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发展教育心得体会(3篇)
![学生发展教育心得体会(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e23de56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26.png)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学生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实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他们全面发展。
以下是我在学生发展教育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学生发展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智力发展、审美情趣等方面,为他们提供全面、个性化的教育。
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等,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2.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鼓励他们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培养学生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学生成长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1. 课堂改革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改革是学生发展教育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学生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自己、展示自己。
如开展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
3. 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学生发展教育的重要保障。
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背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以生为本 教育观
![以生为本 教育观](https://img.taocdn.com/s3/m/4269642e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f0.png)
以生为本教育观
“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指教育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和全面发展。
这种教育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具体来说,“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2. 学生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潜力。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 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教育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品质。
在实践中,“以生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者关注学生的需求和
发展,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创设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和成果,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超越自我。
总之,“以生为本”的教育观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这种教育观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综述
![以学生发展为本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256f1c55270722192ef729.png)
具备 的探 求态 度 、 批判 与创 新能 力 。 以及 开放 而多
维性 的知 识 的集合 , 包括 以创 新 精神 进行 探 究 、 求 真 、 实 的科 学精 神 。 求 能用批 判 眼光 进行 学 习 与理
解 的具 有 创 造性 思 维 和创 造 性 行 为 特 征 的能 力 ,
的培 养 。拓展 型课 程分 为 知识 、 能体 艺 、 合学 技 综 习与 实践等 领域 , 在 基 础型课 程 的基 础上 。 它 体现
最 大 限度地拓 展 了学生 的 学 习空 间 ,强 调学 生通 过实践 增强探 究和 创新 意识 ,发展 了 学生综 合运 用 知识 的能 力 ,增强 了学 校 与 社 会 的密 切联 系 , 培 养 了学生 的社会 责任 感 。
一
、
一
流 的教 育需 要先进 教育 理念 的 支撑 。上海
本, 以创新 精神 、 实践能 力培养 为 重点 , 构建 新 的
学力 观 。
在课程 改 革的 培养 目标 上 ,一 期课 改 确立 了
以提 高学 生素质 为核 心 , 以社会 需 要 、 学科 体 系 、
学生 发展 为基 点的 “ 角形 ” 三 课程理 论 , 而结束 从 了课 程在 “ 学生 中心 ”或 “ 会 中心 ”与 “ 社 学科 中
维普资讯
新 课程改革 Βιβλιοθήκη 栏目贵编:求 异 蛾
展
一
~
