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本教材 论语题解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
《论语》十二章说课稿1000字《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内容包含孔子及其门徒的思想言行,对于掌握中华文化和思想以及提高人们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中第十二章是《论语》中比较重要的章节之一,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选题背景《论语》是中国古代先贤孔子的思想总结,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第十二章“有子曰”是《论语》中的重要章节,其涵盖了孔子教诲弟子应如何心态及行为,是人们初学《论语》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
二、教材解读1.教材内容《论语·学而》第十二章“有子曰”,包含了以下内容: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表达了孔子对自己和后人学习和成长逐渐逐渐趋于完美的过程。
2)“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请益。
子曰‘女子可以免于乎?’‘然。
’‘无敢问而望之者,谓之自造其耳矣’”表明了孔子提倡诚信和谦虚的态度。
3)“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说明了孝和弟作为仁的基本要素,并提倡要正本清源。
4)“噫!斯人矣!乐队而不厌,君子儒以为奇。
朋友信而不废,世中瑞以为异。
”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理想人物的赞赏。
2.教材研究《论语》第十二章的主要内涵是弘扬儒家思想,提倡诚信、谦虚、孝顺、尊重传统文化,主张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自省反思,摆正心态,进而成为君子之徒。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孔子简介和《论语》的著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论语》的重要性和孔子思想的价值。
2.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向的方式,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严密地思考,在讨论和思考中让学生更深地了解和理解《论语》中所表达的儒家思想。
3.教学过程第一步.学习第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请学生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义,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
选修上第五课《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复习课
《大学之道》重点字词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明:①adj-v,弘扬。②adj,美好的。 2.亲:亲近,爱抚。 3.止:至,到。 4.至善: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5.止:目标,指“至善”。 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 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 10.近:接近。 11.道:大学的宗旨。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 “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 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倒装句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状语后置句,应为“古之于天下欲明明德者” 古代那些要想 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重点字词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1.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2.不忍:不狠心,即怜悯体恤。 3.运:运转。 4.运之掌上:省略介词“于”,即“运之于掌上” 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一样容 易。 翻译:孟子说:“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古代帝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 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 理天下就像把天下放在手掌上运转一样容易了。
字词句式
(一)通假字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同“纳”,接纳,结交) 2.若火之始然(同“燃”,燃烧) (二)古今异义 1.自贼者多 古义:伤害 (三)一词多义 1.所以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原因) (2)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的原因) (3)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介词,用来……的、的凭借) 2.是 (1)人之有是四端也(指示代词,这,这些) (2)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形容词,正确) (3)唯命是听(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3.事 (1)不足以事父母(动词,侍奉) (2)今日之事何如(名词,事情) (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动词,实践,从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2.状语后置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2)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中国文化要略考试之真题解析
