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德经》中看“道”

合集下载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如何理解《老子》书中“道”的含义?》

《老子道德经》《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代表作。

相传为老子所作,老子是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后隐退,孔子曾向他问礼.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个人名义写出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和辩证思想的著作。

此书的成书年代,大概在春秋末期与战国初期之间,到战国中期的时候,已经流传开来。

全书分为上下卷,前 37 章为卷上,后 3844 章为卷下(有的版本卷上题名《道经》,卷下题名《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老子的哲学不仅涵盖了宇宙观、人生观和社会政治观等深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方面的基本素材。

从整体上看,《老子》具有抽象性和思辨性,它体现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指导都有普遍的意义。

一、老子之道的含义《老子》五千言,旨在明道。

道有着十分丰富的蕴涵,很难用一个定义来把它讲清楚。

学术界已经公认道的多意性,并对道的不同等次上的含义作了概括。

老子的道不仅抽象程度高,而且将其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

他的道来自于天道,但比天道根本。

《老子》的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真正的道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但是老子接着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它无声且无形,自在而永恒。

运行不止,循环往复,可以称为宇宙万物的根本。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把它叫做“道”。

老子又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道的变化永恒不息,这叫做“玄牝”,“玄牝”之门,就叫做天地万物之根。

老子还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系冥系,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道这个东西恍恍惚惚没有固定实体,恍惚而不明确,单是隐约间可以看到迹象……从今上溯到远古,它的名字永远不能除去,依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开端。

《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

《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

《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事迹大全、条据文书、合同协议、计划总结、策划方案、规章制度、报告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deeds,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report summari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10篇《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精选10篇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看完道德经你有哪些收获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道德经》读后感及启示(精选篇1)《道德经》一书是老子的著作。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比喻

道喻引言:道何形?道何状?道之不可形状,以至于《道经》篇首,老子先作“道可道,非常道”之言,其后又有“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之语。

然《道德经》其书中五千有言,并非无物,盖欲言一二“非常道”之道,使闻之者能稍近于大道。

是故其中多有以物喻道:一者,可使人略观道之一二,虽如管窥,亦见一斑;二者,道生万物,故于万物皆可观道。

于此,愿以陋见,浅谈五千言中道之喻。

1、如渊似谷,处下不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若渊;“谷神不死”,道若谷。

渊、谷,处地势之下,道亦能处下,“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者为阴柔,道家之所贵;“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盈者,道家之所恶,道若渊谷之不盈,亦不因盈而损。

2、玄牝之门,天地之根“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以玄牝喻道,一者玄牝能生育,如道之生育万物,为天地之根;二者生育者在先,“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言道之先于天地万物;三者,如母之生子,而终不以之为功,道岂不亦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四者玄牝为雌,亦为阴柔之贵。

3、赤子之心,婴儿未孩书中五千言,多有以婴儿赤子喻道,盖因道“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浑然天成,未见矫作,“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道至朴而无欲,如赤子婴儿,不与万物争。

4、川谷之归,道若江海“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能处万物之下,虽至朴而小,然而“天下莫能臣也”。

如川谷之水,皆下归于江海,“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置于人,则王侯若能如此,“万物将自宾”。

5、张弓之理,甘露自均“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地相合,以降甘露,人莫之令而自均”。

道无所偏私,以万物为刍狗,不作贵贱之别,不以尊卑为分,损其有余而补不足,若甘露之降而自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

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精选5篇)篇一:老子道德经心得体会篇一道德经是一部言仅5000字的中国古代哲学巨著,它虽是老子所著,但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是由老子从劳动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道是道理,德是品德。

道德经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道德经既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的道理。

明白了道德经,个人、家庭、国家、世界都能够少走一些弯路。

保护地球,长治久安。

道德经中的道与无为提到的比较多。

道是宇宙间万事万物运行变化的发展规律。

无为,就是事物在循着它的规律发展的时候,不要人为地干涉它。

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管,无为就是把握规律,顺势而为。

对于个人来说,道德经的内涵就是带着一颗爱的心,随性而为。

不刻意去追求什么,尽量怀着善良的心去做事。

一个人学会做人了,有爱的心,而且能够认清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真去做事,想不成功都难。

