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德国“双元制”基础之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基于德国“双元制”基础之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29383f7127284b73f2425018.png)
基于德国“双元制”基础之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探讨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但是目前我国校企合作存在诸多问题。
本文试图对德国“双元制”的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分析,借鉴其中有益的经验,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校企合作问题原因德国“双元制”对策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在教育教学、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促进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促进就业紧密结合的一种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二大特征是其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就是学校的需求与企业的需求不协调,企业的需求与学生的需求不协调,高职教育的需求与社会实际的需求不协调等。
而德国“双元制”是世界上校企合作较为完善的一种模式,本文试图从我国校企合作实际情况出发,借鉴德国双元制的成功经验,分析出适合我国校企合作的一些措施。
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国校企合作在近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进步,但就其总体而言,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宏观层次的问题(1)相关的立法不完善;(2)国家仍未制定标准、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相关措施;(3)目前仍未正式出台在校企合作中对企业的官方奖励机制,无法让企业利益得到更多的保障;(4)国家没有设定正规的校企合作的主管部门,在总体上计划、考评、监管和激励校企合作。
企业的主管部门与教育部门在校企合作的很多方面,无法进行充分的协调;(5)我国高职院校的弹性学制还未确立,而当前的体制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二)企业方面的问题在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单方面向行业、企业寻求合作,而主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行业、企业相对较少。
因此,大部分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还是靠“关系和信誉”,校企合作中的“一头热”现象非常突出。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新联盟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新联盟](https://img.taocdn.com/s3/m/e2ee0b0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61.png)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新联盟蒋清凤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摘要:党中央对一线专业人才紧缺现状的重视引起了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
本文基于对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思考,构建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文章认为:注重过程培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分阶段培养学生的各种技能可使学生将其所学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实践。
“三年--四阶段”模式对课程设置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基础素质课程、职业/专业能力课程、理论/专业核心课程与学生专业/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提供了平台,是对实现校企合作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双元制;人才培养;校企合作;职业教育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367-02一、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改革背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有序推进的过程中,与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各类企业对于高素质、高职业能力的现在技术工人的需求更加迫切,这也对我国技术工人的培养教育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我国企业对高技术一线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
面对我国一线专业人才严重紧缺的现状,党中央非常重视,发布了许多推进职业教育事业的重要文件,强调指出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国家、社会的重要意义,并强调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并加大对职业教育领域的投入,大力支持引进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思想和经验。
在国家经验对于中,我们发现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研究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德国在二战之后建立了良好的职业教育体系,以“双元制”为核心的宏观职业教育体系为代表,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现代技术工人,这也是“德国制造”享誉世界的基石。
而且在研究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等微观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对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中国高职人才培养面临着的主要难题是如何有效开展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道路。
无论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更新;教学设备、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素质,;与生产、服务一线技术、专家、能手相比,单纯的学校人才培养总有欠缺。
中国式“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
![中国式“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24b2e114b7360b4c2e3f6457.png)
中国式“双元制”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摘要:“双元制”也可称为“双轨制”,是德国在100多年来传统的学徒培训制度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双元制”中的“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学校承担学习文化和基础技术理论,企业承担职业技能培训,两元结合完成教育任务,故称之为“双元制”。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一边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
