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选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2013-2学期

中国哲学简史(公选课)

期末考核论文

题目论中国的名家之学与西方逻辑学

姓名陈远驰

系部材料系

专业班级高材1211

学号 2012110714

指导教师葛文鑫

日期 2013年6月23日

论中国的名家之学与西方逻辑学

高材1211 陈远驰指导老师葛文鑫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名家与西方逻辑学的产生、发展、兴衰、特点等来阐述中国名家给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作用。

关键词:名家逻辑学产生发展兴衰

一.名家的产生

1.名家的称呼由来:名家,通俗的说是辩论家,是中国战国的诸子百家之一。他们主

要以诠释“实”与“名”来阐述观点。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都有提到名家。《汉书·艺文志》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譥者为之,则苟钩鈲鋠析乱而已。名家将对名的探讨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化,并且从更高角度继续阐发其中的政治伦理思想,并且强调端正名实关系,实际上也是希望天下得治。

2.代表人物:名家的重要人物有公孙龙、宋钘、尹文、邓析、惠施等人,其提出的命

题包括白马非马、离坚白、合同异等。

2.1公孙龙(约公元前325—前250年),赵国人。生平事迹不详。《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中,太史公认为,公孙龙是孔子的弟子,字子石,楚人或卫人。据说公孙龙游说各国,与人论辩,经常获胜,而庄子评论说:"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不过可能也输过一次了,"五行学家"邹衍来到赵国和公孙龙辩了很长时间,最后公孙龙理屈词穷。

2.2惠施(约公元前370年—前310年),战国时期的宋国人,与庄子同一时代,并且两人

既是好友又是论敌。庄周在《庄子》一书中说:"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惠子是学问渊博的学者。

这两位是名家的代表,分别代表名家的两个基本派别,前者倾向于离万物之同(离坚"),后者倾向于合万物之异(合异同)。

二.名家的发展

1. 前期:春秋末,出现了郑国大夫邓析,一般认为他是最早的名家,称他为先驱。名家在战国时也是显学,很有知名度。但许多人认为名家是墨家的一个分支。

2. 中期:在先秦时期,并无“名家”的称呼,先秦诸子的著作当中多半称其为辩者。到了汉代始见名家之称。不料到了汉代,有许多学者如司马谈,刘向、刘歆、班固之流……凡有他们不能懂的学说都称为‘名家’……。”

3. 后期:古代学者是绝对倾向于“经世致用”的,因而对名家的“名实之辩”古人是不屑讨论的。名家在战国时被人视为“诡辩之术”,汉以后就成了“绝学”了。

三.兴衰

先秦名学到了秦统一六国后就难以发展,其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1.秦帝国建立以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秦始皇禁止私学,只能以吏为师;到了汉代,又有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集权政府的统治下,名辩之学难以发展,名家也随之衰落。

2.名辩之学与秦汉以来的中国主流文化精神不一致。中国古代文化重人文,轻自然,名辩之学穷极事理,却招致诸多批评;而儒家成为显学之后,士子皆关注于社会伦理,强调经世致用,名辩之学被视为以争胜为目的的无用之学。此外,名辩之学所采取的分析方法,接近纯粹的语言分析,然而主流的儒、道之学皆对此方法有所批评,甚至根本否定。在主流文人的排挤之下,名家之学无立足之地。

3.就名家内在的发展而言,名辩之学本身相当艰涩难懂,也影响了其发展。首先是一字多义的情况严重,致使后学众说纷纭,难以诂训;其次,由于名家时常以违反常识的语言叙述命题,常人难以接受而失去研究兴趣。在后学难以为继的情况之下,难免走向绝路。四.西方逻辑学的产生

1.逻辑学的由来:旧称“论理学”、“理则学”、“名学”、“辩学”。关于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学科,起源于古希腊,由亚里士多德创立。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创立的逻辑学使逻辑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黑格尔把思维形式的发展与人的认识的各个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这些思维形式彼此联系、相互转化,又具有新的意义。

2.本质:逻辑学就是关于思维规律的学说。

3.定义: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形式的学问,是研究纯粹理念的科学,所谓纯粹理念就是思维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

五.西方逻辑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开始创立早期的逻辑学后,他在其由后人整理并取名为《工具论》的著作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传统形式逻辑,提出了有关范畴、命题、三段证明和谬误等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思想。他所创立的逻辑学,逻辑史上称之为古典的或传统的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这一称呼是17世纪康德提出的)或古典的演绎逻辑。这一逻辑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是建立的对范畴的研究基础之上,即它主要涉及范畴、又范畴组成的命题、由命题组成的三段论和论证等。这是古代逻辑中较为完整地建立起来的一个三段论系统,它构成了逻辑的一个初等的、但是重要的部分。在亚里士多德后的麦加拉-斯多葛学派研究了亚里士多德逻辑中欠缺的有关假言命题、选言命题、连言命题等属于复合命题的问题,研究了由这些命题所组成的各种推理形式及其规则,奠定了命题逻辑的基础。这是传统形式逻辑的一个重大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传统形式逻辑、主要是演绎逻辑的内容。

在近代,法国的阿尔诺与尼科尔根据笛卡尔的哲学、逻辑和方法论观点,于1662年发表了《逻辑或思维的艺术》一书。该书分别讨论了概念、判断、推理与方法等内容,曾多次重版,成为欧洲近代逻辑的范本,对以后各种逻辑教材的编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认为,这是传统形式逻辑,主要是传统演绎逻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

17世纪开始,由于实验自然科学的兴起,归纳方法的研究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著《新工具》一书,系统论述了以“三表法”和“排斥法”为核心的归纳方法,奠定了古典归纳逻辑的基础。此后,赫舍尔、惠威尔等人,继续发展了培根的归纳逻辑思想。穆勒著《逻辑体系》一书,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归纳五法,成为古典的或传统的归纳逻辑的集大成者。

17世纪末,法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提出了逻辑数学化的思想,他在其1666年发表的《论组合术》一书中,提出了建立一种表意的普遍语言及思维演算,并成功地把命题表达为符号式,被公认为数理逻辑的先驱者。随后不到100年,英国数学家布尔用数学方法首倡了第一个逻辑演算系统-布尔代数,并把其中的符号解释为类时,布尔代数即为类代数,以及类逻辑的代表化,从而,把莱布尼茨的设想变成了现实,成为数理逻辑的早期形式。其后,再经德摩根、弗雷格等人的努力到20世纪初,罗素和怀德合著《数学原理》,总结了前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