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 何 把 数 学 课 堂 还 给 学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
平罗县宝丰小学:马静
跟着名师工作室学习的确受益匪浅。看了这些优秀文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在我们每节课当中如何让孩子们发挥自主性呢?新课程改革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今日的“映日荷花别样红”,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在为新课程改革取得许多成效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也存在一种担忧,那就是:不少老师依然“霸道”地“把持”着课堂,严重忽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课程改革中,如果不能体现这一点,新课改就会成为教师的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会结出什么样的果,令人难以预料。
一、把选择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选择中学会自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处于不可动摇的主宰地位,而学生则是亦步亦趋地奉命执行。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减少了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了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选择是自主意识的行动表现,在选择中,特别是在自主选择中,学生的自主意识被唤醒,创造力的培养才有可能
有人曾问哈佛大学的校长,建校350年来最值得骄傲的是什么?哈佛大学的校长回答说,最值得骄傲的不是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不是造就了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是全美国500多家特大型企业一半以上的经理是我们哈佛的学子,最值得骄傲的是哈佛让每一块金子都闪闪发光,让每一个从哈佛走出来的人都创造成功。哈佛的秘诀在哪里呢?就在于给学生选择的余地。
现在哈佛大学的选修课总共有1000多门,每一个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基本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哈佛大学有一门选修课叫“中国的现代化”,而在我国1000多所大学里还没有这门选修课,可哈佛就有人关注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这么一门选修课让学生选择。
实践证明,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和发展。
二、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走向创新
有一次,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在上海考察。为了显示中国的教育教学水平,上海的教育部门精心挑选了一所重点中学,特别安排了一位资深的中学特级教师上课。上课时,师生对话交流。教师的表演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师生配合得天衣无缝。这一堂课,掌声、笑声、欢呼声不时响起。听课的中国教育专家、教师、领导无不拍案叫绝:“这堂课真是精彩极了!”下课前约30秒钟,教师问学生:“这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接着,掌声雷动。轮到评课了,中方的教育人员议论纷纷,盛赞不绝,唯独美方代表一言不发。要告别了,中方教育人员将美方代表团送上飞机时又问:“那堂课怎么样?你们总得说说啊!”不料美方代表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觉得那堂课糟糕透了。一开始学生纷纷提问,表现出极强的探索精神,可是课上完后,学生却一个问题都没有了,这不是把学生的探究精神给抹杀了吗?一个学生连探究的欲望都没有了,哪还会有什么发展前途呢?这不是把学生给教‘傻’了吗?”
这是前几日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故事。
过去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最后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可是我在想,假设我们的学生在他们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的时候,一个个脑子里都没问题了,都“轻轻松松”地走向社会,那我们的民族还有希望吗?
我一直认为,教育是为了让孩子们变得更聪明。前不久,听一节小学五年级的数学课,老师课前为了活跃一下气氛,便出了这样一道欧洲笑话题:“问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只羊,那么船长是几岁?”结果许多孩子喊出:“船长有107岁!”那一瞬,我感觉脑袋轰的一响。我不得不深入地思考:这究竟是学生的过错还是现今教育方式的过错?孩子们为什么读到了五年级,却连最基本的思维常识、思考能力都不具备?为此,我要喊出——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那么,如何
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我认为,首先要提倡启发,反对注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思考,肯思考,会思考。说到启发,凡当老师的,几乎没有谁不认可。可是,我们恰恰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启发是一种伟大的教育思想,而不是或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启发必须贯穿于我们的整个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上表演式的一问一答已经远远地偏离了“启发”的深刻本质。“启发”绝对不等于“启发式”!理解达不到这个高度的老师,最优秀者充其量是个演技较高的演员,糟糕者则可能是一个愚蠢而又专制的暴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励。”
三、把说话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说话中释放潜能
说话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课堂教学应该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老师应该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保护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养成主动思维的习惯,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要允许学生说话,让学生有什么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畅谈中培养敢想敢说、勇于提问、勇于争辩的创新品质,最大限度地释放各自的潜能。
允许学生插话。课堂插话的学生通常是认真听课、积极思考的学生,他们插话常常是不由自主、脱口而出。这种不由自主、脱口而出的话,恰恰可能就是学生思维灵感火花的迸发,而这种迸发是不守“规矩”的,这火花像流星一样可能会转瞬即逝,同时它又可能是模糊的。当它出现时,必须立即去巩固它、补充它。创造常常需要灵感,灵感往往是创造性飞跃的前奏。因此,老师要允许学生“不由自主”地说话,并给予足够的关注,适时地抓住学生思维灵感的火花,积极诱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创造性。
允许学生争论。课堂教学中的争论可能在同学之间,也可能在师生之间。争论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主动性,对巩固学习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教学《摩尔雕塑欣赏》时,我就给学生相对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争论:“摩尔雕塑美吗?”学生议论纷纷,对学生的观点,我给予足够的尊重和保护,并适时点拨引导,让学生的审美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求异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潜力在不断的语言交锋中得到培养与发展。
允许学生失言。当学生的表达充分自由后,失言也就不可避免。在插话与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