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交友之道98823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

传统文化中的交友之道,孔子论语的交友观孔子论语的交友之道一、朋友的作用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

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

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

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

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

“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

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

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

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二、结交朋友的标准《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

孔子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孔子与朋友的相处之道

孔子与朋友的相处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有人说:天不生仲尼,万世如长夜。

可见孔子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大到如何治理国家,小到如何交朋识友,他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不谈“国事”,只论“交友”,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与孔子交个朋友,好好学学他的交友之道!道之一:善劝谏孔子认为交友不易,若不小心维护友情,朋友就可能离我们而去。

朋友不对,自然要说,但要选择正确的方法:“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就是说要摆事实,讲道理,好好忠告对方,如果朋友听不进去,也不要强人所难,自取其辱。

春秋时期,鲁国规定,若有人到国外出游,看到有鲁人在国外被卖为奴隶,可先将其赎回,归国后,再到国库报销。

孔子的一个朋友从国外赎回一个奴隶,但却没到国库去报销,别人都说他品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对他说:“你做的有点不合适吧。

”朋友就奇怪了:“我赎了人,又不去报销,这不是好事吗?”孔子解释道:“问题不能这样看啊。

你赎人不报,将来别人看到做奴隶的鲁人,本想赎回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销,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你去报,你的品格不如他。

这样,他可能就会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了。

所以,你的做法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回来,是有害的。

当然,我仅仅是说说而已,你想怎么做是你的权利。

”孔子有理有据地劝告朋友,但却并不强求朋友非要听从自己的劝告,而是给朋友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做更有利于友谊的维护。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处事的方式方法。

所以,不必苛求朋友非得听从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以免失去了朋友间的平等,让友谊生出异味。

道之二:尚自然孔子好交友,“乐多贤友”被他列为与人有益的三种喜好之一,可他从来不刻意地去交朋友,他认为,真正的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也就是说交朋友要随缘、要顺其自然。

孔子这种尚自然的交友之道,值得我们好好学学。

有一次,孔子到郯国去,路上巧遇程子。

程子是个博学善辩之人,能遇到他,孔子特别高兴,二人聊得很开心,颇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感觉,兴奋之余,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一束帛赠给程先生!”子路心想,老师跟程子是首次相遇,无人从中介绍,已不合规矩,居然还送他东西。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看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仰慕他的人应该很多,按理讲,他至少不是孤独的罢,但事实却不是如此,纵观历史文献,我们不难发现他还真没有几个知己。

怎么会这样呢?让我们走进论语,去看看孔子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择友、待友标准。

如果说“以文会友”是他择友的重要标准的话,“以友辅仁”则是孔子择友的目的,结交朋友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己“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理想。

简单说,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是为了和朋友一起来救济那个日渐衰落的社会。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从深层次来看渗透的是孔子热心救世的人生理想。

《论语》的交友之道,可分为选择朋友和对待朋友两部分。

1、对于选择朋友。

A、交友必须交志同道合的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很难想像两个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迥异甚至截然相反的人,会成为好朋友。

B、交朋友要交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C、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交友的三个标准:朋友应该正直,宽容,博学多才,不要性情暴躁,优柔寡断,花言巧语。

D、看对待过错的态度。

错误就像颗试金石,它能测试出人的性格品行,折射出人修养的高低,据此,孔子就可以看出是否可以成为朋友。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就是说人是各种各样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错,就是由什么样的人犯的,仔细考察某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总之,孔子认为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不能滥交,要在了解对方的基础上进行。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考察一个人所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换句话说,朋友是面镜子,它可以照出我们自己。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

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谈《论语》的交友之道《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论语》犹如高山上的一棵苍松,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也很难让人读懂。

而于丹老师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她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领到大众眼前,与我们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使《论语》真正走到了我们心里。

读了这本书,使我觉得孔子在两千年前总结出来的道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那么实用,特别是经过于丹老师的经典诠释,把两千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

读完《于丹论语心得》后,对其中所讲的交友之道感悟最深。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

其实人的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

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对我们来说才算是好朋友,好朋友的标准是什么,会给我们的生活事业带来什么样的帮助;什么样的朋友算是坏朋友,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又如何来分辨好朋友和坏朋友呢?《论语》在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友善柔、友便妄,损矣。

友直就是说要为人正直,要坦坦荡荡,刚正不阿,一个人不能有谄媚之色,要有一种朗朗人格,在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

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友谅,也就是宽容的朋友,其实宽容是一种美德,她是这个世界上最深沉的美德之一。

