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合集下载

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说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丹来源:《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第5期对于说明文教学来说,很多教师注重文体意识,探讨说明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说明文教学的要求。

但是,不同学段采用同一种教学模式,就不太合适。

说明文也是诸多文体中的一种,被收录在小学教材中,应该遵循学生认知与语文教学规律,这样方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笔者浅析说明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问题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练习设计率性而为人教版教材虽在不同学段都选编了一定量的说明文,但不同学段其教学目标是不同的。

当前不少教师对学段目标研究不深,对课堂定位把握不准,导致练习设计很随意。

这虽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定的“热闹”,却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如,《鲸》这一篇说明文的预习内容如下:1.各小组结合表格,预习课文,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表格。

2.各小组交流反馈,并讨论。

(略)从这些内容来看,课前让学生结合表格预习课文,方法无可非议,但是从练习内容来看,价值不大。

毕竟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根据说明方法找出相应句子,有点过于简单,至于第二环节小组讨论,纯粹是一种课堂形式,缺乏实质意义。

再从学段目标来看,这种训练只是阅读训练的初级阶段,属于认读能力的训练,是第二学段的目标任务。

到了第三学段,教师仍把简单的认读训练作为重点,不仅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而且练习设计也很随意。

这种目标定位的不准,一方面与教师对说明文的认知有关,认为一提到说明文,其教学重点必然是说明方法;另一方面也与教师对学段目标的认知不足有关,虽大多数教师都知道课标的重要性,但很少有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并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内容来看,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目标的重点是,根据不同文体,抓住写作重点与对象,厘清文章的层次与结构。

宏观目标上理论认识的不清,必然导致微观中教学任务的偏离。

【策略一】对于第三学段的学生来说,突出说明方法无可非议,但是教师在运用中却发生了偏离。

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合格的小学生作文是需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的,是他们表达自己、与人进行交流的途径,作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能够自己去进行观察,收集进行写作的素材。

在新课标中更加重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意识的培养,而对于语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写作赏析,这对教学的效果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下面我们就对怎样对其进行优化,提升其有效性进行了分析,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导言:目前来说,在语文作文教学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在学习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受到教材、作文指导书等材料的很大影响,应试化的趋势比较严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也是更加强调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成绩,对于学生写作风格、写作思想的培养则并不重视,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是很不利的。

所以,教师需要对作文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要教会学生自己去搜集、积累写作的素材、技巧与词汇。

1小学语文高年级写作赏析教学的意义所谓的赏析也就是欣赏、评述,通过进行写作上心能够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与审美趣味,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感受,学习作品中应用的写作方法以及蕴含的思想情感,并且在评述的过程中则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去发表对于作品的感受、看法。

新的统编教材中有着很多优秀的作文,对于进行语文写作赏析带来了很大的便利,而且,通过网络也能搜集到更加丰富的资源,这对于进行写作赏析教学也是有着很大的帮助的。

2小学高年级学生作文现状及其问题2.1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兴趣普遍偏低对于写作教学来说,如果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比较高的话,那么他们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更加的积极主动,他们会努力的思考、分析去面对写作时的问题。

可是,当学生兴致缺缺的时候,面对写作他们就会感到困恼,状态会下降,心情也不好,自然就会影响到他们写作水平的提升。

2.2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与生活相脱离作文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提炼与再造,是通过文字对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的表述,因此,只有通过生活来搜集、积累素材,才能够写出好的作文。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说明文这一文体的关键。

下面将从激发兴趣、提供范例、分析结构、导入写作四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兴趣是教学的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播放生动的短视频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

也可以组织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写说明文的乐趣,从而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提供范例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精美的说明文范例,向学生展示其中的精彩之处,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结构、语言和特点。

通过学习范例,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作规范和技巧,并能够参照范例进行写作。

分析说明文的结构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教师可以通过分析说明文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让学生了解到说明文的组成结构,以及每个部分所要表达的内容和特点。

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和事实进行合理的组织,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和有层次感。

导入写作是帮助学生进行实际写作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个主题或一个问题,引导他们进行思考和准备写作。

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写作,互相交流和修改,从而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

在导入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辅助,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兴趣、提供范例、分析结构、导入写作四个方面。

只有在学生感兴趣、有范例可参考、理解结构、进行实际写作的情况下,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提高他们在说明文写作方面的水平。

希望这些教学方法能够给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促进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为例

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为例

浅谈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以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为例发布时间:2021-01-29T14:48:43.12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0期作者:孙孪雁[导读] 太阳》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主要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将相关于太阳的一些知识介绍了,说明了太阳与人类具有密切的关系。

