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

合集下载

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转折艺术

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转折艺术

试论王昌龄七绝的转折艺术
王昌龄七绝是极具名篇风采的古代文本,也是早期中国文学家最骄傲的作品之一。

他的七绝,弥漫着睿智的古典之韵,堪称经典。

通过七绝中独具慧根的转折表达,触及后代心魄,受到众人青睐。

第一首“拨开蓬翁云雨里,湛蓝的天空我看见”,从这句话开头想要表达的就是从蓬翁的浓重的云雨笼罩后,有湛蓝的天空大现眼前,把对云雨、天空的更替精确地表达出来,形成了一种被比喻为“时空转折”的艺术性体验,引人入胜。

第三首“衆山空余曲径荒,千树萧萧雨中归”,从两句话中可以体会到静谧的气氛,描绘了一幅凄凉的景象;但后半句又说,归去之时,千树萧萧,相沉一片,而雨中散出的春愁也消散,这种从内心的深沉到气氛的宁静的转折艺术让人着迷。

第五首“孤云潭影日悠悠,烟柳岸色春又与”,诗人把云彩映射在湖面上可描绘出孤独的气氛,而后又旋即地说到岸边的烟柳和春意,将孤独与春意一拆二分一转折地表达出来,意境浑然而清晰,让人心弦一颤,有着无穷的美感。

以上几首七绝诗中体现了王昌龄有“转折艺术”的特色,他以精湛的技巧完美的将复杂的概念以轻巧的笔法一转折、一转变地一一写出,用以表达的时空、情思及气氛的交替,其中内容既有思想、哲理,又能引发深层思考,更让诗歌不止于歌而是一种情感上及智力上的趣触。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

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七绝送别诗的魅力分析王昌龄的七绝送别诗不写离情之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坦然面对贬谪生活,并且还勉励宽慰朋友,在众多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唐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光耀千古,不仅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而且各种诗体也日臻完善,七言绝句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展成熟的。

说到唐代七绝,不得不提的两个诗人是李白和王昌龄。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就把李白和王昌龄放在一起比较,他这样评价:“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不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少伯浓厚有余,优柔不迫,怨而不怒、丽而不淫。

”“太白”“少伯”分别是李白和王昌龄的字,二人的七绝“争胜毫厘,俱是神品”(王世贞《艺苑卮言》)。

王昌龄的七绝能和“诗仙”李白相提并论,可见他的七绝写得极好,当时就有“诗家天子”之称,“七绝圣手”更是对他在七绝方面造诣的认同与肯定。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边塞诗、宫苑诗、送别诗。

雄浑豪迈的边塞诗可并高、岑而三;含蓄哀婉的宫苑诗,和李白在这方面的诗作交相辉映;而他的送别诗作则清刚爽朗,在众多“黯然销魂”的送别诗中独树一帜,缜密思清。

一、送别不道离情苦古代社会,由于交通工具、通讯技术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加上舟马劳顿,音信难传,别易会难,所以古人都很重离别。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别赋》)用来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随即应运而生。

“送”和“别”组成了送别诗的两大主题,而“送”之作犹多,也许是因为行客匆匆,送者怅惘,无所寄托而致。

离愁别绪成了文人骚客吟咏的永恒话题,因此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高适《别董大》、李白《赠汪伦》等等。

唐代漫游之风盛行,或到边塞,或访名山,或贬谪他乡……王昌龄年轻的时候就漫游过西北边塞,这不仅增加了他的阅历,也让他有幸结交了更多的朋友。

他交友甚众,岑参在《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中说他“解榻尽王侯,结交尽群英”。

有文臣武将,也不乏道士文人,其中就结识了如李白、王维、孟浩然、岑参等大诗人,他和高适、王之涣在饮酒作乐之余还留下了旗亭画壁的一段佳话。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送柴侍御》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送柴侍御》是盛唐时期唐朝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

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

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

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

作品原文:送柴侍御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作品注释:⑴侍御:官职名。

⑵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

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⑶离伤:离别的伤感。

⑷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作品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

这位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作品鉴赏:“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

