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语文人教彩色版九年级上册(2014年修订)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36~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中学——帕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
自1957年起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是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
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
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
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重要篇目分别收入乌克兰基辅“苏维埃学校”出版社编选的《著作选集》和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的《教育著作选集》。
其中《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已有中译本。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评介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评介一、苏霍姆林斯基的简历一份简历,有时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很多……时间事件和经历1918.12.28 出生与乌克兰奥麦尔尼克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
(十月革命胜利的第二年) 20世纪30年代(具体年份不详) 提前从速成中学毕业进入一所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学习(20岁左右),准备当教师。
1934年在故乡担任小学教师,同时参加高等师范教育进修(函授)。
1939年加入苏联共产党。
后参加反法西斯卫国战争,任政治指导员。
在这一阶段中,妻子被敌人残酷地处死,出生不久的婴儿夭折自己在战争中负了重伤,两块弹片一直留在胸部未能取出。
四十年代初伤愈出院。
要求重返教育岗位。
先任乌发的某种学校长,后任基洛夫格勒区教育局长。
1947年经苏霍姆林斯基本人要求,回家乡,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1957年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70年由于残留胸部的弹片侵入心脏旁的主要的血管,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2岁)。
1972年在公众建议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纪念馆”在帕夫雷什中学创立。
1975年以上纪念馆更名为“苏霍姆林斯基国家教育纪念馆”。
先后参观者达20余万人。
二、数字告诉我们透过下面的数字,我们又能看到、想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很多很多……1、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40多部专著、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童话故事。
几乎每年出版2部著作。
他的著作被称为“教育百科全书”。
他写的书的总印数超过了3000000册。
乌克兰教育部将他的著作编成5卷。
苏联教育部将他的著作编成3卷。
2、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当“教育家式的校长、老师”、“校长、老师式的教育家”──每天清晨5:00~8:00在那间小小的校长办公室,回忆、思索……用清晰的笔迹写作,有时能写8~10页(他的时间就是这么来的);每天一到上午8:00,他走出办公室,迎接来上学的学生;每天上午8:00学生进校以后,他不在校长室,巡视全校,深入各部门或教研室、会议室;每学期听每位教师15节课,并认真做笔记;一直坚持对四、五个“最难教育的学生”进行重点观察和教育;经过他长时间观察和做过工作的孩子共有3700多人,对每一个孩子都做过记录,苏霍姆林斯基自己说“3700页笔记记载了我的全部教师生活。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这个名字在教育界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被誉为“人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也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理论对当今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和父母,也影响了孩子们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年生于俄罗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他在心理学领域建立了一套以“文化、社会和历史”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并提出了“社会性认知”和“区位参照学习”等著名的概念。
他的研究成果包括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等领域,对于认知发展、儿童教育和学习理论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教育理论主张把人的成长和发展放在社会性环境中,看待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
他强调人的心理活动是受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影响的,并且认为,学习和发展是社会和文化交互的产物。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人的认知和情感发展受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人的思维和情感是在密切的社会互动中塑造和发展的。
他认为,社会环境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教育者应该把握住这一点,重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创造有利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中,语言作为思维和认知发展的工具被赋予了重要的地位。
他提出了“区位参照学习”这一概念,强调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的使用,儿童可以接触到社会和文化的知识,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促进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发展。
除了对教育实践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教育理论也对于教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论为教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拓宽了教育研究的领域,促进了教育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教育理论是一种注重社会和文化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的教育理论,它强调了社会交往和文化传统对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也强调了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1918——1970)。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B·A·Cyxomjnhcknn,В·А·Сухомлнский,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理论1.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从多角度论述了教育目的,提出了“培养共产主义建设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聪明的人”、“幸福的人”、“合格的公民”等等。
其中最集中的也最深刻的一个观点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现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
关于德育,他明确指出,“和谐全面发展的核心是高尚的道德”。
他特别调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认为“精神空虚是人的最可怕的灾难”。
要求教师和家长尊重儿童的人格,全面关心儿童。
他说:“如果有人问我,生活中什么是最主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说‘爱孩子’。
”他提出了“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的主张,并努力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他同时指出爱不等于无原则的溺爱,应该用严格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去要求儿童,并注重通过集体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原苏联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他主持的帕夫
二、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 庭。