孙孪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江苏省南京市 210000 一、案例背景《太阳》是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科普短文,主要运用打比方和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将相关于太阳的一些知识介绍了,说明了太阳与人类具有密切的关系。

小学生学习说明性的文章,语文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具有策略性地进行引导,使小学生对于说明文的基本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

学习16课《太阳》,对于课文的内容要理解,无论是太阳的特点,还是太阳与人类密切的关系都要了解和掌握,从而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起来。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初步接触简单的说明文,能够给以后学习议论文提供更好地发展。

二、案例片段片段一:比较旧知和新知,明晰说理文体(一)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的说明文有哪些?学生:《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师:谈一谈《太阳》这一课的结构特点(既可以采用图表式,又可以采用提纲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生展示和点评)教师:提取本文的观点。

(二)本文的观点:生动有趣且直观的画面吸引住学生,小学生一边看一边不时地发出赞叹声,在小学生脑海中美丽的画面深刻地印下。

(三)设计意图:课始,引导和帮助学生根据说明文这个文体,结合预习四年级的说明文《琥珀》和《飞向蓝天的恐龙》,《太阳》运用图表法,致使可讲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很容易接受,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片段二:展示课件,画面感知(一)展示课件:太阳从森林、草原、山村、大海分别升起来,大地立刻变得一片光明,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二)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小学生们开始自由地发言学生1:我看见太阳从小山村里升起来了。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说明文教学,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提升他们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说明文教学的效果,需要制定一些策略。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是说明文教学的关键。

在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时,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本中的事物、分析问题来获得答案。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篇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的说明文,找出该动物的特点和习性。

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其次,注重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和实践。

说明文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来学习和理解说明文。

比如,在学习说明文撰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身边的一件事物,撰写一篇这个事物的说明文。

通过实践和实际例子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说明文的写作要素和技巧。

此外,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也是说明文教学的重要策略。

学生一般对写作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老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写作活动,比如让学生写一篇有趣的说明文介绍自己喜欢的电影或书籍,或者设计一些游戏化的写作任务,通过比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要加强写作技巧的训练。

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包括论点的明确、事实的真实可靠、条理清晰等。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写作、讲解技巧、批改作文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写作的基本技巧。

同时,也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和修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最后,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步。

在说明文教学中,每个学生的起点和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因此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步。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总之,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需要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注重实践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写作技巧训练以及关注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进步等方面入手。

谈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谈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谈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当中,整本书的阅读也被运用在小学语文阅读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也是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的一个重点的内容。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针对整本书阅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采用有效的策略,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

本文就针对小学高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展开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高段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早在90年代,整本书阅读理念就被提出来。

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它并没有有效地运用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很多教师都在整本书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

通过整本书阅读也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进步,让他们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

因此,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策略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1.阅读前重视兴趣的激发在开始整本书阅读之前,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高年级阅读教学之前就可以先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大声的朗读示范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除此之外,针对一些故事情节比较曲折,趣味性比较强的书籍。

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导入。

教师可以在开始教学之前先给学生讲述整本书当中非常具有趣味性的情节,并且能够为学生设置一定的悬念,留下一定的空白,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心。

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阅读,读书会的方式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让他们自主的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在推荐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介绍整本书,作者的背景,写作特点,语言特色,人物的具体形象等内容,还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具有争议性的社会评价。

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是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方法和技巧,并举例说明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

一、激发学生兴趣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任务。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播放视频、组织游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说明文的魅力。

例如,在讲解《太阳》一文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太阳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太阳的大小、形状和颜色,从而引出本文的主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说明文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其目的是为了解释、说明一种事物或现象。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默读、朗读、分角色阅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月亮》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朗读和讨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回答。

例如,在讲解《地球》一文时,教师可以提问:“地球是怎么形成的?”、“地球有哪些特征?”等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四、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比较和总结。

例如,在讲解《植物》一文时,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种类的植物,让学生分析它们的特征、生长环境和用途等,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五、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色彩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说明文的情境中。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氛围和意义。

例如,在讲解《动物》一文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森林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角色,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描述的动物特征和习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陆艳娇邮编:215337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语文味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为了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灵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落实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强化实践运用,习出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方法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不少说明文,而进入高年级后,这类说明性的文章比重越来越大。

单就题材来说,就有介绍科技知识,如《神奇的克隆》;天文知识,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建筑知识,如《埃及的金字塔》;动物知识,如《麋鹿》等等。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免会产生很多困惑。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应对措施。

