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

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考研学子而言,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帮助考研学子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1.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指一种基本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2.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指一种基本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的发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包括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和转化的观点。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来实现事物的发展。

2. 矛盾的辩证法矛盾是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转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3. 质量互变的原理质量互变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之一,指的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质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通过质的变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物质生产力不断进步的过程。

2. 历史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一种观点,它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的意识和思想推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否定了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推动的。

四、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1. 阶级斗争的基本原理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结构是由阶级关系所决定的。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在大一期末考试中,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马哲作为一门哲学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1. 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组成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受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决定。

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关系就会发生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3. 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自由。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5. 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但被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存在导致了压迫和剥削。

6.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解放。

7.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8.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机构。

9.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工具。

10.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过渡阶段,其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特点是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

以上是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解答试题时能够准确运用这些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要点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人类的一切活动归纳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章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包括哪两个方面?哲学家如何回答?( 有) 答: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第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哲学家的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根据上述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念?观念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答: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缺陷。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作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作

第12章社会历史运动规律与人民群众的作用12.1 考点归纳一、历史与人的活动社会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历史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人类活动的展开过程。

1.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社会由人组成,考察社会历史不能离开人及其活动。

历史的前提是现实中的个人。

(1)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指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现实的人从现实的生产以及与之相应的现实社会关系获得具体规定,主要有: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现实的人生存和从事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是满足人类基本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②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现实的人在其生命活动中不断地更新和扩大自身的物质生活。

③人类自身的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是指人类的繁衍。

如果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现实的人的存在会中断,人类社会的历史会终止。

(2)现实的活动现实的活动表现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现实的人的自然规定和社会规定。

意识也是现实的人的规定。

(3)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现实的人既是历史的前提,也是历史的结果。

现实的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这种前提与结果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转化,表现为历史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

2.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人的活动的目的有着物质动因,物质动因是追求一定的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是推动人们从事各种历史活动的客观根源,是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因。

(1)人们的物质利益与其物质需要有着密切联系人类的生产活动,源于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只有在这一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产生和发展出其他需要以及为满足这些需要而形成的种种活动。

(2)利益是人的需要及其满足的反映需要满足的程度高低,取决于利益获取的大小,物质利益特别体现在社会关系中。

(3)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可以按不同的方式对利益进行多种区分,其中,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具有最根本、最直接的影响。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笔记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笔记

肖前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重点笔记第一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哲学及其社会功能一、什么是哲学马克思曾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

哲学是从总体上概括地把握时代的内容,集中地反映时代的本质特征,从而体现着时代精神的精华。

凡是真正的哲学都是该时代人类智慧的一种理论升华。

哲学的基本内容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一般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各种具体事物时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表现出来的。

哲学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提供一般的、普遍的方法,并且是关于这种一般的、普遍的方法的学问,即方法论。

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经过了理论的加工和概括的。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智慧之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文明的活的灵魂。

二、哲学的特点1、哲学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对象方面。

哲学的研究对象始终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哲学与具体科学在对象上的区别实质上就是一般与个别或特殊、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无限与有限的区别2、哲学的特点,还表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

黑格尔指出:“哲学的认识方式是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实质上就是对人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所创获的成果的总结、概括。

这种总结、概括就是哲学把握人与世界的总体性关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它必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三、哲学的功能总体而言,哲学是关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总结和概括,它同其他各种具体科学知识一起构成人类的知识体系;哲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同其他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起构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乃至再整个人类精神世界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其者统摄一切的灵魂的作用。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16章【圣才出品】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16章【圣才出品】

第13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13.1 考点归纳一、阶级和阶级斗争1.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1)阶级的起源(简言之:物质利益的对立)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①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③必要条件:剩余产品的产生——物质基础;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

(2)阶级的实质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是经济上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掠夺。

简言之,就是物质利益的对立。

(3)关于阶级的科学定义①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②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多方面特征。

③其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

④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

(4)阶级结构除原始社会外,到目前为止,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体现为阶级结构。

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特定的阶级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历史作用(1)阶级斗争的根源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2)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①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从历史上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知识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考研哲学专业的必备知识点之一,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是考生成功通过考试的关键。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一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反映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概念。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性。

它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阶级斗争等基本概念。

3.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强调对立统一、转化、否定之否定等基本法则的运用。

它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原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它们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础。

2.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概念包括对立统一、矛盾普遍性、否定之否定等,它们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

3.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剥削和压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消灭剥削和实现共同富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相关学说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包括剩余价值理论、价值规律等。

2. 马克思主义法学强调法律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包括阶级斗争原理、社会主义法治等。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强调教育的阶级性和社会性,包括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育部门与国家的关系等。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初引入到中国,经过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分析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内容。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和东欧的传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归纳与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和东欧的传

