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古植物与孢粉
古生物学_孢粉
们通过鼻腔吸入花粉而引起严重的突发病(枯草热病,花粉热)找出了病源,在医学孢粉学
的研究方面开创了新途径。、
1937 年苏联马尔科夫(K。K。Mapkov)第一次用孢粉分析方法,解决了列宁格勒的第
四纪地层问题,为把孢粉学的知识应用到地质学方面开创了新纪元 。
到 1943 年,瑞典的艾特曼(G。Erdtman)出版了“Introduction to pollen Analysis”花粉
第二节 孢粉学的发展简史
孢粉学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们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很早就认识到
植物有雌雄的差别,并开始利用花粉,例如现在藏于美国纽约万国博物馆(Metrobolifan)内,
于公元前 9 世纪(885-860 年)从亚述(Assyria)古国(位于西南亚)出土的宫殿半浮雕所表
现的海枣(Phoenix dactylifera)人工授粉图在得到证实。
我国孢粉学的研究工作开展较迟,解放前基本上是空白点,(既无专人, 更无专门的机 构)解放后,孢粉学这门学科才引起重视,1952 年于中国科学院,在徐仁教授的领导下, 成立了第一个孢粉学实验室。同年于北京植物所在王伏雄教授的领导下,开展了我国现在植 物花粉形态的研究。1954 年,王伏雄、喻诚鸿发表了“花粉形态的研究”I, 术语及研究方 法。1956 年王伏雄,钱南芬发表了对无患子科花粉形态的研究,同年,张金谈 , 王伏雄又发 表了“楝科花粉形态的研究”。1960 年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形态室孢粉组出版了《中国 植物花粉形态》(包括了 118 科 、900 属 、1400 种 。)。随后, 孢粉学的研究才蓬蓬勃勃地 开展起来。
古生态学研究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
古生态学研究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古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古代生态系统演化和环境变化的学科,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群落、古地理气候等方面的数据来了解古代环境的演变过程。
而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则是古生态学中的关键方法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重建古代地理气候,并揭示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本文将主要介绍古生态学研究中常用的几种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
首先,古动植物群落分析是一种常用的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
利用古动植物化石残骸的保存与分布情况,可以反映当时环境中的降水量、温度、湿度等因素。
例如,研究发现在某地区的古地理气候条件下,适合植被生长的树种较多,可以推断该地区的气温较为温暖、降水较为充沛。
另外,通过研究古植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可以了解当时环境的类型,如沼泽、森林、草原等,从而重建古代地理气候。
其次,孢粉分析也是一种常用的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
孢粉是植物的花粉和孢子,在适当的条件下具有很好的保存性,可以在沉积物或地层中找到。
不同植物的花粉与孢子有不同的生境适应性,因此可以通过孢粉的组合来推断当时的陆地植被类型和气候条件。
如某个地区的孢粉样品中富含温带树种的花粉,可以推测该地区当时的气候较为温暖潮湿,适合树木生长。
此外,硅藻化石分析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
硅藻是一类单细胞的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具有很好的保存性。
根据硅藻的种类和数量分布,可以反映出古代水体的水温、盐度、营养状况等信息。
例如,温带硅藻种类的丰度相对较高,可以推测水体温度较为温暖;而与富营养化相关的硅藻种类较多,可以说明水体中的营养盐含量相对较高。
最后,化学元素分析也是一种用于古地理气候测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研究沉积物或地层中的盐度指示元素(如镁、钠等)和沉积物中的稀土元素,可以推断出古代水体的盐度和水分来源。
盐度指示元素的含量可以反映出古代海洋或湖泊水体的盐度变化,而稀土元素的含量和比值则可以指示古代降水的来源和气候状况。
综上所述,古生态学研究中的古地理气候测定方法多种多样,通过研究古代生物群落、古植物化石、孢粉、硅藻化石以及化学元素等不同方面的数据,可以揭示古代地理气候的变化,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古生态学的研究。
山东中新统山旺组生物群的古生态
Ξ山东中新统山旺组生物群的古生态杨式溥 孙 博(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山旺化石博物馆,山东山旺262617)摘 要 山东临朐产出的中新统山旺组化石群,保存精美、属种分异度高。
60多年来,经发掘和研究,目前已从约30余米的硅藻页岩沉积中报道了真菌、硅藻、介形虫、孢粉、昆虫、鱼类、两栖动物、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及遗迹化石等十几个门类的化石,共计400余属700多种。
本文总结了化石与周围无机界的关系、化石的埋藏特征、形成原因以及相关古生态学问题———古气候、古温度、古纬度、古地形、山旺湖的水文性质、湖水的季节性变化与硅藻页岩的纹层、动植物群的营养结构以及山旺盆地的沉积历史。
关健词 山旺 中新统 生物群 湖相沉积 古生态第一作者简介 杨式溥,男,195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1959年获原苏联莫斯科大学理科副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从事石炭纪地层和腕足动物、古生态学和遗迹化石学研究。
1 山旺组生物群山旺位于山东省临朐县城东22km (36°N ,118°E ),山旺盆地所产的硅藻页岩,含大量动植物化石。
化石种类丰富、保存精美,被誉为“化石宝库”,是驰名中外的中新世湖相沉积典型剖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山旺周围约1km 2范围内为国家重点古生物化石保护区。
山旺盆地中新统下部为牛山组玄武岩,绝对年龄值为16~18Ma (钾氩法),相当于中新世早期。
其上为山旺组的火山碎屑岩、硅藻页岩(图版Ⅰ-1)、凝灰角砾岩、砂岩、泥岩、页岩及玄武岩夹层。
最上部为尧山组橄榄玄武岩,绝对年龄值为9~10Ma (钾氩法)。
山旺组的沉积时间估计介于10~16Ma 之间,为中新世早期至中期。
