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分析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dadd1283b307e87100f696c6.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者623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服药后饮酒、过敏性体质、过敏史及情绪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服药后饮酒、过敏性体质和过敏史均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23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155例(24.88%),以过敏反应发生率最高(45.81%)。
结论: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加强服务意识,充分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禁忌证和适应证,以防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不良反应;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1-0136-02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1]。
随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日趋增加,较为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且具有不可预测性,病情凶险,若不及时和有效抢救,将威胁患者生命安全[2]。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病例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症状及临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本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者623例,其中男269例,女354例;年龄:>60岁232例,<60岁391例;饮食习惯:规律291例,不规律332例;服药后饮酒:是78例,否545例;过敏性体质:是88例,否535例;过敏史:有96例,无527例;情绪:稳定466例,不稳定157例;环境:良好306例,较差317例。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e6292b99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33.png)
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过敏反应相对较少等优点,在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就像其他药物一样,头孢菌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同时在使用时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一、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一)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症状可能包括皮疹、瘙痒、红斑、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过敏性休克。
需要注意的是,头孢菌素之间可能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即对一种头孢菌素过敏的患者,可能对其他头孢菌素也过敏。
(二)胃肠道反应部分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胃肠道不适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较为轻微,停药后多可自行缓解,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对症治疗。
(三)血液系统异常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可能会影响血液系统,导致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四)肝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主要经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使用不当可能会对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的损害,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等。
(五)神经系统反应在使用头孢菌素的过程中,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抽搐、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症状,尤其是在大剂量使用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六)二重感染长期使用头孢菌素可能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等。
二、头孢菌素使用中的注意事项(一)用药前的准备1、详细询问过敏史:在使用头孢菌素之前,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包括对药物、食物、花粉等的过敏情况。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必要时进行皮试。
2、皮试:虽然头孢菌素的皮试并非强制性,但对于过敏体质、高敏状态、有明确头孢菌素过敏史患者的直系亲属等人群,建议进行皮试。
皮试结果阴性者,在用药过程中仍需密切观察。
(二)合理选择药物和剂量1、根据感染的部位、病原体的种类以及患者的生理状况(如年龄、肝肾功能等)选择合适的头孢菌素品种和剂量。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36a0935f90f76c660371a80.png)
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规范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提高患者的抗感染治疗水平。
方法:归纳分析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工作。
结果:准确把握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给药途径;详细询问患者家族过敏史、过敏体质及药敏史、预防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交叉过敏、做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用药前的皮试工作。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预防【中图分类号】R9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4-060-01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性及不良反应小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作为首选,当今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的频度在所有各类抗生素中居首位[1]。
是最常见的处方类抗菌素。
近年来随着头孢类药物各品种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不良反应报道逐渐增多[2]。
笔者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临床上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发生的报告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现报道如下1常见的头孢菌类药物不良反应1.1变态反应: 变态反应是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也是最高的。
为避免变态反应的频繁发生,应用头孢菌素时注意:①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也曾有个别患者用青霉素不过敏而换用头孢菌素发生过敏。
②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须皮试,应参照执行。
皮试液参考浓度300pg/ml。
皮试结果的判断按青霉素皮试的规定。
③发生过敏性休克可参照青霉素休克同样处理。
1.2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也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中的常见不良反应,多表现为腹痛、腹泻和食欲不振。
主要原因是头孢菌素类抗生药物能够抑制肠道菌群合成,导致菌群失调及B族维生素、维生素K缺乏、凝血酶原合成减少等,严重者会出现消化道出血。
1.3肾毒性、胆毒性反应: 对肾毒性反应,最常见的现象是患者出现蛋白尿,只需及时停药不需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各项指标即可恢复正常。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4873d67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3d.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具有较好的疗效。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反应等。
下面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进行详细介绍。
1.过敏原因: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化学结构与青霉素类类似,因此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容易产生过敏反应。
个体对于药物的过敏反应也可能与遗传因素或免疫系统的异常等有关。
2.剂型和用药方式: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型和用药方式也会影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口服剂和注射剂的药物经过不同的途径进入体内,对机体的影响也不同,因此引起的不良反应也有所差异。
