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李白(1910.5-1949.5.7),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人,原名李

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

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了,牺牲时年仅39岁整。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

英雄精彩故事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一时,着名演员孙道临在影片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中李侠被捕

前镇定地向战友发出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就在他将密电码

塞进嘴里吞下去的时候,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国民党特务带着一帮张

牙舞爪的军警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了寻找李侠背后的真实故事,也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讲述一个真实的李白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真实而

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少年英雄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现“白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李白8岁才入学,读完四年

初小就辍学了。

李恒胜说:“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不满13岁的父亲,到一家名为‘乾源裕’的染布坊当了学徒。出师以后,父亲告别师傅,离开

‘乾源裕’,跟爷爷外出打工挣钱供他的弟弟、妹妹读书。在跟随爷爷外出打工的两年里,父亲深深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感受到社会的种种不平等。”

1925年,李白的家乡爆发了大革命,农*动风起云涌。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纷纷建立起来。李白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之一。15岁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并派重兵血洗浏阳东区乡镇。李白参加了以纸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共地下游击队,他们昼伏夜出,打击进犯之敌。因为李白在斗争中表现勇敢,游击队派他担任了当地少年先锋队队长。7月,李白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火烧了国民党团防局的一个团部,成为张坊镇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9月,李白参加了毛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

“电台重于生命”

1930年,李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李白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军第四军做宣传员。1931年6月,红四军党委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从此,李白和无线电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从训练班毕业后,被调到五军团十三军任无线电队政委。

1934年10月,李白跟随红军队伍踏上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途中,任五军团无线电队政委的李白向全体无线电队员发出了“电台重于生命”的号召,这也是李白终生的座右铭。

电波架起鹊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白奉党中央之命到上海从事与党中央的秘密通信工作。1937年10月10日,李白化名李霞到达上海,并于第二年初春,设立了第一个秘密电台。从此,一座无形而坚固的“空中桥梁”架设在上海与延安之间。

为了应对十分险恶的环境,1939年中共党组织决定派青年女工、优秀共产党员裘兰芬(后改名裘慧英)与李白假扮成夫妻以掩护电台工作。她除了担任警戒工作外,还主动关心李白的生活,经过一年多的共同战斗和生活,李白和裘慧英之间产生了纯洁的爱情。1940年,经中共党组织批准,他们终于结为革命伴侣。

李白的儿子李恒胜,回忆时感慨地说:“父母在结婚之前,白天俩人在同一屋里工作、生活,到晚上睡觉时,母亲睡在床上,父亲则睡在地板上,就跟电视连续剧《潜伏》里面的情节一模一样。”

见证赤胆忠心

遵照中共党组织的指示,1942年7月,李白夫妇临时转移到建国西路福禄村10号。当时日寇进占租界,大肆搜捕共产党人,镇压人民的抗日运动。虽然李白把电台功率从75瓦降低到只有15瓦,但仍被日军侦测出来了。

李恒胜说:“这年中秋节的前夜,父亲正在阁楼里发报,母亲在

三楼忽然听到有杂乱的脚步声,她急忙掀起窗帘一角向外张望,只见

几十个日本宪兵和便衣特务正在翻越围墙。她快步上楼通知父亲,父

亲快速把最后一段电文发完,最后又发了三遍‘再见’,暗示远方的

战友。接着,父亲迅速把发报机拆散,拉开一块活络地板,刚把它藏

在下面,敌人就破门而入。他们翻箱倒柜,把东西扔得遍地都是,然

后又冲到阁楼上搜查。突然,‘咔嚓’一声,一块活络地板被踩塌!敌

人捧着一堆零件发疯似的窜到父亲面前说:‘这是什么?’父亲从容地

答道:‘我是这家的客人,才住到这里不久,这些东西我没见过。’

一个狡猾的日本人拉起父亲的手看了又看:‘哼!你是老资格啦!’不

由分说,父母就被押到位于四川路桥北的日本宪兵司令部。”

日本宪兵把李白和裘慧英分别关押在两处实行刑讯逼供。他们受

尽了种种酷刑,可始终不吐真情,严格保守了党的秘密。一个月后,

敌人不得不放了裘慧英,继而又将李白秘密转移到极司菲尔路(现万

航渡路)76号汪伪特工总部关押。1943年5月,经中共党组织的营救,李白终于获释。

李恒胜指着一台老式“收音机”说:“这台‘收音机’平时放在

家里就是一台普通的收音机,父亲发报时,把它接上小线圈就成了收

报机。日本特务好不容易才破获父亲的地下电台,怎么会轻易放过呢?当时一直是个谜。近年来,档案工作者在清理敌伪档案材料时发现:

在父亲被捕期间,上海的侵华日本特务机构特地从日本调来了无线电

专家,对父亲的‘收音机’反复检验。最后做出了技术鉴定:这台

‘收音机’没有收报功能。只有发报机而没有收报机,无法作电台使

用。其实,父亲家中的‘收音机’恰恰就是收报机。就在日本特务破

门而入的几秒钟内,父亲从这台收报机的电子管插座上,用力拉掉了

两个临时焊接的小线圈,把它们拉直揉乱,丢在一边。这样,他的收

报机又复原成收音机。这样一台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收音机’,难怪

日本无线电专家无法测定其收报功能,而只能断定为一台普通的收音机。这也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一个没有反映的真实故事。”