人必须有信仰,才会不容易偏离方向。

有信仰,懂科学,就不会偏离方向。

关于做人,一个小孩长为一个大人,它应该秉着什么信念来成长,我从我同学的博客中找到了答案,我认为非常经典。

小宝,妈妈相信随着你的成长你会懂得很多待人处事的道理,你会接触到这个纷繁的世界,你会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你会有自己对世事的判断和鉴别能力,你也会有自己逐渐清晰的人生观,妈妈不会过多地要求你和束缚你,何况妈妈至今也对很多事情感到迷茫和模糊,妈妈也在不断的阅历和成长,也还在逐渐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但妈妈知道一点,人内心要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做一个正直、善良、有爱心的人,妈妈也希望你如此,只有这样你才能拥有内心的坚强和力量,妈妈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对你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强大你内心的力量,妈妈相信拥有了内心的坚强和力量,你就可以是一个快乐的人,这也是妈妈唯一的诉求。

虽然妈妈今天对你说这些还为时过早,但妈妈希望有一天你能读懂的时候,别忘了妈妈的话。

对于一个家庭,那就是大家都怀着善心做事,而且不要把自己周围的人往坏的想,你是一个好人,别人也没你想的那么坏。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道理《道德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经典,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智慧。

以下是根据《道德经》整理的为人处世的道理,共计1000字。

1. 守住中庸之道“道”就是中庸之道,是一种平衡的状态。

在生活中,我们应当守住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世俗的富贵繁华,也不过分推崇清贫苦行。

2. 不强求于人“大爱”是《道德经》所倡导的一种境界,其中包含了不强求于人的思想。

我们应当尊重别人的选择,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3. 少争论多友爱“无为而治”是《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中包含了少争论多友爱的道理。

不要与人争吵,而要以温和友善的态度相待,不断促进友谊。

4. 安于现状“自然而然”是《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包含了安于现状的道理。

无论是自己的处境还是周围的环境,我们都应当淡然处之,不要过于激动或沮丧,从而保持心态的平衡。

5. 以德服人“以德服人”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处世哲学,也是《道德经》所强调的。

我们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应当以德相待,用我们的道德伦理感化他人,让他们自愿支持我们的意见。

6. 不轻易发怒《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上善若水”,其中包含了不轻易发怒的道理。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应该保持平静,不要轻易发怒,否则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7. 少言多行“言者无罪”,但过度言语往往会导致很多麻烦。

因此,《道德经》告诫我们要“少言”,多去做事。

在人际关系中,我们还应该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而不是用口头上的争吵去解决问题。

8. 不好高骛远“好高骛远”是一个很有负面意义的词语。

很多人总希望自己能有所突破,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保持现实,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盲目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9. 少用权力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应该滥用自己的权利。

要全面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利益,并在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完成工作任务。

同时,还要注意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10.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很基本的道德伦理,其核心是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

《道德经》中的老子思想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作者为老子,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强调了“道”、“无为而治”、“自然”、“阴阳”等概念,下面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老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是“道”。

他认为,“道”是宇宙间的至高无上的原则,是万物的本源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的真谛,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道”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

其次,老子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

他认为在治理社会时,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不要过度干预。

他认为过度干预只会破坏自然的平衡和和谐,导致社会的混乱和不稳定。

他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让事物自然地发展,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第三,老子思想强调“自然”。

他认为自然是宇宙间最为完美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的力量和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习自然的智慧,以达到心灵的平静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自然是一种无私的存在,不会因为人类的行为而改变自己的本性,人类应该尊重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四,老子思想中强调“阴阳”。

他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反但又互相依存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规律。

他认为人类应该学会平衡阴阳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他认为阴阳之间的平衡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人类能够顺应这种状态,就能够达到身心的平衡和和谐。

总之,老子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社会的重要基础。

他的思想强调了“道”、“无为而治”、“自然”、“阴阳”等概念,这些思想对于中国的哲学、政治、文化和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的精神内涵,是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它对于每个人的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一、引言老子(约公元前570年-约公元前47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思想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对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老子道的认识和理解。

二、老子对道的认识1.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是天地万物生成发展的本原。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写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句话表明了道是一切事物产生发展的源头。