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

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

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

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

釆莲曲的诗句意思

釆莲曲的诗句意思

釆莲曲的诗句意思
《采莲曲》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作品。

原文: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诗句意思:采莲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出水的荷花正朝着采莲女的脸庞开放。

碧罗裙芙蓉面混杂在荷花池中难以辨认,听到歌声才发觉池中有人来采莲。

《采莲曲》可以说是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

但作者却
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
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

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简述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简述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王昌龄七绝独树一帜的艺术特点
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家天子”。

他以七绝诗
著称,诗作多以边塞从军、宫怨闺情、饯行赠别等为题材,反映了较为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王昌龄七绝诗的语言具有圆润、蕴藉的特点。

他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深刻。

同时,他善于运用平仄声调,使诗歌韵律感极强,读者阅读起来倍感舒适。

其次,王昌龄七绝诗的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他的诗中常常融入了自己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评价,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社会和政治的看法。

他的诗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最后,王昌龄七绝诗具有雄浑、高亢的风格。

他的诗歌常常以雄浑、高亢的语言表现自己坚定、自信、爱国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忠诚和热爱。

综上所述,王昌龄七绝诗具有语言圆润、蕴藉,意境深远,风格雄浑、高亢的特点,在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

古代文学课程论文——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班级:汉文2班姓名:王冠兵学号: 2010504047王昌龄诗歌的七绝艺术浅析摘要:盛唐,一个多么锦绣的名字。

唐诗,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

梦回唐朝,看千障关山,万里明月,令人产生太多的美好遐想。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唐诗则是唐王朝最耀眼的辉煌点。

在唐诗的百花园中尽情盛开着个性迥异,各怀绝技的奇葩。

在那短暂的半个世纪,他们自己的独创才能造就了一个再也无法复制的诗学奇迹,竟是那样的万象含蕴,诗情激荡;扬翊风骚,群彦汪洋。

因此,中国诗歌史上便有了最瑰奇博丽的一章。

这一大群优秀卓越的诗人中,王昌龄就是一位相当有特色和成就的诗人。

关键词:王昌龄七绝圣手边塞诗送别诗妇女诗艺术风格人格魅力王昌龄(690——756),字少伯,汉族,盛唐著名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

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

殷番《河岳英灵集》把他举为体现“风骨”的代表,誉其诗为“中兴高作”。

《全唐诗》对王昌龄诗的评价是“缜密而思清”,其七绝尤为出色。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素来享有极高声誉,与李白并称。

如明王世贞在《艺苑后言》中说:“七言绝句,少伯与太白争胜毫厘,俱是神品。

”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余尝谓古诗、乐府后,惟太白诸绝近之;国风、离骚后,唯少伯诸绝近之。

”又说:“李写景入神,王言情造极。

王官词、乐府,李不能为;李览胜、纪行,王不能作。

”他赞誉说:“少伯七言绝,超凡入圣,俱神品也。

”这不仅是因为王昌龄的七绝立意警拔,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也因为诗人的创作在艺术表现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

潘德舆《养一斋诗话》亦云:“唐人除李青莲外,五绝第一,其王右丞乎?七绝第一,其王龙标乎?右丞以淡而至浓,龙标以浓而至淡,皆圣手也。

”下面就以王昌龄诗歌中类型最值的称道的和代表诗人卓越成就的题材对其七绝的艺术特色进行解析,即边塞生活诗,女性怨情诗和送别赠答诗。

爱国是一个恒久的话题。

爱国有设身处地的爱,也有身入其中的爱,王昌龄的边塞诗就充分体现了一种置身其境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用激越热烈的情绪歌唱唐军的声威;用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边塞生活的艰难困苦,沙场拼杀的壮烈残酷及边塞特有的自然风光,从而表达出对将士的关切和对边塞的一种独钟的情感。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赏析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赏析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赏析【文章导读】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以下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赏析,供您欣赏。

【篇一】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篇二】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篇三】春宫曲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译文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赏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从军行》王昌龄赏析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王昌龄,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军行作者: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战事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译文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赏析“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事的态势有关。

唐朝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七言绝句名诗赏析

七言绝句名诗赏析

七言绝句名诗赏析01.《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02.《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收录一卷,然仅《枫桥夜泊》一首,已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这首七绝,是大历诗歌中最著名之作。