我们会发现,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和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论语》中的交友之道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这一句 人人耳熟能详的话里无不渗透着朋友对于一个人 的社交生活的重要意义。
孔子在《论语》中也曾强调过交友的重要性, 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 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 便佞,损矣。
所谓“益者三友”确判别 是非的朋友。 其二“友谅”,是指个性宽厚的朋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其三“友多闻”,顾名思义,即“拥有多的见识”指知识渊博 的朋友。
例证 益友:管鲍之交 损友:林冲与陆谦
谢 谢 大 家
所谓“损者三友”即: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其一“友便辟”。就是有怪癖脾气的一类人,亦或者可说喜 好谄媚逢迎善于言辩,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昝之难的朋友。 其二“友善柔”,即个性非常软弱,依赖性极重。 其三“友便佞”即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的一类。
其实纵观下来,论语里面真正专门说到交友之道 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交给我们一种智慧,选择 一个朋友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孔子认为想交好 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第一是要有仁爱之 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 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这样才能交到 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你交什么样的朋 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交友的三个原则
孔子交友的三大原则:
一、以礼让优胜。

孔子说:“君子之交,乐而友以优胜。

”以礼让优胜,即使在贫穷中,也要用心灵去穷尽你的礼,只有这样交朋友才能获得真正的尊重和融洽。

二、以诚待人。

孔子说:“君子之交,诚信以道。

”以诚待人,不仅要表现真诚,还应当以身作则,具备完美的诚信,承担责任,恪守约定,说话可靠。

三、以忠贞久之。

孔子说:“君子之交,忠贞久之。

”以忠贞久之,要识别虚伪、谎言,用真诚去感恩,对他人言行表现出忠诚。

友谊中应勇于承担责任,相互尊重,坚守信用,持久不变。

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

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

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孔子对交友之道的见解其实很有意思,简直像是一剂良药,能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些许清晰。

他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听着就让人觉得暖暖的。

想想啊,朋友从远道而来,心里那种开心,谁不想体验一下呢?交朋友其实就像种树,慢慢滋养,浇水施肥,才会开花结果。

孔子教导我们,要选对朋友,交对人,别让身边的人变成绊脚石。

还有“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个说法也很耐人寻味。

朋友之间不一定要天天腻在一起,保持适度的距离才更显得珍贵。

就像老酒,越放越香,没必要天天喝。

真正的朋友,彼此之间有默契,虽然不常联系,但心里都知道,随时能聊得开。

这种感觉,真的是很美妙啊!再想想那些整天打电话、发消息的朋友,有时候真的是有点儿烦,对吧?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关系。

孔子还有一句话“礼之用,和为贵”。

这话说的真好,友谊里最重要的就是和气。

在朋友之间,难免有摩擦,谁没有过争吵呢?这时候就得靠礼来调和,像是调味品一样,增添友谊的风味。

大家总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能不能和气解决,就看你的智慧了。

和气生财,这话不光适用于生意,朋友之间也是一样,和气才能长久。

再说说孔子强调的“君子以文修身,以礼待人”。

这句话让我想到,交朋友得有自己的修养。

你想想,一个素质不高、没文化的人,真的能交到好朋友吗?当然不行。

我们得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

孔子这家伙真的是个哲学家,他的道理好像就藏在日常生活中,细水长流,给人一种亲切感。

还有就是孔子提到的“志同道合”,这就是交友的精髓!找朋友的时候,千万别光看表面,要看心灵深处。

跟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谈天说地,真是一种享受。

你们可以一起聊理想、聊人生,甚至一起瞎扯淡,嘿嘿,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下围棋,心有灵犀,一招一式都能心领神会。

生活中,有多少朋友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走到一起的?这真是个美妙的事情!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朋友如同明镜”,这也是孔子的智慧。

真正的朋友能照出你的优点和缺点,帮助你成长。

略论孔子的交友之道

略论孔子的交友之道

略论孔子的交友之道[摘要]在交友方面,孔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主要散见于《论语》各篇,内容丰富。

本文拟从为什么交友、怎样择友及如何与友相处等三个方面,对孔子的交友之道作一粗略的探讨。

[关键词]孔子交友择友一、为什么交友孔子十分重视交友,也乐于交友,他把多交贤友视为君子“三乐”之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喜悦的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孔子为什么乐于交友呢?因为朋友之间可以相互切磋、相互劝勉,正如他所说的“朋友切切、偲偲”。

这种切磋、劝勉主要涉及学问和道德两个方面,换言之,交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切磋学问、增益道德。

对此,孔子的学生曾子体会颇深,他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无常师,这是他成为渊博的学者的重要内因,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他有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朋友。

正如《学记》所指出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交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文会友”,朋友之间相互切磋学问,相互探讨,从而使思路开阔,学有进益,否则便孤陋寡闻。

这应该是孔子的经验之谈,他自己也从中受益颇多的。

所谓“以友辅仁”,是指取友之贤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孔子主张“友其士之仁者”,因为士之仁者可助己成德,共进于道。

孔子言行高洁,严于律己,他的深厚的道德修养也得之于朋友的帮助。

孔子自谓“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友之贤则思与之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见友之不贤而反省自己,引以为戒。