2. 道是无形无相的老子认为,道是无形无相的。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这说明了在宇宙中最柔软、最温和、最柔顺、最灵活、最能适应变化的东西就是“道”。

3. 道是不可名状的老子认为,道是不可名状的。

《道德经》第一章中写到:“道可道非常道。

”这说明了道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能通过直觉和体验来感知。

三、老子对道的理解1. 道是自然之道老子认为,道是自然之道。

他认为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不要过度干预自然。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写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说明了人类应该遵从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2. 道是无为而治老子认为,道是无为而治。

他认为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第三七章中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这说明了在治理社会时应该尽量减少干预和控制。

3. 道是返璞归真老子认为,道是返璞归真。

他认为人类应该回归本性、本源、本真。

《道德经》第十九章中写到:“绝圣棄智,民利百倍;绝仁棄义,民复孝慈;绝巧棄利,盗賊無有。

”这说明了在生活中应该放弃虚荣、功利和欲望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回归本真的自我。

四、老子道的现实意义1. 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老子所阐述的道是自然之道,人类应该遵循自然规律。

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意味着我们要调整对待自然的态度,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破坏。

2. 建立和谐社会老子所阐述的道是无为而治,过度干预会破坏事物的本性和平衡。

《道德经》讲的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道德经》讲的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道德经》讲的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是专门为上古君主写的领导人法则或者是为了培养国君接班人写的教材。

老子在《道德经》讲述了两个“道”:“天之道”与“圣人之道”。

历代学者往往将两个“道”相混,所以“道”越发阐释不清。

依照“天之道”来制定“圣人之道”,是解开《道德经》奥秘的钥匙。

这个世界是一体的,我们与这个世界紧密联系,我们从心里或者以行为向外发出的信息会影响这个世界,同时这个世界会以各种方式、以各种倍数回馈给你。

我们可以发出“善”或者“恶”的信息,但是,只有当我们不计回报地发出“善”的信息,我们周围的世界才能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我们才能幸福度过此生。

天之道: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天之道”为天下万物:“作、生、为、成功”。

但是对自己却:“弗始、弗有、弗恃、弗居”。

圣人之道: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有道的圣人,以什么为心呢?“以百姓心为心”。

一切人的需要,一切人的心理思想,就是他的心理思想,这就是现代所谓民主自由的真正道德精神。

这也就是以大家的意志为意志,以大家的需要为需要,而替大家完成。

要真正做到这些,才是“以百姓心为心”,才够得上是真正的圣人。

“道”的奉行,即是“无我、利他”。

“无我”的境界:尽量放下一切私念。

“利他”的境界:为众生奉献,不计回报。

《道德经》中,老子推崇的三种人生状态

《道德经》中,老子推崇的三种人生状态

《道德经》中,老子推崇的三种人生状态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的概念,指出自然的本性即是最大的道。

怎么做才算是近于“道”?达到以下三种状态,就接近于“道”了:一、达到“婴儿的状态”“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一个人自己淡泊、守静,不轻易流露欲望情感,自在安然,就像那还没有发出笑声的婴儿,蒙昧无知,元气在身,浑然无求。

老子推崇婴儿的状态,认为婴儿充满天然之气,安然自在,没有过多的欲求,按照最自然的状态在生存。

婴儿还有“守弱”的特征,正因为他非常弱,所以也就没有人去伤害他,而只想去照顾他。

二、达到“水的状态”“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提出著名的“上善若水”的观点,最好的品性,便是像水那样的状态。

老子如此推崇“水”,水的特征是怎样的呢?1)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育化万物,洗涤万物,有功于万物,但水却不与万物争高下,水秉持着不争功、不主宰、不驾驭万物的基本特性。

2)处众人所恶水甘居于众人厌恶、看不上、瞧不起的地方,低下之处,卑湿之所,无人愿意接纳之地,水愿意前往。

3)柔和随缘,曲直接纳水在前行途中,遭遇阻碍之时,它不会去“争”,不会正面冲突,不管直道,或者弯路,水都能根据现实情况,无条件接纳,曲直皆可,以柔取胜,随缘随心。