由于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教师不禁望“文”兴叹,一不小心就会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错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未能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表达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形象,抛弃了语文的本质,从而导致说明文的教学语文味不足。

其次说明文逻辑紧密,语言较为枯燥直白,也缺少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故事情节曲折、文字优美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他们,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或仅仅对课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感兴趣。

课堂上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说的很多,问的也多,学生思考的空间却越来越少,甚至学生还没清楚课文的内容教师已经急于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股脑都灌输给学生,完全将形式与内容割裂。

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如此无趣吗?其实不然。

有人就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评价策略论文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评价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评价的策略摘要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态度的一种最直接的评估和品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发现,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学生明确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则会毁灭一批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去应付学习上的各项活动。

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更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教学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此可见,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应重点转变教师对后进生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习效果、态度的一种最直接的评估和品评,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教师适当的鼓励和及时的发现,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学生明确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反,不恰当的教学评价则会毁灭一批学生的学习目标,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去应付学习上的各项活动。

因此,教学评价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效果。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精神,“新的课程评价体系要改变‘淘汰性课程评价’为‘发展性课程评价’,要充分认识评价也是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认识发展而不是制造等级,是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采取积极的教学评价,是十分有必要的。

小学高年级学生年龄均在12~15岁之间,他们的接受能力强,自尊心强,他们十分注意教师的点滴评价。

笔者认为,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更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教学评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今不容忽视的教学误差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无意识中“带着有色眼镜看人”。

对那些表现好、成绩优的学生评价很高,而对那些表现差、成绩良的后进生则言语过激,轻则轻视,重则挖苦。

这些都违背了素质教育体系中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给教学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如何有效地教学说明文成为了许多语文老师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围绕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进行探讨,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在教学说明文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的理解能力,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促进学生对事物原理的理解。

我们还要借助说明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二、教学内容在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我们需要明确教学内容。

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说明文的特点,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的写作方法以及说明文的阅读技巧等。

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说明文的本质和特点,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还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事物原理,加深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在教学说明文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法、互动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在讲解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说明文的特点、结构和写作方法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说明文的整体认识。

在互动讨论法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对说明文的理解和思考。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说明文样本,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和阅读方法。

除了以上教学方法,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操作,例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自己动手编写说明文,从而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可以邀请一些专业人士来进行讲座,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说明文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评价方法在教学说明文时,评价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有效。

说明文教学策略

说明文教学策略

说明文教学策略第一篇:说明文教学策略我的说明文教学说明文主要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

所以它在教师和学生的心中是枯燥无味的。

而新课改一个明显的标志是注重理解运用,淡化文体。

往常的说明文教学因注重文体生搬硬套,教学过程中,我们的语文老师往往仅就内容做点分析,或者先把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抛给学生,这就致使我们的说明文阅读教学变得死气沉沉、枯燥乏味,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尴尬局面。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使说明文教学变得鲜活灵动,借以提高说明文阅读教学效率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有效性。

一、注重情趣,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倘若每节说明文教学一开始就能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学习境界,学生就不会觉得学说明文是一种负担,教学效果则会事半功倍。

老师一般可以运用图片,或运用故事,或运用音乐,猜谜语等较有情趣的方法来导入新课,这样在讲课伊始,就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积极性。

二、深钻教材,探寻规律。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阅读说明文自然也有其规律可循,只有老师吃透文本,把说明文的知识化繁为简了,课堂教学才能简易地教学,只有老师能理清说明文的脉络,能明确该引导学生掌握那些知识,化繁为简,课堂教学才不会显得繁琐累赘。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吃透文本、紧扣文本,用教材教给学生方法,给学生一把打开说明文阅读的金钥匙。

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王漫认为,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对说明文信息的提取能力。

因此可以说,说明文的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说明文章的理解与提取信息能力。

然而文章千变万化,没有一种规律可以套住每一篇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文本特点进行教学,根据文本特点,提示一些方法,探寻一点规律。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并能体会说明文准确、周密的语言。

小学中高年级说明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

小学中高年级说明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研究——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说明文习作”单元为例

摘要摘要现有统编版教材强调“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编排理念,突出双线组织的单元结构编排模式,更加注重单元、年段、整套教材之间的联系性及知识的整体性。

本研究将聚焦于单元结构,开展整体性教学设计研究。

研究梳理了有关单元教学的文献,发现有以下一些问题仍值得探索:一是单元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二是单元教学设计背后各个环节关联性和整体性,三是如何通过单元教学设计发展学生学科思维,提升学科整体学习能力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所体现并可以进行有效评价。

基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尝试从“单元结构”的角度设计出与教材编排更为贴合的整体教学模式。