朋友之间相互责善,如此,则道德自有所进。

二、怎样择友孔子乐于交友,但是并不主张滥交,在择友方面,他提出了很多标准。

1.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因为与不如己者交友,无益有损。

所谓朋友,或者能帮助自己培仁进德,或者能为自己授知解惑,是以一定要结交胜过自己的人。

如此,才能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就有道而正焉”,从而不断获得教益。

2.道不同,不相为谋朋友一词在古代意指志同道合者,所谓“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在择友标准上,孔子很注重“志同道合”,朋友要“合志同方,营道同求”,共同弘扬儒家的仁道。

【《论语》义理】孔子论交友之道

【《论语》义理】孔子论交友之道

【《论语》义理】孔子论交友之道孔子过世之后,他的不少弟子陆续成为当时的“名师”,传播孔门思想。

但所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由于禀赋不同,所习不同,大家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便有了差异。

在《论语》中就有这样一则孔门弟子们对同一问题发生不同见解的记录: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试今译:子夏的门徒向子张问交友之道。

子张说:“子夏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子夏说:‘可以交往的,和他交往;不可以交往的,拒绝和他交往。

’子张说:‘和我(从孔子那里)所听到的不一样。

君子尊敬贤人而宽容普通人,表扬好人而同情能力不足的人。

如果我自己是非常好的人,为什么不容纳别人呢?如果我是个不够好的人,别人还要拒绝我,我怎么去拒绝别人?”】《论语》的编纂者,既没有写出这位门人后来的想法(当然他可能也没资格与能力对两位师长说三道四),也没有自己或请谁来评判一下这两种说法谁是谁非。

按照一般行文的规则,往往是把有误的放在前面,而认为正确的放在后面。

如果后一种表达之后没有再进行评议,那么一般可以认为编纂者是倾向于后一种表达。

但我们肯定要追问:这两张见解当然各有理由,问题是哪一种更接近孔子的思想?如果不和孔子的整体思想谋求印证,仅仅从表达的气势、气度来说,似乎子张的更胜一筹。

这不是更能体现“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精神么?教育环境,受教育的氛围,是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我们的生命总是与社会处于互动之中,我们所学的、所习的内容,总是源自社会,源自我们交往的人,那么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环境在造就着人——孔子不会承认是环境造就人的而人在其中无能为力,因为这与他的整体思想相矛盾。

但是他似乎确实认为,一个人的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还没有达到君子或仁人的境界的初学者,对他们而言,往往不是个体的人创造了、景程了环境(整体的人群),而是环境造就了这个个体。

孔子交友的原则言论

孔子交友的原则言论

孔子交友的原则言论孔子交友的原则言论交友之道一1 、有四种人不可与之结交:第一、“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

第二、“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

第三、“好饮酒的,好吃肉的,不要与他们来往”。

第四、“不要与反复无常的人结交”。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

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损友却会给你制造很多麻烦。

所以,选择朋友要慎之又慎,要选择实实在在的人作朋友,切勿选择夸夸其谈的损友。

否则,将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2、慎辨:从某种意义上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

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他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

要结交朋友首先要了解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动机是什么,为人怎么样,这是至关重要。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交上真正的朋友。

但是,好人坏人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孔子认为要交好友不交坏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

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

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

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每个人都是神独一无二的创造,要了解另外一个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一段很长的时间。

圣经说:“人心比万物都诡诈”。

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难知心。

有的人刚接触给人印象特别好,相处时间久了,就毛病百出。

交友得交心,否则就很难靠得住。

那么,你如何知道对方的心呢?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外见人心”。

结交朋友不能操之过急,一拍即合往往不会太长久。

真正的好友并非一朝一夕得来的,而是一生一世的积累。

萍水相逢不要过于相信对方,应当多留意对方的一举一动。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我们的身边也曾有许多人吃了“朋友”的亏,有的被这种朋友骗走了钱,有的被这种朋友拖下水,有的被这种朋友弄得身败名裂。

孔子——交友之道

孔子——交友之道

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所思聪,色思 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 难,见得思义。”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九点要考虑的: 看的要考虑是否明白,听的要考虑是否清楚, 脸上的颜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止要考虑是 否谦恭,语言要考虑是否忠诚,做事要考虑 是否谨慎,疑问要考虑如何向人请教,心里 不平时要考虑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时要考 虑不要忘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年轻 时,血气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壮年,血 气方刚,要戒争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 衰弱,要戒贪得。”
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 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 圣人之言」。
• 【译文】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情: 敬畏天命,敬畏居高位的人,敬畏圣人的话, 小人不知道天所赋予的正理而不敬畏,怠慢 轻视高位的人,戏侮圣人的话。」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快乐有三种,有 害的快乐也有三种。以节制礼乐为快乐,以 宣扬别人的优点为快乐,以广交贤良的朋友 为快乐,是有益的。以骄恣淫乐为快乐,以 放荡无度为快乐,以宴玩荒淫为快乐,都是 有害的。”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 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 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 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 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 有害的。”
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 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 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君子的正气 贤者的才气 仁者的大气