5文化最早出现在《周易·贲》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核心、精华)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多样性中国文化的内在特点:突出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和谐与中庸;富有安土乐天的情趣。
中国的疆域:最东端位于和龙江和乌苏里江汇合口;西端深入亚洲大陆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东北漠河县的黑龙江江心。
1986年测得1045平方公里。
汉武帝时在行政区划上设“州”(元谋猿人)是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人类,在云南发现,距今170万年(北京猿人)已经大量使用石器并且懂得人工取火,北京周口店发现,距今60万最能反映母系氏族文化的是(仰韶文化),又称(彩陶文化),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最能反映父系氏族文化的是(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最早发现的是(龙山文化),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
关于古代文明起源的四大区域以及各自的代表文化以及具体地点:(1)黄河流域文化区:是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二里头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兵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文化(4)辽河、内蒙古地区文化区(北方和东北草原文化区):红山文化皇的本义是“大”,而“帝”的本义是“王的称号”三皇:(伏羲)时代已经进入血缘群婚时代,教人结网捕鱼、打猎,庖牺(淮阳太昊陵的祭祀活动为中国最大规模的民间庙会)(神农)又称“炎帝”时代已经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教人制作农具,传播五谷,聚货交易,亲尝百草,发明医药。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是中国的人文始祖。
发明衣帽,建造房屋,制造车船弓箭,黄山因黄帝得名。
五帝:少昊(姓己、名挚、号金天氏),颛顼(zhuān xū)(号高阳氏),帝喾(kù)(高辛氏)尧:又称陶唐氏,又称“唐尧”,设置百官,确定祭祀,配以乐舞舜:姓姚,号“有虞氏”,命禹治水,皋陶掌刑,后稷理农禹;与商城汤、周武王并称“三王”,称“夏伯”,禹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因此进入奴隶制时代。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四课《论语十二章》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导言】《论语十二章》是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的第四课,该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经典著作《论语》中的第十二章。
本文将为大家整理《论语十二章》的课文原文教案,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
【课文原文教案】一、课文原文《论语十二章》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注释】子:指孔子。
曰:说。
唯:只有。
女子:指女性。
与:和;同。
小人:品德低劣的人。
难养:难以抚养;难以照料。
近之:亲近他们。
则:就。
不孙:不听话。
远之:疏远他们。
怨:怨恨;抱怨。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十二章》的基本内容。
(2)理解孔子对女子和小人的看法。
(3)通过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重点(1)明确《论语十二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
(2)理解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
3.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教材。
(2)课件:包含课文原文、重点词汇解释等内容。
4.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了解多少?”(2)呈现:将《论语十二章》的课文原文呈现在课件上,让学生跟读。
(3)解读:对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解读,并解释其中的生僻词汇。
(4)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孔子对女子和小人的看法,并探讨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5)拓展:通过引用其他文化名言或故事,加深学生对人生哲理的理解。
(6)总结: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论语十二章》的重要性。
【知识点】1. 孔子对女子和小人的看法。
孔子认为女子和小人都难以养育,即不容易教育和培养。
对于近之(亲近)的女子和小人,他们不听话,不孝顺;对于远之(疏远)的女子和小人,他们会产生怨恨和抱怨。
2. 人生哲理的思考。
《论语十二章》中的主要观点是孔子对女子和小人的看法,但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重要的思考方向。
对于我们来说,应该坚持教育和培养的原则,并不仅仅限定于女子和小人,而是应用于所有人。
论语选读(二)
4.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智力、兴趣、性格各不 相同,老师应该要( (F)因材施教 )。
((C))5.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 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下列说明,何 者正确? (A)“视其所以”,意指观看个人在团体的合作 表现 (B)“观其所由”,意指重视人际关系,广泛交 友 (C)“察其所安”,意指审察做事情的态度,是 否心安 (D)“人焉廋哉”,意指个人身形的胖瘦攸关行 动力
(A)见其过而内自讼:晨昏定省 (B)中人以上,可以语上:因材施教 (C)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触类旁通 (D)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教无类
解析:(A)晨昏定省: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仪 节。应改为“反躬自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 的过错)。
( (C) )12.“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