脱险继续战斗

1944年秋,抗日战争正处在大反攻的前夜,形势错综复杂,情报

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这时,潘汉年领导的中央华中局情报部与

李白接上了关系。党组织安排李白打入国民党国际问题研究所,利用

敌人的电台为中国共产党工作。于是,李白化名李静安与裘慧英离开

了上海。他们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以公开的

身份,用公开的电台,为我党秘密传送了日军、美军、蒋介石军队方

面的大量情报。一天,李白带着电台乘船到达淳安时,他藏在箩筐里

的收发报机被国民党查获,他第二次陷入魔掌,后经中共党组织营救,他又一次脱离虎口。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李白偕裘慧英回到上海,李白以国际问题研究所职员的身份偕夫人住进了黄渡路107弄6号,电台也

设在这里。李白白天工作,晚上做秘密电台工作,任务是负责上海秘

密电台与党中央通信联系。后来,国际问题研究所被撤销,李白夫妇

搬迁到107弄15号。为了避免敌人怀疑,也为了减轻组织上的经济负担,李白凭着精湛的无线电技术,取得了善后救济总署渔业管理处电

器设备修理工的公开职业。渔业管理处远在复兴岛,李白每天一早出门,傍晚才能回家。深夜,他又一如既往地实行通信。为了使电台尽

量不被敌人测出,他奇迹般地用仅有7瓦功率的电台保持着与党中央

的联络。

巧妙“空中游击”

李恒胜说:“因为电台的功率小,上海和延安之间有1000多公里,电波经过关山阻隔和空中各种电波的干扰,传到党中央电台时就微弱

到几乎消失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父亲就反复琢磨、试验,终于摸

索出时间、波长、天线三者之间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的规律,选择

在人们都已入睡、空中干扰和敌人侦查相对减少的零点至四点之间为

通信时间。所以,每当人们酣然进入梦乡的时候,父亲就悄悄地起床,轻轻地安装好机器,静静地坐在电台旁,把25瓦的灯泡拧下换上5瓦

的灯泡,并在灯泡外面蒙一块黑布,再取一张小纸片贴在电键触点上,以避免光线透出窗外和声音外扬。零点一到,父亲立刻向党中央发出

呼号,巧妙的‘空中游击战’便开始了……

“父亲发出的电报到底都是些什么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从保存

下来的一些档案资料来看,主要有国民党飞行员飞往延安的投诚情报、国民党某将领起义的情报、国民党的长江江防计划……”

最后电波

1948年是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的一年。国民党*预感到末日将临,他们竭尽各种手段以采取分区停电、暗中抄收信号来侦测中共地下电台,李白处在危机四伏之中。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正在发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敌人

突然包围了他的住所,李白迅速采取了应急措施后被捕。国民党特务

把李白押到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里,敌人发疯似的对李白实行了长

达30多个小时的连续审问,使用了30余种刑具,把李白折磨得死去

活来。他们用钳子拔光李白的指甲,把竹签钉入他的手指;老虎凳上

的砖块一直加到五块,还灌辣椒水,用烧红的木炭烙在他身上。李白

每次昏死过去,又被冷水浇醒。这些都不能摧毁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李白拒不吐露半个字。

李恒胜沉静地说:“父亲被捕的经过,母亲曾多次对我提起过。

那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2时左右,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当时我

已入睡,母亲听到外面有动静,料知事情不妙,就立即告知父亲。父

亲很快地拆除了发报机,母亲帮着他整理天线,收拾完毕,就把我抱

下楼寄睡在邻居家里。父母重又上床,佯作入睡模样,静待敌人的到来。不出所料,匪特多人果然破门而入,露出狰狞面目,破壁翻箱,

四处搜寻。不幸,藏在壁柜里的收报机终被发现,机内热气还未消散。匪特既得真凭实据,为讨好邀功,怎肯轻易放过,立即将父亲挟持出门。父亲临去黯然,竟未有一语而别。父亲离去,匪特数十人向母亲

包围恐吓,追根究底。母亲为保守秘密,闭口不言。第二天早晨,母

亲也被匪特带去审问,并带母亲去看已被刑讯过数次的父亲。时值隆冬,北风凛冽,母亲目睹父亲自上衣服都被剥光,用绳子捆缚在老虎

凳上,神情显得十分疲惫。匪特要母亲劝说父亲,供出底蕴。母亲对

着父亲只作会意的默视。母亲曾向匪特们说:‘同是人类,这样的大

冷天,为什么不给他衣服穿?’经此一说,他们就将父亲放下老虎凳。

当母亲给父亲穿衣服时,他的手、腿已动弹不得。匪特因对母亲无计

可施,也就将她释放了。”

家书诀别

1949年4月初,国共和谈的气氛逐步浓厚起来,国民党反动政权

在伪装和平的情况下,对李白一家稍稍和缓。4月23日,裘慧英接到

李白从南市蓬莱警察局看守所的来信:

“慧英:本月二十二日(星期五)下午,我由警备部解来南市蓬

莱路警察局看守所寄押。这里房间空气比警备部看守所好,但离家路远,接见比以前要困难。你若来看我,要和舅母一同来,坐车时好照

顾小孩。听说这里每逢星期一、五上午九至十时,下午三至四时能够

送东西,因路远来时请买些咸萝白(卜)干,或可久留不易坏的东西。带点现钞给我,以便用时便利。炒米粉亦请带些来,此外肥皂一块、

热水并(瓶)一只。我在这里一切自知保重,尽可放心。家庭困苦,

望你善自料理,并好好抚养小孩为颁祝好静安字四月二十二晚。”

