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表(秋季学期)

合集下载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生物学必修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生物学必修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听课记录•课程名称:高中生物学必修人教版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3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授课时间:新2024秋季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糖类和脂质在细胞中的种类、结构和功能,认识到它们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1.2 科学思维: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糖类和脂质的性质与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类归纳能力。

1.3 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观察或案例分析,探究糖类和脂质在细胞中的分布和代谢过程。

1.4 社会责任:了解糖类和脂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饮食和科学生活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张包含多种食物的图片,如水果、面包、坚果、肥肉等,提问:“这些食物中,哪些富含糖类?哪些富含脂质?它们对我们的身体有哪些作用?”•简述糖类和脂质作为细胞中的重要能源物质和结构物质,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引出本节课主题:“今天我们将深入探究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对糖类和脂质有初步的认识。

•聆听教师讲解,对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贴近生活的例子和引人入胜的问题,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糖类的讲解:•详细介绍单糖、二糖和多糖的分类及代表物质(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等)。

•通过图表或动画展示不同糖类的分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特点。

•分析糖类在细胞中的功能,如作为能源物质、结构物质或信息分子等。

•脂质的讲解:•介绍脂质的分类(脂肪、类脂、固醇)及各自的特点。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脂质的形态和存在方式。

•强调脂质在细胞中的重要作用,如储能、构成生物膜、参与信号传导等。

•实验或案例分析(可选):•如有条件,可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碘-碘化钾溶液检测淀粉、苏丹Ⅲ染液检测脂肪等。

•分析相关案例,如糖尿病与糖类代谢异常的关系、高脂饮食对健康的影响等。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糖类和脂质的分类、结构、功能及相互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八章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八章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八章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同时,增强学生的物理观念,深入理解电功率的概念及其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此外,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实验误差的不可避免性并学会合理处理。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不同亮度的小灯泡,提问:“为什么这些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亮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电功率的概念。

•简要回顾电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及公式P=UI,并说明本节课将通过实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2 学生活动:•观察小灯泡,思考并尝试回答教师的问题。

•回顾电功率的相关知识,为实验做准备。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三、教学过程1. 实验设计1.1 教师行为:•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及所需器材(电源、小灯泡、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

•引导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步骤,包括电路连接、数据记录方法等。

1.2 学生活动:•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准备实验器材。

过程点评:通过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2.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1.1 教师行为:•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如正确连接电路、避免短路等。

•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2 学生活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电路连接,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并记录不同电压下对应的电流值。

过程点评:实验操作规范,学生积极参与,数据记录准确,体现了良好的实验素养。

3. 数据处理与结论分析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利用公式P=UI计算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功率。

•组织学生讨论实验数据,分析小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下篇: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拓展与探究》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1音乐鉴赏《下篇: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拓展与探究》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音乐人音版必修 1 音乐鉴赏《下篇:第十二单元复调音乐的巡礼拓展与探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审美感知:通过拓展与探究复调音乐,学生能够深化对复调音乐复杂结构与和谐美的感知,提升音乐鉴赏的细腻度和敏感度。

1.2 文化理解:理解复调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导入教师行为:•播放一段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的复调音乐作品,如改编版的巴赫作品,引导学生思考:“这段音乐中,你听到了哪些熟悉的元素?它与传统复调音乐有何不同?这样的融合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学生活动:•聆听音乐,尝试捕捉音乐中的复调特征与现代元素。

•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听后感,提出对复调音乐与现代音乐融合的看法。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新颖的音乐作品,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学生的讨论表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并愿意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音乐问题。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复调音乐历史回顾:简要回顾复调音乐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巴赫等代表性作曲家及其作品。

•风格对比:选取不同时期的复调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巴洛克时期与古典时期的作品,探讨它们在和声、旋律、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现代复调音乐探索:展示并播放一些现代作曲家创作的复调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复调音乐在当代音乐创作中的应用与变化。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创作一段简短的复调音乐片段,可以是模仿传统风格,也可以是融入现代元素的创新尝试。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了解复调音乐的历史脉络和风格特点。

•积极参与风格对比的讨论,分析不同作品的异同点,并尝试总结复调音乐的发展规律。

•在现代复调音乐探索环节,认真聆听作品,思考复调音乐在当代的演变与创新。

•在创作实践中,发挥创意,合作完成复调音乐片段的创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过程点评:•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既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有实践操作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复调音乐。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了解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掌握其成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气象灾害成因、影响及防御措施的能力,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气象灾害的防范意识,树立科学防灾、减灾的观念,培养关注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组关于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气象灾害的图片或视频,如台风登陆、洪水肆虐、干旱缺水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或视频,感受气象灾害的破坏力,思考这些灾害为何会发生,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