❖ 1926年,入一所7年制的农村学校。1933年毕业,翌年入短 期师资训 练班。
❖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
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 主任。 ❖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 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 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三、主要评价
❖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与理论著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 他一生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既当校长,又当普通教师;既教 课,又当班主任;既做具体工作,又搞科学研究。他是一位 勤奋务实,笔耕不辍的杰出人物。这就使得他能从学校工作 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全面地观察、了解研究有关学校教 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现象和问题,避免理论与实践中的片 面性,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将其提升到理性的高度,逐步形 成自己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著作是近几十年来罕 见的先进教育经验宝库。
2、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
❖ 在他看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 的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装有 “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开阔视野, 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 自己所教的学科,吃透教材,并指出:一位优秀教 师懂得东西应比“大纲”规定的内容多许多倍,课 程对他来说只不过是这门学科的起码知识。教师高 深的学识是吸引学生热爱学习,获取知识的必要条 件。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1. 引言1.1 苏霍姆林斯基的背景介绍列宁曾说过:“苏霍姆林斯基是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他的理论和方法是世界著名的。
”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年至1934年)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也是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在当今教育界广受赞誉,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研究犹太教文化的学者,母亲是一名教育家。
从小,苏霍姆林斯基就展现出了对知识和学习的浓厚兴趣,他很早就开始独立思考和研究各种知识领域。
在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哲学和文学,后来在莫斯科国立教育大学继续深造。
他的教育背景和学历使他在教育领域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学术造诣,为他的后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的背景和教育经历为他的教育思想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也为他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他对儿童的理解和对教育目标的设定上。
他认为,儿童是天生活泼、好奇和有创造力的。
他强调儿童应该在充满乐趣和积极体验的环境中学习,通过与他们亲密的关系和相互尊重建立起真实的情感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提倡教育要以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为中心,不应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而是要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探索和构建知识。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儿童的综合素养,包括思维能力、情感能力、身体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要让儿童成为自主、有责任感、具有自信心和创造力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儿童的终身学习能力,他认为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或获得好成绩。
他倡导教育要注重个性化、差异化,要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和个人发展轨迹。
通过这种教育理念,苏霍姆林斯基为后世的教育改革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年11月17日-1934年6月11日)是20世纪俄罗斯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之一,被誉为“人学之父”。
他的研究成果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提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中。
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和理论被誉为闪耀“人学”光辉,影响了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白俄罗斯的一个犹太家庭,他的家庭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他的学术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曾在莫斯科大学学习文学和哲学,后来转到了莫斯科大学医学院学习,并开始对心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他曾参与一些普利斯教育运动,这使他开始了他对儿童心理学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是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苏联背景下形成的,他的思想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他认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工具。
他提出了“文化历史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的研究成果对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的概念,这一概念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近发展区”和“远发展区”,“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学习中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而“远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和支持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任务。
通过教育和学习,儿童可以逐步扩大自己的“近发展区”,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愿。
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对儿童教育和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理论和“近发展区”、“远发展区”的概念都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他的理论强调了教育中文化和社会环境的重要作用,强调了教育应该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扩大自己的学习和发展能力。
除了对理论的贡献之外,苏霍姆林斯基还在教育实践中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工作,他提出了很多创新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
100、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 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 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 •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 啬地给予概括。 • 努力采用探索问题式的讲课方法。 • 在学生的学习中,实际运用知识这一点表 现得越鲜明,专门检查知识的必要性就越 小。
