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试知识点9339
小学德育教育与品德发展知识点汇总

小学德育教育与品德发展知识点汇总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还促进他们全面的个人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汇总一些小学德育教育与品德发展的知识点,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如何在小学阶段提供优质的德育教育。
1. 了解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目标德育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自律能力,以成为有责任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德育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正直、诚实、友善、勤奋、尊重他人等品质,提升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技巧与方法德育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与家长的紧密合作。
以下是一些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技巧与方法:- 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是学生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
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成为学生良好品德的楷模。
- 倡导与引导:德育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和家长应该通过讨论、倡导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善恶的差别,学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 提供情感关怀:德育教育不仅关注学生智力的发展,还重视情感的培养。
家庭与学校应给予学生足够的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感基础。
- 正确奖励与惩罚:教师和家长应确保奖励与惩罚的方式公正合理,以激励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品德。
3. 创设德育教育的环境与活动德育教育需要在学校和家庭创设合适的环境,提供相关的活动。
以下是一些建议:- 设立德育课程:学校可以安排德育课程,内容涵盖道德教育、品德培养等方面。
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对待他人的尊重、友善相处等基本礼仪和价值观。
- 组织活动与实践:学校和家庭可以组织一些德育主题的活动,如志愿者活动、品德培训营等。
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 学校家庭合作:学校与家庭应该保持定期沟通,共同协作,确保良好的德育教育。
此外,家庭也应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一、德性定义(P7)“德性”在《礼记•中庸》上指“人的自然秉性”。
在《伦理学大辞典》中,德性即道德品质。
在我国道家思想中,德性与道、生命密切相关。
德性就是“道”在生命体中的体现,是生命的根本属性。
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自然万物都蕴藏着它的内在性,他称之为“善”。
“善”即是人的“德性”,“德性”是人的本性。
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说:“过度和不及都属于恶,中道才是德性。
”在这里,德性就是中道,其实质是一种适度。
二、品德形成与道德发展的内在基础是什么?(P12-18)一、道德:生命进化的产物(道德是人类在动物界进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自身演变的产物。
)(一)人生命中的“社会性本能”(人的生命中具有“社会性本能”,这是道德潜能的基础。
)(二)自利-利他行为“光谱”(有关生命与道德潜能的关系,还可以从动物界中存在的自利-利他行为“光谱”中考察。
)(三)人类“软核”的利他智慧(尽管在动物界自利-利他“光谱”中,人类的利他性并不强,但人类能将自己的利益“有意识地让出去”。
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超高智慧所在。
)二、道德潜能:存在与生命之中(一)人有道德的天性——人性说(道德并不是外在于人生命的存在物,而是人的天性、本性。
是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是人的生命本身所固有的。
)(二)道德能力“写在”基因上——基因学的视角(道德能力作为人的一种行为特质,只能在人的遗传所提供的潜在能力之中,不可能超出此范围。
)三、脑神经:道德活动的生命元基点(一)额叶:脑的道德中枢(二)与“三重脑”对应的“三重道德”四、“文化印记”:生命早期的道德记忆(一)人的开放性行为程序“接受”文化印记(人从一出生就打上了文化的烙印。
)(二)生命早期父母之爱的记忆(三)文化印记对人的后天影响三、社会性生活定义(P23)儿童的社会性生活主要体现为儿童在公共场所的活动,儿童的这种活动需要儿童有相应的公德。
儿童的社会性生活,首先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公民意识与能力。
中小学德育教育知识点归纳

中小学德育教育知识点归纳德育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公民。
以下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知识点归纳:1. 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道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讲究诚信与守信- 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培养学生正确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培养勇气和毅力2. 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成就,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培养学生珍爱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意识- 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3. 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责任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让学生了解社会问题和需求,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并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引导学生关心弱势群体和社会公益事业- 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公民素质- 培养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4.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它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问题,提供适当的心理支持和引导。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帮助学生了解并管理情绪-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 引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压力管理能力5. 安全教育: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安全的重要保障,它通过提供安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 交通安全知识和技能- 防火、防盗、防电等安全知识和技能- 网络安全和防范欺凌知识和技能- 健康饮食和生活方式安全知识6. 美育教育: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内容,它通过让学生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点汇总

