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组织赈灾手册(DOC 82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组织赈灾手册(DOC 82页)
序言
现代民间组织救灾的起始只有短短的几年,我们回望民间组织救灾史,每个朝代都有民间组织救灾的身影涌现,民间组织救灾之所以成为中国赈灾史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有其特殊性的。

第一,在灾后反应灵敏,在第一时间迅速行动起来。

公益组织之所以会在灾后迅速行动,主要基于内外两方面原因。

从外因来看是基于灾害的深重社会影响,从内因来看是基于公益组织的公益使命与价值追求。

正是内外因的相互“交织”使得公益组织在灾后一刻也“坐不住”,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参与救助。

第二,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弥补了政府救助体系的不足,发挥了政府难以起到的作用。

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救灾则成为政府救灾有力补充。

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随着中国民间组织对救灾领域的不断的摸索和实践,其救灾经验缺失的状况正在慢慢的改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是民间组织救灾得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

第一章认识灾害
我们生存在地球上会遇到一些料想不到的灾害,其中,由自然现象引起的被称为自然灾害(天灾),由人的行为引起的被称为人为灾害(人祸)。

一般来讲“自然灾害是不可预防的”、而“人为灾害是可以预防的”,但是两者的区别并不是很明确。

比如说,地震所引起的火灾,虽然是因为地震,但是如果人不使用火,火灾也就不会发生。

另一方面,即使是容易引起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这类灾害的自然现象,如果在无人的地方发生,也不会把它看作是灾害。

灾害规模的大小不是取决于自然现象能量的规模大小,而是被活动在发生地点的人们的状况所左右。

也就是说,虽说是天灾人为的原因可以使受害状况变大或变小。

天灾是由自然现象引起的,因为不可能完全预防,所以清楚地了解自然现象,拥有知识和心理准备是最有效的防灾措施之一,同时,对自然灾害救援的志愿者来说,这也是保证自身安全的重要对策。

第一节地震概括
一、地震的概念
由于地球不断运动和变化,逐渐积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壳某些脆弱地带,造成岩层突然发生破裂,或者引发原有断层的错动,这就是地震。

它同台风、暴雨、火山爆发等灾害一样,是严重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 500 万次,其中能造成破坏性的 5 级以上的地震约 1000 次,7 级以上造成巨大灾害的约十几次。

上个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已达 260 万,占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总和的 58%,从某种意义上说,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

二、地震的分类
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四种类型。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叫构造地震;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叫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统称为天然地震,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叫陷落地震;由人工爆破、水库蓄水、深井注水和深井采油所引起的地震叫诱发地震。

1、构造地震
在地壳运动中,由于地块之间的相互挤压和相对拉伸,使地壳内部同时产生了一个与外力相对保持平衡的力,这种力称为内力。

就在这种力的作用下,使地球表面的岩层产生弯曲和破裂。

弯曲和破裂也可以称为是褶皱和断裂,在地质学上统称为地质构造。

由于岩层弯曲和破裂造成的地震,叫构造地震。

全世界 90%的地震都是构
造地震。

2、火山地震
地球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这种地震人们称为火山地震。

火山爆发时,岩浆上涌,会使大地产生震动。

因为火山爆发拥有一定的能量,而一次较大火山爆发释放出来的能量能够造成中强地震。

在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

3、陷落地震
陷落地震是由地面塌陷、山崩引起的,这种地震多发生在石灰岩熔岩地区和大面积采空地区。

这些地震的震级都不大,造成的破坏规模也较小。

4、诱发地震
人类的许多活动,如人工爆破、核试验、油田深井注水、矿井采空区塌陷、大型水库储水,以及打桩等人类活动,都能触发地震。

由于触发引起的地震,我们称为诱发地震。

三、地震震级
1、震源深度
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60-300公里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公里地球上75%以上的地震是浅源地震。

