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全国百强校】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如何看待“燕赵文化”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B.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

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C.“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的教导意义。

D.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C.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产生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D.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明良①论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

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②愈偷.。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

..,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危.言,古今之至诚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

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

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①明良:明君良臣。②气:知耻的精神。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偷.偷,苟且

B.至身为三公

..,为六卿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C.皆圣哲之危.言危:危险

D.小不霁.,则头抢地而出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

...的一项是

A.堂陛下之言/ 探喜怒以为之/ 节蒙色笑/ 获燕闲之赏/ 则扬扬然以喜/ 出夸其门生// 妻子B.堂陛下之言/ 探喜怒以为之节/ 蒙色笑/ 获燕闲之赏/ 则扬扬然以喜/ 出夸其门生// 妻子C.堂陛下之言/ 探喜怒以为之/ 节蒙色笑/ 获燕闲之赏/ 则扬扬然以喜出/ 夸其门生// 妻子D.堂陛下之言/ 探喜怒以为之节/ 蒙色笑/ 获燕闲之赏/ 则扬扬然以喜出夸/ 其门生// 妻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观点——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并将当时士大夫不知耻的普遍性归结为朝廷不能振作知耻精神。

B.第二段提出解决方法,朝廷要教化士大夫知耻,并引贾谊劝谏汉文帝的文辞阐明朝廷要明白不知耻风气盛行的原因。

C.第三段列举为官现象,阐明不知耻的危害。作者分别说明政要之官和闲暇之官的言行和心理,他们谄媚、苟且,无心国事,危害极大。

D.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法。古代的官员在边境危急时能够像鸠燕一样为国而死,既是比喻论证,又和当时官员的行为形成对比。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5分)

(2)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白石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