“学校与企业”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培训场所。
关键词:基础技术理论;职业技能培训;两元结合职业教育制度创新,使德国建立起了统一、协调、高效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制度。
这不但使政府、企业、学校职责、任务明确,还使职业教育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
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保证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有益的效果。
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而言,双元制是符合我国现阶段需要的教学模式的一种,运用双元制对现行的高职高专烹饪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必要的。
校企双方合作的可行性。
目前,烹饪专业人才供需错位的矛盾已经成为一种事实,院校和企业都迫切希望解决目前这一难题。
一方面,院校希望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希望能聘用到符合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
另外,酒店的实习生干的是普通员工的工作,而工资是最低的生活标准,比普通员工少得多,这有利于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我们在看到目前专业供需错位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校企双方这种潜在的合作可行性,校企双方是存在强烈的合作愿望的。
实施校企合作是烹饪专业与旅游企业实现双赢的最佳选择。
校企双方应高度重视,成立酒店管理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探索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保证校企合作的正常运作,为酒店培养高素质人才。
双元制可以将学校和旅游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解决校企双方都急需解决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可行性也为双元制的顺利推广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双元制”本土化模式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789d4f046c85ec3a87c2c5b3.png)
文章 编 号 : 6 2 8 8 (0 9 0 — 1 1 0 1 7 — 112 0 )9 0 0 — 2
德 国职业技术教育 的“ 双元制 ” 人才培养模式 , 是指学生在企 业接受 实践 技能培训 和在 学校接受理论 培养相结合 的职业教育 形式。在德 国的职业 院校 中 , 主要 以双元制为主 。接受双元制 的 学生 , 首先必须具备 主体 中学或实验 中学的毕业证 书 , 然后 自己 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 中心选择一家企业 , 按照有关的法律规 定 同企业签订培训合 同 , 到一个培训位 置 , 得 同时到相关 的职业 学 校登记取得理论学 习资格 。在学 习过程 中, 学制一 般为三年。 第 一学年 主要进 行职业 基础教 育 , 中学习文化 课和 职业基 础 集 课, 学生要从 职业类别 中( 经济 、 技术 、 社会工作或 服务三个领域 为 主) 选择并确定学 习内容 。第二学年转入所选定 的职业领域进
等程序完成项 目的任务 。下面 以项 目六 电子 电路 的分析为例 ①项 目 目标描述 : 要求学 生 自己取得有关他们 自己的职业 的 任务 、 工作要求 、 能和示范性 的工作 进程 的信息 。学生们在设 技 备 仪器 、 组件和元器 件层面上分析 电工技术系统 以及各个层 面
相 互之 间的关 系 。此 时他 们阅读和制作技 术资料 。他们 确定所 选 择的元器 件和组件 的功 能与工作特性 以及他们在 电工技术系 统 中的任务 。对此学生们 独立获取信 息并 且分析利用 之。学生 们 以团 队完成 任务 并且 专业 用 语地 联系矫 正 。他 们应 用工 作 时间——和学 习计划 的方 法。他们在考 虑安全技术 的观点
行 专业实践 训练 。第 三学年 则 向特 定职业 ( 业) 专 深化 。在整个 过程 中, 生具有双层身份 : 学 在学校是 学生 , 在企业是学徒工 。同 时, 也有两个学 习受 训地点 : 为其提供培 训的企业和学 习专业理
职教集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
![职教集团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的实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da77f1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7.png)
[收稿时间]2019-09-27[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职教集团校企深度融合研究”(JG18EB196);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8年度产教融合专项课题“产教融合背景下集团化办学运行机制研究”(LZYZXLZZD1810);沈阳职业技术学院2019年度院级项目“集团化办学校企‘双元’育人模式研究”(SZYZD2019008)。
[作者简介]姜桂红(1982-),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教集团校企合作。
宋园园(198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酒店教育与管理。
[摘要]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同育人,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已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以职业教育集团为平台,创新校企“双元”育人模式,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论文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双元”育人实践为例,提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双元”育人、构建校企“双元”育人混编教师团队、变革校企“双元”育人教学方法、建立校企“双元”育人评价考核机制等策略,以期促进职教集团校企全面深度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职教集团;“双元”育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11-0047-04University Education校企“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
为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深度融合,推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由点扩大到面,构建校企合作育人长效机制,提高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了系列文件,明确相关工作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集团坐拥职业院校和企业两大资源主体,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联手育人方面有着独特的天然优势,有利于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推进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6c8733de80eb6294dd886ca7.png)
种育人 模式 ; “ 校 企合作 ” 则是 办学 层面 的概念 , 是一 种办 学模式 。我们认 为校 企合 作是教 育机 构 ( 学校) 与行
业、 企 业合作 , 以培养 技能型 人才 为 目标 , 本着 平等互 利 、 资源共享 、 优 势互补 的原则 , 采取 学校课 堂理 论教学
与企业 岗位 实践培 训相 结合 的方式 , 培 养符合 现代 产业发 展需要 的新 型人才 的办学 模式 。 校企合 作办 学模 式是相 对于单 一 的校 园环境 独立办 学模式 而言 的 。一 般认为 学校 和企业 合作 的教育形 式起 源于 1 9世纪末 的德 国 , 最早对 校企 合作相 关概 念进行 理论 描述 的 国家是 美 国。美 国国家 合作教 育委 员 会提出: “ 合 作教 育是 一种独 特 的教 育形 式 , 是 将课 堂上 的学习与 在有关 机构 中的有 计划 的 、 有 报酬 的和有督