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点汇总品德与道德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情感、正确价值观和积极行为习惯的公民。
在小学阶段,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所以品德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以下是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知识点汇总。
一、品德基础知识点1.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准则指引下,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判断和衡量自己的行为的优劣。
2. 品德的内容包括: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劳奋进、谦虚礼貌、爱护环境、公共道德等。
3. 品德修养包括:修身养性、涵养美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等。
4. 好品德的培养要从小事做起,注重日常行为的培养,如讲究礼貌用语、尊重师长、关爱他人等。
5. 品德评价应综合考虑行为表现、心态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1. 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关键环节。
2. 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使他们能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4.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公民。
5. 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意识,提升他们的交往能力和情商。
三、小学品德与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1. 模范示范:学校和教师应成为学生品德道德的良好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引导学生。
2. 课堂教育:开设品德与道德教育相关的专门课程,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修养等,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3. 活动实践: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品德与道德教育活动,如讲座、讨论会、社会实践等,加深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和实践。
4. 课外拓展:通过绘画、写作、演讲等特色活动,在课外时间增加品德与道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更多的情感与情操。
5. 家校合作:学校与家庭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品德与道德教育的发展,互相配合共同培养学生优良的品德与道德修养。
小学教资德育常考知识点

小学教资德育常考知识点在小学教育领域中,德育常考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包含了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道德修养所需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学教资德育常考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教学资源和教育方案。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社会单位,也是道德价值观最初形成的场所。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具备良好的行为榜样,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品德和创造力。
此外,家庭教育还应注重传递社会公德、家庭伦理等方面的知识。
二、社会公德的培养社会公德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小学阶段的教育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公共场所礼仪、环保意识、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社会公德。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公德观念。
三、友好合作的重要性友好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人际关系和集体观念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团队活动、角色扮演等途径,帮助学生明确友好合作的原则,如互助、宽容、尊重等。
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类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四、诚实守信的培养诚实守信是培养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真实的事件、分享个人经历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并明确告诉他们谎言和欺骗的后果。
同时,在日常教育和行为规范中,教师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典范形象。
五、勤劳和勇敢的培养勤劳和勇敢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品质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激励和赞美等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工作动力。
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培养他们的勇气和毅力。
六、孝顺和尊重的重要性孝顺和尊重是传统优秀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育人,培养学生孝顺、尊重长辈的意识和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尊师重教的故事、组织参观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尊重各类工作人员、老师和父母。