何言哉!”孔子的这段话旨在说明什么道理,下 列选项何者最适切? (A)播种的时机不需要依照节气,百物自然会长得好 (B)四季的运行与百物的生长并没有直接相关 (C)师长的言教固然重要,学生也要自行领悟,并努 力实践 (D)上天对于人世间的纷纷扰扰并不想干涉,人们要 自我努力
1.孔子主要的教育理念有:有教无类、因材 施教、启发教育等。 2.因材施教。例如:体育、音乐、美术、数 理、人文社会资优班、特殊教育、在家自学 等方法,现代教育的管道多元,家长与教师 若能了解孩子的特质,为他选择最适才适性 的教育方式,学生自然能够乐在学习,成为 一个有自信、学有专长的人。
五、应用练习
ㄢ
食藜
ㄌ
藿
ㄏ ㄨ
,负米养亲……”阅读上段文字,可
ㄧ
ㄛ
知孔子的教育理念是:
第5课《论语》十二章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四、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五、学习提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焦点在立身处世的规范性原则,深入浅出,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学习时要在理解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
六、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七、教学目标让学生以“古代诗文阅读五看”为主线,①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风格。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教材分析:《论语十则》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古代经典文化的开始,可以说肩负着使学生学习并热爱古典文化的使命。
教师应精心备课、厚积薄发,真正开启学生的智慧。
《论语》十二章选自于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古籍。
《论语》十二章谈的是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
《论语》十二章保留了《论语》十则中的6章,新添了6章,分别是3、6、8、10、11、12章。
从中可以看出在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方面上所占增加更多。
因此,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阶段的初中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学情分析:从教育心理学的分析看学情:这是学生进入七年级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前面接触的是《世说新语》两则,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尚且存在较大难度,而且学习兴趣比较低。
从学生基础分析:通过学生第一次的文言文学习,我发现我们学生文言文基础薄弱,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应降低难度。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孔子及《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归纳学习文言文知识,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理解、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
德育目标:能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加强为人处事的思想修养。
重点: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难点:理解课文所蕴含学习方法、求知态度、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的深刻道理,能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于实践。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点拨法。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结合古汉词典和注释理解文意,勾画疑惑之处,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准备U盘、ppt课件等。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 义? 此题较为灵活,学生能联系学习实际略谈体会就行。如学习要谦虚,学 习要“学”与“思”相结合等。
板块七、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多方比喻,蕴含丰富;逐层深入,脉络分明。 如“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表现了孔子对于富贵,对于时光 的态度。
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 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 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 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 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 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 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 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 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教学过程 应突出学生的 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 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 、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新课标语)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 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
