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复习完整版1.
![教育社会学复习完整版1.](https://img.taocdn.com/s3/m/289393496c175f0e7cd13773.png)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填空题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关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
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
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规范的、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控制性。
1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型、价值取向型、情感型、传统型。
1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违规违纪行为、违法和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
1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教育和知识的社会构成的研究;二是教师常用的教育范畴的社会特征的研究;三是课堂互动过程的问题。
1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_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1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重新界定情境定义、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1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班级风气、学习风气;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f23f2f4b9f3f90f76c61b41.png)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09c183e7b8f67c1cfad6b83f.png)
教育社会学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启发学生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进行社会学思考,提高学生对教育与社会问题进行社会学分析的能力。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学习教育社会学理论知识,掌握教育社会学分析方法,学会以社会学的视角观察教育现象、研究、分析和解决教育问题。
主要内容:教育社会学学科论;教育的社会背景;教育自身的社会系统;教育的社会功能(自学)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3分)一、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佩恩:教育社会学是描述与解释个人如何透过社会关系以获得并组织经验的一门科学。
(1928)(美国教育社会学之父)布朗:教育社会学研究整个文化环境对个人影响的过程,个人经由此种过程获得并组织其经验。
(1947)雷通群:教育社会学“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如何生活,尤其要研究个人在团体中得到何种教训及团体生活上所需何种教育”。
(1931)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社会化说”教育观:“教育是年长的几代人对社会生活方面尚未成熟的几代人所施加的影响”。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个人所持有的教育观往往影响着其对于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确定。
2、相互关系说(1)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2)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3)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二、研究对象界定(一)问题:对象的泛化(如:个体社会化不仅仅是教育问题)对象的窄化(如:教育也不仅仅限于个体社会化)(二)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姓“教”——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姓“社”——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或研究教育现象和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三)研究对象的分类:(3种分类)1、以社会学范畴为基干的分类——如社会体制、过程、变迁,并有相应的社会学分支领域2、以教育领域为基干的分类——学校、家庭、社会,而有学校教育社会学……3、以教育的社会性为基干的分类——教育的社会性体现:受制于社会、形成自身小社会、作用于社会。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7760053c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6.png)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一二章重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4)究范围的扩大90年代后的新趋向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
P42一、教育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群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优势团体总是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教育社会学期末重点
![教育社会学期末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c135f85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4e.png)
教育社会学1、为什么要学习教育社会学?(学习教育社会学的重要性)一、提高社会生存、发展能力1.组织化的社会生活,需要个人具有对社会结构和社会活动过程的了解与把握。
2.认识自身行动的架构:将个人行为同宏观环境结合起来,行为的方向、方法和意义,纳入社会意义框架之中,减少挫折。
3.反思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个人受社会的影响是明显的,个人对社会的构建作用则是点滴积累的缓慢过程。
要认识到个人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的。
二、提高教育活动与教育研究能力1.教育社会学是认识和理解教育活动的三大基础理论之一。
(其他两大基础理论是教育哲学和教育心理学)2.教育社会学对与专业素质提升的作用是,养成社会学的想象力。