高尚的品质 优雅的气质 杰出的才智

孔子的交友之道——交善友,不交损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交善友,不交损友

孔子的交友之道——交善友,不交损友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050天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当今的社会,亲戚越来越少,朋友就更重要了。

不过,良朋会带来帮助,恶朋却会带来麻烦。

物质至上的社会,朋友也很难交。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才算好朋友呢?
《论语》早就给出了答案。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好的朋友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友直。

这样的朋友真诚、坦荡、刚直不阿,有什么事不藏着、掖着,直言不讳。

这样的朋友好像一面镜子,让人时刻警醒。

怯懦时,给人以力量;犹豫时,让人坚定。

第二种是友谅。

谅,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就是信,说话、做事靠谱。

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心里踏实。

第三种,是友多闻。

见多识广,知识面宽。

遇到难题时,经常能想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办法。

坏的朋友也有三种:
第一种,就是友便辟。

便辟,就是喜欢逢迎、拍马屁,这样的朋友可能非常讨人欢心,但不要忘了,他的目的是为自己谋利,对朋友是不是有利,就不太在乎了。

第二种,就是友善柔。

善柔,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巧言令色。

会来事儿。

不过,好搞两面派,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第三种,就是友便佞。

言过其实,夸夸其谈,好耍嘴皮子。

说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只是一张“好嘴”。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孔子教你如何交朋友!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益者三友”,意思是说,真正的朋友是正直的,诚实的,坦荡的,刚正不阿的。

只有这样的朋友,才算得上朋友。

见风使舵,谄媚逢迎,溜须拍马的朋友,就像是慢性毒药,只会腐蚀我们。

孔子非常看重朋友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他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一些只会贪图个人利益的朋友。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与修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人的道德高,修养高,这个人就有做大事的本领,也会有坦荡宽阔的心胸。

反之,那些道德低下,没有修养的人,只会结交一些狐朋狗友,心胸也不宽阔,遇事也极不冷静,最终只能给生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

所以,在现代文明社会里,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如果与心术不正的朋友纠缠不清,那么自己也可能会陷入一个不辨东西的迷魂阵里,从而害人害己。

说起孔夫子的“益友三者”,人们都会想到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在一个桃花绚烂的桃园里,三个异性男子举杯结义的场景。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刘备正是以仁义号召天下,正是有了他的仁义存在,才成就了自己的一片江山。

诸葛亮也正是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仁义,才会义无反顾地追随于他。

孔夫子一直提倡我们结交的益友,也就是能够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内涵的人。

在这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也能使对方受益。

反之,观今日之社会,我们也能看到不少没有好好辨别,结交了“损友三者”的人。

他们的生活往往乌烟瘴气,却仍旧不能理解为何自己就走到这一地步。

看到这里的你,是否处于相同境地,是否有所感悟?想想自己一路走过来身边的人,是损抑或益,或许会对你的生活有所改善。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

孔子交友之三原则“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是探讨孔子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现代,朋友关系也是人伦关系的重要方面。

那朋友是什么,朋友又怎么交往呢,《论语》给我们指出了交友之三原则。

友多闻,是学问广博,见识丰富,生活阅历渊博的朋友。

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和踌躇的时候,可以得到朋友真知灼见的建议,为你指明方向,不在彷徨。

三国时孔明与司马徽、徐元直、庞士元、等等无一不是学识渊博之人,互为朋友,互相学习。

他们之间把“友多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友直、友谅、友多闻相对的就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如果一个人在择友时,不经分辨,不慎交到便辟、善柔、便佞的人,那么终将会被引入歧途,严重的将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来。

自己后悔也来不及。

所以从一个人交的朋友是什么样的人,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的道德修养有多高。

要相信,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程度的人是不会和鲁迅笔下小瘪三式的人在一起契阔谈宴的。

其实,在《论语》里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

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

但在现实中,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

我们读论语,只能从中学习到一种审视、明辨的能力,是宽容、不为己甚的态度。

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只有不断的修身养性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

孔子“交友三原则”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

它是一个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多一份艺术和智慧,多一份清醒与闲暇,多一份享受生活馈赠的心情。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

孔子的交友之道作者:文进香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8年第30期如何交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16——4)。

