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首先,广东闽方言的音韵特点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音节结构上,广东闽方言的音节以单音节为主,复音节较少,而且声调较多。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而广东闽方言有六个声调,音调变化丰富。

并且,广东闽方言中的韵母也与普通话有所不同,一些普通话中的韵母,在广东闽方言中只有一个音韵。

例如,“云”读作“˦”,而不是普通话中的“yún”。

其次,广东闽方言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上与普通话也存在差异。

广东闽方言在词汇方面借用了许多闽南语的词汇,与普通话相比,有大量的方言词汇。

例如,“吾(我)”、“周(昨天)”、“去(时间)”等词汇在广东闽方言中都有,但在普通话中不常用或者根本不存在。

此外,在句法结构上,广东闽方言与普通话也有明显差异。

广东闽方言中常常使用“得”字表示动作结果,例如,“得放一齐”(把它放在一起),而普通话中则常用“把”字表示这个意思。

再者,广东闽方言在语法规则上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广东闽方言中的动词时态变化简单,与普通话相比,广东闽方言的动词时态变化规则较少,例如,“散”(普通话中的“分散”)的过去时和将来时都是“散”。

此外,广东闽方言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也与普通话不同。

广东闽方言中的句子成分顺序多为主语+宾语+谓语,例如,“我你饭煮”(我给你煮饭),而普通话中的顺序为主语+谓语+宾语。

总的来说,广东闽方言的语法特点与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相比有很多独特之处。

从音韵到词汇,再到句法规则,广东闽方言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通过对广东闽方言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探究方言的多样性,并促进方言的传承和保护。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

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导读:闽方言分布、分区及语法特点闽方言又称闽语,俗称"福佬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

通行地域闽方言主要通行于福建、广东、台湾三省和浙江省南部以及江西、广西、江苏三省的个别地区。

使用人口约4000万。

具体地点如下:福建省的54个县市:福州、闽侯、长乐、福清、平潭、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古田、屏南、宁德、霞浦、周宁、寿宁、福安、柘荣、福鼎、莆田、仙游、厦门、金门、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漳州、龙海、长泰、华安、南靖、平和、漳浦、云霄、东山、诏安、龙岩、漳平、大田、尤溪、永安、三明、沙县、建瓯、南平(城关除外)、建阳、崇安、松溪、政和、浦城(南部)。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3/4。

广东省东部的12个县市:汕头、潮州、澄海、饶平、南澳、揭阳、揭西、普宁、惠来、潮阳、陆丰、海丰等,以及惠东、丰顺、大埔等县的一部分;海南岛的14个县市:海口、琼山、文昌、琼海、万宁、陵水、三亚、崖县、琼中、屯昌、定安、澄迈、昌江、东方(少数民族地区除外);雷州半岛的5个县市:湛江、遂溪、廉江、海康、徐闻。

此外,主要通行粤方言的中山市和阳江、电白等县也有部分区、乡说闽方言。

以上地区约占全省面积的1/3。

台湾省的21个县市中,除约占人口2%的高山族地区说高山语,台北、彰化之间的中坜、竹东、苗栗、新竹等地和南部屏东、高雄等县市,以及东部花莲、台东的部分地区通行客家方言外,其余各地的汉族居民都说闽方言,约占全省人口的3/4以上。

浙江省南部泰顺、苍南、洞头、玉环等县的大部分和平阳县西部的少数地区,以及舟山群岛普陀、嵊泗县的一部分地区也说闽方言。

以上总计通行闽方言的县市约有120个以上。

此外,江西省东北角的玉山、铅山、上饶、广丰等县的少数地方,广西省中南部桂平、北流等县的少数地方,江苏省宜兴、溧阳等县的少数地方,也有人说闽方言。

散居南洋群岛、中南半岛的华侨和华裔中,数百万人祖祖辈辈也以闽方言作为"母语"。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闽南文化特色及传统文化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

广东闽方言语法特点的比较研究广东话和闽南话是中国南方两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在语法上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对广东话和闽南话的语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一、名词的数的表示在广东话中,名词的数的表示与普通话相似,一般通过在名词前加上量词来表示复数。

例如,“人”在单数时为“个人”,而在复数时为“好多个人”。

而在闽南话中,名词的数的表示则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使用量词表示复数外,还可以通过在名词前加上表示复数的词语来表示复数。

例如,“人”在单数时为“人仔”,而在复数时为“人仔头”。

二、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在广东话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与普通话相似。

一般通过在动词前加上表示时态和语气的助词来表示。

例如,“我去”表示现在时,“我去过”表示过去时,“我会去”表示将来时。

而在闽南话中,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则更加简洁直接。

一般通过在动词后加上表示时态和语气的词语来表示。

例如,“我去”表示现在时,“我去过”表示过去时,“我将去”表示将来时。

三、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在广东话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与普通话相似。

一般通过在形容词前加上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的修饰词来表示。

例如,“高”在比较级时为“多高”,在最高级时为“最高”。

而在闽南话中,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则更加简单明了。

一般通过在形容词后加上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词语来表示。

例如,“高”在比较级时为“高过”,在最高级时为“最高”。

四、句子的语序和修辞手法在广东话中,句子的语序和普通话相似,一般遵循主谓宾的结构。

同时,广东话中还有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反问、排比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生动有趣。

而在闽南话中,句子的语序则相对自由。

闽南话的语序较为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调整词语的位置。

同时,闽南话中的修辞手法也比较多样,如夸张、对偶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句子更加丰富多样。