以上就是我们和大家分享 的内容,希望大家阅读本 书!!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 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 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 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 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 起(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 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 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 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 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 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 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 • 哪个学校里的各科教师的教学,好像汇合成了一 种各自都在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善意的竞赛, 那么这个学校的智力生活就会显得生机蓬勃。 • 从科学知识的大堆篝火里点燃起志向的火花。 • 请你努力去唤醒那些无动于衷的、态度冷淡的学 生们的意识吧。
71、教学方法问题
• 所有的教学方法归为两类:一类是使学生初次感 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另一类是使知识得到进一 步理解、发展和深化的方法。 • 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的不同,每一种方法都有自 己的特点。 • 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的组织因素和 教育学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教学目的和教育目 的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任务相适应。 • 要把(一)教师的话,(二)直观形象(实物、图画等), (三)儿童的实际活动这三者结合起来。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永不凋谢的玫瑰》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介绍
导读: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最有名的教育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一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苏霍姆林斯基
关于美育,他指出: 美是道德纯洁、 ④ 关于美育,他指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 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 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在青少年整个受 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 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抓紧美育的实施。 ⑤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劳动以外的教 关于劳动教育,他明确指出: 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 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 的。”没有劳动技能,没有做好生活准备,特 别是没有劳动情感, 别是没有劳动情感,这无论从社会对青年一代 的期望来说, 的期望来说,还是对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来说是 一种失败。 一种失败。
3、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 关于“两套教学大纲”的论述。在他看来, 关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忠实执行国家制订的 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 教学大纲,但不能过于机械,心目中同时 装有“第二大纲” 装有“第二大纲”,借以指导学生课外阅 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读,开阔视野,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因此,他要求教师要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 吃透教材。 吃透教材。
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苏霍姆林斯基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学校生活的百科 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 全书” 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 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 苏霍姆林斯基伟大、光辉的一生给后人的最 大启示是, 大启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应深入教育教学第一 线,做深入细致研究工作及教育工作者除了搞好 日常工作之外, 日常工作之外,也时刻不应忘记肩负的理论研究 的使命。 的使命。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 家的完美结合。 家的完美结合。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1934)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论,并且对儿童发展和教育技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以“人学”为核心,强调教育应该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
本文将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和他的教育理论,探讨他对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
一、生平在研究生阶段,苏霍姆林斯基开始研究儿童心理学,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
他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理论,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苏霍姆林斯基在1934年因结核病早逝,年仅38岁,这使得他未能见证自己理论的完全成熟和发展。
二、教育理论1.文化—历史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以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和认知能力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从儿童的视角来看,他们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体验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自我认同。
教育活动应该设法创造一个富有文化和历史积淀的环境,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知和情感能力。
2.区域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区域发展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能力是在社会性和文化性的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他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了三个层次:实际发展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和近期发展区域。
实际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的任务水平,潜在发展水平指的是学生在成人协助或同伴合作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
近期发展区域则是指学生在受到适度帮助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任务水平。
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协助学生达到他们的潜在发展水平,从而扩大他们的近期发展区域。
3.普遍—具体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还提出了“普遍—具体”的概念。
他认为教育过程中,应该通过引导学生逐步从抽象的、普遍的概念中获取具体的、个别的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和创造能力。
正是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才能获得对于自己世界的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是20世纪俄罗斯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和理论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理论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他的理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和学习过程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实践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本文将通过对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学术贡献和教育实践的介绍,探讨他如何闪耀“人学”光辉。