孔子说:"三种朋友有益,三种朋友有害。

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为友,那是有益的。

与谄媚逢迎的人为友,与刻意讨好的人交为友,与巧言善辩的人为友,那是有害的。

"“友直、友谅、友多闻。

”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第一种“友直”,是讲直话的朋友;第二种“友谅”。

是比较能原谅人、个性宽厚的朋友;第三种“友多闻”,知识渊博的朋友。

孔子将这三种人列为对个人有助益的朋友。

另外在朋友中,对自己有害处的三种,第一“友便辟”。

就是有怪癖脾气的人,有特别的嗜好,或者也可说软硬都不吃,使人对他觉得有动辄得咎之难的朋友。

第二“友善柔”。

就是个性非常軟弱,依赖性太重。

甚至,一味依循迎合于你,你要打牌,他也好,你要下棋,也不错,你要犯法,他虽然感觉不对,也不反对,跟着照做不误。

用现代语来说,等于是娇妻型的朋友,可以说是成事不足,败事也不足。

第三“友便佞”。

这种人更坏,可以说是专门逢迎凑合的拍马屁能手,绝对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特别要当心。

“益者三友”与“损者三友”。

对我们有益的是“友直,友谅,友多闻”;对我们有害的是“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装腔作势,刻意讨好,巧言善辩)。

如此黑白二分,大家未必做得到,但没有人可以反对这番话。

可是,当我们如此要求别人时,是否首先要反省自己属于别人眼中的益友还是损友?另外,孔子在〈学而〉篇谈到一句交友的话,就引起了一些争议。

子曰:“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论语》1——8)一般的质疑在于“无友不如己者”,究竟在说什么?有人解释为,比我差的人,我拒绝与他为友;这种解释的困难很清楚:比我好的人,为什么要与我为友呢?并且,人与人交往,怎能一开始就分得明白谁比我差呢?所谓的“差”又是指哪一方面?那么,到底要如何理解“无友不如己者”好呢?我们先分析原文前面的三个字“主忠信”,亦即:以忠信为做人处事的原则。

孔子的交友原则

孔子的交友原则

孔子的交友原则
孔子的交友原则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道德品质:孔子认为重要的是与品德高尚、道德标准高的人
交友。

他强调,一个人应该选择道德上正直、有正义感、诚实守信的
朋友,这样才能互相影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 知识能力:孔子强调与有才华、有学问的人为友。

他认为与
知识丰富、有智慧的人交往,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提高自身
的能力和素质。

3. 忠诚信任:孔子注重朋友之间的忠诚和信任。

他认为真正的
朋友应该互相保持忠诚、信任和真诚的关系,不背离和背叛对方,共
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4. 互相尊重:孔子强调平等和尊重的原则。

他认为朋友之间应
该互相尊重对方的人格、思想、意见和权益,不应该傲慢和轻视对方,要保持平衡和和谐的关系。

5. 彼此启发:孔子认为好的朋友应该互相启发和激励,不断进步。

他鼓励朋友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成长,不断追求更高
的目标和境界。

综上所述,孔子的交友原则强调品德、知识、忠诚、尊重和互相
启发等方面,他认为和优秀的人为友可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共
同追求美好的人生。

孔子的交友观

孔子的交友观

孔子的交友观
在《论语·季氏》中记载了孔子的“三益三损”的交友观: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意思是说,有益的朋友三种,有害的朋友三种。

同正直的人交友,同信实的人交友,同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同谄媚奉承的人交友,同当面恭维背面毁谤的人交友,同夸夸其谈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直,是正直不阿,友直,就会明言过错;谅,是诚实无欺,友谅,就会坦诚相待;多闻,是博学多闻,就会明仁道、明事理。

在《论语·学而第一》,孔子还说“无友不如己者”。

意思是不和自己志趣不一样的人交朋友。

由此可见,孔子的交友的标准是,交品德高尚、有益的朋友以及与自己志趣相同的朋友。

除了孔子外,古圣贤也有交友的论述,比如在《庄子·山木》中,也记载了庄子对交友的著名论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意思是说,君子的交情淡薄得像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甘美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薄却亲切,小人甜蜜却易断绝。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淡的像水一样。

这里的“淡若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的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长久而亲切。


人之间的交往,包含着浓重的功利之心,他们把友谊建立在相互利用的基础上,表面看起来“甘若醴”,如果对方满足不了功利的需求时,很容易断绝,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利益。

所以与人交往,要找君子,不要找小人。

(孔子简介见2017年5月24日的文章,庄子简介见2018年7月5日的文章)。

孔子倡导的交友之道

孔子倡导的交友之道

孔子倡导的交友之道孔子倡导的交友之道生活中常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原本是爱得死去活来的恋人,或者割头换颈的把兄弟,或者无话不谈的闺中密友,因为某种原因、某种变故,却恨得咬牙切齿,仇得不共戴天。

当事人困惑不已,旁观者也莫明其妙,大家百思不得其解。

看了一篇文章引用《论语》的一句话:“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很受启发,写点感想。

爱起来恨不能将心肝五脏都掏出来给了对方,恨起来却巴不得对方死无葬身之地。

对于同样一个人,如此大的反差,真是令人困惑不解呀!不能不佩服孔子,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洞察了这种人类奇怪的现象。

