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老细说中医

合集下载

胆结石中药方剂

胆结石中药方剂

胆结石中药方剂中医处方(一)【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中医处方(四)【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凉茶配方

凉茶配方

清热祛湿茶配方:银花15克,木棉花30克,槐花10克,火炭母30克,山栀子15克,绵茵陈15克,扁豆30克,枳壳15克,山楂15克,藿香10克,蒲公英15克。

功效:适合用于肠胃湿热证,疲倦乏力,昏昏欲睡,胃口不好,腹胀或痛,口臭,口腔溃疡,牙肉肿痛,或有湿疹,皮肤瘙痒,大便硬或烂,小便黄,舌苔黄厚。

清肝明目茶配方:夏枯草15克,桑叶10克,野菊花15克,山栀子15克,绵茵陈15克,溪黄草15克,车前子10克,黄芩10克。

功效:适合用于肝胆湿热证,头胀痛,烦躁易怒,眼屎多,口苦,眼睛红或痒或流泪,睡眠差,大便硬或烂,小便黄,舌苔黄厚。

如果你也是有时候要值夜班的话,这个真可以试试。

小儿凉茶配方:连翘8克,淡竹叶5克,灯芯花5扎,山楂8克,银花8克,芦根8克,火炭母8克,山栀子8克,淮山10克,麦冬8克。

功效:适合用于小儿心肝火旺证,出现烦躁易怒,睡眠差,胃口不好,大便硬,口臭,口腔溃疡,眼屎多等。

复方罗汉果茶配方:罗汉果1/8颗,红枣5颗,玫瑰6朵,枸杞10粒。

将罗汉果的外壳去掉,取出内部的肉,掰下一小块(约1/8大小)备用。

红枣和枸杞用清水冲洗干净。

将枸杞,玫瑰花,罗汉果和掰开的红枣放入壶中,倒入开水盖上盖子,焖5分钟后即可饮用。

功效:清热润肺,止咳化痰。

适用于肺热、肺燥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肿痛、口渴、口干,声音沙哑等症。

最适合于烟酒过多,经常熬夜的人群。

清热泻火茶配方:岗梅根30克、山芝麻15克、五指柑12克、淡竹叶10克、木蝴蝶3克、布渣叶10克、火炭母12克、海金沙藤15克、金钱草15克、金樱根15克。

将所有药材放入锅中煮沸大约5分钟即可。

功效:利湿、降火、疏肝和胃。

可以有效地去除人体的毒素,提高免疫力。

注意妇女月经期禁止服用,脾胃虚寒禁用。

感冒凉茶(金银薄荷茶)配方:准备银花、竹叶、连翘、蔓荆子及薄荷,把全部材料置入砂锅中煎服即可。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上火也会引起感冒,这个金银薄荷茶就适合风热感冒引起的各种症状。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

中医理论如何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在现代医学的领域中,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症等日益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重要问题。

而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为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深厚的指导。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体整体的失衡有关。

以糖尿病为例,中医将其归为“消渴”范畴。

消渴的病因主要在于阴虚燥热。

中医认为,肺、胃、肾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是导致消渴的关键。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若肺热津伤,则可出现口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若胃火炽盛,则消谷善饥;肾主水,藏精,若肾阴亏虚,则可出现尿频量多。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综合调理肺、胃、肾等脏腑的功能。

比如,对于肺热津伤型的患者,可能会选用具有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作用的中药,如天花粉、麦冬等;对于胃热炽盛型的患者,可能会选用石膏、知母等清热泻火的中药;对于肾阴亏虚型的患者,可能会选用熟地、山茱萸等滋补肾阴的中药。

再来看高血脂,中医认为其多与痰湿、血瘀等有关。

痰湿内阻,气血运行不畅,可导致脂质代谢紊乱。

治疗时,中医常采用化痰祛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常用的中药如茯苓、泽泻可利水渗湿,减少痰湿的生成;丹参、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脂质的代谢。

肥胖症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脾胃虚弱、痰湿内盛有关。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

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则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形成肥胖。

治疗肥胖症,中医注重健脾益气、化痰祛湿。

常用的中药如白术、黄芪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陈皮、半夏等则能化痰祛湿,帮助排出体内多余的痰湿。

中医理论中的“辨证论治”是指导中药治疗代谢性疾病的核心原则。

所谓辨证论治,就是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综合分析,判断其所属的证型,然后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例如,同样是糖尿病患者,有的表现为口渴多饮、烦热多汗、舌红苔黄,辨证为肺热津伤;有的则表现为多食易饥、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辨证为胃热炽盛。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62个经验方一、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方〔组成〕党参18克,白术12克,云苓15克,柴胡9克佛手片5克,乌贼骨(或瓦楞子(煅))15克,甘草5克。

〔功效〕健脾益气,舒肝和胃。

〔主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

〔加减法〕嗳气反酸者加砂仁、元胡或合用乌贝散(乌贼骨85%,浙贝母15%研为极细末),每服2~3克。

肝气郁结者加白芍、枳壳、郁金,或左金丸。

肝郁化火或胃热过盛者合用三黄泻心汤。

脾胃虚寒者加黄芪、桂枝、法夏或附桂理中汤。

兼吐血便血者加侧柏叶、白及、阿胶、田七末(炒)。

胃阴亏虚者加麦冬、石斛、玉竹等。

另一法:临睡前麦芽糖一汤匙,吞服。

二、治萎缩性胃炎方〔组成〕太子参30克,云苓12克,淮山药12克,石斛12克,小环钗12克,麦芽30克,丹参12克,鳖甲30克(先煎),甘草5克,田七末3克(冲服)。

〔功效〕健脾养胃,益阴活络。

〔主治〕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

〔加减法〕脾胃气虚较甚者加黄芪或参须(另炖);湿浊偏重者加扁豆、鸡蛋花、苡仁等;肝郁者加素馨花、合欢皮、郁金等。

三、治胆汁返流性胃炎方〔组成〕吴茱萸1~3克,川连3~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威灵仙15克,桔梗10克,枳壳5克。

〔功效〕健脾疏肝,降逆止呕。

〔主治〕胆汁返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窦炎。

四、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方〔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甘草5克,白芍15克,台乌12克,威灵仙15克。

〔功效〕健脾益气,缓急进食。

〔主治〕食管贲门失弛缓症。

五、治慢性结肠炎方〔组成〕木香(后下)5克,川连5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6克,甘草5克,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

〔功效〕健脾舒肝,行气止痛。

〔主治〕慢性结肠炎。

〔加减法〕腹痛明显者加砂仁、元胡、救必应;泄泻较甚者加番石榴叶15~30克;纳差者加麦芽、鸡内金、布渣叶;久泻不止者加赤石脂30克,补骨脂10克。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糖尿病药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糖尿病药方

国医大师邓铁涛治疗糖尿病药方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

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

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

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

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

《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

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子《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诊断标准】一、糖尿病(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1.有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7.77mmol/L(140mg/dl)或任何(时间)一次血糖值≥11.1mmol/L(200mg/d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结果可疑时,应再作糖耐量试验(OGTT)。

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75g)后测血糖。

附1:糖尿病判断标准(WHO)mmol/L(mg/dl) :1. 糖尿病空腹: 静脉全血≥6.66(120) ;毛细血管全血≥6.66(120);静脉血浆≥7.77(140)。

2. 糖尿病空腹及/或2小时:静脉全血≥9.99(180);毛细血管全血≥11.1(200);静脉血浆≥11.1(200)。

3. 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静脉全血<6.66(120);毛细血管全血<7.77(140);静脉血浆<7.77(140)。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治疗肝硬化验案赏析
具体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继而出现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这三种改变反复交错进行结果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使肝变形变硬而导致肝硬化
◎ Leabharlann DD I I远 育 SU f TC 4 A A r { c E
第第・1 2 O总8 0l 第期 94 1 17 1月 卷期 年
湿热 相 生 ,故 其 腹 胀 大 。 ” 2 治 则 探 幽 对 于本 病 的治疗 ,李 超君 _等 认 为宜根 据病 因病 7
对于本病 的成 因,庞 国宏[ 为多因肝气 郁结,胆 1 】 认 气不利 ,横逆 克土所 致;王天虎[等认为情 志 内伤等 , 2 ] 使肝脾 。 肾功能受损 ,气 滞血瘀而成 ;王增 3 J 认为 ,发

下 半 月 刊
按语 :为 了弘扬国医大师名 医文化 ,学习国医大师 高尚 医德 ,传承 国医大师l 临床技 艺,特设此栏 目。请 广大作者参照本期文 稿 之 模 板 撰 写 论 文 。凡 此 类 论 文 ,均将 列入 “ 京 2 世 纪环 球 中 医药 网络 教 育 中心 十 二 五科 技 攻 关项 目 ( :2 C 2 T M0 1 ” 北 1 No 1 15 C 0 ) 中统一管理 ,欢迎 来稿 !
1 病 机 阐微
疫毒、嗜酒无度 、饮食不节 、疲倦过度和精神因素等 , 其病机 在 丁肝 、脾 、肾三脏功能失调 ,肝失条达 、脾 失 健运 ,以致气血瘀滞 ,壅结腹 中。裴 建锋『 6 ] 认为 ,本病 是 由于肝、脾 、肾三脏受病 ,气血水瘀积腹 内,使脉络 壅塞, 以致腹 部 日渐肿大而成膨胀 。其病机多为本虚标 实,虚 实互见 。而邓老认 为,尽管导致本病 的成因很多, 但其主 要病机为肝郁脾虚 。 《 故 杂病源流犀烛 ・ 肿胀源流 》 云:“ 膨胀 ……或 由怒气伤肝 ,渐蚀其脾 ,脾虚之极,故 阴阳不 交,清浊相混 ,隧道不通 ,郁 而为热 ,热 留为湿 ,