第18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和东欧的传播与发展18.1 考点归纳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1883~1903)1.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19世纪末俄国经济政治状况19世纪末的俄国具有一般帝国主义的特点,但经济政治上落后,还保存着农奴制残余,特别是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仍原封不动地保留着。

俄国封建专制制度已不是纯粹封建性的,它实际上代表俄国垄断资本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力图用它来解决革命问题的是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劳动解放社。

1883年,普列汉诺夫成立劳动解放社(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组织)。

19世纪90年代,俄国各地出现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组织。

在1903年的俄国出现了代表两种不同路线的派别——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

2.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1)人物简介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俄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和理论家,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创始人和领袖,第二国际领导人之一。

1883年创立劳动解放社,树起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2)主要著作普列汉诺夫的主要著作有《社会主义与政治斗争》(1883年)、《我们的意见分歧》(1885年)、《唯物主义史论丛》(1893年)、《论一元历史观的发展》(1895年)、《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1898年)。

(3)哲学思想①肯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独立地位。

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基础。

③深入阐发唯物辩证法。

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不可知论。

⑤辩证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⑥创造性地提出社会结构的“五项因素公式”。

⑦科学地论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人物评价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俄国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伟大先驱,影响深远。

但是他知识来源于历史和书本,缺乏实际调查或现实材料,导致研究缺乏时代性,从而在哲学研究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对现实问题研究不够。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导论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并最终解放全人类的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理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1.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1)马克思的贡献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而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2)恩格斯的贡献《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著作,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不仅肩负起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任务,而且还承担了整理和出版马克思文献遗稿的工作,于1885年和1894年先后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

2.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由康德开始、在黑格尔那里达到顶峰、到费尔巴哈那里宣告终结。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同时也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观点。

吸收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客观实在性、人与自然统一的唯物主义观念,批判了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历史唯心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法建立在了唯物主义基础上,创立了唯物史观。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考察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阐明了经济现象的某些内在联系,从而使经济学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古典政治经济学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封建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规律,取得了有科学价值的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有价值的成果,创立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3)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现实的关于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判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但是,他们却无法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向未来社会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物质力量。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哲学部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2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 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3.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A. 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的联系问题B. 人与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 关于人的本质问题D.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不少农民习惯“跟风种地”,去年市场什么农产品走俏,今年就种什么,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跟风种地”的失败,从哲学上看,是因为他们没有()A.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C.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 D.坚持普遍联系的原则5.对于同一棵树,植物学家是从它的生长习性来认识它,木材商是从它的实用价值来看它,画家是从它奇特美观的外形来欣赏它。

人们对同一棵树的不同认识表明()A.人的认识总是具有主观随意性的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的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会受主体因素的制约和影响6.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一种()A.宿命论观点B. 朴素唯物论观点C.机械唯物论观点D.唯意志论观点7.“物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个命题表明()A.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D.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运动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10.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自考辅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笔记(10)2

自考辅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笔记(10)2

自考辅导《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点笔记(10)2第二节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的产生和本色(选择)1、剩余产品的出现是阶级产生的物质前提,使阶级的产生成为可能,社会分工及产品交换产生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阶级产生的直接根源,使阶级的产生由可能变成现实。

2、阶级的本色是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划发阶级的标准是一个经济标准,是看其经济地位。

二、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历史进步:(简答)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符合历史发展的客不雅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

1、奴隶制保留了大量的劳动力,鞭策了生产力的发展;2、奴隶制对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至少保全了生命;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以后,脑体劳动的分工固定了下来,并不竭强化和发展,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

三、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简答或选择)1、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它鞭策人类社会由低纸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发展;2、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它鞭策社会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第三节革命和改变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本色(或叫含义)、根源和条件:含义: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最高表示,是夺取政权的斗争,其本色是先进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

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记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因此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产生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条件是:革命的客不雅形式包罗:第一、统治阶级已经不成能照旧不变的维持本身的统治;第二、被压迫级阶也不成能照旧的生活下去;第三、群众积级性极大提高,勇于投入到革命中去。

革命的客不雅条件是指:革命阶级的思想觉悟和组织程度极大提高,形成足以推翻反动政权的强大力量。

二、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简答、选择)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主要表示在:1、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的决定性手段;2、人民群众在革命中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阶级性;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熬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考试重点归纳1.马克思主义的定义: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XXXXXX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XXX(辩证法)、XXX (唯物主义)。