盆地内目前已发现和描述十几个门类约400多属700余种化石,包括真菌、硅藻、孢粉、介形虫等微体化石;高等植物;昆虫及蜘蛛;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动物等脊椎动物化石。
最近还有遗迹化石发现。
现将各大类化石简介如下:1.1 真菌化石王宪曾共描述9属14种[1],化石以第三纪常见的小盾壳科为主,指示温暖潮湿的气候。
研究孢粉学的意义
研究孢粉学的意义一、引言孢粉学是研究植物花粉和孢子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花粉、孢子的形态、结构、分类、分布等方面。
孢粉学在生态学、古生物学、地质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孢粉学的意义及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
二、生态学1. 环境监测由于花粉和孢子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可以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来监测环境变化。
例如,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花粉数量和种类的监测,可以了解当地植被类型和变化情况;通过对不同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研究,可以推断出该地区过去气候的变化情况。
2. 生态重建通过对不同时期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研究,可以重建过去环境和生态系统。
例如,在考古学中,可以通过对古代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分析来了解该地区过去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情况。
三、古生物学1. 古生态学孢粉学在古生态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不同时期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研究,可以了解过去地球上的植被类型和变化情况,从而推断出当时的气候和环境。
例如,在研究恐龙时期的生态系统时,可以通过对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分析来了解当时地球上的植被类型和食物链结构。
2. 生物进化孢粉学也可以用于研究生物进化。
通过对不同植物种类花粉形态和结构的比较,可以推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不同地区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研究,可以了解各种植物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的分布情况。
四、地质学1. 地层年代划分由于不同时期植物花粉和孢子在地球上分布范围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研究来划分地层年代。
例如,在石油勘探中,可以通过对岩心样品中孢粉组合的分析来确定沉积物的年代和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
2. 地质事件研究孢粉学在研究地质事件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研究火山喷发时,可以通过对火山灰层中孢粉组合的分析来了解喷发前后植被的变化情况;在研究地震时,可以通过对地震前后沉积物中孢粉组合的比较来了解地震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结论综上所述,孢粉学在生态学、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孢粉分析和研究方法-文档资料
植被类型划分模式
孢粉气温带类型划分模式(中国气候带划分,顺序颠倒 一下)
寒温带 中温带 暖温带 北亚热带 中亚热带 南亚热带 热带
寒带 气候 温带 气候
寒带冰原气候 寒带苔原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气候 温带草原气候 温带沙漠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湿润气候 亚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疏林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高原气 高山气候
孢粉分析流程
野外样品采集
孢粉的提取与分析 孢粉鉴定
孢粉统计与百分含量的计算 孢粉图谱的建立
植被演化序列的建立 古环境与古气候的变化研究 地层序列的研究
野外孢粉样品的采集
在野外采样时要注意保持样品的纯净,不能混入现代孢 粉。在钻孔取样时要特别注意岩芯的上下顺序。首先除去 岩芯上的泥浆,根据岩性、粒度、沉积物颜色等自上而下 采集,一般来说,在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颜色较深的粒 度较细的粉砂质或粘土质沉积物中,采样要较为密集一些, 而中粗砂、颜色黄白的沉积物中采样要少或不采。
孢粉的图谱制作
将统计的孢子花粉,根据其生态类型,划分为四个组:乔 木植物花粉、灌木植物花粉、草本植物花粉及蕨类植物孢子。 输入计算机,在Excel中计算每组百分含量及组内各成分的 百分比,然后再做出孢粉图式。
孢粉分析的方法,首先采用传统的孢粉 地层学方法,将地层中的孢粉类型按自然 分类系统,分别统计乔木、草本、灌木、 蕨类四大种类各属种的组成及其含量,以 此来划分和对比地层和确定古植被面貌, 反演古气候。根据每种孢粉含量,可以定 量研究古植被、古气候。利用孢粉分析资 料建立了定量划分孢粉植被类型、孢粉气 温带、孢粉干湿度三个模式孢粉谱定量分析古环境,必然涉及到孢粉的种类和数量问题。 孢粉种类反映了古环境的植被组成,而要反映古环境的植被构成, 就必须统计孢粉的数量。 孢粉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是孢粉百分比图式、浓度图式和沉积率图 式。其中百分比图式为相对花粉统计量,浓度图式和沉积率图式 是绝对花粉统计量。本文采用孢粉百分比图式。孢粉百分比含量 是指某种类型的孢粉在一定孢粉总数中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这个孢粉总数可以是所有类型孢粉的总数,或者是所有木本植物 花粉总数或者是乔木花粉总数等等。孢粉百分比含量反映的是某 种植物在当时当地植被中的相对丰富程度,简单易用,能说明一 定问题,至今仍是孢粉分析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统计方法。 为了解释和说明问题的方便,习惯上人们将一个完整的花粉图式 划分出若干个带,每一个带内有某程度的内在一致性。即各花粉 带在花粉成分上是相对一致的,所以分带的界限必须通过花粉曲 线变化最显著的那些部位。通常,边界划在若干花粉类型同时发 生大的变化之处。虽然任何花粉图式的分带都是人为的,正像人 为地划分历史时期一样。但是这种划分必须有利于描述和解释花 粉剖面的变化。