4)随势而为,懂得变通遇低洼之地,漫灌之,遇高阻之型,曲行之。

水总能在前行之中找到自己路,哪怕暂时看起来很绕,很“笨”,但假以时日,你会发现,水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三、处世的状态:谨慎、庄重、敦厚、旷达关于日常生活中,应该具有怎么样的状态,老子也有自己的具体看法和观点:1)“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那谦虚谨慎的样子,就像在冬天的时候过河般小心翼翼。

这种如履薄冰的状态,便是日常应有姿态,于无事之事,保持这样一种常态,而不是等事来时,才鲁莽失措,慌了手脚。

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就像邻国随时会攻击你一样,这同样是一种慎重忧患的姿态。

2)“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保持一种庄重持重的姿态,就好像你在别人家做客参加重要宴会活动般。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老子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许多关于道和反的观点,并将其运用到辩证法的思想中。

在老子看来,反者道之动,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宇宙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道义观念的表达。

本文将从道和反的关系、反作为道之动的内涵以及其运用到辩证法中等方面展开论述。

首先,道和反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

在《道德经》中,道被认为是宇宙的根本道德法则,它是真正的自然规律和普遍的道德准则。

而反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运动形式,是事物由相对的一面转向另一相对的一面的过程。

从这个角度来看,反是道的体现和具体表现形式。

宇宙的变化和发展正是通过反的运动实现的,反是宇宙的本质和动力。

在这种理解下,反并不是道的对立面,而是道的一种具体形态。

其次,反作为道之动也有其内涵。

在老子看来,宇宙的运行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对立推动的。

反是事物内外相对的一面之间的转化和变化。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和对立的因素,这些因素通过反的运动相互作用、转化和发展,使事物得以不断发展。

反的运动不仅仅是一种对立和斗争,更是一种转化和完善。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观念,即意味着通过反的运动,事物可以实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老子将反者道之动应用到辩证法中。

辩证法是一种对立统一的思想方法,主张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在辩证法中,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矛盾和对立的相互作用所致,矛盾和对立推动事物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老子的反者道之动恰恰是这种辩证法观点的体现。

在《道德经》中,老子强调了对立统一的观念,认为天地、阴阳、善恶等对立的事物都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贯通。

他告诫人们要善于看到事物内在的矛盾和对立,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总而言之,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观点体现了他对宇宙发展变化的理解和道义观念的表达。

道和反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互依存。

反作为道之动具有内涵,是事物内部矛盾和对立的转化和发展过程。

浅析《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

浅析《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

浅析《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及其修道观作者:姬生豪来源:《大观》2016年第09期摘要:本文通过对《道德经》中“道”的哲学内涵的探讨,揭示出了老子的世界观、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是出生世界,长养万物的母体。

而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沉溺于世俗的利欲,智巧诈伪,离道越来越远。

基于对人世的洞察,老子提出了他清静无为的修道观。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道;修道观一、“道”的内涵(一)“道”的别名在《道德经》中,“道”字总共出现了七十多次。

在原文中,“道”还以其他不同的名称出现。

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看作是老子对“道”的另一种形式的描述。

概言之,“玄”,“常”,“一”,“大”,“朴”,“玄同”,“谷神”,“大象”,“无极”等,皆是“道”之别名。

(二)“道”的内涵老子从本体论角度来讲“道”,藉以阐明他的宇宙观、人生观和修养方法。

他认为“道”无形无象,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的生化都是源于道的运动和变化。

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有两种表现形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中无形无相,无声无名的道本体,老子称其为“无”;由道本体衍生出的生化万物的功用,老子称其为“有”。

关于“道”的具体描述,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

道先天地而存在,它无声无形,不依靠任何条件而独立长存,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而不衰竭。

万物都是由道的往复运行而产生,但是我们对道却不能有一种完全的认识,而只能勉强地把它称作是“道”。

二、为道日损的修道观关于如何认识“道”,并最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道德经》以“为道日损”为中心建立了一个系统的学修体系。

其总的原则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四十八章)。

“为道”,顾名思义就是按照“道”的原则去做。

老子所说的“为道”是对“道”有了一定的体悟之后,按照一定的方法在实践中去执行,有行为准则的意思。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