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的认识

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的认识

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的认识
前几天我陪朋友去看中医,那可真是一次让我对“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 有了深刻感受的经历。

朋友最近总是没什么精神,脸色也不太好,还老是觉得累。

我就陪着她去了我们这儿一个小有名气的中医诊所。

一进去,那股浓浓的中药味就扑面而来。

老中医坐在那儿,就像个隐居山林的高手,眼神平静又透着股神秘。

医生先是给朋友把脉,那手指轻轻搭在手腕上的样子,让我觉得特别神奇。

把完脉又看了看舌头,这时候朋友悄悄跟我说她有点紧张。

我就安慰她:“别怕,说不定一会儿就有办法让你恢复活力啦。


老中医说朋友这是气血不足。

他就开始讲啊,说气血就像汽车里的油,油不够了,车就跑不顺畅。

我在旁边听着,心里想这说法还挺有趣。

然后医生给开了些调理气血的中药,还叮嘱了一堆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从诊所出来后,朋友按照医生的话开始调整作息,早睡早起,还经常给自己熬一些补气血的粥。

过了一段时间,嘿,你别说,朋友的脸色慢慢红润起来了,精神头也足了。

这让我想到,小病的时候,就像身体里的小零件出了点问题,通过调理气血就能让身体这部“机器” 重新正常运转。

而要是大病呢,可能就是身体内部的整个系统失衡了,就需要从阴阳这种更宏观的角度去调整。

所以啊,“小病调气血,大病调阴阳” 这句话还真是蕴含着大道理呢。

以后我可得多注意自己的身体,争取让气血足足的,阴阳平衡,健健康康的。

那年邓铁涛这些药方救了钟南山女儿

那年邓铁涛这些药方救了钟南山女儿

那年邓铁涛这些药方救了钟南山女儿2003年国医大师邓铁涛,他领导的中医团队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的光辉战绩。

他所在的广东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到了四个零,即零死亡,零转院,零感染,零后遗症!确切地说,我们把抗击非典的头号功臣封给他也一点不为过。

据邓老介绍,非典期间,刚开始的时候,在钟南山院士呼吸病研究所里面,邀请了中医专家参与了会诊,但是并没有采用中医来治疗,结果第一阶段88个非典感染病例,死亡了10人,跟全球平均致死率差不多。

后来采用了中医,邀请了邓老等5位中医专家参与治疗,78个感染病例,只死亡了一个病人!这说明了,中医在治疗非典过程的功用,远远大于西医。

这一年在抗非典一线奋斗的医学专家钟南山院士的女儿钟帷月不幸也感染上了非典,钟帷月为运动健将,曾获得游泳全国冠军,钟院士就将女儿托给邓老用中医进行治疗,后来痊愈了。

不是钟院士不相信西医,他本身就是西医,但他也担心西医疗治后的后遗症,即肺部部的纤维化等。

而中医却是从根本上去根了。

所以钟南山院士,在SARS初期,面对SARS病毒手足无措的时候,发现中医治疗效果好,于是实事求是,向国内外介绍经验的时候,把中西医结合治疗放在了首位。

并因此钟院士特上门致谢邓老,并合影留念。

那么邓铁涛是用何方药治愈了钟帷月呢?非典期间邓老无私的公布全部治疗方药,现介绍如下:邓老治疗方案:1、早期多在发病后1~5d左右,病机以湿热遏阻,卫气同病为特点。

治疗上强调宣透清化。

常见证型有湿遏肺卫、表寒里热挟湿2型。

1)湿热遏阻肺卫证:症见发热,微恶寒,身重疼痛乏力,口干饮水不多,或伴有胸闷脘痞,无汗或汗出不畅,或见呕恶纳呆,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浮略数。

治法:宣化湿热,透邪外达。

方选:三仁汤合升降散加减。

药用:杏仁12g,滑石15g,通草6g,白豆蔻5g(打,后下),竹叶10g,厚朴6g,生薏苡仁20g,法半夏10g,白僵蚕6g,片姜黄9g,蝉蜕6g,苍术6g,青蒿10g(后下),黄芩10g。