一、生平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1896年11月17日,他出生在白俄罗斯的一个小镇,是家中的五个孩子中的大儿子。
在家庭教育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出色的智慧和学习能力。
他的父亲是一名银行家,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他经常在家中组织读书会,给孩子们讲述文学作品,这为苏霍姆林斯基的知识修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求学期间,苏霍姆林斯基从事过文学和法律方面的学习,但后来他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莫斯科大学攻读心理学的硕士学位期间,他受到了著名心理学家库奇(Kurt Koffka)的影响,库奇是当时德国著名的整体心理学家,他的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在莫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开始对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在此期间,他专注于儿童的思维和语言发展问题,并凭借《儿童心理学思维和言语问题》一书在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儿童发展的文化历史理论,即人的发展是在社会和历史的条件下进行的,个体发展是以社会历史发展为基础的。
这一理论开启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生涯,也成为他学术上的重要贡献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在1924年因患结核病辞去了教师职务,但这并没有阻止他对研究和写作的热情。
他在疾病的折磨下坚持写作,在病榻上完成了《思维与言语》一书,并在1934年发表。
这本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是对他的“人学”理论的系统阐述和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术生涯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他在1934年因结核病过世,年仅38岁。
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Lev Vygotsky,1896年-1934年)是俄国心理
学家、教育者和文化研究家,他的理论和研究对于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苏霍姆林斯基的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化历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文化历史理论,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认知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并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来实现。
2. 区域性发展理论: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区域性发展理论,强调了社会性和文化性对个体认知发展的推动作用。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与他人的合作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而这种合作是通过语言和符号系统实现的。
3. 近似发展区域: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指的是一个人可以通过合作和引导来完成的任务,而无需借助外部帮助。
他认为教师和更有经验的同伴可以通过提供合适的支持和引导帮助学生进入近似发展区域,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4. 经验丰富指导: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经验丰富指导的概念,指的是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提供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他认为经验丰富的成年人可以借助他们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提供更高质量的指导,从而帮助学习者加速学习。
5. 社会文化研究方法: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一种社会文化研究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社会活动和交往过程来理解人类认知和心理发展的过程。
他的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面了解人类认知和发展的途径。
总的来说,苏霍姆林斯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化历史理论、区域性发展理论、经验丰富指导以及社会文化研究方法等方面,这些理论和方法对于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影响。
文档:苏霍姆林斯基简介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简介瓦西里·亚力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他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直到逝世,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也译作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人物简介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
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
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
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瓦·亚·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
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1957年他39岁时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
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
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
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
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人苏联史册。
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1、字词掌握:忐忑繁衍一抔黄土化为乌有:无与伦比:怒不可遏麦穗伫立萌发2、走进课文——感知内容自主学习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3、思考: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读到哪三种东西?各有怎样的反应?上帝看到的上帝的反应第一次爱情勃然大怒第二次忠诚怒不可遏第三次心灵的追念思索着离去4、上帝最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说明了什么?上帝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
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地伫立凝视着。
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
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
这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5、与课文对话——深入学习合作探究那么,什么是爱情呢?请试着从文中找出表现爱情真谛的句子。
爱情,它高于上帝。
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一、爱情二、忠诚三、心灵的追念爱情高于上帝6、可见,爱情是多么伟大啊,请在文中找出揭示爱情伟大意义的一句话。
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掊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
7、走出课文——联系生活、体验反思请根据你自己的认识,用一个成语,一句诗,一句话,一句名言,或者一个故事,概括说说你对爱情的理解。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
闪耀“人学”光辉的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是俄罗斯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他被誉为“人学之父”。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现代教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体系中,他强调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通过自主学习和自发活动来实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人学”理论中。