板块六、精读课文,探究内涵 1.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习态度上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2.文笔优美,感情真挚。 作者在回忆莎莉文老师高超的教育艺术时运用了诗一样美丽的语言,让 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朗读的欲望。充满着诗情画意的语言带给读者美的 享受,同时在字里行间还流露出作者对老师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内容与实施——以《论语》专题研讨为例
272021.2•高中论 道本版主持/王建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在纵向上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在横向上以学生的语文言语活动为主线,构建了以18个学习任务群为主体的课程内容体系。
这些任务群为教材编写及教学实施提供了依据。
目前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共上、下2册)及选择性必修(共上、中、下3册)的28个单元覆盖了12个学习任务群。
而选修对应的6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可能会因教材的缺失而陷入漫无边际、凌空蹈虚的境地。
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选修课程,在精心研读2017年版课标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精选学习内容,开展专题研讨。
以“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为例,师生可运用整本书阅读的方法,选择被视为思想之源、文化之根、文明之果的《论语》作为专题研讨内容,强化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梳理与探究,“旨在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1]。
下面,笔者紧扣2017年版课标,以《论语》专题研讨为例,谈谈对本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与学习内容的整合,并对实施路径进行探索。
一、目标定位:研读课标,聚焦任务群整体目标统摄下的层级目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倡导“逆向设计”,即从预期目标开始倒推学习过程。
因此,师生首先要站在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度聚焦任务群整体目标统摄下的层级目标。
2017年版课标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指出:“选读体现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代表作品,参阅相关的研究论著,确定专题,进行研讨。
加强理性思考,增进对中华文化核心思想理念和中华人文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体会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趋势。
”[2]这段论述为我们定位该任务群的学习目标提供了依据,教师要细化与分解任务群的整体目标,凸显学习的梯度性与层级性。
具体分析如下:1.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无数的文化因子铸就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与辉煌。
2024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教案与反思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对《论语》十二章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课内和课外材料的研读并联系自身实际体会学习《论语》的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文化经典的底蕴,使学生经历一番文化濡染提升自我修养。
教学重点:对《论语》十则和补充材料中关于“修身”的章句进行品析,了解孔子理想中的君子人格具备怎样的品性。
教学难点:从文本中提炼、概括“修身”的方式。
一、导入:今天是大家步入中学的第25天,能告诉我,你们习惯初中生活了吗?有些同学依然摇头,十几门的课程让我吃不消;小学的好朋友被分到别的班级,我很孤单;住校的生活让我很想家……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接踵而至,我该怎么办?其实大家这些烦恼,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一位至圣先师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他就是——孔子。
哪位同学来介绍他呢?二、检测预习: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三、大声读文章:1、学生读,其他同学听出有误的地方并改正。
2、根据学案,自由诵读。
(在书上标出断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但《论语》的主旨,不仅是关于个人的完善,更是关于文明的完善。
人的完善为的是文明的完善。
孔子要学生“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分在于,“君子儒”关心的不仅是自己的完善,更有对人类的责任。
庄子曾提出“内圣外王”四个字,后来被人们用来概括儒家学派的特色。
但是我们要注意,“内圣”和“外王”其实并不能分开讲。
在儒家那里,“内圣”是“外王”的准备,“外王”是“内圣”的目标。
虽然孔子自己当时面临的问题有其特殊性,但是孔子的思考却能超越时代的限制而具有久远的意义。
这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读《论语》,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在读《论语》的时候,感受到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智慧,而更多的是对于今天的指导和启示。
当然了,我们不能太实用主义,不能说读了《论语》以后,做任何事情都无往而不利。
《论语》主要给我们指出了堂堂正正的做人做事的方向。
《论语》被很多人看作是中国的第一书。
有一位江户时代的日本哲学家甚至说,《论语》是“最上至极宇宙第一书”。
在前现代的中国,《论语》更是几乎每一个识字的中国人都要读的书。
它不仅影响了读书人的思想,更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和中国社会。
当然,到了近现代,孔子和《论语》的命运并不太好,经常被人当作替罪羊。
在最近一百多年时间里,《论语》不是被批判,就是被忽视。
但是不管怎么说,孔子的思想已经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读《论语》和孔子,实际上也在思考我们自己的生命,思考人类文明的生命和前途。