邓铁涛使用黄芪的六种方法

邓铁涛使用黄芪的六种方法

邓铁涛使用黄芪的六种方法导读:邓老文中开篇即言,此文是学习王清任用黄芪的经验,并结合自己临床案例而作的归纳总结.读此文,可谓黄芪的用法,一览无余也.黄芪之妙用清代王清任善用黄芪,我师其法,用之得当,确有奇效,试作归纳,介绍如下.1.陷者举之重用黄芪以升陷,其适应证为脏器下垂(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肾下垂等).重症肌无力.肌肉痿软.呼吸困难.眩晕等属气虚下陷者.以上诸症皆因气虚下陷,升举无力,致使脏器提升不起而下垂;或清阳不升,诸阳不能汇于巅顶而眩晕;或宗气不充而难司呼吸出现呼吸困难;或肺气难支,吐故纳新受阻,朝百脉之职难司,四末失养而肌肉痿软无力.胃黏膜下垂者可用四君子汤加黄芪30克,再配枳壳3克以反佐,一升一降,升多降少.所以要用枳壳反佐,因胃属腑主受纳,胃气以降为顺,虽然黏膜下垂需升,但胃气需降,故重用黄芪补气升提以治黏膜下垂,而反佐枳壳以顺应胃气以下降,以促进胃黏膜之复原.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首乌.加首乌之意,一者在于引经,二者因胞宫冲任所系,全赖阴血所养,气得血养,血得气行,气血充和,冲任得调,所系之胞宫则能复其原位.若能配合针灸,加强冲任之调理,则取效更捷.重症肌无力,治以强肌健力饮,此方为自拟经验方,亦重用黄芪为主药.重症肌无力证候较复杂,除眼睑下垂外,可有复视,吞咽困难,语音不清,四肢无力,重者呼吸困难,大气下陷,危及生命.我认为该病的最大特点是肌肉无力,因脾主肌肉,故此是脾胃气虚之证,并由虚至损,且与五脏相关.治疗上紧抓脾胃虚损这一病理中心环节,重用黄芪以补气升陷,同时针对兼夹之证调理五脏,重补脾胃.以运四旁,促病痊愈.2."升"者平之此处言"升",血压升高也.高血压一病,肝阳上亢者为多,临床上多使用平肝潜阳.降逆熄风之品,但亦有不效者.我治疗气虚痰浊型之高血压者,则重用黄芪合温胆汤以治之.据《中药研究文献摘要》所载日本寺田文次郎等报告:"与其他六种可以注射的降血压制剂比较,证明黄芪的作用强大.虽然有的药剂可使血压有持续性下降的作用,但此种药剂大量使用后,可使动物衰弱."这一结论,从药理研究角度支持了重用黄芪可以降压.此外,我赞同以下的论点:血压之所以升高,是身体自我调节的一个信息,是内脏阴阳失调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当然,高血压经久不愈,进一步可引起心脑肾之病变,西医正因为注意高血压对心脑肾病变的影响,故以动脉血压指标作为辨病诊断的根据,作为治疗的对象,而千方百计地寻找降低血压之药品.近年有些学者,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重新评价这个观点,认为血压升高的原始动因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其中尤以心脑肾为重要.这三个器官血流需求量很大,当心脑肾血流供求不平衡,发生血压升高,升高血压对维持上述器官的血液供求量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而血压长期升高的严重后果,也主要表现在这三个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既然血压升高的深一层本质是血流供求的不平衡,而血压升高本身,又是体内为着克服此种不平衡的代偿反应,而所作的努力还不尽善和不成功,于是才有导致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持续存在.血压升高并不纯粹是消极的病因病理破坏,不应当是治疗压制的对象,它被看成是治疗的服务对象和依靠对象,治疗若从帮助改善血流供求关系,帮助血压升高所要去实现的调节反应,因势利导,促其成功,则不需要再有高血压反应的持续激起.这一论点正道出了治气虚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就在于调节脏腑阴阳之平衡,改变"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严重脱节"的局面,促使"血压升高的血管反应"缓解而达到降压之效果.这就是重用黄芪以降压之机理所在.对于高血压危象,我常用针刺太冲穴(双),重用泻法,留针三四十分钟,根据情况一天1-3次治疗,并加服中药,多数取得较满意之疗效.中医治疗中风之针刺疗法,往往就因能疏通经脉,平调气血阴阳而调整血压,收到迅速治疗的效果.这亦是上述机理的有力佐证.怎样解释黄芪降压与升陷之理?有人会想到中药往往有"双向作用",故黄芪又能升提又能降压.如何掌握升降之机?我的体会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为什么药理研究只得一个降压的结果?因为动物实验都是大剂量用药进行研究的,所以得出降压的结果.我治疗低血压证,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的分量不过15克.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我喜用黄芪合温胆汤,黄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诚然,论方剂补中益气汤除了黄芪之外还有柴胡.升麻,可使升提之力倍增.在重用黄芪降血压时亦可加潜阳镇坠之品,效果当然更好,但不加镇坠药亦有降压作用,这是可以肯定的.曾会诊一中风患者,偏瘫失语而血压偏高,辨证为气虚血瘀之证,处方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照方用四两,该院西医生对黄芪四两有顾虑,拟加西药降压,晓之以理,照方服药后血压不升反降,乃信服.虽说黄芪重用可以降压,有证有据,但黄芪仍然是益气升阳之药,这一点不可不加以注意.如果辨证为肝阳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亦想用几两黄芪以降压,则犯"实实之戒"了!慎之,慎之.由此可见,药理学之研究目前尚未能为我们解答全部之问题,仍须辨证论治.3.攻可补之张锡纯认为,黄芪之升补,尤善治流产崩带.但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我的经验.死胎之于母体,已转变为致病之物::"邪",病属实证.自宋代以来,妇科方书,下死胎习用平胃散加朴硝.平胃散是健运胃肠湿滞的主方,苍术猛悍为健运主药,厚朴陈皮加强行气燥湿之力,加朴硝以润下.前人认为,"胃气行则死胎自行,更投朴硝则无不下矣".明代以后,《景岳全书》提昌用脱花煎催生与下死胎,此方以行血为主,兼用车前.牛膝以利下.平胃散着眼于气滞,脱花煎着眼于血瘀.我曾治一气阴两虚之胎死腹中之患者,初用平胃散加芒硝,并配合针灸,后用脱花煎,皆因药证不符而未效,再经仔细辨证,借用王清任治产难之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120克,外加针灸,1剂而死胎产下.开骨散是以宋代龟甲汤加川芎而成,明代又名加味芎归汤,此方重用当归.川芎以行血,龟板潜降,血余炭引经而止血,本方不用攻下药和破血药,故明代以后多用以治难产.清代王清任认为,本方治产难有效有不效,缘于只着重于养血活血忽视补气行气,故主张在开骨散的基础上,重用黄芪以补气行气,使本方更臻完善.此例何以用加味开骨散取效?缘患者妊娠八月,胎动消失七天,诊其舌淡嫩,剥苔,脉大而数,重按无力,更兼问诊知其妊娠反应较甚,呕吐剧烈,食纳艰难,致使伤津耗气,病虽实而母体虚,本不任攻下,故用平胃散加味和脱花煎无效.傅青主指出:"既知儿死腹中,不能用药以降之,危道也;若用霸道以泻之,亦危道也.盖生产至六七日,其母之气必甚困乏,乌能胜霸道之治,如用霸道以强逐其死子,恐死子下而母亦立亡矣.必须仍补其母,使母之气血旺,而死子自下也".实践证明,傅氏这一论点是正确的,为下死胎另辟路径.傅氏主张用疗儿散治之,我用加味开骨散取效,可算异曲同工.当时龟板缺货未用.此例说明重用黄芪可下死胎.这是寓攻于补之法也.4.瘫者行之对于偏瘫.截瘫等属于气虚有痹者,补阳还五汤是一张特别著名的效方.它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张锡纯虽然批评了王氏对于治疗半身不遂过于强调阳气不足之说,认为实证有虚也有实.补阳还五汤用之要得当.但张氏不能不说:"补阳还五汤其汤甚妥善也."我曾用此方治疗各种脑血管意外后遗症属气虚血瘀之偏瘫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有恢复五成的,也有恢复八九成的.曾治一例严重截瘫的女性青年,就诊时已卧床数月,两腿消瘦,自膝下皮包骨头,需人搀扶起坐,坐亦不能持久.我乃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之,黄芪初用120克,最大量时用至200克,服药八个多月,并经艰苦锻炼,已能杖一拐杖缓慢行进,一年后参加工作,两年后能去掉手杖跛行,后结婚生一子.我体会使用补阳还五汤需要注意两点:一者辨证须是气虚血瘀之证;二者黄芪必需重用至120克,不宜少于60克方效,其他药味也可略为增加,但决不能轻重倒置.5.表虚固之李东垣认为,黄芪能补三焦又能实卫气.卫气者,温分肉而充皮肤,肥腠理而司开合者也."实卫"就是"固表".自汗一证,玉屏风散为疗效确切的名方.我体会此方不但治自汗,一些盗汗属气虚者亦适用.为了方便,常用汤剂,其分量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防风用量少于黄芪,白术的量是黄芪与防风的量之和(其理见"玉屏风散").治自汗盗汗兼阴虚者,我喜用玉屏风散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加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若汗出特多者加麻黄根10克.治疮疡烂肉,黄芪也是一味重要药物,曾会诊一患者,腋下肿瘤摘除之后,伤口久不愈合,不断渗液,一天要换多次纱布.用补益气血之剂重用黄芪30克后渗液减少,不到半月而伤口愈合,此黄芪内托之功也.小儿疮疖,逢夏则发,此伏彼起.实不少见,亦甚棘手.一军医小孩,自两岁开始,夏季疖疮发作,用抗生素稍好.稍好又发,反反复复,此伏彼起,至交秋乃愈.如是者三年,乃求助于余,时正六月,小孩满头疖疮,人虽不瘦而面黄唇淡,舌胖嫩,苔白,脉细,此正气虚不能抗御病邪所致,拟扶正祛邪,标本同治.处方:黄芪.皂角刺.青天葵.野菊花.浙贝.银花.蒲公英各9克,陈皮.白术.甘草各6克,茯苓.绿豆.炙甘草各12克.服四剂,疖疮乃不再起.其父翌年一月求治断根,为处预防方:黄芪9克,防风.甘草.浙贝各6克,陈皮.白术.蒲公英各12克,嘱其于四月开始,每周两剂.此后疮未再发.6.证须审之我虽喜用黄芪,但黄芪到底是药,不是粮,用之对证则效,用之不当则害人.余曾治一肺结核病人,于养阴除痰药中加入黄芪9克,一剂额部发热,两剂全面发热,三剂颈面均热,撤去黄芪热自消失.又治一中风患者,药后头皮发痒,体温增高,误以为外感,改用辛凉解表之剂,一剂退热,再用黄芪90克,又再发热,右上肢活动反而退步,乃知辨证不当.细想患者脉虽虚大,但舌苔厚腻而舌质不胖亦无齿印,此证痰瘀比较,痰湿重于血瘀,改用祛痰为主,稍加祛瘀之药,以五爪龙代黄芪,证遂好转.对于使用黄芪的指征,我认为舌见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部弱,再参察有否其他气虚之证候,便可考虑使用.至于用量之多寡,则要时时留意证侯之变化,切戒墨守成规,刻舟求剑.本文选自《国医大师邓铁涛》。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治情志病