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有自己特点和潜能的个体。
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成为独立、积极、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准备。
他将学生的个人发展视为教育的核心任务,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观能动性。
他提出,“教育不是对于未成熟、不成熟的个体灌输信息,而是开拓发展早熟、成熟的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方法中,重要的概念是“实际行动”,他认为学生通过实际行动来获取知识和经验,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成熟是至关重要的。
他提出,教育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经验出发,将学习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他主张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关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发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创设情境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他主张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第二,尊重学生的自主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发活动的能力。
他主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权,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倡导合作与互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是学习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他主张采用小组学习和集体活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他认为,通过与他人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协助、相互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生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世界著名教育家。
1918年9月28日苏霍姆林斯基诞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他进本村小学上学,1933年从七年制学校毕业后进入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的师资培训班。
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返回母校,成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
从开始教师生涯的第一天起他就一边努力工作,一边勤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并向别的教师请教,以获得更多的经验。
他用四年的时间完成了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的学业,接受了高等师范教育,获得了中学教师证书。
在函授学习期间,他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从思想深处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从而更加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立志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1939年9月至1941年7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完全中学当语文教师兼教导主任,领导全校的教学工作。
这为他广泛探讨和研究教育理论提供了有利条件。
卫国战争开始后苏霍姆林斯基以政治指导员的身份上了前线。
在战争中他身负重伤。
伤愈后他重返教育岗位。
起初任中学校长,不久调往家乡任区教育局长,全力以赴投入战后恢复学校的工作。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学第一线的火热的生活,因此提出了回学校工作的申请。
1947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校长。
从此他就一直在这一岗位上勤奋地耕耘,直至1970年9月2日去世,历时23年。
其间,苏联各地的许多师范学院都邀请他去工作,甚至波尔塔瓦师范学院院长,他的学位导师也亲临帕夫雷什,动员他去基辅工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他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
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
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
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不管聪明还是愚笨,健康还是体弱,品德优良还是有"精神创伤",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简介(1918——1970)。
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1970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等教育专著。
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
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
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
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
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
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霍姆林斯基介绍导读: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一个农民家庭。
1936至1939年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毕业后取得中学教师证书。
1948年起至去世,担任他家乡所在地的一所农村完全中学——巴甫雷什中学的校长。
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和1枚红星勋章等。
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等教育专著。
苏霍姆林斯基的生平事迹:立志从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小学、中学生活,一直是在本村学校度过的。
这是一座七年制的学校,虽然学校设施条件极为普通,但这里却有一批较好的师资力量。
这对从小受到家庭良好熏陶的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一个极好的环境。
他的善良天性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知识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拓宽。
他在家经常主动帮助父母邻居做事,在学校里是位品学兼优的学生,得到了当时校长伊万·萨维奇和教务主任布师科夫斯基的重视和关怀。
然而对他影响最大的要数启蒙女教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
这位女教师在教育工作中,不仅是孩子们的老师,也是孩子们亲密的伙伴。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这位女教师象一个女魔法师,她知道一切美的秘密。
她讲课时学生们都有浓厚的兴趣,所教的知识常被学生铭刻在记忆之中。
她常带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思考许多问题,学习了不少东西,明白了许多道理……我们摄下了这样的一个事件:在山花烂漫、万物生机昂然的季节,有一天下午,安娜·萨莫伊洛英娜带学生们来到了森林,这对苏霍姆林斯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他平时就到这里来玩。
但女教师的解说,让他接触了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新事物和很多使他感到惊奇的东西;看这颗盛开的椴树在帮助蜜蜂酿蜜;瞧那个蚁穴——过去是苏霍姆林斯基出自恶作剧曾用棍子去桶它,而现在老师说这个蚁穴有回廊和广场,有幼儿园和粮仓……原来是一个童话般的城市。
他感到不和老师一起来。
就不会发现世界上这么多美好的东西。
当孩子们领略了这大自然美好的风光,急冲冲准备回家的时候,她还有一新招:“孩子们,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采集些鲜花吧。
当孩子们关心长辈的时候,长辈会感到高兴,而鲜花——这是关怀和敬爱的标志。
……”苏霍姆林斯基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教育。
这使幼小的苏霍姆林斯基不仅爱上了书本,爱上了同伴,爱上了大自然,而且他更尊敬这位老师。
他向往着自己的知识能同老师一样渊博,向往能象老师一样。