李恒胜动情地说:“父亲第三次被捕后被关押在蓬莱路警察局,

家属不能随时探监。后来,父亲偷偷写了张条子,托出狱的同志带给

了母亲,说:‘你站在对面老百姓家的阳台上,对着监狱的窗子,就

能够看到我。’就这样,母亲偷偷地带着我看了他几次。从老百姓家

的阳台上看到囚窗中的父亲被敌人折磨得不能辨认,枯黄的面孔,蓬

乱的头发,我目睹心伤,感到无限悲痛,不禁流下了泪水。

“5月7日,那是我和母亲与父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父亲对我母亲说:‘以后你们不要来看我了。’母亲急忙问:‘为什么?是不是判决了?’父亲说:‘不是,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于看到了(指上海

即将解放)。今后我回来当然,万一不能回来,你们和全国人民一样,能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最后,父亲大声地对我说:‘爸爸过几天

就回来抱你!’无知的我,哪里知道这次会面竟成永诀。就在这天晚上,特务头子毛森根据蒋介石‘坚不吐实,处以极刑’的批令,将父亲押

到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父亲牺牲时,才39岁。这时,离上海解放仅

有20天。”

“血债血还!”

1949年5月30日,上海解放第三天,刚上任的上海市市长陈毅接到一份电报。电报是中共中央情报部代部长李克农发来的,要求查找

一位名叫“李静安(即李白)”同志的下落。最终查明:李白已在5

月7日晚,被敌人杀害了。陈毅接到报告后,给李克农回电并在电文

最后写道:“血债要用血来还!残害李白烈士的反革命分子,我们定

要向他们讨还这笔血债!”

为此,上海市公安局专门成立了专案小组。1949年6月20日,经过专案组人员的努力,终于在浦东戚家庙后面挖掘出了12具烈士遗体,个个五花大绑,浑身弹痕累累,惨不忍睹,其中就有李白。1950年9

月18日,曾任国民党华北“剿总”北平电监科科长、中校督察官的叶

丹秋被捕,在大量人证、物证面前,他交代了由其主持破坏李白、秦

鸿钧秘密电台的罪行。1951年1月13日,叶丹秋被上海市人民法院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正如邓颖超所说:“像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所写的原型李白同志,为了党的利益,最终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

些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小诗仙

凯叔·小诗仙 01咏鹅 唐朝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02静夜思 唐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03春晓 唐朝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04登鹳雀楼 唐朝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05池上 唐朝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06悯农

唐朝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07春怨 唐朝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08华山 宋朝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09长干曲 唐朝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0寻隐者不遇 唐朝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1问刘十九 唐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2画鸡 明朝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3村居 清朝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14小池 宋朝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5回乡偶书 唐朝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6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朝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7竹枝词

唐朝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8柳枝辞 宋朝徐铉 蒙蒙堤畔柳含烟,疑是阳和二月天。醉里不知时节改,漫随儿女打鞦韆。 19春日 宋朝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20绝句 唐朝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1咏柳 唐朝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2小儿垂钓 唐朝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李白的故事: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李白的故事: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潇洒李白醉中捉月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因一个案件牵连,被流放到夜郎,途经山势险恶、行路艰难的蜀道。在崇山峻岭之中,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李白衣衫褴褛手拄竹竿、步履蹒跚地行走着,此情此状很难将眼前的他与大名鼎鼎的诗人李白联系在一起。他们来到高一耸入云的白帝城。这时,突然传来一道圣旨,说是皇上已大赦这批犯人。李白高兴地欢呼雀跃,一路的艰辛顿时化作天上的乌云,飘得无影无踪。 第二天一早,他迎着曙光,乘上一条轻捷的小船,从长一江一上游漂流而下,沿途的壮丽景观目不暇接,两岸猿猴啼叫一声不绝于耳,他禁不住吟出千古传诵,被称为神品的七言绝句《早发白帝城》诗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一江一陵一日还。 两岩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从白帝城到一江一陵,古代传说有一千二百里,顺水而下迅疾如风,朝发白帝暮至一江一陵。实际上白帝城距一江一陵只有六百多里,但古代木船无论如何一天也到达不了。在这里,诗人李白采用了夸张手法,表现了船行的轻快和自己的愉快、喜悦心情。 李白虽被赦免,但穷愁潦倒,贫困一交一加。然而,有着铮铮傲骨的李白并不屈服命运的摆一布,依然保持着洒脱、豪放的一性一格。一天夜里,他兴致勃勃地穿上当年在宫中穿的锦袍绣服,踏着月光来到一江一边,登上钓鱼小船,倒了两杯酒,邀请天上的明月来对饮。明月似玉盘,倒映于一江一水之中。李白痛饮一壶,神思飞扬,再饮一杯,热血奔涌。他朦胧地看到水中圆月对自己含笑点头,就俯身去捉,不料“扑通”一声翻进了一江一中。后人针对此事做诗道:“采石月下访谪仙,夜披锦袍坐钓船。醉中一爱一月一江一底悬,以手弄月身翻然。”诗中的谪仙正是指李白。 想一想:对李白这位诗仙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对他的遭遇就不是如对他的诗那么熟悉了。在这个故事中你看到李白的什么品格?从中你又