首先,研究明晰了小学语文单元结构等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基于定义,围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知识、部编版教材编排理念等要素,对研究所选单元的单元结构进行具体分析,便于教师从宏观上把控整个单元结构,同时对学生基于本单元结构的学习心理过程从一般性学习心理和语文学科学习心理两方面展开分析。

接着,基于第二、三章对单元结构的具体内容和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在第四及第五章制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评价。

研究运用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表增进对目标的理解,提高目标的准确性,且针对不同类型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方式,以保证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

最后,基于上述分析,对本单元学生学习活动做出具体的组织与安排,在整个学习活动安排中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

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基于单元结构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整体教学模式”:从学生学习心理过程出发,依据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设计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制定教学评价,最终组织并安排具体教学活动,以及基于此模式所设计的“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前者应该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素养的提高,而后者尝试提升的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研究的最大不足之处是缺乏实践的检验,期待在日后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实践,开展实践性研究,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研究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设计AbstractThe existing unified edition textbook emphasizes the layout concept of "overall planning and organic penetration", it highlights the unit structure of double - line organization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ity of knowledge,the connection among units,years, and the entire textbook. This study will focus on the unit structure and conduct a whole teaching design .The research sort out the literature about unit teaching, and found that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o be researched.First, how to maintain the consistency of the unit teaching goals and evaluation. Second,how to more to the relevance and integrity of the various links behind the unit teaching design, and the third is how to design through unit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subject thinking,improve the overall learning ability of the subject and reflect it in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o be effectively evaluated.Based on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study attempts to design an overall teaching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nit structure"what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layout of teaching materials.First, the study clarified the basic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lementary language unit structure.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focusing 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s, the knowledge of Chinese disciplines, and the concept of the layout of textbooks,the study analyze the unit structure of the selected unit specifically.It will make easier for teachers to control the entire unit structure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lso,The unit mental structur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is analyzed from two aspects: general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Chinese subject learning psychology.Th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the unit structure and 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learning in Chapters 2 and 3, the teaching goals and difficult point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of the unit are formulated in Chapters 4 and 5. The study uses the Anderson Education Goal Classification Table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and the accuracy of goals and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ethods for different types of goals.Finally, the study make specific organization and arrangements f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activities in this unit, and ensure the consistenc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in the entire learning activity arrangement.The basic conclusion of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cell structure of the whole teaching design can follow such a "whole teaching mode": starting from the stud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 according to Anderson education target classification theory design the teaching goal and difficult point of teaching evaluation, finally , organize and arrange specific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this model designed by "the unit structure of the whole teaching design case "; The former should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ers' teaching quality, while the latter tries to improve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Chinese subject.The biggest deficiency of the research is the lack of practice test. I hope that in the future teaching career, I can constantly reflect on practice, carry out practical research, and improve my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lity.Keywords: primary chinese; unit