第六章 孢粉学
四 面 体 型
四 方 型
11
(二)孢子花粉的极性、对 称性、形状、轮廓、大小
1.孢子花粉的极性 高等植物的孢子和花粉都各 自固定的几何形态,因而就有极 性和对称性,假设一个孢子花粉 的四分体的中心点为单个孢子花 粉的近极点,而由近极点和每一 个孢子花粉的中心点之间的连线 延长到外面的交点为远极点。近 极点和远极点之间的连线则为极 轴。通过每一个孢子花粉的中心 而垂直于极轴的线称为赤道轴, 赤道轴所在的平面为赤道面。以 赤道面为界,靠近近极点的一面 称近极面,靠近远极的一面为远 极面。凡被赤道等分的孢子花粉 称等极,反之称异极,少数不能 辨别极性的称为无极。
2.体积小、重量轻,孢子花粉的直径仅在10-100μm之间,一般花粉粒的平
均重量仅9.45×10-9g。某些松柏植物的花粉还具有适应飞翔的气囊,因而可以
被风、流水、昆虫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去。可见孢子花粉在很大的空间范围内散
布,这就为利用孢粉进行地层对比提供了有利条件。
Alnus incana 1800-2100km,Pinus silverstris 1700-1750km
Picea obovafa 1450km ,Betula pnbescens 600km ,Betula secnanae 300km
3.外壁坚固,易于保存,孢粉的外壁含有孢粉素,是一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 极难氧化,在高温下也难于溶解(有人曾把孢粉素加热到300℃,并不破坏它, 放在浓酸里也不溶解,因此在地质年代里,孢粉一直可以被保存下来,那怕是 在变质岩中也能保存一定数量的孢粉,如我国元古代地层中就有大量的古孢子 化石。 4.孢粉分析有利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一般一块样品需统计250-500粒孢子和 花粉,这样不但可以确定植物群的属种成分,而且还可得到数量方面的资料,以 便更精确地确定地层的时代和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 孢粉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
孢粉学的名词解释
孢粉学的名词解释
孢粉学是植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植物的孢粉。
孢粉是植物生殖过程中产生的微小颗粒,它们携带着植物的遗传信息,并能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发芽成为新的植物个体。
孢粉学主要涉及孢粉的形态学、发生学、分类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
孢粉学的一些重要概念包括:
1. 孢子:植物生殖器官中产生的细胞,可以发育成为孢粉。
2. 孢粉壁:孢粉外层的壁结构,通常由几层不同的物质组成。
3. 孢粉形态学:研究孢粉的形状、大小、壁结构等特征,用于分类和鉴定植物物种。
4. 孢粉发生学:研究孢粉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包括孢子母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等。
5. 孢粉分类学:通过对孢粉形态特征的研究,将孢粉归类并用于植物分类。
6. 孢粉生态学:研究孢粉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传播和生态功能,可以用于古环境重建和植物演化研究。
举个例子,比如通过研究某个地区不同植物的孢粉形态学特征,可以判断该地区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环境,进而了解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历史。
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
2024/040(05):1418 1428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18654/1000 0569/2024.05.05刘佳,宋艾,张馨文等.2024.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岩石学报,40(05):1418-1428,doi:10.18654/1000-0569/2024.05.05吉隆盆地中中新世以来孢粉组合及古环境演化刘佳1 宋艾1 张馨文1 高毅2 陈琳琳3 刘宾绪2,4 苏涛1,2LIUJia1,SONGAi1,ZHANGXinWen1,GAOYi2,CHENLinLin3,LIUBinXu2,4andSUTao1,21 自然资源部深时地理环境重建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沉积地质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 6100592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勐腊 6663033 布里斯托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布里斯托 BS81QU4 云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昆明 6505001 MNRKeyLaboratoryofDeep-timeGeographyandEnvironmentRe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s,InstituteofSedimentaryGeology,ChengduUniversityofTechnology,Chengdu610059,China2 CASKeyLaboratoryofTropicalForestEcology,XishuangbannaTropicalBotanicalGarden,ChineseAcademyofSciences,Mengla666303,China3 SchoolofGeographicalSciences,UniversityofBristol,BristolBS81QU,UK4 SchoolofEarthSciences,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500,China2024 01 23收稿,2024 03 15改回LiuJ,SongA,ZhangXW,GaoY,ChenLL,LiuBXandSuT 2024 PalynologicalassemblagesandpaleoenvironmentalevolutionintheGyirongBasinsinceMiddleMiocene.ActaPetrologicaSinica,40(5):1418-1428,doi:10.18654/1000 0569/2024.05.05Abstract TheformationandevolutionoftheHimalayaorogeny,resultedfromthecollisionbetweentheIndianandEurasianplates,haslongcaptivatedresearchersinearthandlifesciences