运用这种独特的思考教育现象与问题的方法,更全面、更透彻地教育,提升我们的职业应对能力。
2、列出五本教育社会学著作《动态社会学》、《社会学的想象力》、《社会与教育》、《教育与权力》、《意识形态与课程》、《应用社会学词典》、《教育社会学概论》、《文凭社会》3、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特征)教育社会学是一门中介学科,兼具教育学与社会学的双重性质。
4、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5、莫顿对教育功能的解释莫顿指出,社会结构构成单位的功能可以是“显在的”(可以意识到和看到的),也可以是“潜在的”(未意识到和未看到的),可以是“正功能”,也可以是“负功能”。
6、试用结构功能论分析校服的功能(1)冲突理论认为,社会不同身份集团之间总是存在着冲突,冲突必然引起斗争,斗争导致集团间地位升迁,变迁后取得优势的社会集团必然要强制处于劣势的集团与之合作,这种强制可以通过武力,也可以是宣传或教育。
(2)基本观点①冲突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地、不可避免的现象。
②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
③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
(校服消除了个体差异、承载着符号的意义、校服彰显了教师权力)校服是“学生”的身份标识穿上校服的学生都成为了教师管理的对象。
学校用校服将学生和非学生群体划分开,即使是在上学、放学的路上我们依然可以根据校服一眼辦认出学生和非学生之间的区别,我们依然会用“学生”这一身份来要求穿着校服的孩子们。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e666f0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f.png)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编教育社会学学科论第一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要素一、研究对象诸说1、社会化过程说代表人物:美国社会教育学之父佩恩/布朗/雷通群可追溯至涂尔干(教育社会学奠基人)2、相互关系说教育制度与社会相互关系说(“静态”米切尔【美】P.费里波夫【苏联】)教育活动(过程)与社会相互关系说(“动态”彼得威尔【美】费雷德金【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说(林清江、厉一贤)3、群体关系说、教育独特性说、社会功能说、特殊社会现象说…二、研究对象界定(特点在于既姓“教”又姓“社”)三、学科性质分析1、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2、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3、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和社会学的中介学科(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的学科”;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第二章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一、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1、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2、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二、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1、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2、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三、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1、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2、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四、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1、冲突论学派的抗衡2、解释论学派的冲击五、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2、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第二编教育的社会背景第三章社会结构:教育格局的规定因素一、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区分不同的结构对教育提出的要求)1、“农业社会”的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经济结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基本特征:科学(技术)含量极低;身份等级差异明显;变化师范迟缓教育需求:教育不承担劳动力再生产职能,因为手工劳动过程本身就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最好的“学校”。
《教育社会学》复习总结资料参考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总结资料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4a1a2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d.png)
《教育社会学》复____结资料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 B)是指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众,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位置挪动A.人口流动B.社会流动C.人才流动D.社会迁移2. 以下不屈于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方法是(D)A.进步行为性本钱B.进步物质性本钱C.进步心理惩办本钱D.树立新的德育观念3. (A )的主要观点是,课程功能在于确保年轻一代承受成人社会的文化,使之适应社会维护社会系统的牛存A.功能范式B.解释论范式C.新马克思范式D.构造范式4. 教育功能的失调一般发生在教育制度生命周期的第四个阶段,即(D )A.群体化形成阶段B.成熟阶段C.形式阶段D.瓦解阶段5. (A )是指社会所发生的急剧的、具根本性意义的变迁,是社会变迁中的高潮,是一种显著的突变过程,变迁的实现是以新旧阶级之间的政权易手为标志,它对教育的影响常常是突发的、冲击性的。
A.社会剧变B.文化____C.教育____D.经济____6. (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时空上完全隔分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7. ( C)教育的目的是树立优牛优育的观点,理解人口增长与社会可持续开展的关系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8. ( C )是教育制度所具有的文化要素。