中医调理情志病“情志病”的一个意思是指临床症状表示为精力状况平常的疾病,比方大部分的精力疾患;但更深一层的寄义,则指与情志身分相干的病证,个中许多病没有显著的精力状况方面的症状表示,要留意个中与精力身分有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七情致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惊.恐”.并分属于五脏,五脏藏有五神,即肝“在志为怒”藏魄,心“在志为喜”藏神,肾“在志为恐”藏志,以七情,五志,五神与五脏相配应,用来解释人的情志活动是以脏腑作为心理基本的.可见,人的七情活动是对客不雅事物刺激的反响.五脏和人体的情志变更有着亲密的关系,这就是中医说的五脏“在志”.所谓“在志”,指的就是五脏和五种情志之间的接洽.这五种情志分离是喜.怒.忧.思.恐,它们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是: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 五脏为什么会和情志有关系?在“五脏开窍”中我们曾讲到,五脏经由过程五官来达到和外界交流信息的目标,五脏依据外界信息的变更随时调剂自身的功效状况以达到和外界相顺应的目标,情志变更就是外界信息导致人体产生的精力意识活动.这种精力意识活动,其实也是五脏在外界信息影响下对自身活动进行调节的成果,是以,我们可以认为,情志活动是五脏所藏精气的变更成果. 既然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所化生,那么过度的情志活动势必对人体的五脏精气造成影响和毁伤.我们往往会有如许的领会,在发怒或情感不高兴时会认为两胁或肝区胀痛,在思虑过度的情形下会消失饮食不喷鼻.胃脘饱胀等症状,这些其实都是情志对五脏精气造成毁伤所致.依据五脏和情志的对应关系,任何一种情志的过度刺激都邑导致响应脏腑的毁伤.具体来说,过喜则悲伤,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反过来讲,因为喜.怒.忧.思.恐分离是五脏精气所化生,所以,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也会影响人体情志的变更.如心中精气有余,则会喜笑不休;心中精气缺少则会哀痛易哭.心神不宁.焦炙掉眠.肝中精气有余,则会浮躁易怒,甚则狂躁不安.打人毁物;肝中精气缺少,则会情志抑郁.心境不舒.肺中精气缺少则会消失多愁善感.忧闷难解,甚则哀痛不止.脾中精气缺少,则易于多虑多疑.肾中精气缺少,则多恐易惊. 情志变更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表现了情志活动对五脏的影响,也给我们供给了治疗情志疾病的新思绪,那就是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某些精力性疾病.将人的情志变更和五脏功效.体内精气慎密联合在一路,使人的情志活动不再以一种单独的精力意识活动而消失,这是中医对情志的奇特的熟习.经由过程这种熟习,中医创造了多样而有用的情志类疾病的治疗办法.对外界信息能产生情志反响是人差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点之一,不合的外界信息会使人产生不合的情志变更.如碰到高兴的事会笑,碰到悲伤的事会哭,碰到恐怖的事会畏惧.重要等,个中比较罕有的情志变更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中医将它们称为“七情”.七情中的悲和忧性质类似,恐与惊性质类似,所以中医又把七情进行归纳归并,最后形成喜.怒.忧.思.恐这五种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情志变更,称之为“五志”.情志的变更往往是外界信息影响下五脏精气产生变更的成果,是以,情志是物资的,它是物资活动变更的产品,而影响情志变更的就是五脏精气.五脏是人体五个藏精气的仓库,五脏又经由过程五官和外界进行亲密的接洽和接触,外界的信息经由过程五官传递给五脏,五脏再依据外界的信息不竭调剂自身精气的储存和活动状况,使人体随时和外界相顺应.在五脏的自身调剂进程中,五脏所储藏的精气也在不竭地产生活动和变更,这种精气的活动变更表示在内就是脏腑功效的转变,表示在外就是各类精力情志的反响.比方说,我们受到忽然的惊吓,在消失心跳加速.肌肉压缩.汗腺排泄增长等脏腑变更的同时,也会产生惊骇的情志变更.所以,对情志的变更,我们可以看作是五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与外界相顺应的变更和活动. 中医在“整体—均衡”的研讨思绪指点下,在长期的临床不雅察和实践中发明,五志和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如许的:喜和心相干,怒和肝相干,忧和肺相干,思和脾相干,恐和肾相干.也就是说喜是心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怒是肝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忧是肺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思是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恐是肾脏精气在外界刺激下的变更活动.如许,人的情志变更就和人体五脏精气有了直接接洽关系,情志变更不再是一种单独消失的意识活动,而是人体内涵物资在精力意识上的外在表达.这也让情志活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意识范畴的变更,可以经由过程体内五脏精气这个具体物资来具象化和物资化.我们既可以经由过程情志的变更来推想体内五脏精气的充足程度和活动状况,也可以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实现对情志的转变,而这无疑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卓著看法和发明. 既然五脏精气的活动变更产生了喜.怒.忧.思.恐等情志变更,那么情志变更也就必定要消费五脏的精气.在正常的情志活动中,对五脏精气的消费,机体可以经由过程自身的调节和补养加以恢复,所以对人体不会造成特此外损害.但假如情志活动过于剧烈或过于持久,对五脏精气的消费就超出了人体自身调节的才能和规模,这就会导致五脏功效的掉调而产生各类各样的疾病.依据上面五志和五脏的对应关系,我们很轻易就可以知道,过喜就会损耗心脏精气,导致心脏功效掉调;过怒就会损耗肝脏精气,导致肝脏功效掉调;过思就会损耗脾脏精气,导致脾脏功效掉调;过忧(悲)就会损耗肺脏精气,导致肺脏功效掉调;过恐就会损耗肾脏精气,导致肾脏功效掉调.因为过激或过久的情志活动所毁伤的是五脏的精气,所以在导致五脏功效掉调的同时,也会导致体内精气的活动状况受到影响和损坏,消失各类病理现象.具体来讲,情志对五脏精气活动状况的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形:怒则气上.我们都邑有如许的阅历,在大怒或极端朝气时,人会有头晕脑胀.头重脚轻的感到,甚至有许多因发怒导致脑溢血而逝世亡的实例,这就是怒则气上的寄义. 喜则气缓(涣).正常情形下,喜是对身材有益的一种情志活动,也可以称其为“良性格志”,它能起到缓解精力重要.舒服情感的感化.但是喜乐过度或是暴喜则会导致心气散漫.神不守舍.精力不分散.掉神狂乱,甚至神气灭亡而逝世亡.在《说岳全传》中,牛皋因活捉了金兀朮而过度高兴,最后大笑而亡,恰是暴喜过度导致心气耗竭的喜剧. 悲则气消.哀思可以使人的精气耗散,所以在哀思情感事后,人往往会认为脆弱乏力.精力疲惫. 思则气结.思为脾中精气的活动变更所生,过度思虑会毁伤脾中精气.而脾中精气最重要的功效则是对饮食的运化,所以过思常会导致人体的消化接收功效的降低,消失胃脘胀闷.纳食不喷鼻.嗳腐吞酸等胃肠动力迟滞的症状,中医称这种迟滞为“气结”.惊则气乱.在受到惊吓时,我们会消失心悸心慌.犹豫不决.惊慌掉措等反响,这就是“惊”这种情志刺激导致体内气机杂乱的成果. 恐则气下.在片子或电视中,我们常会面到一小我因极端恐怖而消失大小便掉禁的场景,这就是因为恐导致气机下陷.这些情志变更对人体脏腑以及精气活动状况造成的影响,中医也称为“七情内伤”.过度的情志刺激导致的疾病,我们最熟习的生怕就是“范进中举”了.当屡试不中的范进得知本身中了举人的新闻后,神志开端平常,旁人怎么也不克不及使他安静下来.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刻,有人请来了范进的丈人胡屠户.胡屠户是个杀猪的,范进平昔最怕的就是这位丈人.他丈人来了之后二话不说,眼睛一瞪,顺手给了范进一个耳光,受到惊吓,范进的神志也就恢复正常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有着必定的接洽关系,一种情志会对别的一种情志产生抑制和制约感化,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情志之间消失着这种“相胜”关系还得从情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谈起.前面我们讲到的五脏之间的相克关系,那就是心克肺.肺克肝.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所谓克,也就是抑制和制约的意思,五脏相克,也是指五脏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五脏的相克使五脏成为一个互相制约的整体.而情志活动作为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天然也受到五脏互相制约关系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情志之间的互相制约关系,这在中医上称为“情志相胜”.依据五脏相克的关系,对应到情志上就是:喜胜忧(悲).忧(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范进中举”故事中所用的办法恰是“情志相胜”中的“恐胜喜”,应用他对丈人的恐怖心理来治疗他因过喜而造成的神志掉常,从而使神志恢复正常. “情志相胜”理论的提出,给情志疾病的治疗供给了更多的办法.在中国金元时代,就有一位善于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情志疾病的大夫,他被后世称为“攻邪学派”的创始人.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涯在1156~1228年.