3.药物代谢和排泄:个体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不同,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从而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1.咨询患者过敏史:在给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要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特别是对于青霉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
如果患者有过敏史,应考虑使用其他类似药物进行治疗。
2.选择适当的剂型和用药方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剂型和用药方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对于胃肠道敏感的患者,可以选择口服剂型;对于需要迅速达到治疗浓度的患者,可以选择注射剂。
3.个体化用药: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维持在安全范围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监测药物疗效和副作用:在用药期间,及时监测患者的疗效和副作用情况,如果发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或调整药物剂量。
头孢菌素类药物虽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但使用时仍需注意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的发生。
必要时应与医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以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用药安全。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与预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39a19d7195f312b3169a58d.png)
在发生的临床不良反应中,过敏反应是最主要的不灵反应,发生率约为0.5% ~10%,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哮喘、严重者可致药物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第三代头孢菌素过敏反应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皮疹发生率分别为2.2%、1.8%、1.3%。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分别是17.7%、13.3%、11.3%,居头孢菌素之首。其发生原因除患者的个体差异外,还有其他因素,可能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或其代谢产物与体内蛋白等大分子载体发生不可逆的结合,引起抗原抗体的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近年来,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治疗中,发生很多的不良反应的情况。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形成的原因,以下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并总结临床的实际工作经验,给出了解决与预防的合理指导。
头孢菌素类是一类半合成广谱抗生素,其母核为7-氨基头孢烷酸(7-ACA),是由冠头孢菌培养得到的天然头孢菌素C裂解,经半合成改造其侧链而获得。常用的约有30种,根据药物研制时间的先后,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以及对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的不同,目前将头孢菌素分为四代。第一代有头孢唑林,头孢氨
2解决与预防Βιβλιοθήκη 施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不良反应,能做到正确用药,正确用量,仔细观察,多加防范等方法,是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也大大提高了治疗的效率。以下介绍两种预防的措施:
2.1作为医生,应严格掌握头孢菌素类抗
生素的适应症,合理选择药物及用药的计量和方法。防治滥用、过量应用。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药物在结构中均含有β-内酰胺环,因此,两类药物之间可致不弯曲的交叉过敏反应。对青霉素过敏者约有10% ~30%对特别菌素类药物也过敏,故用药前应详细询问病史。在应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并做好急救准备。
分子结构含有N-甲基硫代四唑(MTT)的头孢菌素有类双流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N-甲基硫代四唑可抑制乙醛脱氢酶活性,从而使乙醛无法降解,储积在体内,造成乙醛中毒,而呈“醉酒状”即戒酒硫反应,又称“双流醒”反应。此外,头孢菌素类药物还能引起顽固性呃逆、流感综合症、幼儿乳齿变黑、龟头溃烂等少见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d13c8f99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2.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具有广谱、强效、耐受性好等优点,广泛用于临床清除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的感染。
然而,头孢菌素类药物也有一些不良反应,例如过敏、肝功能损伤等。
因此,临床用药应注意其不良反应和对策。
一、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多见于青霉素过敏者,非IgE介导的皮疹、荨麻疹、胃肠道反应等,也有IgE介导的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等。
2. 肝功能损伤: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常见的表现为转氨酶升高,严重者可发生肝炎或肝衰竭。
3. 胃肠道不适: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胃肠道不适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4. 血液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等血液系统反应。
二、临床用药对策1. 选择合适的药物:对过敏者慎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必须使用,则应选用“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如头孢曲松、头孢菌素V。
2. 慎用长疗程和高剂量:头孢菌素类药物剂量过大或疗程过长易引起肝功能损伤和胃肠道不适,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和疗程。
3. 合理用药:头孢菌素类药物不宜滥用,避免频繁、不必要的使用。
应根据病原菌的药敏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4. 监测不良反应: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定期检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总之,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疗效显著、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但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
在临床用药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药物、慎用长疗程和高剂量、合理用药和监测不良反应等措施,以提高疗效和保障患者安全。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b84b040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99.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用药对策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作为广泛应用的一类抗生素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它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并且对多种细菌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多,真确把握其临床用药对策可以更好的规范临床应用。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一些在结构上与青霉素类似,因此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发热、关节疼痛、血管炎等表现。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伴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则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2.肝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异常,表现为转氨酶升高、黄疸等。
严重者可发生肝功能衰竭。
3.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肾功能异常,包括肾小球性肾炎、间质性肾炎、尿路梗阻等。
这些不良反应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尤为严重。
4.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5.其他不良反应其他不良反应还包括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如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头痛、头晕、痫样发作)、耳鸣、听力减退等。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用药对策1.临床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应当严格遵守指征,不滥用或乱用。
