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注:1.课程类型(单一选项):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2.课程性质(单一选项):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3.课程类别(单一选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4.合作者:须是行业企业人员,如果没有,则填无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装饰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对建筑装饰风格、建筑装饰制式及建筑装饰原理的掌握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三、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案例导入教学,通过讲解教学、视频教学等教学手段,分析课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对建筑史、装饰史的理解。
为之后学习建筑装饰设计类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培养目标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要培养学生对中外建筑史认知能力以及建筑装饰发展规律的分析能力。
因为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建筑物,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学生要重视综合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并为专业课程的后续学习奠定必须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并为将来成为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员、设计员等职业岗位人员打下坚实的基础。
1.专业能力通过对中外建筑历史的学习,能够分析中外建筑发展的规律;通过历史建筑分析各种建筑装饰风格的特点及历史背景;能够将各类建筑装饰风格应用在实际装饰工程项目中;达到能够主动分析各类建筑装饰风格的标准。
2.方法能力能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能够自主分析各种装饰材料的表现方法;能够通过对建筑装饰的分析研究其发展历史总结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3.社会能力能根据不同环境掌握不同的材料的使用技巧;能够结合实际建筑进行风格分析;能够从多种途径查阅设计资料(如网上、书店),并能够很好的运用;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心,精进的意识;五、课程内容、要求及教学设计《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件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教案第1次课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授课时间:第1讲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掌握并能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重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特点难点: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成就内容:1.1 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1.2 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夏、商、西周、春秋时期1.3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秦、两汉、三国、晋、南北朝时期1.4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唐、五代、___时期1.5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明、清时期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时间分配:2学时板书设计:无作业布置:观察周围建筑特点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营造法式》课后自我总结分析第2次课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授课时间:第2讲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
2.能简要分析中国古建筑的木结构形式、单群体组合和装饰艺术特征。
重点:木构架的组成、形式和特点难点:叠梁式、穿斗式的基本结构、构造内容:2.1 木构特征2.1.1 木构架的优点:“墙倒屋不塌”2.1.2 木构架结构体系教学进程:教学内容:讲解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教学方法:讲授法辅助手段:选取典型图文多媒体演示师生互动:学生可以提问,教师会回答时间分配:2学时板书设计:无作业布置:复参考资料:《中外名建筑赏析》课后自我总结分析授课时间:2学时授课形式:课堂讲授课目、课题: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重点: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的主要结构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古建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中外建筑简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简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教学基本要求1、目的中外建筑简史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群的必修课,它以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全面了解中外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不同时期建筑的特点与风格,拓宽对建筑艺术的直观感受,开阔学生们的眼界为目的。
2、要求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①掌握建筑的发展演变历程;②理解各种不同建筑风格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历史原因;③了解建筑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建筑内外结构。
④通过古今中外的建筑纵横对比加深对建筑流派的体系特点和建筑构成形态认知。
3、课程重点及难点课程重点: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建筑和建筑师。
课程难点:①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形式。
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结构。