当然,孔子的高明之处,不仅在于发现了问题,更在于给出了一些合理解决问题的答案。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半部《论语》解困惑应该更是不在话下了。

那么,按照孔子的思想,如何解决朋友之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爱恨情仇问题呢?我想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多交益友,不交损友。

孔子周游列国,弟子三千,是很喜欢交结朋友的。

《论语》第一篇孔子就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过孔子同时认为,交朋友应该有所选择,他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就是说,朋友有益友和损友之分。

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是有益处的;而与不公正、不正直、爱走邪门歪道的人交朋友,与喜欢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则对自己是有害处的。

人的一生,可能因为益友的一席话,茅塞顿开,成就一番事业,或者结了一段情缘;也可能因为损友的一次蛊惑,就阴差阳错走上不归路,毁了一生的前程。

交上损友,就容易由爱生恨,由情成仇。

所以慎择友、慎交友、只交益友、不交损友,是避免朋友反目成仇的关键。

二是以诚相待,恪守信用。

这一点,孔子的一位学生子夏在《论语·学而》中说得最为直截了当:“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就是说,诚信是做人之本,也是交朋友之本。

孔子“交友”观

孔子“交友”观

孔子“交友”观孔子的交友观是什么呢?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出自《论语》首篇《学而》第八章。

此章的全文是:“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历代注家对这一章的整体解释,尤其是对其中的“无友不如己者”一句的解释,不是文理不通,就是意见相左,甚至完全相反。

如宋儒朱熹和明僧藕益两人的观点就是个典型。

按照朱熹的解法,这一章可译为:“君子如果不庄重,则没有威信,学到的知识就不巩固,讲究忠信,不交德行不如自己的人,有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明僧藕益,早年学儒,中年出家学佛,后人称其为净土九祖。

他对这一章的解释与朱熹迥异。

他把“重”字解为“自重”,把“威”字解为“戒慎恐惧”(《四书藕益解》)。

按照藕益的解法,“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两句就可译为:“一个自重的人,就是一个立志作圣贤的人,用心之时,要特别戒慎恐惧,不然其明明德的修炼就不牢固。

”董子竹对此解释很欣赏,他说:“这样一解,便可以与后文相通了。

‘主忠信’就不再是外在的忠于什么外人,对什么人讲信用的问题了,而是忠于自己的‘心’。

这样的人对于自己所接触的人,从不去挑剔任何人的过错。

即便是发现对方行为有过错,这过错是你发现的,也应看做是对方对你‘明明德’的提示,所以不要看轻任何一个朋友,及与你接触的任何的一个人。

在这种‘明明德’的过程中,若是出现疏忽就不要怕及时改正,绝不欺骗自己。

”(《论语正裁——再与南怀瑾商榷》,第70—71页)藕益的解释,特别是董子竹对他的解释的解释,与朱熹的解释相比,主要有三个不同之点。

首先是表现在对“主忠信”的解释上。

朱熹把“主忠信”解释为以“忠信”为主,或以“忠信”为根本,并将“忠信”只看成是伦理道德范畴。

藕益和董子竹则以“明明德”,即“明心”、“见性”、“知知”、“体仁”,也就是对生命本来面目的觉悟为根本。

他们并不反对把“忠信”解释为一般的伦理道德,也不否认伦理道德的应有作用;他们反对的,是把“忠信”解释为忠信于什么人,忠信于那种外在的、僵化的、绝对的伦理道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的交友之道》一、朋友间的交往——“缘”说到朋友,每个人都会觉得很温暖,朋友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罗马一位作家西塞罗说过,朋友就像阳光一样,从生活中取消阳光,不堪设想,它有温暖也有光明。

人和人相处的缘,可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方面,缘有长短,有的人缘很长,一辈子的朋友,有些人可能说不定就是一时之间;第二个是缘有深浅,有的缘很深,有的缘很浅;第三个是缘有好坏,叫善缘和恶缘。

我们谈到交友从缘来看,是因为命中注定的事通常是在家庭范围内,父母和子女,这些都是命中注定的关系;在社会上,朋友往往是自己的选择,这种选择通常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缘就是指条件而言,后面的发展就可以从缘有长短,缘有深浅,缘有好坏来看。

二、孔子的交友之道从《论语·季氏》的几段材料可以看出来:首先孔子的朋友很多,但是他和朋友来往的时候价值观好像有点特别,有这么一句话:“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论语·乡党》)朋友送给我礼物,虽然是车马,古代车马很贵重,只要不是祭祀祖先的肉,我是不会作揖拜谢的,作揖拜谢代表内心和外表是一样的,非常诚恳,送车跟马,我就不拜谢,但是你送我一块祭祀祖先的肉,虽然只有几块钱,但是祭拜过祖先之后,代表你把我当成你家族的朋友,祭拜祖先的时候还想到我这个朋友,就是情意深重,要拜谢。