七、乐于助人的培养乐于助人是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品质的关键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模拟情景、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乐于助人,并明确告诉他们乐于助人的重要性。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一章: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概念与基础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等内容。
狭义的品德专指道德品质。
2.对道德的理解分为两类:内在品质、行为规范和原则。
3.品德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是什么答:从品德与道德的内涵看,品德与道德相似,可以说两者是“内”与“外”的关系,即道德存在于社会领域,品德存在于人的心里。
德性是内在的东西,是一个人追求自己品质的一连串活动。
4.品德的结构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答:四要素+道德需要+道德境界。
四要素: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
5.个体品德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答:①先依从。
此时个体并非真心愿意,而是处于外在的奖励或惩罚而遵守道德规范。
②再认同。
此时个体在认识,情感,行为上与规范保持一致,从而自愿地遵守规范。
③最后信奉。
此时个体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规范本身的价值,将规范内化,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一部分。
6.额叶:专门负责道德发展的神经中枢。
7.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是什么答:道德源于生活,道德在生活中,道德为了生活。
生活为道德提供了后天的可能性。
8.儿童生活的特点是怎样的答:①儿童生活是“身体生活”。
儿童主要用身体进行活动,体验生活。
②儿童生活是“本能生活”。
儿童在生活中并不刻意追求什么,也没有什么规划和设计,他们本能的嬉戏,游戏,玩耍,好奇,想象,探究,充满童真,他们生活在其中,乐在其中。
③儿童生活是“日常生活”。
儿童咋日常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情感性关系,以自身的兴趣爱好重复着他们的游戏等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他们对世界、人、道德等方面的自身体验。
9.儿童生活的主要存在方式是怎样的答:①关系性生活。
儿童生活中主要有三种关系:亲子、师生、同伴关系。
其中亲子关系是基础与核心。
伴随着儿童的成长,师生、同伴关系对儿童品德发展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6第六章 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一、名词解释1.品德2.道德3.道德认识4.道德情感5.道德行为6.道德意志7.自我教育8.道德叙事法9.感恩教育10.移情二、填空题1.一个人偶尔的道德行为表现不能说明一个人的品德好坏,只有经常按照某种方式去行事,并且已成为个体性格中稳定的组成部分,才能以此判定其品德如何。
2.品德是个体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复合体,具有完整和稳定的心理结构。
3.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各种品德成份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4.皮亚杰采用对偶道德故事法进行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
5.皮亚杰认为,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是促进道德自律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6.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对儿童的品德发展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他的道德两难故事中最著名的是“海因茨偷药”。
7.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品德发展要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是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8.影响儿童品德发展的因素一般认为包括五个方面,主要有家庭、同伴交往、教师态度、大众传媒和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
19.小学生的道德认识主要表现在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和道德信念的形成三个方面。
10.从总体上看,中学生的品德发展逐渐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1.从个体的道德行为习惯入手,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一条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途径。
12.学生本身为了要发展和形成一定的个性品质而进行的自觉的、有目的的自我控制的活动是成功的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条件。
1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需要把握三个环节,即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强化。
14.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境教育法、渗透教育法、实践锻炼法、专题活动法。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笔记

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精华笔记一、品德与心理发展●品德及其心理结构1.品德的概念●品德的含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品德与道德的关系●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支持或驱使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
●区别●联系2.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
这些成分构成了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情、意、行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品德发展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自我中心阶段(2-5岁)●权威阶段(5-8岁)●可逆性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水平(10岁以下)●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定向阶段●习俗道德水平(10-12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道德水平(20岁以上)●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晋遍伦理定向阶段●中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1.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因素●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同伴群体●内部因素●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3.品德的形成过程●依从●认同●内化4.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有效的说服●树立良好的榜样●利用群体约定●价值辨析●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奖励●惩罚二、德育的内容与过程●德育概述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各章重点