例如,校徽、校旗、校服等象征着学校的性质、地位和功能A.教育标准系统B.教育设备C.象征的标识D.教育组织和人事系统9. (A )流行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涂尔干、美国的佩恩等,认为教育的功能在于使人社会化 A.社会化过程说B.互相关系说C.教育与社会互相关系说D.特殊社会现象说10. ( B)教育是最详细、也是最持久的可持续开展教育内容。
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理解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互相关系,使他们获得参与环境问题解决、管理环境质量的知识、态度和技能A.责任感B.环境C.人口D.国际理解11・学校主要成员(B )和学生是两大类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学特征上几乎完全相对A.教辅人员B.老师C.校长D.教育行政人员12. ( C )是科层制理论的代表人物A.贝塔朗菲B.卢斯山C.韦伯D.泰勒13. 1907年苏扎罗在(C )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A.斯坦福B.耶鲁C.哥伦比亚D.普林斯顿14. ( C )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彖A.对抗行为B.嫉妒行为C.从众行为D.竞争行为15. ( C)强调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在吋空上完全隔分开来,不存在互动的一种研究方法A.调查法B.现场法C.隐蔽法D.人种学研究16.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占总时间的70%以上,这属于(B )A.师生互动独占型B.师生互动主导型C.混合型D.老师主导型17. 衡量人口(C )的指标主要有:人口的寿命、人口的死亡率、人口发病率A.质量B.文化素质C.身体素质D.心理素质18. (A )犯罪学家西塞?朗姆布罗索认为犯罪、越轨是因遗传而在牛物学上变态的结果,会在面部特征上有所显露A.意大利B.德国C.英国D.美国19. ( B)可将课堂控制分为硕控制和软控制A.按控制的层次分B.按控制的手段分C.按控制的实现途径分D.按控制方式分20. (A)学者菲兰把学生从一种社会环境进入并适应另一种社会环境的现象,称为“越界”,即学牛的社会位移A.美国B.英国C.澳大利亚D.法国二、填空题1•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涂尔干。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13979fcfd5bbfd0a79567358.png)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整理资料1、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法国的涂尔干。
2、“教育社会学”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德在其《动态社会学》一书中首次提出。
并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导进论”,并设专章阐述了教育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认为教育在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好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3、教育社会学是主要运用社会学原理与方法对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进行“事实”研究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学与教育学的中介学科。
4、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在于它既姓“教”,又姓“社”。
所谓姓“教”是指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必须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所谓姓“社”是指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必须具有社会学意味。
因此,教育社会学研究的是特殊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即具有社会学意味的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或者说是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层面。
5、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过程?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五个阶段及其代表事件)理论奠基时期(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教育学视野的拓宽(教育哲学的考察;“教育科学”的考察)社会学兴趣的扩展(教育社会学概念的提出;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展示)学科成形时期(20世纪初至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学科制度的成形(有关大学普遍开设课程或系列讲座;成立全国性学术团体;出版学术刊物)研究范式的成形(规范性研究范式)范式转换时期(二次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中期)验证性研究范式的确立功能主义学派的垄断学派争鸣时期(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冲突论学派的抗衡解释论学派的冲击取向修正时期(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结合(客观上促进了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补)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并存(对教育活动的开展发挥作用)6、结构经济的划分及教育职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与教育职能:生活水平低下,社会需要教育承担现存的不平等生产关系以及相应的整个社会关系的再生产职能。
教育的社会职能主要社会防范职能或社会控制职能,而培养精英与教化庶民则是这一职能的两项具体内容。
聊城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聊城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6752c0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ea.png)
《教育社会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次级群体:2.角色失调:3.失误性教育问题:4.教育成层:参考答案,1.也称为间接群体或次属群体,指的是其成员为了某种特定的目标集合在一起,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结成正规关系的社会群体。