2 0 1 3年 3月 第 1期
河 北 工 程 技 术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R NAL O F HE B E I ENG I NE E RI NG AND T E CHN I C AL C OL L E GE
M a r . 2 0 1 3
第 1期
孙 兴 民等 : 校 企 合 作 办 学 模 式 的 理 论 与 实践
71
1 . 2 主 要 的校 企 合 作模 式
1 . 2 . 1 以企 业 为 主 的 校 企 合 作 模 式
1 . 2 . 1 . 1 德 国的“ 双 元制 ” 模 式
双元 制 ” 是 指 学生在 接受 职业 培养 过程 中 , 由学 校和 企业 轮流完 成 培养工 作 。而企业 在这 一过 程 中起 主 导作 用 , 学校 起 辅助 作用 。职 业 院校 的学 生是 已经 与 企业 签订 了合 同的徒 工 , 他们 每周 在企 业 实践 3 ~4 d , 在学 校学 习理 论 1 ~2 d 。政府 提供 财政支 持 和立法 保 障 , 企业 为学生 提供 工作性 实 习 、 实 训条 件 。职业 院校 负责 实施 理论 课程 的教 学 。 “ 双元制 ” 是 当今 世界最 为 成功 的校 企合作 模式 , 被 誉 为二战 以后德 国经 济腾 飞 的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1e2c2e3287c24028915fc3b7.png)
基础上开展合作 , 将在理论知 识学 习、 基本 技能训 练与在 企业 的实际工作 则 , 新 、 充 和 改 造 现 有 实验 实 训设 备 和 基 础 设 施 。 更 补
经 历 有 机 结 合起 来 的高 素 质 高 技 能人 才培 养 模 式 。 二 、 企 合作 的 内容 校 1 吸 收 行业 企 业 高 级 技术 人 才参 与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 制定 . 为 保 证 专业 设 置 、 才 培 养 目标 始 终 与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的 走 向 、 业 发 人 行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 内在要 求和必由之路 , 也是 培养 展和产 业结构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 学规律 , 面推行培养技能型 高职 人 全
高 职学 生 专 业 技 能和 职 业 素 质 的 有 效 途 径 , 时 也 是 被 实 践 证 明了 的成 功 才的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素质也 由知识型 、 闭型、 同 封 单一型向能力型 、 开放
作 的 范 畴 , 核 心 内 容是 职 业 院 校 与企 业 在 相 关 人 才 培 养 、 训 中 进 行 的 体的实训基地, 其 培 主要有 以下途径和措施 : 合作, 以培 养 学 员 和学 生 的职 业 化 素 质 、 术 应 用 能 力 和 就 业 竞 争 力 为 主 技 第一 , 企 双 方 在 充 分 认 识 和 了 解 现 有 校 内 实 验 实 训 条 件 的 基 础 上 , 校 线, 利用 学 校 和 企 业各 自优 势 的 教 育 资 源 , 过 学 校 和 企 业 在 互 惠 互 利 的 紧 紧 围绕 人 才培 养 目标 , 合课 程 教 学 需 要 , 着 综 合 规 划 、 在 使 用 的 原 通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 人才培养、 科学研究 和技术 际情况 , 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 , 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 , 建设有真实 室 建 培 职 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 合作活动 , 职业教育 的校企 合作也属于广义校 企合 工 作 环 境 的 实训『 , 设 融 教 学 、 训 、 业 技 能 鉴 定 和 技 术 研 发 功 能 于 一
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cb117761711cc7931b716b3.png)
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摘要]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
文章从校企合作内涵出发,结合专业特点,构建企业全程介入人才培养、全程参与学生管理、全程提供实训场所、建立校企互融互配师资团队的融合式教学模式。
通过专业建设实践证实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在推进专业建设,彰显专业特色,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融合教学模式构建一、前言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性决定了单凭学校内部是培养不出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全世界共同的做法是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与现代化大生产、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一种客观要求。
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高职院校制定面向“十二五”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体现职业特点的诉求。
高校和企业联合举办高等职业教育是新发展时期对校企合作认识的深化,是高校和企业之间开展全方位和深层次合作的最佳切入点。
一定意义上讲,是否实行校企合作以及校企合作的程度如何,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根本特征。
在培养高素质职教人才的途径上,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是当前职业教育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校企融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1.融合式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
各个国家从实际出发,创造了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新加坡的“教学工厂”、英国的“工学交替”、美国的“合作教育”等。
我国高职教育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初,许多职业院校在借鉴先进国家校企合作成果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了有自己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三重融合”模式、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共生态”模式。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在详细调研行业、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开展校企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校企全程融合规范化教学模式。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17ae45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a2.png)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一、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展开的一种密切合作关系,其目的在于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具体来说,校企合作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拓展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包括实践机会、教学设备等,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体验。