其中震源深度多为5-20公里。

2、震级大小
微震 1 级≤震级(M)< 3 级的地震
小[地]震 3 级≤震级(M)< 4.5 级的地震
中[地]震 4.5 级≤震级(M)< 6 级的地震
强[地]震 6 级≤震级(M)< 7 级的地震
大[地]震震级(M) ≥ 7 级的地震
特大地震震级(M) ≥ 8 级的大地震
有感地震震中附近的人能够感觉到的地震
破坏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地震
严重破坏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使灾区丧失或部分丧失自我恢复能力的地震
3、地震中距大小
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公里
近震震中距100-1000公里
远震震中距1000公里以上
地震的大小用震级 M 来表示。

震级与地震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 6 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相差 1 级,能量相差约 30 倍。

也就是说,一个 6 级地震相当于 30 个 5 级地震,而 1 个 7 级地震则相当于约 1000 个5 级地震。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的震级为 8.9 级,发生在1960年5月21日的智利,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0万颗日本广岛的原子弹造成200多万人无家可归。

四、地震烈度
地震时对地面破坏的程度一般用地震烈度表示。

一次地震发生
后,离震中区近的地方和离震中区远的地方所受到的破坏是不一样的。

因此,烈度值也由大到小发生变化。

我国地震烈度分为十二度,破坏程度大体分为:
1—2 度:无感觉。

3 度:少数人有感觉。

4—5 度:睡觉的人会惊醒,吊灯摆动。

6 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7—8 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9—10 度:桥梁、水坝损坏,房屋倒塌,地面破坏严重。

11—12 度:毁坏性的破坏。

五、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第二节次生灾害
许多自然灾害,特别是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发生这种现象叫灾害链。

灾害链中最早发生的起作用的灾害称为原生灾害;而由原生灾害所诱导出来的灾害则称为次生灾害
一、本震和余震
在大规模的地震发生之后通常会伴随比较小的地震,我们称它为余震。

通常余震比本震规模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频率也会快速减少。

但是,即使是余震,也会发生较大的摇动,本震时受到损伤的建筑物在余震时会出现倒塌的情况,必须引起注意。

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心中感到不安的情况下,预先知道“本震发生后会有余震,但是比起本震规模小”这一点,可能有助于缓和对余震的恐惧心理。

二、伴随地震的灾害
地震中,除了会发生建筑物和地盘的物理性损失以外,还不能忘记还会发生人在心理上的伤害,比如由于对今后生活的不安而产生的恐惧感,或是由于失去重要的人或物而导致的心灵创伤。

物理性损失可以以重建的方式迅速恢复,但是心理上的伤害因为看不到,并且由于个人差异,有些人可能花很长的时间也恢复不了,情况会变得非常严重。

在此,我们主要考虑以物理性损失为原因的地基灾害。

1、塌方地裂
地震时发生频率最高,灾害的大小由其下方的地基状况决定。

塌方和地裂有的是由于地震引起的地基直接运动,有的则是由于地基沙土液化所造成的。

2、液化
含有很多地下水的沙层,在静止状态下保持沙粒之间的接触状态,作为固体层相对比较安全,但是接受冲击后,沙粒之间互相分离变成沙粒在地下水中漂浮的状态。

这样整个沙层像液体一样流动,只要地盘发生一点的倾斜,沙粒就会向那个方向流动,这被称为液化现象,因液化产生地下沙层流动时,会发生电线杆倾、地裂等现象。

地裂时,地下水由于受有压力会产生喷砂现象,砂子和水象喷泉一样从裂缝处喷出,有时还会有地下成块的砂石或者泥炭喷出来此外还有当地层变成液体状时,地下的蓄水池或者是窨井浮起,流动停止后就会产生地盘下沉的情况。

3、斜面崩溃(滑坡)
斜面崩溃包括崩溃(在急斜面突然的山崩或者石头滑落)、滑坡(在缓和斜面的缓慢流动)、泥石流(含水分的大量土砂的倾泻)等。

不只是在地震发生的时候,地震后大量降雨的时候,发生斜坡崩溃的情况也比较多,而开山造地的区域则很可能会发生斜坡周围的崩溃或者是填土地的滑坡,不仅如此,有时还会对人造成的很大危害,需要引起注意。