综上所述,广东话和闽南话在语法特点上存在一些差异。

广东话更接近普通话,在名词的数的表示、动词的时态和语气的表示、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表示等方面与普通话相似。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脂肪、油脂。泉州话读[la24],至今还在使用。如:“日时走啪啪,暗时
点灯膋。” )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目珠金金相、七
相八相)
《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新郎进洞房与新娘
见面,送嫁妈念“四句”:“官人娘囝来相见,日后翁某袂相诤(争论); 新人娘囝来相识,日后家贿(家财)大发达。”
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方面,“坩、糜、箸、爪、秫米、节 目、月日、下、倚、学、挺动、剉、肥、宿、长”等等均可以在 闽南话中得到印证。
此外,介词“著”、概数词“所”、量词“过”、用于句末 表示疑问的否定副词“未”这四个独具特色的魏晋口语词至今仍 为闽南话的常用口语词。近代(如唐诗、《水浒传》等)的例子 更是不胜枚举。
语音方面,既有上古语音痕迹,如: “飞肥饭放缚/芳 浮”等字的声母读[p / p ],“猪橱朝陈竹逐/虫程 ”等字 的声母读[t / t ]; “骑”[k‘ia24]、“徛”[k‘ia41]、 “蚁”[hia22]、“寄”[kia41]等字还保留上古歌部读音。(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也有中古语音现象,就闽南方言的韵母和声调系统看,应 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如:六个辅音韵尾齐全, [am] (庵)、[an](安)、[a ](翁)- [ap] (压)、[at] (遏)、[ak](沃);闽南方言一般有7个声调,保存的是中 古汉语的声调特点,古汉语平、上、去、入4个调类齐全。如:
成于闽南地区,却远播台湾(台湾文化带有极深的闽南文化
的烙印,如语言、风俗、宗教、戏曲、建筑等,故人们也常
合称为“闽台文化”)、香港和东南亚等。说到底,闽南文
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闽南方言中饮食文化剖析

闽南方言中饮食文化剖析

闽南方言中饮食文化剖析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特点福建省简称闽,分闽东,闽西,闽南,闽北。

其中,厦门市和漳州市,泉州市属于闽南,同讲一种语言,即闽南话。

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形成“鲜、香、淡”的独特风味,在色香味上独树一帜。

如今,闽南各地大街小巷,云集着各种各样小吃,吸引大量海外侨胞、台胞及游人前往品尝。

闽南风味小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流传着许多“食”文化的故事。

小吃注重口味、营养、多样,一般喜酸甜不喜辛辣,喜清淡不喜油腻。

小吃品种繁多,式样翻新,造型美观,且用料考究、美味可口,做工精细,有小菜、热菜、汤羹、主食、甜点、水果六种类别。

厨师利用丰厚的特产,融合了闽南地方美食炒、炸、煎、烩等传统工艺,综合体现了闽南小吃的风味特色,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内容。

闽南地区的饮食文化知识选料杂博无所不吃粤菜作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尤以选料之广博而闻名。

在粤菜中,飞禽走兽、山珍海味、野菜山花,无不可入肴,蛇、鼠、雀、虫、狗、猫等,在其它菜系中令人瞠目结舌的选料,却被奉为席间珍品。

如蛇是其它省份的人不敢入口的,如古时代有“杯弓蛇影”的成语,连误以为蛇的影子映在酒杯中就要吓得生病,更不要说吃了。

而在粤菜中,蛇却是上佳选材,广东人吃蛇,可谓源远流长,而在粤菜中却是上佳选材,《南越异物志》中就有一首吃蛇的歌谣:“蚺蚺大蛇,既洪且长,宾亨嘉宴,是豆是觞。

”如今,广东的蛇馔已有近50余种,并有多间以蛇为基本菜式的餐馆,许多外国人、外地人来广东,都会品尝一下蛇馔,以为快事。

事实上,广东人的这种无所不吃的性格,也正是其开放的心态在饮食上的反映。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性格。

广东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形成了广东人一种开放性的思维结构,同时由于地处边疆,历代王朝对它的控制比内地弱,受正统封建思想的影响较小,中原传统文化对它的影响不断淡化,从而具有更大的自由度和容纳力。

博采众长讲究实际粤菜形成于秦汉时期,它以本地的饮食文化为基础,吸收国内京、鲁、苏、川等菜系的精华和西餐的烹饪技术,如粤菜中的泡、扒、川就是北方的爆、扒、氽中移植过来的,煎、炸等法就是从西餐中借鉴过来的,逐渐形成独特的南国风味。

闽南语言与文化

闽南语言与文化

02
闽南文化的认同感
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使得闽南人在国内具有
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也促进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闽南文化的经济价值
闽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融入了闽南
文化的元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闽南文化在国内
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
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
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 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 现代。在各个阶段,闽南文化 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重
心。
在古代阶段,闽南文化主要是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的,形成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
的文化体系。
在近代阶段,随着西方文化的 传入和影响,闽南文化开始与 西方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近代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成为全球沟通的主要工 具,闽南语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缺乏兴趣
现代的年轻人对闽南语的兴趣不如老一辈,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流 行语和网络语言。
缺乏统一的标准
闽南地区包括福建、台湾等地,各地的闽南语存在差异,缺乏统 一的标准,不利于语言的传播和保护。
闽南语言的保护措施
国际化传播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闽南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语言。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闽南语的传承活动,通过民间力量推动语言 的传承和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闽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闽南文化在国内的影响
01
闽南文化的传播
闽南文化在国内的影响深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戏剧、
音乐、舞蹈等,使得闽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推广。
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