全 面 推 进 素 质 教 育
上 海 市 中小 学 第 二 期课 程教 材 改革 综述
蔡 忠 平
早 在 18 9 8年 , 海为 实施跨 世 纪 的素质 教育 上 工 程 ,受 原 国家教 委的委 托 ,承担 了适应 经 济 比 较 发达 地 区的 中小 学教材 改 革 的研究 与 实验 。十 多 年来 ,上 海在 课程 体系改 革方 面取 得 了颇 丰的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010年美国国家教师奖获得者韦斯林带来的启示
![教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2010年美国国家教师奖获得者韦斯林带来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b4be82acf524ccbff12184b4.png)
年 3 岁的英语语言 文学艺术女教 师 5 萨拉 ・ 布朗 ・ 韦斯 林 ( aa rw S rhB o n We si 从全 国 5 s l g) n 7名竞争者 中脱 颖而出 . 荣获一年一度 的美 国教 师最
高殊 荣 —— 2010年 国 家 教 师 奖
( t n l e c e f h e ro Nai a T a h r eY a o ot
对教学和所教学科 的无限激情 、 对学生创造性的关注和做好实 习教师 导师工作的巨大热情 , 衣阿华卅l 使 约 翰 斯 顿 社 区 学 区 (JO hnst o n C mmu i c o l sr t o nt S h o Di i )约翰斯 y tc 顿高 中 ( o n tnHg c o 1 现 J h so ihS h o )
发现的但他们 自己却并没有发现 的所 任教 1 年 的= 1 有 的那些潜能 。 州 立 大 学 的 英 ( 98 ) 1 9 年 和英语 注 定 成 为 教 师 ( 0 3年 ) 20 。在到 韦斯林 说 , 她注定要成为一名教 前 , 她在衣阿 华州}
Ce a I F S 师。 读研究生期 间, 她参加 了由衣阿 ( d r aI CO
58
0N2 1 《 9 0 0 上海教育》 刊 半月
当我 看课 堂时 ,我看到 了每 她说 :“ D sr t 柳 杉瀑 布高 中 ( e a 被 赋 予新 的 内涵—— 丰 富多样 的 内 iti ) C C d r 真实世界的体验和基于探 究的经 个独特 的 、渴 望被 了解 和理解 的 F l g c o 1 aI Hih S h o )工作 了一年 。 容 、 s 共同编织成了一个促进有效 学习 学 习 者 …… 当我 倾 听他 们 的 时候 , 2 0 年 ,她通过 了严格 的考查 获得 验 , 05 他 们 传 达 出来 的 信 息 是 十 分 清 晰 专 业 教 学 标 准 全 国 委 员会 (t 的生动 的大 网络 。此外 , 韦斯林 的 e h 在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浅析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a159e1cc6137ee06eff91865.png)
伯 令纳在 《 教育 心理学》 一书 中指 出 : 对 “ 于教师来说,表扬是最容易和最 自然 、 最
有 效的形成动机 方法。” 学生在班 主任的 表 扬和赏 识中 , 会放 大 自已的优 点, 增强
自尊心 和 自信 心 ,努 力使 自己 变 得 优 秀 ,
评, 往往事与愿违 , 而委婉的批评或不动声
现了。这位老师没有不分青红皂 白地斥责,
她 透过 孩子 那坦 白无 邪 的 目光 , 到 了孩 子 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是把满足学生 成长的各种需求,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 为培养学生的根本 出发点。班主任在 日常 管理工作 中,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 点和 成 长规律 出发 , 尊重、 关爱、 赏识 、 理解、 信 任学生, 激活每个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 上进心和创新精神 , 促进学生全面 发展 。
说 : 人 性 中 最 本 质 的 愿 望 就 是 得 到 表 “
扬。” 学生在形成 良好品质的过程 中, 特别 需要老师 的鼓励和表扬。 鼓励和表扬 比批 评和处分的力量大 。 教育心理学家盖杰和
期 ,但是每一个技校生都是 向往进 步的。 那些被称为“ 罐破 摔” 破 的调皮生 , 大多是 由于 长期失 去父母 、老师 的信任 而造成 的 ,其 实他们 并非心 甘情愿地 走 到这一
一
他们带来许多成长的烦恼和 困惑 。 主任 班 应该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青春 期教育 。 技校 生处于情感发展 的敏感 期, 这个 时期 的他们情感 比较脆弱 , 容易产生心理 问题 和心理疾病 , 班主任应该关注学生情绪 的
席 位 变 化 , 时给 予 关 心 和 疏 导 。 及
的纯真 , 于是询问原因。孩子望着老师诚实 地说“ 我祖母病的很厉害, 我想摘一朵放在 她的床头安慰她……’ ’ 说着眼里汪着泪水 。 这时候, 班主任没有责备她 , 并且很受感动 地说:季娜 , “ 再摘三朵吧, 两朵送给你的父 母, 谢谢他们培养 了一个善 良的人 , 一朵送 给你 , 为了你有这样一颗善 良的心 !” 五、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就要信任学生 信任学 生是班 主任必 须具备 的 品德 之一 , 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 的基础 。班 主 任信任学 生, 以增强学生的 自信心 。有 可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背景下的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
![“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新理念背景下的高师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改革初探](https://img.taocdn.com/s3/m/20aaa9cebb4cf7ec4afed0a1.png)