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千古绝唱,不仅家喻户晓,而且名扬海外,在中华诗坛上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名扬海内外)03.《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

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

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美轮美奂)04.《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的爱国诗人。

《示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05.《凉州词》・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

试论王昌龄七绝诗艺术特色[内容摘要]本文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

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

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关键词]特征概括含蓄以小见大情深意切新颖[Content abstract]This way from the creation, discusses the Chinese poetry "is reputed as" four-line sun tang poet Wang changling artistic features。

This thought:Wang changling of both high sun,and with characteristics;Both euphem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eloquently。

The concept is novel and imagination,forming poet distinct personality。

[Keywords] Character Generalization Implicit wide views in a small confined space Eloquently Novel王昌龄(六九八一七五七),字少伯,京兆(今西安市)人,祖籍太原,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尤以七绝见长。

现存他的诗一百七十多首,绝句占了将近一半,七绝占了五分之二。

他善于将错综复杂的事件或深挚委婉的感情,高度概括和浓缩,其用意之深,写景之妙,比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到之处。

我认为,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所以成绩赫然,全在于他抓住了绝句的一般特征,并遵循了绝句创作的内在规律,从而显示出独具匠心的艺术特色。

一、高度集中,典型概括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因此,要求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赏析《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

第五首诗描写奔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b队首战告捷的消息时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赏析,欢迎阅读!【原文】从军行七首·其五唐王昌龄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赏析】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可能对第五回“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有深刻印象。

这对塑造关羽英雄形象是很精彩的一节。

但书中并没有正面描写单刀匹马的关羽与领兵五万的华雄如何正面交手,而是用了这样一段文字:(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学,笔墨非常简炼,从当时的气氛和诸侯的反应中,写出了关羽的神威。

论其客观艺术效果,比写挥刀大战数十回合,更加引人入胜。

罗贯中的这段文字,当然有他匠心独运之处,但如果就避开正面铺叙,通过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去让人想象战争场面这一点来看,却不是他的首创,像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应该说已早著先鞭,并且是以诗歌形式取得成功的。

“大漠风尘日色昏”,由于我国西北部的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均呈自西向东或向东南走向,在河西走廊和青海东部形成一个大喇叭口,风力极大,狂风起时,飞沙走石。

因此,“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

但这不光表现气候的暴烈,它作为一种背景出现,还自然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

在这种情势下,唐军采取什么行动呢?不是辕门紧闭,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征。

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这两句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好象不是自然界在逞威,而是这支j队卷尘挟风,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这就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这支横行大漠的健儿,将要演出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呢?在这种悬想之下,再读后两句:“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精选11篇)

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精选11篇)

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精选11篇)篇1: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王昌龄的诗词对比赏析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这首诗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贬所途中。

夜筝白居易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1)第一首诗的第三句写岭色,兼写筝声,请对此简要说明。

(3分)(2)简要概括第二首诗中弹筝者的形象特征。

(4分)(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4分)参考答案(1)实写微月之下孤舟之上所见层层山岭烟雾笼罩的迷蒙景象,(1分)想象(虚写)(1分)乐声的凝重繁促。

(1分)(共3分)(2)①美丽优雅;②多情善感;③全神倾注;④演技高超。

(每点1分。

共4分)(3)王诗:通过写弹者哀切、听者动容的细节,表现出弹者与听者的天涯漂泊之苦。

(2分)白诗:从听者听曲感受角度加以衬托(侧面描写),写出筝声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分)(共4分)对比赏析《听流人水调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全诗通过交互对接的结构方式表达了诗人在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夜筝》这是一首写音乐的小诗,在《琵琶行》中白居易已经洋洋洒洒地将琵琶演奏的动人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七绝同样绘出了音乐之美。

紫袖、红弦,分别是弹筝人与筝的代称。

以紫袖代弹者,与以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李贺《将进酒》:皓齿歌,细腰舞。

)一样,选词造语十分工整。

紫袖红弦不但暗示出弹筝者的乐妓身份,也描写出其修饰的美好,女子弹筝的形象宛如画出。

明月点夜。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倘如举酒欲饮无管弦,那是不免醉不成饮的。

读者可以由此联想到浔阳江头那个明月之夜的情景。

次句写到弹筝。

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诗题一作听夜筝),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

