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的意义
西南联大的意义
![西南联大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76b16a91a37f111f1855b12.png)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题目:第141讲《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时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现场实录陈平原:谢谢主持人跟在座各位朋友,今天我讨论一个题目是西南联大的意义,70年前,就是1937年11月1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撤退到长沙,三校旧生1月18日开始报到,三校学生报到人数是1120人,第二年因为战局的发展,兵分三路,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7月3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国立、省立有108所,职员4200人,学生4万多,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些高等学校是141所,教员一万多人,学生八万多人,大学生没有减少,还在发展,这个是那时候高等教育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没有因为战争而把中国大学摧毁,反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给日后中国的建设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10月25号,解放日报有抗战以后学校集中的区域,大部分东南沿海大学到西部去了,包括遗憾、四川、东北、中央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撤退到了成都,在重庆学生有7千人,有女子师范学院等等,在昆明学生有4500人,在贵阳学生大概有七千人,在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等,还有在两广,没有被侵占的地方,有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等,在江西有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师范学院,除此以外,在上海还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
因为这个时候是1941年10月份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在租界还可以办学,这些学校以后都撤掉了。
到了80年代、90年代我们重新整理发现,当时是西南几个省,云贵川几个省统计,发现从东南大学迁到云贵川的大学有56所,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列在里面,比如1941年从西南重新迁回去,有的是还没有迁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有几所大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还有国立音乐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没有被列入。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a5564fa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2d.png)
西南联大旧址观后感我有幸参观了位于中国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这是一次令人难以忘怀的经历。
作为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教育机构,西南联大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巨大贡献,并且被其悠久历史和独特氛围所震撼。
首先,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令人钦佩。
它成立于1937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教育挑战。
西南联大的建立是为了解决国家紧急需求,培养更多高级人才,推动国家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西南联大的创办者们非常有远见和勇气,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办学,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西南联大旧址所展示的建筑风格和布局也非常吸引人。
整个校园以中西结合的方式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
我在参观过程中看到了许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它们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
同时,这些建筑也展示了西南联大创办者对教育环境的重视,他们创造了一个宜学宜居的校园。
在游览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西南联大曾经的辉煌时期。
那个时候,西南联大是全国知名的高等学府,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和教授。
他们在这里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西南联大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中国,而是辐射到整个亚洲乃至世界。
正是因为西南联大的存在,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西南联大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变迁。
在抗战胜利后,该校被迁至北京,并与其他大学合并为清华大学。
原址则成为了纪念馆和文化遗址,用来展示西南联大的历史脉络和价值。
这一点让我深感惋惜,因为我能够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西南联大的荣光和辉煌。
通过这次观后感,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西南联大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它代表着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发展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也象征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崛起和进步。
我对西南联大的创办者和曾经在这里学习、工作的师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他们为中国的未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36af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15.png)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西南联合大学,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府之一,不仅见证了中国那个动荡的年代,也承载了无数人的希望和梦想。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旧址,深深感受到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底蕴和伟大精神。
当走进西南联大的校园,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长河,一下子就让我回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
校园中的建筑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格,虽已历经岁月洗礼,但它们透着沧桑和庄重,让人不禁生出敬仰之情。
这些建筑既代表着当时西南联大师生的求学之路,也见证了那个被战争笼罩的年代。
一进入教学楼,我就被那些教室中散发出来的学术氛围所吸引。
墙上悬挂着的西南联大的校训令我印象深刻:“知行合一,勤精敬业”,深刻体现了当时校训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