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

古代诗人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成长故事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爱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 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 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 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 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 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 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但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能够穿石,愚公能够移山,那铁棒为 什么不能磨成针呢?”“但是,您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 不到的事情。”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 也很用功,最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早在唐朝的时候,中国各地都布满了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 一次,李白独自撑船在江上喝酒吟诗,忽然,一个大浪把他卷进了水底下的一个山洞里,李白如果向上游得话,还有很远的陆,因此他选取了往洞里游。不一会就来到了一个 气室,里面有一个通向陆地的通道,那个通道初极狭,才通人。 李白游世外桃源再往前走,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李白看到的是一片和谐的乡村景色,美中不足的是,那里的科技很落后,房子很简陋。李白在村庄里走了走,看,发现自 己以前很少见到的朋友竟然在那里,李白上前与他交谈。 原来,那里的人都是早期发生战乱的时候逃到那里来避难的,他们在那里住下来繁衍 后代,那里原来是片荒地,无遮无挡,那里的人就将边上几座不出名的小山搬到那里来掩 护自己。 李白在朋友的邀请下到边上的一个茶馆里坐下,喝喝茶,吃吃小吃,谈一下。李白喝 过酒,尝过菜,顿时呆住了,这但是人间美味呀,这种小吃和酒几乎只能在皇宫里见得到,在那里,茶馆里就有。他们到了街道去逛逛,。李白东瞧瞧,西看看,可就是不能买,这 地方的钱与唐朝的不一样,那位朋友给他买了一支笔和纸,李白把纸平放在一户人家的台 阶上,挥笔写到:在无人知之之地,有乃世外桃源。此地乃有人间美味,此地乃有朴实之民,吾爱此地之也。众人都围过来看。李白就之后写诗,李白在那里写过不少的诗呢。全

诗仙李白,介绍李白的作文

诗仙李白,介绍李白的作文 说起李白,中国人都知道.特别是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更是口口相传,妇孺皆知.而且,还被人尊称为诗仙.但是,却少有人知道李白那悲惨的一生.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滴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一说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但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言,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李白不愿应试做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其年轻

时已经唱响天下,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奇句。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一说喝醉了酒,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虽然李白一生悲惨,但是他依然创造出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以李白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

以李白的故事为主题的作文 李白是伟大的诗人,下面语文迷小编为大家提供李白的故事作文 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李白的故事作文 晚上,我趁爸爸在家就缠着他给我讲故事,我撒娇地说:“爸爸,您 好久没给我讲故事了,我好想听您讲故事啊。”爸爸说:“好吧,就 讲一个吧。”他思考了一下,说:“在讲故事之前,你得先回答我一 个问题。”我说:“好啊,你问吧。”爸爸就说:“你知 道李白是谁吗?”我想了想就说:“李白啊,我知道,是一位伟大的 诗人啊,我们还学过他的诗歌 呢,他那首《静夜思》我会背的。”我刚准备背,爸爸就说:“ 对,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与他有关的趣闻, 还跟这首诗有关系呢。 ”爸爸说,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 号称“诗仙”, 他留下的千古佳句数不胜数。 可是他这几天身体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写诗了,不得不去看医生。李白来到医 生那里,医生问他哪里不舒服,李白说头痛。医生就要他去做一个 CT,李白心里 想: “我的病会不会很严重啊?我可不能就这样英年早逝啊, 我还要写更多 的诗歌呢!”CT 做好以后,李白拿给医生看,医生说:“检查没什么 问题啊,我看你是酒喝得太多,忧愁太多了,神经倒可能有点问题呢。你不是自 称是酒中仙吗?你还写了首什么《秋浦歌》,说你自己把头都愁白了,白头发都 三千丈了。”李白听了,不服气地说:“我一向不是很乐观的吗?我 怎么会忧愁呢?我每天都游山玩水, 喝酒写诗, 快乐得很啊。 你没搞错吧?” 医生又说:“我还发现你眼睛也不好使呢,从你那首《静夜思》就可以看 出来。”李白低声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这没什么问题呀?你怎么说我眼睛不好呢?”李白的眉毛都拧 成了一个问号了。医生说:“你看你,把月光都看成了霜了,而且还是近 在床头,居然都看错了。这眼力能算好吗?我看你是高度近视了。”医生又 接着说:“不过我们这里有一套治疗近视眼的方法,只要 3000 元。还可以 治疗你的白头发,只要 5000 元。如果你住院的话,我们还可以把你的神经衰弱 治好,不过那就要 80000 元了。怎么样李白先生?”李白搜遍全身,也只摸 出几两碎银。 医生一看李白这么穷, 就把他推了出去, 一边还嘲讽他说: “ 穷鬼, 没有钱就别来看病!”李白被医生给气得七窍生烟, 第二天就真的一
1/6