2.在扮演社会角色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产生矛盾、遇到障碍,甚至遭受失败,这就是角色失调。
常见的角色失调的情况有:角色冲突、角色不清、角色中断、角色失败。
3.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又叫教育分层或教育层化,是指将社会职业、财富、权力、文化和地位等按照社会成员具有的不同教育程度进行重新分配,使原来的阶级或阶层得到补充和延续,同时也形成新的阶级或阶层的过程。
二、简答1.为什么说课程是国家控制的产物?2.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及其功能。
3.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的特点:4.同辈群体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什么?参考答案:1.课程实质上是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的“观念载体”是体现国家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课程作为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依赖于两种基本机制:其一是“显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学科课程的选择以及课程知识的取舍表达主流价值观和重要意识形态;其二是“隐性控制机制”,即通过对课程中各类知识重要程度的取舍来传递价值和意识形态2.班级组织的特点:1.班级是由成年人指导的未成年的组织,这是指:班级成员一般有未成年人组成,不具有法律意义上的社会责任能力,需要在成年人的指导下才能形成发展。
2.班级内部存在各种群体,即各种人际关系的组合形态。
3.班级的外部表现是“人格化群体”,班级有其自身的明显文化、心里等各方面的表现,并往往以班风体现出来。
4.班级具有发展性和可塑性,班级形成之初,都属于松散的,偶然连接在一起的群体,但是班级可以发展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团结合作的班集体。
功能:班级具有归属功能、角色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促进发展的功能、诊断与矫正的功能。
教育社会学-复习题与答案
![教育社会学-复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edcd7771fe910ef02df87e.png)
《教育社会学》试题库一、填空题1.作为教育社会学母学科的社会学,其主要研究领域是社会组织和个体、___、主要社会设置、社会环境和___。
其中,社会不平等主要研究___、社会阶级与___、年龄与健康问题、性别;社会变迁主要研究城市变迁、城市化和___。
2.教育社会学的制度化历程始自于1907年,因为在这一年,___在美国___首开教育社会学讲座。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冠名为“教育社会学”的讲座。
3.社会差异是___的主要根源,其可以分为___、___、___等。
4.根据组织为其成员服从并参与组织而采取的手段的区别,社会组织可以分为强制性组织、___与___。
对于教师而言,学校是兼具___的组织;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___兼而有之的组织。
5.社会学研究中最常用的调查方法有___、个案法、___和问卷法。
各种方法经常是互相交叉使用。
6.在西方被公认为教育社会学真正奠基人的是法国的___。
世界上第一本正式用“教育社会学”为名的教科书是1917年史密斯出版的___一书。
7.教师的教育自由权包括___、课程实施计划制订权、教学形式与方法运用权和___。
8.就所属社会群体而言,学生主要生活在由___、___及___构成的三重社会之中。
9.1982年2月,___率先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揭开了我国重建教育社会学学科制度的序幕;1989年4月,我国第一个教育社会学学术团体___在杭州成立。
10.教师权威的源泉:教师的法定权威、___、知识权威、人格权威分别是教师对学生施加法定性影响、___、知识性影响及___的主要载体。
11.社会变迁分为___和___、社会混变;其中社会渐变可分为系统和因素水平的渐变;社会剧变可分为___和振荡式剧变;社会混变可分为体制混变和___。
12.教育社会学研究取向的二次大调整中,第一次是由验证的研究取向取代了___的垄断地位,第二次是___打破了宏观的研究取向的垄断地位。
13.在西方国家,通常以声望、___及___作为评价与分析教师地位的三条主要标准。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931fb4cfe4733687e21aa34.png)
《教育社会学》期末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2.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3.自致角色:是指通过个人的活动与努力而获得的与自致地位相适应的角色。
4.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5.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6.同辈集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7.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8.前排中间效应: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与坐在后排和两边的学生相比,往往具有更高的学习动机,各方面表现更好,更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同。
9.课堂控制: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也包括对自身行为进行的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10.显性知识:以学科课程类别以及具体课程内容等法定知识或法定文化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育知识。
11.隐性知识:以学校生活经历以及学校文化熏陶等非正式教育影响所教给学生的知识。
12.从众行为: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13.社会变迁:社会变迁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停滞、倒退等一切现象和过程的总和。
14.文化失调论: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要素由于各自的变迁速度差异而造成的文化整合与平衡受到破坏的现象。
15.伴生性教育问题:伴随着社会发展而出现的教育问题16.失误性教育问题:在社会急剧转型过程中由于学校教育没有及时顺应这种变化,采取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导致儿童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17.教育制度的功能失调:当教育制度不能适应社会变迁,不能规范学校成员的行为,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时,教育制度在功能上表现出混乱和失效。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集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集](https://img.taocdn.com/s3/m/bebea15e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9.png)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集单选题:题目:Z理论提出的背景是美国面临( )严重的挑战。