2.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加实际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促进学生就业: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实际情况,提前接触企业,增加就业机会,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更多可能。
4.促进教育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相互借鉴、合作,促进彼此的教育改革,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质量提升,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教育改革和促进就业创业,对于当前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双元制”教育理念的普及,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也逐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校企合作办学、企业赞助等等。
这些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参与到学校的教学中来,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而学校也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了解企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提供有力支持。
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开始联合办学,通过联合培养项目等形式,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也能够在企业实践,实现教育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一些高校与知名企业合作举办联合培养项目,学生可以在企业进行实习,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一些企业也开始进行赞助学校的举措,通过设立奖学金、提供设备设施等形式,来支持学校的教学发展,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a0ba74bf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53.png)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满足学生基础知识的往往无法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与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双元制”教育。
这种教育模式以学校和企业为主要载体,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教学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意义、实施路径和成效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1.培养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传统的教育模式侧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能力。
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提升就业竞争力。
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实训机会,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工作技能,提升就业能力。
2.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教育资源,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发展。
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技术研发支持,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吸纳高素质的毕业生,为企业发展提供新鲜的动力。
3.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在毕业后往往需要通过实习或者培训来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而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在校期间就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提前适应实际工作需求,缩短学生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
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的实施路径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要实现校企合作,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设立校企合作基地等方式,为师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实践机会。
学校还可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和企业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
2.强化师资力量为了更好地推进校企合作,学校需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师资培训、招聘企业实践型人才等方式,提升师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实践指导。
借鉴“双元制”模式,校企合作新路子
![借鉴“双元制”模式,校企合作新路子](https://img.taocdn.com/s3/m/41936d21ed630b1c59eeb580.png)
借鉴“双元制”模式,探索校企合作新路子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将传统的“学科”培训方式与现代化职教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
企业为“一元”,学校为“一元”。
“双元制”模式中,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整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培训过程中“一分为二”,表现出明显的“双元”属性。
这种模式把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达到培训高水平职业人才的目标。
这种职教模式为德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双元制”职教模式具有教学活动同生产紧密结合、企业广泛参与、充分体现职业性等三个典型特点,其实质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当前结合我国国情,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彻底改变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的教育模式,逐步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上来,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优越性1. 校企合作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提高职业学校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科学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由原来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按行政强制接受毕业生就业,转变成了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下,企业按自己的标准选择性接受毕业生就业。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职业学校无法改变企业内部的用工要求和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校企合作就促使职业学校主动适应企业要求,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中所处的位置,按照“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的教学理念,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重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做到真正的教学改革,使教育教学成果经得起劳动就业的评价。