临床治病中,他对“汗”“吐”“下”三法的运器具有独到看法,并积聚了丰硕的经验,对中医学的“祛邪学说”的成长作出了不成磨灭的进献.此外,他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也多有施展,善于应用以情治情的治疗办法,奇妙地治愈情志身分导致的疾病.对中医的情志相胜理论,他有着更深刻的阐述和施展,他认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痛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逝世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凌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凡此五者,必诡谲诈怪无所不至,然后可以动听耳目,易人视听.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个有关他治病的小故事,从中也可以得到许多对情志疾病治疗的启示. 当时的息城司侯据说父亲逝世于强盗之手,过度哀痛,大哭了一场之后就认为心下痛苦悲伤,痛苦悲伤一天比一天轻微,并逐渐形成结块.一个月后,结块有一个杯子般大小,外形就像倒放在桌子上的杯子,痛苦悲伤难忍,多方用药,都没什么后果,最后请张从正来诊治.张从正问清了起病的原因之后,想了个治疗的办法.他从巫师那边借来道具,扮起巫师来,一手持桃木剑,一手拿着朱砂画的符纸,并且在口中念念有词:“天灵灵,地灵灵,太上老君速速如律令……”患者看到他这个架势,不由得舒怀大笑,过了两天,心下的硬结就逐渐散开,疾病治愈.后来,患者问他,为什么没吃药病就好了.张从正告知患者,这就是《内经》上说的“喜胜悲”这种情志治疗办法.因为喜是心脏精气的变更活动,心在五行中属火,而悲是肺脏精气变更活动的成果,肺属金,火能克金,所以,喜悦情感能抑制悲忧的情感,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标. 第二个故事是讲的是一个过度思虑导致掉眠的患者.这是一个巨室的妇人,日常平凡就多思,两年来都无法入睡,吃了许多的安神药都没有疗效.她丈夫听人说张从正治疗这类疾病很善于,于是就请张从正前来给老婆诊治.张从正问了起病的原因,并把了脉,静静对患者的丈夫说,要治好你老婆的病,还须要你的合营.丈夫问,要我如何合营呢?张从正说,我要想办法使你老婆发怒,你只要照我说的办就行了.说完,他大声对妇人说,要五十两银子做诊金,还要好酒佳肴接待我吃上三天,我才干给你治病.说完向患者丈夫使了个眼色,丈夫连声说好.在接下来几天里,张从正尽管喝酒吃菜.谈天取乐,涓滴不谈论妇人疾病的治疗,妇人的丈夫也和张从正一路喝酒谈天,似乎也忘了还有他老婆在等着治疗.如斯吃喝了三天后,张从正也没给妇人看病,拿了五十两的诊金就不辞而别了.那妇人看张从正吃喝了三天,不单没给本身治病,还拿走了五十两银子,本身的丈夫似乎还一点事都没有,基本不再提治病的事,禁不住发上指冠,大骂起张从正和本身的丈夫来.骂了一通后她认为疲惫了,竟然沉沉睡去.这一睡就是睡了七八天.妇人的丈夫还有些放心,但张从正给患者检讨事后说,你宁神,没事,病人脉象懈弛,让她天然醒来病就好了.患者醒来后,困扰她两年之久的掉眠症就好了.这时丈夫才告知他老婆,是张从刚要有意让她朝气,经由过程“怒胜思”这种办法来治疗她因过思而导致的掉眠症.妇人这才急速向张从正申谢,张从正也笑着说,今后还要留意不要过度思虑,不然病情还会重复,说完就奉还了先前拿的五十两银子,又吩咐了一些日常留意事项就离去了. 还有一个故事则解释张从正在应用“情志相胜”法治疗情志疾病的同时,他还标新立异,创造出奇特而有用的以情治情的办法.一个妇人,在旅途中碰到有强盗来客栈掳掠,并且还火烧客栈,妇人是以受到很大的惊吓.回到家后,她只要听到声响,就会畏惧到掉去知觉为止.因为妇人的疾病,家里的佣人们走路时都得当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到这个女主人.家里为她请了当地的许多名医,大夫都认为是心神不宁所致,于是用定志丸.珍宝.人参.朱砂等药物治疗,但治疗了一年多都没有奏效.这时,病家邀请张从正前来治病.张从正懂得了患者的发病进程后说,这个病是因为惊骇而引起,要治疗,必须要先去掉落患者惊骇的病因,这不是药物能取效的,而是要让患者逐渐对外界的响动和声音习认为常,习认为常了,见责不怪,病就好了.若何让病人对外界的声音习认为常而不认为惊怕呢?张从正让患妇坐在高高的椅子上,让两个侍女各抓住患妇的一只手,在妇人所坐的高椅前面正中放一个矮的木茶几,并叫谁人妇人看着这个木茶几.这时,张从正拿起一个木锤猛地击打这个木几.妇人听到声音后又大惊掉色,张从正于是对妇人说,你已经看到了,是我用木锤敲打茶几发出声音,这有什么好怕的呢?妇人闻听,认为有理,恐怖心理稍稍减退.这时,张从正又说,我如今要用木杖来敲打门,你看这可不成怕.说着,便用木杖在门上击打了数下,妇人见状对声音的恐怖感又削减了几分.张从正见她对声音的恐怖感已经大大减轻,又叫人暗自击打妇人面前的窗户.第一次敲时,妇人照样有些害怕,身子猛地一抖,但过了一会,看到本身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害,便慢慢镇静下来.当第二次敲窗户的声音传来,妇人已经不畏惧了,第三次再敲,那妇人竟笑出声来,对张从正说,是谁这么无聊,在我面前敲窗户玩.张从正这时也笑着说,恭喜夫人,你的病已经好了.患者家眷还不宁神,怕她只是临时的好转,于是夜里派家丁在妇人房外击打门窗,从晚上一向到第二天凌晨,妇人都没有被惊醒.病家问张从正,这是什么治法?张从正说,《内经》有句话叫“惊者平之”,“平”的意思有两种,一是使之平息,二是使之平凡化.因为一小我对习认为常的器械是不会认为惊怕的,我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逐渐习惯,从而解除她的畏惧情感.我把矮木几放在她面前,让她往下看的目标,是因为惊怕是神志上越的表示,而往下注目,则可以使神志内收,以平息她的惊怕情感,是以能治愈患者对声音平常惊怕的疾病. 经由过程情志之间的制约关系,用一种情志活动来治疗另一种情志引起的疾病,这是中医学对情志疾病的创造创造.此外,将情志活动和人的五脏精气有机联合起来,也为情志活动的药物治疗供给了新的思绪.依据五志和五脏精气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将各类情志疾病和五脏精气有余或缺少直接挂钩,经由过程调节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各类情志疾病. 如喜笑不休是心中精气有余的成果,可以经由过程泻心火来治疗;哀痛不已是肺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补肺气的办法来治疗;浮躁易怒是肝中精气过旺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泻怒气的办法来治疗;思虑难解是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健运脾土的办法来治疗;易吃惊怕是肾中精气缺少的表示,可以经由过程填精益肾的办法来治疗.我们再来看几个前人经由过程药物治疗情志疾病的例子. 张从正途过亳州时,碰到一个妇人,喜笑不止半年余,当地大夫都一筹莫展.张从正将盐块烧红,放冷后研细,再用河水一大碗,同煎四五沸,等水温适合时,让病人饮下,并用钗探咽喉,使病人吐逆,吐出热痰五升,再用解毒汤(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患者服用数日后,喜笑逐渐停滞,恢复正常.喜笑不止为心中精气有余,盐息争毒汤都是泻心火之药,经由过程一吐一泻而使心火得平.喜笑得止. 也有许多关于和张从正同为金元时代四大名医之一的朱丹溪治疗情志疾病的记录.如朱丹溪治疗一个妇人,年十九岁,平昔多怒,性质浮躁,有一天忽然大叫一声而昏厥曩昔.家人匆忙请朱丹溪来治疗,他认为,平昔多怒而浮躁,则标明肝气有余,今发生发火是因怒则气上,气血上冲头子而导致神昏不醒.于是用喷鼻附.川芎.甘草.童便.姜汁煎药,兼并服用青黛.人中白.喷鼻附研粉做成的药丸.一剂服下患者就逐渐清醒,再用导痰汤加黄连.喷鼻附.生姜煎服,吞当归龙荟丸而治愈.怒而发厥是肝气有余.气火上冲所致,所以朱丹溪用喷鼻附.川芎.青黛.童便.当归龙荟丸等清怒气之药使患者怒止神复,而疾病得以治愈. 宋代时一个妇人无故哀号不止,家里人认为是鬼魅附身,请了许多的道士做法事,可是基本没什么后果,后来在他人的推举下请名医许叔微前来诊治.许叔微说,这不是鬼魅所致,是肺气虚的缘故,治疗当以补益肺气的办法,肺气充足而悲戚自会停滞.于是给处方用甘麦大枣汤(甘草.淮小麦.大枣),连服14帖而愈.有人问他,既然是肺气虚,为什么要用补脾药呢?许叔微答,这就是虚则补其母的道理呀.肺属金,脾属土,土能生金,所以补脾就能使肺气逐渐充足(可以参阅第三章中有关内容),从而治愈患者的哀号不止的疾病. 从以上几则古代医家的医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医经由过程对五脏精气的补泻治疗了许多的情志疾病,并且疗效不错,中医这种将五脏精气和神志变更慎密接洽起来的研讨思绪和办法,无疑是准确而科学的.并且从上面的医案也不难看出,情志疾病多为妇女所好发,这和古代妇女的地位低下,往往轻易产生愁闷.多愁善感等情感有必定的关系,再加上妇人自身月经的周期性变更,也轻易对情感造成必定的影响,这也是妇女情志疾病的发病率远远高于须眉的原因之一. 上面讲到的喜.怒.忧.思.恐五志除了会影响到五脏的精气和功效,当这五种情志变更到了必定程度时,还会消失质的变更,从而成为一种“内火”,对人的全身的均衡造成影响和损坏,导致五脏机能掉调,从而产生各类疾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五志过极皆化火”的理论.所谓内火,现实上是指各类身分导致的人体内涵脏腑机能亢进而消失的病理状况,个中情志身分与“内火”的产生有侧重要的关系.“内火”在临床上罕有的症状有:面红目赤.心烦掉眠.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当“五志化火”的情形消失,我们的治疗也应当以泻火为重要的原则. 经由过程上面的介绍,我们懂得到人的情志活动和五脏之间的精气消失着亲密的关系,不合的情志活动,不单受到五脏精气的盈亏程度及其活动状况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到五脏精气的盈亏及其活动状况.并且,因为情志活动是五脏精气活动的成果,所以不合的情志之间也消失着互相抑制和制约的感化.将情志与五脏精气这个物资基本慎密接洽在一路,使情志活动不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力活动,而是一种可以断定.可以掌控的物资的活动,这就使我们可以经由过程调节和补泻五脏精气的办法来治疗情志疾病.“情志相胜”这种奇特的治疗办法,也丰硕了我们治疗情志疾病的办法.。