《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出塞》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诗人徐锡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该诗中诗人运用很多反映古代将士英勇征战、为国捐躯的典故,以抒发诗人为国效力的豪情壮志,表达了诗人愿为推翻帝制,振兴中华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出塞》王昌龄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塞》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解】:1、万仞:一仞八尺,万仞是形容山很高的意思。

2、羌笛:西代羌人所制的一种管乐器,有二孔。

3、杨柳:指“折杨柳曲”,是一种哀怨的曲调。

4、玉门关: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韵译】:黄河发源于黄土高原,高入白云之间,矗立漠北的一座孤城,背倚万仞高山。

莫须埋怨,羌笛吹奏折杨柳的悲调曲,谁还不知道,春风历来就不度玉门关。

【评析】:这首诗旨在写凉州险僻,守边艰苦。

诗的首句,写汹涌澎湃的黄河,发源于云端,突出其源远流长,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

次句写凉州城的戍边堡垒,地处险“孤帆一片”等等),这里即“一座”的意思。

三句递转,写所闻。

羌笛奏着《折杨柳》的曲调,勾起征夫离愁。

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因而见杨柳而生愁,甚至听《折杨柳》歌而生怨。

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听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

然而,“怨”也罢,愁也罢,都是枉然,因而作“何须怨”。

这种宽解语,着实委婉,深沉含蓄,耐人寻味,不愧为边塞诗的绝唱。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赏析唐诗《长信怨》

赏析唐诗《长信怨》

赏析唐诗《长信怨》
《长信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通过描绘宫女在长信宫中的悲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宫女命运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全诗如下:
金屋贮娇羞,长信怨春秋。

宫花难共赏,孤月照银钩。

诗的前两句“金屋贮娇羞,长信怨春秋”,通过描绘宫殿的华丽和宫女的美貌,表达了宫女在深宫中的孤独和无奈。

“金屋”指的是富丽堂皇的宫殿,而“贮娇羞”则暗示宫女们如花似玉的美貌。

但是,宫女们在这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只能度过漫长的春、秋两季,她们的青春年华在这深宫中被无情地消磨。

后两句“宫花难共赏,孤月照银钩”,诗人通过描绘宫中的花开花落,表达了宫女们无法与他人共赏美景的悲哀。

同时,“孤月照银钩”也暗示了宫女们在深宫中孤独寂寞的生活,她们只能在月光下独自度过漫漫长夜。

这首诗通过对宫女们命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和批判。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宫女们的同情,希望她们能够摆脱这种悲惨的命运。

《闻王昌龄左迁鲲标遥有此寄》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鲲标遥有此寄》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鲲标遥有此寄》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鲲标遥有此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
言绝句。

这首诗是杜甫为了送别被贬为长安县尉的友人王昌龄而写的。

通过描写王昌龄的遭遇和自己与之的友情,诗人表达了对友人
的深情和对朝廷的不满。

整首诗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具有独特的表达和意义。

首先,诗人以“黄河远上白云间”开篇,以广阔壮丽的景色烘托
出被贬谪的王昌龄离开长安的情景。

黄河和白云的景色,象征着深
远的距离和遥远的归乡之路。

这里描绘了一种离别的壮丽,表达了
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接着,诗人用“崔嵬遗恨失狼烟”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诗人认为王昌龄被贬谪是朝廷的不公和清议的结果,而朝廷的政治
风气也因此被贬低。

第三段,诗人表达了对王昌龄的深情。

他用“故国神游多思索,忍将离骚暂倚楼”表达了王昌龄对故国的思念和诗人对其离去的伤
感。

同时,诗人也表示自己虽然不能陪伴王昌龄,但会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最后,诗人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结尾,以优美的意象来表达友人的遭遇和诗人的悲痛。

月明珠有泪,象征着王昌龄离别时的悲伤;蓝田日暖玉生烟,象征着友人的艰难处境。

通过《闻王昌龄左迁鲲标遥有此寄》,杜甫抒发了对友人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及对朝廷的愤慨。