2.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
传统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依然归属于传统的学科教育,缺乏对人的技能培训、人的素质的全面塑造,满足不了市场经济下运作的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8d48c23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9.png)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在双元制教育中,校企合作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教育和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实现人才培训、技术研发、市场拓展等共同目标。
双元制教育中校企合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校企合作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工作场所中亲身体验到企业的运营和管理模式,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挑战,从而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
二、教育与职业实践紧密关联校企合作深入教育和职业实践之间的交集,强化了教育体系的职业化属性,提高了学生在职业领域的竞争力。
学生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加实用的技能和知识,切实提升其就业能力,并促进他们更好地融入到社会中去。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现了产教融合的重要性。
教育和企业之间的融合能够有效地促进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校企合作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同时也能够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和技术支持,为其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互利共赢校企合作是一种双方互利共赢的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够提供优秀的人才和实践经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而企业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将其培养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
校企合作让双方能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总之,校企合作是双元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打通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界限,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更好地培养出应具备实践经验和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这种合作关系不仅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而且对企业和社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积极推广和加强校企合作关系,共同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feb677ba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0.png)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教育体系,被认为是德国经济奇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以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融入职场并具备实际技能。
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已经得到了长期的验证和发展,对于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也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和思考,从中总结出对于其他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发展现状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德国特有的一种教育体系,其根基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也在公司进行实践培训,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学生接受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又能够使学生在企业中掌握实际技能,为其未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参与是非常关键的,企业在学生的培训过程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不仅可以有效地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已经被大力推崇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走职业教育的道路。
德国政府也给予了职业教育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鼓励学生选择职业技能培训,不仅可以保障人才的供给,还可以缓解高校学历过剩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还拥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为学生的权益和就业助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和优势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也在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不仅获得理论知识,还可以掌握实际技能,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企业参与度高在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企业的参与度非常高,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并且还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对其进行培训和考核。
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职场,还可以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更加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
从借鉴到超越:双元制与校企合作
![从借鉴到超越:双元制与校企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9659137cf46527d3240ce0ba.png)
3 4 支 I- 巫. 娃才21. I : 02 3
百 家论 坛
学徒制 的缺 陷 。德 国采用 的“ 元制 ” 青 少 年既在 双 , 企业接 受职 业技 能和相 应知 识 的培 训 , 又在 职业学 校接受 专业 理论和普 通文化 知识 的教 育 。【 l 】
2 重视 技术型技 能 型人 才的历 史文化 传统圆 .