另外,在每个教室的黑板旁边,都有着一些老师和学生的手写笔记,虽然已经模糊不清,但这种粗糙的文字依然让人感受到了当时求知的艰辛和热情。
在校园的其他角落,也能感受到西南联大的历史痕迹。
那些保存完好的图书馆、实验室、礼堂和宿舍楼,无不彰显着这所学校曾经的荣光和辉煌。
尤其是那个被誉为“最考严”的实验室,以及保存着过往学生学习生活图片的图书馆,让我仿佛看到了当时教师和学生在这里为了求知而不分白昼黑夜、艰苦奋斗的场景。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有机会了解了一些西南联大师生们的故事。
他们大都是在战乱年代中逃离城市来到这里求学,他们不仅经历了物质上的匮乏,更承受着战争带来的心理创伤。
然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正是这些学者的努力和奉献,为中国现代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西南联大的旧址,不仅让我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历史,更让我深思。
这个旧址凝聚着无数师生的汗水和智慧,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
作为当代的学子,我们应该怀着敬畏之心,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追求学术进步,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参观结束后,我心怀敬畏和感动离开了西南联大的旧址。
我想,历史是生活的积淀和人文的传承,而这座历史的见证地则是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最佳场所。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https://img.taocdn.com/s3/m/0365423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8.png)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及当代价值相关文献西南联大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学校,其历史教育精神不仅对当时的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西南联大成立于1946年,是中国解放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该校的创立背景是中国内战期间,国共两党为了抵抗日本侵略和解放中国而进行合作。
联大的创始人包括了许多当时的知名学者和教育家,如蔡元培、陈立夫、杨石先等等。
这些教育家们不仅是为了培养人才,更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该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他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
其次,西南联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他们提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实习,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该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增加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和认知。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在当代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首先,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分数和知识的灌输。
其次,西南联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紧密契合。
现在的社会要求人才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
此外,西南联大注重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这对于今天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学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
西南联大的历史教育精神对于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培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担当的人才,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51729110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14.png)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我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这次参观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
中国近代史和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后,桂系将军谭延闿提议在昆明建立一所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大学,以培养国民革命军中的文化人才。
由
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很多知名教授和学者纷纷离开北方而前往西南。
1927年,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成为了中国最早开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成为了全国近代教育运动的先锋。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我看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
这里保存着很多历史文物,比如学生
和教师的照片、座钟、旗帜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这里专注于培育人才的现代高等学府的
宏伟历史。
我最动容的是“四不改”的学生精神,这其中包括“不改中国性”、“不改科学性”、“不改爱国心”和“不改实践性”。
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也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的背景下,这些学生展现出非常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且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深刻领悟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些学生的精神和行
为无疑是稀有的和伟大的。
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很多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坚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西南联大也提醒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将自己的
经验传递给后代。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验到了西南联大丰厚而光荣的历史,也更
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历史机会。
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3e9847e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e.png)
关于西南联大的文章-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西南联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学府,其创立和发展历程丰富而独特。
本文旨在全面探讨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
