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二则》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二则

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小村小学吴菁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能理解寓言的寓意,并能进行运用。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言蕴含的道理。

难点:了解词义、弄懂寓意,能用自己的话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主题( 1分钟)

师:亲爱的同学们,寓言是我们中华艺术宝库中一朵瑰丽的花。在生动短小的故事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学过很多的寓言故事,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它们吗?

生:《买椟还珠》、《南辕北辙》、《叶公好龙》、《学奕》、《刻舟求剑》……

师:同学们,我们学了这么多的寓言故事,从中也获得了很多的知识和道理。我想问问大家:这些故事蕴含的道理都是相同的吗?

生:不是

师:请同学们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猜猜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故事和什么有关系?生:冲突

师:是的,我们本课两篇小寓言都是和冲突有关系。人们常常在说“冲突”这个词的时候,往往都会带上“矛盾”二字,那就先请我们的同学走进课本《矛与盾》,看看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二、走进文本,知文意( 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读文了解故事内容;和同桌交流,把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她理解的《矛与盾》的故事?

生1:《矛与盾》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在集市上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盾坚固无比,夸耀自己的矛锋利无比,结果遭到嘲讽的故事。

师:我发现你表述的很完整,这说明你读书时很仔细。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2:从课文配的插图上看有很多人,我觉得集市上人很多,不一定都是嘲讽卖矛与盾的人,可能还有不知道,很好奇的人。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所说的吗?

生(齐):同意!

师:我发现你补充的很有道理,结合插图联想,还有自己的思考,你真棒!(设计意图:预习课文时已将课文内的字词读音问题解决,再次读文了解文意,旨在让学生组织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三、古今对读,晓文意( 2分钟)

师:同学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梗概,还能从中有所思考,我觉得你们的学习方法值得我点个大大的赞。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领略古人的言简意赅,诙谐

有趣。我读古文,一句一停,同学们读现代文,一句一停。

师:《矛与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生: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师: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生: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师: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生: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师: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生: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师:其人弗能应也。

生: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师:听了同学们的现代文,我发现古文虽短,但含义深刻。现在,我们角色互换,同学们来读古文,注意朗读时语气与停顿,我来读现代文,感受意思的明了。生:《矛与盾》《韩非子》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师:有一个楚国人,既卖盾又卖矛。

生: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师: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师: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师:有人问他:“如果用您的矛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生:其人弗能应也。

师: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设计意图:1、古文和现代译文都在课本中出现,通过“古今对比读”让学生直接明了知晓寓言故事所表达的意思。2、通过老师的范读,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节奏和停顿,在自己朗读的时候能有所展示和模仿)

四、古今对译,解字词。( 2分钟)

师:我们通过古文、现代文的对比读了解了寓言的意思,接下来我要考考大家,看大家有没有掌握小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同学们都愿意接受挑战吗?

生:愿意。

师:楚国有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卖”在古文里对应的是哪个字?

生1:鬻

师:楚人夸赞自己的盾,夸赞对应的是古文中哪个字?

生2:誉

师:看来,我出的题难不住大家。那我这回一定要出难一点儿的。请同学仔细听:“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中“吾”什么意思?“坚”什么意思?“莫能”

是什么意思?“陷”是什么意思?

生3:“吾”是我的;“坚”是坚固;“莫能”是不能;“陷”是穿透、刺透的意思。

师:我发现你真的很用心,用心读书,用心对照,用心解释。你把我这道难题用心突破了。我想除了这位同学,还有很多同学很用心,那我就再出一道更难

得题,看哪位同学敢于挑战?

师:在“于物无不陷也。”中,你发现这是一个什么句型?

生4:老师,是不是双重否定句?

师:你怎么发现的?

生4:“无”和“不”都表示的是没有,都是否定词,那这句会不会是双重否定句?

师:你说的没错,它就是双重否定句。可见双重否定句不是我们现代文中才有的,从古自今它都存在。我发现你不但有观察,还有思考,我要为你点赞。学习

就要这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师:看来我前面出的难题在同学们那里都不算难题,看我这两道终极难题能不能把你们难倒。第一道:在“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中“或”

是什么意思?“以”是什么意思?“子”是什么意思?“何如”是什么意思?

生5:“或”是有的人;“以”是用;“子”是尊称“您”;“何如”是如何,怎么样。

师:同学们评价一下这位同学是否回答正确?

生:正确。

师:那最后一道难题,关于字词的,你们猜猜我会出什么?

生:会出最后一句里的“弗”、“应”吧?

师:同学,你怎么知道?我都还没出题,你都把题替我出了。你来回答你出的题。

生:“弗”是不能;“应”是回答。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真不错。

师:同学们,通过美读和问答,我们了解了《矛与盾》的故事,接下来下面我们就走进《鹬蚌相争》的故事,看看我们两篇文章的矛盾冲突有什么不同之处。(设计意图:通过问答让学生掌握古文中重点字词的意思。)

五、快速读文,自归纳( 2分钟)

师:请同学们快速自读《鹬蚌相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鹬蚌相争》讲的是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