高中语文_《论语》选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孔子思想代代传承学习目标1. 语言建构:积累、梳理《论语》七则中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 鉴赏创造:精读第2、6、7则,感悟孔子思想的内涵。
3. 文化传承:思考新时代下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通读释意1.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注:子帅:子:对“你”的尊称,相当于“您”,句中可特指当政者。
帅:带头,作出表率)3.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篇》(注: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5.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6.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论语∙卫灵公》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言殊现象:1.责:于:远:2.子.帅.以.正:3.是.可忍.也:4.鬼:谄:5.弘毅:已:句式:子帅以正:八佾舞于庭:仁以为己任:)巧问巧答1.第4则改为“八佾舞于庭,不可忍也”,与原句对比体会感情有何变化?2.结合自身思考:我们拥有了勇气是否就可以做到了义了呢?勇?→为义?联系自己现实生活,说说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或亲身经历的关于“义”的事情4.古往今来,中华民族杀身成仁的人和事或者名言名句有很多,把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听。
5.读完《少年中国说》结合七则论语,谈谈自己的感想(可以用多种形式为自己代言)。
参考答案:1. 责:责求于:对远:远离2. 子.帅.以.正:您;带头,做表率;用3 . 是.可忍.也:指示代词这;忍心做4.鬼:祖先的鬼神谄:谄媚5.弘毅:抱负远大,意志坚定已:停止句式:子帅以正:状语后置句八佾舞于庭:状语后置句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经学习了《论语》十则,所以就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之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点,对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意义并深入了解,所以讲课前让学生结合课程学习,阅读教材概说部分以及孔子的简介。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10《论语》十二章》word教案 (5)
论语十二章【教学目的】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仁学的基本理论;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重点难点】孔子的仁学观念;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一、字词句解析二、孔子的仁学思想与教育理念三、语言特点【思考题】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试作归纳。
2.《论语》的语言风格有何特点?一、作品简介1.孔子其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
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
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
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
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
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
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
孟皮脚有毛病,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
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0岁。
梁纥老而征在少,时人谓之野合。
祷于尼丘,得孔子,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几任小官。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
后罢官,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
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选读》和《国学基本教材》之比较
的《 论语 》 分都 是 将儒 学 经典 《 部 论语 》 重新 编 排 , 照 学 生学 习 按
方 式将 内容 分为 不 同主 题 ,在 各 个 主题 下 又 以不 同子 题 目展 开 。 外 , 了便 于理 解 , 另 为 两教 材 都采 用 “ 言文 ” “ 文 注 释 ” 文 和 语 相结 合 的方式 编排 。
善 而成 。
和 以往 教材 相 比, ( 语 > 《论 选读 》 国学 基 本 教材 》 给人 和《 都
耳 目一 新 的感 觉 。 先 , 首 两教 材 的编 排 以学 生 为本 , 注意 发展 学
生个性 , 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 两教材都遵循同一
基 本任 务 , 将传 承 中 国传统 文 化作 为第 一 要 义 。 次 , 套教 材 再 两
堕 堂
《 论语> < 选读》 国掌基本教树》 釉《 毫比较
。 张 华
(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 0 3 ) 10 6 【 摘 要 】通 过 对 《 论 语 > 读 》 《 学 基 本 教 材 》 行 深 入 比较 , 现 两教 材 在 编 排 依 据 、 排 历 史 、 排 < 选 和 国 进 发 编 编
三 、 编排 体 例来 看 ,国 学基 本 教 材》 从 《 更加 合理
《 语》 论 全书 共 52章 , 过 重 编 的 《论 语 ) 1 经 ( 选读 》 《 将 论语 》 按照 主题 重 新 编排 , 录用 14章 。 体 分 为政 治 、 7 大 修身 、 育 、 教 哲 学等 四方 面 , 方 面又 有 不 同 专题 。 样 编排 看 似整 齐 , 每 这 但具 体 展 开 , 政 以德 、 己 复礼 、 贾 而沽 、 其不 可 为 而为 之 、 为 克 带 知 仁者 爱人 、 子之风 、 诸 己 、 而不 比、 君 求 周 出辞 气 远 鄙 倍 、 以致 其 学 道 、 人 不倦 、 山仰 止 、 诲 高 沂水 春 风 、 中庸之 道 、 鬼 神 而远之 等 敬 十 五课 的内容 却 让师 生 摸 不着 头 脑 。 相 比 之下 , 国学 基 本 教 材 》 排更 加 合 理 , 《 编 由教育 部 新 课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试题部分)