(二)教学基本内容概况(共32学时)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史(共16学时)第一节大兴土木,缘何无石——中国建筑的材料(2学时)第二节中国建筑的艺术语言(2学时)第三节百层之台,起于垒土——中国建筑的结构(4学时)第四节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中国建筑的装饰(2学时)第五节庭院深深,秩序井然——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布局(2学时)第六节佛门之花,怒放神州——中国的宗教建筑(1学时)第七节帝王建筑——宫殿、坛庙、陵墓(2学时)第八节店肆与民居(1学时)第二章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共16学时)第一节史前建筑(0.5学时)第二节神秘的古埃及建筑(1学时)第三节古代西亚建筑——塔庙与宫殿的兴起(1学时)第四节古希腊建筑——永恒的魅力(1学时)第五节古罗马建筑——帝国风貌的展示(2学时)第六节早期基督教建筑(1学时)第七节拜占庭建筑(1学时)第八节罗曼式建筑(1学时)第九节哥特式建筑(1学时)第十节中古伊斯兰建筑(0.5学时)第十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2学时)第十二节意大利巴洛克建筑(1学时)第十三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学时)第十四节欧洲其他国家文艺复兴建筑(1学时)第十五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复古思潮建筑(古典复兴建筑、浪漫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1学时)三、教学安排及方式(一)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 32 学时,理论授课 32 学时(含多媒体32学时)。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重点:1.中国建筑发展过程
2.中国各个时期建筑特点、设计思路及技术水平
3.中国近现代建筑的特点及实践思潮
4.外国建筑发展的发展史
5.外国建筑的发展思潮与代表作
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
主要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讨论,加入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对某个时期的建筑发展史进行总结,讨论,阐述
授课计划表
周次
内 容
任务驱动
9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宅与园林
第五10
第三章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城市与宫室
第二节坛庙与陵墓
2
讲授
P64
讨论
11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居建筑与园林
第五节建筑艺术与技术
2
讲授
12
第四章元、明、清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城市与宫室
第二节坛庙与陵墓
第三节宗教建筑
第四节 住居建筑与园林
第五节建筑艺术与技术
2
讲授
讨论
13
第五章近现代时期的建筑
第一节近代城市建设与建筑转型
第二节 折衷主义与现代式建筑的引入
第三节 传统复兴风格建筑
第四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建筑实践与思潮
第五节 改革开放时期的建筑实践与台港澳地区的建筑实践
2
讲授
P85
任务驱动
14
下篇:外国建筑简史
第一章 古典建筑时期
2
讲授
XXXX学院
教师授课计划
(2017— 2018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中外建筑简史
适用专业建筑工程技术
授课班级高职2017建筑工程技术班
教师姓名
教学团队负责人(签字)
授课班级所属系负责人(签字)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时:60授课对象: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全日制)专科学生二、教学目的中外建筑史是艺术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建筑历史发展情况,了解各不同时期建筑环境的典型特点,细部构造与演变,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设计手法,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中西方建筑的有关基本概念,并对重要建筑艺术流派、建筑艺术现象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分析艺术现象。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中外建筑史》的教学内容绪言主要内容: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建筑特点及其发展环境,掌握中西方传统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及其细部构造。
1、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宫殿建筑的特点,了解宫殿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意义; 2、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主要内容: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学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
3、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代陵墓建筑的特点,了解陵墓建筑在古代国家建筑中的重要性。
4、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了解明清时期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不同的内涵。
5、西方古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的建筑历史,了解重要的建筑遗迹的内容、特点。
6、西方近现代建筑主要内容:学习从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近现代建筑,了解重要的建筑设计师及其代表作品。
五、教材与参考书教材:郑朝灿张献梅. 中外建筑简史.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六、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1、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实训教学、课后作业2、考核方式通过闭卷考试方式考核1。
中外建筑史 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190602Z10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The Chinese and foreign history of architecture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学时/学分:32/2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适用专业:环境设计教材、教学参考书:1、《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陈志华,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3、《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侯幼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4、《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5、《建筑历史》,沈福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6、《外国建筑历史图说》,刘松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该课程是环境设计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认识建筑的本质和它的系统结构,它将为今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牢固的基础。