LateCenozoicfluvio lacustrinesedimentarybasins,distributedalongtheSouthernTibetDetachmentSystemonthenorthernslopeoftheHimalaya,havedocumentedtheevolutionoftheorogenyandpaleoenvironmentalchanges ThisstudypresentspalynologicalanalysisontheDanzengzhukangFormation,WomaFormationandGongbaFormationintheGyirongBasininthecentralHimalaya,toexplorethesedimentarystratigraphyofthebasinandtheprocessesofHimalayaupliftandenvironmentaleffects Basedonpalynologicalanalysis,thedepositionageoftheDanzengzhukangFormationisrevisedtotheMiddleMiocene PalynologicalassemblagesrevealthatsinceMiddleMiocene,vegetationintheGyirongBasinhastransitionedfromamixedconiferousandbroad leavedforesttosparsewoodlandsandgrasslandsinLateMiocene Subsequently,duringthelateLateMioceneandPliocene,itevolvedintoalpinemeadows,eventuallyformingthepresent dayalpineshrubandmeadowvegetationsincetheEarlyPleistocene PaleoelevationanalysisresultsindicatethattheelevationoftheGyirongBasinhasremainedrelativelysimilartothepresentelevationsinceMiddleMiocene,withnosignificantupliftduringthedepositionoftheDanzengzhukangFormationandWomaFormationKeywords Himalaya;Palynologicalanalysis;Paleoelevation;Paleovegetation摘 要 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历史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焦点。
孢粉
应用
• 孢粉统计的结果通常是绘成花粉图式来加以表达,即把各 类花粉类型的百分比或浓度沉积率在一个地层序列或时间 序列中表示出来。近年来计算及绘图工作都可以用电子计 算机完成。 • 为了便于花粉资料的解释,一般将花粉谱划分为若干个花 粉带,划带的主要原则是一个带内的花粉谱应有一定的相 似性,带内花粉谱之间的差别应小于带之间的差别。花粉 带的划分可以凭直观,也可以用多元分析的方法,常用的 有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 确定沉积年代,进行地层对比 • 花粉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确定沉积年代,进行地层对比。 由于植物界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可逆转的变化,每一个地质 时代都有着这一进化线上特定的植物群,由此就可以进行 判断。
• 孢子的外部常常被以一层薄柔的周壁,在化 石状态中很易脱落,孢子的外壁无结构,因 而在光学显微镜下孢壁显得致密、坚实。孢 子的萌发孔为呈“Y”型的三裂缝或呈“I” 型的单裂缝,以此区别于花粉。 • 孢粉成熟时,孢子的近极面沿射线裂开,花 粉粒远极面上形成萌发孔。不同孢粉的萌发 器官的数目、位置、特征各不相同,是鉴定 及分类的重要特征。
化石孢粉
• 在前寒武纪已经出现了孔型化石,但直至泥盆纪, 化石孢子在地层中才丰富起来,原始的裸蕨化石 花粉少量出现在泥盆纪,到早石炭世以后花粉大 量出现。最早的可靠的被子植物花粉为单沟型的, 出现于早白垩世的巴列姆期,到晚白垩世方成为 孢粉组合中的主要成分。 • 化石花粉的研究工作要求特殊的采样、分离、统 计计算及解释等一系列技术方法。 • 孢粉样品可以采自天然剖面或钻孔岩心,重要的 是采样要严格,避免上下层位及现代花粉的污染, 天然剖面要除去风化的表面,采集应自下而上, 岩心要去掉表层以免泥浆及其他污染。
孢粉学
学科简介
孢粉学是研究植物的孢子、花粉(简称孢粉)的形 态、分类及其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门科学。孢 粉学可以分为两个领域,现代孢粉学及古孢粉学。 英国加的夫大学的海德和威廉斯于1945年最先创 用孢粉学一词。 孢粉学研究的基础部分为植物学的一部分,主要 为孢粉的形态、分类及生理、生化等方面。其应 用部分则各有侧重,古孢粉学或称地质孢粉学主 要为地层对比、寻找有关矿产,尤其是煤和石油 以及其他陆相沉积矿产服务。还应用于古生态、 古环境、古地理、古气候学的研究。
环境变化的指示体:孢粉分析之藜与蒿
化石新知考古探谜环境变化的指示体:孢粉分析之藜与蒿卢纯 牛东伟藜和蒿都是我们在日常环境中经常见到的草本植物,它们广泛地生长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无论是一望无际干旱缺水的沙漠、地广人稀的草原还是温暖湿润的森林,抑或是高楼耸立的城市角落,它们都能够安静且茁壮地生长发芽。
那么如此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草本植物,在我们考古学中尤其是在环境考古中有什么作用呢?为什么它们能够成为分析环境变化的指示体呢?现生藜科——小藜(图源自中国生物志库)藜、蒿分别是什么?藜和蒿在孢粉分析鉴定工作中指的是藜科和蒿属的花粉化石。
孢粉分析,即孢子花粉分析,是一种利用显微镜对植物的孢子和花粉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考古遗址地层中包含着当时周围植被产生并残留下来的孢子和花粉,我们将遗址采集的土样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处理后,从中提取出孢粉化石,然后利用生物显微镜对其种属进行观察和鉴定,最后经统计分析后来重建和复原当时当地的气候环境。
然而,由于考古遗址年代久远,孢粉样品受到地层挤压以及一些外力的破坏和人为的原因,导致科研人员在后期进行花粉鉴定时很难将其鉴定到种,所以在考古学中多是鉴定到科或者属。
藜科,草本、半灌木、灌木,较少为小乔木,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是被子植物的大科之一。
全球藜科植物共约100属1300余种,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南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干草原、荒漠、盐碱地以及海滨等地区。