问题探讨热爱中医,传承文化

问题探讨热爱中医,传承文化

【问题探讨】热爱中医,传承文化(一院温俊茂,2013年10月30日)国医大师邓老曾经说过“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走向世界的中国第五大发明。

中医是以人为本的医学,仁心仁术是未来医学的最高境界J邓老的这番话阐明了他对中医学发展的信心及憧憬,也寄托着邓老对青年学子的殷切希望。

而现在,我们中医院校的很多同学认为中医就业率低,就对中医失去信心,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这八个字不但是我们大学精神的象征,而且是广中医人无悔的信念。

“中华文化煜千秋,岐黄大道,杏林毓秀,朝夕尽风流。

”应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既然选择了在中医学的殿堂挥洒青春的汗水,那么就勇敢的升华人生的意义一一埋首岐黄,回归中医。

博大精深,影响深远中医学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充满了中华民族的灵性,是古代医学科学体系,从产生到发展充满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创性思维。

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天人相应”的思想使中医把有生命的活人作为研究对象,把人看成整体的人,自然的人,社会的人,有思想感情的人,所以中医理论的产生是来源于口尝身受的临床实践,因此,也具有天然的合理性。

生理上产生了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精神等独特概念;病因上出现了六淫、七情说;病机上产生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说;诊断上形成了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在治疗上提出了“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先进思想,创造了针灸、按摩、气功……等非药物疗法;对药物的运用提出了“四气五味”、“性味归经”的药性,创造了方剂配伍理论,使中医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

并且,在宋代传入东南亚诸国以后,衍生出朝鲜医学、日本汉方医学和越南的东方医学,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卫组织曾郑重向世界各国推荐“中医药是世界传统医学的榜样:培养思维,树立信心众所周知,中医学深受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不断吸收哲学成就来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

邓铁涛:中医界的护城之盾

邓铁涛:中医界的护城之盾

邓铁涛:中医界的护城之盾邓铁涛老中医在104岁高龄驾鹤西去了,相比邓老,我们是中医界小辈中的小辈,按说,是没资格追念邓老的。

我们既不是他的弟子,又不是他的徒孙,写了,显得我们有攀亲带故的嫌疑。

可是要不写呢,请诸位登陆“知乎”,看看某些人网上对邓老的谩骂,倒要一棍子将邓老功绩抹杀才如意。

值此邓老千古之时,网上居然还有这么多不合时宜的刺耳声音,实在让人问不知不爽。

所以,我们一定要写。

不动笔去写写这位老先生,倒显得我们这些中医后生麻木不仁;不动笔去写写这位中医界的护城之盾,倒显得我们这些后生对这个行业没了最后一丝的热爱和执着;不写写这位老先生,倒让一群无耻西医越发群魔乱舞。

01在当代,活着的或者死去的老中医里,堪称泰斗级别的非常多,可是能担当“护城干将”之称号的,却非邓老一人莫属。

这绝非溢美之词,凡中医界的同行,但凡知道点近代史,但凡对中医过去一百年沧桑风雨路有一点基本的了解,你就会就知道邓老先生是如何凭一生努力,为我们这些执业的中医挡掉了无穷非难、刁难、责难、欺压,创造一个良好的执业环境。

所以,我觉得他是中医界的护城之盾,接下来,我们一起从更细微的历史深处,看看他一生为中医的努力。

021916年农历十月十一,邓铁涛出生了。

祖父邓耀潮给他取名:锡才。

锡,在中国古代汉语里,通赐,即上天赐予的才子。

C over P eople封面人物本栏目冠名:东莞鸿企机械有限公司邓锡才的祖父是药行的股东,经营中药事业多年。

而他的父亲邓梦觉,却比经营中药更进一步,做了中医。

在邓锡才很小的时候,便看到父亲给人治病。

那时他才9岁,广州流行干霍乱,得病者腹痛如绞,想呕吐但吐不出来。

父亲给病人开王孟英的蚕矢汤,只一剂药的疗程,便豁然痊愈,曾有一段时间,邓家诊所求治者盈门。

除了干霍乱,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还流行缠喉风,现在看来是腭扁桃体肿大,症状是喉咙红肿热痛,甚至肿到不能语言、吞咽困难的地步,这在清朝、民国时代算是急性热性病。

一次,香港一个病患患此病专程来广州就诊,邓梦觉开的是《重楼玉钥》中的金钥匙方,成分包括火硝、冰片、雄黄、硼砂等,这些药呈粉末状,父亲开完药,小邓锡才就负责用竹管给病人吹喉。

悬壶一世济苍生

悬壶一世济苍生
“邓老将个人命运与中医药事业紧 密相连,年逾古稀,依旧牵挂着中医药 事业的发展。”在邓铁涛的追思会上,广 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 主任刘凤斌回忆,在 2010 年和 2011 年 两 次 脾 胃 病 科 主 办 的 学 习 班 上 ,已 经 95 岁高龄的邓老还出来授课,每次讲 课近 1 小时。
“西方经验告诉我们,基于‘已病’ 的卫生体系,即便富如美国,也支持不 了日益增长的天文数字般医疗开支。” 广州中医药大学刘小斌教授说,邓铁涛 毕生都在推动中医药“治未病”。他认 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即 “ 治 未 病 ”理 念 ,在 这 方 面 中 医 大 有 可为。
“我们把世界医学的第一道防线, 从医疗医学提高到健康医学。我们的 目 标 不 是 治 病 ,而 是 防 病 ,使 人 人 健 康。”邓铁涛曾表示,要培养信中医、用 中医、疗效显著的“铁杆中医”。
16 人 物
一代国医邓铁涛——
悬壶一世济苍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庞彩霞
2019 年 1 月 10 日上午,104 岁的 邓铁涛溘然长逝。作为中华全国中医 学会常务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 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老中医,全国 首届国医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邓铁涛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邓铁涛的弟子、广东省名中医、 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邹旭回忆, “非典”期间,和他同在医院工作的妻子 受到感染,是第一批感染者。邓铁涛得 知后,根据其病情症状,提出了处理意 见,并强调必须停用抗生素与激素。
“别人的方法是杀病毒,他提倡的 方法是扶正祛邪,中药注重益气健脾渗 湿,结合疏风清热解毒。”邹旭遵循老师 的 治 疗 方 法 ,6 天 后 ,他 的 妻 子 痊 愈 了。同时,邓老也叮嘱其他人,要有充 足睡眠,多晒太阳,每天锻炼身体,多出 汗,保存体力以预防非典。

邓中甲教授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肿瘤经验浅析

邓中甲教授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肿瘤经验浅析

CJCM 中医临床研究 2018年第10卷第19期 -77-邓中甲教授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肿瘤经验浅析Experience of Professor Deng Zhongjia for treating tumor withthe Wendan decoction赵建军(保定市满城区人民医院,河北保定,072150 )中图分类号:R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19-0077-证型:IAD【摘要】邓中甲教授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具有多年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治疗理念及用药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本文仅就邓中甲教授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肿瘤的学术见解及临床案例进行探讨,以期对肿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邓中甲;加味温胆汤;肿瘤;临床经验【Abstract】Professor Deng Zhongjia is one of the Sixth Batch of guidance teachers for the academic experience of the old Chinese medicine experts, he has many years of clinical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 in TCM, and has formed a unique treatment concept and the idea of Chinese medicine application, nd a significant clinical effect was obtained. In this article,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Deng Zhongjia for treating cancer with the Wendan decoction (加味温胆汤) was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related research in clinic.【Keywords】Professor Deng Zhongjia; The Wendan decoction; Tumor; Clinical experience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19.033邓中甲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方剂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教学科研及临床40余年,临床善用经方,对多种疾病均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尤其对于肿瘤的治疗独树一帜,疗效颇佳,笔者曾有幸侍诊师侧,深感获益良多,现将跟师期间所得邓老应用加味温胆汤治疗肿瘤的部分经验浅析如下,以供各位同道借鉴。

邓铁涛教授辨治脾胃病特色探讨

邓铁涛教授辨治脾胃病特色探讨

邓 铁 涛 教 授 辨治 脾 胃5 ) ( 广 州 中医药 大 学第 一附属 医 院 , 广东 广 州
摘 要 :介绍邓铁涛教授辨治脾 胃 病的经验与特 色, 主要有病证结合, 治病必求于本; 五脏相关, 平调脏腑功能; 详查细
断, 三 因制 宜而 治 ; 多法齐用 , 重视 药 对 成 方 , 取 得 较 好 的 临床 效 果 。
为本 的学术思想 。另一方面 , 主 张以中 医理论 为指导 , 结合 现代 2 . 1 重视调和脏 腑功 能 邓老认 为, 每个脏 腑都有其 生理特性 ,
医学 , 深入到微观世界进行辨证论治 。
遣方用药必须照顾到脏腑 的功能特点 , 调和脏腑阴阳。如 胃腑在
1 . 1 治病不忘护正气 邓老认 为 , 正气为本是 中医学 的一个 基本 生理上有其 独特 的特 点 , 一方 面 , 胃主通降 , 应保持 胃气 通畅 , 另
观点 , 《 内经》 有云 “ 虚邪贼风 , 不得 虚 , 不能独伤人 ” , 在疾病 的治