三、灾害的进化
目前中国造成灾害扩大的很多人为因素在于不理解自然现象。

反过来说,如果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自然现象,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灾害。

1、城市化造成的人口集中以及追求便利性的生活方式,在灾害发生时,引发了许多过去不曾有过的各种各样新的灾害,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称之为“灾害进化”,一个人所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但是让更多的人正确理解自然现象,应该是减少人为原因、把灾害控制在最低限度的一条捷径。

2、在自然体验活动中,最基本的安全对策是“预测、回避、对应”。

最重要的是“预测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发生的原因”。

3、我们对自然灾害的心态也是一样。

在培养正确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在自然界中的求生技能以外,我们还应该把学习和理解自然现象作为一项安全对策认真对待。

不杞人忧天,但要懂得未雨绸缪,这样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而且还能帮助受灾者不被谣言所迷惑,早日恢复心情平稳的生活。

第二章国家地震应急机制
应急预案指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环境公害及人为破坏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的,我国的各级地震应急预案在组织内容上存在相似性,下级部门的应急预案是以上级部门预案为依据结合本部门实际制订的,目
的是细化本部门的工作职责,加强可操作性。

各级地震应急预案核心是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机制的核心则是协调、高效,我国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是实行分级响应,了解国家地震应急机制有助于在民间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加强政府救灾的相互合作,方便在救灾过程中更好的与政府方便沟通。

地震发生后在半小时内中国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就会收到了震区的部分信息,但是由于灾区通讯和电力设施的破坏及灾情收集的渠道并不通畅,中国地震应急指挥中心首先会依照先前获得的信息加震区抗震能力,首先启动级别响应,随着灾情时间推移不断发展,依照实际数据将应急响应的级别提升到了与灾情相对应的级别
第一节地震灾害分级
一、灾害级别
地震灾害依照损害及损失情况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 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二、分级响应
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1、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

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2、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

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
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3、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

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4、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

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

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第二节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
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流程
第三章地震发生后灾区的情况
各级地方政府为防备地震、海啸、火灾、暴雨、暴雪、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根据国家灾害应急预案,都制定了紧急对应的方针和应
对策略,地震发生后政府做统筹,受灾地方政府也会在最快的时间里响应。

第一节地震发生时的情况
大型灾害发生后,应该最优先人员救助、紧急避难、物资供给等紧急救援活动,随后才是灾后重建的过程,地震、洪灾等发生时,除了房屋、建筑物的倒塌以外,水、电、煤气、电话线路、手机信号等生命线,以及道路、铁路等交通网都将无法正常运行。

此外,地震之后的暴雨引起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还会造成停电、房屋的倒塌和冲毁等突如其来的严重情况。

第二节地震发生后的情况
1、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当大型灾害的发生情况得到媒体报道以后,全国各地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依照汶川、芦山、鲁甸地震的经验,部队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再就是救援队和各地的民间组织奔赴灾区,当部队、救援队、民间组织在进行急救活动时,国家、省、市、县、村等各级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也同时成立抗灾指挥部,组织救援及震中自救行动,要想把握具体的受灾情况、必要物资等信息是相当困难的。

2、政府抗震抗灾指挥中心的工作是非常繁重,他们要负责向国家、附近的省、市等各级政府部门申请支援,调查和预测建筑物的倒塌、
泥石流等二次灾害的情况,组织避难,安置遗体,管理和分配部分生活物资,接待志愿者、安排媒体报道等等。

3、水、食物等生活物资在地震发生后的几天内会急缺,因为地震后伴随的雨水较多,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后,帐篷、彩条布等防雨物资需求量会比较大。

4、地震发生后对于受灾人员心理造成的影响会持续,再则随着死亡人员的陆续确认,受灾人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到达极限,这时候不仅仅需要救援团队的现场救援,更需要心理疏导团队的及时介入,为受灾人员展开心理疏导和治疗。