中国有39属约186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地区、内蒙古以及东北各省区,其中以新疆最为丰富。
藜科植物对于干旱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达到防风固沙的要求,对于保护农田、交通及村庄有一定的作用;此外,藜科植物多数是荒漠植被的主要成分,在自然区系划分和植被研究工作方面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蒿属,菊科管状花亚科春黄菊族,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少数为半灌木或小灌木。
全世界蒿属约有344种和69个变种,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地区,其中亚欧两大陆最多,北美洲次之,非洲的东、南,中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有少量的分布。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名词解释考试必备
上篇一、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化石的形成与古生物学:化石的定义、古生物学的含义及研究内容;化石形成的一般条件、石化作用过程;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化石的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
二、生物进化规律及特点、生物进化的证据1)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生物学的分类单位及辅助分类单位;物种定义和古生物种的特点;古生物的命名法则:单名法、二名法、优先律,拉丁语缩写词cf., aff., sp., nov., indet.的含义;2)主要古生物门类的形态结构、地史分布、生态特征原生动物门:有孔虫、蜓腔肠动物门:四射珊瑚、横板珊瑚软体动物门:头足类、双壳类、腹足类节肢动物门:三叶虫、介形虫专腕足动物门笔石动物牙形石古植物(孢粉):植物界演化的主要阶段等。
三、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的一般关系:生存条件、生活环境、生物圈、生态系、生态平衡、营养结构、食物链、生物相;影响生物生存的主要环境因素;生物环境分区;生物的主要生活方式;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化石群落分析的一般方法。
环境的古生物学分析方法:指相化石法、形态功能分析法、群落古生态分析法等下篇一、地史学基础部分:1)地史学、它的三个主要内容;2)相的概念,相分析的原理;3)地层概念,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4)地层划分,什么是地层对比,地层划分对比的方法;5)地层单位,岩石地层单位组成;6)时间地层单位和地质年代单位分的组成,其相互对应关系;7)记忆地质年代表;8)沉积组合、复理石建造、磨拉石建造的概念;9)地槽,其主要特点和发展模式;地台,其主要特点;10)构造旋回,地质发展史的几个构造旋回及分别对应的地质时代;11)板块构造学说与槽台学说的关系。
二、前寒武纪地史部分:1)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2)前寒武纪的生物演化史,Edicara动物群及其生物演化史的意义;3)华北地台的形成,华北地台在中晚元古代的地质发展史;4)湖北西陵峡震旦系剖面;5)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与中国北方(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地史发展的区别。
微体古生物
微体古生物报告姓名:班级:2011目录概论 (2)一.孢子及花粉概念 (2)二.孢粉学介绍 (2)1、研究对象 (3)2、研究内容 (3)孢粉形态特征 (3)一.不同植物产生不同的孢子和花粉 (3)二.孢子花粉的形态及壁部构造 (3)三、各大类高等植物孢粉的主要形态特征 (6)孢粉粒的形成 (7)孢子花粉的属种对比(实习过的石松孢属) (7)孢子花粉的应用 (10)心得体会 (10)孢子及花粉概论一.孢子及花粉概念不管是有性生殖还是无性生殖,都有两种情况:1、没有专门生殖细胞。
如无性生殖中的分裂生殖、出芽生殖或营养繁殖;有性生殖中的结合生殖。
水绵进行结合生殖的时候并不是产生专门的生殖细胞,完全就是普通的体细胞进行两两融合的。
2、有专门的生殖细胞。
如无性生殖中的孢子生殖;有性生殖中的配子生殖。
总之,只要是专门生殖的细胞,正常情况下不需要两两结合就可以单个细胞发育成一个个体,这就是孢子。
孢子是藻类、菌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产生孢子的器官称孢子囊。
花粉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雄性小配子体,产生花粉的器官称花粉囊或花药。
孢子或花粉在孢子囊或花粉囊中发育成熟后,可借助凤、水、昆虫或其他动物,将其从植物母体中散布出去。
绝大多数的孢子和花粉落在植物母体附近的土壤中,一部分则被携带到远离植物母体的地点。
孢子花粉的外壁成分是一种高分子的有机化合物,称为孢粉素,其性质稳定,能抗酸及生物的酶化并承受一定的温度、压力而不被破坏,故能保存为化石。
孢粉被迅速埋藏,并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变成化石保存在地层就形成化石孢粉。
总之,孢子是生物所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孢子一般微小,单细胞。
由于它的性状不同,发生过程和结构的差异而有种种名称。
生物通过无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无性孢子”,如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等;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孢子叫“有性孢子”,如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等;直接由营养细胞通过细胞壁加厚和积贮养料而能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孢子叫“厚垣孢子”、“休眠孢子”等。
孢粉的特征
孢粉的特征孢粉是一种微小的植物结构,在植物繁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具有独特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了解植物的分类、演化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孢粉特征。
1. 孢子形状:孢粉的形状多样,可以是球形、卵形、椭圆形、棒形等。
不同植物的孢粉形状各异,这是进行植物分类的重要特征之一。
2. 孢子壁结构:孢子壁是孢粉的外层结构,由几层不同的物质构成。