专题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如《论语》)的理解和评价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考纲要求五年考情 出处 常考题型考点年份 理解分析 评价 正确解读传统文化经典 2019 21.“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 。
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 的说法。
22.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
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论语》 《孟子》 填空题 简答题 2018 2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2.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
《论语》 2017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 ,子贡属于 。
2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
《论语》 2016 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墨子·节用》 2015 23.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 ”一句的注释。
24.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
自选模块,材料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 预测热度 ★★★★★ ★★★★★分析解读1.从2017年起,《<论语>选读》被列入限定性选修,在全国上下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这种变化也是大势所趋。
与前几年泛泛考查传统文化不同的是,题目中必定会出现《论语》的内容,出题者可以考查《论语》课内与课外材料的互证与比较,也可引《论语》中的一则或一段后人对其进行研究、讨论的材料,亦可将《论语》中的内容与其他诸子百家的著作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总之,这类题往往针对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现实意义的观点,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和个人修养等,要求学生依据文段,联系现实,回答问题。
专题一《论语》和《学记》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 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 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 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 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 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 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征在卒。
孔子19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 后亓官氏生子,鲁昭公派人送鲤鱼表示 祝贺,孔子感到十分荣幸,给儿子取名 为鲤,字伯鱼。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 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 (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 十五岁即“志于学”。
记录了孔子的主要观点如政治观点、教 育观点、经济思想等等。还记录了孔子 对一些人和事的评价。
“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
《论语》其书
《论语》乃“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予 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 语》”。——《汉书·艺文志》
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 弟子们以对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 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 屋,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 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 尊敬。
《论语》
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 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
‘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 ‘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 之。”(《论语·先进》
大学语文(第三版)散文-《论语》五则-20页精选文档
二十六、《论语》五则
3、《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 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 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论语·述而》)。即学习要 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 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 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 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 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 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论语·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 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 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二十六、《论来自》五则二、课文的思想内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说课稿第1篇】《论语》十二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