方面 , 胃喜润恶燥 , 应注意保 护 胃中津液。邓老认为 , 在慢性 胃
疗上 , 应着 眼于根本的 、 始 动的关键 环节 。辨清标本 , 始能看 清疾 病 中, 因脏腑功 能较差 , 故培补 不能 急于求成 而骤投 大温大补 之 病本质 。在慢性消化 系统疾病 中 , 邓老视脾 胃亏虚为发病 的关键 厚剂 , 否则 只能滞其 胃气 , 灼其 胃阴 。同时 , 救护 胃阴亦不宜 过于
L I S H I Z H E N M E D I C I N E A N D M A T E R I A M E D I C A R E S E A R C H 2 0 1 3 V O L . 2 4 N O . 9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之经验总结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之经验总结

邓铁涛教授治疗重症肌无力之经验总结2011-05-20 21:48:35| 分类:默认分类|举报|字号订阅1、释病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邓老潜心于东垣脾胃学说之研究已达20余年,对东垣脾胃之论既重继承,又重发展且善融汇各家之说,故对重肌无力之认识,有其独到之处。

邓老熔《难经》虚损之说与东垣脾胃学说于一炉,认为重症肌无力与脾虚有关,但又与东垣所论之一般中气不足不同,而是因虚损致损,实为脾胃虚损。

因脾胃居中焦,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

脾胃健运则饮食水谷能化生精微,源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内而五脏六腑、奇恒之府,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皮毛筋脉,皆得其养,形体始壮,神气乃昌。

然或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饥饱失节,或形体劳倦内伤,或疾病失治误治,或病后失于调养,均要导致脾虚,甚则由虚致损。

《难经.十四难》曰:"脏真濡于脾",此五脏相关之理也,先哲多引而未发。

邓老独提出五脏相关学说,并论之甚详。

邓老认为:从五脏相关之观点分析,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主要为脾胃虚损,此乃主要矛盾,亦为矛盾之主要方面。

脾胃虚损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肝乃藏血之脏,开窍于目,化源匮乏,肝血不足,肝窍失养,故重症肌无力除眼睑下垂外,常见复视斜视,是为脾胃虚损累及于肝。

肾主藏经,"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今脾胃虚损水谷饮食不化生精微藏于肾,肾精不足,精明失养,则视物易倦。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气出于肺而根于肾,需脾于中间乾旋转运,使宗气充足以司呼吸。

脾胃虚损则或枢机不运,聚湿生痰,壅阻于肺;或脾病及肾,肾不纳气,气难归根;甚或大气下陷,而出现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呼喘,或痰涎壅盛,气息将停,呈危在顷刻之肌无力危象。

可见此时乃脾胃虚损,累及肺肾两脏使然。

至若吞咽困难、构音不清,也莫不与此有关,个别重症肌无力患者尚有心悸、胸闷诸证。

晚近的研究揭示重症肌无力可能伴有心功能损害,则是由于脾胃虚损、心血不足所致。

我的健康我做主之长寿有道 (2)

我的健康我做主之长寿有道 (2)

我的健康我做主之长寿有道【主持人】观众朋友,珍爱生命、关注健康,让我们相约《中华医药》,洪涛在北京向海内外的观众朋友们问好。

不知道您有没有观察过那些寿星,年纪大了,人身上很多地方都会缩,但是寿星有两个地方大多会长,一个是眉毛长长,我们把它叫做长寿眉,另外一个就是耳朵长大,这可不是随口一说的,研究人员还做过研究呢,说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成年后虽然全身和内脏的生长发育停止了,但是耳朵却是唯一的例外,它一辈子都在不断地长大,平均每10年长1.4到2.2毫米。

由于耳廓的长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长,因此老年人的耳朵比青年人确实要大,所以说从这个观点来看,寿星并不是耳朵大了寿命才长,而是寿命长了耳朵才长得大了。

不过这个耳朵大也能反映出人的体质,古人认为肾开窍于耳,耳朵健硕,耳力好也是肾气充足的征象,肾是先天之本,肾气足所以长寿。

今天我们节目中的主人公都是长寿之人,年纪最小的八十三岁,最大的一百零六岁,他们的长寿,一方面倚仗先天之本,更多的还是靠后天的保养,自己的重视,懂得我的健康我做主。

【主持人】我的健康我做主,说这话,心里得有底儿,手里得有招儿,打个比方来说吧,现在很多人都感觉工作压力太大,太忙,这心里一着急,血压就容易升高,血压升高了怎么办呢?还能怎么办?赶紧吃降压药啊!谁都知道患了高血压的人一定不能停了降压药,但是有这样一位老先生,九十岁了,他可不吃降压药,他自有降血压的一套锦囊妙计。

【解说】他出身于中医世家,60多年的临床实践,对于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着深厚的造诣;他对重症肌无力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达到98.8%;2003年,他为防治SARS做出了特殊的贡献;2005年,年高90的他还被聘任为国家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字幕】邓铁涛:我的健康我做主——保护第二心脏【解说】年高90的邓铁涛每天仍旧工作缠身,事务繁忙,很多人都担心,他老人家的身体能吃得消吗?这不,眼看明天就有一个重要的学术研讨会,这会儿邓铁涛突然感到有些难受,一量血压,您猜多少,高压达到了二百一,怎么办?别着急,在中医界,邓铁涛声名远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对心血管疾病的深厚造诣,他自己肯定有办法。

中医还能活下去吗

中医还能活下去吗

中医还能活下去吗?张晓彤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编者按:该文是总报告之附录二。

总报告印刷时打印机出错,该文多处乱码,难以阅读。

故在此重印,以飨读者。

谈这个题目,不是哗众取宠,只是想讲几句真话。

可能这几句真话,未必有人爱听。

但无论如何,真话讲出来,心里比较舒服。

另外,就是想从另一个角度来谈中医,或许对搞中医的人有些启发。

中医还能否活下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或许,大家听完我的报告后,会得出各自的结论。

一、什么是活,什么是死?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作为一个人,心不跳就死了。

现在被西方科学搅得有点乱,什么脑死亡,这个死亡,那个死亡的。

最近有个传说,说一个卖蛇的人,把蛇头砍下来,20分钟以后蛇头跳起来咬伤了人。

这怎么解释呢?死活真的很难判断吗?什么是活,什么是死?中医在这个问题上更乱。

其实,中医的生命与人的生命是一样的,人若心不跳,神不在,就死了,因为心主神明。

人死的概念和活的概念同他的学历有关系吗?没有;同他的地位有关系吗?没有;同他的历史有关吗?没有;同他的贡献有关系吗?没有;与他的钱财有关系吗?也没有。

如果与这些有关系的话,那么秦始皇今天肯定还在,他有钱、有权、有势、有地位,是不是?他心不跳、神不在,他秦始皇也得走。

那么中医的心是什么,什么是中医的心跳?很多同志讲中医死不了,有悠久的历史,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做了无数的好事,造福中华民族,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会死呢。

现在还有人用实例来说明,我国有多少中医人才、多少中医大学、每年培养多少毕业生,在多少个国家开展了中医,中医怎么能死呢?我认为中医的死或活的关键问题并不在这里。

在与中医老专家探讨中,发现中医的命、中医的心跳只在于两个字“民意”,有民意则存,无民意则亡。

中医若心不跳了,则必死无疑。

现在中医的心还跳不跳?最近,中医药报上有个调查说,九成的人都相信中医;电视台的调查也是这个结论,八、九成的人都相信中医。

什么叫相信中医?后面还有一个数据,有了病找中医看的只有20%左右,中医药报上登的是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铁涛老先生曾经多次抱怨说:“中医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教科书讲的理法方药,在药房中找不到,看不见,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当然,这里也有我们的责任”。

邓老先生所说的可是一句大实话。

其实,无论是在药房还是在病房或是门诊,何止是临床教科书与临床实践脱了节,那基础理论教科书不都是与临床实践脱了节,以至中医临床水平较低甚至很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医的老五院一版统编教材就是由西学中班的同志主持编写的,以后各版则多是其延续和不断增加内容。

例如对“气”的解释,195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概论》说:“气的意义,广泛而复杂”,对“气”没有个统一的认识,是说不清道不明。

6年之后的1964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北京中医学院的《内经讲义》指出“气的含义有二,一指流通着的微小难见物质……一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

1978年,又出版了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基础》,这本书在重复了前面的观点之外,又加上了一句,“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功能表现”,虽说是物质,是功能,却还是找不到看不见摸不着。

如今对中医“气”的解释已经不仅仅是哲学意义的“气”和“理”,而且还是现代物理学中的“炁”和“场”了。

还有那“宗气”、“中气”、“元气”、“营气”、“卫气”、“五脏六腑之气”……等等几十上百种之“气”。

单这“气”到底是什么如何分类?就够你去忙活去猜想去琢磨了的!时下,中医大学的各类本科和各级各类研究生的教材,以及各种各样的专著,除了在“中医理论”的概念上兜兜圈子之外,为了制造一个似模似样的所谓理论系统,不惜牵强附会。

把现代科学的所谓“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什么“老三论”、“新三论”、更新的东西都塞了进来。

将什么“黑箱理论”、“模糊数学”、“以太”、“浑沌”等等毫不相干的概念,硬性比附,强加类比。

把古人现代化,把古代的思想现代化,不能不说存有几分攀附心理,也为学界所诟病。

这些玩意儿除了可以吹嘘中医经典理论如何高深莫测之外,连自己也没弄个清楚明白到底是什么,却要装腔作势来糊弄人,实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不过,那些所谓中医理论大师,如不让他们吹嘘这些东西,又能吹出些别的什么东东来能让人信服呢?可以肯定地说,以往绝大多数中医医生源自于民间,原本有着丰厚的实践意识,有一技之长,并没有那么多的所谓“理论”。