本课程全面地分析了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发展历史,讲授不同时期国内外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及建筑的基本词汇与设计手法。
对中外建筑的起源与发展概况,对中国古建筑发展、古建筑特征、各建筑类型和国外各历史阶段最具代表性的建筑风格、建筑流派、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为后续课程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设计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建筑艺术欣赏能力,建立和巩固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建筑和建筑设计,提高学生的建筑艺术素养,实践要求: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中外建筑史/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课程代码:8022第一部分课程的性质与目标一,课程性质与特点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是着力于知识面的拓宽。
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大量的建筑历史理论知识与相关资料的教学,结合图片,让学生了解建筑发展历史和建筑风格流派,为今后的设计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建筑的基本知识,提高建筑理论、建筑艺术和建筑历史的修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建筑史观。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认识建筑体系的独特传统、自然地理和人文背景;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脉络;认识历史上重要建筑的组群布局、平面构成、结构体系、外观形式、构件做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形态和具体形制,掌握建筑的主要术语;了解中外建筑师的活动概况和创作思想。
了解和掌握各种自然条件、文化类型、社会和经济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了解建筑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发展趋势。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专业学科基础课,是其他艺术理论课程的基础。
其中分为《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外国建筑史》部分,两者为并行关系,属于同一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
先学《外国建筑史》部分,后学《中国建筑史》部分,有利于对中国历史建筑的讲解,有利于进行中外建筑史的比较。
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可修建筑设计基础。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篇《外国建筑史》19世纪叶以前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从第一章到第六章主要阐述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一般情况,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
学习这一部分要着重理解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了解以欧美国家为主线的外国建筑历史发展的过程和基本史实,建筑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解各时期建筑理论和建筑美学的主要观点。
二是了解和掌握历史上建筑空间、环境与场所等概念的发展及其与意识形态、结构技术、社会生活等的关系。
掌握代表性建筑的风格特征、技术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内涵。
中外建筑史教案

中外建筑史教案中外建筑史教案《中外建筑史》讨论影视动画专业的工作和任务:毕业以后我们可能从事的工作,以实例进行引导。
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研究中外建筑发展基本过程和一般规律的学科。
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以及方案设计与评审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 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建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基本过程,以及环境、文化与社会形态、技术经济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掌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外著名建筑的特点与主要建筑流派,领会建筑基本理论与设计思想。
(二) 能力要求1、认识建筑的本质,提高建筑美学方面的修养。
2、具备建筑方案的分析能力与评审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一)中国建筑史1、绪论2、原始社会建筑3、奴隶社会建筑4、封建社会前期建筑5、封建社会中期建筑6、封建社会后期建筑(二)外国建筑史(19世纪前)1、奴隶社会建筑2、欧洲中世纪建筑3、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建筑4、亚洲封建社会建筑(三)外国近现代建筑史1、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2、现代建筑与代表人物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建筑活动与思潮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古建史和外国近现代史,主要内容:中国古建史以建筑发展历史过程为主线贯穿各个历史时期,出现四次建筑高潮。
以封建社会中后期建筑为著名;外国近现代史以一二战为历史背景,突出战后的城市和建筑大规模重建,出现建筑思潮的活跃期。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问题牵引”教学法1:你知道的著名建筑有那些,2:各时期代表建筑有什么主要的特征,3:演示建筑案例及图例,提出课题任务“讨论式”教学法1: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安排一定的讨论课时,组织学生一起交流2:教师在其中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之间在专业学习中充分交流学习方法1. 经典建筑与设计师结合记忆2. 加强各种手绘练习3. 理论结合生活,严肃中也有幽默考核方法:1、考勤30分;2、课堂提问10分;3、课后作业10分4、查找搜集资料,写课后著名建筑的相关资料20分5、利用1-2次课分组做著名建筑模型,3人一组,自己查找资料,教师给予协助30分。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

