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提高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管理改革的对策。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引言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教学管理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基本途径。体育教学管理是按照体育教学规律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工作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监督的过程。高校体育学院或者体育教学部承担了全校学生的公共体育课任务,课时量大、任务重,如何保证科学合理的上好每一堂公共体育课是每个体育老师的责任,也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者厄待解决的问题。
一、体育教学模式落后的历史背景
新中国成立,百业待兴,我国各项文化事业发展均处在世界落后位置,外交方面和前苏联交好。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家凯洛夫的“系统学习”模式和他的《教育学》在中国教育界广为流传,并产生过较大的影响。我国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教育学家在效仿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这种历史大背景下,充分肯定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能力,强调上课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商品,教学过程是标准化的流水线作业,课程设置死板。
二、公共体育教学现状
1、“一刀切”的授课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现在的公共体育教学中很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学习心态等具体问题,体育教研室全体教师所讨论制定出的教学计划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方法应用于每位同学,但就目前的高校师资力量而言,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以人为本”教学理念。
2、考评制度机械化
教学考评作为学生一学期学习成果的检验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考核是必须要有的,但是考评的方法和标准却有待推敲,一考定终身应用于追求第一的竞技体育较为适宜,但是作为普通大学生的学期考核显得过于草率。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基础没有考虑进来,统一的标准对于身体素质好的同学来说可能本学期不用努力就能轻松达标,而对于基础差一些的同学来说每周坚持练习也未必成绩理想,而我们的达标系统恰恰没有把这些可变因素进行很好的衡量。
3、教学氛围僵化
公体课的教学中,由于学生数量群体庞大,教师要保证课堂的有序性、内容的统一性,使其教学内容清晰易懂、方便度量。正是由于要求统一性,往往内容过时、不丰富,方法无新意,从小学到大学的体育课一成不变,学生也早已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新鲜感,自然不可能配合老师达到预期的效果。过分强调体育的社会属性,对培养
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力度不够,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认为体育课无非就是跑步、做操、徒手练习的一些乏味的基础动作,教师无法带动学生活跃课堂气氛。
三、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理念,以人为本
教学理念的变革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先驱,是后者发展的首要变革因素。尊重个体差异,以人为本。我国推行素质教育多年,但收效甚微,公共体育教学中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施行任何措施的前提条件。教学模式的重点应从以教师为主导转到以学生为主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从“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创造能力的授课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教师在这短暂的教学时间内尽力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
2、调整评价机制
重视评价的方式方法、内容效果。通过公体课培养兴趣才是重点。兴趣可以导致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好,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与爱好,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单纯的跑跳投和徒手动作对大学生来说早就没了耐性,教师应该开放高学历人才的潜力,看到体育的魅力,使公体课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使学生由被动接
受到主动学习,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动力。开展难度小、个体或少数人即可操作、能沿用一生的适合成年人的实用性体育运动,例如游泳、网球、羽毛球、体育舞蹈、乒乓球,让学生在毕业离开学校后依然可以凭借对某个项目的兴趣发挥一技之长,成就终身体育,使转型期高校体育教学建设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3、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间的比例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以下简称纲要)中明文规定: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总体要求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自身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和形式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大学目前都采用学分制教学模式,学生只要能够修够必须的体育课程学分就可以毕业,所以绝大部分同学选择在一、二年级高强度、高负荷的上公共体育课,为三、四年级考研或者找工作留出时间,也正是由于客观事实的存在,使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知识的时候不再是一种兴趣培养,而变成一种任务的完成,违背了《纲要》的精神。在授课形式方面,主要沿袭了前苏联的教学模式——传习式。这种教学模式和学分制的存在应运而生的弊端就是单单强调了体育知识的传递和学生的短暂接受,忽视了能力和兴趣培养的长远性和连续性。这种短暂性表现为一种体育技能在本学期考核过后学生可能迅速失去对技能的兴趣,并且终生不再运用。
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对人才的培养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多角
度、多层次、全面的培养高校人才。运动训练的准确应用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教学基础上的,也就是说体育教学并非全部是外堂课,一定的理论储备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考验着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理论教学分析体育技能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运动技巧、运动原理、运动效果、自我保护,实践教学着重示范、分组练习、动作纠正,相互配合、相得益彰。体育教学不同于竞技体育,学以致用、心情愉悦、身体健康才是公共体育课的宗旨。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路程还很漫长,一线教师和领域专家也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变革,使体育教学真正符合体育精神,符合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本来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汉超,秦椿林.体育管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289-290.
[2]张月会.关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3: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