工资 可能超 过教 授 。德 国人 不 仅尊 重技 能 , 而且 对
作 为文 化积 淀 产物 的操 作 技 能 的分 析 和研 究 倾 注 了很 大精力 。 现 出了浓厚 的 民族 文化 特 色 。中世 表 纪 , 国文 化是 古代 日尔 曼 文 化 的延 续 , 德 而较 早 时 期则 主要来 源 于古 希腊 文 化 、 古罗 马文 化 、 督 教 基 文化 等 。从 文化 特质 看 。 国文化 具有 理性 、 德 思辨 、 系统 、 严谨 等 主要 特征 。这些 在他 们对 操作 技 能的
凡 从 业人 员超 过 l 的企业 。其 接受 的培 训学 员 O人
不到 从业 人员 的 7 , % 必须 交 纳培 训税 。在 一 系列
“ 双元 制 ”职业 教育有 着广 泛 的大众 文 化基 础 。l 9 世 纪下 半 叶 。 国著名 哲 学 家 、 林 大 学教 授 包 尔 德 柏
生说 : 国人过 去一 向 以他 们 的手 工操 作技 能而 感 德
的有 关职 业教 育 的法 律 法 规 中 ,9 9年 颁 布 的《 16 联 邦 职业 教育 法 》成 为德 国职 业教 育 的法 律基础 , 是
西方 国家 中最 严 密的 和最详 细 的职业教育法 规。
二、 吸纳适宜 的养分 。 化校企合作的体 制机 制 优
到 自豪 , 1 、6世 纪 , 国 的城 市 以 其 工 匠们 的 在 51 德 技能 超群 而著称 。在 德 国 , 有执 业 资格 的 泥水 匠的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45c4dfdf12d2af90342e693.png)
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模式的启示一、德国“双元制”的内涵及特点(一)德国“双元制”的内涵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的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制度。
其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另“一元”是指企业,两“元”互为依存、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普通文化知识和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企业的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今天的德国“双元制”。
已将现代职业教育思想融入到德国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中,德国从学徒工培训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德国在普及职业教育方面已处于世界职教界的领先地位。
(二)德国“双元制”的主要特点1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职业教育办学制度。
德国联邦政府早在1938年制定的《义务教育法》中就开始从法律上确立了“双元制”的形式。
规定职业教育为义务教育,并通过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
将企业培训与职业学校紧密地结合起来;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制定并颁布了《职业教育法》,重新划分了培训职业,明确规定了校企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之后,联邦政府又相继制定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企业基本法》、《青年劳动保护法》、《职业教育促进法》、《手工业条例》等,各州政府、部门、行业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如科教部与经济部共同制定的《培训条例》,各州和有关行业也颁布了一些实施条例和激励制度,如对接受学生实习的德国企业免交部分国税的规定等。
德国政府还设立了“产业合作委员会”,专司对学校和企业合作过程的监控。
2企业“一元”是“双元制”的核心。
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企业为学生教学实践提供规范的培训车间、为学生生产实践提供相应的生产岗位和精良的设备及实训原材料、为学生培训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选派专门的培训师傅,学生的培训经费(包括培训师傅的工资、实训所需的设备、原材料以及学习费用等)完全由企业承担。
某职业学校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情况分析
![某职业学校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情况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560109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d.png)
某职业学校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情况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职业学校作为培养各类职业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开始尝试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双元制”培养模式是指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在校期间既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在企业实习或参与项目实践,以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这种模式的推广,旨在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实际工作环境,提前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培养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
许多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导致在职场中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
为此,一些职业学校开始积极改革教学模式,尝试引入“双元制”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这种模式的推行,不仅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也有利于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改善。
【完成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来自于教育体制、教育资源分配、学生接受能力等方面。
在传统的职业学校教育模式下,学生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推行“双元制”培养模式需要改变学校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引入更多的实践教学内容。
在现实条件限制下,学校可能会遇到师资、设备等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将影响到实施“双元制”培养模式的效果和质量。
在学生选择专业和就业方面,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和挑战,因为“双元制”培养模式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双元制”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
![国内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比较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2d45235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77.png)
间的隔阂感,才会向辅导员敞开心扉。
但不能放纵学生,要在遵守相关制度和规定的条件下,给予宽容和理解。
90后这一代高职学生,在家里都是被父母百般呵护,在外面受点委屈、挫折,就会把失落感扩大化,因此应给予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强的性格、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6大二的班级干部仍然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是老师和学生之间沟通的重要桥梁。
由于学习任务的加重,有些班级干部出现了工作的懈怠,作为辅导员,要更加重视班委干部的培养,要关心他们自身的发展,锻炼和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锻炼他们为人处事的能力。
对班委要有信心,只要他们愿意为班集体服务,就要给予支持和鼓励,相信班委是可以培养的,在其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等方面多进行培养,帮助他们多方面发展,在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
学生干部首先是学生,主要职责是学习,要抓好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其次是干部,既要承担起老师的助手,又要承担起为同学服务、协助老师和学校参与管理学生工作的任务,还是同学们心声的“代言人”,代表着同学们的利益[8]。
因此,加强班级学生干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7要从专业设置、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等多方面考虑,合理地设置相应课程,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相关课程的补充,协助学生更快地融入专业课的学习。
同时加强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在学好专业课的同时也认真学习考查课。