壁结构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植物群体的演化关系。
孢子壁可以光滑、纹饰或具有突起等不同特征。
3. 孢子大小:孢粉的大小也是分类和演化研究的重要特征之一。
不同植物群体的孢粉大小差异很大,从几微米到几百微米不等。
4. 孢粉颜色:孢粉的颜色可以是透明、白色、黄色、棕色、黑色等。
颜色的差异与孢粉的化学成分和功能有关,同时也为鉴定和分类提供了重要线索。
5. 孢粉表面纹饰:孢粉表面常常具有各种纹饰,如网状纹饰、结节、沟槽等。
这些纹饰可以提供植物的环境适应性信息,同时也有助于鉴定不同植物种类。
6. 孢粉孔洞:孢粉表面常常具有一个或多个孔洞,称为孢粉孔。
孔洞的形状和位置可以用于鉴定和分类不同植物群体,同时也与孢粉的萌发和繁殖有关。
7. 孢粉壁厚度:孢粉壁的厚度不同,反映了孢粉在不同环境中的保护能力和耐受性。
壁厚薄的孢粉一般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8. 孢子萌发孔:孢粉的孢子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可以发芽萌发。
孢子萌发孔是孢子壁上特殊的结构,可以通过观察孢粉的孢子萌发孔来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过程。
9. 孢粉的化学成分:孢粉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包括蛋白质、脂类、多糖类等。
不同植物的孢粉化学成分差异很大,这些化学成分也可以用于鉴定和分类植物。
10. 孢粉的保存性:孢粉在地质历史中可以保存数百万年,形成了孢粉化石。
通过对孢粉化石的研究,可以了解古生物群落的演化、气候变化等重要信息。
孢粉具有丰富的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研究来了解植物的分类、演化和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信息。
孢粉分析和研究方法
孢粉分析方法
根据孢粉谱定量分析古环境,必然涉及到孢粉的种类和数量问题。 孢粉种类反映了古环境的植被组成,而要反映古环境的植被构成, 就必须统计孢粉的数量。 孢粉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是孢粉百分比图式、浓度图式和沉积率图 式。其中百分比图式为相对花粉统计量,浓度图式和沉积率图式 是绝对花粉统计量。本文采用孢粉百分比图式。孢粉百分比含量 是指某种类型的孢粉在一定孢粉总数中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 这个孢粉总数可以是所有类型孢粉的总数,或者是所有木本植物 花粉总数或者是乔木花粉总数等等。孢粉百分比含量反映的是某 种植物在当时当地植被中的相对丰富程度,简单易用,能说明一 定问题,至今仍是孢粉分析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统计方法。 为了解释和说明问题的方便,习惯上人们将一个完整的花粉图式 划分出若干个带,每一个带内有某程度的内在一致性。即各花粉 带在花粉成分上是相对一致的,所以分带的界限必须通过花粉曲 线变化最显著的那些部位。通常,边界划在若干花粉类型同时发 生大的变化之处。虽然任何花粉图式的分带都是人为的,正像人 为地划分历史时期一样。但是这种划分必须有利于描述和解释花 粉剖面的变化。
孢粉的鉴定与统计
加甘油于分析好的孢粉样品中制片,在生物显微 镜下进行孢粉鉴定和统计。本项目所采样品均送交 河北正定地质矿产部水文地质所童国榜老师进行鉴 定和统计。鉴定时参考图版为《中国植物花粉形态》 (科学出版社),《孢子花粉分析》(科学出版社, 宋之琛等)、《中国蕨类植物孢子形态》(科学出 版社)、《中国植物科属检索表》(科学出版社)、 《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物花粉形态》(科学出 版社,1982),为保证精度,每个样品鉴定花粉力 求200粒以上,大多数孢粉鉴定到属。
孢粉在实验室的分析方法 孢子花粉是植物的繁殖器官,主要由原生质、内壁和外壁组成,而外壁是我们研
孢粉中的远古世界
孢粉中的远古世界作者:王宪曾来源:《百科知识》2008年第09期兵马俑里的花粉秦始皇陵兵马俑自出土以来,关于其造型、烧制工艺、排列方式等,一直是个谜。
实际上,兵马俑究竟在何处烧制,也一直令考古学家和有关学者百般探寻。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人员利用孢粉学的研究,通过分析兵马俑身上的花粉,试图为破解兵马俑的身世之谜提供新线索。
研究人员把从兵马俑身上提取出来的花粉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一共识别并复原了32种不同类型的花粉。
在武士俑上发现的花粉大多来自于草本植物,以及山艾树、蒿草等植物种类和昆诺阿藜、菠菜、甜菜等开花植物家族。
而在陶马俑上发现的花粉则大多来自于松树、粗糠柴、银杏等树种。
他们还把从秦始皇兵马俑坑土层中提取出来的花粉和从兵马俑碎片中提取出来的花粉分别进行了对比。
结果发现,相比于取自武士俑的花粉,取自陶马俑的花粉与取自兵马俑坑土层中的花粉类型更相似。
根据花粉的不同,研究人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陶马俑是在秦始皇陵周围就近取材制作的,武士俑则是在距秦始皇陵较远的地方制作的。
由于陶马俑的制作难度更大,腿部也相对脆弱。
研究人员推测,之所以选择在靠近秦始皇陵的地方建造陶马俑,是为了缩短运输路程,以减少对陶马俑的意外损坏。
孢粉和孢粉分析植物是有机质,因此,不是所有的植物组织器官、在任何条件下都可以长期保存在古遗址中的,目前考古发现的古代植物遗存主要有三种:植物遗骸、孢子花粉和植物硅酸体。
在上面的例子中,研究人员就是利用了孢粉学的知识和孢粉分析法。
整个植物界,根据繁殖器官的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即孢子植物和种子植物。
所谓孢子植物,是指通过孢子进行繁殖的植物,包括藻类、菌类、地农、苔藓和蕨类植物等。
孢子是其繁殖细胞。
种子植物则是通过花粉进行繁殖的,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孢子和花粉常被合称为孢粉。
当孢子和花粉在孢子囊和花药中成熟后,依靠风、水或动物等外力脱离植物母体,大部分落在土壤之中,经历漫长的地质年代,土壤变成岩石,而这些保留在岩石之中的孢子和花粉,被称为化石孢子和化石花粉。
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以来的孢粉学记录
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以来的孢粉学记录
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以来的孢粉学记录的报告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国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上发现的孢粉学记录,为地质学家和研究人员提供有关此地区地层演化过程的信息。