我与李白的故事

我与李白的故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题记饮一杯清水,心中一阵悸动。持一本唐诗,遥望江水,在这宁静的夜晚里,前往古代与挚友相会。 响起一阵沉重的瀑布声,你踏石于林间,望着眼前那宏伟的飞瀑,脸上露出一番迷醉之色,咏叹一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又是一阵轰鸣,注视着你,我心中一阵起伏。 “李兄,愿我们还能相见!”岸上传来一声大喊。只见那汪伦立于岸上,挥着手。一阵波涛拍击海岸,挡住我的目光。又望向你,只见你手持墨笔,奋笔疾书,几行大字印于纸上: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泪水浸湿了你的脸庞,你大袖一挥,却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 你持一杯清酒,望向明月,心中尽是酸楚。嘴唇紧咬着,痛饮一口,大嚷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豆大的泪珠顺着眼角流下,脑子里已尽是家乡的一幕幕:老翁垂钓,老媪剥莲蓬,小儿放纸鸢。你不断地喝着酒,却忘了“借酒浇愁愁更愁。” 山林曲折,一路颠簸。你来到亭中,盘腿而坐,捋捋黑发,抬头望向天空,轻声喃喃道:“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对,敬亭山就是你的知音!这就是你的天地!你,是自由的! 夜色苍茫,明月当空,你我坐于石台上,赏月下花酒,听花间虫鸣。这晚,你诗兴大发,朗道:“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你哭了!你又诵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哼!哈!哈!哈!”“何必呢?”我劝道,“你不是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吗?”你抬头看着我,长叹一声,又举酒自饮了。 一杯酒,就醉了半个盛唐。 李白,我的朋友,在乱世中,你不畏强权,不贪污,不受贿;你更是豪迈乐观,豁达不羁。“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那句不是赞颂你的?你,是诗狂,狂了一个盛唐;你,是酒仙,饮烈酒,做名诗;你是…… 你我相隔千年,但一条线却将我们紧紧拉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总会相遇。千年的沧桑化作了云烟,万里的阻隔化成了虚幻。你我相逢在无人的夜晚,你在月下高歌,我在旁边斟酒,月下辉映着你的诗,你的酒,我们的情…… 七(6)班 潘洲阳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李白的故事有哪些 据说当年李白从24岁的时候就出门游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到30岁的时候他来到 了当时的政治中心长安,他从小就有着匡扶社稷的理想,所以到了长安之后拜访了很多的 达官显贵,但是没人愿意推荐他。直到有一天李白和朋友一起去到紫极宫游玩,碰上了当 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贺知章对于这个名声渐起的小辈也比较重视,再看到李白仪表不凡,风姿卓越,所以就邀请他一起来喝酒。结果买酒的时候发现身上没钱,贺知章有点尴尬就 把自己衣带上的金龟给取了下来,拿它去换钱,李白还劝阻他:“这是朝廷给的,怎么好 拿去换酒呢?”但是几人都没有带钱,所以只好这样。之后李白拿出自己的诗歌请贺知章 指点,贺知章读完《蜀道难》顿时觉得李白的这首诗实在太好了,等到读完《乌栖曲》贺 知章不禁感叹李白是天上的谪仙人啊,才华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因此李白的“谪仙”之 名就传开去了。 后来李白依旧不得重用就离开长安继续游山玩水,有一次就和几个好友一起来到了黄 鹤楼,一般来说来到这种名胜古迹文人墨客总是会在上面题诗,但是到了这儿李白面对着 无限的风光,刚想提笔作诗就看到了当年崔颢留下的那首《黄鹤楼》,读罢此诗,李白就 把笔给放下了,感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最有名的,传的最广的称号应该就是“诗仙”这一称号了。李白是在西域地区的 碎叶城出生的,李氏一族在当地也是名门望族。李白自小便十分的聪慧,五岁时就会背诵 六甲,是当地有名的神童。等到了十五岁,李白便开始钟情于剑术,喜好行侠仗义。公元724年即开元十二年,已经二十四岁的李白拜别父母,仗剑远游。李白心中一直都有远大 的抱负,但却一直没法实现。时间匆匆而过,已经四十二岁的李白经人推荐来到了长安, 见到了当时已经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他在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呈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十分惊讶于李白的才华。贺知章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 “谪仙”。就这样,李白诗仙的名号就广为人知了,大家就跟随贺知章的说法,称李白为 诗仙。 贺知章称李白为“谪仙人”是一个原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李白所写诗歌的风 格了。李白在写诗歌时十分擅长使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等等一系列 修辞来写。李白富有想象力,所写的诗歌常常是飘逸空灵的,十分有“仙气”。由于李白 写诗的风格,所以就称李白为诗仙了。 李白的一生是坎坷不幸的,正是这颠沛流离的一生和他自由崇高的灵魂相对比,他才 显得这么的可爱可敬,他曾这么说过:“岂使此人名扬宇宙而枯槁当年”。但其实李白确 实做到了,在他在世的时候,心中的抱负无法得到施展,但是他的诗篇却让他得到了不朽。 晚年的李白是比较凄凉的,因为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做了永王李麟的幕僚,所以在李肃 登位之后,李白差点就被杀了,虽然因为好多人的帮忙,李白最后得以逃过一死,但是还 是被流放到了夜郎。在这段时间虽然凄苦,但是李白也趁此机会造访了不少的名胜古迹,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不过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极大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