。动行德道的己自导指并念观值价的晰清成形能才�析分和别辨 的步步一过经须必�到识意地醒清体个被能不始开刚观值价的人 清澄值价 。系体念观或点观 、法看的值价同不有具物事于关们人是 �映反的中脑头在值价是观值价 观值价 。式方化强的接间 种一是�样一化强到受也己自同如而化强到受样榜到看因者察观即 化强代替 。习学性代替的生发而果结其及为 行的现表所人他察观过通是它�式形的要重最种一的习学会社是 习学察观 。性向倾心内等恶厌或好喜、避回或向趋、定否或 定肯种某有具会能可事或人的临面所对�验经的去过于由体个指 势定度态 。衡平的新到达以�念信或点观的己自变改过通图试就体个�受感的张紧 或快愉不有会就心内�时调协不或衡平不知认当。衡平理心持保以�致一的念信 、点观的己自持维求力即�要需的性致一和衡平持维种一有具类人 调失知认 。素因键关的中成形识认德道为
章三第
�解了�性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3 范失的为行德道童儿与化弱的象形样榜 �3� 异变的感情德道女子与远疏的系关子亲 �2� 乱混的念观德道生学与位错的育德校学 �1�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2 �会领�性殊特的境环长成生学小中村农、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小中村农 节五第 化善完式形织组的构结德品 �6� 性致一的成形观界世与展发德品�5� 固巩步逐惯习为行德道�4� 化显明的识意我自中理心德品�3� 置位的要重居占中机动德道在念信德道�2� 为行节调来则准德道照按地觉自而立独�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高、2 性荡动的理心德品 �2� 芽萌的德道理伦 �1� �记识� �会领�点特的展发德品生中初、1 点特的展发德品生学中 节四第 调协相求要界外与望愿观主 �4� 调协相为行德道与感情德道�3�
章二第
法评测合综�4� 法评测量定�3� 法评测级等�2� 法评测性定�1� �用应� �会领�法方的评测德品、3 能功测预�5� 能功育教�4� 能功馈反�3� 能功分区�2� 能功定评�1� �记识�能功的评测德品、2
2014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

板桥镇中心小学校2013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学号 班级 姓名教科版八年级上册政治第一课 走近父母1、我们为什么要孝敬父母?①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②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
③ 孝敬父母既是为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④ 在现代社会,孝敬父母是基本的道德规范。
2、我们怎样孝敬父母?孝敬父母,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
① 要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认真学习,踏实做人。
② 要体谅父母和家庭的困难,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
③要亲近、关心和帮助父母,同父母保持亲密融洽的关系。
④要赡养父母。
长大后,不仅要物质上赡养父母,更要在精神上关心父母。
3、什么是“代沟”?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把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称为”代沟”或”代际冲突” 4、为什么进入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
①进入青春期后,自我意识和自尊心不断增强;我们开始逐步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父母,强烈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的关系。
因此,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各种误解、分期、隔阂,甚至产生矛盾和冲突。
*②由于我们与父母在知识水平、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态度不一定相同,这是双方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
③我们与同伴之间越来越密切的关系也可能使我们与父母的亲情关系变得相对疏远。
④青春期的这些特点往往使我们以执拗的、对立的、反抗的心态对待父母,这又加剧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5、如何消除代沟?①积极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减少亲子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
②子女与父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加强沟通。
③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长辈的矛盾,做到依靠而不依赖、自主而不逆反,真正走向自立于成熟,在与父母的和谐相处中,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6、怎样学会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怎样与父母沟通?)①要认识自己的变化和特点,主动与父母沟通,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理解我们的愿望。
品德综合笔试知识点精华归纳(重点小学)

品德综合笔试知识点精华归纳(重点小学)一、友善与礼貌- 尊重他人:对他人的观点、感受和隐私表示尊重。
- 友善待人:乐于助人,真诚友好地与他人相处。
- 礼貌用语: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
- 自我介绍:能够正确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年龄、爱好等基本信息。
二、诚实与守信- 说实话:学会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 不撒谎:明白撒谎会伤害他人并对自己不利。
- 守信用:信守承诺,言出必践。
- 遵守规则:遵循学校和家庭的规则,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三、团队合作与友谊- 分工合作:在团队合作中知道如何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 倾听他人:懂得倾听并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想法。
- 公平竞争:在游戏和比赛中保持公平竞争的态度。
- 维护友谊:珍惜友谊,善待朋友,积极帮助他人。
四、勤劳与积极- 认真研究:对待研究态度认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勤奋努力:能够自觉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任务。
- 爱护财物:爱护自己和他人的财物,不浪费资源。
- 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追求自己的目标。
五、关心他人与爱心- 同情帮助:对他人困难给予同情和帮助。