A.德国B.日本C.韩国参考选项:A题目: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有性别结构和( )要素构成。
A.阶级结构B.职业结构C.民族结构D.年龄结构参考选项:D题目:以下不属于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因素是( )。
A.学生自身变量因素B.课堂教学环境C.教师和学生对教学科目的信念D.家庭的社会背景参考选项:D题目:现代管理学之父是( )。
A.彼得?德鲁克B.梅奥C.法约尔D.马克斯?韦伯参考选项:A题目:( )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分别是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与规范性组织。
A.艾兹尼B.梅奥C.涂尔干D.科温参考选项:A题目:认为教育即文化或教育即高度的文化的学者是( )。
A.克罗伯B.帕森斯C.斯普兰格D.米德参考选项:C题目:传递着文化中最重要的习惯和经验,它持续于文化发展的始终,使后人对前人创造的社会文化具有高度的适应性,不仅造就了新的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系统,保证了文化的延续和相对稳定( )。
A.教育活动B.文化活动C.社会活动D.政治活动参考选项:A题目:( )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A.政体B.领导制度C.组织制度D.工作制度参考选项:A题目:( )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的教育事业相对稳定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及管理体制等,涉及教育管理权限划分、人员任用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
A.教育管理体制B.教育经济体制C.教育财政体制D.教育办学体制参考选项:A题目: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中家长与子女的互动接触类型一般多属于( )。
A.正式的B.非正式的C.低频率的D.非自然的参考选项:B题目:教育结构,是指构成教育总体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
![教育社会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f85c8c680203d8ce2f2421.png)
《教育社会学》综合练习一1.“相互关系说”的研究对象观,其立足点是“教育与社会的某种联系”。
2.教材认为,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行动和教育事实”的学科。
3.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有:_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实证性。
4.依据理论或学派划分的研究范式有:功能范式、冲突范式、互动范式。
5.理论的建构方法有:演绎方法、归纳法、类比法_ 联结方法、理论与经验关系。
6.教师的教育者角色主要特点表现为:教师行为的道德性、教师行为的规范性教师行为的_抽象性和模糊性教师行为的自律性_。
7.教师角色扮演的过程经历阶段为:教师角色期待、教师角色领悟、教师角色实践8.社会学家韦伯提出教师权威的四个层面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9.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人口统计因素、组织因素。
10.群体规范制约个体的合群行为。
群体的一致性越高,对个体的影响力相应越大。
1.教育规范是维系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其基本特点表现在:规范的历史性、规范的民族性、规范的群体性、规范的控制性。
2.在韦伯看来,一切社会行为都可以区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3.学校中的失范行为主要涉及教师和学生,学生的失范行为主要是越轨、违法和未成年人犯罪;教师的失范行为主要是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包括教师的违法和犯罪行为4.课堂教学的社会学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即一是_关于课堂互动时间分配结构的研究;二是关于课堂活动类型时间分配几个的的研究;;三是_关于课堂学习内容时间分配的研究_的问题。
5.课堂角色结构的“三分类”说认为,课堂角色结构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
6.课堂中的互动过程,主要是师生之间的_重新界定情境定义__、修改策略、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周而复始的。
7.一般来说,教师的控制手段包括:作为一种硬性控制方式的课堂纪律;作为一种软控制方式的_课堂气氛依靠教师权威;作为课堂控制保障的奖惩措施8.学校教育活动的全部内容实际是教育知识,教育知识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生活经验。
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
![教育社会学期末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7491aec676a20029bd642d21.png)
一、分析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答:(一)学科性质诸论关于教育社会学的性质,迄今为止有以下论点:1、“规范学科论”代表人物:“美国社会学之父”的沃德(Ward,L.F.)。
观点:将教育社会学看成是直接为教育实践服务的一门学科,关注点是教育社会学的“服务性”,强调的是社会学知识在教育实践中的直接运用,奉行的是对教育行为的价值判断。
2、“事实学科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社会学家安吉尔(Angell,R.)。
观点:将教育社会学视为以示明教育中的社会事实为己任的一门学科,强调教育社会学的“客观性”,关注这门学科的科学价值,进行事实判断,摒弃价值判断。
3、“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巴兰坦(Ballatine,J.H.)观点:将教育社会学视为肩负示明事实与阐述规范二任于一身的学科,强调使教育社会学兼具科学价值与实践价值。
(二)学科性质分析教育社会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结合对上述三种观点的评价,笔者提出以下三点认识:第一,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社会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是一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