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少年李白 李白的父亲是位商人,做生意赚了很多钱,相当富裕。相传,李 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有一天逃学下山,经过一条小山涧,见 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走上前询问,老奶 奶回答说要用铁棒磨针。一根粗铁棒要磨成一根细小的针谈何容易, 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从此以后 李白就打消逃学念头,下功夫读书了。他既学文又习武,专门学习剑术。决心要做一个满腔侠义的“游侠”。 李白幼年时候记忆力特别好。诸子百家,佛经道书,无不过目成诵。据说他五岁就会诵写“六甲”,十岁能读诸子百家的书,懂得了 很多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此外,他还学会了弹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风流儒雅,气概不凡,是当时很 有名气的文人,这次是到蜀中来做官的。在长安,他早就听说李白的 诗名,这次来到蜀中还未上任就前来拜访了。家人带他来到一条河边 的柳树荫下,只见一个年幼的书生,头戴纶巾,佩一把宝剑,正在吟诗,同样是风流倜傥,卓越不群,诗人对这少年的喜欢之情油不过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诗稿,先是吃惊,后是赞叹,最后竟是击节拊 掌了,他说:“小家伙的文辞简直能够和司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写吧,中国第二个屈原就要横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远大,禀性高洁。当时的读书人要想求取功名,都 去参加进士考试。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个国家栋梁,否则 就一辈子只当一个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谢安,相信总有一天会“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少年时代的诗歌留下来不多,比较早的一篇是《访戴天山道 士不遇》。说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观中去寻访一位道士。时值

杜甫与李白的故事

杜甫(712年~770年),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李白,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中亚的碎叶,5岁时,随父亲迁居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此自称青莲居士。唐代两位顶级诗人,一位“诗圣”,一位“诗仙”,创造了中国古代最辉煌的诗歌文学。两位大诗人一生都曾游遍祖国的奇山秀水,从大自然中汲取了无尽的思想资源和创作激情。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年)至天宝四载(745年)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途中,他写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人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出三峡后,李白首先漫游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元十六年早春,李白来到湖北安陆。在这里,他和曾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围师的孙女结婚,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生活。他曾隐居安陆境内的寿山和白兆山桃花岩,后又与道士元丹丘一道隐居嵩山。开元二十四年,他去山东,又和孔巢父、韩准等人隐居祖徐山的竹溪,时人号为“竹溪六逸”。天宝三载,李白在东都洛阳认识了比他小11岁的诗人杜甫。杜甫“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其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与李白意气相投。他们情同手足,“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这是他们的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在一起的一段日子里,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分手后,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两位同时代的诗人,按理说互相之间肯定有所评价或看法,况且李白和杜甫认识,而且还意气相投,关系非常好,这样互相之间就应该会更多地有一些评议,或褒或贬,权当切磋诗艺。但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诗中提及李白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是称赞李白之诗的高妙。但李白诗中几乎无一诗提及杜甫,更不要说对杜甫的诗做任何评价了。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对于李白,杜甫先是称他为“李候金闺彦。”(《赠李白》),杜甫说“两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而正是因为有李白在,才使得他“脱身事幽讨”。后来他又说“李候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还说“更寻佳树传,不忘角弓诗。”(《冬日有怀李白》)。他指出李诗的“清新俊逸”,赞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这应该看作是杜甫对李诗的总评,也是准确地对后人发生过巨大影响的总评,也可说是对李诗的最高评价了,后人为了说明李诗的高妙,往往都引用杜甫的这句评语。 诚然,杜甫对自己的诗才是自许颇高的,他曾自夸“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壮游》),还曾说“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健亲。”(《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赋或似相如”(《酬高使君相赠》),把自己视为扬雄、曹植和司马相如式的诗人,可见他对自己的诗才很自负,但他却没有“傲倪凌蔑,目空一切”的态度。他对同代的李白、王维、高适、岑参、孟云卿、元结等都作过肯定的评论和评价。对李白的评价我们上面看到了,已经把李诗放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了。

李白的历史故事.doc

李白的历史故事 曹操、萧何、李白这些在华夏的星空里光彩夺目的人物,在芒砀脚下代代相传,形成了脍灸人口的历史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李白的历史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李白的历史故事 有这样一个人:没有他,中国的文坛将失去一颗璀璨的明星;没有他,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减少很多豪迈的气息;没有他,唐代文化将失去很多的魅力。他,就是李白。 文明的传承依靠文字,而创造一个时代最优美文字的毫无疑问是诗人,所以,我们讲开元年间的唐朝文化离不开这些诗人。李白是唐朝第一诗人,这一点毫无疑问。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 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 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夸赞李白口若悬河,令人绝倒。李白自己也记载了堂弟李令问他的话:"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长啊,你的五脏六腑是不是锦绣堆成的啊?不然怎会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呢?李白听闻很是得意,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

李白千古名篇《将进酒》,每一句都有故事,值得人们细细品读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放荡不羁,一生不为世俗折腰,这才有了贵妃磨墨,力士拖鞋。李白写的诗洋洋洒洒,气势磅礴。今天我们来品读这首佳作《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 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背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由道士吴人筠推荐,由唐玄宗招进京,命李白为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悔,于天宝三年(744年),李白被排挤出京,唐玄宗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说法不一。 一般认为这是李白天宝年间离京后,漫游梁、宋,与友人岑勋、元丹丘相会时所作。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8年之久。 这一时期,李白多次与友人岑勋(岑夫子)应邀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丹丘生)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借酒放歌。

李白的小故事

李白的小故事 关于李白,有很多广为流传的小故事,以下为您收集整理了5篇李白的小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李白的小故事一:饲鸟高手 据史料记载,李白是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时,曾隐居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除读书练剑外,还驯鸟,“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当地刺史知道后,到山上拜访,还以“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廷举荐。李白不愿作御用“法师”,没应召。 即使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时,也乐此不疲。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的小故事二:铁杵磨成针 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本博主注:这个故事是强加给李白的。李白只有聪明好学,绝无读书不用功之事) 李白的小故事三:桃花潭水 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 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文人。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修书请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豪仕。 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小故事四:仙人下凡