《中外建筑史》授课计划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特点、代表作品以及重要建筑师和设计思想。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中外建筑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为今后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等工作打下基础。
一、授课内容第一周:中国建筑史1.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商周至明清)2. 重要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品(如宫殿、坛庙、寺院等)3. 古代建筑技术、材料和施工方法4. 古代建筑的影响和意义第二周:外国建筑史1. 西方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古希腊、罗马至中世纪)2. 重要建筑风格和代表作品(如古希腊神庙、罗马斗兽场、哥特式教堂等)3. 西方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4. 外国建筑对中国的启示和影响第三周: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1.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和代表人物(如弗兰姆普西、库哈斯等)2.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 世界著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案例分析4. 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问题和对策第四周:课程总结与作业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时期或地区,进行中外建筑对比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论文,以加深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程评估1. 学生完成作业情况评估:根据学生论文的质量和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成绩。
2.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给予相应的反馈。
3.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外建筑史的整体掌握情况,形式可包括问答、论述等。
三、教学资源1. PPT课件:包含授课内容、图片、案例等。
2. 教材:《中外建筑史》(xx出版社)3. 网络资源:包含建筑史相关视频、图片、文章等,方便学生查阅和学习。
4. 参考书籍:根据课堂需要,推荐相关参考书籍供学生阅读和学习。
四、教学辅助1.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第1章 走进历史建筑的殿堂

3.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 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 保守的。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 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 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这反映了西 方人,勇于创新的精神。
4.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 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 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中国古代 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 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 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强 调的是一种“数理关系”的和谐美。
第1章 走进历史建筑的殿堂
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中外建筑史》是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课,也是专业的必 修课。
本课程讲述中外建筑历史发展过程及典型实例、以及建 筑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社会、技术、文化、经济、自 然诸因素对建筑发展的影响,通过学习,帮助学生了解中外 建筑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认识到中外古往今来建筑成就的丰 富性;积累建筑历史知识,提高文化修养;对提高学生的建 筑历史知识素养和建筑认知审美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史 第1章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第2章 原始社会建筑 第3章 奴隶社会建筑 第4章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第5章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第6章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元朝) 第7章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明清) 第8章 中国近现代建筑 第9章 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中西方建筑比较
古希腊帕特农神庙与中国的岳阳楼
法国的凯旋门和长沙的爱晚亭
罗马的圆亭和中国的天坛
中西方建筑差异
中西建筑的差异,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 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 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 界的差别。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1、必修课;2、专业课、理论课(二)课程定位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
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一)知识目标: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
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
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五、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建议本课程开设于学生入学之初,目的是使学生尽早接受建筑的基础,掌握设计的要点以及建筑的历史,为后续各门专业课程的开展打下基础。
因此在内容的组织上,按照由基础到专业,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理论导引加上大量实践设置课程内容。
讲练结合,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对建筑史的认识与对建筑学的喜爱。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三、教学学时分配表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一、木构架的优点二、木构架结构体系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一、单体建筑特征二、建筑群体特征第三节装饰特征一、门窗二、屋面装饰三、天花和藻井四、色彩与彩画五、雕饰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建筑的形式、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认识到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建筑的主要社会功能。