过程点评:直观的视听材料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教学过程6.1.1 气象灾害概述教师行为:•简要介绍气象灾害的概念,强调其普遍性和危害性。

•引导学生分类讨论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分组讨论并列举出所知道的气象灾害类型,每组派代表分享。

过程点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初步建立了对气象灾害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6.1.2 气象灾害的成因与特点教师行为:•分别介绍台风、暴雨、干旱、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特点及其形成过程。

•利用图表、动画等多媒体手段辅助讲解,增强直观性。

学生活动:•观看图表、动画,结合教师讲解,理解并记忆气象灾害的成因与特点。

•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气象灾害,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

过程点评: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得抽象的气象知识变得直观易懂,小组讨论活动则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6.1.3 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教师行为:•介绍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和应急响应机制。

•强调个人、社区和国家在防灾减灾中的不同角色和责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探究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物理观念,使其深刻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及适用范围;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学会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电路问题,解决实际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和实验操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图,包括电源、开关、导线和一个小灯泡,询问学生:“当我们闭合开关,小灯泡为什么会亮起来?电流在电路中是如何流动的?”•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引出欧姆定律的重要性。

1.2 学生活动:•观察电路图,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已有知识解释小灯泡发光的原因及电路中电压、电流和电阻的关系。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展示和启发式提问,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学习欧姆定律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欧姆定律的概念与表达式1.1 教师行为:•讲解欧姆定律的基本概念:在同一电路中,通过某段导体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推导并展示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I = U/R,解释各符号的含义。

1.2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欧姆定律的概念和表达式。

•尝试理解欧姆定律的物理意义,思考其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过程点评:概念讲解清晰,表达式推导简洁明了,有助于学生准确掌握欧姆定律的核心内容。

2. 实验探究:验证欧姆定律1.1 教师行为:•介绍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强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如何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测量不同电压下的电流值等。

1.2 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

•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并分析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过程点评:实验探究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际操作验证了欧姆定律的正确性,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小学第一学期(秋季学期)听课记录(全科)

小学第一学期(秋季学期)听课记录(全科)
2.1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都表示十几,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这样的过程呢?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10有关的加减法,板书课题: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图。
根据图,列出4道算式,自己写一写,写好后,和同桌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思,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2.观察这四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校
长小
课程名称
语文
班级

讲授课程
花钟
授课教师
张微微
教学内容
一、复习字词
二、听写
三、复习已学知识导入新内容
四、带着问题阅读第一自然段
问题:花种上可以种些什么花?生纷纷回答。
五、图片感知
老师先播放带有花特点的句子和图片,再播放花盛开时间的图片和句子。提问学生“花朵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紧接着提问学生“你最喜欢哪一种花开放呢?并说说理由。
所听:梧叶送寒声
所感:秋风动客情
所想:儿童挑促织
所见:篱落一灯明
听后意见:古诗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应先由学生初步感悟古诗,从读中感悟,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感受。彭老师让学生多读,能够背诵。
听课时间
2017年10月17日 第2节
学校
长小
课程名称
语文
班级

讲授课程
风筝
授课教师
张微微
教学内容
一、复习生字
做风筝:憧憬、希望、快活
放风筝:快活
找风筝:垂头丧气
四、重难点句子,朗读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感情朗读,并以孩子们心情变化的句子为指导材料,教会学生抓重点词语感情朗读。
听后意见:感情朗读在小学生课堂朗读指导中占据重要的作用,张老师十分注重教给学生语文能力,感情朗读就是其中之一。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英语高一必修第一册人教版Unit5travellingabroad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英语高一必修第一册人教版Unit5travellingabroad

听课记录新2024 秋季英语高一必修第一册人教版Unit 5 travelling abroad教学目标(核心素养)•语言能力:学生能够掌握与旅行相关的词汇、句型和表达方式,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在口语和写作中能够描述旅行经历和感受。

•文化意识:通过学习和讨论,增进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了解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思维品质:在分析和讨论旅行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利用多种资源获取信息,为未来的旅行计划做准备。

导入部分教师行为:•展示一系列精美的旅行照片或短视频,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景名胜、文化特色等。

•提问:“Have you ever been abroad? If yes, where did you go? What did you see and feel there? If not,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travel to and why?”学生活动:•观看照片或视频,感受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魅力。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或旅行愿望。