首先,我们将回顾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历史起源。
西南联大创办于20世纪30年代,正值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时期。
当时国民政府正在抵御日本侵略,中国社会正面临严重的分裂和混乱。
为了加强国家的战斗力和提供高等教育的需求,西南联大在重庆成立,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其次,我们将探讨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
西南联大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同时,西南联大也倡导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法,鼓励学生进行综合学习和跨学科交流,培养其全面发展的能力。
最后,我们将总结西南联大的影响和启示。
西南联大在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带来了教育体制的创新和改革。
其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对中国其他高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西南联大也留下了众多优秀的师生,他们在学术、科研和社会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杰出成就,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而言之,西南联大作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启示都值得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
本文将在后续的章节中具体阐述这些方面的内容,以期能够对读者提供更深入的了解和思考的空间。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关于西南联大的话题。
引言部分将为读者提供对整篇文章的概述。
首先,我们将简要介绍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
然后,我们将说明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和教育理念。
在2.1部分,我们将探讨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包括它的创立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
在2.2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特点等方面。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
![西南联大的教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213ba207375a417866f8f37.png)
1937年,抗战爆发,仇寇肆狂,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学子辞却五朝宫阙,长途跋涉,暂驻于衡山湘水,复又寄居春城,笳吹弦诵,悠悠八载。
韶光易逝,岁月催老。
时间指针从20世纪匆匆划过,染白了多少青春年少的鬓发,刻涂了多少稚嫩脸容的皱纹。
65年后,三百名耄耋老者汇聚北大,缅怀散落于20世纪的美好的青春年华,也追怀洋溢于西南边陲的书生意气。
11月1日,西南联合大学65周年纪念大会设址北大英杰对外交流中心,广聚联大校友,集会志庆。
朱光亚、彭佩云、王汉斌等著名校友也到会与昔日同窗相聚。
久别重逢,情何以堪!会上,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师生和联大老校友约700人一同高歌联大校歌,堪称一时盛事。
西南联大,这所只有8年多历史的大学,其实体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声名广播海内,影响至深至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堪当“人才摇篮、民主堡垒”之称号。
联大自1937年长沙建校,至1946年以三校复原而告终,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中科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和政治家。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如晦的风雨中,西南联大弦歌不辍,犹如一盏明灯高悬西南一隅维系着中华文明的一缕学脉,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重镇。
如今,“联大现象”不仅为华人教育圈所关注,一些外国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中国20世纪初中叶的这一教育奇观。
有国外研究者称:“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世界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逝者如斯,转瞬之间,20世纪终成昨日,距联大结束,也已逾半世纪。
发掘、总结、整理“联大现象”背后深层的原因、规律、经验,如何让联大传统继续发扬光大,为科教兴国、为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诚团结,既弘扬了三校“科学与民主”的优良传统,又融会了北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清华的“严谨求实”之风和南开的“活泼创新”之风,共同谱写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80bb5d3a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d5.png)
西南联大旧址介绍第一章: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西南联合大学(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重要高等学府。
成立于1938年,是当时中国国共两党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
西南联大的创办旨在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并为国家的抗战事业提供支持。
这所大学的建立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也是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里程碑之一。
第二章:西南联大旧址的地理位置与建筑风格西南联大旧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坐落在青年路与博达路交汇处,占地面积达到了1500亩。
整个校园环境优美,四季如春,山水相辉映,为学习与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西南联大旧址的建筑风格多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行政楼、学生宿舍等。
这些建筑物都充满了时代的痕迹,既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第三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资源与学科特色西南联大旧址在其辉煌的历史时期,曾拥有一批杰出的教育资源和学科特色。
学校设立了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学科,优秀的教师团队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
西南联大旧址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升综合素质。
学校秉承“实事求是”的办学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四章:西南联大旧址的文化底蕴与纪念意义西南联大旧址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承载着重要的纪念意义。
这里是中国抗战时期人民智慧和勇敢的结晶,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西南联大旧址目前已成为了重要的纪念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通过参观展览、观看影像资料等方式,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感受那段艰苦卓越的抗战岁月。