3.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法国的圣西门和XXX,英国的XXX。

19世纪40-60年代,XXXXXX批判的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以及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6.物质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8.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9.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特点包括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被定义为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2017年考研政治1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2017年考研政治1马原部分重要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考点 1 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可以从它的创作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它的阶级属性,它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等不同角度去理解。

(2)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地讲,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地讲,马克思主义还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分割。

考点 2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1)客观条件: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条件和基础。

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及其对科学理论指导的强烈需求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2)主观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考点 3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的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

(2)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考点 4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1)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

(2)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①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②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

③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3)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才聪学习网覆盖了全国500多所院校考研专业课、1100多种经典教材、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类型包括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

内容简介本书是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合订本)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

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本书精选了部分典型习题,所选习题基本涵盖了重要知识点,针对性强,答案详尽,并注意对相关内容的扩充。

3.挑选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

本书挑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总结出题思路,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试看部分内容第1章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1 复习笔记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2.1 复习笔记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3章世界的物质统一性3.1 复习笔记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4章物质世界的联系和发展4.1 复习笔记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5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5.1 复习笔记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6章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6.1 复习笔记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7章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7.1 复习笔记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8章物质生产8.1 复习笔记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9.1 复习笔记9.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10.1 复习笔记10.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11.1 复习笔记11.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科学及其社会功能12.1 复习笔记1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认识的本质和特征13.1 复习笔记13.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认识的辩证过程14.1 复习笔记14.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思维方法15.1 复习笔记15.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真理和价值16.1 复习笔记16.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文化、文明和社会进步17.1 复习笔记17.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解放18.1 复习笔记18.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一门科目,对于备考者来说,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常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公务员考试中常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点进行汇总,希望能够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充满矛盾的全息系统,认识世界必须从事物的发展变化和矛盾斗争的角度进行。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应用,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前进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1.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是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自己的利益。

2. 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社会制度,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文化地位得到充分保障。

3. 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重要理论,强调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1. 实践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强调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

2. 观念批判: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揭示其表面现象和虚假性质,揭示社会现象中的本质矛盾和阶级斗争。

3.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强调对事物进行全面的、正确认识,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运动规律。

第四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1. 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是指吸收、借鉴和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知识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不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

3.1949年中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4.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

5.经济建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首要任务。

6.《论十大关系》是在总结国内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

7.《论人民民主主义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完全形成。

8.新民主主义社会合作社经济的基础是集体所有制。

9.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精髓是实事求是。

10.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12.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3.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

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别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

1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

17.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是辩证法。

18.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基本内核”是唯物主义思想。

19.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2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

2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其它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

22.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4.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25.物质运动的五种基本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26.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章节要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 各章节要点归纳

下面就马哲这一重点学科进行复习要点的指导,愿各位考研学子学习进步!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间、现象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

联系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坚持联系的客观性是把普遍联系的原理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3)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世界上每一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联系的普遍性它事物、现象有某种联系或关系。

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每一事物和现象都是整个世界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环节,每一事物通过自身体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出题点:改革、稳定、发展的辨析题1.永恒发展的含义/发展的永恒性(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2)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2.唯物辩证法关于过程理论的内容(1)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2)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3)一切事物都是产生、发展、转化为他事物的过程。

(4)一切事物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

(5)(恩格斯)“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出题点:可结合邓论科学的发展观出题,今年重点3.矛盾同一性的含义和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得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①提供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关系:1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2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系3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要考题及解析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要考题及解析

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重要考题及解析【导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公共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在事业单位等考试中占据重要地位,既有识记性的常规考法,也有理解性考法,如与名言警句、哲理故事、社会现象等内容结合起来考察。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丰富,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为了帮助学员们更好得掌握重要原理,现整理一些经典试题并做出解析,供大家参考。

1.(单选)传闻曾国藩攻打太平军多次失败,其手下向皇上汇报战况时写道:“我们屡战屡败”,曾国藩担心皇上看后龙颜震怒,将其改为“我们屡败屡战”,结果大受皇上嘉奖。

这一故事说明( )。

A.意识是物质的客观反映B.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D.部分之间的组合次序和结构方式会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1.【答案】D。

解析:本题考察唯物辩证法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一知识点。

题干中描述的小故事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屡战屡败”表达了虽然在为战斗做出努力,但最终结果仍是失败,皇帝看后会认为将领无能以及军队作战能力较低,故而会使龙颜震怒;“屡败屡战”则表达了虽然遭受一次次的失败,但仍没有放弃作战,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作战的决心,故而会大受皇帝嘉奖。

“败”和“战”二字的顺序调整,体现了部分之间的组合次序变化,进而影响了整句话表达的语义和感情色彩;而皇帝的不同态度则体现了整体功能发挥的效果发生了变化,“屡败屡战”显然更让皇帝欣慰。