5、地震往往发生在偏远,贫穷,交通不方便的地方,道路因地震出现塌方、滑坡等情况,救援车辆进入道路会逐渐出现堵车等问题,依照以往地震救援经验,在发生地震的第二天,进入灾区的主要路口政府会实施交通管制,社会车辆禁止通行,以方便救援车辆的进出,一般摩托车和徒步不在交通管制的范围,货车、新闻采访车进入灾区需要通行证。

6、随着大量的救援人员、新闻媒体、民间组织、志愿者进入灾区,住宿会逐渐紧张,因为地震的发生,部分房屋不能居住,人员只能住宿帐篷;交通管制后,进入灾区的救援人员不能马上进入震中,离震中最近的县市酒店、宾馆会出现爆满。

7、地震后电、通讯中断后,除了政府部门的部分无线电话之外,手机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手机充电将是最大的问题。

8、安置点产生一旦灾害发生,因为外界力量还没有进入,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避难。

并且,由受灾群众自己采取的抗灾救援活动往往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救出受伤人员等,地震造成房屋损坏,灾民会在政府的安排下聚集到地势平坦相对安全的地方,形成灾民安置点。

由于灾民安置点是临时性组建,能够对各个避难所进行管理和运营的工作人员很少,所以物资的配给、信息的传达也就变得极为困难。

受灾群众长期的避难生活家里房屋严重损坏,不能回到以前生活的人在搬进临时住宅之前一直住在避难所里。

有的人看着别人一个个回到自己的家里,受到不安、疲倦、心里的创伤和矛盾所困扰,变得无精打采,民间组织心理疏导团队的介入就变得相当重要。

灾害发生时,避难所里的人是受灾者,而在灾后重建开始后,避难所里的人就成了社会弱者。

同时,志愿活动也由“非常时期的紧急支援”转变为“日常时期的生活重建支援”,而救援队则开始撤离灾区。

第四章民间组织进入灾区
地震发生后,全国各地救灾领域的民间组织依照实际情况紧急启程赶赴灾区,但是很多的民间组织进入灾区后因为准备不充足,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没办法进入震中,无事可做等等问题。

第一节赶赴灾区前的准备
经常参与地震救援的民间组织的工作人员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下载“地震速报”软件,一个地震预报非常准确的小软件,它会在第一时间把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位置、震级、深度、距离你的位置距离一系列详细的数据呈现给你,让你第一时间掌握地震的信息。

1、紧急会议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召开组织紧急会议,确定是否参与地震救援,组织人员达成共识后,确定明确的分工,启动紧急救灾预案,参与地震救援,一般救灾紧急预案包括前方救援和后方支持两方面,前方救援包括信息采集、物资发放等事宜,后方支持包括依据前方信息展开物资募集和信息传播及为前方救援提供后勤保障,地震发生后灾区对于食品、饮水、帐篷、彩条布是硬性的需求,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马上可以募集购买。

2、震中信息收集
通过地震速报得到相关信息后,马上通过网络了解震中的详细信息,经济状况、房屋结构、道路信息、风土人情、往年同期的气候环境等等基础数据的收集为进入灾区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地震发生到组
织进入灾区至少需要两天的时间,这期间政府已经对进入灾区的道路交通管制,民间组织到了之后也不会很快的进入灾区,出发前最好通过收集的信息定好当地的酒店或者随身携带帐篷,露宿街边。

3、保险购买
地震后的灾区会余震不断,进入灾区的工作人员的意外险要在第一时间购买,减少不必要的危险因素。

4、准备物品
车辆最好是越野型,灾区塌方不断,小车是没有办法通行的,至少要准备五天的水、速食食品,灾区的物资是短缺的,对讲机、充电宝、必要的生活用品。

5、高速路通行证
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在出发前还有一件事就是要去组织所在地的民政局或者相关单位开救灾车辆通行证,这会为组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地震发生后各高速路会根据你提供的相关资料办理免费通行,为了更方便快捷的通行,车身横幅也是必不可少的。

6、高原救灾
灾害发生地如果发生在高原地区,进入灾区的司机必须有高原行车经验,对于高原的地理特征及行车中的风险有熟悉的了解,这在准备工作阶段必须要确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