第五章:西南联大旧址的保护与利用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西南联大旧址的历史遗迹,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合”与西南联大——浅析西南联大精神内核对当下学校发展的意义
![“合”与西南联大——浅析西南联大精神内核对当下学校发展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c47fb44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dd.png)
撷英篇一、“合”在中国文化里的意义先秦时候,诸子百家纷繁复杂,分歧争论很多,但只有“合”的理念,相通相融,不谋而合。
儒家有云:“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道家则云:“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释家更以“诸法因缘和合生,观照世事人生”阐明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和”“合”而存在,来解释社会和人生。
这是佛、道、儒三家对“合”的意义的不同阐释,虽然说法不一,可都殊途同归,发展离不开“合”。
“合”字很简单,但和西南联大放在一起,内涵就丰富了,它承载了西南联大精神的很多东西,或者说西南联大的很多精神都是在“合”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没有“合”就无所谓西南联大,更无所谓西南联大的精神与成就。
二、“合”在西南联大精神里的体现(一)兼容并包,“合”而不同围绕“合”字,形成了许多内涵很丰富的具体的精神。
举个例子:三校合并初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形成西南联大之后要怎样取舍呢?“自由的精神”是北京大学自成立起就一直秉承的精神传统。
这种“自由”包括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而清华大学则在“自由”里加入了“有序”。
因为在清华园看来,讲秩序、守纪律和自由的求学精神一样重要,甚至从严谨的角度来说更重要。
三校合成一校,不仅是硬件上的融合,老师学生的融合,更为重要的是思想上的融合。
西南联大整合了三校的精神,形成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西南联大精神,这就是“兼容并包”。
杨立德先生在《关于西南联大传统与精神的文化解读》中也提到“因为有兼容并包,才有三校的联合并且联合到底;因为兼容并包,教师才能在八年中开出一千六百门课程,教师才能够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所以,兼容并包作为西南联大精神中的重要一环,也很好地体现出了“合”字的实质。
(二)精诚合作,团结互助“合”字,还体现在联大领导班子的团结上,虽然是三校联合却能做到精诚合作,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
张伯苓曾对北大校长蒋梦麟说:“我的表,你戴着。
”这是“你做我的代表”的意思。
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6988a70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35.png)
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西南联大是我参加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学习交流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结识了一群优秀的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了西南联大为我们提供的学习与成长的平台。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还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首先,西南联大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在这里,来自不同学校和不同专业的同学们可以相互学习、交流。
每天都有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各个学科的知识点。
我还参加了数学建模、英语口语等课程,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有机会与优秀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总是愿意分享自己的学术经验和思考。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
其次,西南联大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
在课程中,我们常常会组成小组进行实践项目。
这些实践项目要求我们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交流和合作,我提升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发现和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使团队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此外,西南联大还注重培养我们的综合素质。
在活动中,我们参加了多样化的文化和体育活动。
例如,我们参观了附近的历史名胜,学习了一些文化知识。
我们还进行了篮球、足球比赛等体育竞赛,锻炼了身体。
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放松身心,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通过这些综合素质的培养,我深刻认识到一个人成功不仅仅依靠专业知识,还需要全面发展。
最后,西南联大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这里,我遇到了许多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的同学。
我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在这个团队中成长。
我们一起度过了忙碌而充实的日子,分享了喜怒哀乐,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些朋友将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支持。
总之,西南联大是我一个宝贵的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1efc0e82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09.png)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高等学府之一。
随着中国革命的推进,西南联大成为了培养革命骨干和先进人才的摇篮。
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大校园,深刻感受到了这所学府的历史韵味和教育精神。
以下是我对参观西南联大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的校园坐落在成都的一片青山绿水之间,环境优美宜人。
从校门进入,我首先看到了一座宏伟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伟大、光荣、正确”的口号。
这个纪念碑是西南联大的象征,也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
我被这座纪念碑所震撼,深深地感受到了西南联大“求是创新,为人民”的精神内涵。
沿着一条林荫道前行,我来到了西南联大的标志性建筑——昆仑堂。
昆仑堂是以巨岩砌筑而成,形似一座宝塔。
它曾是西南联大最重要的教学楼之一,里面见证了许多历史事件和重要的学术讨论。
走进昆仑堂,我仿佛穿越了时空,感受到了那些曾经在这里求知的先贤们的聪明才智和直面挑战的勇气。
参观西南联大的重要一站是冯玉祥纪念馆。
冯玉祥是西南联大的创办人之一,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
纪念馆中陈列着冯玉祥的遗物、照片和手迹,生动再现了他的丰功伟绩。
我被冯玉祥的坚定意志和忠诚精神所感动,深受鼓舞。
他不仅为中国的独立、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更是西南联大这所学府的灵魂人物之一。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西南联大不仅是一所教育机构,更是一座思想文化的瑰宝。
在这里,诞生了众多杰出人才,如周恩来、杨洪文、蔡锷等。