粤西闽语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

粤西闽语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

十盒
叶劫

泣辑
乙吉
卒律
发刮
按陈
应精 红忙

关弯 央江 明 往光
压力
益逼 六则
恶录
叨 叼
绿栗
约雀
国郭

中帮
①电 白雷 话 与海 康 雷 话 的最 明 显 不 同 便 是 有

,
及其相配的
,

韵尾韵母
广 东 闽语跟福

尾 建 海 南 闽 语 的不 同 主 要 特 征 之 一 便 是 没 有 〔 八 〕 韵 母 潮 汕 话 海 康 话 均 如 是 另一 有 影 响 的 闽 语 方 言


韵母 梗 摄 开 口 字 彭 棚 平 井醒 读 〔 韵母 等


这种 现 象 与海 南话 一 致


而 在 福 建 厦 门话 和 粤 东 闽 语 中 这 些 韵 母都 带 有 鼻 化 成 分 是 一
种 特 殊 的鼻化 韵 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


④海 康雷 话 有 两 个 入 声调 保 留 了 〔
,
韵尾


但 从 调 查 结 果 看 中古 的 入 声 字 已 经 有 近
,
一 半 失 去入声 韵 尾 而 读 舒 声 韵
年第


具 体 变 化情 况 是 清 声 母 入 声 字 今 读 阳 去
调 浊声母入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闽粤赣客家方言的成因及其特征

闽粤赣客家方言的成因及其特征

入的族群来说 , 他们又被称为土著 。但语言上某些成分仍然保留着
大族 与,族的关系。人多族大的群体所操的语言 , 】 、 必然在周围 村落 占有相 当的优势 , 在一定时期 可以起主导作用 , 影响小族人少 化 。当然 , 大族群体 的语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时间长了, 彼此往来
客家人在南迁 以及异地定居后 的生存过程 中,与土著居 民形 他们祖先语 言的痕迹 , 那无疑是尊祖的承传意识所致 。
生活 、 生产 、 繁衍后代 , 互相之间又不得不沟通感情 、 传递信息 , 进而 群体的语言: 时光荏苒 , 斗转星移, 小族 的语言逐渐 为大族群体所融 籍、 客籍 与客籍 , 彼此都下意识地选择 自己认为易于接受的言语和 交际 , 婚嫁结亲, 自别族异地的言词话语不断渗入 , 来 地域性统一群
词汇 , 从而形成 了闽西 、 粤北 、 赣南客家方言中夹杂有 中原语 、 吴语 、 体 的语言又不断地规范它 、 化它 , 淡 把它纳入统一群体的衍化进 程 巴蜀语成分 的渊源: 籍的关系 、 有大族 小族的关 系、 有集镇 口岸与偏远山区的关系 、 有 共性与个性 的关系。 中。当然这种淡化 、 吸他融会 , 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加减过程 , 而是一 才会最终起主导作用。不过 , 统一群体语言固然可 以淹没或融会人 单势薄的小族语言 , 但淹没并不是绝对 的, 融会也有一个程度问题 ,
1 . 信息采集的主题应由档案工作人变化为馆员身份 高校图书
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的建 立,使大量 的个人数据和可能涉及国家机密
馆馆员的个体差异普遍存在 ,其相关学术信息的多样性和细微差异 的信息集中掌握在一些部门手 中, 随时都有发生失控或失窃的可能 : 性就在所难免 ,再加上部分信息信号的强弱不一和信号被截流屏蔽 因此, 凡对个人有害或不利的资料必须向有关的个人直接收集 , 并在 的可能 , 若信息采集 由档案 丁作人员来完成 , 必然造成不必要的采集 取得资料的过程中, 向被收集者表明其收集 资料所依据的权利 、 收集 困难和信 息缺失 、 , 无效 所以采集信息应以馆员 自主收集为好。

广东潮汕闽方言区的糜文化和茶文化_潘家懿

广东潮汕闽方言区的糜文化和茶文化_潘家懿
,

,
,
,
,

” “
韩 信 点 兵 已 成 了 泡 功 夫 茶 时的茶 道 术 语

, , ,


潮汕 大 部 分 地 区 称 茶 叶 为 茶 米

也许 因 为 茶 叶炒 后 成 米 状 而 得 名 也 许 因 为潮 汕 人 太 爱

喝 茶 视 茶 如米 的 缘 故 吧 茶 叶 有大 小之 分 大 叶 茶 叫 粗 茶

二 是 茶 水钱
、 、



早 茶 是 从港 穗 传 来 的 一种 饮 食 习 惯 指 到 茶 馆 一边 饮茶 一 边 吃 东西 ( 有 海 鲜 糕点 肉 类

等 ) 的早餐 形 式

粤方 言 叫 饮早 茶
,


,
潮 汕 叫 食 早茶
“ “


,
这 种早 餐形 式 现 已 风 靡 广 东 全 省 它 的

,

,
,

” “
擂茶
” “
冲茶
,
” “
升茶 和 请 坐 食 茶 一 类 词



,

城 市有 茶 楼


” “
茶档

,
乡 下有 茶 寮

” “
闲馆
,

,
这 些 地 方成 了人 们休 息 谈 天 商谈 生 意 和 发
“பைடு நூலகம்

,

表 高论 的 所在

而 近年 来 又 有两 个 与 茶有 关 的 新 鲜 词 儿 出现 一 是 食 早 茶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中很古老,很有特色的方言,它源出中原古汉语,又经过几个历史时期发展变化而成,具有历史悠久、语音、词汇多层次重叠、方言内部纷繁复杂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名词附加成分的运用:在人称代词使用上,单数和复数有不同表达方式。

数词"一"和指示词"这"、"那"的省略:量词前面的数词"一"或指示代词"这"、"那"在闽方言中往往可以省略,量词直接与名词组合。

形容词-量词-名词的结构形式:这一结构在闽方言各地普遍存在,但能和量词直接组合的形容词不多,最常用的是"大"和"细"(小)。

动词"有"的特殊用法:闽方言动词"有"的用法很多,其中之一是放在动词的前面,表示完成时态。

宾语提前:普通话“主语-动词-宾语”的句式在闽方言中常加上一个介词"共"(或"甲"),并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