- 关心爱护:关心身边的老人、弱者和动物,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 温暖家庭:懂得奉献爱心,为家庭创造和谐的氛围。
- 礼仪待人:遵循礼仪,文明待人,尊重他人的感受。
六、文明与公民意识- 守时守纪:遵守时间约定,不迟到、不早退。
- 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场所的秩序,不随地乱扔垃圾。
- 尊重环境:爱护自然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 关爱校园:爱护学校环境,不损坏公共设施。
以上为品德综合笔试知识点的精华归纳,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成为品德良好的小学生。
中小学德育教育知识点总结

中小学德育教育知识点总结德育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行为习惯。
下面是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
1.德育的概念和意义:德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情感态度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品德高尚、知识全面、能力卓越、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德育为根本,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学校为主阵地,全社会共同参与;-以德立身,以德为先导;-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规范行为,以养成为重点。
3.德育教育的内容与途径:-德育教育的内容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道德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开展课堂教育、校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进行;-德育教育的载体可以是课程、活动、教师、校园氛围等。
4.德育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示范引导法:教师通过自身言行和行为方式成为学生道德行为的榜样;-互动式教学法:营造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尊重和共同成长的教育氛围。
5.德育教育的实施策略:-强化德育日常化:将德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管理和活动中,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深化德育课程化:通过开设德育课程,系统教育学生道德和品德,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判断力;-拓展德育社会化: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6.德育教育的评价与反馈:-德育教育的评价应具备客观、全面、科学、有效的特点;-德育教育的评价可以采取成绩评价、学科评价、行为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德育教育的评价应与奖励机制相结合,通过奖励和表彰的方式激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和品德。
7.德育教育的困难与对策:-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缺失: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和价值观引导来解决;-家庭教育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和家庭的互动合作,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学校德育管理的不足:可以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规范。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

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期末考试资料品德发展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常通过道德教育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品德是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小学生品德发展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期末考试的资料,以帮助学生们巩固知识。
首先要明确的是,小学生品德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它涉及到个体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的培养。
学校和家庭都应共同努力,以提供一个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
同时,小学教师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要起到榜样和引路人的作用。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形式多样,包括课堂教学、课外实践和家庭教育等。
通过道德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人格,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品德品质。
在小学生的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注重以下几方面的培养。
首先是尊重他人。
学生应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不仅要尊重师长、同学,还要尊重自己和他人的隐私和自由。
其次是诚实守信。
学生要学会坦诚和诚实待人,不撒谎、不欺骗他人,同时要信守自己的承诺。
再次是友善和善良。
学生应学会友善待人,不仅要关心自己的亲友,还要关心他人的感受,乐于助人。
除了上述基本的品德要求,学生也需要有一定的道德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道德知识,我为你准备了一些期末考试的资料。
考试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一、道德情感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关心和尊重他人的情感。
考试题目如下:1. 请你谈谈你最喜欢的老师,为什么你喜欢他/她?2. 描述一次你帮助他人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受。
二、诚实守信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诚实待人、守信用。
考试题目如下:1. 你是否曾经撒过谎?如果是,为什么选择撒谎?你对此的感受是什么?2. 描述一次你守信的经历,并谈谈你的体会。
三、自律和自控的培养。
学生应学会自律,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
考试题目如下:1. 请你谈谈你在课堂上的自律和表现。
2014年初中学考思品背诵资料整理全部

2014年初中学考思品背诵资料整理考点5:客观分析挫折和逆境,寻找有效的应对办法,养成勇于克服困难和开拓进取的优良品质(B成长中的我:认识自我)1、怎样走出挫折?(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有哪些?或怎样做?)答:①正视现实和挫折、不回避、端正心态,这是走出挫折的前提。
②认真分析和解剖挫折产生的原因,这是走出挫折的基础。
③理想和目标是走出挫折的驱动力。