必修课 ,以及 环境科学 专业 的限选 课 ,通过 几年 的教
学 实践 ,笔者 发现课 程的教学 与地方对遥感 科技工作 的需 求 、学生就 业 岗位 群和遥感 应用型人才 的要求不 能很好地适应 ,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 1 教材 内容过深 ,部分 内容 陈旧 ,滞后于遥感技 . 术快速发展 的现状 。我校各专 业普遍适 用的 《 遥感 导 论 》,是教育部面 向 2 1世纪课 程教材 ,内容 丰富 ,涉 及技术原 理较深 ,对于初次 接触遥 感的本科生而言 , 内容上显得过深 。此外 ,该教材 2 0 年 出版 后 ,并未 01 修订再 版 ,而近年 蓬勃兴起 并得到 广泛应用 的一些 遥 感探 测技 术 、方法 和装备 ,书 中 自然无法涉及 ,如高
G 应用教学及科研工作。 l ¥
48
维普资讯
二 、高师 遥感 实践 教 学现状 分析
遥 感是西北师 范大 学地理信 息系统本科专业 的核 心课 ,地理科学( 师范类) 、资源 环境 与城 乡规划专业 的
4 与其 它 学科 的衔接 不 紧密 ,学 生学 习兴趣 不 . 高 。遥 感涉及多 学科知识 ,学生学 习前 必须具备这 些 相 关知 识 。遥 感 是各 专 业开 设 最早 的专 业 基 础课 之
关键 词 :遥 感 ;实 践 教 学 ;地 理 教学 ;以学 生发 展 为 本 ;高 师 院 校
一
、
引言
现代 化建设 的需 要 、针对现 实教育 的不足而 提出的具 有 时代 意 义 的战 略决 定 。遥 感是 高 等教 育 中地理 科 学 、资源环境与城 乡规划 、环境科学 、地理 信息系统 等多学科专业 的一门技术 性和实践性都很强 的课 程 ,
地适应 学生个 性的发展和 自身需要 ,并 使之得 以充分 地发 展和展现 。与此相适应 的是要建 立的 以学 生为 中心 的教学模式 。过去那种 以单 向灌输 为主要特 征的 传统教 学模式 ,是同 片面强调 知识 传承 的教育 目标相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https://img.taocdn.com/s3/m/2f9606b4a45177232e60a29f.png)
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明确指出:“教育影响人的价值取向与爱的方式的生成。
”这句话与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相吻合,它们都把教育的本质定位在了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上。
这一观念对传统以认知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也是对我们教师的挑战。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这里谈一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求我们教师站在关注人的高度,以面向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为旨趣,以人的生命发展为归依开展语文教学。
语文即生活,语文课程的内容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从而提升生活的质量。
因此,语文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认知过程,而是生命意义的发生、创造与凝聚的过程,是学生对于生命内涵的体验过程。
由此可见,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讨论和探究:现实生活和作家笔下的生活有什么区别?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作家为什么要这样反映生活?这样的生活有什么意义?为什么要这样反映?只有贴近生活、还原生活、体味生活,学生的思考、感悟、交流才不会如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才能发现文本中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才会神与物游,沉浸其中,才会口诵心随,如啜蜂蜜,如品香茗,得一个豁然开朗的境界,求一个茅塞顿开的灵性,获一个没有预约的精彩。
如此一来,获得的感悟和美感就深刻得多了。
在笔者看来,把教育的本质定位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意味着教育的过程既是知识的传播过程,又是学生心理、智力成熟的过程,它的基本功能除了知识积累以外,更应具有启蒙唤醒功能、性感熏陶功能、智慧生成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
要想实现这些功能,我们教师就要把教学关注点从过去仅仅对“教”的艺术、技能的评价转向课堂的主体一一学生的评价上来,关注学生“学”的方式,“学”的兴味,“学” 的能动度以及“学”的效果;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从过去的“严谨”“科学”“流畅”转向“合作与探究” “预设与生成” 的辩证统一的高度上来。
如果仍然将眼光死死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成绩上就很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对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经验漠视不管,忽视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的主体地位与个体体验。
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改革,推进高中素质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改革,推进高中素质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1e774472e3f5727a5e962d9.png)