闽南方言具有独特的语法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的 主 要组 成 部 分, 而 教 育 、交流 、传 播 的媒 介 和 载 体 也 主 要 是
闽南方言。
( 三) 融合性
唐宋以来, 泉州经济发展的日益鼎盛, 海外贸易的频繁,
使 得域 外 文 化输 入 泉 州、泉 州 文 化也 流 向 海 外 。 文 化 交 流 和
影响必然要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在输出自己词语的同时也采
居处服饰: 楼顶 laoteng
纺丝 pangsi
风俗习惯: 清明 cing bing
佛公( 菩萨) pekong
职业称谓: 引公( 祖父) engkong 我 gua
其它:
福气 hokki
讲古( 聊天) kongko
2 、闽南话中的马来语借词
闽南人到了南洋, 哪怕是吃尽苦头, 也总要混出模样来,
挣 钱回 来 养 家糊 口 , 一 旦发 迹 , 便 要回 家 购 田建 屋 、修 桥 造 路
第 十
西、江苏和东北一些地区也有讲闽南方言的。千余年来 , 闽南 如, 在“阮 尽卜 去 北 京”( 我 们 都 要去 北 京) 中 ,“ 阮 ”表 复 数 ; 在

人 出 洋 谋 生 而 相 继 向 外 移 居 , 人 语 相 随 , 故 在 如 今 的 东 南 亚 “伊是阮兄”( 他是我哥哥) 中,“阮”表单数。
众, 大体上和闽南本土的人口数相当, 在闽南侨乡, 例如晋
江、南安一带, 外出人口比在家人口更多的村子比比皆是。
三 百 多 年 来 , 闽 南 移 民 从 祖 籍 地 带 去 的 风 土 民 情 、宗 教
信 仰 、生 活 习 惯 、历 史 文 化 等 , 一 直 代 代 相 传 , 成 为 民 众 生 活

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 泉州成为闽南地区 闽南方言在语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

一、闽文化源流闽文化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其过程是极为复杂的。

从总体上看,它的形成与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古越文化的遗风。

古越族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福建的土著居民是古越族的一个分支,称为闽越人。

虽然随着中原汉族人民南迁入闽,闽越人在福建各地主人地位逐渐被替代,但其悠久的文化传统却不同程度地被保存。

中原文化的传入。

其传入方式主要以大量移民的途径为主。

中原汉族曾四次大规模进入福建,这四次大移民和陆续进入的大量移民,都不程度地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加快了福建的开发和进步。

此外,名士南下和闽人北游也或多或少地带来了中原文化。

宗教文化的传播。

四大宗教在福建极为兴盛,传播速度极快,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福建的民间宗教也颇为风盛,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上圣母、临水夫人、保生大帝这三“神”。

这三尊神原型都是人,后被逐渐演化为神,赋予类人而又超人的“神”力,再借以护佑人们自身。

民间宗教虽带有区域性,但其因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持久不衰,对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海外文化的冲击。

海外文化的冲击主要通过国际贸易、外商定居闽地、闽人越洋后归里等几个途径。

他们将本国的风俗民情信仰融汇在当地居民之中,日久天长,海外文化便与闽文化水乳交融地渗透在一起。

与外商定居闽地一样,也有不少闽人定居海外,宋元之后,逐渐增多,几乎遍及日本、朝鲜和整个东南亚。

这些华侨大多与家乡保持程度不同的联系,并时时有不少人回乡里探亲,带来了形态各异的海外文化。

台湾文化的交融。

台湾文化也对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同种方式:(一)大量台湾人到闽地任职。

台湾赴福建任职者分布很广,足迹几乎遍及沿海及山区各地,带来了台湾的本土文化,有的还撰文介绍台湾的风土人情。

(二)台湾本土艺术输入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如台湾的“歌仔戏”输入福建。

在台湾十八个地方戏曲中,歌仔戏是唯一产生于本土的剧种,它发祥于台湾宜兰县,源自闽南的锦歌,经过台湾艺人不断加工、提高,终于成为完整的大戏,后又由台湾传入闽南,成为福建五大剧种之一的芗剧,至今已有400多个传统剧目,受到漳州、厦门观众的喜爱。

闽南语与粤语

闽南语与粤语

闽南话的特点: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

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

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

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

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

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

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

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泉州刺桐港海外交通贸易达到鼎盛时期, 泉州成为闽南地区 闽南方言在语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明清之后, 月港、厦门港先后兴起,
( 二) 海洋性
并获 得 了地 区 经 济文 化 中 心的 地 位 。 厦 门 人 是 泉 、漳 两 州 的
操闽南话的闽南族群是中华民族中面向海洋并善于航
表现如下:
所以善于航海, 与闽南人大量融入古越人有关。中国海洋文
1 、语 音 方 面
化 最 早 是 夷 越 人 创 造 的 ,《汉 书·严 助 传》说 , 古 越 人“ 处 溪 谷
⑴古 全 浊声 母 字 今读 一 部 分变 为 送 气清 音 , 一 部 分 变 为 之间, 篁竹之中, 习于水斗, 便于用舟。”《越绝书》说:“夫越性
移 民 , 厦 门 话 则 是 泉 州 和 漳 州 腔 混 合 的 结 果 , 也 因 此 逐 渐 扩 海的一个族群。唐宋期间 , 闽南地区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地区。
大影响, 并取代泉州音, 成为闽南话的代表。
为了寻求发展, 闽南人大量外迁, 外迁的路线先是向南, 沿着
一 、闽 南 方 言 的 文 化 特 性
众, 大体上和闽南本土的人口数相当, 在闽南侨乡, 例如晋
江、南安一带, 外出人口比在家人口更多的村子比比皆是。
三 百 多 年 来 , 闽 南 移 民 从 祖 籍 地 带 去 的 风 土 民 情 、宗 教
信 仰 、生 活 习 惯 、历 史 文 化 等 , 一 直 代 代 相 传 , 成 为 民 众 生 活
闽南方言的文化特性
文/ 陈梓生
【内容 提 要】 闽 南 方 言是 一 种 超地 区 、超 省界 、超 国 界 的
⑵有些词语的古义闽南方言至今仍然沿用, 而普通话或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语法特点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闽南方言是汉语方言中的一个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区。