他们以开拓进取、坚持真理的精神,为中国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完西南联大后,我不禁思考:青年人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如何传承西南联大的精神?首先要坚守初心,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西南联大的创立初衷就是为了服务人民,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该牢记这一使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其次,要勇于探索创新。
西南联大凭借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创新,获得了骄人的成就。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f7254772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0.png)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它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学者。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深感其历史底蕴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位于四川省的昆明市,这个美丽的城市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远离战火的后方,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我来到校园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
这使我不禁怀念起那段抗日战争的岁月。
步入大门,我看到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这是西南联大的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我感受到浓厚的书香氛围,无数书籍排得整整齐齐,仿佛一本本智慧的宝库展现在我面前。
而且,这里还特别设立了一处展示抗战历史的区域,展示着当年联大师生的勇敢事迹和珍贵文物。
通过这些展示,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西南联大在乱世中所承担的重任和作用。
除了图书馆,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这些建筑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墙上贴满了学生们通过手写海报表达的思考和疑问。
这让我想起了西南联大当年的艰苦条件和艰辛学习的环境,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锤炼出了坚强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参观过程中,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电影放映室的照片。
当年,西南联大是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电影,并进行放映。
这种创新的做法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即“知行合一”。
这一理念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的培养使得西南联大的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实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西南联大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观结束后,我深感中国的近代史是如此的辉煌而又沉重。
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教育价值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https://img.taocdn.com/s3/m/66f0df4e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d5.png)
西南联大国史课摘抄摘要:一、引言二、西南联大的背景和历史意义三、国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特点四、课程内容概述1.中国古代史2.中国近现代史3.世界史五、课程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上,西南联大是一所具有特殊地位和意义的学府。
这所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学,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本文将围绕西南联大的国史课程,探讨其教学特点和对学生的启示。
二、西南联大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西南联大成立于1938年,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联合组成,位于当时的国民政府所在地重庆。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岁月里,这所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对于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国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特点国史课程是西南联大的一项重要课程,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和爱国情操。
课程设置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三个部分,内容丰富,结构严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内容概述1.中国古代史:课程涵盖了从先秦到清朝的历史,重点介绍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
2.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包括鸦片战争至今的历史,着重讲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以及民众反抗和救亡图存的斗争。
同时,也介绍了近现代我国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
3.世界史:课程涵盖了世界历史的各个方面,包括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以及近现代世界历史,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拓宽视野。
五、课程对学生的启示和影响西南联大的国史课程,使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历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
同时,课程也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六、结语西南联大的国史课程,既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又具有实际的教育意义。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037a7c30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1e.png)
西南联大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一所具有特殊意义的大学。
它的成立,不仅推动了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更在思想和文化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南联大所秉承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精神力量,蕴含着追求真理、民主自由、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
如今,西南联大的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践应用,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西南联大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追求真理”。
