实施,2010年秋季,我委组织开展了《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检查,在各地自查的基础上,组成检查组赴安庆、六安等主产市、县进行了抽查。

现将各地贯彻实施《条例》情况通报如下:
一、《条例》贯彻实施情况
新修订的《条例》颁布实施以来,各级蚕业主管部门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大力宣传贯彻《条例》,有效维护了蚕种生产经营秩序,确保了蚕桑生产安全。

1、广泛宣传学习《条例》,形成良好的法治氛围。

《条例》的重新修订和实施,
为加强我省蚕种管理,维护蚕种生产经营秩序,保障蚕蚕种生产、经营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丝绸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律依据。

各地按照我委关于贯彻实施《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意见要求,高度重视,将宣传学习《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采用广播、电视、流动宣传车、表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条例》的重要意义,结合生产会议、。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决定

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
例》的决定
佚名
【期刊名称】《安徽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卷),期】2004(000)014
【摘要】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根据行政许可清理要求,决定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作如下修改:一、第十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蚕种生产许可证有效期为三年。

"二、第二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蚕种销售许可证有效期为五年。

"三、第二十五条修改为:"根据市场
【总页数】1页(P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7
【相关文献】
1.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的决定 [J],
2.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的决定 [J],
3.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四十三号) [J],
4.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实施细则》的决定 [J],
5.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安徽省特种行业治安管理条例》的决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把行业法规落实到蚕种质量监管细微深处

关于把行业法规落实到蚕种质量监管细微深处

论文摘要:介绍了安徽省金寨县蚕种总场的蚕种生产现状与提高蚕种质量的经验。

金寨县蚕种总场创新机制,建立蚕种质量保证组织机制,把行业法规落实到蚕种质量监管细微深处,制定蚕种生产监管措施;通过建立丰产优质种茧育桑园、落实以防微为中心的质量管理措施,落实以提高良卵率、孵化率、杂交率为原则的质量监管措施,严格按照各项技术要求,把住各个生产环节,确保蚕种内在品质的提高;在母蛾检验的基础上,连续10年增加成品卵“国检”,从1997-2009年金寨县蚕种总场,平均每年的蚕种合格率均在98%以上。

论文关键词:蚕种生产;质量监管;行业法规;成品卵检验安徽省金寨县蚕种生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1988年正式投入生产,先后建起了6个蚕种场(2家专业场,4个原蚕区场),1座冷库。

1991年成立了蚕种总场,当年生产蚕种35万盒,之后的几年蚕种生产还算正常,从1994年开始家蚕微粒子病的危害逐渐加重,加上管理人员由于对微粒子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把蚕种生产的行业法规搁置一边,不予严格的贯彻落实,蚕种生产袋蛾检毒把关不严,心存侥幸,对超毒批次蚕种不及时销毁,留于1995年春季发放蚕农饲养,结果造成了1995年春季家蚕微粒子病在全县的5个乡(镇)严重暴发,使蚕农损失250余万元,蚕种场赔偿了250余万元。

1995年春季共生产蚕种260209盒,是历史上春季生产制种量最高的一年,同时也是最惨痛的一年,同全国各地一样蚕种生产遭受了家蚕微粒子病的严重危害,生产的26万盒蚕种,经安徽省蚕种质量检验站检验,有2O万盒因家蚕微粒子病毒率超标而烧毁,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在信誉、经济和缺种的三重压力下,安徽省金寨县蚕桑生产办公室(以下简称蚕桑办)并不灰心,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振奋精神,走出误区;建立机制,制定措施,层层把关,环环紧扣;为了坚决把行业法规落实到蚕种质量监管细微深处,全员动员,攻坚克难,誓师攻克家蚕微粒子病危害难关,为此制定出在3年内使蚕种合格率达到95%以上的目标。