对于无需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不应当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2.避免过敏史患者使用对于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史及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不得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避免联合应用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能增加肾脏毒性,因此应当避免联合应用。
4.监测肝肾功能在头孢菌素类药物使用期间,应当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注意剂量调整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根据肾功能调整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剂量,避免造成肾功能异常。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7b104121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d4.png)
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头孢菌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然而,使用头孢菌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和不良反应。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处理进行探讨。
一、头孢菌素的安全性评价1. 药物代谢和排泄:头孢菌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
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头孢菌素的代谢和排泄一般无明显问题。
但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慎重使用头孢菌素,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
2. 耐药性问题:由于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一些细菌已经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遵循合理用药原则,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3.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的结构有关,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
对于已经发生过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禁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二、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处理1. 过敏反应处理:对于出现头孢菌素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用头孢菌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轻度过敏反应可使用抗组胺药物进行对症处理,如氯雷他定、扑尔敏等。
对于严重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紧急处理,包括给予肾上腺素、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人工呼吸。
2. 肝肾功能异常处理:对于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头孢菌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同时,应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如血清谷丙转氨酶、肌酐等,以及药物浓度,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3. 药物相互作用处理:头孢菌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因此,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相互作用情况,并避免与影响头孢菌素疗效的药物同时使用。
总结:头孢菌素作为一类常用的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
在使用头孢菌素时,应注意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选择合适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895c3dfb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9.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如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
本文将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1.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是非常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等轻微过敏反应,以及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眼睛、耳朵、鼻子和喉喉的过敏反应等。
过敏反应的原因可能是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敏反应,也可能是患者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与青霉素类抗生素有交叉反应,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禁忌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2. 药物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
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对肝脏和肾脏的损害导致的。
2. 选择合适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有多种不同的药物,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对于对某种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可以尝试其他种类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3. 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治疗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程中,应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治疗。
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给予抗过敏药物、抗感染治疗等。
4.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程中,应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可以通过减少用药剂量、缓慢给药、加强监护等措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生素药物,对于细菌感染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不良反应的发生,采取相应的对策,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的健康。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ec947a50b1c59eef9c7b4ae.png)
浅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是一类广谱半合成抗生素,它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类少见等优点[1]。
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得到临床的广泛应用,同时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
根据2012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数据分析,在抗感染药品中,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数量排名第一位的是头孢菌素类,下面就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及如何预防进行简单分析。
1.常见不良反应1.1 过敏反应过敏反应为当前头孢菌素类药物临床最主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约为0.5%~10%。
临床表现为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热、皮肤瘙痒等,可伴有发热和嗜酸粒细胞增多,发生率约为0.9%~3.2%。
皮疹较轻微,自限性,停药后可消失。
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有报道口服头孢克洛出现血清病样反应[2],其临床特征表现为各种皮疹,包括各种荨麻疹、多形性红斑,有或无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或不伴有发热,血清病样反应发生率从0.2%~40%,且常见于儿童。
除头孢克洛以外,还有头孢噻吩、头孢噻啶等。
迄今为止,其发病机制不清楚。
1.2 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胃肠道反应属于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约有3.6%~10.8%的发生率[3]。
主要变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和腹部不适等症状。
同时本类抗生素强力抑制肠道正常菌群生长,引起内源性致病菌的过度繁殖,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和维生素K缺乏。
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2、3代头孢菌素为甚。