这种精神在云南中小学校的教育中得到了很好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导学生要客观看待事物,要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以身作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校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也被教育要实事求是,遇到问题要勇于面对,不要逃避现实。
西南联大精神强调的“民主自由”也在云南中小学中有所体现。
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领导尊重师生的意见,重视师生的民主参与,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学校发展决策。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校倡导学生自主管理,自由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云南中小学校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得到了积极的实践应用。
在教学中,学校积极倡导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科技创新比赛、社会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校还注重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培养学生踏实肯干、勇于追求真理的品质。
在学校管理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学校注重依法治校,坚持科学管理,倡导平等自由的学校文化氛围。
学校还注重师生之间的民主沟通,重视师生的意见交流,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校氛围。
在学生教育中,西南联大精神也得到了积极的应用。
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https://img.taocdn.com/s3/m/d715d2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d.png)
有关西南联大的书
摘要:
一、西南联大的背景与历史意义
1.抗日战争时期的特殊教育环境
2.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的联合
3.对于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介绍
1.《西南联大行思录》
2.《精神的魅力》
3.《联大长征》
三、书籍内容与价值
1.对于西南联大历史事件的记录与思考
2.对于那个特殊时期的教育理念的探讨
3.对于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正文: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许多高校被迫停止运作,为了延续教育的火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在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大。
这个特殊的时期和特殊的教育环境,使得西南联大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近年来,有许多关于西南联大的书籍出版,为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中,《西南联大行思录》、《精神的魅力》以及《联大长
征》是几本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
《西南联大行思录》是一本汇编了众多西南联大师生回忆文章的书籍。
通过这些生动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以及师生们如何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坚守教育理想,为国家的未来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精神的魅力》则从教育理念的角度,对西南联大的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这本书通过探讨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对于当今我国的教育改革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联大长征》则以史学的角度,详细记录了西南联大的成立、发展和解散的过程。
这本书为我们全面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地位和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重走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读后感悟
![重走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读后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c70ffd73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30.png)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读后感悟摘要:一、引言:重走西南联大线路的背景和意义二、公路河流: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三、驿道与人: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传承四、寻找联大遗址:现实中的历史印记五、读后感悟:对西南联大的敬意与思考六、结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共创未来正文:重走西南联大线路,是一次对历史、地理和人文的深入探寻。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我们找寻着那一段消失的岁月,感悟着西南联大背后的伟大精神。
一、引言:重走西南联大线路的背景和意义重走西南联大线路,意味着回到那一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组成西南联大,为民族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这是一段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历史。
二、公路河流: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沿着公路、河流,我们看到了西南联大所处的地理环境。
山水之间,既有美丽的风景,也有曾经的烽火岁月。
河流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和平。
三、驿道与人:西南联大的人文精神传承在驿道上,我们感受到了西南联大师生们的坚韧不拔。
他们徒步迁徙,历经千辛万苦,只为坚守教育的信念。
这种人文精神,是西南联大的灵魂,也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
四、寻找联大遗址:现实中的历史印记在寻找西南联大遗址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印记。
残垣断壁,仿佛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遗址是我们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段历史的伟大。
五、读后感悟:对西南联大的敬意与思考重走西南联大线路,让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们对西南联大的敬意油然而生,为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所感动。
同时,我们也应该思考如何传承西南联大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六、结语:传承西南联大精神,共创未来重走西南联大线路,不仅是一次寻找历史的过程,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00a60be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6.png)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一、概述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著名大学。
