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历史概念教学 提升历史教学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新历史概念教学提升历史教学效益
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在社会不断进步、历史研究成果迭出、新课程改革逐渐推广的背景下,如何更新历史概念教学,大面积地提升历史教学效益,已经是摆在广大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基于实践,本文提出进行历史概念教学的诸种方式,以供探讨。
一、“以史导论”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用“以史导论”的方式进行历史概念教学有利于充分运用最新历史研究的成果.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科学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如现在许多学生尚缺乏对近代中国改革这一历史概念的正确认识。为了解决这一个问题,笔者以教学戊戌变法这一知识内容为契机,遵循“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了“以史导论”式的概念教学。笔者以《温故戊戌年》等历史报告文学为脚本的影视片《走向共和》片断为载体,逐点分析。逐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来理解改革,有效理解了“改革”这一历史概念的如下内涵:改革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方式,是消除社会发展障碍的主要途径;改革需要对方优越性显现,己方改革力量出现等条件;改革要成功需顺应时代潮流、要有配套措施、要有足够的统治资源的支撑、要注意轻重缓急,要处理好各种关系等等。
二、运用文明史观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文明史观主张以现在的眼光、根据现在的问题来看过去。它不但
是史学界倡导的历史观,也是历史新课程的指导思想之一。历史教师应当运用现代民主思想引导学生框清“统一”“革命”“国家”等历史概念。在讲到古代祖国统一、清明盛世的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专制王朝统治下民生真相的基础上,理解其“统一”“盛世”的实质是“一个主义、一个领袖、一个声音”的政治全能主义,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康乾盛世则更是“帝国徨彷”的年代。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统一、盛世要以民主、以民生为前提的价值观。如在淡到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不但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训,而且要从国际关系史的演变引导学生理解它同时也是一种与人类文明相背的必然结果。
三、联系古今中外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历史事件、历史概念不是孤立存在的,进行科学的历史概念教学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古今中外的历史。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似乎两不相干,但若在“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亚里士多德的名言下加以整合起来,它们却都属于东西方国家制约绝对权力的措施,只是我们长久以来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都把它们的主要功能说成了麻痹群众调和阶级矛盾了。近代以来的历史概念则更要与世界史相联系起来。如何理解袁世凯的复辟,就有必要研究西方国家的君主立宪制,实际上杨度在给袁世凯的悼词“君宪负明公?明公负君宪?”中的问号已有暗示。又如,要正确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就必须理解苏联的革命策略;要正确理解中国
共产党在建国初选用计划经济,就必须理解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等经济理论的地位;要正确理解我国开放四个经济特区,就必须联系世界经济分工浪潮与和平外交政策、和平统一台湾政策的提出。
四、运用语言文字知识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要弄清一个概念,首先要弄清它使用的基本术语。对中学历史教学来说,还它字义的本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所用之术语一般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出自古代汉语,历经演变;二是外来名词,近代以来,许多词语就是由英文译到日文,日文又译到中文;三是由原名缩写而成,久而久之,字义尽失。相对于某些概念要到古籍中去寻找。“现代化”“近代化”这些近代外来名词的原意要到英文、日文中去寻找,这两个词在英文中的原意“modernization”,它的时间尺度定在了1500年以来。如“国家”的英文原意是“nationstate”,也就是所谓的“国民国家”,即建立在“天赋人权”和“主权在民”的基础上的国家。又如,许多学生对“中兴”“苏联”这些概念的理解或错误或片面,就在于他们不知道这些词语在缩写前的意思,如果我们把“中兴”两字解释成“一个王朝衰败之后重新振作达到盛世”,学生就容易理解“中兴”其中的涵义。而“苏联”则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缩写,由此引导学生理解列宁的理想并非仅仅是现实上的一个苏联。
五、整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历史概念教学
知识的重复是分割式学科教学所不可避免的后果,在学科教学中把各学科间的知识整合起来进行概念教学,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
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美国《1787年宪法》黑人公民权限制与北美殖民地《独立宣言》宣扬天赋人权的落差,教师可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天赋人权理念要付诸实施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再如“民族区域自治”“求同存异”“一国两制”这是三个不同的历史概念,但是蕴含其中的就是“和文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哲学常识把这三个类似的历史概念串起来,进行分析与比较。又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中的“工业布局中的因素”检视张之洞在汉阳而不是在大冶创立铁厂的史实及原因,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缺乏民主政治、民主决策是中国近代化运动”步履维艰的原因之一,而不仅仅停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根本因素”这一宏观的叙述上。
六、提供名家名作拓展历史概念教学的空间
利用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机会,向学生提供一些名家名作,有利于拓展历史概念教学的空间。刊于南方周末的《何为民族主义,我们应该怎样爱国?——杨奎松教授访谈录》对“国家”“民族”这样的历史概念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而同样这些历史概念在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张建伟的晚清历史报告文学等书籍中更是得到系统而详实的论证。像在《读书》《书屋》《南方周末》、近代中国网中也可以常见一些历史概念的解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阅读诸如此类的文章,充分拓展历史概念教学的空间。“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无疑,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不断诠释历史概念,更新
历史概念教学,对于我们历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广大学生悟史能力的提升,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尝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