研究证实,在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上发现的孢粉主要是属于古植物组合,包括C3植物,如小草、大颗粒棒榈、棕榈树,C4植物,如狗尾草和稗草,以及水生植物,如芦苇、蓖麻和海藻。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孢粉记录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植物分布发生了明显变化,C4植物开始取代C3植物,同时也出现了新的气候适应型植物。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黄土高原洛川剖面S5上发现的有机质和孢粉来自于昔日的水体活动,主要是湖泊和河流活动。
在随后的几千年中,孢粉记录显示,这些水体逐渐减少,陆地植物的分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明古人类的活动影响了大片的植被。
孢粉记录还表明,在随后的时期,植物组合再次发生了改变,大面积的森林开始消失,C4植物出现在普通植物之中,表明大气温度和CO2含量又开始升高。
总之,以上孢粉学记录反映了洛川剖面S5以来的地层演化情况,揭示了古气候变化和古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的影响。
本报
告进一步提示,今天正在经历的全球气候变暖正在改变当地植被结构,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生态意义。
【考古科技】孢粉取样方法
【考古科技】孢粉取样方法古代人类生存环境复原越来越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其概念与方法逐渐被考古学者们纳入了考古学的体系中。
在考古遗址发掘中,既有肉眼看得见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物,也有肉眼看不见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遗物,如孢粉、植物硅酸体等只有高倍显微镜下才能鉴定的植物种属,这些微小遗物也较重要,它能反映古代聚落附近的可利用的植物资源类型及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气候环境状况。
古气候的研究在环境考古研究中占居很重要的地位。
孢粉分析是研究植物孢子(苔藓、蕨类植物的繁殖细胞)和花粉(种子植物的繁殖细胞)的学科,是恢复古气候的最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
孢粉分析原理为不同植物种属的孢粉粒,在大小、形状、壁的结构(如萌发孔、壁的分层和纹饰)方面,一般都有所不同,将采集的土样经酸碱处理及重液浮选,在高倍生物显微镜下鉴定其植物种属。
一定的植物要求有一定的生态环境,根据孢子花粉组合可以恢复古植被面貌,进而可以推测古气候、古地理环境。
根据孢粉分析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采集遗址周围的典型自然沉积物或遗址文化区范围内的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文化层,进行古植被、古气候等古环境复原,进而研究环境演化与区域古文化之间的关系,如气候演化、环境变迁对古代农业耕作活动、农作物种类、人类居住场所、生存活动的空间范围、聚落迁移、食物资源的类型、文化演进的影响等众多问题。
寻找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反映自然环境变化的泥炭、沼泽、湖相等典型剖面时,首先进行区域地质地貌调查,将区域内的地层堆积进行对比,基本了解其不同时代的岩性、岩相变化后,选择典型剖面,采集序列样品,进行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
若利用文化层的孢粉分析来反映气候环境,则采样应在原始地层中进行,最好是按自然堆积物的沉积速率堆积的文化层,避免采集人类搬运过或人类活动影响大的层位。
这种地层虽说是文化层,但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却也能确定其地层年代。
如在灰坑中的某些快速搬运土中,来不及降落那个文化时期的孢粉,而主要保留了原始地层中的孢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 裸子植物
3 银杏植物门 (Ginkgophyta) 高大乔木,单轴式分枝, 有长短枝之分,长枝上 叶稀螺旋式着生,短枝 上密螺旋式着生,成簇 状 单叶,具长柄,扇形、 肾形或宽楔形,叶缘浅 裂或全裂 P-Rec.,J-K1全盛,K2 突然衰退,现代仅存一 属,即银杏(Ginkgo bilob)
22
第六节 蕨类植物
3 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 茎单轴式分枝 茎分为节和节间,节间上有 纵脊和纵沟,枝和叶自节间 长出 单叶、轮生 化石为茎及髓模化石以及轮 生的叶化石 D1 -Rec., C-P全盛,Mz后只 有草本,Rec.只有木贼 (Equisetum)一属
1 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
最古老的裸子植物
植物体不大,小乔木、灌木或藤本 大型羽状复叶(蕨叶) D3 -K2,C-P2最盛,P3衰减,中生代仅有少量代表 种子蕨植物常见的是叶化石,但其与真蕨植物的叶 化石不易区分,故常采用形态分类。 形态属(种):根据化石的外部形态特征所建立的 属(种)名,而不考虑化石本身的亲缘关系
11
第三节 高等植物
3 叶 叶序:叶在枝上排列的方式,可分为互生、对生、轮生、螺 旋生。 其排列的规律是使相邻叶之间互不遮盖,使叶以较大面积接 受阳光。
12
第三节 高等植物
3 叶 叶的形状:线形、披针形、卵形、椭圆形、心形、肾形、 舌形、扇形、楔形、镰刀形、匙形
13
第三节 高等植物
20
第六节 蕨类植物
2 石松植物门
3 叶座的结构
21
第六节 蕨类植物
3 节蕨植物门(Arthrophyta) 茎单轴式分枝 茎分为节和节间,节间 上有纵脊和纵沟,枝和 叶自节间长出 单叶、轮生 化石为茎及髓模化石以 及轮生的叶化石 D1 -Rec., C-P全盛,Mz后 只有草本,Rec.只有木贼 (Equisetum)一属
32
第七节 裸子植物
2 苏铁植物门(Cycadophyta) 粗矮的常绿木本植物,茎 通常不分叉 多为单羽状复叶,少数单 叶。叶顶生,幼叶卷曲 平行脉或放射脉,少数网 状脉或单脉 C-Rec.,T3 -K1繁盛,新 生代后仅存当代苏铁类
33
第七节 裸子植物
3 银杏植物门(Ginkgophyta) 高大乔木,单轴式分枝, 有长短枝之分,长枝上叶 稀螺旋式着生,短枝上密 螺旋式着生,成簇状 单叶,具长柄,扇形、肾 形或宽楔形,叶缘浅裂或 全裂 P-Rec.,J-K1全盛,K2突 然衰退,现代仅存一属, 即银杏(Ginkgo bilob)
6
第三节 高等植物
多细胞植物 一般有根、茎、叶和生殖器官等部分的分化 主要为维管植物,适于陆地生活
1根 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支持、固着植物体 形态:与环境密切相关: 旱生植物:根系扎入深层或膨大 潮湿区植物:根系较浅、水平伸展
7
第三节 高等植物
2 茎 功能:输送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支持树冠、 分枝并形成大量叶, 以制造食物 分类:质地--木本、草本