是 在 知 识 方 面 , 高 考 以考 查 学 生 的 学 习潜 能 和 综 新
系 ” 即单 个知 识 点 学科 知 Nhomakorabea识结 构 的 关 系 : 般 性 内 : 一
高 中 学 科 教 学 工 作 以 培 养 学 生 的 学 科 和 跨 学 科 的应 合 应 用 能 力 l 重 点 因 此 教 学 要 正 确 处 理 “四 个 关 为
科 课程 的 知 识 面 拓 宽 了 但 很 多 知 识 学 习 要 求 降低 了 , 现 了宽 基 础 重 应 用 的特 点 。这 要 求 课 堂 教 学 必 体
颁 改革 。 教师的讲 学为 导学 , 变 否则 高 中的 课 时 计 划
难 以适 应 。 新课 程 方案 , 将 综 台 社 会 实 践 活 动 ”, 列
一
切都 围绕 着 高 考 呢 ? 还 是 既 关 注 高 考 , 关 注 学 生 在 的 更 丈 1 题 是 教 学 质 量 下 滑 。要 使 用好 会 考 信 息 , 又 Ⅱ ] 主动 适 应 高 考 的 实 践 者 , 作 追 逐 高 考 的 被 动 者 。 因 不
持 续 发 展 昵 ? 认 为 要 关 注 前 者 要 注 重 后 者 要 做 分 析 高 中 的教 学情 况 现 问题 , 我 更 发 改进 工作 抓 考 研 , 教 改 要 领 悟 《 试 说 明 》的 内 涵 , 促 考 促
等 ,这 要 求 高 中教 育 工 作 者 在 实 践 中 必 须 做 出倒 答 。 考 柱 职 能 上 币 同 但 在 考 试 的 立 意 上 是 相 同 的 , 以 即 我 认 为 , 程 、 考 、 考 改 革 都 是 围 绕 着 有 利 于推 进 考 查 能 力体 现 素 质 立 意 。 为提 高 学 生 的 综 台 能 力 , 课 高 会 把
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
![发展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5f24a6f3fab069dc50220151.png)
’。ly 。。— 。 ‘nJ‘ 。ui’。a ’。。u 。 n。弟l朋— r。。。u 。。年 ’。 e。 。g n 。z a 。l ’i 。 u。。 。 i 。 。
发展高等教育 , 必须 坚持 以学生为本
徐莉春 黄水平 徐继承 王艳 ( 徐州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徐 州 2 1 0 ) 2 2 0
【 中途分类 号IG 4 6
【 文献标识码lA
【 文章编号 11 — o ( 0 ) 1 4 —0 7 8 92 9 1—0 1 63 2 0 2
大学 办学 的主体是教师 , 先进教育思想的 获取知识、选择专业 、 选择教 师和安全保障等 贯彻和实践离不开教师的参与。 优秀教师是教 我国党和政府一贯重视教育工作 , 党的十 权利 ; 次, 以学生 为本”提出了学校改革的 育改革的 倡导者和 实践者 , 负着教育改革的 再 “ 担 五大报告就指 出要 “ 切实把 教 育摆 在优 先发 目的在于不断完善 自身的培 养模式和教 育教学 重要角色 。在现 代教 育中 , 他们既是 知识的传 展的战略 地位 ” 党 的十 六大报 告强调 , ; 教育 方法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 求。陈至立 国务委 员 授者又是学生 自主学 习的引导者 、 学生能力的 “ 在现代化 建设 中具 有先导性 全局性作 用 , 必 在教育部直 属高校工作咨询委 员 会第十八次全 培养者 、学生 创新意识的激发者 , 教师的思维 须摆 在优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 0 ; 0 7年党的十 体会议上上指 出 2 0 年全 国普通 高校在校生 方式 、行为方式 、人格 力量无时无刻在影响着 07 七大报 告强调 ,优先发展教 育, 。 建设人力资源 达 1 0 8 0万, 规模居世界第一 , 我国已成为高等 学生 。所以要达 到培养高质量人才的 目的 , 就 强 国” 教 育 可以 为全 面建 设 小康 社 会 、实 教 育大国” 。高等教 育走过 了一个 由英 才教 必须造就一支结构合理 、热爱教学、锐意改革 , j 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 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 ∈ 育到大 众教 育, 进而 向普 及教 育发展的过程 。 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师在教学 育人 中处于举 教 资源保 证 , 育的蓖 要 作用不 言而 喻 。另外 这也 对大学 教育本 身提 出了新的 问题 、新的 足轻重的位置 , 教 要完成这一使命, 教师必须从传 从 谋篇 布局 卜 , 的十 五大 、十 六大把 教 要求 , 看 党 说教者” 的位 置上退下来 , 自己成 为 使 只有树立 ” 以学生为本 ” 的教育理念 , 切 统的 “ 育放 在科 教事 业中谈 , 而十七大把 教育置于以 实尊重学生、 理解学生 、 引导学生 、 பைடு நூலகம்心学生 、 引导者 , 自己的学识 、能 力、人格魅 力等去 以 改善 民生为重点 的社会建设六项任务之首 , 表 服务学生 , 才能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在素质 、 感染学生 , “ 以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的教 明教 育问题事 关民生 , 事关和谐 社会建设 , 其地 知识 、智慧 、技能 四个方 面得到全面提高 , 提 育效果去影响学生 ; 把教育管理过程 中客观 上 位更为重 要, 其意义更为深远 。 高大学教育 质量 。 不平等的师生关 系, 逐步转变为主现 上平等民 高等教 育担负着培养高质量人才、 创造高 主 、相互对话 、相互 包容的互动关系 , 使学 生 水平科研 成果、提 供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 , 在 2 在高等教育中如 何实现 “ 以学 生为本 ” 成为真正的主体 ; 充分发挥学生 的积极性 、主 建设 人力资源 强 国过 程中具 有重要 的战略地 在 高 校 工 作 中 真 正 实 现 “ 学 生 为 动性和 仓 造性 , 以 H 使学生敢讲 真话 , 敢讲实话 , 能 位。 