闽南方言作为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之一,有着独特的语法特点,包括音韵、词汇、句法等方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

闽南方言的音韵特点主要体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

闽南方言的声母相对较为丰富,包括清塞音、擦音、鼻音等多种音素。

韵母方面,闽南方言的韵尾较为丰富,韵腹也多有变化。

闽南方言的声调系统独特,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各自具有不同的变化规律。

在词汇方面,闽南方言有着大量的特色词汇,这些词汇大多与当地的地理、历史、民俗等因素相关。

通常情况下,闽南方言的词汇较为丰富,表达细腻,形式多样。

闽南方言的方位词、量词等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例如“这里”、“那里”等的表达方式与普通话略有不同。

在句法方面,闽南方言句子的结构相对简单,一般采用主谓宾的句式。

闽南方言的语序灵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表达更为准确。

闽南方言的语气词、语法连词等也有很多特色用法,例如“乱乱”、“讲什么风”等常用于表达感情色彩。

闽南方言作为中国南方的主要方言之一,其语法特点在音韵、词汇、句法等方面都有着独特之处。

通过学习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语言文化,增进沟通交流。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和学习闽南方言,让我们的语言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约224字】有亭向的闽南方言是中国南部福建省的闽南地区和广州等地的一种方言。

闽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的支系,已用于汉字书写,但每个人的标准不一样。

闽南方言的语法特点在音韵、词汇、句法、语序、词类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闽南方言在发音上有更丰富的声母和韵母,几乎每个音节都有具体发声,这也是yahoo难以辨认的原因。

而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闽南方言的趋势是随着当地风俗而不断变化,灵活大气。

闽南方言多用于家庭和日常生活场地,一般都是本地人改变普通话,过去在官方文件和文学上被边缘化。

常用闽南语

常用闽南语

常用闽南语一、闽南语概述闽南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的一个方言分支,主要分布在中国福建省及其周边地区,是当地人民使用的常用语言。

闽南语又称为福南话、闽南话或闽南方言,在福建省被广泛地使用,并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使用闽南语。

二、闽南语的特点闽南语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特点闽南语的音韵系统相对于普通话来说更为丰富。

闽南语有8个声调,声调的差异能够改变词义,因此掌握好正确的发音和声调是学习闽南语的重要一环。

2. 词汇丰富闽南语的词汇丰富多样,很多词汇在普通话中没有对应词。

这些词汇反映了福建地区的特色和生活习俗,学习闽南语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

3. 语法结构简单相比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闽南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

它以主谓宾的基本结构为主,很少有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这使得闽南语的学习起来相对容易。

4. 重视口语交流闽南语是一种主要用于口头交流的语言,尤其在乡村和农村地区得到广泛使用。

因此,学习闽南语不仅要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声调,还要注重口语的练习和交流。

三、闽南语常用术语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闽南语术语,供学习和参考:1.问候语–早安(zóng-á):早上好–晚安 (mng-á):晚安–感谢(kám-siā):谢谢2.家庭成员–阿伯 (a-pék):爸爸–阿妈 (a-má):妈妈–下仔 (e-á):儿子–小妹(sió-mè):妹妹3.社交用语–手机(sěn-t n̂g):手机–交朋友(kāu-pêng-iú):交朋友–好久无无见(hó-gi âh m-pòh-kiàn):好久不见4.饮食文化–福建面 (Hok-kiàn-mī):福建面–油饭(iû-p n̂g):油饭–鲁肉饭 (Ló̂-bah-p n̂g):滷肉饭5.常用动词–吃 (chi âh):吃–喝 (h ôh):喝–睡觉 (chh êh-kiàu):睡觉6.常用形容词–高兴(kô-heng):开心–难过(lâm-kò):难过–美丽(bí-lí):美丽7.方位词–里面(lí-b n̂g):里面–外面 (u âh-b n̂g):外面–上面(siān-b n̂g):上面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闽南语术语,通过学习和使用这些词汇,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和社区。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的语音比较

闽粤赣三地客家方言的语音比较

闽粤赣三地客家⽅⾔的语⾳⽐较闽粤赣三地客家⽅⾔的语⾳⽐较⼀、客家⽅⾔原来只分布在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即闽西、粤东和赣南。

从明代末年到清代初年,由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诸⽅⾯的原因,以⼴东省东部为中⼼的闽、粤、赣之交⼤批居民迁往⼴东中部、沿海地区和⼴西、江西、湖南、四川、⾹港、台湾等地。