structure; the whole teaching design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V 绪论.. (1)第一节研究背景 (1)一、教材改革的深化之义 (2)二、语文教学的现实需要 (2)三、个人实践的感性体验 (3)第二节文献综述 (4)一、单元教学的内涵界定的相关研究 (4)二、关于单元教学的教材分析与整合 (5)三、课型设计及基本模式 (6)四、单元教学的目标与评价 (7)(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研究 (7)(二)单元教学的评价研究 (8)第三节研究思路与方法 (8)一、研究思路 (8)二、研究方法 (9)(一)文献分析 (9)(二)内容分析 (9)(三)案例分析 (9)第四节概念界定 (11)一、小学语文单元结构 (11)二、整体教学设计 (11)第一章理论基础 (13)第一节系统思维 (13)一、系统思维的定义 (13)(一)系统 (13)(二)系统思维 (14)二、系统的特征 (14)(一)一体性 (14)(二)相关性 (14)三、小学语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的系统观 (14)(一)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15)(二)单元教学的相关性 (15)(三)单元教学的有序性 (15)第二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6)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6)(一)知识观 (16)(二)学习观 (16)1.自主性 (16)2.情境性 (16)3.互动性 (17)(三)教学观 (17)二、建构主义理论下语文单元结构整体教学 (17)第三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8)一、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18)(一)布鲁纳认知结理论基本内涵 (18)(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单元整体教学上的应用 (18)二、奥苏贝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19)(一)认知结构迁移相关理论 (19)(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单元整体教学上的应用 (19)第四节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20)一、具体阐释 (20)(一)知识类别 (20)1.事实性知识 (20)2.概念性知识 (21)3.程序性知识 (21)4.反省认知知识 (21)(二)认知维度 (21)二、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单元教学中运用 (22)第二章小学说明文单元结构的具体分析 (23)第一节说明文概述 (23)一、说明文的定义 (23)二、说明文的特点 (23)(二)语言特点 (24)(三)结构特点 (24)(四)标题特点 (25)三、说明文的分类 (25)四、基本的说明方法 (25)五、说明文的写作 (26)(一)抓住特征——针对说明对象 (26)(二)厘清结构——文章结构 (27)(三)表达客观——说明语言 (27)(四)关照读者 (27)第二节说明文单元内部结构分析 (28)一、教材单元整体结构与内容分析 (28)(一)单元内容梳理 (28)(二)结构分析 (29)(三)教材中说明文习作学习的内容梳理 (29)二、说明文单元结构内部的具体分析 (30)(一)本单元四篇课文的特点 (30)1.内容特点 (30)2.语言特点 (30)3.结构特点 (31)4.标题特点 (31)(二)本单元说明性文章的分类 (31)(三)本单元课文中使用的具体的说明方法 (31)第三节说明文单元外部知识联系 (32)一、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2)二、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33)(一)学生生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正向反馈 (33)(二)学生生活给语文教学带来的负向反馈 (33)第四节说明文习作单元结构的确立 (34)第三章小学说明文单元学习学生心理过程的建构 (36)第一节说明文单元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 (36)一、学习心理过程内涵 (36)二、说明文单元学习心理过程建构依据 (36)1. 语文学习与相关心理学学习观 (37)2. 不同类型知识对应的学习心理过程 (37)(二)学科学习心理 (37)1. 阅读心理 (37)2. 习作心理转化论 (38)第二节本单元具体心理过程 (39)一、建构过程 (39)(一)学生需要理解的内容 (39)(二)具体的心理过程 (39)二、具体的心理过程呈现 (40)第四章小学说明文单元结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的把握 (41)第一节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及作用 (41)一、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表 (41)二、安德森教育分类表的作用 (42)第二节分类表在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42)一、确立单元教学目标 (42)(一)确立依据 (42)1.课程标准的解读 (42)2.教材内容的梳理 (43)3.安德森教育目标分类表 (43)(二)本单元具体教学目标确立 (43)二、把握单元教学重难点 (45)(一)单元教学重难点确定原则 (45)1.教学目标 (45)2.学生学习心理 (45)3.教师教学经验 (46)(二)本单元具体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46)1.教学重点 (46)2.教学难点 (46)第五章小学说明文单元教学评价的制定 (48)第一节教学评价 (48)一、教学评价的定义 (48)二、教学评价的类型 (48)(二)过程性评价 (48)(三)终结性评价 (49)第二节小学说明文单元教学评价 (49)一、单元教学评价制定依据 (49)(一)确立的单元结构 (49)(二)学生心理过程 (49)(三)单元结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50)二、单元教学评价类型 (50)第三节本单元的教学评价具体呈现 (51)一、制定思路 (51)二、示例分析 (51)三、具体呈现 (52)第六章小学说明文单元结构学习活动的组织与安排 (54)第一节说明文单元学习活动组织依据 (54)一、确立的单元结构 (54)(一)分析课标与教材 (54)(二)把握单元内外部部联系 (55)二、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 (55)三、单元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55)四、单元学习评价 (56)第二节说明文单元学习活动的安排 (56)一、整体思路 (56)二、具体安排 (57)结语 (59)参考文献 (61)附录 (67)附录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说明文(含科学小品文)的纵向学习安排 (67)附录二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外部结构 (68)附录三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测试A (70)附录四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测试B (76)附录五统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说明文单元结构学习活动具体呈现 (84)致谢 (90)绪论21世纪以来,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时代,各种渠道都可搜集到信息,而这些信息常常浮于事物表面,凌乱且不成形成体系,时常分散人的注意力,多数情况下人们是不经筛选被动地接受了这些低质量的信息。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最新作文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最新作文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

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说明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浓郁的内心情感,语言较为枯燥直白。

因此,一些老师对说明文教学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极易将说明文上成科学课,错将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当成教学重难点,而忽视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失去了语文味。

那么,如何上好说明文这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兴趣1.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精心设计会对课堂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时对一节课的生成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导入环节的安排不仅限于课上,也可以将其延伸到课前,这样可以有充足的时间为课堂进行陈铺。

如: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创设情境导入等。

2.发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阅读兴趣点。

学生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很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这样的契机,引导学生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阅读。