《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
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新课标》对7-9年级文言文学习的总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因此,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以下设想: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3.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4、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論語選一、論語的價值解析與現代意義論語是記述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忠實紀錄,大體包含了孔子一生的思想主張,構成了儒家學說體系的基本框架。
其中,教人在家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婦相敬;在外要對國家忠,對朋友信。
如此,由親及疏,由近及遠,從個人、家庭以至於社會、國家、天下,既講究修己之學,也重視安人之學。
從尋常日用生活之間,表達出對安頓人生的高深思維。
論語從東漢後期被正式尊為「經」後,便一直受到高度重視。
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把它列為文人士子必讀的「四書」之一,說明了它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雖時隔二千五百多年,社會生活型態有了鉅大的改變,然書中所蘊涵的生活智慧與人文關懷,至今仍有鮮活的生命,及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
二、孔子生平及思想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
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年七十三。
孔子先世為商後宋國貴族,父親叔梁紇,是一位大力士,做過陬邑的大夫。
母親顏徵在。
父親過世時,據說孔子年僅三歲。
母寡兒幼,其艱難可想而知。
因此孔子很早便挑起了生活的重擔,他後來自述:「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可見他少年時,為了謀生,不得不做許多雜役粗活。
然孔子發憤自學,且學無常師,如論語所記「子入太廟,每事問」之事,便可見他虛心好學的治學態度。
孔子在魯曾任相禮(司儀)、委吏(管理糧倉)、乘田(管理畜養)一類的小吏,魯定公時任中都宰(地方官)、司寇(掌刑罰),因不滿魯國執政者季桓子胡作非為,去而周遊衛、宋、陳、蔡、楚列國,卻不為時君所用。
六十八歲時,回到了闊別的魯國,結束了他長達十四年的周遊生活。
從事教育工作,可以說是貫穿於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
他首開私人講學的風氣,傳說有弟子三千人,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古文學家說他曾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雖未必完全可信,但他熟悉古代經典,可能做過某些整理的工作。
在他死後,由於弟子的傳播顯揚,形成了儒家學派,對後世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
孔子也因而被後代的學者尊奉為「至聖先師」。
孔子的學說「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是溫和的改良主義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他提出了一個以「仁」為核心的道德思想,並以「禮」作為行為的準則;其次,他認為「為政以德」,要以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基礎;第三,孔子特別重視教育,除以詩、書、禮、樂教育弟子外,更注重人品的培養。
這三方面構成一個統一的思想體系,概括而言,就是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論語是孔子死後,由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大概從春秋末期開始編纂,到戰國初年完成。
論語一書傳到西漢時,已出現三種不同的版本:一是魯論語二十篇,通行於魯國;二是齊論語二十二篇,通行於齊國,比魯論語多出問王、知道二篇,二十篇章句亦頗多於魯論語;三是古論語二十一篇,無問王、知道二篇,而分堯曰篇自「子張問」以下另成一篇,故有兩個子張篇,其篇次和魯論語、齊論語不同,文字不同的也有四百多字。
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講授論語,以魯論語為主,兼採用齊論語,號為「張侯論」。
後經鄭玄的二度綜合整理,注解講誦,遂衍成朱熹所注的今本論語二十篇,共五百章。
每篇取首章首句的二三字為篇名。
待人(選錄五章)(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1.曾子名參,字子輿,魯國人。
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六歲,在孔門弟子中年紀最輕。
事親至孝,宏揚儒學,貢獻至大,傳學於子思,後世尊為「宗聖」。
2.三省吾身多次省察、反省自己。
三,表示多次。
3.忠竭盡自己的心力。
4.信誠實信用。
5.傳指老師所傳授的課業。
(二)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里仁)6.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吳國人。
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五歲,擅長文學。
曾任魯國武城宰。
7.數有二義:一是迫切,一是煩瑣。
8.斯辱這樣就會招致侮辱。
斯,此。
辱,被侮辱。
9.疏被疏遠。
(三)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
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學而)10.弟子猶言「子弟」。
指為人子、為人弟的人,即後生晚輩,非指門人。
11.汎愛眾廣博地愛眾人。
汎,廣博;普遍。
眾,指眾人。
12.以用。
「以」下省略「之」字,指「餘力」。
13.文泛指一切用文字記載的知識、學問。
(四)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