1.3 肝脏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血胆红素等值升高,多为轻至中度,持续时间短,停用可恢复。
头孢曲松可引起较明显的肝脏反应,如原发性胆汁淤积、胆囊泥沙样结石等,尤其以儿童多见,但停药可恢复。
1.4 肾毒性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肾毒性,如血尿素氮、血肌酐水平异常、少尿、尿蛋白等,停药后即可恢复。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98c659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3e.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常常伴随着不良反应的发生。
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体差异、药物特性、环境因素等。
在日常临床应用中,医护人员需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和预防,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
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构成和生理功能都有差异,因此对药物的代谢、吸收和排泄也会有所不同。
有些人可能由于代谢酶的差异而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过高,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 药物特性: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抗生素,其化学结构和作用机制与其他类别的药物有差异,因此会导致独特的不良反应。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常伴随着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和消化道不适等症状。
3. 环境因素:患者的生活环境、饮食习惯等也会影响药物的代谢和吸收。
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良的环境条件会使患者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增加。
1. 个体化用药:医护人员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针对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调整用药剂量和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注意过敏史和过敏试验:在给患者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之前,医护人员应该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尤其是对青霉素类抗生素的过敏史。
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该进行皮肤过敏试验,避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严格控制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头孢菌素类药物有不同的给药途径和给药时间,医护人员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指南严格控制用药途径和用药时间,避免药物过量或过长时间的使用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4. 评估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定期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用药剂量,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有效治疗。
5. 严禁自行用药和共用药物: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该严格按医嘱用药,并遵守医护人员的用药建议。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e88c8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7d.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它们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些要点。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进行分析。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 长期使用导致耐药性增加:长期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导致细菌对药物产生耐药性,使得治疗效果降低。
2. 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粘膜炎等胃肠道反应;3. 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引起局部疼痛、静脉炎等不良反应;4.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注射部位红肿、关节痛等症状;5. 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红细胞溶解、粒细胞减少等全身性变态反应。
以上列举的不良反应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但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医生和患者都需要高度重视这些潜在的风险。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要点1.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严格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不可随意更改剂量和用药时间。
2. 注意过敏史: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过敏史,尤其是对青霉素类抗生素过敏的患者,更需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3. 谨慎使用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静脉注射需由专业医务人员进行,注射速度应逐渐,避免引起局部疼痛和静脉炎。
4. 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医生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避免过度使用,避免产生耐药性。
5. 监测不良反应: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患者应监测自己的身体情况,如出现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6. 综合治疗: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感染时,应结合其他治疗措施,如手术治疗、物理治疗等,提高疗效。
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但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良反应和使用要点。
医生和患者需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治疗作用,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d171b00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bc.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常用于治疗众多感染性疾病。
它们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肝功能损伤、胃肠道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等,这些副作用会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上应给予重视。
一、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轻微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发红、荨麻疹、瘙痒等,重度过敏反应则可能引发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患者曾经对其他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有过敏反应,或者有严重的过敏病史,应该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如果患者已经开始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后,出现身体不适、皮肤过敏等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并就医处理。
二、肝功能损伤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表现为黄疸、肝功能异常、肝细胞坏死等。
通常是在使用药物后的数天内出现,但也有可能在治疗结束后几周内发生。
应注意严重性,对于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应该谨慎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
如果患者出现肝功能不良症状,应立即停用药物,积极处理。
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及时发现问题。
三、胃肠道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可能造成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胃痛等。
这些反应通常是轻微的,并且大多数患者可以耐受。
但对于严重腹泻、出血和超敏反应的患者,应停止使用药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四、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中,拥有较强颅内渗透力的药物(如头孢三嗪、头孢唑林等)可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反应,如头晕、头痛、震颤、惊厥等。
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精神错乱、精神病性表现等,甚至还会出现谵妄或昏迷等症状。