清代中期以后,⼜有许多客家⼈继续迁往东南亚,甚⾄远徙到欧美⼤陆。

把客家话也带到了这些地⽅,形成了今天的客家⽅⾔分布格局。

江西境内的客家话可分为客籍⼈说的客籍话和本地⼈说的本地话。

客籍⼈指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主要是粤东)迁来的客家⼈,他们的客家意识很强。

本地⼈指在客籍⼈迁来之前就已经在赣南定居的居民,对那些客籍⼈来说,他们⾃称本地⼈,没有客家意识。

客籍话主要分布在赣西北、赣中⼭区、赣西罗霄⼭脉地区及赣南南部紧邻粤东的地区,如武宁县西南、修⽔县南部、铜⿎县⼤部、上犹县西北和崇义县西北、井冈⼭、寻乌县、定南县、龙南县等。

本地话主要分布在赣南中部地区,如赣县、于都、⼤余、南康、上犹、信丰、安远、瑞⾦西南等。

宁都、⽯城话也属本地话的范畴,他们本来也都没有客家意识。

在福建,客家话主要集中在闽西⼭区的明溪、将乐、顺昌、建宁、泰宁、邵武、光泽、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这⼗四个县,⼜以宁化、清流、长汀、连城、武平、上杭、永定等七个为主。

此外,在闽中、闽东、闽北还有⼀些⼤⼩不⼀的客家⽅⾔岛。

闽西客家话以长汀客家话为代表。

在⼴东,主要分布在梅县、⼤埔、兴宁、五华、蕉岭、丰顺、和平、龙川、紫⾦、河源、连平、始兴、英德、翁源、仁化、平远等县,另外还有44个县分布有客家话。

由于明末清初迁往各地的客家⼈多来源于⼴东嘉应州,即今天的梅州,因此梅县被认为是粤东客家话的代表。

闽、粤、赣三地客家话虽然有共同的特征,也有各地⾃⼰的特点。

其共同的语⾳特征是:1.古全浊声母与次清声母今逢塞⾳、塞擦⾳时不论平仄都合流为送⽓清⾳。

2.都有⼀部分轻唇⾳字读重唇。

[课程]闽南语与粤语

[课程]闽南语与粤语

闽南话的特点:闽南话又称河洛话或台语,闽南话使用人数大约6000万左右,闽南话主要分布于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大部分地区,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另外在海外华人中,大多也用闽南话与粤语相交流,在世界各地有名的唐人街,使用语言就是闽南话与粤语。

闽南话做为中国除了汉语外的第2大语言体系,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目前台湾方面正大力加强对闽南话的研究以及发扬。

中国的很多有名诗歌等古诗词,很多都得用闽南话来朗读,方能有压韵,节奏之美。

闽南话的来源和历史:汉以前,闽南地区为古越族原住民,到了中原汉族第一次大灾难--晋代永嘉二年(308年)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仕族衣冠南渡,林姓、陈姓、黄、郑、詹、邱、何、胡八姓率先入闽,带来了中原的黄河、洛水流域当时的汉语(河洛话由此而来),形成了闽南方言的基础,反映着隋唐以前汉语的特点。

随后的侯景之乱,669年固始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的隋唐汉语,固始王氏入闽建立闽国都不断渗透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话。

以上入闽源流在各个福建大姓如陈氏,林氏,黄氏等的家谱都有详细的记载。

闽南方言保留下来的古汉语较多,因此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闽南方言历来为国内外语言学家所重视。

这对汉语古音的构拟,古籍的训释,汉语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闽南话分布地区:福建南部的厦门、泉州、漳州、大田、尤溪和西部的龙岩、漳平等市县,以及台湾的台北、台中、台南、高雄、桃园、苗栗、基隆、南投、屏东、彰化、花莲、嘉义、宜兰、云林、台东、新竹、澎湖等绝大部分的地区。