同时,通过精妙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情感融合,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共鸣。

读王昌龄的七绝

读王昌龄的七绝

读王昌龄的七绝在唐诗七言绝句中,除李杜之外,谁的七绝写的最好?我以为那就要属王昌龄了。

其实早就有王长龄是“七绝圣手”的说法。

他在唐朝时,王昌龄就是和李白齐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在当时就已经很知名了。

王昌龄是李白的好友,我们可以从李白的诗中看到。

最著名的是李白赠王昌龄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从年青时,就喜欢王昌龄的诗,许多人也都喜欢他的诗,特别是他的七绝,尤其是像“一片冰心在玉壶”等名句,为大家津津乐道。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有一说为太原人,也有说他是京兆人。

他早年家境贫困。

开元十五年(727)进士及第,受秘书省校书郎。

开元22年(734)登博士宏词科,迁汜水尉。

曾贬岭南,后改江宁丞,又贬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在唐朝,名人的诗常常被乐馆的歌妓传唱。

每当歌妓得知名人的好诗,便争相传唱。

王昌龄那时已经是有名的、为人们喜爱的诗人,他的诗当然是很受欢迎的。

我记得有一则诗话中说:一次,王昌龄,王之涣和高适在一个酒家饮酒,而那里就有歌妓争唱名诗。

他们三人便打赌,看谁的诗被歌人唱的最多。

不一会儿,就听歌女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一听是自己写的《芙蓉楼送辛渐》,暗暗得意。

接着歌声又起,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王昌龄一听又是他写的《长信怨》,高兴得满饮一杯。

接下来,歌女唱道: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也十分高兴。

这时,王之涣说:“唱得最好的歌女一定唱我的诗”。

果然,下面唱歌的是当时最有名的歌妓,唱的是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当歌妓们知道他们是,她们所唱的诗的作者,便要请他们共饮狂欢。

这则诗话,不过是说王昌龄等诗人的作品,在当时就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了。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赏析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说:“‘秦时明月’一章,前人推奖之而未言其妙,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即高常侍《燕歌行》归重‘至今人说李将军’也。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沈氏归纳的全诗的主旨基本是对的,但这个主旨的思想是很平凡的。

为什么这样平凡的思想竟能写成为一首压卷的绝作呢?原来,这首诗里,有一句最美最耐人寻味的诗句,即开头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有什么妙处呢?得从诗题说起。

此诗题名《出塞》,一望而知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诗是要谱成乐章、广泛传唱的,为入谱传唱的需要,诗中就往往有一些常见习用的词语。

王昌龄这首诗也不例外。

你看这开头一句中的“明月”和“关”两个词,正是有关边塞的乐府诗里很常见的词语。

??《横吹曲辞》里不是就有《关山月》吗?《乐府解题》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往往都离不了这“关”和“月”两个字。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例子举不胜举。

看清这一点之后,你就明白这句诗的新鲜奇妙之处,就是在“明月”和“关”两个词之前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

这样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的意境,借用前代评诗惯用的词语来说,就是“发兴高远”,使读者把眼前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筑关备胡,汉代在关内外与胡人发生一系列战争的悠久历史自然联系起来。

这样一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就不只是当代的人们,而是自秦汉以来世世代代的人们共同的悲剧;希望边境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龙城飞将”,也不只是汉代的人们,而是世世代代人们共同的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海江龙【内容摘要】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向高峰,故人称“七绝圣手”。

其诗歌体裁很大一部分是易于入乐的七言绝句。

内容基本上选用乐府旧题来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

他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高度的概括和丰富的想象力。

其诗歌语言圆润蕴藉,音调婉转和谐,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他的许多描写边塞生活的七绝被推为边塞名作,《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由于王昌龄的诗歌最专于七绝,并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人称其为“七绝圣手”。

【关键词】典故;典型概括;清刚之美唐代社会,国家统一,经济繁荣,为唐朝的对外开放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它对内引入域外文明,对外弘扬盛唐文化,社会生产、生活各个方面都因此而呈现出变革的气息,中孕育产生了高度发展的唐代文明。