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為政)14.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衛國人。
孔子弟子,比孔子小四十四歲。
擅長文學,又長於詩。
孔子死後,子夏講學於西河,為魏文侯的老師。
15.色難事親時,以和顏悅色為難。
16.食飯。
17.先生指父兄、長輩。
18.饌動詞。
食用。
19.曾是以為孝乎難道這就算是孝了嗎。
曾,副詞。
竟然;難道。
是,代詞。
此;這個。
(五)孟懿子問孝。
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20.孟懿子姓仲孫,名何忌,魯國大夫,「懿」是他的諡號。
他的父親孟僖子仲孫貜將死前,遺囑要他向孔子學禮。
21.無違不違背禮節。
22.樊遲名須,字子遲,齊國人。
孔子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六歲。
23.御駕車。
24.孟孫即孟懿子。
仲孫氏曾改為孟孫氏。
25.以禮遵循一定的禮制。
古代的禮節,依身分的不同,而有一定的等級與差別,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不相同。
以,依循。
為學(選錄五章)(一)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26.學學習以往的知識,取法前人的經驗。
27.罔「惘」的古字。
指迷惘困惑無所得。
28.殆危疑不定。
(二)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季氏)29.上上等的資質,為一般人所不可及。
30.次先天稟賦、資質次一等,須力學而知。
31.困而學之謂天資魯鈍,因而發憤苦學,努力求知。
32.民斯為下在生民的等第中,這是最下等的。
(三)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述而)33.蓋句首語氣副詞。
相當於「大概」,表示推測性的論斷語氣。
34.是指上句「不知而作之」的事。
35.多見而識之此句承接上文而省略了「擇其善者」,全句應為「多見,擇其善者而識之」。
識,記憶。
36.知之次這裡主張多聞多見,擇善而從,擇善而識,正是「學而知之」,是僅次於「生而知之」者。
(四)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子罕)37.為山積土成山。
「為」字作動詞用。
38.未成一ㄎㄨㄟˋ簣山沒有築成,只差一筐土而已。
ㄎㄨㄟˋ簣,盛土的竹器,如竹筐、竹籠。
39.吾止也自己停止。
有「自暴自棄」的意思。
40.平地填平窪地。
與前文「為山」相對。
平,動詞。
填平。
41.覆傾覆。
42.進,吾往也進步、前進,是自己往前努力的。
(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雍也)43.知之知道某學問、某真理、某藝術的意義。
44.好之比「知之」更進一層,就是愛好它們。
45.樂之比「好之」又進一層,就是樂在其中。
孔子認為做人的重點、為學的根本在於能實踐人倫關係,並強調學習的重要。
然而學習並不只限於書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習做人的道理。
本課即首選錄「待人」五章,次選錄「為學」五章。
「待人」部分包括君臣、父子、朋友、兄弟的人倫關係,以見各人倫關係中當有的對待方式;「為學」部分包括學習應有的方法、態度與步驟。
這些對我們人生的指導,有很大的助益。
「待人」部分:(一)章孔子教人以忠、信作為基本德目,曾子亦把忠、信作為每日自我反省的內容。
為人謀事應盡「忠」;與朋友交往應守「信」;對於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要時時溫習。
(二)章論盡「忠」的方法、原則。
子游認為一位忠心的部屬或朋友,對他的長官或朋友的過失,不是迫切或煩瑣地規諫,而是要等待適當的時機和地點,用委婉的言詞相規勸,這樣才可以收到功效,而免於被羞辱和疏遠。
(三)章孔子講求做人的道理,以孝悌為本,進而言行能謹慎信實,愛護眾人,親近仁者,最後才以餘力學文。
可以看出其以德行為本,知識為次的旨趣。
(四)章孔子說明為孝必以和顏悅色事親,只是服勞奉養,並不足以成孝道。
在此孔子提出「色難」,告訴為人子女者,要注意服事父母時的臉色與態度,不可疏忽;否則就有損孝道了。
(五)章孔子針對魯國權臣的違禮,而說明循禮以盡孝的道理。
一位孝順的子女,是懂得禮數的,這不僅包括生前的奉養,也包括死後的安葬與祭祀。
綜合以上可知,仁人君子待人必當遵守忠、信、孝、悌的倫理道德規範,孔子即以此為主,建立了一套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行為準則的完整倫理道德規範體系。
「為學」部分:(一)章孔子認為學習與思考必須並重,不能偏廢,這樣才能使所學完全理解,使思考得以印證,而成為有系統的知識。
(二)章孔子分析人類先天稟賦各有不同,然只要有恆心,努力學習,雖天資較差,也有成功的一天。
(三)章孔子勉勵芸芸眾生,不要無知而妄作,要在多聞、多見上「學而知之」,成為僅次於「生而知之」的人。
因為「生而知之」的人,千百年也難得一見,不可強求,所以人們可自我勉勵成為「學而知之」者,即使天資較差,只要肯努力,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四)章孔子藉積土成山、填平窪地的比喻,說明為學貴在持之以恆、自強不息、堅持不懈,其成敗的關鍵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五)章孔子教人為學、修養的次序,應當由淺入深,由「知」而漸進於「好」與「樂」的境界。
愈能以為學為樂,便愈能深入研究,愈能明白而有所發揮,也就愈加快樂,形成良性的循環。
綜合以上可知,「為學」在方法上應學思並重,在態度上應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在步驟上應由淺入深,以學為樂。
論語之文不出於一手,然皆簡潔曉暢,明白周至,千載之下,孔子的人格氣象,宛然紙上,其所言之理至今仍有無窮的啟示。
一、做子女的對待父母,不能僅滿足於為之效勞、供養其吃喝而已,你認為還要有怎樣的態度?二、你認為為學應具備哪些良好的學習態度與方法?基礎測驗(全為單一選擇題)()1.下列各組「」內字的讀音,何者兩兩相同?(A)有酒食,先生「饌」/「撰」寫文稿(B)思而不學則「殆」/心曠神「怡」(C)「諡」號/滿「溢」(D)未成一「簣」/「櫃」檯()2.下列各選項,音義完全正確的是:(A)思而不學則「殆」:音ㄉㄞˋ,怠惰(B)事君「數」,斯辱矣:音ㄕㄨˋ,方法(C)三「省」吾身:音ㄒㄧㄥˇ,反省(D)多見而「識」之:音ㄕˋ,認識()3.下列「」內成語的使用,何者錯誤?(A)為人當時時「三省吾身」,才是自勵勵人最好的處事原則(B)在學習過程中能多聞多見,而且「擇善而從」,堅持不懈,自然會有成長(C)在取法前人的經驗時,要透過「學思並重」的省思,才不會有囫圇吞棗的弊端(D)與其感嘆生涯路難行,不如及早努力,「不知而作」,累積多元實力,以為將來競爭的本錢()4.下列敘述,何者不符合孔子對「待人」的教導?(A)入孝出悌(B)言行謹信(C)博愛世人(D)優先學文()5.下列何者非孔子所提倡的「孝道」?(A)依適當的禮節來奉養(B)一定讓父母吃最好的、用最好的(C)無論如何都要和顏悅色地對待父母(D)父母死後的喪葬祭祀儀式不可逾越自己的身分()6.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