④要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这是走出挫折的根本保证。
⑤要学会自我疏导。
2、挫折给我们什么启示?(如何理解、认识挫折或如何看待挫折,有何体会?)答:①人生难免有挫折,我们要从容面对挫折,要有战胜挫折的勇气,不气馁,不消沉;②要冷静分析导致挫折的原因,寻找战胜挫折的方法;③要善于自我疏导,自我排解;④要主动寻求帮助等。
考点9:认识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自护;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B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3、应该怎样珍爱我们的生命?答: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②珍惜生命,尊重生命;③延伸生命的价值(或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抽烟、不酗酒,远离毒品等)4、谈谈你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实现生命的价值答:①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实现人生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要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②生活中,我们应立足岗位,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多作贡献,努力让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光彩。
考点10:自尊、自爱不做有损人格的事。
(B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5、我们应该怎样做一个自尊人?答:(1)做自尊的人:①尊重自己,要在容貌上、衣着上修饰自己,在言行举止上约束自己;②尊重自己,不容许别人歧视和侮辱自己;③不做有损人格和名誉的事情;④要知耻,不自傲。
(2)做自信的人:①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②要勇于尝试,接受挑战,并战胜挑战,增强信心和实力。
考点12: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B成长中的我:自尊自强)6、如何战胜不良诱惑?答:战胜不良诱惑需要我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用科学的态度、坚强的意志、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方法,摆脱它们的干扰,避免其对自己的危害。
2014《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自考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1一、单项选择题1.道德信念的确立是从()开始。
A 幼儿园B 小学低年级C 小学高年级D 初中2.道德情感从()发展起来。
A 1岁以后B 2岁以后C 3岁以后D 4岁以后二、多项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2个~5个正确答案)1.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
A 道德意识B 道德认识C 道德思想 D道德情感 E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包括()。
A 道德概念 B道德习惯 C道德信念 D 道德推理 E 道德评价3.()是衡量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标志。
A 道德概念的掌握 B道德信念的确立 C 道德评价、判断能力的发展 D 道德情感的出现 E道德习惯的形成三、判断题1.道德行为居于品德心理结构的核心地位。
()2.道德教育的本质即道德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态的根本特征。
()四、问答题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发挥德育目标的功能,促进道德教育发展?一、1.D 2.B二、1.ABDE 2.ACD 3.ABC三、1、×2、√四、1.品德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道德贯串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
品德即道德品质,有时也称思想品德,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等。
道德与品德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道德和品德的区别①在所反映的内容方面。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其所反映的是群体和社会中的准则规范。
而这些准则规范反映出特定社会阶层和组织的利益。
也就是说,道德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社会基础的改变而改变。
不同的社会对道德提出了不同的时代要求,由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和需求不同,对道德内容的侧重也就有所不同。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其所反映的是个体与道德相联系的心理特征。
与道德不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要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更受个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制约。
小生初品德知识点总结

小生初品德知识点总结一、诚实守信1. 什么是诚实守信诚实守信就是说话算数,做人讲信用。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素养。
2. 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社会道德的基石,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起信任,才能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赏。
3. 如何做到诚实守信(1)说话要实话实说,不撒谎不欺骗;(2)做事要言行一致,信守承诺;(3)不说空话,不做虚假宣传,不信口雌黄。
4. 诚实守信的好处(1)取得信任,受到尊重和欣赏;(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乐观积极的人生体验;(3)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
二、勤俭节约1. 什么是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指勤劳勤俭,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资源。
2. 勤俭节约的重要性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勤劳勤俭可以使我们有所作为,节约资源可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
3. 如何做到勤俭节约(1)勤劳勤俭:勤劳劳动,不懒惰,节约开支;(2)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提倡不浪费。
4. 勤俭节约的好处(1)勤劳勤俭可以让我们有所作为,取得成功;(2)节约资源可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3)节约资源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浪费。