他们是不会去看《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等那些所谓中医经典著作的。

只是“家传相承”、“师徒相授”,充其量只是看看《药性赋》、《汤头歌诀》和“师傅真传”什么的,靠经验来看病。

希盼能立马见效、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因而,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经典,更不知道现代中医的什么“传统科学”。

所以,那些人为制造出来的所谓完整独特、博大精深的系统理论,无非是花瓶和摆设罢了,只会对那些想拿个文凭、弄个学位、评个职称、评个大师的神马人士才会有点用,而对民间中医生来说没有丝毫用处。

只能说到不能做到,理论不能指导实践,哪能不与临床实践“脱了节”?中医的教科书基础的指导不了临床,临床的又不能指导医疗实践,这“脱了节”的事儿早已是不爭的事实,业内人士更是心知肚明。

一位学现代医学的长辈曾说,中医界可以说是乱象丛生。

你看看那中医医院的中医生们所写的病历,那里还有什么中医基础理论,不都是学了现代医学那一套,早已找不着北了,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姓啥名谁。

那所谓“阴阳学说”,虽说是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家所催生,实则似乎更象同时代名家邓析那帮人“阴阳两可”玩嘴皮子的诡辩,阴阳互抱,阴阳易位,阴中有阳,阳中又有阴是也。

所谓“五行学说”也只不过是阴阳五行家邹衍为了警诫吓唬那帮王公贵族们的把戏,五德终始随方面而服,让他们免于爭斗有所顾忌而相信“五行生克轮回”才是“帝王轮流更替”的天意。

可时至今日,却仍然囿于此说,沿袭两千多年前的说辞来解释人的生理病理,说明生命现象!什么民间派、学院派、经典派,还有那荒诞无稽的所谓“各家学说”,简直就是一件“皇帝的新衣”。

那“伤寒家”说是“寒”,“温病家”说是“温”,“寒凉派”说是“火热”,“滋阴派”说“阴不足”,“补阳派”说是“阳不足”,“补土派”说“脾虚”,其实大家谁都没看到那件新衣裳,只是凭自己想当然而作出的不同诠释。

总之,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爭辩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不象现代医学,一个新的理论产生后,只要大家都认可,并得到临床实践验证,旧的理论就会被淘汰,而且还要继续不断地探索、追求、发展和扬弃。

你不妨大胆去问问那老头,当年儿子、老婆病危时咋不用“中医”?之前怎么就不能“识未病”、“治未病”了?听到这话,作为中医人心中确实不是滋味,可谓五味杂陈,不可名状。

这难道不就是“中医人现状”误中医?难道人家说得都不对都说错了?!人家就不读“诸子百家”书?不究“阴阳五行”理?不留意、不观察、不分析、不对比、不推理、不判断?人家真的就是傻瓜笨蛋一个毫无理智?真不知当下的中医“领军人物”、“国医大师”、“名老中医”、“名中医”们听了之后又有何感受?邓铁涛老先生可是中医世家,又有七、八十年的临床经验,功底深厚,如今的“中医泰斗”、“国医大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有着义不容辞、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应认认真真担当起历史的重任,编写出一套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用价值高水平的中医临床教科书来,以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典范。

可是,邓老先生却十分谦虚,始终未见其动笔,为什么不肯动笔?此时不写待何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稍纵即逝哦!那怕是自己耄耋之年精力有限,只稍动口不动手,弟子们假手代劳也未尝不可哦。

实在令大家不可思议,不得不为之感到遗憾和惋惜!。

其实,只要不是少数神人们所具备的那种所谓“也许一个也没有”的“内证能力”,不是“神乎神”的“治未病”。

能让人学了之后,治病灵验、临床有用、可以重复“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经得起“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这样的教科书大家自然会去学习之实践之,不管是民间的抑或科班出身的乃至学习现代医学的医生们,都会奉之为经典圭臬,认真学习努力效法。

所以,大家都非常期盼邓铁涛老先生能有这样一套与中医临床实践“不脱节”,能“找得到”,“看得见”的“理法方药”来,真正能“说到做到”,大众化的中医临床教科书刊出,以提高中医临床水平和能力,而绝不是什么“理论专著”和“邓老凉茶”哦!在中国近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漫长的“二元社会”结构,不可能不孕育、也不可能不产生“二元中医”。

即所谓两种中医。

一是理论中医,即古人所说的“大医”与“明医”。

所谓“大医”是指一般运用四诊八纲、辩证论治的医生;所谓“明医”是指洞达气功,明了内景的医生。

所谓“理论中医”是在中国古代上层社会中,掌握话语权的士大夫和文人雅士们运用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及前面钱学森老先生所说的“感觉”加“类比”的古代所谓哲学思辨方法所产生的所谓“中医理论”。

加上儒生们,坐而论道,述而不作,将三分成效吹成十分功力的陋习,游走于社会上层,巧言善辩,著书立说,流芳千古。

非有权、有势、有钱人家是做不到的,又可称之谓的“儒医”、“形而上者”。

这种所谓“中医理论”纯粹是一种取象比类、类比推理的产物。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去认识和诊治疾病,虽经几千年的实践,但其疗效十分有限。

如今,所谓“学院派中医”所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大多属于此类之中的“大医”一类。

他们所学的虽说是“四诊八纲”、“辩证论治”,但都是些穿凿附会的玄诞理论,且与空想臆度掺杂混淆。

真正能“洞达气功,明了内景”,连“子不语”的“怪力神乱”都扯了进来的“明医”者甚少。

正如晚清小说《何典》所云:“说嘴郎中无好药,死病无药医,药医不死病,一双空手见阎王”,充其量是对“不死病”的一种“人文关怀”。

因此,只要能按“经书”开出个方子,食了不死人,谁都能当中医,即便死了也只能认“命”,谁叫你是“死病”呢!笔者曾在某中医名家寓所中见到的一幅堂联:“有命不怕病,有病有药应”。

其潜台词恐怕就是“无命就怕病,有病无药应”了。

可见“医门”与“佛门”是一致的,都是治“命”不治“病”,讲的是“慈悲”、“超渡”。

未了,是“普渡众生”“往生”于“西方极乐世界”的大好事,即所谓专治世间一切“不治之症”。

晚清国学大师吳汝纶先生曾经说过,“吾国医学之坏,坏于儒”。

这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所谓中医理论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干出来的蠢事。

事实上如今的中医理论依然如故,也还是读书人干出来的蠢事。

空谈理论,不甚临床,无法验证于实践。

二是经验中医,即后世之“草泽医”。

所指的是应用民间偏方、单方的医生。

即赵学敏先生在《串雅》中所说的走方医、江湖医、游医,所谓的“形而下者”,是社会中的下九流之一。

中医本来就是一种民间医术。

在为穷苦大众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有的确实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们没多少文化,更谈不上什么医理,良莠不齐。

有的确是为了骗食两餐,为害不浅。

有的确有一技之长,而且疗效不错,深受群众所欢迎。

来源于实践,还原于实践,经过反复临床实践,证明其治愈率、可重复率都较髙。

尤其见诸外科、骨伤科、皮肤科等专科一些疾病的特殊治疗,但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由于处于社会下层,没有话语权,只能口授、家传、师承,形成民间流传的“医疗技术”。

有的人甚至大字不识一个,即使后来形成文字,也是有心人慢慢归纳总结记下来。

这就是“经验中医”,是从几千年的医疗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什么《黄帝内经》、《神农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针灸甲乙经》等等经典理论在这些民间中医当中可能根本就没见过。

即使有也是一种只起装饰作用的东西,许多“草医世家”根本就对它们不屑一顾。

稍好的充其量只是看过《医学三字经》、《濒湖脉诀》、《药性赋》、《汤头歌括》等等其中之一、二。

人们所谓“心肝脾肺肾,三天无人问,心肝脾肺‘贤’,一日两吊钱”就是最好的写照,所说的就是这种医生。

其对疾病、对医药的认知,完全从经验中观察归纳得来,因此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他们游走于下层社会,服务于社会大众,解决人们疾病的痛苦,为人所推崇。

这是中医临床实际应用有效部分。

像一附院的梁锡恩师傅,早年开过汽车、练过功夫,拜过师傅,没学过什么太多的理论,师承特技、秘方,因而在外科、骨伤科、铁打损伤方面有所特长,悬壶济世,其名虽不能入《八桂名医苑》,不见经传,但其人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事实上这两种中医至今仍然存在着。

前者所服务的对象重在养生保命、长生不死,讲究的是享受、淫乐、附庸风雅,追求时尚,朝思暮想“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的所谓成功人士,对他们而言钱财绝不是问题;后者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治病求生,两歺尚且不保的劳苦大众,怎么能花30~50元大钱去挂“教授号”、“博士号”呢?!他们只求病好,不求长生不老不死,因而只能去找寻“串雅”传人的行善施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