研究唐代的社会文化,对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给人们以历史反思,历史借鉴,将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陶冶情操,使学术研究成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进而有助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

因此,了解盛唐豪侠诗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就显的很有必要。

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稟受山川英灵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

他们“既闲新声,复晓古体;文质半取,风骚两挟;言气骨而建安为传,论宫商则太康不逮。

”(殷璠《河岳英灵集》)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诗人作诗笔参造化,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气协律而出,情因韵而显,神来,气来,情来,达到“声律那种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成为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

开元十五年(727)前后,是盛唐诗风形成的关键时期,武后时兴重视文辞的进士科,至此进一步演变为“以诗赋取士”,而且乡贡入试者的比重大大超过国子监生徒,为各地有才华的寒俊文士开大了入仕的希望之门。

加之喜延纳才士的张说和张九龄先后为相,长安成为四方乡贡文士的聚散地,过去那种由宫廷侍从文人集团主持诗坛的局面,为各种松散的才子型诗人群体间的争气斗妍所取代,诗歌创作“既多兴象,复备风骨”,形成不同的群体风格。

[1]这期间有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可见这一时期群星照耀,光彩夺目。

然而被称为七绝圣手的王昌龄更与众不同。

王昌龄(698-约756),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他早年居灞上,曾北游河陇遍地,于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他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约开元二十五(737)秋,因事被贬谪岭南。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

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在生前久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的七言绝句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有酒且长歌的性情中人。

他在《郑县陶大公馆》中说:“儒有轻王侯,脱略当事务。

”不乏睥睨一世的狂放气概。

他的一再被贬,与不护细行的放纵不羁很有关系。

因出身孤寒和守道教虚玄思想的影响,他身上有种一般侠士缺乏的深沉,观察问题较为敏锐,带有透视历史的厚重感。

他与王翰、崔颢等都是豪侠型人士,他们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卿,非常自信和自负,有种横绝一世、骏发严厉的狂傲气概。

尽管他们入仕后的境遇与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反差甚大,颇多失意之感,但仍不是雄杰之气。

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寒俊文士,文学活动主要在开元、天宝年间,他们的诗歌创作,具有豪爽俊丽而风骨凛然的共同风貌,创造出了清刚劲健之美。

以下对王昌龄的七言绝句进行详细的分析:一、手法多样,多用典故王昌龄在宫怨诗《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①出,这首宫怨诗是借咏汉班婕妤之事而慨叹宫女失宠之怨的。

班婕妤是班固的祖姑母,初受汉成帝宠幸,后成帝偏宠赵飞燕姊妹,他即求供养太后与长信宫,寂寞一生。

作者运用含蓄的典故写出了宫女失宠的怨恨之情,没有谁会知道明天是正常的明天还是不正常的意外。

“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

”金殿指明皇太后之处所,丰帚指明落寞的处境,持团扇徘徊指明风韵犹在而心有所不甘。

班婕妤曾做《怨歌行》,以秋扇之见弃,喻皇恩之中断。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古代以日喻君王这里以日影喻君王的恩宠。

昭阳殿喻赵飞燕姊妹受宠之地,丑陋的乌鸦尚可飞过殿前,泽被皇恩,而幽闭长信宫的自己却连见皇帝一面也不能。

以黑比白,以丑比美,以人比物,对比奇特、寓意屈折,使人体会到寂寞感伤之极。

作者在《出塞》中运用龙城飞将汉朝名将李广的典故,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王昌龄是幻想能像李将军那样能使敌军闻风丧胆的又有谁呢?诗人希望能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乱,使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

二、高度集中,典型概括诗歌由于篇幅有限,因此,要求高度集中慨括地反映社会生活。

七言绝句只有短短四句,而“作绝句必须帕括一切,笼罩万有,着墨不多,而蓄意无尽”,以便收到“以少总多,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所以,更需要做到高度的集中,典型的概括。

王昌龄正是以他卓越的典型、集中和高度概括的能力,“于区区四句之中,将客观的事物反映在作者思想感情上最切妥、最精彩的部分,或作者主观中对于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有着足以感动人的处所,概括出之,又或即使小小景物或生活细节,皆人人意中所有而未尝形之笔墨者,能写来明白如话,光景犹新,读者由其所已写者可以推见其未写者,由其部分可以推见其全体,即能于吟咏之余,觉其情溢词外。