对于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患者,应立即停药,并予以对症处理。
1. 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原菌类型、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头孢菌素类药物;2. 认真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不良反应史,对于易发生过敏反应或其他不良反应的患者,应慎重考虑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3. 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剂量的控制和用药时长的限制,避免造成副作用;4. 在药物治疗时间内,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副作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babd01b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3.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用于治疗以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细菌引起
的感染。
尽管这些药物在医学上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们也可能引起一些不良反应。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不良反应的对策。
让我们谈谈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可能由
多种原因引起,包括个体差异、药物剂量、药物相互作用以及用药时间等因素。
下面我们
将分别进行介绍。
个体差异是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个体的遗传差异、代
谢能力和免疫系统的不同,一些人可能更容易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产生过敏反应或不良反应。
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物剂量也是导致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患者接受了过高的
药物剂量,就有可能引起药物中毒或不良反应。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
患者的情况,合理地确定药物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针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降低不良反应的
风险。
医生需要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充分了解患者的个体差异,根据患者的情况合
理地确定药物剂量,避免过高的药物剂量。
医生需要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充分了解
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医生还需要合理地确
定用药时间,避免长时间或频繁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从而降低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e1c8d4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1d.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生素,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和临床使用要点需要注意。
不良反应:1.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易引起过敏反应,包括皮疹、荨麻疹、发热、休克等。
严重过敏反应可能发生在首次使用药物时,因此需要警惕。
2. 消化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这些反应多为轻度,并且通常随着治疗的进行而自行消失。
3. 肝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引起肝功能损害,如肝酶升高、黄疸等。
临床上需要根据患者的肝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剂量和监测肝功能。
5. 血液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对于有血液系统疾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
临床使用要点:1. 适应症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广谱抗菌作用,适用于多种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
但根据细菌耐药情况和病原学特点,应选择适当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2. 剂量调整: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肾、肝功能状态下的剂量需要调整。
对于婴幼儿、老年人以及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根据临床情况调整剂量。
3. 用药时间和疗程: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感染在用药后48至72小时内得到控制后,可以停止使用。
4. 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可以考虑联合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和其他抗菌药物,以提高疗效。
5. 药物相互作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和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抗凝药物等。
在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并做好监测。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广泛应用的抗生素,但在临床使用时需要注意其不良反应和使用要点,以确保安全和疗效。
在使用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处理。
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9558466bec0975f565e2ae.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预防措施的探讨分析发表时间:2017-04-01T16:06:03.3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作者:张茁[导读] 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药剂科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摘要】目的: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期间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300例。
回顾性总结患者不良反应表现,分析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
结果:300例患者中,过敏反应占47.33%,消化道不良反应占27.33%,泌尿系统不良反应占14.33%,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占5.67%,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占3.67%,其他不良反应占1.67%。
过敏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反应(P<0.05)。
不良反应原因统计结果显示,饮食因素占12.00%,环境因素占14.00%,生理因素占5.33%,个体差异占28.33%,年龄过大(过小)占7.33%,情绪占5.33%,饮酒占22.33%,药物用量占1.33%,药物质量占4.00%。
结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及影响因素较多,临床上医师在用药时要充分了解不同种类药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结合患者身体健康给予适量用药,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药物安全性。
【关键词】头孢菌素;不良反应;预防措施【中图分类号】R97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247-02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临床上常见的广谱类药物,应用广泛,杀菌效果好。
然而,随着头孢菌类的逐渐应用,临床上发现不良反应也逐渐升高,药物安全性被广大医师和学者重视[1]。
本次研究回顾性总结并分析孢菌素类药物各种不良反应表现及发生原因,现将本次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治疗期间发生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300例。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9b907ca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21.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它们具有较宽的抗菌谱和较好的耐受性,因此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与所有药物一样,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应用这类药物时需要注意相关的临床使用要点。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要点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1. 药物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抗生素有交叉反应。
对于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存在过敏反应的风险。
药物过敏反应的表现多样,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药物热、血管性水肿等。