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一方面有利用于课程的学习和补充,另一方面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总之,对于高职大二学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培养和正确引导,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张兵.高职辅导员班风建设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5-206.[2]钱庆,周玉敏.高职辅导员开展班级管理的探讨[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0):29-31.[3]徐时彬,黄璐娇,邹良明.用人单位对高职大学生需求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0(30):99-101.[4]张幸莲.大二学生一次集体活动组织失败的案例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3,4(2):91-93.[5]陈昊,崔亮,杨洁.职业中专班级管理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2,71:191.[6]黄小勤.浅析高职辅导员学生管理模式[J].文学教育,2013,10: 56.[7]杨晓云.浅谈高职大二学生管理工作[J].新课程(下旬),2012,2: 16.[8]林思远.论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8(24):48-49.摘要:本文分析了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模式和具体做法,同时研究了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对比,寻找差异,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创新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并提出了推动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措施和建议。
“双元制”引领下的办学模式改革与探究
![“双元制”引领下的办学模式改革与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046ead6b8f67c1cfad6b8e9.png)
[摘要]德国“双元制”的本质是学徒制。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引进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坚持把“双元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双元制”本土化,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双元制”本土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创立校外实训工厂,实施生产一线上的现代学徒制教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双评价”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与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领办学改革。
[关键词]“双元制”;“双师型”;校外实训工厂;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3-0010-02“双元制”引领下的办学模式改革与探究①方春城1,李桂鑫1,李红光2,孙培明1(1.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揭阳522051;2.揭阳中诚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揭阳522021)产教融合能从根本上推动校企双方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有效对接;校企深度合作能有效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
“双元制”职业教育发源于德国,为德国“二战”后制造业输送大量的人才,为其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元制”教育就是一种学习教育和企业实践深度融合、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有机衔接的职业教育模式。
一元为企业、一元为职业院校,双方共同培养学生(徒),学生(徒)在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轮流学习和培训。
学生(徒)在企业接受职业资格和职业能力的培训,一般按照岗位工作过程进行;在学校主要接受岗位能力培训,以学习领域的形式进行。
“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特色”;着重培养面向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注重校企合作,开放办学;培养过程中,推崇工学结合,注重实践;课程体系注重专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素质的科学统一;师资队伍采用专兼职相结合,多元结构,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学习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b87179f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8.png)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双元制”教育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既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又在企业接受实践培训的一种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合作模式。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具有很多优势和益处。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加实践性的教育。
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可以通过实践培训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还可以与企业的专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机制和职业发展路径,从而更好地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将学校的理论知识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力。
通过参与实践培训,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并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人脉关系。
这些都对学生的就业前景有重要的影响,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
学生在实践培训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使双方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
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提供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而企业则可以从学校中吸收优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通过资源的共享和优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企业效益,实现双赢的局面。
基于“双元制”教育的校企合作是一种创新的教育合作模式,具有很多优势和益处。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接受更加实践性的教育、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
“双元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
![“双元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https://img.taocdn.com/s3/m/2635d832a5e9856a5612601a.png)
“双元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摘要:在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考察过程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借鉴德国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经验,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机制,使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双赢的战略合作机制;以合作企业为主导,按企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学生;以合作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专业建设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在德国,大约65%的初中毕业生开始接受职业教育;大约25%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中进入应用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深造;另外大约10%的初中毕业生属于特殊情况的学生。
在进人职业教育学习的学生中,有66%采用“双元制”培养模式;27%采用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模式;另有7%的特殊人员由政府完成培训。
可见,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培养模式经过实践证明是很成功的,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全日制培养模式。
“双元制”是指在学生职业培养过程中,由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而且企业在整个职业培养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培训机构只起辅助配合作用。
学生的职业培养过程是:首先确定自己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然后选择一个相应的培训企业,并与其签订为期三年的职业培训合同,学习某职业的实际操作技能部分;然后学生还要再找一家培训机构(一般与选择的企业有合作关系),学习该职业的理论知识部分。
学习的内容由国家职业培训大纲统一规定,学习时间分配也由国家统一规定,每周3.5天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1.5天在培训机构学习理论知识。