过程点评:•视觉导入生动有趣,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环节有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为后续的教学活动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教师行为:•词汇教学:通过PPT展示与旅行相关的重点词汇,如“destination”, “scenery”, “customs”等,并进行领读、跟读和造句练习。

•听力理解:播放一段关于某次旅行的英语听力材料,设置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阅读理解:分发一篇关于国外旅行的阅读文章,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主旨大意和细节信息。

•口语表达: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旅行计划或设想,包括目的地选择、旅行目的、预期收获等。

•写作训练:根据讨论结果,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的理想旅行或一次难忘的旅行经历。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图形旋转》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图形旋转》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图形旋转》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图形旋转的性质和作图方法。

•能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简单的图形变换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的美感和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包含图形旋转现象的生活实例图片,如风车旋转、摩天轮转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特征。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些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共同点?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这个共同点吗?”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并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

•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旋转的现象,如“一个图形围绕某一点按一定方向旋转一定角度”。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然进入图形旋转的学习情境。

•提问方式恰当,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3.1 讲解新知教师行为:•讲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明确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等要素。

•通过板书和多媒体演示,展示图形旋转的性质和作图步骤,强调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图形旋转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观察教师的作图演示,学习图形旋转的作图方法。

过程点评:•讲解清晰明了,板书和多媒体演示相结合,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图形旋转的概念和性质。

•学生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为后续的实践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实践操作教师行为:•分发教具(如透明纸、直尺、量角器等),布置实践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给定的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在透明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鼓励学生相互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中国石拱桥》听课记录(2)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中国石拱桥》听课记录(2)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第五单元《阅读:中国石拱桥》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运用文中关于中国石拱桥的说明性语言,提升说明文阅读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中国石拱桥的建筑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创造美的兴趣。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中国石拱桥作为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

二、导入教师行为:1.1 教师首先展示几张著名的中国石拱桥图片,如赵州桥、卢沟桥等,并配以简短的介绍文字,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这些桥吗?知道它们是什么桥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学生活动:学生被图片吸引,纷纷表示见过或听说过这些桥,并尝试描述它们的外观和特色。

部分学生能够说出桥的名字和大致位置。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展示和提问互动,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过程3.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行为:3.1.1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3.1.2 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中国石拱桥?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标注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随后,学生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概括出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等中国石拱桥,并简要描述了它们的特点。

过程点评:此环节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快速阅读和信息提取能力。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2 精读分析,深入理解教师行为:3.2.1 引导学生分段精读,重点分析中国石拱桥的结构特点、建造技术和历史价值。

3.2.2 通过小组讨论、图表绘制等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展示中国石拱桥的独特之处。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听课记录3

新2024秋季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阅读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听课记录3

新2024秋季八年级统编版语文上册《阅读唐诗五首:钱塘湖春行》听课记录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准确诵读《钱塘湖春行》,理解并解释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象及关键词句的含义,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

1.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1.3 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欣赏《钱塘湖春行》中的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与画面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创造力。

1.4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及文化背景,通过《钱塘湖春行》的学习,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传承。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钱塘湖(西湖)的春日风光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春天的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这些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季节?有没有哪一句诗或词能立刻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看看他是如何用诗句来描绘这早春的钱塘湖景色的。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感受春天的气息与美景。

•积极思考并回答教师提问,分享自己对春天的印象及相关的诗句或词汇。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与思维的双重刺激,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为后续的诗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教师行为:•指导学生自由朗读《钱塘湖春行》,注意诗歌的节奏与韵律。

•提问:“初读此诗,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诗句让你对钱塘湖的早春有了直观的印象?”学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尝试理解诗意。

•分享自己的初读感受及印象深刻的诗句,教师适时引导,纠正发音,解释难懂的词汇。

过程点评:初读感知环节让学生初步接触诗歌,通过自由朗读与分享,初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二)精读分析教师行为:•分段讲解,重点分析诗歌中描绘的早春景象,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生机盎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所描绘的繁花似锦与浅草如茵。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早期殖民掠夺的主要国家、地区及方式,理解殖民掠夺对殖民地和宗主国的影响。

2.思维与技能:通过案例分析、史料解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史料实证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殖民掠夺的残酷性,培养尊重多元文化、反对殖民主义和不平等条约的价值观。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一幅描绘17世纪欧洲殖民者登陆美洲的油画或图片,提问:“这幅画描绘了什么场景?它反映了当时世界的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欧洲国家要进行殖民掠夺?这对殖民地和宗主国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1.2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尝试描述画面内容,并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初步探讨殖民掠夺的背景和影响。