对于出现过敏反应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2.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用药后的数小时内,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肠胃道功能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
在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医生需要关注患者的消化系统症状,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3. 肝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代谢过程中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肝肾功能损害。
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指标,必要时减量使用或者选择其他方案。
4. 血液系统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血液系统产生一定的损害,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应注意监测患者的血液系统指标,必要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5. 其他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还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神经系统反应、过敏性休克、局部反应等。
在应用这类药物时,医生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使用要点1. 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守临床使用指南和药物说明书的要求,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药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使用。
注意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和滥用,以免产生耐药性。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50e7791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03.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
与所有药物一样,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
了解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采取对策对于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将对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对策进行介绍。
一、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1. 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这是由于患者对药物中的某些成分产生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的发生原因可能是体内的免疫系统对药物产生异常的反应,包括药物分子与抗原结合后引发过敏反应。
2. 肾脏损伤头孢菌素类药物在经过代谢后会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过高的药物浓度可能对肾脏造成损伤。
肾脏损伤的发生原因可能是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因素导致的。
3. 肝脏损伤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体内会被肝脏代谢,对肝脏产生一定的负担。
长时间或过量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能引起肝脏损伤。
4. 药物相互作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5. 不正确使用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可能没有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包括剂量、频率、使用时间等方面的不当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对策1. 过敏反应对于已知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
对于未知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应进行皮肤试验等检测,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一旦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及时的抗过敏治疗。
2. 肾脏损伤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肾功能进行剂量的调整,避免过高的药物浓度对肾脏造成损伤。
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或者减少药物剂量。
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了解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在正确使用药物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对于不同种类的不良反应,医生和患者都应该有所了解,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
希望医生和患者都能在用药过程中严格遵守医嘱,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0b6a406d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e.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是常用的一类抗生素药物,在临床使用中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但是,由于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能够引发不良反应。
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有很多,如药物自身的毒副作用,药物不合理使用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
为了减少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影响,需要对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1.药物自身的毒副作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能够引发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胃肠不良反应等。
这些毒副作用的发生与药物自身的性质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与药物浓度、使用方法、剂量有关。
对策:选择适当的药物、掌握用药剂量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尽可能减少药物引起的毒副作用。
同时,严格掌握用药剂量,不要自己随意增加或减少药物用量,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2.药物不合理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上需要严格遵守其适应症、用药时机、用药方式等要求,否则易发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包括:过度使用、不合理使用、药物交互作用等。
对策:遵循用药规范、合理用药在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该遵守用药规范,根据药物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用药时机、用药方式,不要滥用抗生素,避免不必要的毒副作用风险。
对于特殊患者,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该根据其特殊情况进行用药调整,以最大程度的减少毒副作用。
3.患者个体差异患者个体差异可能是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重要原因。
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病情、代谢能力等因素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对策:个体化用药、重点观察A.积极遵医嘱在进行用药前,应该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对药物的用量、用药途径等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同时,患者在用药前应该积极向医生咨询,详细告知自己的病情、用药史以及药物过敏史等信息,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e80a1079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7e.png)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及对策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广谱、疗效快、治疗效果好等特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
但是,头孢菌素类药物在使用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反应、消化系统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
因此,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及对策,对于临床医生规范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药物过敏反应1. 发生原因:药物过敏反应是指在使用药物过程中,出现过敏症状,包括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循环系统过敏反应等。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常是过敏反应的致病药物之一。