三、爱劳动1. 什么是爱劳动爱劳动指的是热爱劳动,勤劳劳动,从小事做起,勇敢劳动。
2. 爱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一个人的天职,从小事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3. 如何爱劳动(1)热爱劳动:从小事做起,不怕脏不怕累;(2)勤劳劳动:做事不推诿,不懒惰;(3)从平凡的工作做起,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
4. 爱劳动的好处(1)培养了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2)热爱劳动可以让人更加快乐、幸福;(3)能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四、尊敬劳动人民1. 什么是尊敬劳动人民尊敬劳动人民是指尊敬农民、工人、建设者等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和劳动精神。
2. 尊敬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劳动人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劳动成果和劳动精神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本概念道德: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这种个体心理现象的组成成分,是指个体心理现象的形式、结构体。
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它是指对于行为规范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直接地与人所具有的一定道德规范的需要相联系的一种体验,它是人的情感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情感特征。
道德信念:指坚信行为准则的正确性并伴有情绪色彩与动力性的观念。
道德评价:指运用道德准则对别人或对自己的行为、品质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
德育目标:是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最近发展区: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前者是指现在已经具有的发展水平,后者是指借助别人的帮助所达到的水平。
品德测评:是测评者采用科学的测评手段和工具,有目的、有系统地收集测评对象在某一时期内主要活动领域中的品德特征信息,并针对某一测评目标体系作出定性或定量的价值评判、分析,由此反映个体品德状况的一种教育活动。
定性测评法:是测评者依据被测评者的品德表现信息,对照评定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要求作出选择判断,从而形成一个以简明扼要的文字形式表达的关于被评者思想品德状况的鉴定。
总体印象法:又称整体印象评判法。
是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平时对学生情况的随意了解,及业已形成的总体印象进行价值性判断的一种方法。
评语鉴定法:是指品德测评者,根据自己对测评对象长期的观察与了解,参照有关标准内容(如评定标准)用陈述句的形式,对学生某一时期中的品德水平与状况概括地作出个人鉴定意见。
写实法:又称记实法,就是实事求是地把品德行为的表现记录下来,客观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目,作为品德测评的依据。
等级测评法:又叫操行等级评定法、品德考核评等法,即按照一定标准对被测评者的品德水平和状况予以总括性的等级评定,以显示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知识点第一节品德与道德1、道德的定义(识记)2、品德的定义(识记)3、道德和品德的区别(领会)(1)道德和品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2)道德和品德所属的范畴不同4、道德和品德的联系(领会)(1)个体品德的内容来源于社会道德(2)个体品德反作用于社会道德第二节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行为4、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关系(领会)5、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识记)(领会)(1)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与差异性(2)品德心理结构的稳定性与可变性(3)品德心理结构形成的多端性(4)品德心理结构发展的循序性第三节道德教育的本质和目标1、道德教育的本质(领会)2、道德教育的目标(领会)(应用)(1)德育目标有效的前提(2)德育目标制定的原则(3)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目标3、有关德育实施的两点原则(1)德育目标突出层次性(2)德育方法注重思辨性第四节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1、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识记)(领会)(1)品德发展的建构性(2)品德发展的顺序性(3)品德发展的系统性(4)品德发展的不平衡性2、品德发展对道德教育的影响(领会)(1)品德发展水平制约德育目标的制定(2)品德发展机制影响德育方法的实施3、道德教育对品德发展的影响(领会)第五节中小学生品德的测评1、品德测评的涵义(识记)2、品德测评的功能(识记)(1)评定功能(2)区分功能(3)反馈功能(4)教育功能(5)预测功能3、品德测评的方法(领会)(应用)(1)定性测评法(2)等级测评法(3)定量测评法(4)综合测评法第二章中小学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知识点本章的重点是第二、三节,难点是第一、二节。
一、基本概念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
道德:就是依靠舆论力量和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对偶故事法:通过讲述包含着道德价值内容的故事,它们以对偶道德故事为主,成对出现,根据儿童对不同问题的回答,判断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的方法。
道德两难故事法:是指一个故事提出两个相互冲突而难以抉择的价值问题,让儿童听完故事之后,回答一系列的问题,以判断其道德发展的水平。
前道德阶段:儿童不懂得规则的含义,常不按规则行事或以自我为中心判断是非和胜负,还没有形成真正的道德概念。
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是受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阶段。
自律道德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受自己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的阶段。
动机决定论:即判断行为时,不只考虑到行为后果,还考虑到行为的动机和意图。
模仿学习:以效仿榜样的行为方式而进行的学习。
替代强化:在观察榜样和同伴行为时,榜样和同伴所受到的强化影响儿童去表现这种行为的过程。
自我强化:儿童通过观察学习或直接经验系统地习得社会所传递的行为标准、逐渐建立起自己内部的道德准则时,就会自行依照这个准则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判断后进行强化的过程。
社会性:指社会中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典型心理和行为特征。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
发展任务: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与该阶段年龄特征相符的心理行为特征,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标准。