比如《种瓜得豆》一文,转基因技术的神奇深深地吸引着学生,读这样的课文会很自然地激发他们的猜想,对于生活中的多种现象他们甚至会有想试一试的冲动。

“可以把动物的基因搬到人体里吗?”“假如把猎豹身体里管跑步的基因搬到人体里,会怎么样?”这样的问题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阅读的兴趣自然大增。

有什么特点和功能?”这样的提问将学生的兴趣引向书籍,引向生活。

3.发挥科学真知的吸引力说明文中的信息量比较大,或者说信息量比较集中。

阅读这样的文章对增长学生的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多阅读这样的文章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很有好处。

老师可以从这样的角度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阅读的兴趣。

二、明确并把握好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

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

”课程标准中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体现了训练内容的层次性和系统性。

只有把握好了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1. 引言1.1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是小学生接触的一种文体,掌握这种文体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首要的。

教师需要清晰地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有序进行。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也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课程要求,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富有趣味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手段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物展示等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评价与反思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和纠正,同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通过对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可以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秀的语文能力。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实践。

2. 正文2.1 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的确定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中至关重要。

确定教学目标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的方向和目的,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特点,确保设定的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学目标要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应用。

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之间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只有明确确定了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实现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摘要:写作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写作能力也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语文技能,这是进行更高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习作教学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加重视培养和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尽可能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为学生创设丰富的、生动的习作情境,逐渐降低学生对作文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使学生能真实的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不断提升其作文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有效策略现阶段,由于许多教师依旧采取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盲目地追求更高的学科成绩,一味地要求学生进行生硬地摘抄和机械地背诵,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体验和创造性,使得学生对习作课逐渐产生了消极的情绪,阻碍了小学生习作技能的有效提升。

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为他们创设丰富的、贴近现实的习作情境,使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课上展开活跃的自我表达,逐渐增强学生的生活作文意识,能够在作文中抒发自己最真挚的情感。

一、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习作素材,降低学生对习作的畏惧感为了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对习作课的畏惧感、对习作内容的陌生程度,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充分地发掘日常生活中的习作素材,使学生联系以往的经验在对习作知识进行自主地建构,增强学生的生活作文意识。

因此,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中选取所需要的习作素材,充分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好奇,学生对于熟悉的事物更能产生一种亲切的情感,从而促使他们的写作情感逐渐迸发出来,便于在作文中尽情地挥发,从而避免出现作文空洞的现象,提高他们作为内容的真实性。

例如,教师在教学《习作:我的心爱之物》时,首先,从高年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谈话导入,抛出本节习作课的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内分享一些自己最喜欢的事物,无论是鲜活的小动物还是具体的物品,都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降低学生对习作课的陌生程度。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在课上踊跃地进行分享,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口头作文水平,同时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素材。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小学语文高年级作文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生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在进行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就能够有足够的内容,写作出令人满意的作文。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但是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所以往往学生并没有足够的写作兴趣。

教师往往会制定固定的写作主题,让学生根据主题来进行作文的写作,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不是很感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进行作文写作的积极性,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率都会有所下降,想要进行高效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指导,培育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作用,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的主题。

我们可以给学生一段语文阅读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对素材的阅读,来自己制定作文题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发挥出自身的主体作用,选择更有兴趣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三、培育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当注重兴趣的积极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发现乐趣,这样才能够主动的参与进来。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主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并且让学生利用课堂的时间,将自己的写作内容进行展示,和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作文写作兴趣,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

四、培育学生的写作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并且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指导的过程中,也应当注重利用好每一分的时间,来培育学生的写作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利用好课余时间,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的作业,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进行作文的写作,逐渐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家庭教育也是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积极的和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让家长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人的陪伴,家长也可以对学生的写作状态进行监督,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进行自主的写作学习。

五、结语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注重通过以读促写的方式来开展写作教学,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小学生的主动作用,以及注重培育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提升我们的教学效率,帮助小学生更好的学习和成长。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策略说明文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说明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说明文通常比较枯燥乏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

因此,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资源、组织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教授《地球的自述》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色和自然灾害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说明文的写作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够准确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因此,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实地观察、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事物,发现事物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在教授《蜘蛛的网》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察蜘蛛的网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作技巧。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说明文的写作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思考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互相启发和交流。

例如,在教授《为什么星星有不同的颜色》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星星颜色的成因和意义,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说明文的写作需要作者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因此,教师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可以通过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例如,在教授《动物王国》这篇说明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明文教学策略