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读《道德经》感悟人生之道「篇一」绝学无忧。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望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飨于大牢,而春登台。

我独泊焉未兆。

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我独遗。

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

鬻人察察,我独闷闷呵。

沕呵,其若海。

望呵,其若无所止。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

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绝学就是不要一切学问,什么知识都不执着,人生只凭自然。

佛教中相对应的一词叫“无学”。

修道成功,到达最高境界,任何名相、任何疑难都解决了、看透了,“绝学无忧”,无忧无虑,没有什么牵挂。

知识分子喜欢钻牛角尖,丢开书本,总是很难。

“读历史而落泪,替古人担忧”,会生气,会落泪,这是读书人的毛病。

唯,答应,也可以理解为恭维,唯唯诺诺。

诃,呵斥。

批评你的人,往往是帮助你的人;而当面夸你的人,可能是背后害你的人。

不要过分执着于名相,美好与丑陋往往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相比较存在的,条件一变,美与丑就发生变化。

老子告诉我们要用端正公平的视角看问题,社会潮流的背后往往都带着虚幻的东西。

领导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名声、形象上,管理的境界就降下来了。

作为领导者心里一定要十分清醒,不去追求那些浮华的东西。

这里讲的是第三层的管理境界,即“其次,畏之”。

管理者让别人害怕他,以恐吓、高压的手段管理员工时,其实他自己也是害怕员工的,这是他心虚的表现,其实他的内心也是恐惧的。

如元朝的蒙古统治者就采用高压的统治,让老百姓害怕,其实他们自己心里更害怕。

但这种高压政策很快造成了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只能北逃。

一个公司太多的考核、检查,就是管理者不自信的表现,这样的公司往往做不长。

望,意指边际、辽远。

太牢,古代同时使用猪牛羊三种祭品的祭祀,是等级很高的。

飨,享用供品。

春登台,春天的祭祀活动。

兆,征兆。

一个高明的领导者,他们的心宽广没有边际,根本不在意外在名相。

而一个平常人,特别在乎各种名誉、形象、外表等虚幻的东西,把自己搞得像神一样享用供奉。

《道德经》读书心得1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5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15篇《道德经》读书心得1今年暑假,我参加了传统教育讲座,并阅读了《道德经》这本书,对与老子阐述的思想已有了大概的了解,并有以下几点体会:一、对道的理解和认识书中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道”这个特有的名词,阐述了他对规律的理解。

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

而道家思想对规律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

”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应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利用规律。

”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

它不仅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二、无为的思想“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不去干扰事物发展的规律。

老子在第二章首次提出无为的思想,并指出“是以圣人处无为只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老子指出圣人要能够依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要不违背事物发展的本质。

第三章进一步阐述无为,他既不讲人性恶,也不讲人性善,而说人本来是一张白纸,是纯洁质朴的。

不要去贵难得之货,不去尚贤,不见可欲,保持人们的本性。

三、以无私来成就“自私”老子在第七章提出了“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我把这种无私精神理解为“不争而善胜”。

遇到事情退让无争,将自己置与度外,反而能保全身。

这与第八章讲水的特性又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第八章,老子用水来比喻人,来教导人。

完善的人格要具备水的特性,要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力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夺名利,这就是老子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在集体工作时不要计较个人的得失,都一心为工作。

这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团队精神,正是团队成员的无私精神,才能成就我们的事业,我们个人的财富也会增加,这不正是“以其无私成其私”吗?四、修身——正确的处世态度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

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

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道理还得我们亲自阅读才能理会,《道德经》是一部值得永远学习,永远研究的经典之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道德经》读后感5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

《道德经》读后感一《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

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

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

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

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

“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

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读后感二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从《道德经》中出现的“道”字浅谈对道的理解

从《道德经》中出现的“道”字浅谈对道的理解

从《道德经》中出现的“道”字浅谈对道的理解作者:徐梗田建霞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9期摘要:《道德经》全文处处都体现着道,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

道家的道,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

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

本文仅列举《道德经》中直接出现的“道”字,从这个最直接的文本依据,从道的性质、道是什么、人与道的关系三个方面浅析对道的理解。

关键词:道德经;道;理解一、简要说明《道德经》中出现“道”字释义和理解(一)道可道,非常道。

(一章)释义: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是并非完全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