但连续 几年的扩招 已经使不少高等学校呈 本” 就要体 现为教学育人 , , 管理育人 , 务育 以平等的态度与老师交流思想 、交流感情 、交 服 现 出办学条 件和 资源全 面紧张 的矛盾 , 部分高 人。 教学 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 良 流意见。 等学校的教 育质量不能令 人满意甚至出现 了下 好的素质教 育、专业教育、智慧培养 、技能培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 , 给学生正 确的思 降趋势 。 目前在规 模持续 扩大的同时 , 质量作 养的平 台和构架 ; 管理育人就是通过管理 , 给学 想导向。学校的校务机关、各个院系的行政管 为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 已经摆 到我们面前。 生 正确的思 想导 向 ; 服务 育人就是 通过热情 、 理 、学生管理、党团 员管理各 个方面 , 要树立 面对这一现实 , 十七大报告特别指 出要 “ 提高 周到、细致的优质服务 , 为学生提供 良好 的成 起为学生服务的理念 , 尤其要营造一种管理 的 让学生 置身其 中, 感觉到 自己的尊严。一 高等教育质量”这是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 长环境 , , 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 中, 潜移默化 , 健 氛围, 般来讲 , 高校管理育人的渠道有四种 : 第一是在 教育 向火众化教育跨越式 发展 的客观 反映 , 表 康 成长。 明 了党对这一问题 的清醒 认识和高度重视 。 这 教学育人主要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 良 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 , 通过专职思想政治 _ = 【 论述高屋建瓴 , 思想深刻 , 内涵丰富 , 中国 对 好 的平台。 良好的硬件设备和办 学条件 , 是搞 作人 员对 学生进 行专 门的正面 的政治思 想教 要加强辅导 员、班 主任队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进行 了全新的部署 , 好教 育教学的物 质基础和前提条件 。 为了改善 育。在这项工作 中, 指明 了发展方向 , 出了明确要求 。充分体现 办学条件 , 提 优化育人环境 , 学校应该积极筹措教 伍 建设 , 这是加 强和改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 了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 育经费 , 购置教学仪器设备 , 优化教学环境 , 进 重要组 织保证和长效机制 , 对于全面贯彻党 的
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1d7f1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36.png)
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
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教育方式。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被视为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和辅助,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支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
教师还应该积极地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展,并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
以学生发展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育是一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教育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命教育:一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
![生命教育:一种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的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0b5519da33d4b14e852468e3.png)
0l d ao Io tn e l ha u tnn v l rd n E c i n ao H a
理 论 前 沿
生命教育 : 一种 基于 “ 以学生发展 为本 ’ ’教育 理 念 的解 读 ①
李 存 生 ( 宝鸡 文理学 院教 育科学 与技 术系 陕西 宝鸡 7 0 ) 2 1 1 6 摘 要 : 础课 程改 革提 出 了“ 基 以学生 发展 为本 ” 的教 育理 念 。 作 为教 育 的 出发点 , 人 是教 育的 本质 所在 , 而生 命作 为教 育的 出发 点 ,
中图分 类号 : 4 G 2 6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 3 9 9 ( 0 1 0 ( ) 0 9 -O 1 7 - 7 52 1 )4a一 0 8 2
基 础 课 程 改 革 提 出 了 “ 学 生 发 展 为 以
命 教 育 的 基 本 认 识 和 对 生 命 教 育 规 律 的 正 3 生命教育理念解读 现 代 人 的 思 维 方 式 、 代 文 化 使 人 与 现
本 ” 教 育 理 念 。 以 学 生 发 展 为 本 ” 理 确把 握 基 础 上 所 形 成 的 对 生 命 教 育 的 未 来 3 1 尊重 生命 的 理念 的 “ 的 .