它成立于1937年,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对中国现代教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是本文的核心议题。
文化选择是指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西南联大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选择和融合。
文化精神则是指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师生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追求真理、自由民主的精神风貌。
本文将从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文化选择和文化精神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介绍西南联大的成立背景和办学历程,分析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探讨西南联大在文化选择上的特点,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接纳以及对中西文化的融合。
阐述西南联大文化精神的具体表现,如师生的学术追求、民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1. 西南联大的背景介绍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所临时大学,由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南开大学联合组成。
这所大学成立于1937年,结束于1946年,存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九年,但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却是深远而独特的。
西南联大的成立,是在抗日战争的严峻形势下,为了保存国家文化教育血脉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当时,日本侵华战争已经全面爆发,平津地区(今天的北京和天津)岌岌可危。
为了保护师生安全,继续教育事业,三所名校决定南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
这一迁移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转移,更是一次文化上的迁徙,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对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坚守与传承。
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西南联大在云南昆明重新组建,并迅速成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
尽管条件艰苦,物资匮乏,但西南联大的师生们却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追求和教育热情。
他们坚持教学科研,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中国的抗战胜利和后来的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南联大国史课每章批注
![西南联大国史课每章批注](https://img.taocdn.com/s3/m/092f5150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e.png)
西南联大国史课每章批注
摘要:
1.西南联大简介
2.西南联大国史课的意义
3.每章批注的内容及特点
4.每章批注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西南联大,全名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是我国教育史上一段特殊的存在。
在这所临时组成的大学里,众多学者和教育家为保存我国文化命脉,传承学术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国史课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为了传播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西南联大国史课每章批注,是由当时国史课的教授们对课程内容进行的深入解读和补充。
这些批注内容丰富,既有对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又有对历史人物的深入剖析,更有对历史观点的独到见解。
它们不仅是教授们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他们对国史课教学的热爱和投入。
每章批注的内容丰富多样,特点鲜明。
首先,它们具有高度的学术性,对历史事件和观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其次,它们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当时我国社会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
再次,它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每章批注的价值和影响深远。
它们不仅丰富了国史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
教学质量,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观。
同时,这些批注也是我国历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我们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题目:第141讲《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的意义》嘉宾: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陈平原时间:12月15日(星期六)上午9:00-11:30地点:浙江图书馆二楼报告厅现场实录陈平原:谢谢主持人跟在座各位朋友,今天我讨论一个题目是西南联大的意义,70年前,就是1937年11月1号,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学校撤退到长沙,三校旧生1月18日开始报到,三校学生报到人数是1120人,第二年因为战局的发展,兵分三路,撤退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7月3日联大结束,三校各自返回平津。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当时国立、省立有108所,职员4200人,学生4万多,到抗战胜利的时候,这些高等学校是141所,教员一万多人,学生八万多人,大学生没有减少,还在发展,这个是那时候高等教育的情况。
不管怎么说,那个年代没有因为战争而把中国大学摧毁,反而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这给日后中国的建设发展留下了很好的基础。
1941年10月25号,解放日报有抗战以后学校集中的区域,大部分东南沿海大学到西部去了,包括遗憾、四川、东北、中央大学等等,这些学校撤退到了成都,在重庆学生有7千人,有女子师范学院等等,在昆明学生有4500人,在贵阳学生大概有七千人,在西北有西北大学、西北工学院等等,还有在两广,没有被侵占的地方,有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等,在江西有湖南大学师范学院,就是钱钟书先生的父亲就是在那个师范学院,除此以外,在上海还有交通大学、暨南大学。
因为这个时候是1941年10月份太平洋战争还没有爆发,所以在租界还可以办学,这些学校以后都撤掉了。
到了80年代、90年代我们重新整理发现,当时是西南几个省,云贵川几个省统计,发现从东南大学迁到云贵川的大学有56所,中间还有一些没有列在里面,比如1941年从西南重新迁回去,有的是还没有迁多,但是即便如此,还有几所大学,山东医学专科学校,还有国立音乐学院等等,这些大学没有被列入。
最近十年,学术界开始关注,抗战中大学内迁的研究,讨论他们如果历经千辛万苦从东南迁到西南或者是西北重新办学,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如何协助了西部地区思想、经济、文化的发展。