——本处指出了可以阐述解说的道,和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这两个不同的范畴。

应该认为,可以阐述解说的道,是人能够部分了解把握的道,它并非完全等同于而是属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大道的一部分。

因此,在此处对道的理解可以有两点:1、道可以部分地阐述解说。

2、道是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的。

(二)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释义:上善的人如同水一样。

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汇聚在人们厌恶的低洼之地,因此,近于大道。

——本处通过与道相近的水,可以得出对道的理解为:滋养万物而不与之争夺。

(三)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十五章)释义:古代善于行道的人,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认识。

……保持这些大道的人,不求满盈。

正因为不满盈,所以蔽旧却能新成。

——本处通过行道的人来体现道的某些属性。

概括起来对道的理解有:1、道是精微玄妙,深邃而不可认识的。

2、道是不求满盈,敝旧却能成新的。

(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四十二章)释义:道整体唯一,一产生天地,天地含有阴阳二气,互相交冲而产生和谐之气,阴、阳、和三气产生了万物。

《道德经》中道的理解

《道德经》中道的理解

《道德经》中道的理解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所著,它是中国古代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一。

在《道德经》中,道被描绘为一个普遍存在且难以被理解的原则或力量。

道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道为万物之本源:《道德经》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万物的根源。

它是无始无终、无形无象的存在,是一种包容和维持万物生生不息的力量。

道是宇宙万物的源头和归宿。

2. 道的无为而治:《道德经》认为,道没有主动干预或操控世界的欲望,而是无为而治。

这种无为而治的方式更能适应自然的变化和无常,达到和谐的状态。

通过不干预、不干扰、不强求,人们能够在自然中找到平衡和和谐的生活方式。

3. 道的无形无象:道是超越形式和存在的,没有固定的形象或规则。

它不可名状,无法突破言语和概念的限制,只能通过直观和体验去感知。

道是不可见、不可感知的,因而只能通过心灵的净化和内观才能领悟。

4. 道的自然无知:道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状态,是无知的,不受我们的控制或干预。

《道德经》认为,人们追求智慧和知识只会远离道、扭曲自然的平衡。

正确的态度是谦虚、谨慎地面对自然的变化和道的流动,不要过度追求个人利益或权力。

总的来说,《道德经》中的道是一个抽象而又晦涩的概念,无法被完全言说或定义。

它是一个哲学观念,通过反思人生和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与宇宙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在修行道德上,《道德经》强调自然、无为、无而不利的原则,提醒人们顺应自然、尊重他人、追求发自内心的善行。

老子《道德经》的哲学价值有哪些?

老子《道德经》的哲学价值有哪些?

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它是中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老子的思想影响深远,被誉为“道家之祖”。

老子的哲学思想以“道”为核心,强调“无为而治”,提倡“自然”,反对“人为”,主张“虚静无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哲学思想。

那么老子《道德经》的哲学价值有哪些呢?一、强调“道”的重要性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的法则,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安宁。

他提倡人们要尽量追求“道”,遵循“道”的规律,这是他思想的核心。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视了“道”的重要性,追求功利和物质,而不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重视“道”的本质,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二、强调“无为而治”老子认为,“无为而治”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治理方式。

他认为,如果一个领导者能够“无为而治”,就能够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这是因为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导致事物的不正常发展,而“无为而治”则能够让事物自然发展,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领导者往往喜欢过度干预和控制,而不是让事物自然发展。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尽量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让事物自然发展,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强调“自然”老子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规律,人们应该尽量遵循自然的法则。

他认为,如果人们能够遵循自然的法则,就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忽视了自然的法则,追求功利和物质,而不是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尽量遵循自然的法则,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四、强调“虚静无为”老子认为,“虚静无为”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状态。

他认为,只有在虚静无为的状态下,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没有时间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老子的思想提醒我们,要尽量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老子《道德经》的哲学价值非常深刻,它强调“道”的重要性,强调“无为而治”,强调“自然”,强调“虚静无为”,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读后感能够提炼出书中蕴含的核心理念和智慧,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的总结,还可以是对自己思想的反思和提升,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篇1《道德经》这一本书是老师让我们去读的。