移情:就是对事情进行判断和决策之前,将自己处在他人位置,考虑他人的心理反应,理解他人的态度和情感的能力。
道德内化:个体接受外在的道德并将之变为自己的一部分的过程。
自觉纪律:一种出自内心要求的纪律,是在个体对于纪律认识和自觉要求的基础上形成,而不是依靠外力强制的。
伦理道德:一种以自律为形式、遵守道德准则和运用道德信念来调节行为的道德品质。
道德观念:人对道德活动中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行为准则的反映,或者说是对伦理的内在主观反映。
独立性:即皮亚杰的自律,也就是服从自己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原则。
自觉性:即目的性,也就是按照自己道德动机去行动,以符合某种伦理的要求。
道德信念:是坚定的道德认知,它是在已有道德观念和道德概念的基础上产生的,同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密切联系的一种道德认知。
二、知识点第一节品德发展的理论1、道德认识的发展(1)皮亚杰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领会)(2)柯尔伯格的道德认识发展理论(领会)(3)李伯黍的道德认知发展研究(了解)2、道德情感的发展:弗洛伊德有关道德情感的精神分析观点(领会)3、道德行为的发展:班杜拉有关道德行为的社会学习理论(领会)第二节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1、社会性的基本内涵(识记)2、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领会)(识记)(1)社会性发展水平制约品德的发展程度(2)品德的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3)品德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统一性第三节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领会)(识记)1、过渡性2、协调性(1)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协调(2)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相协调(3)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相协调(4)主观愿望与外界要求相协调第四节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领会)(识记)(1)伦理道德的萌芽(2)品德心理的动荡性2、高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领会)(识记)(1)独立而自觉地按照道德准则来调节行为(2)道德信念在道德动机中占居重要的位置(3)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的明显化(4)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5)品德发展与世界观形成的一致性(6)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完善化第五节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农村中小学生成长环境的特殊性(领会)2、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领会)(1)学校德育的错位与学生道德观念的混乱(2)亲子关系的疏远与子女道德情感的变异(3)榜样形象的弱化与儿童道德行为的失范3、农村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弹性(了解)第三章中小学生道德认识的发展与道德教育知识点重点是第一节和第二节,难点是第三节。
一、基本概念道德认识是对于道德规范和道德范畴及其意义的认识。
它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一般成为品德的理智特征。
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一般包含两类问题:一类是指个体对别人行为的是非、对错的道德判断和推理,另一类是关于个体觉知到或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善恶。
道德观念反映着人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各种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种关系的行为准则。
道德观念表现为一种应当的思想形式,其中包含着特殊的道德论证和价值判断。
道德信念是人认为自己一定要遵循的,在个体意识中根深蒂固的观念。
这种道德信念可预先决定人的行动,使其道德行为表现出坚定性与一贯性,从而成为道德认识形成中的关键因素。
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
当认知不平衡或不协调时,内心就会有不愉快或紧张的感受,个体就试图通过改变自己的观点或信念,以达到新的平衡。
态度定势指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替代强化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价值观价值观是价值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关于事物具有不同价值的看法、观点或观念体系。
价值澄清人的价值观刚开始不能被个体清醒地意识到,必须经过一步步的辨别和分析,才能形成清晰的价值观念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动。
第一节道德认识发展的研究1.道德认识与道德评价(识记)2.道德认识的表现(识记)道德认识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思维发展的水平;二是道德观念变化的程度。
第二节道德观念的形成1.道德观念的内涵(识记)2.道德观念形成的过程(理解)(1)道德知识的掌握(2)道德信念的确立(3)道德评价的发展第三节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1.影响道德认识发展的一般条件(识记)(理解)(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因素也对态度与道德认识的形成与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道德判断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理解)(应用)(1)有效的说服——单、双面论据(2)榜样示范(3)价值澄清(4)群体约定(5)赏罚控制除上述所介绍的各种方法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对于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都是非常有效的。
第四节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1.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的途径(理解)(应用)(1)通过伦理性谈话,使学生掌握道德概念,提高道德认识(2)树立共产主义道德榜样,从具体鲜明的英雄形象中感受道德概念(3)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提高学生的认识,形成道德概念(4)用“格言教育”增长道德知识,不断强化道德概念(5)在提高道德认识形成道德概念时,应遵循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2.进一步加强农村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理解)(应用)(1)农村中小学生道德认识教育存在的问题:①缺乏理想教育;②缺乏道德认识发展系统、明确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