安徽蚕种的检验和检疫管理

安徽蚕种的检验和检疫管理

安徽蚕种的检验和检疫管理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
【年(卷),期】2000(000)007
【摘要】@@ 1.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蚕种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省蚕种质量检验机构承担蚕种的检验、检疫工作;蚕种生产者负责蚕种生产过程中的自检工作.进出口蚕种的检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执行.蚕种检验、检疫人员必须经过省蚕种管理机构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
【总页数】1页(P3)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跨境电子商务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J],
2.加强蚕种管理促进蚕农增收——修订后的《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主要内容解读 [J], 王升
3.加强基础建设提高检验水平促进浙江蚕种质量稳定发展——浙江省蚕种质量检验站五年工作回顾 [J], 楼霞;周金钱;吴海平;陈灵方
4.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J],
5.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进境水生动物检验检疫管理办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春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春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春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3.05•【字号】•【施行日期】2018.03.0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农业管理其他规定正文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春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蚕桑主产市、县(市、区)农委:全省蚕桑即将进入春季生产期,桑园和蚕期管理事关蚕茧产量水平,影响蚕农收入。

为有效提升蚕茧品质,提高蚕茧产量,促进我省蚕桑产业稳定发展,现将《春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

请结合生产实际,组织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及时做好技术咨询和服务,为实现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蚕农持续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安徽省农业委员会办公室2018年3月5日春季蚕桑生产技术指导意见一、加强春季桑园管理1.加强开沟排水工作,确保桑园不积水。

桑树是旱地作物,桑园长期积水,不仅会造成小桑根腐烂,对桑根的正常功能带来影响,而且还会导致桑园病菌增加,影响春叶的产量与质量,关系到全年桑树的正常生长。

因此,3月上旬至4月底要全面中耕除草1-2次,并及时开沟排水,防止桑园积水,及时退出各种间套作物。

2.增施有机肥,做好桑树保暖工作。

增施有机肥,不但能起到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通气性的作用,而且对桑树具有保暖作用。

每亩可增施有机肥30担左右,或者对桑园进行稻草覆盖,稻草覆盖程度以桑园不见泥土为准。

3.关注桑园后期管理。

要注意在春季桑树萌动前及时剪除桑树受冻害部位;对严重受灾的桑园及时补栽,新桑园要进行桑苗补植,踏实扶正,加强肥培管理;春季增施速效肥料(N、P、K配方施肥),促使受害桑树及早恢复生长,如有必要可在桑树生长期喷施叶面肥料。

4.做好整枝修拳,减少桑树病虫害。

为了减少桑园越冬病虫,在春季桑树发芽前,对一些已死掉的桑树、死拳、枯桩及断掉的枝条等,及时挖掉或修剪掉,修整从基部进行,剪口要光滑,修下的枝、桩要集中烧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2018修正)
【法规类别】农业管理
【发文字号】安徽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号
【发布部门】安徽省人大(含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8.04.02
【实施日期】2018.04.0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省级地方性法规
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
(1999年12月15日安徽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根据2004年6月26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06年6月29日安徽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2008年8月22日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根据2018年3月30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
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蚕遗传资源保护
第三章蚕品种选育
第四章蚕种生产经营
第五章蚕种质量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蚕种生产经营行为,保障蚕种质量,保护和合理利用蚕遗传资源,维护蚕种选育者、生产经营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蚕桑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蚕遗传资源保护、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蚕种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活动。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蚕种管理工作,具体工作可以委托蚕种管理机构实施。

财政、物价、工商、质监、商务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相互配合,依法做好有关蚕种管理工作。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根据市场需求,加快新蚕品种的选育、生产、推广和使用,对在蚕种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五条蚕种生产者、经营者依法成立的行业协会,应当为成员提供信息、技术、营销、培训等服务。

第二章蚕遗传资源保护
第六条依法保护蚕遗传资源。

鼓励和支持有关单位、个人依法开展蚕遗传资源保护工作。

第七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国蚕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以及本行政区域内蚕遗传资源状况,组织有关单位进行蚕遗传资源的收集、整理、鉴定、保存和利用等工作,负责制定和公布本省蚕遗传资源保护名录,并报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八条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蚕遗传资源保育单位,承担蚕遗传资源保护任务。

未经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蚕遗传资源保育单位不得擅自处理受保护的蚕遗传资源。

蚕遗传资源保育单位应当按照省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采集新增的蚕遗传材料。

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提供新增加的蚕遗传材料,并有权获得适当的经济补偿。

第九条鼓励单位和个人从本行政区域外引进蚕遗传资源。

引进的蚕遗传资源经检疫无疫病的,方可利用。

第十条进出口蚕遗传资源的,应当按照国家蚕遗传资源管理规定办理。

第三章蚕品种选育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统一规划,扶持蚕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推广使用,支持企业、院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