4
第二节 低等植物
叠层石 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 层状、深-浅色(有机与 无机)层相间(春天生 长富有机质-色深暗,夏 天无机质多-色浅亮) 由蓝绿藻和绿藻与沉积 物组成互层 有地层意义,也有指相 意义
5
第二节 低等植物
3 低等植物的研究意义 (地质学方面) (1)地层划分与对比 (2)古环境分析 (3)生物找矿,如前寒 武纪铁细菌(Fe)、硫 细菌(S) 早古生代藻类形成石煤 细菌与藻类形成石油、 油页岩、天然气
35
第七节 裸子植物
4 松柏植物门(Coniferophyta) 多分枝的乔木或灌木,单 轴式分枝 单叶,螺旋式生长排列 包括科达纲和松柏纲 科达纲:D3 -T,C2 -P1繁 盛 松柏纲:C2 -Rec.,Mz全 面繁盛,现存松柏纲植物 广布于不同纬度和不同海 拔高度的平原及山区,常 形成大片针叶林
4 真蕨植物(楔叶) (Pteridophyta) 草本为主,茎不发育 大型羽状复叶(蕨叶) 叶脉多样,主要为扇状 脉和羽状脉,也有网状 脉 D2 -Rec.,C最盛、造煤, 现代主要生活于热带、 亚热带潮湿地区 化石主要为蕨叶(类型 多)。
26
第六节 蕨类植物
4 真蕨植物(楔叶)
第十三章
古植物与孢粉
1
第十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第九节 第十节
古植物学
概述 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蕨类植物 裸子植物 被子植物 植物界的演化阶段 孢子花粉
2
第一节 概述
1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 植物界与动物界最根本的区别是自养、光合作用 2 研究意义: 生命起源--最早出现的生命属于植物界 地层划分--尤其对元古宙地层和各时代非海相地 层最为重要 古环境--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 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 矿产方面--古植物本身参与成矿如铁矿、石油、 油页岩、煤等,各种藻类亦可以形成礁、藻煤、 硅藻土等。
27
第七节 裸子植物
特征
1 多年生木本,乔木或灌木,少数为木质藤本。多为常绿植物, 无草本和水生类型 2 以种子繁殖,是最早的种子植物,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胚珠裸露,无子房保护 成熟后表现为种子裸露,无果实保护 无真正的花。 3 生态:真正脱离了潮湿环境 大型叶: a 种子蕨——类似于真蕨,生活在潮湿地带,为多次羽状复 叶 b 苏铁类——叶厚,革质。是热带、亚热带干旱区的常绿植 物。一次羽状复叶 小型叶: 如松柏类,常绿植物,叶小型。广泛分布于温带和 寒带,能适应寒冷的环境
24
第六节 蕨类植物
4 真蕨植物(楔叶) (Pteridophyta) 草本为主,茎不发育 大型羽状复叶(蕨叶) 叶脉多样,主要为扇状 脉和羽状脉,也有网状 脉 D2 -Rec.,C最盛、造煤, 现代主要生活于热带、 亚热带潮湿地区 化石主要为蕨叶(类型 多)。
25
第六节 蕨类植物
30
第七节 裸子植物
1 种子蕨植物门(Pteridospermophyta)
31
第七节 裸子植物
2 苏铁植物门 (Cycadophyta) 粗矮的常绿木本植物, 茎通常不分叉 多为单羽状复叶,少数 单叶。叶顶生,幼叶卷 曲 平行脉或放射脉,少数 网状脉或单脉 C-Rec.,T3 -K1繁盛, 新生代后仅存当代苏铁 类
蕨叶的结构 由于经过几次羽状分裂后蕨叶通常 较大,在化石中往往保存不完整, 只是其一部分,所以记述时就从最 后分裂的羽片往回数,再加“末” 字来表示 小羽片:长在末次羽轴上的羽状裂 片 末次羽片:最后一次羽状分裂形成 的羽片。由小羽片和末次羽轴组成 末二次羽片=末二次羽轴+末次羽 片 间小羽片:长在末二次羽轴上的小 羽片 间羽片 低等植物
1 特征 (1)单细胞或多细胞 (2)无根、茎、叶的分化,为简单的丝状体或片状体 (3)生活于水中或阴湿环境中 2 分类:可分为两大类—菌类、藻类 (1)菌类--一般无叶绿素、无细胞核、寄生、腐生、 异养型(最早化石产于南非无花果树层) (2)藻类--有叶绿素,自养型。分多个门类 叠层石 生物成因的沉积建造
15
第三节 高等植物
4 繁殖器官
原始类群:为孢子囊,载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分为同孢 (大小一致的孢子)和异孢。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都是异孢,雄性的孢子囊称为花粉囊, 雌性生殖器官叫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 5 高等植物的分类:据根、茎、叶及生殖器官特点 蕨类植物: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 物门 裸子植物: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 植物门 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 其它还有苔藓植物门、前裸子植物门、买麻藤植物门等 16
3 叶 功能:营养器官:光合作用制 造养料 组成: 叶柄:叶片与茎的连接部分。没
有叶柄的称为无柄叶 叶片:叶的片状部分,一般垂直 阳光伸展
托叶:叶柄基部的小叶片
10
第三节 高等植物
3 叶 类型:完全叶、不完全叶、单叶、复叶 完全叶:边缘完整 不完全叶:边缘不完整 单叶:叶柄上只有一枚叶片的称单叶 复叶(羽状复叶、掌状复叶、单身复叶):
茎的分枝方式:二歧式、单轴式 (1)二歧式:由顶端分生组织均等或不等
二歧式分叉形成。
等二歧式:由顶端分生组织均等二歧
式分叉形成。
不等二歧式:由顶端分生组织不等
二歧式分叉形成
二歧合轴式:不等二歧式分叉逐渐
合轴形成“之”字形的轴和侧枝
(2)单轴式(侧出式):有明显的侧枝
和主枝
9
第三节 高等植物
17
第六节 蕨类植物
1 原蕨植物门(Protopteridophyta)(裸蕨植物) 最早的陆生维管植物 矮小,无明显的根、茎、叶的分化 茎二歧式分枝,无叶,可具假根,茎上具有小刺 孢子囊着生于枝顶端 S3-D3, D1-2多 2 石松植物门(Lycophyta) 有根茎叶的分化 茎二歧式分枝 单叶、小而密布于枝,呈螺旋生 单脉 D1-Rec,C极盛、造煤,P后开始衰退,Rec.仅剩少量草本 常见化石是叶座
木本植物 ——质地坚硬,茎可次生加粗 乔木——高大并有显著主干的称为乔木,寿命长 灌木——无或主干不明显的称为灌木 藤本——攀援的木本植物 草本植物——茎一般不能次生增粗,不管一年生或多年生, 其地面部分于生长季节之末死亡。
习性:直立茎、匍匐茎、攀援茎、缠绕茎
8
第三节 高等植物
18
第六节 蕨类植物
2 石松植物门(Lycophyta)
叶座的结构 叶座:是叶的基部膨大,脱落后在茎枝表面上留下的 印痕 叶痕:叶基部脱落后留下的痕迹。通常位于叶座上部, 呈菱形或心形,微凸、低锥形隆起 束痕:叶痕中央叶脉附着的点痕 侧痕:叶痕表面上两侧的两个小点痕,为通气道痕。 有时在叶痕的下方还有一对通气道痕 中脊:叶痕的上、下方中央的纵向隆脊 叶舌穴:叶痕上方中脊上叶舌附着处 D1-Rec.,C极盛、造煤 中生代后很少,现仅有少量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