使用人口近3000万人。

广东省东部的汕头、潮州、澄海、潮安、饶平、南澳、普宁、惠来、潮阳、揭阳、揭东、揭西、陆河、汕尾、陆丰、海丰等市县。

使用人口约1000多万人。

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等县市,使用人口400多万。

海南省的海口、琼山、文昌、屯昌、琼海、定安、万宁、澄迈、昌江、东方、乐东、陆水、白沙、崖县、保宁、琼中、临高、儋县等市县,使用人口400多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方言的内部差异和代表点方言
同一区内的小方言之间,有的差异甚大,甚至没有明显的有代表性的中心方言:有的 差异甚小,有高威信代表点方言,并对各地方言发挥很大的影响。前者是离心型方言,后者 是向心型方言。在这一点上,闽粤方言就有明显的差异。相对而言,粤方言内部差异是比较 小的,即使在有明显方言差异的地区,例如粤西的高雷地区和桂南的钦廉地区,代表点方言 广州话也可以通行无阻。 不仅如此, 在香港, 虽然百余年间沦为殖民地; 在吉隆坡和旧金山, 虽然远隔重洋, 那里所通行的粤语竟比广东省内的一些地方的粤语更加接近广州话, 甚至于 一般的别方言区的人都难以辨别。 像这样高度集中的向心型方言在汉语方言中是任何方言所 无法比拟的。 在闽方言之中虽然有些二级方言区也可称为向心型方言, 福州话在闽东可通行
近代社会以来,闽语区逐渐出现了普通话和方言的双语制。雍正年间,鉴于闽粤官员 说话别人听不懂, 曾有诏令要求闽粤两省设立正音书院教习正音, 后来在福建就陆续出版了 一些推广官话的读本,例如蔡伯龙的《官音汇解》 、张锡捷的《官音便览》 、黄绍武的《闽音 正读表》 ,连一些地方韵书如《汇音妙语》和《十五音》也收入了一些“正音”。辛亥革命以
2
后, 福建所办的新学堂至少在闽南地区识字教育都是用注音符号拼注“国音”, 然后用方音“解 说”的,因而脱盲后的青少年大体上都能免强听懂普通话。在西部山区,由于外地人口的不 断涌入, 本地方言又格外分歧, 有时一个县内就有几种不能通话的小方言, 为了交际的需要, 最近的半个世纪之内,都先后推广了普通话。在大田、尤溪、将乐等县先后创造了突出的推 广普通话的成绩受到中央的表彰。 而在粤语地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可以说是方言为体,共同语为用。在口语方面,真 正在普通百姓之中推广普通话还是近二十年间的事。 由于识字教的是方音, 连知书识理的文 化人都只能用方音读书而很难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在书面语方面, 不论是纯粹的方言口语 或是参杂着文言成分和书面语的混合文体,都可以书写成文。早先的木鱼书、通俗小说和现 代香港报章的副刊、广告都是这类方言书面语。而且共同语书写的书面语,由于识字是经过 方音,用方音去阅读也便可以理解。这就是粤式的方音为本,言文同音而词义各异,文白夹 用,雅俗共赏。换言之,在粤语区,说话用粤音,读书也用粤音,在书面语可用白话文也可 用方言,还可夹用文言成分。文言、白话、方言三语共一音。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的普通话 教育有明显的进步,社会上则因大量外省打工者的涌入,促使了普通话的逐渐普及。 由此可见,共同语对方言的制约作用,尤其是在书面语方面的标准、规范的地位是普遍 存在的,不同的方言区只有作用力大小、作用方式不同的差异。 从闽粤方言的这方面差异也可以看出两地的历史和文化心态的诸多不同。 闽语的形成主要是汉人四次移民潮叠加的结果, 第一次是汉末东吴人移居闽北闽东; 第 二次是东晋南迁时辗转入闽;第三次是初唐陈政、陈元光的平定闽西、闽南;第四次是唐末 王审知的据闽、治闽。头两次时代久远,批量较小,在闽中分布面也较窄;后两次批量大、 分布广、 影响更大。 这两次移民的主体虽然也是避乱南下的农民, 但是多为加入行伍的兵卒, 后来在闽中掌权落籍了(陈元光是漳州刺史,王审知是闽王,其所部后来都在福建各地安家 落户)因此形成了浓重的正统思想。虽然远处东南海陬,关山阻隔,无复北顾,总是以“中 原贵胄”、“华夏传人”而引为自豪,不论传到多少代还是忘不了中原老家的郡望,盖起房子 便在大门口写明“某某衍派”的堂号。宋以后,闽中文教渐兴,士子应举十分热衷,取得功名 者不在少数,于是一些文化汇萃的古城往往自称“海滨邹鲁”。这种注重故土的血缘、地缘的 “根”的意识至今不衰。许多后来移居台湾乃至东南亚的闽裔,至今还记得自己是“陇西李”、 “颖川陈”或“燕山黄”。这种“根”的意识对于注重学习主流的“官话”和“正音”,显然是十分重 要的。闽语区所以素有方言与共同语双语并用的传统,乃根植于这种崇正意识之中。 粤语的形成一般是追溯到秦始皇的 50 万戍卒入粤。这个数字显然是为了壮大声势而夸 大了的。即使发兵时不下十万,渡长江、过湘桂而入粤,北人不适南方水土,又要历经攻战, 能够到达南粤的兵士,为数一定不太多。一番征战之后,留下来的汉人还是要与南越人和平 相处。因而赵佗上书中央时自称“蛮夷大长老夫臣佗”。汉唐之后直至五代十国的南汉,中原 汉人也陆续有入住粤中的。唐开元间张九龄开凿梅岭新路时,粤北韶州人口只有 6 千多户, 到了天宝年间增至 3 万多户。 和粤方言的形成关系最大的最近一次大批量的汉人移民该是两 宋之交经由南雄珠玑巷入住珠江三角洲。 这些人应有北宋之前先在粤北定居的老移民, 也有 因宋室南迁而流离南下的新移民,不论是新的老的,其口音都不会去《广韵》系统太远,所
3
以那时所定型的粤语的音系才那么接近广韵音系。 时至今日, 定居在珠江三角洲的各个大姓 的族谱, 几乎没有例外地追述了南宋初年迁自珠玑巷的历史。 从珠江三角洲出发远涉重洋发 迹之后的“广府人”都没有忘记珠玑巷。近些年来,到那里寻根访古,扶助故地经济建设之举 越加频繁和盛大。在这一点上,正史、谱牒的记载,口碑的流传,民心的记忆和语言的印记, 完全是可以相互论证的。这样的移民史造成的文化传统是随遇而安,面向实际,落地生根, 图谋发展。 在珠江三角洲立足之后, 粤人利用大好的气候和水文条件, 发展农业, 经营商业, 逐渐地又走出伶仃洋,四海为家,把生意做到五大洲。新的天地如此富饶,外面的世界如此 生动,他们自然是无复返顾了。用祖传的方言说话,用同一套现成的读音读书识字,比起学 习另一套共同语,显然要简便些,这是十分符合“讲求实际”的要求的。