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于是孕育了李白。取李白字为“太白”。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李白的小故事五:李白赋李花 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父亲高兴,觉得儿子会成为诗人,得取一个恰如其分的好名字。直到儿子七岁,还没想好合适的名宇。那年春天,父亲对妻儿说:“我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只写两句,你母子一人给我添一句,凑合凑合:春风送暖百花开, 迎春绽金它先来。 母亲想了好一阵子,说: 火烧杏林红霞落, 李白不加思索地向院中盛开的李树一指,脱口而出: 李花怒放一树白。 父亲拍手叫好,儿子果然有诗才。越发欢喜,思忖:开头一字不正是自家的姓吗?最后一个白字,圣洁如雪。于是,他就给儿子起名叫“李白”。

关于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礼仪的小故事 关于古代礼仪的小故事一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关于古代礼仪的小故事二 廉蔺交欢 蔺相如是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他很有见识和才能。在“完璧归赵”、“渑池相会”两次外交斗争中,捍卫了赵国的尊严,地位在名将廉颇之上。这使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蔺相如不过是凭一张嘴巴,说说而已,有什么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头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蔺相如听说后,尽量不跟廉颇会面,每次出门,避开廉颇,有时甚至装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蔺相如外出,远远看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连忙叫车夫绕小路而行。 蔺相如手下的人对他这样卑躬让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纷纷要求告辞还乡。蔺相如执意挽留,并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哪个厉害?”众人都说:“当然廉将军不及秦王了。”蔺相如说:“对啦,天下的诸候个个都怕秦王,可是为了赵国,我敢在秦国的朝廷上斥责他,怎么会见到廉将军倒反而害怕了呢?你们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们想过没有,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的缘故。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两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革命烈士李白的故事 李白(1910.5-1949.5.7),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人,原名李 华初,曾用名李朴,化名李霞、李静安。 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了,牺牲时年仅39岁整。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他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 英雄精彩故事 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曾风靡一时,着名演员孙道临在影片中扮演李侠的形象深入人心。影片中李侠被捕 前镇定地向战友发出紧急信号:“同志们,永别了!”就在他将密电码 塞进嘴里吞下去的时候,一个穿着黑色衣服的国民党特务带着一帮张 牙舞爪的军警出现在他的面前……为了寻找李侠背后的真实故事,也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讲述一个真实的李白和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真实而 又鲜为人知的故事…… 少年英雄 1910年5月,李白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市张坊镇板溪村(现“白石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家境贫寒,李白8岁才入学,读完四年 初小就辍学了。

李恒胜说:“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不满13岁的父亲,到一家名为‘乾源裕’的染布坊当了学徒。出师以后,父亲告别师傅,离开 ‘乾源裕’,跟爷爷外出打工挣钱供他的弟弟、妹妹读书。在跟随爷爷外出打工的两年里,父亲深深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生活,感受到社会的种种不平等。” 1925年,李白的家乡爆发了大革命,农*动风起云涌。农民协会、妇女会、儿童团等组织纷纷建立起来。李白是最早参加农民协会和儿童团的成员之一。15岁时,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7年5月21日,国民党*许克祥在湖南长沙发动了“马日事变”,并派重兵血洗浏阳东区乡镇。李白参加了以纸业工人为主体的中共地下游击队,他们昼伏夜出,打击进犯之敌。因为李白在斗争中表现勇敢,游击队派他担任了当地少年先锋队队长。7月,李白带领当地少先队员们火烧了国民党团防局的一个团部,成为张坊镇家喻户晓的少年英雄。9月,李白参加了毛泽东发动的秋收起义。 “电台重于生命” 1930年,李白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新的战斗生活。李白参加红军后被分配到红军第四军做宣传员。1931年6月,红四军党委选送李白去总部参加第二期无线电训练班。从此,李白和无线电通信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李白从训练班毕业后,被调到五军团十三军任无线电队政委。

李白的故事

李白的故事 1、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俞’字;‘鸟落山头不见脚’,就是‘岛’字。您姓俞,名字叫岛!” 客人听后,十分佩服,连连拍着他的脑袋说:“童子真是奇才,可喜可贺!” 2、李白不到10岁时,他的名声就传遍了家乡。14岁时,李白来到南浦(今四川万州市),当地有个姓胡的乡绅(shēn)自以为有学问,看不起别人,他想考一考李白。有一天,他当着李白的面就出了一副上联:“梁山栽大竹,无须淋(邻)水。”这个上联含有当地三个地名,因此是一个很难对的上联。谁知李白随口答道:“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这个下联前后也是三个地名,对仗非常工整。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

关于李白的小故事 篇一:李白的成长故事 李白的成长故事 唐朝的着名的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去街上闲逛。一天,李白有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河边。和暖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鲜花绿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呆在家里那多没意思啊!” 李白走着走着,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一块大石头上,老奶奶正在专心致志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好奇地走过去问:“老奶奶,您在干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绣花针。”老奶奶抬起头,对李白慈祥地笑了笑,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棒这么粗,什么时候才能磨成针呢?” 老奶奶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那铁棒为什么不能磨成针呢?” “可是,您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奶奶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学习也很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史的诗仙。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耐心和恒心才能成功。