三年学习结束后,由当地工商协会对学生进行理论和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德国各地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与培训企业签订正式的就业合同,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的主要特点如下:1.学生的职业教育任务是由培训企业和培训机构共同参与完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双元制”是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学历教育与技能培养高度融合、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成人高等职业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在全国率先开始此项改革,作为浙江省首批开展“双元制”成人高职教育试点工作学校,已先后在绍兴、宁波、嘉兴开班,累计培训数百名企业员工,成效显著。
双元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谈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员和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将在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
1.吸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
专业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
为本专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如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确定
等。
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为学生参加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以及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创造条件,从源头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2.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校企双方要通力合作,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一主体构建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局面,优化课程体系,开展基础课和实践课两个系统的建设,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合作开发“1+1(企业+学校)”课程,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的统一性,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片面的“职业人”。
3.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师资。
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
高职院校各专业要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从行业部门、
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实践。
要改变靠教师讲授“技能”,靠教室传递“技能”的局面,由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多元的职场教育;由重课堂理论学习向重实践过程转变,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行培养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工学结合模式。
教师素质也由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能力型、开放型、综合型转变,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能掌握岗位群的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做到“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4.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条件
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
为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条件,高职专业在建设实训室充分考虑到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措施:第一,校企双方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现有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需要,本着综合规划、重在使用的原则,更新、补充和改造现有实
验实训设备和基础设施。
第二,加强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将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放在企业实际环境进行,加强生产性实训。
第三,实验实训条件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并举,重视内涵建设,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实训程序、实训质量标准和监控都要与企业实际契合。
5.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和实施教学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均需派出相关参与教学的事实,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自主学习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校企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和员工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五大领域展开合作,还可以在人才培养评价、技术研发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元制”校企合作实践
我校于2007年上半年与多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及合作,其中多个专业与区域内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合作企业概况
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绍兴古越龙山、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行业内龙头企业,企业所使用设
备在行业都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和这些企业合作,能让专业学生、教师能够真正接触到先进技术在企业应用状况。
2.合作模式
(1)“双元制”培训
为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双元制”大专班教学,首批各招一个班40名学员,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开展教学和培训,这对专业教师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又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一个学习过程。
再为企业员工尽心培训的同时,每年又安排专业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订单式培养
与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订单班教学,首批订单培养班共招生30余名学生,深受企业欢迎,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在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被企业预订。
采用订单式培养为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和企业环境,有利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企业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人才。
(3)技术服务和师资培养
通过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邀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兼结合的高层次双
师素质教学团队。
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科研攻关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让企业在为学校人才培养付出的同时,也因此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校企“双赢”局面。
(4)学生顶岗实习
开展“企业实习职业指导系列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企业和学院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缩短首岗适应时间。
四、经验总结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办学层面的模式,还是人才培养层面的模式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不断探索,开拓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是所有有志于高职教育改革的专家、教师值得努力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揭育通.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探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9).
[3]陈燕飞.校企合作的模式与研究[J].交流与探讨,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