三、关于方言的运用和方言间的接触
闽粤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及方言的接触中的表现有不少共同的特点。 也有一些不同 之处。 闽粤方言的运用,不但有口语的交际,而且有舞台艺术的加工。粤语是向心型方言,粤 曲和粤剧在粤语区各地都很受欢迎。 闽语各小区之间差异较大, 几乎所有沿海各小区都有自 己的地方文艺。闽东方言有闽剧、评话、伬唱,莆仙话区有莆仙戏,闽南话区有南曲清唱、 锦歌清唱和梨园戏、高甲戏、芗剧、潮剧等戏曲,雷州有雷剧,海南有琼剧。这些地方戏曲、 清唱、 说书等大体上是明清以来随着近代城市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 大量的地方文艺形式从 说到唱都在为方言口语进行艺术加工,深为本地人所喜闻乐见。应该说,这些艺术语言对方 言口语发生着相当大的影响。 和闽语区相比, 粤语的书面语加工更为广泛, 这主要是因为粤语区形成了完整的书写体 系。只要是粤语的音,或用本字或用俗字,或者用同音字、借用字,都可以找到方块字来写。 有些常用的俗字,书写定型,在社会上已被普遍接受。因此,用粤语写的读物便可以在社会 上通行。从 30 年代以来,所谓的“木鱼书”,韵文有说唱文学,散文则有历史故事、时事评 论,曾经在穗港两个都市盛行。此外,在民间也常可见到粤语书写的告示、便条和广告。在 香港,至今各大报刊都还有用粤语写作的副刊杂文。普通话、粤语和文言乃至英语杂而用之 的市井小说还在大规模地出版发行。闽语区的书面语在明末清初曾有过一批地方戏的脚本, (如《荔镜记》等)民初有过针贬时弊的杂文(如《畅所欲言》 ) ,三、四十年代有不少在家 庭妇女中流行的小唱本(如英台三伯、雪梅思君等) ,后来就销声匿迹了。在这一点上,吴 语和闽语情况相近。明清以来,吴语区也曾有过《山歌》 、 《九尾鱼》 、 《海上花》等韵文和散 文著作并流传通俗读物,后来由于共同语的普及,这类读物也逐渐衰歇了。 方言间的接触是历来就有的,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复杂化了,人们交往多了,方言之间 的较量就更加剧烈了。在与外方言接触时的表现,闽粤方言也是有同有异的。 闽语也算是强势方言了,明清以来闽南话散播到浙南沿海的苍南、玉环、洞头,苏南的 宜兴,赣东的上饶,赣南的蟠龙,粤北的连县,珠江三角洲的中山,以及广西玉林、平南等 地,多则数十万人,少则数千人、几百人。在其他方言的包围之中,他们还能保留自己的母
闽粤方言的不同文化特征
李如龙
【内容提要】 方言的文化特征就是方言在内外关系和古今流变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本 文从四个方面比较闽粤方言的文化特征的异同:1.方言的内部差异和代表点方言;2.方言与 古今共同语的关系;3.方言的运用和方言间的接触;4.方言演变的类型和整合的模式。 【关 键 词】闽粤方言/文化特征 作为文化的载体, 语言总是忠实地反映着使用该语言的社会的历史和文化, 通行在一定 地域的方言则是各种地域文化的最直接的体现。 研究方言既应该研究它的内部结构, 展示该 方言的语音的词汇的和语法的特征;也应该联系该地的历史文化研究其文化特征。 什么是方言的文化特征?经过多年的思考, 我认为可以概括为这样一句话: 方言的文化 特征就是方言在内外关系和古今流变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所谓的“内外关系上的特点”,包 括在一个方言区里的各种小方言之间是差异很大或相当一致?有没有权威性方言起规范作 用; 方言与共同语之间关系如何?共同语是否普及, 方言是否受到共同语的重大影响?在与 周边方言相处中谁者是强势的谁者是弱势的, 强者对弱者如何扩展其地盘, 施加其影响?所 谓古今流变中的特点包括: 方言的形成叠加着多少历史层次, 那一个层次是决定性的?方言 定型之后演变速度是快是慢?历史上的共同语对它施加影响是大是小?有无其他民族的语 言渗入?在演变模式上有什么特点?所有的这些, 都不是方言的内部结构所决定的, 而是它 的历史文化背景所决定的。因而,它不是方言内部的结构特征,而是方言外部的文化特征。 不同的方言之间,既有明显的方言差异(结构特征) ,也一定有不同文化差异(外部特 征) 。比较研究方言的文化特征,不但有助于我们理解现存的方言共时系统的形成的历史背 景,而且对我们了解地域文化的特点有很大的启发。 本文从四个方面就闽粤两大方言的文化特征的异同作一番比较, 借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之 机,就正于诸位方家。
1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十几个县, 厦门话通行于闽南 20 多个县和台湾省全岛, 汕头话在粤东 10 几个县市, 海口 (文 昌)话在海南全省,海康话在雷州各县市也都通行无阻。而在闽北和闽中,建瓯话和永安话 通行就有些免强了。至于各小区之间,不但没有形成共通的代表性方言,各方言之间还相差 甚大,大多并不能通话。在闽语可以说是二级区多为向心的,少数也离心;整个闽语的一级 区应该说是离心的,换句话说是大分散小集中。 闽粤方言在这方面的差异是有深刻的历史原因的。从地理环境说,粤方言分布的中心 地带珠江三角洲是平坦的河网地带, 在省外和国外的分布也大多集中于市镇 (如南宁、 北海、 香港、澳门、吉隆坡、旧金山) ,各粤语区之间交通较为便利,人民之间历来彼此交往频繁, 更重要的是南粤商品经济早在一千年前就十分发达,商业流通正是方言沟通和混化的润滑 剂。广州是一千多年的都城,也是中国对外贸易的南大门,广州话在粤语区内的权威地位是 自然形成的。而在闽语所分布的地区,虽然也有平坦的闽江、晋江、九龙江等出海口,但彼 此相距遥远,没有联成一片,这几个闽语区历来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划(3 个省 5 个州) ,其 余各区多半是崎岖的丘陵地,向来交通不便。泉州、漳州、厦门和汕头也曾有贸易港口,由 于兴衰历变,并未形成稳定的大型的商业中心。省城福州虽然历史悠久,政治经济的力量都 有限,显得鞭长莫及,未能成为全区的中心方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