第二,教育社会学是社会学的特殊理论学科。
教育社会学是在社会性理论指导下建立起关于教育的专门而独特的社会学理论,并以此来分析教育问题。
第三,教育社会学是教育学与社会学的中介学科。
首先,中介学科并不等于“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其次,中介学科也不等于“边缘学科”。
二、什么是教师的教育权威,及其下降的原因答:教师的教育权威,即教师权威,就是教师对于学生的权威。
这里说的教师权威的下降,是指由于社会变化和学生差异而导致的教师权威的“相对变化”。
教师权威的变化分为“制度权威”的变化、“实际权威”的变化两个方面。
“制度权威”源于社会认定,“实际权威”的基础是学生认可。
1、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影响制度权威从法定层面来看,在极端的情况下,外部社会状况的改变甚至可以使教师的法定权威荡然无存。
例如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教师所受遭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社会学期末复习(一二章重点)1、认识教育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了解当有教育社会学研究主题。
2、理解教育社会学研究的学科特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现实性和实证性的特点。
整体性:教育社会学在研究教育现象时,始终采取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观点,注重把教育现象放在社会大系统中进行分析。
综合性:广义的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分析;研究视角的综合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
现实性: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教育事实实证性: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研究等方法获取教育事实资料,进行分析研究2、了解教育社会学的发展历史,掌握各时期典型代表人物如孔德、韦伯涂尔干、杜威布鲁克弗等人的代表作或地位P163、掌握教育社会学的发展趋势:20世纪60年代后的特点:1)育社会学的研究更多地体现政策研究2)多地使用比较研究3)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4)究范围的扩大90年代后的新趋向1)教育社会学与社会教育学的结合2)在国际比较研究基础上重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理解;3)关注生态环境的研究;4、掌握教育社会学的三种主要理论:功能理论、冲突理论、互动理论。
P42一、教育的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相对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部分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社会因价值的共识而整合;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除非有外在的因素破坏。
——适合于研究稳定、小型的社会系统功能主义理论在教育上的观点:教育具有实现个体社会化和形成个体集体意识的功能——涂尔干家庭也是一种社会体系(帕森斯)有四种功能:维护其模式、统合其体系、达到其目标、适应其变化。
学校有两项主要功能:社会化功能和选择功能。
功能主义优缺点主要优点是重视教育与社会机构的关系,最主要的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
缺点在于建立在共同价值之上的社会统合是从个人行为的调适角度分析的,很难应用于高度工业化的社会。
二、教育的冲突理论:认为社会系统中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变迁是一种普遍现象,是群体间冲突与斗争的结果;社会关系存在强制性,优势团体总是通过采取强制手段迫使其他群体与之合作,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教育的互动理论:是源于社会学中的互动论,有时也称之为解释学。
认为对具体情况的一切分析都是解释性的,强调对现实本身的剖析,重视探讨日常现实的过程和存在于这一过程中的主观目的性怀交互作。
对一学校生活的解释,关注学校生活、教育过程,强调对学校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个体行为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定性方法,主张以解释和理解的方式来探索人们的动机、目的、目标和他们理解学校生活的方式。
第三章学校中的角色行为一、要求掌握的概念: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与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行为期望相符合的一套行为模式。
社会地位:也叫社会位置,它是指一个人在某一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先赋角色:是指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或生理因素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由先赋地位所规定的角色。
角色扮演:当一个人具备了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称为角色扮演。
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同辈群体:是指处于同等社会地位的同代人组成的小群体。
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学生在家庭、学校中得不到的各种需要。
它具有保护功能和发展功能。
二、了解传统教师社会形象与现代教师社会形象的不同之处P 68三、能够正确理解教师社会地位这一概念,并了解影响教师社会地位的几个因素。
P72四、从教师权威的来源、合法性、权威的变化三个角度正确理解教师的权威。
1、涂尔干强调的是教师的道德权威:个人的人格力量、坚强的意志品质等;2、沃勒强调“个人权威:与“制度权威”;3、克利夫顿与罗伯兹提出教师权威四层面说:来源于教育制度的法定的权威、传统的权威;来源于教师个人因素的感召的权威、专业的权威,四者互动共构成教师的实际权威。
五、了解不同社会和不同学生年龄阶段教师权威的变化1、从制度层面看:教师的权威因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从个人层面看,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的专业素质、人格魅力、师生关系、评价手段也影响着教师的权威。