古人有一句话,朋友有通财之谊,从这个情况看孔子交朋友是一种很高贵的情操。

另外一句话说,“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病”。

(《论语·乡党》)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丧事,通常这种情况有两个理由,一是家道中落,另外一个是子孙不孝,朋友过世这没有人管,这是很难过的,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他不会说太麻烦了,让我来管,不是要花钱花时间力气吗?孔子听到后说,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有一个自己的目标,你找到和你自己目标相近或相似的人和你相处,就会感到充实,充满无尽的能量,到任何地方去都不会觉得孤独,所以孔子对于朋友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孔子交朋友,不是每一个都有很深的交情,交朋友第一个要考虑道义,第二个考虑礼仪,要有规范。

如果讲道义的话,交朋友还是要考虑志趣的,道义作为我们的目标,志同道合;那么礼仪的话就被规范出来了,比如孔子有一个好朋友,他到卫国就住在蘧伯玉家中,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所以有一次蘧伯玉派一个朋友到鲁国看望孔子,孔子和他见了面就问这位来宾,我那位老朋友如何?这位来宾就用了一句话来回答,蘧老先生想要改善自己的过错,没有办法,怎么办?这个使者走了之后,孔子说,真是一个好的使者,替别人传话的使者。

所以他跟蘧伯玉做朋友,两个人通消息的时候说我想改善自己的过错,还没有做到。

他的这个朋友每天都在进步,人们都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个刮目相看是说感觉到,不断在成长,还有一句类似的话是,三日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言语乏味。

可以看出人只有在不断的求知,不断的修德这两方面改进才能不断的改进生命,而孔子和他的朋友也都可以说是志趣相近。

三、孔子的交友原则1.志趣相近,理想相同说到志趣,就是志向跟兴趣,孔子说:“毋友不如己者”(《论语·学而第一》),这个“如”不是比较的意思而是相似的意思,不要交和自己志趣不相似的人,你们的志趣不相似的话,根本不可能来往,比如今天放假我要爬山你要游泳,我要打球你要下棋,不能结合到一起,志趣如果差别远的话。

我们都希望交到好朋友,但是老师希望交到好朋友,你自己不能成为好朋友这不是办法,所以我们这样解释是想把它的范围应用的更广一点,志趣相近。

2.真诚相待交朋友一定要真诚,所谓的“忠告而善导之”,忠告就是忠言逆耳,你有毛病,别人都不好去讲,我作为你的朋友要像镜子一样来照鉴你,善导就是好好的引导你,用好话设法好好的劝你,又能够用些方法来引导你。

那么后面还有话要说,“不可辄止,毋自辱焉”。

如果劝你你不听,那就算了,朋友之间是平等的,如果不平等就成了老师和学生,老师一说学生就要听,不然考试过不了关,朋友的话大家如果不平等,志趣不相投,那么改变的越多,可能越走越远。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是生死之交,一起干过许多伟大的事业,后来就不同了,老年了根本就不能讲一句话。

所以人生充满了各种改变的机会。

3.中行中行代表言行都很恰当,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我们上次提到狂者,代表之一就是曾参的父亲曾点,他就是狂者,张口就说古代人怎么样,好像是有高规格的要求,交朋友交到狂者,一起奋斗进取向上,但是这不容易找得到,至少可以交到狷者。

所以我们交朋友为什么以这三个为标准,因为大家都在受教育。

我长期在学校教书,很清楚地知道,一个人受教育后的第一个表现就是狷者,有所不为。

受教育的结果就是你不屑于做某些不够水准的事,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可以得到某些利益但是我不想做,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做。

太没有水平了,受过教育之后,这些都是下三烂的水平了,在背后对付别人的事情不做,有所不为,所以狷者以非常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要做到某些不好的事情,但是还没有积极的做到某些好的事情,要分开。

狂者要进取,孟子把它合在一起,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人生不能什么都要,你要选择,你选择这些你就要放弃那些,你什么都要,你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说有狷者这样的朋友,再有走向狂者这样的目标,最高的理想是中行,中行就是后面说的中庸,言行适当,中庸这两个字容易引起误解,它要一个人不偏不倚,最后变成墙头草了,所以我对中行的理解可以用一句话来理解:当狂则狂,当狷则狷,叫做中行。

有些人的性格偏于狂者,总是进取,不知道收敛,像曾参的父亲就是一位,曾参的父亲很了不起,孔子称赞的学生除了颜渊外,他是有所保留的,他对于曾点,曾参的父亲,他的志向,孔子是非常敬仰的。

【案例1】有一次孔子有四个学生在身边: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点。

孔子先说,我比你们大一点,你们常常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孔子也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不希望学生知道没有人了解他们,今天给大家一个机会说说你们将来要做什么。