1.3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设置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主题。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为后续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早期殖民掠夺的背景1.1 教师行为:•简述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地理大发现的影响以及宗教和民族冲突等因素,为殖民掠夺提供背景支持。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因素如何促使欧洲国家进行殖民掠夺。

1.2 学生活动:•学生聆听教师讲解,结合课本内容,整理早期殖民掠夺的背景信息。

•尝试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殖民掠夺的动因。

1.3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条理清晰,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早期殖民掠夺的背景。

•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培养了历史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主要殖民国家及其掠夺方式1.1 教师行为:•介绍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等主要殖民国家及其掠夺方式,如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贩卖黑奴等。

•利用地图和多媒体展示这些国家的殖民扩张过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空间认知。

秋天听课记录

秋天听课记录

秋天听课记录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课程名称:秋天
听课人:XXX
听课地点:XXX
听课内容:
秋天的特点
老师介绍了秋天的特点,包括气温逐渐降低,白天变短,夜晚变长,天气凉爽等。

同时,老师还强调了秋季的季节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秋季的植物变化
老师带领我们观察了秋季植物的变化,包括树叶变黄、脱落,果实成熟等。

老师还介绍了秋季植物的特点,如耐寒、适应性强等。

秋季的动物变化
老师介绍了秋季动物的变化,如鸟类迁徙、储存食物等。

同时,老师还强调了保护动物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秋季的节日和文化
老师介绍了秋季的节日和文化,如中秋节、重阳节等。

同时,老师还介绍了秋季的文化内涵,如团圆、敬老等。

听课感受:
通过这次听课,我深刻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丰富。

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秋天的特点和魅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这次听课让我受益匪浅。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一册《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标体加粗:本节课旨在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基本关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形成尊重实验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展示一段电流通过导线的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流的大小会不同?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有哪些?•简要回顾电路的基本组成,为后续探究做铺垫。

1.2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或动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尝试给出初步答案。

•回顾电路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准备。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视觉材料引入新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实验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1.1 教师行为:•明确本节课的探究任务: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包括所需器材、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2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提出实验方案,并尝试预测实验结果。

•听取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

过程点评: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培养了团队合作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同时,预测实验结果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 实验探究,数据分析1.1 教师行为:•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1.2 学生活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认真观察电流表示数随电压、电阻变化的情况。

•记录实验数据,尝试用图表形式展示实验结果。

过程点评: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关系的理解。

同时,数据分析的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1.1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一年级上册秋天听课记录

一年级上册秋天听课记录

课程名称:秋天
授课人:XXX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听课地点:一年级教室
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秋天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秋天的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学习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讲解秋天的特点,如天气变凉、树叶变黄等。

通过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秋天的特点。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景象。

三、课堂活动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秋天里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秋游、采摘等。

手工制作:让学生用彩纸、树叶等制作秋天的手工制品,如树叶贴画、小手工等。

歌曲演唱:教唱秋天的歌曲,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律。

四、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秋天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观察秋天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五、听课评价
教师的教学思路清晰,导入新课自然流畅。

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

听课记录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

听课记录A新2024秋季高中地理必修人教版第一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的过程和大气运动》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地理知识: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2.空间思维:培养学生对地球大气空间结构的三维理解能力。

3.科学探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释大气现象的能力。

导入1.1教师行为: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图片,提问学生对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初步理解。

1.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片,分享自己对不同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的猜想。

1.3 过程点评:通过图片和讨论,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和运动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2.1 教师行为:讲解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2.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大气受热的各个环节。

2.3 过程点评:确保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

2.4 教师行为:介绍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环流和风的形成。

2.5 学生活动:学生学习大气运动的原理,参与课堂讨论,提出问题。

2.6 过程点评:通过讲解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大气运动原理的理解。

2.7 教师行为:利用多媒体展示大气运动的模拟动画,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8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动画,记录大气运动的特点。

2.9 过程点评: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大气运动的过程。

板书设计•大气受热过程:o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对大气的加热作用。

o地面辐射:地表向大气的长波辐射。

o大气逆辐射:大气向地面的长波辐射反馈。

•大气运动:o热力环流:由于地表受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

o风的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的结果。

作业布置3.1 教师行为:布置学生收集不同地区气候类型的数据,分析大气受热和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2 学生活动:学生搜集数据,分析并撰写报告。

3.3 过程点评: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课堂小结4.1 教师行为: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强调其对气候形成的影响。