头孢菌素类药物大多数为β内酰胺结构,容易被人体血清中的IgE类抗体识别,刺激机体产生变态反应,从而引起过敏症状。
2. 对策:针对药物过敏反应,临床医生需要执行以下策略:① 选择合适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对患者的过敏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病史询问,筛选可用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② 监护严谨:给予头孢菌素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确保发生过敏时能及时处理。
③ 及时处理:对于出现过敏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
二、消化系统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容易引起消化系统反应,如腹泻、呕吐、恶心、腹胀等症状。
消化系统反应的发生原因,可能是很多体内酶类受到头孢菌素的影响,导致食物不能充分消化吸收,造成消化道不适。
三、肝、肾功能损害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代谢主要发生在肝脏和肾脏,而这两个器官是很容易出现损害的部位。
有些头孢菌素类药物会通过肝脏的代谢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出现肝功能损害。
肾脏则是头孢菌素类药物主要的排泄途径,对于肾功能不好的患者,容易出现肾功能损害。
2. 对策:针对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医生需要执行以下策略:① 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于存在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选择不影响肝、肾功能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② 合理用药:给药剂量应依据肝、肾功能进行调整,避免大剂量使用药物引起肝、肾负担过重。
③ 定期检查:治疗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对这两个器官的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目的对头孢菌素类药物常见的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分析,为确保正确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近年我院发生的280例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统计各种临床症状及严重程度,最后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为过敏反应和消化系统反应。
而发生原因与患者的年龄、饮食饮酒习惯及其本身病症等因素均有关系。
结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效,也应考虑到患者产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所以在使用到头孢菌素类药物时应注意严格对症治疗,合理用药。
,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处理和及时抢救[1]。
【关键词】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预防措施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是由冠头孢菌的培养液中分离出的头孢菌素c(cephalosporin c),经半合成制得的一系列具有头孢烯(cephem)母核的β—内酰胺抗生素。
抗感染药物占中国药品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头孢类抗感染药在这中间占到50%以上的比例。
随着其临床使用上的日益增多,近年来,经常出现关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的报道,如何对于不良反应进行有效的预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2010年11月至2012年8月我院发生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280例。
其中,165例男,115例女。
1.2 统计学分析将所得到的不同情况下的数据进行整理与统计,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饮食、年龄、饮酒、情绪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为统计标准。
其中主要是统计患者出现上述原因的不良反应的例数以及人体各系统出现不良
反应的例数。
2 结果
2.1 常见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
因不符合药物的用药目的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或者不适的反应[2]。
通过总结数据可以看出,280例不良反应中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是最为常见的,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5.0%及32.9%。
消化系统的不适现象主要是腹泻,而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哮喘、皮疹、发热等不良临床表现形式,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死亡等。
但在本研究中,均为较轻微的不良反应,尚无过敏性休克、消化道大出血或死亡病例。
见表1。
2.2 常见不良反应出现原因过敏反应是其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原因除了个体差异外,还可能有药物的因素。
可能在生产过程中混有其他杂质,如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出现一系列过敏反应症状。
其症状一般较轻微,停药后通过对症治疗则可以消失,但严重者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中第3代头孢菌素发生率较高。
腹泻为主要表现。
这可能与其经胆道排泄,能抑制或破坏肠道内合成维生素的正常菌群有关。
泌尿系统反应多表现为肾毒性。
因为是经肾排泄绝大多数药物,而肾小管细胞酶的活性会受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抑制与干扰,若长期大量使用则易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而导致尿血。
所以对于肾功能障碍患者来说应慎用此类药物。
血液系统反应主要表现为贫血等。
对于成年人来说,头孢菌素类药物一般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但婴幼儿相关组织发育尚不完善,血脑屏障受到相关药物刺激后易引起脉络丛的变态反应,出现精神障碍和中枢神经毒性。
故婴幼儿一定要慎用相关药物。
而根据得出的数据显示,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原因与患者的年龄、饮食饮酒习惯及其本身病症等因素均有关系[3]。
例如若患者在使用药物之后12 h内饮酒,则其不良反应症状出现的概率也要高于没有饮酒的患者。
见表2。
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若长期大量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会导致人体正常菌群发生改变,使耐药菌株大量繁殖,产生重复感染的现象。
2.3 预防方法在临床治疗用药过程中仔细询问过往病史和药
物过敏史,合理选择头孢菌素类药物种类、用药剂量和给药途径,防止滥用抗生素现象。
高敏体质患者应慎用,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同一种药物,造成蓄积中毒[4,5]。
在用药前应做皮试,正式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症状。
假若发生异常情况,则应立即停止用药,并进行对症处理和及时抢救。
其次应以预防为主。
头孢菌素类药物容易导致营养不良,肠道菌群失调和肾功能障碍,老年及婴幼儿患者应避免长期大量使用此
类药物。
同时,临床药师应做好用药指导,告知患者相关用药注意事项。
例如期间避免饮酒、服用含酒精药物。
3 讨论
头孢菌素类药物根据其开发年代及抗菌性能可分为第1、2、3、4 代头孢菌素。
随着其各品种近年来在临床治疗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报道也在逐年增多。
头孢菌素类药物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等不良现象。
但是由于其较低的发生率,头孢类药物仍是临床上公认的安全药物。
可以通过此次回顾性看出,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也较少有因此类药物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的报告。
所有发生相关症状的患者,均为较轻微症状。
尽管如此,我们仍应对头孢类药物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保持高度重视。
在临床工作中,要以预防发生不良反应为主。
在用药时应严格注意其药物种类选择,剂量等,对患者做好用药指导。
在使用期间及时观察患者,询问是否出现不适状况,一旦发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进行正确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孙媛媛. 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47—148.
[2] 杨丽.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对策. 中国医药导刊,2010,12(1):103—103.
[3] 屈伟红. 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临床分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9): 1047—1048.
[4] 李惠新. 浅析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不良反应及防范措施.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4):188—188.
[5] 文海岸.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青海医药杂志,2008,38(11):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