从建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寻找中、外各民族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精髓,通过吸收前辈的建筑艺术成就,进一步指导我们今后的建筑设计与创作,为设计思维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领域和时间领域。
二、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建筑体系的发展以及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做法。
重点掌握宫殿、坛庙、宗教等建筑的结构形式以及清式做法中的“大木作、小木作、油漆、彩画作”等具体做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初步具备仿古建筑的设计能力。
了解其建筑的类型、建筑技术及建筑艺术思潮。
掌握现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等。
了解外国建筑的发展概况。
掌握古典建筑柱式、拱券技术、各个时期的代表建筑类型、建筑技术、建筑成就以及有关的建筑理论等。
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第一章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结构体系的优点,掌握木构架的组成及主要结构构件的功能;掌握木构架形式及各自特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单体设计和群体组合上的典型特征;掌握中国古代建筑在门窗、屋顶、天花和藻井、彩画等方面的装饰特征。
教学重点:中国木构架结构体系优缺点、木构架的组成、主要结构形式及其特点;单体建筑特征、群体组合特征。
教学难点:中国古建筑门窗、屋顶装饰、天花和藻井、色彩、彩画等特征。
第一节木构特征一、木构架的优点二、木构架结构体系第二节建筑特征概述一、单体建筑特征二、建筑群体特征第三节装饰特征一、门窗二、屋面装饰三、天花和藻井四、色彩与彩画五、雕饰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成就。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各个历史阶段在结构体系、材料、建筑技术与艺术上的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建筑发展的特点。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发展概况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发展概况一、夏二、商三、西周四、春秋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一、战国二、秦三、两汉四、三国、晋、南北朝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一、隋朝建筑二、唐朝建筑三、五代时期建筑四、宋、辽、金时期的建筑第五节封建社会后期建筑一、元代建筑二、明代建筑三、清代建筑第三章城市建设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概况和中国古代都城在选址、防御、道路规划等方面的经验;理解《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中的周王城的规划思想;掌握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的城市布局特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都城的平面布局特征教学难点:中国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特征。
第一节城市发展概况一、城市历史沿革二、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若干问题第二节都城建设实例一、西汉长安城二、唐长安城三、北宋东京城四、明清北京城第四章宫殿 1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概况;理解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的布局特点和建筑设计思想;掌握唐大明宫的“前朝后寝”布局特征;掌握明清故宫在建设思想、总体布局、空间组合及单体建筑等方面的成就。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概况、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总体布局特征。
教学难点:能简单分析古代宫殿建筑群的总体布局特征。
第一节宫殿建筑发展概况第二节唐大明宫一、唐大明宫概况二、唐大明宫的建筑成就第三节明清北京故宫一、北京故宫概况二、故宫的建筑成就第五章坛庙 1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坛庙的分类;理解明清北京社稷坛、北京太庙、曲阜孔庙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特点;掌握明清北京天坛建筑群的总体规划意匠和象征设计思想。
教学重点:古代坛庙建筑发展的简单脉络、能分析古代祭坛的建筑设计思想和文化内涵、能分析古代祠庙建筑的空间布局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古代祠庙建筑的空间布局艺术特点。
第一节坛庙建筑发展概况与类别一、坛庙建筑发展概况二、坛庙建筑的类别第二节北京天坛一、总体布局二、主要建筑第三节其他坛庙建筑实例一、北京社稷坛二、北京太庙三、曲阜孔庙第六章住宅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概况和主要类型;掌握我国典型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和建筑特征。
教学重点:我国住宅建筑的发展脉络、不同民族和区域住宅建筑的特征。
教学难点:不同民族和区域住宅建筑的特征。
第一节住宅建筑发展概况第二节住宅建筑实例一、北京四合院二、徽州住宅三、福建客家土楼四、窑洞第七章园林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概况;理解中国古代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两大园林体系不同的造园原则和设计方法;掌握颐和园、拙政园等著名园林的布局、设计手法。
教学重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脉络、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的设计原则和手法。
教学难点: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的设计原则和手法。
第一节园林概述一、园林的发展概况二、园林的分类第二节江南私家园林的设计原则、手法与实例一、设计原则和手法二、江南私家园林实例第三节明清皇家园林一、皇家园林特点二、皇家园林实例第八章宗教建筑 1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建筑的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古代石窟的建造情况;理解各类佛塔的主要特征;掌握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的木构和外观特点、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和观音阁的木构和外观特点、西藏布达拉宫外观艺术特征。
教学重点:佛教建筑、道教建筑、伊斯兰教建筑的发展概况、佛塔的类型与主要特征、石窟的发展与著名石窟。