4.2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课堂内容,分享学习体会。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数学活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数学活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三章旋转《数学活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通过数学活动,巩固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及作图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旋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空间想象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归纳的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协作学习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勇于尝试和创新。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段包含旋转现象的生活视频或动画,如风车转动、时钟指针移动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现象中的共同特点。

•提问:“你们在这些现象中看到了什么共同点?能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吗?”引导学生进入旋转的学习情境。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视频或动画,积极寻找并讨论其中的共同点。

•尝试用数学语言描述旋转现象,如“围绕某一点做圆周运动”等。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生动有趣,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后续的学习活动做好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3.1 复习旧知教师行为:•简要回顾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及作图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基础知识。

学生活动:•跟随教师的节奏,回顾并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活动做好准备。

过程点评:•复习旧知环节简洁明了,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数学活动活动一:动手操作教师行为:•分发教具(如旋转模型、纸张、剪刀等),布置任务:“请利用手中的教具,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展示旋转现象的模型或图案。

”•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注意旋转中心、旋转角度的确定。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确定设计方案,分工合作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不断尝试和调整,确保模型或图案能准确展示旋转现象。

过程点评:•动手操作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圆的有关性质:弧,弦,圆心角》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圆的有关性质:弧,弦,圆心角》

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数学上册第二十四章圆《圆的有关性质:弧,弦,圆心角》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理解弧、弦、圆心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这一定理,并能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体验数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导入教师行为•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并标出圆上的一些点、弦和圆心角。

•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圆中看到了哪些基本元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怎样的关系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猜想和疑问。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图形,尝试识别圆上的点、弦和圆心角等基本元素。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提出自己对弧、弦、圆心角之间关系的猜想。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直观的图形展示和启发式的提问,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教学过程1.1 概念讲解与关系探索教师行为•明确弧、弦、圆心角的概念,通过图示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

•引导学生探索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提出“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也相等”的猜想。

•讲解定理的证明过程,注意逻辑清晰,步骤详细,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理解弧、弦、圆心角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积极参与讨论,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定理内容,并提出疑问和见解。

•跟随教师的思路理解证明过程,思考每一步的推理依据。

过程点评•通过概念讲解和关系探索,学生不仅掌握了弧、弦、圆心角的基本概念,还初步理解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定理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定理应用与练习教师行为•设计几道与定理相关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针对理解有困难的学生。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

新听课记录:2024秋季九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第14课:文艺复兴运动》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理解:学生能够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2.思维与技能:通过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学会从多个角度评价历史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欣赏,培养开放包容、追求真理和创新的精神。

二、导入1.1 教师行为:•教师展示几幅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图片(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作品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它们与之前的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1.2 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尝试从色彩、构图、人物表情等方面描述自己的感受,并小组讨论这些作品与中世纪艺术风格的区别。

1.3 过程点评:•导入环节通过视觉冲击力强的艺术作品,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探究欲。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初步感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过程(一)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1.1 教师行为:•讲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包括中世纪晚期的社会危机、经济复兴、思想解放等因素。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文艺复兴会在这个时候兴起?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哪些需求?”1.2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结合教师讲解,归纳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原因。

•小组讨论并分享观点,尝试从多个角度分析文艺复兴的必然性。

1.3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复杂背景。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深化了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原因的认识。

(二)文艺复兴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1.1 教师行为:•详细介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分析这些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王芳平均每分钟打多少字?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448÷14=,并独立计算,说计算过程:先用14去除什么
数?为什么?接下来怎样计算?师强调商的位置。

2.小明平均每分钟打多少字?
设问导读:(1)这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算式?
课件出示例7:940÷31=
(2)你能很快地判断它的商是几位数吗?你是怎样判断的?
(3)你会做吗?试试看?
(4)学生独立计算,遇到的困难在小组内探讨。

找不同计算的学生板演。

(5)验算例7,比较纠正。

(6)师重点强调:除到十位余下的1怎么办?被除数个位上是0,这个0又
该怎么办?
规范竖式:
三、迁移类推
1.把“940”改为“930”,你会计算吗?
学生独立计算,汇报展示。

小组交流总结:当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被除数的个位上也是0的话,
为了简便,我们不必把个位上的0落下来继续除,而是直接想0除以任何不是0
的数都得0,就在个位商0占位。

2.对比练习:690÷23=694÷23=
计算讨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当除到哪一位,不够商一怎么办?
生:商0。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你用了哪些方法?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的体
会。

评议
课堂教学效果好,语言清晰,能注重学法指导。

评语
听课记录表
日期星期三节次一年级六班级授课教师科目数学课题百分数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