说明文教学策略

基于课标的教学——说明文教学策略一、《长城》点评:1、目标制定要有可操作性,能看到学生将如何学。

2、教学思路清晰,说明文的特点突出。

3、训练重点明确,有一定的方法、策略.关注:1、问题设置要有思考性,关注整体思维的训练。

2、避免教师的碎问、碎讲。

3、教材解读要细致。

4、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各册说明文梳理说明性逐渐增强,各学段教学中突出不同的侧重点:三年级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各种说明方法.三上《赵州桥》三下《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四年级目标:能找出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表达效果。

四上《长城》《秦兵马俑》四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五六年级目标:利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自行概说内容、找到说明方法、分析表达效果五上《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六上《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六下《各具特色的居民》三、说明文教学策略第一,着眼于“学法实践,训练能力”来设计说明文。

第二,着眼于“文意把握,选点突破”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

把握文章的方法:组合各段的关键句。

如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着眼于“分析结构,训练思维”来设计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第四,着眼于“读写结合、趣味活动”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

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法主要有:1、从总、分、总的角度去观察文章或者文段的结构;2、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顺序;3、从中心句、支撑句的角度分析文段的结构;4、用提取中心句的方法浓缩全文信息;5、用表格或者是图形来分析文章或者是文段的层次内容;6、用判断与辨识的方法分析文中说明方法并阐释其作用与效果;7、用简洁概括的方法知晓文章内容和辨识事物的特点;8、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欣赏文中的语言;9、利用文章中说明的原理去阐释所见到的生活现象。

四、多些教学创意教学创意的“创新"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的意思等,根据这种解释,我们试着来定义“教学创意”,所谓教学创意就是充满新意的,有个性的、带有一定创造性的教学构思,就是准备实施教学的新点子、新角度、新思路、新策划、新方案。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班秀珍(惠水县摆金镇鸭寨小学,黔南550603)【摘要1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要注重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应按照要求落实生活化教学法,在学生动笔写作之前,应引导学生结合命题回想生活中经历的事情以及生活场景,促使学生结合对生活的感悟来写作,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作文内容更加真实,从而获取较高的作文分数。

此外,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与生活脱节,将难以写出真实性的作文,应结合自己观察到的事物写作,这有利于提升自身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引言小学生作文分数之所以不高,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千篇一律,缺少生活事例,致使作文构思不新颖,很难获取高分数,导致学生感觉写作非常难,逐渐对写作失去自信心和兴趣,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写作的积极性。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下文章提出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从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作文成绩进一步提高。

一、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意义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教学方法,促使教师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生活化教学策略落实,从而立足于生活,布置生活化作文命题,如:家乡的柳树、向往的生活、生活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贴近生活的作文,字数为500字,要求字迹工整、语句逻辑清晰、结合生活创作,学生明确写作要求后,认真分析命题,在分析和思考中回想家乡自然风景,并回忆令自己非常感动的事情,促使学生养成联想生活创作的习惯,从而使用恰当的词语描写向往的生活和生活中感人事件,使作文内容具有生活化、具体化的特点,字里行间渗透生活事例和对生活的感悟,写作思路清晰,内容真实、丰富,写出文采飞扬的作文,不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结合自己观察到的、经历的、对事物的感想,写出真实性的作文,体现出作文源于生活,只有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写作,才能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可见,运用生活化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提升写作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陆艳娇邮编:215337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语文味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为了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灵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落实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强化实践运用,习出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方法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不少说明文,而进入高年级后,这类说明性的文章比重越来越大。

单就题材来说,就有介绍科技知识,如《神奇的克隆》;天文知识,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建筑知识,如《埃及的金字塔》;动物知识,如《麋鹿》等等。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免会产生很多困惑。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应对措施。

由于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教师不禁望“文”兴叹,一不小心就会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错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未能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表达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形象,抛弃了语文的本质,从而导致说明文的教学语文味不足。

其次说明文逻辑紧密,语言较为枯燥直白,也缺少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故事情节曲折、文字优美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他们,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或仅仅
对课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感兴趣。

课堂上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说的很多,问的也多,学生思考的空间却越来越少,甚至学生还没清楚课文的内容教师已经急于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股脑都灌输给学生,完全将形式与内容割裂。

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如此无趣吗?其实不然。

有人就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

”那么如何将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又灵动呢?
一、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的根本是训练语言文字。

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挖掘课文的语言因子,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品味用词的准确
用词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抠”住具体的词语咬文嚼字,使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

尤其要注意一些“副词”“动词”“近义词”和“关联词”。

比如《麋鹿》一文中有这么两句话:①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

②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辨析“放养”与“饲养”这对近义词,我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把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在大丰的理由,接着出示黄海滩涂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两个词语形容图片,学生知道了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特点,与此同时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深入明白了“饲养”是说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放
养”则说明麋鹿在自然状态下自由生长。