我最近一直在读,其中令我最深受感触的还要数第一章和第二章,里面的道理让我回味无穷.如第二章说:玄之又玄,重妙之门。

意思是:玄妙又玄妙,深奥又深奥,万物都很奇妙。

确实,只要我们去无限探索,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更多不知道的知识,更奇妙的大自然景象。

又如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意思是,天下者都知道的东西是美的,这就产生了丑(也就是指恶)。

天下知道善的是善的,这就产生了恶(也就是指不善)。

确实,在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相互对应的,如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合,前后相随;我很敬佩老子!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道,第二个是德,我在本书里已经读了第一章至第八章,第七十五章和第七十八章,每一篇都令我回味无穷,老子的道德是多么的好,他就是我们的榜样!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道和德都是极为平常的,但我们可以问一问自己:我们做到了吗?虽然说说是容易的,但做起来是难的!我非常敬佩老子!评语:小小年龄就懂得自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教育。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相辅相成。

圣贤之道养浩然之气,一点不假。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的读后感300字篇2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

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

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

《道德经》中的“道”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应用于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

以下是一些例子:
1.家庭关系:在家庭关系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尊重长辈、爱护
晚辈,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应该尊重家长的权威,同时也要爱护和关心晚辈,建立平等、互爱的家庭关系。

2.企业管理:在企业管理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尊重员工的个性
和权利,不要过度强制他们工作。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尊重员工的创造力和贡献,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企业的发展,实现个人和企业的共同成长。

3.社会治理:在社会治理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以民为本,关注
民生,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和谐。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公正、透明的社会治理机制,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和福祉,推动社会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4.国际关系:在国际关系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和平共处、互利
共赢。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建立平等、互惠的国际关系,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利益,推动全球合作和发展。

5.个人成长:在个人成长中,道德经中的“道”教导我们要谦虚、自省、守
信等。

这种思想启示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不断学习和进步,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总之,道德经中的“道”可以在现代社会的许多具体情境中得到应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企业管理和社会治理机制,还可以指导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国际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道德经》中看“道”
老子的《道德经》只有区区的五千多字,却表述了自然之理,令人茅塞顿开,意义深刻。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要想成为圣人实非易事,要想成为圣人,应该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耻下问,努力地用知识与道德来充实自己。

同时,要忌空无实际的志向,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结合自身实际,去实现符合自己能力的理想与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的这些,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强健的体魄。

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有时也会决定整体。

我们注重整体的同时,也不应忽视部分的作用。

凡大事者,皆从小事做起。

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大厦,也是一块块砖建起来的。

因此,我们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时,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终成大事,实现理想。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坚。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行,莫能行。

""天下非刚至强,柔变强。

如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

以柔克刚,柔能胜刚,即使天下至柔之物,也能打败天下到坚之物,这是道之一。

但是,天下人皆知其道,而能真正做到的却很少,甚至没有。

人民在强权之下,也许是很柔弱的,但在暴
政之下,人民看起来的柔弱,却能推翻暴政。

如秦朝的来亡,便是一个例子。

"上善若水。

"静能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人是一种高级动物,动物尚有冲动,更何况是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抑制自己的冲动呢?这就需要我们修心养性,以致使自己做到"清静"、"无为"。

这样,我们即使面对世间的变幻莫测,乌云密布,也应处之泰然,冷静、沉着地面对,最终将云开见日。

倘若自己先乱,即会做出冲动之事,其结果会更糟。

"夫唯不争,故无忧。

""见素抱朴,少见寡欲,绝学无忧。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不辱,知此,可以长久。

"人有一大缺点,那就是不知足。

人要想改变这一大缺点,就是淡泊名利,少思寡欲,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知足。

知足者,少有烦恼。

无烦恼者,常带有微笑,能开心、快乐与幸福,这就能够使自己寿命延长,安度天年。

总的来说,《道德经》惜字如金,字字经典,使人在知道自然这理,依道而行。

同时,让人明白世俗中的为人处世之道,以清静无为,使自身开心、快乐与幸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