子路立刻就说,子路性格比较豪爽,他不说别人也不敢说让我来治理一个国家,旁边有大国要欺负它,我照样可以把国家振兴起来不怕别人的欺负。

孔子笑了笑,接着问冉有,冉有比较内向,说,我做的话,一个小国家勉强可以,至于礼乐我还要请专家来做,我只能把国家的内政做好,文化方面还得请专人。

到公西华的时候,他说我希望当礼仪官,也就是外交官,国际上外宾来的时候,我可以招呼一下,接待一下,担任所谓的司仪这样的位置。

这三个人都讲完了,一个当政治家,一个当军事家,一个当外交家。

都是各自的志向,这时候孔子问曾点说:点,你的志向是什么,回答说:“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这就代表在别人谈话的时候,曾点负责背景音乐,他弹瑟,让大家说的时候心情愉快,这个时候他就把瑟停下来,铿的一声,把瑟推开,站了起来说,我和各位同学不一样。

孔子说没关系,各自说说各自的志向。

他就说了,这段话是最令人向往的:“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听后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欣赏曾点的志向,这在一般的考试中是不及格,别人当外交家、军事家之类的,为国家服务。

他那个志向呢?说春天快结束了,春天的衣服已经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水边洗洗澡,到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边唱歌一边回家,这怎么算志向?这是生活的情调,但是孔子说我欣赏曾点的志向,为什么?因为他的志向配合:第一个,天时,春天快结束了,就不要想夏天、冬天的事情了;第二个,地利,靠近沂水,就去沂水游泳,不要说我要游长江,这边有舞雩台,就到这里吹吹风,不要说别的;再加上人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不要说只有一百个人你才出门,这就是天时、地利、人和。

那三个同学一看老师欣赏曾点的志向,就知道自己不及格了,就离开了教室,这时候曾点发现他自己被老师肯定了,就有点得意忘形,露出马脚了,为什么呢?曾点真的做得到吗?你看看他问的问题就知道,他也有自己的限制,比如他说,老师在子路说完志向以后,你为什么微笑了一下?你看,他在弹琴,他还观察那么细!孔子就说了,治理国家要以礼让为主,他一点都不谦虚,立刻说我要治理国家,太骄傲了,所以故意笑了他一下。

他第二个再问,冉有只能治理小国吗?冉有治理小国,谁能治理大国?孔子这么回答,冉有是谦虚,你不要以为冉有只能治理小国。

第三个,公西华只能当一个小小的司仪吗?孔子说他怎么是司仪呢,他是外交官。

从这里可以看出,曾点一得意,就又开始比较了,你既然要自得其乐,就要化解与别人比较的心,另外三个同学已经不及格出去了,你就放人家一马,你还要乘胜追击,他怎么样,他怎么样,念书的地方就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四、“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益友损友都是友,我们交朋友很多时候是缘分成熟而成的,朋友也会慢慢改变,改变到什么程度不能成为朋友了,没有人可以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

1.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直代表真诚而正直,这是交朋友第一种。

真诚正直的朋友一般也称为畏友,敬畏的朋友,他在场你就必须收敛,他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你做了一些事,别人知道了都无所谓,让他知道了,就会跑来告诉你,你再这么做就不是我的朋友,要划清界限,叫做友直。

如果朋友真的都这么正直的话,那真的很累,严重的时候不能开玩笑。

●友谅。

这个谅有两个含义:守信用和体谅。

谅这个字,作为守信用有它的意思,儒家对于守信用有非常精彩的看法。

【案例2】在春秋时代,齐国出现内乱,两个公子逃到国外看谁先回来就可以当国君,另外一个就完了,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所以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这个时候就有两个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投资概念,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既然有两个公子,我们就一分为二,一人跟随一个,将来一定有一个成功的,讲好,将来一定要救另外一个,结果管仲选错了,鲍叔牙选对了。

公子小白回国,成为国君,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齐桓公问鲍叔牙说,你当宰相吧,鲍叔牙说不行不行。

他说你要成就霸业只有一个人可以帮助你,这个人是谁呢?管仲。

齐桓公说,别人还可以考虑,管仲坚决不行,因为两军对战的时候,管仲曾经一箭射中齐桓公的带钩,高一点,低一点,齐桓公都没命了。

所以齐桓公说,管仲是我的仇人,管仲坚决不行,我还要杀他,鲍叔牙说你想成就霸业还要再考虑一下。

齐桓公这时收到一些情报,他对鲍叔牙说,你知不知道管仲当官的时候贪污过?鲍叔牙说,管仲家里有老母亲。

他为了赡养他的老母亲。

齐桓公又说,管仲打仗的时候有时候临阵脱逃你知道吗?鲍叔牙说,他家里有老母亲。

这么好的朋友都为你辩护了,齐桓公没办法,说好吧,既然你这么推荐,我就接受吧。

齐桓公就称管仲为仲父,拜他为相,所以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就靠了管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