这在人类的教育史上是一个奇迹,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状态,因为战争绝大部分的大学迁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而且坚持下来,最后能够坚持,众多学校之间唯一能够比的是前苏联,我们看苏联的教育史家如何谈那一段历史。
“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卫国战争形势,不能不影响到国民教育和苏维埃学校活动,成千成万高年级学生,老师和大学生,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离校参加了民兵、红军和游击队,为了抢救高等学校的物质、文化财富,高等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进行了奋不顾身的斗争,把34所高等学校的教学实验设备、图书馆珍贵陈列品,撤退到国家的后方。
斯大林格勒消灭法西斯后第八天,一批教授又到这个被彻底破坏的城市,莫斯科大学有数百名教师和学生投笔从戎,参加保卫祖国的斗争。
1941年6月22号打仗,到了10月份,眼看着莫斯科很可能保不住,当时的中央命令把莫斯科大学迁走,迁到土库曼斯坦北部,两个月时间重新复课,第二年战争进一步推进,土库曼也保不住,又迁了一次。
不过随着苏联红军战略转移,莫斯科大学又重新迁回莫斯科。
莫斯科大学漂流在外的时间,其实不到一年半,他们也有大学的内迁,但是因为时间不长。
中国人对学问的重视在整个抗日战争中,有大学教授牺牲,但是没有让大学教授上前线当兵,换句话说当时的国民政府意识到战争的长期性,而且坚信最后中国人能够打赢,让大学生留在校园里面,让大学教授继续他们的研究,战争中大学教师、学生的牺牲的比例比起其他的国家要小得多。
中国人对读书怎么看待?热血青年的壮志和长期抗战的预期之间造成了某种协调,没有让大学生参战,要学生们按照以前设定的大学的教学规划来做学问,只不过增加战时教育一些特点。
战争中大学撤到西南,这个过程非常艰险,有那么多大学迁过去坚持下来、保护下来,最后还能够发展,这在人类教育史上奇迹。
因为凋谢所以凄美西南联大只有8年,具体说来就是1937年8月到1946年7月份,只有这些时间太可惜了,联大的实体已经不再存在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抗战胜利了,西南联大分为北大、清华、南开。
但我想说的是,其实正因为它只有九年,很快就凋谢了,所以特别凄美,特别让我们怀念。
有些学校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浮现然后消失,然后我们不断追忆。
我所在的北京大学,现在的校园原来是燕京大学,现在的燕京大学的校友每年校庆都回来,但是燕大已经没有了,这个过程非常感伤。
因为半个多月前,我在新加坡演讲,其中包括南洋大学,这些大学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好的名声,有精神的大学一旦消失以后,他们的校友会特别有凝聚力,他们特别有追怀颂扬,甚至有复校的冲动,所以因为凄美所以追怀。
西南联大是一个主动关闭的大学,主动解散,以胜利者的姿态回到北平、天津。
西南联大不是一个孤立的大学,是跟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有南迁,有北归,是想起来非常让人感慨的一个运动。
可以说西南联大是被联大的校友追忆抢救过来的故事,20年时间把一个校友的故事讲成一个全民的记忆,个人情怀和集体记忆不断成为需要,日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西南联大在云南的那个记忆,以校友为主导的怀旧,普遍缺乏自我反省的努力。
西南联大不是属于任何一所大学,但又为三所学校以及全国人民所共同珍惜,西南联大虽是北大、清华、南开组合,但西南联大不是北大、清华也不是南开。
消失在历史深处的西南联大永远的冰清玉洁,因为它已经不在今天人的视野之内。
永远的笳吹弦诵1984年开始,当时的西南联大北京校委会创办了《西南联大北京校委会简信》,而这个校委会日后成了回忆西南联大的主体,在这所大学已经消失了40年之后,由西南联大校委会编了一本书回忆西南联大,这是我所见到的第一本40年后讨论已经消失在历史深处的记忆。
在这个过程当中,逐渐建立起比较正规的历史学术,这是《国立西南联大的校史》,这是西南联大北京校委会编的。
西南联大的故事主要由西南联大的校友来写,今天我所使用的关于西南联大的史料这一套书,是1998年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联大的记忆,既是历史,也是个人追忆,于公于私,一史一文,这是我们值得关注的。
到今天西南联大成为全民参与的历史的记忆,20年的发掘追忆,如今恰到好处,西南联大风光无限。
西南联大的特点西南联大什么最宝贵,中国人可以站起来,西南联大的精神贡献是第一位的,学问是第二位的。
在战争状态下,教授们穿越封锁线,历经千辛万苦到后方来求学教书,这些信念是我所说的日后西南联大被我们再三追忆的缘故。
所以我想说,谈西南联大应该从心态史的角度来着眼,理解那一代读书人的心态,我用几句话来概括,南渡的悲愤,北归的心态,这是战争环境下的大学故事。
换句话说来说,南渡心情影响了一代学者的治学。
当时的西南联大的那代学生和老师觉得在战争中留在祖国是值得骄傲的,反而出去的人隐隐约约有一点不安,希望诸位和我一起体会那一代人的情怀,以及做学问时的心情。
学术民主与师生情谊校长、老师和学生,三者之间哪个重要?在我看来,教授最重要,教授的教学和日常生活,对待学潮的态度,影响西南联大日后的发展。
教授治校的制度是基于一个对学术共同体的信任。
西南联大的教授绝大部分是留学生,所以有大致相同的学术理念,尤其是理科方面更是如此。
联大八年里面有教授的名单,总共有教授副教授197名,五个主要的院长全部是留美博士,26个系主任除了中文系主任之外,全都是留学归来的,他们都有大致接近的学术理念,他们都按照国外大学的思路来办学,所以他们容易合作,他们能够在一起把这个大学管起来。
抗日战争中,教授学生打成一片,因为战争的缘故,主动的、被动的、积极的、消极的师生之间的隔阂被取消,以前高高在上的老师从长沙走到昆明,同甘共苦。
让后人追怀的,正是这些师生一起经受苦难,这个状态在我看来,既是学问,也是精神,也是大学之为大学理想的境界。
以学理及教学为中心西南联大的教授们在这么艰难的环境下照样出成绩,尤其是人文学科,因为它不太受实验设备的影响,哲学研究出来的成果很多,学者们在战争状态下继续做学问,科以数理为中心,数理的成绩很突出。
当年联大在数理知识的传授上非常接近世界水平,我们的大学办成跟国外大学一样好。
杨振宁说,回想西南联大的学风,会特别感慨、特别感动,因为他们提供我学习成长的机会,西南联大是最好的大学,我在那里受到了最好的教育。
当时数学系的教授,谈到联大教学水平在当时的大学是最好的。
当时西南联大的老师中有学问的人很多,当时西南联大老师们教书的认真超过美国的大学,这样的效果使学生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学到很深刻很广的知识。
抗战中,流落大后方,做实验碰到很多困难,做研究受到很多限制,因此绝大部分的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培养本科生,这跟今天大学拼命发展研究院,忽略本科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大学的根基在本科,这么多的教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当中,因此西南联大的本科生的水平可以说是最好的。
西南联大的教学始终以本科为中心,没有精力发展研究生,没有能力强调学术研究的成果,更不要说做量化的统计,对老师的要求是教学。
大学教师最关键是教学,这是西南联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是战争的极限,可是这一点成就了西南联大本科生的水平,换句话说本身是短处,回过头来是长处。
天时地利人和谈一下西南联大跟昆明的关系,跟云南的关系。
为什么考虑要到昆明,考虑其地理条件,因为昆明距离边陲,有比较稳定的学习环境,昆明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主的气氛等等。
云南有了大量的大学内迁,由于西南联大到了昆明了,昆明人的眼从此张开了。
昆明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比较闭塞,正因为这样,他们对读书人尊重。
政治史与教育史的纠葛对西南联大的论述,逐渐应该从革命史转向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
我们对西南联大的论述,20年前是以政治史为主的,20年间我们逐渐从政治过渡到学术到文化。
在我看来,大学的使命除了在传播知识,永远在思考,挑战各种各样的权威。
今天讨论西南联大,在反省21世纪中国大学之道,在我看来西南联大的意义,对今天热火朝天开展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有启发。
联大有什么值得我们骄傲和纪念,因为联大有精神,体现在政治情怀,体现在学术抱负,体现在远大志向。
何兆武说,他一辈子最幸福的时光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战争中的西南联大为什么会幸福?因为大家觉得战争一定会胜利,战后一定会过上美好的日子,联大的老师和学生在贫困之中感到自己是幸福的。
今天我在全国幸福指数最高的城市杭州,而那个曾经给无数的师生带来幸福感的西南联大,别有一番风味,大学是一个写诗、做梦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