《出塞》(其一)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两句,诗人用诗歌超越时空的艺术手法,把不同时代、不同空间的景物溶入一个画面,造成准浑阔大的艺术境界。

第一句,是从远古的历史立意,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和具有特定含意的具体景物联系起来,展示出从古及今,从今到古的悠长的历史时代。

第二句,又展示出从万里金闺到遥远的边塞广阔的空间。

面对着雄关明月,戎边的战士们自然会有种种诗意的悠远的历史想象—眼前这明月照临下的苍茫关塞,从遥远的秦汉到现在,该演出过多少威武雄壮的话剧,该出现过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它是历史的见证。

诗人就是这样让抒情主人公通过秦月、汉关的诗意联想,抒写对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的追念,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也表现了对民族历史的自豪感。

但关山如旧,明月如昔,而征人未还,战士们不由得会发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慨叹,思乡之情又显而易见。

《从军行》(其五),写挑河大捷,诗人没有绘声绘色地描写双方激战的过程和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只抓住“生擒吐谷浑”这最出色的一幕,便画龙点睛般地完成了对挑河大捷的艺术概括。

这样写,并不使人感到简单、局促。

因为前两句巳交代了环境气候之恶劣、军容之严整、士气之高昂,这就予示了“前军”胜利的必然性。

同样,读者从“生擒吐谷浑”的战果,也可以想象得出战斗的激烈和将士们杀敌的英勇,以及胜利后欢呼雀跃的动人情景,甚至还会想得更远更多。

同样,《出塞》(其二),诗人只通过“鼓声犹振”、“刀血未干”这两个细节的描写,便告诉了我们致胜之速、将士们的武勇超人。

虽然没有写出战斗的场面,读者自然也会想象得出。

还有些诗句,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从军行》其四),明白流畅,但却蕴含丰富,概活力极强,称得上是“片言可以明百意”。

戎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激烈、敌人之凶悍、战士之忠勇、边地之荒凉、风沙之猛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诸如此类富于概括力的句子,在王昌龄的七绝中,比比皆是。

三、清刚之美的风格“绝句”也称截句、断句、绝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一般分为五言和七言。

绝句来源于汉魏晋南北朝歌谣,这一名称大约起源于南朝,在梁、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

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相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两句。

这一诗体灵活轻便,适意于表现生活中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因而为诗人们普遍使用,创作之繁荣超过了其他各体诗。

唐人的绝句,在唐诗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大,在唐代诗歌中都是名列前茅的,所以洪迈在《唐人万首绝句》称是:“唐三百年以绝句擅场。

”[绝句必须遵循定句、定字、定韵、对仗、合声律的规律,而其中最讲究平仄。

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称:“七言在平仄上是五言的延长,在意义上也可以认为是五言的延长。

多数七言诗句都可以缩减为五言,而意义上没有变化,只不过气更畅,意更足罢了”。

但就是这“气更畅、意更足”才使得七言绝句所表达的意义更加深刻了。

李白与王昌龄的七绝正是用短短的28字,融入了自己高超的写作技巧、概括了人生百态、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就如前人对他们的评价一样,勿论有唐三百年,无复有骏乘者矣。

被诗歌誉为“神品”或“七绝压卷”的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②”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诗把持续千年的边境多事、战氛难靖的历史现象,唐帝国政治、军事上的腐败。

诗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

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

[2]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

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

三四句借用汉时英勇善战、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的典态。

全诗以浑厚的气势,唱出了雄壮豁达的主旨,气韵流畅,一气呵成,千百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以上从创作方式着手,探析了被誉为“七绝圣手”盛唐诗人王昌龄七言绝句的艺术特征。

由此认为: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既有高度概括,又有以小见大的特征;既有委婉含蓄,又有情深意切的特征。

构思新颖,想象奇特,形成诗人鲜明的个性。

【注释】①:陶明溶:《诗说杂记》②:王昌龄:《诗格》【参考文献】[1]《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唐诗宋词鉴赏辞典》,延边人民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