故本题答案为D。

2.(单选)中国武术太极拳的特点是“动时存静势,静时又寓动机”。

太极拳的特点体现了( )。

A.动亦静,静亦动,两者没有区别B.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D.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2.【答案】C。

解析:本题考察唯物论中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动时存静势”是指在做动作的时候包含着静止的趋势;“静时又寓动机”则意味在静止时又包含着运动的准备。

这体现了太极拳运动是动静结合的,也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讲的,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
13.1 考点归纳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1.阶级的起源和社会阶级结构的演变
(1)阶级的起源(简言之:物质利益的对立)
阶级是一种历史的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是永远存在的,而只是在社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而又生产不足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上存在的现象。

①根本原因: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

②直接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

③必要条件:剩余产品的产生——物质基础;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

(2)阶级的实质
阶级在实质上是个经济范畴,它是特定生产关系和物质利益的主体和承担者,是在特定经济结构中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群共同体,是经济上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掠夺。

简言之,就是物质利益的对立。

(3)关于阶级的科学定义
①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②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多方面特征。

③其产生的经济前提是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

④经济上的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是阶级划分的基本标志。

(4)阶级结构
除原始社会外,到目前为止,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体现为阶级结构。

特定的经济结构产生特定的阶级结构,阶级结构的变化是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

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历史作用
(1)阶级斗争的根源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经济利益的根本对立。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并贯穿于阶级社会的全部发展过程。

(2)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经济动因与阶级斗争动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从历史上看,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统治阶级,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使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②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
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只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落后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③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表现在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与以往所有的阶级不同,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资产阶级的剥削、压迫下解放出来。

3.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历史作用
(1)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①社会革命的实质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标志着社会形态的质变,其实质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先进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和基本的标志。

②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就在于,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变更的决定性环节。

社会主义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创造条件。

(2)社会改革的历史作用
①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从根本上说,改革是一定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采取的新举措,而不是被统治阶级发起的旨在推翻现存社会制度的运动。

②社会改革的历史作用
a.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通过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b.改革适用于解决原有的社会体制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情况下,对上层建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总之,在阶级社会中,改革与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密切相关。

当阶级矛盾较为尖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为了本阶级的长治久安也会采取某
些改革的措施。

③当代中国的改革
a.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改革的对象: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其中,根本的就是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改革的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就当代中国改革的深度、广度和历史地位而言,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正如邓小平所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是社会革命。

(1)社会革命的本义
社会革命的本义,是先进阶级用革命手段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以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腐朽的社会制度。

(2)广义的革命
广义的“革命”包括社会生活中一切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变革,如技术革命、文化革命、教育革命等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革命”概念只能在本义上使用。

(3)历史上两种类型的进步的、革命的阶级斗争
①以往的被剥削阶级反对剥削阶级的斗争,如奴隶反对奴隶主、农民反对封建主的阶级斗争。

②同新的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新兴阶级反对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如奴隶社会后期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的斗争、封建社会后期资产阶级反对贵族地主的斗争。

(4)“最后的斗争”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与以往的一切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性质上和历史作用上都有根本的不同,它是人类阶级斗争史上一场“最后的斗争”。

二、国家和无产阶级专政
1.国家
(1)国家的起源
国家的出现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同时又和社会职能的分化紧密相连,是社会管理职能独立化的结果。

国家产生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①社会已分裂为彼此对抗的阶级——奴隶和奴隶主阶级。

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发展起来,脑力劳动和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逐渐专门化,使得建立脱离日常劳动和生活、专门管理和组织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机构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成为可能,这是国家产生的一般历史条件。

(2)国家的本质
国家实际上是从人群共同体本身分化出来的政治共同体。

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实行阶级专政的工具。

(3)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表现出来,国家有对内和对外的两方面职能。

①对内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

②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侵略和颠覆,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利
益。

(4)社会的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方式,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结构反映的是各阶级或不同集团、阶层的经济利益。

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5)国家的特征
国家特征包括:特殊的权力机关;征收赋税;按地域划分国民。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按地域不再以血统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

②一种特殊权力机关的设立,这就是常任官吏、特殊的武装队伍,以及各种强制性的机关。

③为了维持这种特殊的机关就需要征收税赋。

2.国体
(1)国体的含义
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规定国家类型的主要标志。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方式,即政权的构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关系中,国体决定政体;同时政体的构成形式如何直接涉及到国体的巩固与否。

(2)国体的类型
国体有两种基本类型:
①少数人统治的国家:包括奴隶主阶级国家、封建地主阶级国家和资产阶级国家等在内的剥削阶级国家。

②多数人统治的国家:即无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占统治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