2、了解说明方及其作用
新课标中指出高年级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基本要求即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可见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说明方法的教学不能为了方法而方法。

我们小学教材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下定义,分类别等。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在交流中学生找出了这句话“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为了指导学生抓住数字感受金字塔的塔身高,我把这句话改成:这座金字塔很高很高。

让学生思考和原句相比,哪句话的表达效果好?接着又提问学生:“我们的教学楼几层?四十层的金字塔怎么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结:作者不光列举了具体的数字,还用我们熟悉的事物作比较,使遥远而陌生的金字塔离我们近了,有了一种触手可及的感觉,像这样的方法就叫列数字,作比较。

3、关注关键句及结构的丰富性
说明文行文眉清目楚,有条不紊,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色。

教学《埃及的金字塔》时,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从结构上看,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是对上文的概括——埃及金字塔“宏伟而又精巧”,后半句话是为了引起下文——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过程。

《神奇的克隆》又是如何谋篇布局的呢?“克隆”一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

对于不熟悉的事物,怎样让学生亲近它,接纳它。

这是作者不得不考虑的首要问题。

就像初次见到一个陌生人,首先要自我介绍尊姓大名,为了套近乎还要接着说我熟悉你的朋友或亲戚谁谁,然后再谦卑地说我愿为您效劳,做点什么等。

而这篇说明文正是如此,第一自然段由《西游记》中的“孙大圣拔下一根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巧妙有趣地引出了“克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引用这一神话故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克隆的神奇,接着介绍“克隆”是什么,然后列举了学生熟悉的“克隆’家族成员“压条、嫁接”等,最后介绍“克隆”有哪些用处。

二、落实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书,需要有与作者心灵对话的意识。

朗读不仅能够加深我们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还是我们表达情感的最佳方式。

仅仅知道这些课文内容,说明方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在教学生还要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的
情感。

如果我们真正尊重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那么必须重视学生情感的投入,要求学生通过不断的阅读,读出言表之意,探出言里之意,更要悟出言外之意。

这样的阅读才能不断使学生充实体验,积累言语材料。

《麋鹿》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感情最为充沛,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素材。

我按照“自读——交流——品读”的顺序进行教学,学生对
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教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让学生在自读后说说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感情变化:“麋鹿消失——惋惜,麋鹿重现——兴奋,麋鹿被盗往欧洲——愤慨,麋鹿惨遭杀戮——痛心”。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如“自由品读”“指名读”“齐读”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阅读实践,用自己的声音把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

三、强化实践运用,习出语文味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我们还要千方百计提供学生说写的言语实践,让学生运用习得的说明方法、写作特点等来练习语言,提升素养。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学生在情境中兴趣盎然地说和写。

如教学《麋鹿》一文,在了解了麋鹿的外形特点后,我出示麋鹿组图,请学生像讲解员一样上台介绍麋鹿的主要特点,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自己组织语言来介绍。

指名上台介绍后,指导其他学生针对介绍的内容和学生的表述来评价。

接着又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讲解员难当啊,经常要面对参观者的各种提问,要是能从容应对,那这个讲解员算得上是高级讲解员,谁想当高级讲解员?这样的情境既让学生说得有趣,又达到了整合相关知识的目的,在“解语言——赏语言——储语言——用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了说明文的形式与内容的有机融合。

教学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好奇心理,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查找等方式收集资料。

在此基础上再整合文本信息说与写。

在教学《火
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第一段的排比句后,根据提供的材料运用排比句说话;以“火星,曾经的水世界”为话题,进行小练笔等。

这些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为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提高认识、丰富积累提供了平台。

而在学习完《埃及的金字塔》一文后,学生对于说明文的方法有了一点的了解,为了让学生巩固学到的说明方法,我设计了如下练习:让学生用学到的说明方法来填一填:暑假里,我来到安徽黄山旅游,这山可真高啊,___________(用列数字的方法),是呀,的确高,_ ________________(用作比较的方法),我看这山呀,___________ ____(用形象描述的方法)。

开展这样的说与写的言语实践,有利于阅读、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也让学生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总之,对于说明文的教学,只要我们紧紧把握语文课的根本,细细琢磨文本中的语言,以趣激情,相信昏昏欲睡的说明性课文教学将就此得到颠覆。

参考文献:
1、励汾水主编:《实施有效的教学》[G]南京:宁波出版社,2010年7月第一版,160-177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