四年级:李雨洪 篇二:关于李白小时候的故事(除去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公元701-762年)一生写诗1000余首,他的诗雄奇豪放,把我国古代的诗歌创作推向了高潮,对后世和世界都有极大的影响,被后人尊为“诗仙”。 李白5岁那年,跟着父亲从西域(yù)回到四川青莲地区定居。到10岁的时候,他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有一年春天,岷(mín)山山脚下有个客人前来拜访李白的父亲,恰巧他外出未归。客人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转身就要离去。李白见了,连忙拉住客人说:“伯伯,您远道而来找我父亲,累了半天也不休息一下,就要返回,这样会伤身体和精神的啊。” 客人见李白礼貌热情,能言会道,心中暗暗佩服,便坐了下来。 李白开始忙起来,他又是送茶,又是递毛巾,对客人非常尊敬。为使客人不寂寞,李白放下手中正在读的书,到客厅陪着客人说话,他大大方方地说:“请问大伯尊姓大名,以便我转告父亲。” 客人有心要试试李白的才学,便咳了一声,用手指轻捻(niǎn)了一下胡须,大声说:“我的姓是?有人偷?,名字是?鸟落山头不见脚?。” 李白认真思考了一会,便拱手回答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父亲回来,我一定告诉他。” 客人疑惑地问:“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李白马上回答说:“?有人偷?就是把?偷?字去掉单人旁,那么就是?

有趣的名人小时候故事100字

有趣的名人小时候故事100字 导读:本文有趣的名人小时候故事1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铁杵磨成针】 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时便读那些经书、史书,那些书都十分深奥,他一时读不懂,便觉枯燥无味,于是他丢下书,逃学出去玩。 他一边闲游闲逛,一边东瞧西看。他看见一位老妈妈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里拿着一很粗大的铁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着,神情专注,以至于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没有察觉。 李白不知道老妈妈在干什么,便好奇地问:“老妈妈,您这是在做什么呀?” “磨针。”老妈妈头也没抬,简单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认真地磨着手里的铁棒。 “磨针?”李白觉得很不明白,老妈妈手里磨着的明明是一根粗铁棒,怎么是针呢?李白忍不住又问:“老妈妈,针是非常非常细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铁棒呀!” 老妈妈边磨边说:“我正是要把这根铁棒磨成细小的针。” “什么?”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脱口又问道:“这么粗大的铁棒能磨成针吗?” 这时候,老妈妈才抬起头来,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说:“是的,铁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针是很困难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

磨,总有一天,我会把它磨成针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也能磨成针呀!” 幼年的李白是个悟性很高的孩子,他听了老妈妈的话,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心想:“对呀!做事情只要有恒心,天天坚持去做,什么事也能做成的。读书也是这样,虽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坚持多读,天天读,总会读懂的。”想到这里,李白深感惭愧,脸都发烧了。于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书房,翻开原来读不懂的书,继续读起来。 【王羲之苦练书法】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书圣"。 王羲之13岁那年,偶然发现他父亲藏有一本《说笔》的书法书,便偷来阅读。他父亲担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传,答应待他长大之后再传授。没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请求父亲允许他现在阅读,他父亲很受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

李白的成语故事

李白的成语故事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李白的成语故事,供大家学习!李白的成语故事(一):别有天地唐玄宗开元十五年,27岁的诗人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辗转来到安陆。 在这里,他与唐高宗时的宰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随后,居住于离许宅10华里的碧山中。 李白为何落脚安陆,不仅是现代,即使在当时,都有许多人不理解。 至今民间还流传一个故事:有一天,安陆在朝中做官的一位何姓阁老回到碧山脚下的老家,听到乡亲们介绍李白生得英俊潇洒,博览群书,一目十行,吟诗作赋,挥笔成章,十分欣赏。 于是,吩咐家人准备名肴佳酿,请李白来家作客。 李白来后,阁老一见果然气象不凡。 又谈诗书,李白都能对答如流,阁老更为佩服。 于是忍不住发问:“李学士,天下名山那么多,缘何单单看中了我们的碧山呢?李白听了,不假思索,随口答上:“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阁老一听,大声称赞,立即让家人取出笔墨纸砚,请李白录下。 李白当即再补两句,并取名《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山中问答》不胫而走,广为传诵。 “别有天地也成了一句流行的成语,意为一种新的境界。 李白的成语故事(二):轻财好施李白“辞亲远游,并不是直接来到安陆的,而是“南穹参梧,东涉溟海,过了三年的游侠生活。 在东游维杨(杨州)时,不到一年,便“散金三十余万。 然而,“黄金散尽交不成,促使诗人结束了游侠生活,寓居安陆。 在与许氏结婚后的第三年,李白写了著名的《上安解裴长史书》。 诗人为了让裴长史了解并且重视自己,向他介绍了自己的身世和到安陆之前的情况,其中关于杨州的一段是这样表述的:“曩昔东游维杨,不逾一年,散尽三十余万,有落魄公子,惠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轻财好施,由此而来。 于是发出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长叹,颓丧地踏上归程。 其间,听到韩朝宗出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消息后,又“心雄万夫,希望“一登龙门。 因而,挥笔写下了《与韩荆州书》。 《与韩荆州书》开篇即是:“白闻天下侠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宾中毛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