六、了解教师角色冲突P80七、掌握学生重要他人及其影响P97学生重要他人,是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重要他人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理解明星偶象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第四章学校中的失范行为要求掌握的内容:1.教育规范的概念、类型;2.学校失范的理论解释;3.学校失范行为的类型;4.学校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5.社会控制、教育控制的概念6.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考核内容:一、社会规范是社会群体共同遵守、认同的期望、思想和行为标准,这种标准能够导致个人之间思想和行为的趋同和协调、有利于增强群体财结。
二、教育规范:是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是控制和约束学校成员行为合理性的基本机制。
包括三层内容:教育习俗、教育规章、教育法律。
掌握三者在适用范围、约束力和强调重点上是不同之处。
了解教育规范的类型:从作用对象上分为个体规范、群体规范;从涉及内容上可分为行为规范、道德规范;从适用范围上可分为公共场所规范、班级规范等。
了解教育规范的特点:历史性、民族性、群体性和控制性。
三、失范行为凡与教育规范不相一致,不协调和冲突的行为就是失范行为。
包括越轨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几种。
四、学校失范行为的理论解释1、生物学解释:“体质变态说”(了解)2、心理学解释:“心理缺陷”、“挫折侵犯说”(了解)3、社会学解释(掌握):“差异交往说”、“控制缺乏说”、“失范说”、“手段目标说”、“亚文化群理论”,其他理论(了解)4、文化剥夺或社会处境不利的解释模式;五、掌握学校中失范行为的类型:依据韦伯提出的关于社会行为的理想类型,一切社会行为可分为四种理想类型:目的取向的理性行为、价值取向的理性行为、情感行为、传统行为。
由此学校失范行为可分为:目的取向型失范行为、价值取向型失范行为、情感型失范行为、传统型失范行为六、了解失范行为的主要形式第一,根据违规行为的场所来规定:课堂中的违规行为、课堂外的违规行为和学校外的违规行为;第二根据违规行为的所有者进行分类,相对于教师的违规行为、相对于学生的违规行为、相对师生双方的违规行为。
第三,根据青少年违规行为的程度分类:不适当行为、异常行为、暴力行为。
七、掌握造成失范行为的归因分析直接社会原因:1、帮派群体的影响2、同伴之间的压力3、传媒的影响4、其他因素的作用学校教育原因:1、教学内容问题2、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的问题;3、学校文化及评估标准的适应性问题,4、学校和班级管理模式的问题做到能对学生失范行为加以归因。
(社会原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角度)八、了解教师的非正常行为P120九、掌握对失范行为的教育控制策略与措施1、理论方面:对实际失范行为的控制和改造;对失范行为的预防工作;2、实践层面,动员全社会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失范行为进行控制。
3、加强对失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失范成本;4、全社会树立新的德育观念;5、学校加强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和方法;6、实施补差教育;7、建立立体德育网络。
第三编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一、课堂中的互动(一)掌握课堂互动冲突处理技巧给予注意、避免滥用权力、“中性力量”处理二、课堂控制(一)、课堂控制的概念:是指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学生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有意识引导、约束和调整。
(二)、了解课堂控制的类型三、课堂上的问题行为1、了解什么是学生问题行为?按不同标准认定有:、心理学模型、标签理论、生理学理论、文化学因素2、掌握学生问题行为成因心理学:性格、态度、动机、智力等;社会学:家庭文化差异、同伴群体等;生理因素: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发育不良等;学校教育规模、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3、掌握教师处理课堂问题技巧:维持教师集体的高度团结、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尽量控制教学程序的严密性、尽量做到前后台行为的一致性、注意学生的暗示,修正自己行为第六讲教育知识掌握教育知识涉及三种内容:显性知识:学科类别及具体课程内容隐性知识:学校生活经历及非正式教育影响生活经验:交往活动中的日常生活经验一、课程的分析模式了解:科学工具的研究范式和作为一种社会事实的研究范式。
功能主义范式、解释论范式、新马克思主义范式、结构主义范式二、课程与社会控制要求掌握:课程知识的社会性特征、课程是国家社会控制的产物、对课程进行社会控制的主体三、隐性课程(潜在课程)(一)对隐性课程的早期研究(了解)杜威:“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克伯屈:“伴随学习”(simultaneous learing):1、正题学习、关联性学习、并行性学习杰克逊、德里本:学校不只提供正规的教学,还为学生提供成为一名社会成员所必需的行为准则。
(二)隐性课程的结构(掌握)杰克逊认为由三个要素组成:群体:规则、规定和常规;表扬:评价性群体的班级,与教师的价值取向一致;权力:权力差异显著是班级最显著的特征。
四种社会规范决定了学校潜在课程的结构:独立、成就、普遍性、特殊性课堂中的潜在课程主要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和互动层面所蕴含水量的各种经验。
(掌握)第七章班级的社会学分析一、了解关于班级研究的不同观点:(一)班级成员的界定(二)班级组织的目标、结构(三)掌握班级组织的功能社会化功能、选择功能、个性功能、保护功能(二)班级非正式结构非正式结构主要由学生个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决定,并以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为参照系。
积极面:有助于满足学生的幸免往与表现自我的需要,有助于加强成员之间的关系;消极面:容易导致班级成员间的小圈子,不利于班级正式活动的展开。
四、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反抗行为;从众行为;时尚趋求行为;嫉妒行为。
五、了解班集体的建设的意义: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教育教学目标实现;可以使班级中的各种非正式群体获得比较合理的对待,从而更好地发挥不同学生特色,提高班级凝聚力,加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八章学校组织的社会学分析一、掌握学校组织的性质:学校是一种社会组织,兼有各种社会组织的不同特性,又具有明显特点(一)、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义务教育带有强制性,学校教育作为一种制度带有强制性。
学校不是强制性组织是学校组织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二)是种功利性组织对教师来说是种功利性组织,对学生来说具有功利价值。
对教师的功利价值是基本价值,对学生则是辅助价值;对教师的功利价值具有普遍性,对学生不具有;对教师价值具有双向性,对学生只有单向性。
(三)学校对师生来说均为规范性组织(四)学校组织还带有权威性和一定的强制性;根据学校的运作过程看:服务性组织、生产性组织、整合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