教学难点:宗教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宗教建筑发展概况一、佛教建筑发展概况二、道教建筑发展概况三、伊斯兰教建筑发展概况第二节佛寺一、山西五台佛光寺二、河北正定隆兴寺三、天津蓟县独乐寺四、西藏拉萨布达拉宫第三节佛塔一、楼阁式塔二、密檐塔三、单层塔四、喇嘛塔五、金刚宝座塔第四节石窟一、山西大同云岗石窟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三、甘肃敦煌莫高窟第九章陵墓1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发展概况;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陵墓的形制特点;掌握秦始皇陵的陵园制度、西汉茂陵的“方上”陵体形制、唐乾陵的“因山为陵”的空间特色、北宋永昭陵的布局特征、明十三陵的整体规划特征,清泰陵的纪念性空间布局特征。
教学重点:古代陵墓的发展概况、不同时代陵墓的形制特点和纪念性空间序列的布局艺术特征。
教学难点:不同时代陵墓的形制特点。
第一节陵墓建筑概况第二节陵墓建筑实例一、秦始皇陵二、西汉茂陵三、唐乾陵四、北宋永昭陵五、明十三陵六、清泰陵第十章近代中国建筑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概况和近代建筑教育的发展;掌握这一时期主要建筑思潮及其代表作品;学习其设计手法并能在设计创作中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近代建筑发展概况、近代建筑教育的发展、近代建筑设计思潮。
教学难点:掌握近代建筑设计思潮,学习其设计手法并能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第一节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概况一、中国近代建筑发展历程二、近代城市建设概况三、近代建筑的发展第二节近代建筑教育第三节近代建筑设计思潮一、折衷主义的洋式建筑二、中国传统复兴主义形式三、西方现代主义形式第十一章古埃及建筑与两河流域建筑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埃及与两河流域建筑的发展情况;熟悉各个地域建筑的发展特征和代表性的建筑,进而对奴隶制社会建筑的起源和发展方向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古埃及建筑的类型和代表性建筑、两河流域的建筑类型和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能够理解古埃及建筑与两河流域建筑的发展和建筑特征。
第一节古埃及建筑一、古埃及建筑概述二、金字塔的演变第二节两河流域建筑一、两河流域建筑概述二、代表建筑第十二章古希腊建筑与古罗马建筑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奴隶制社会时期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发展概况;掌握古希腊柱式的主要特征和雅典卫城的建筑成就;理解古罗马拱卷技术和柱式发展;理解《建筑十书》的意义;掌握万神庙、大角斗场等建筑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古希腊、古罗马柱式的主要特征、雅典卫城、大角斗场等建筑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设计创作中的借鉴应用。
第一节古希腊建筑一、古希腊建筑概述二、古希腊柱式三、雅典卫城第二节古罗马建筑一、古罗马建筑概述二、拱卷技术三、古罗马柱式四、万神庙五、公共建筑第十三章欧洲中世纪建筑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欧洲中世纪拜占庭帝国和西欧帝国的发展概况;掌握拜占庭建筑的风格特征及其代表作;掌握西欧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能够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理解欧洲中世纪建筑的发展;能够简要分析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拜占庭建筑、罗马风建筑、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征。
第一节中世纪建筑概述一、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二、拜占庭建筑代表作品第二节西欧中世纪建筑一、罗马风建筑二、哥特式建筑第十四章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与巴洛克建筑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历程;掌握文艺复兴建筑的特点及典型代表作品;熟悉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掌握巴洛克建筑的特点及其代表作。
教学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性作品与代表人物、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一、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二、文艺复兴建筑的成熟三、文艺复兴建筑的巅峰四、代表人物及代表作第二节巴洛克建筑一、巴洛克建筑的特征二、巴洛克建筑的代表作第十五章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建筑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产生的背景;掌握法国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和洛可可风格的主要特征及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法国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典型案例分析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和洛可可建筑的主要特点。
第一节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一、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产生二、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第二节洛克克建筑一、洛克克建筑的特征二、代表作品第十六章 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 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发展的社会背景;理解工业革命对建筑发展的影响;掌握这一时期的3种建筑复古思潮,即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了解新材料、新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和新类型的出现。
教学重点: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新类型的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例分析3种复古思潮的特点。
第一节工业革命对城市与建筑的影响第二节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一、古典复兴二、浪漫主义三、折衷主义第三节建筑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类型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二、新建筑类型第十七章欧美探求新建筑运动2学时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19世纪下半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各国建筑探新活动概况及社会背景;理解探求新建筑运动中主要流派的思想理论;掌握主要流派的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