从这时起,苏霍姆林斯基逐步树立了从事教师这一神圣职业的志向。
因此在七年制学校毕业时,他毅然决定报考师范院校,后来一步一个脚印,从一个普通的教师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
反思失误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
那时,他刚参加工作。
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活泼、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
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留看护,唯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
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
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
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
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俩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急忙准备回家。
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
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
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
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
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
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于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
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
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不要死背”苏霍姆林斯基担任校长之后,曾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触发他产生这一思想的契机,却是在一次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讲课的课堂上。
一天上午,苏霍姆林斯基同往常一样,去听一位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师的课。
课堂上的最初几分钟,学生们正紧张地思索着老师提出的一个个问题。
这位青年教师开始叫学生回答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真地记录下了学生的回答,可是学生们的回答,并不能让他感到满意。
他发现学生使用的许多词和词组在他们的意识里,并没有很鲜明的表象,跟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不起来。
学生们仅仅是重复别人的思想,让人听到的仅仅是一些被学生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
它们的意思是什么,似乎学生并没有搞清楚,苏霍姆林斯基想:“为什么学生的回答总是那样贫乏、苍白无力、毫无表情呢?为什么在这些回答里常常缺乏儿童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呢?”这时课正在进行中,只听见教师提示学生;“课后要复习,词意、句式一定要记住,下节课提问……”听到这里,苏霍姆林斯基皱起了眉头,思维再也集中不到听讲上了。
他想到,难道教学摆在学生面前的唯一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和再现?看来自己工作还存在缺陷,自己在实践中已经解决了的问题,还没有及时推广到广大教师中间。
这时一年级学生娜塔莎的一篇作文,在他头脑中再次清晰地映现出来:“这是夏天的事儿,刮了一阵大风,大风把一粒长着毛茸茸翅膀的种子带到了草原上,种子落到了草原上的青草丛里,青草惊奇地问:‘这是谁呀’,种子说:‘这是带翅膀的花儿。
我准备在这儿,在草丛里生长。
’青草高兴地欢迎新来的邻居。
冬去春来,草儿发青了。
在种子原来落下的地方,露出了一根粗壮的茎,在它的顶上,开出一朵朵黄色的花儿,它是那么鲜艳,就象一个小小的‘太阳’。
‘啊!这原来是蒲公英呀!’青草说。
”这是带学生观察了花的形状,颜色,这种花与那种花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把闪烁的阳光、白色的花瓣、忙碌的蜜蜂、颤动的树枝、悠闲的小蝴蝶等这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起来看,然后让学生充分想象,自编出各种有关花的故事。
学生能写出这样的作文,说明词已进入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虽然表达还带有给他们所讲的童话故事的影响,但这是他们自己的语言。
会思考已成为这类孩子的显著特点。
对于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总听到一些教师议论是“愚笨”、学习不努力,现在看来,不能不说教师惯用的传统教学思想造成了孩子智能的局限,从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习——不会观察、思考、推论,只好依靠死记硬背。
现代学校的整个教学体系需要加以科学的改进,应当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和儿童的创造。
看来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当!当!当!……”下课的铃声打断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考,可是现在他已想好了下次校务会议上的一个议题,这就是“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
”他将要向全校师生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这个口号。
循循善诱苏霍姆林斯基对小学生的教育,方法上灵活多样。
他把运用民间童话故事作为自己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仅从他运用这一方法的众多教育实例中撷取其中的一个片断。
这是暑假后的一天,苏霍姆林斯基所带的三年级甲班准备去野营训练。
考虑到所带东西较多,其中一个学生建议,两个人结成一对,有的东西可以合用,这样可以减轻旅途负担。
建议受到班主任苏霍姆林斯基的赞扬,孩子们开始自由组合,呈现一片欢乐的场面。
大家都有了对子,唯独平时自以为是而妄自尊大的学生安德烈卡没有对子,他在一边哭泣着。
苏霍姆林斯基把安德烈卡叫到一边,问明情况,知道是同学都不愿和他组合成对。
这孩子委屈地认为,是同伴们嫉妒他。
苏霍姆林斯基深知这个学生的天性,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时机,便直截了当地对安德烈卡说:“你要明白,安德烈卡,最困难的就是迫使自己去感觉。
你迫使自己去感觉,那你就会以另一种目光看你的同学、去看人。
如果你老是认为,你是最聪明的人、最有才能的人、最好的人,那么到头来你就会成一个最孤立的人……”“但是,实际上我就是在解题上比谁都强,并比谁都快地背会诗歌……多少次您自己都说:‘’好样的,安德烈卡,安德烈卡学习了,现在就懂了……’我比谁都懂得多,这难道是我的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
苏霍姆林斯基还能用什么语言再去解释呢?说教显然对这个孩子没有多大效果。
他思索着如何对这位男孩子进行解释,才能让他懂得、认识并相信……“安德烈卡,咱们找个荫凉的地方坐下,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与我们这件事十分相似,愿意听吗?”安德烈卡点点头。
他们来到大橡树的树荫下,坐在一条长凳上,苏霍姆林斯基讲了一个“菊花和葱头”的故事,听完了这个故事,安德烈卡眼泪已经干了,从这个故事中他好像悟出了一条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用,不能自作聪明,看不起同学。
他羞愧地低下了头,一言不发。
苏霍姆林斯基采用这种讲童话故事的方法,使小学生易于接受,并从类比中受到了应有的教育。
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挽救“困难生”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
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或“难教育学生”的说法。
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178名“难教育的学生”,这178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
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他跟家长们、家长的邻居们,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
这一天,他来到了小学生高里亚的“家庭。
”这个“家”给他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高里亚是个非常不幸的孩子,他从小失去了父亲,母亲在他刚满周岁时,又犯了严重的罪行,被判处十年徒刑。
高里亚从小住在姨母家,姨母把他看成额外的负担。
高里亚成了一个典型的“难教育学生,”这就是他的家庭背景。
原来,高里亚从上学一个月后,大家就对他产生了一个鲜明的形象:这是一个懒惰成性、常会骗人的学生。
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他就表现出了“难教育”的特点。
秋天,当高年级学生植树时,他有意破坏了几株树苗的根部,并向全班同学夸耀自己的“英雄行为”。
有一次课间,他把手伸进别人的书包,拿出课本,用墨水把它弄脏,再放回原处,并以天真无辜、泰然自若的态度来欺骗教师审视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