念 , 要 求 教 育 将 更 多 的 目光 转 向 学 生 的 发 展 的 一 种 观 念 形 态 的 知 识 和 认 识 , 示 就 表 生 命 质量 。 作 为 教 育 的 出发 点 , 教 育的 了 生 命 教 育 发 展 的 一 种 “ 然 ” 态 。 命 人 之 间 的 关 系 日益 异 化 , 与 人 之 间 更 多 人 是 应 状 生 人
与教 育共存 。 生命教 育理念 是 关 于生命 教 育未 来 发展 的理 想 的观念 , 未 来生 命教 育 发展 的一 种理 想 的 , 恒 的 、 是 永 精神 性 的和 终板 的 范型 。 命 教 育理 念 包括 :尊重 生命 的理 念 、 善 生命 的理 念 、 验 生命 的 理念 . 患 生命 的理 念 。 生 完 体 忧 关键 词 : 生命教 育 以学生发展 为本
探寻教育之本:怎么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
![探寻教育之本:怎么理解“以学生发展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b74ad5f5f705cc17552709a0.png)
生从考试 的优秀提 升为学 习的优秀 ,
从 学 习 的优 秀 提 升 为成 长 的优 秀 , 为未 来 的发展 打 下基 础 ,这 是 校长 要考虑 的问题 。其次 , 发展 是卓越 的 如何促 “ 发展 ” ? 发展 。学 校所 要追 求 的是激 发 学生 对学生 “ 发展 ” 的解读是办 学的 潜能 , 找到 学生 的最近发展 区域 , 使 重 要基 础之 一 ,如何 真正 促进 学生
12
0 A20 《 7/06 } 海敦育 月刊 》}
维普资讯
一 葩 王定新 江苏省常州 高万祥 苏州大学附 成 大 锦平 江苏省海门 林卫民 杭州外国 语 潘国权 浙江省诸暨
他认 为 ,学生 发展 的 关键 有三 个要 王 占宝 的观点 是 ,校长 对教 育 的认 素 :即内涵发展 ,个性发展 , 持续发 识 要 回到教 育的原理 、教 育的系统 、 展 。 一个学生都是活生 生的人 , 每 都 教 育 的规律 上来 。把感 性 的诉 求转
学校 留给 学生 的 生命 底色 。教 育就
相聚上海 ,与近百位校长代表 、专家学者一起在 “ 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主题下 ,围绕 “ 课程 建设 ”“ 教师发展 ”“ 学生成长 ”和 “ 学校管理 ”等话 题展开深入探讨 。四个单元的讨论也许 谈 得 还 不 够 透 彻 ,但 它 至 少 传 递 出这 样 的 信 息 :教 育 需要 回 归 , 需要 走 向 朴 素 与纯 粹 。
求和 谐发 展 。和谐 发展 与全 面发 展 在理 解上 是有 区别 的 ,全面 发展 要 求学 生 在 各 个 方面 都 要 均 衡发 展 , 和谐发 展是 在 强调全 面发 展 的基 础
么?这 四个 问题 显得至 关重要 。
另一种观点强调 , 要拓 宽教 育的 内涵。高万祥认为 ,讨论学生素 质的 发展 ,其实就是讨论社会 的、民族 的 发展 。 几年基 础教育有一种不 良倾 近 向 ,即不 是真正在培养人 ,而是在搞
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谈谈实施师爱教育的启示
![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谈谈实施师爱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24097c70508763230121204.png)
西物归原主 。 我这样如此费尽心机是在呵护着什么呢?
就 是 孩 子 的 自尊 , 就 是 为 了 让 每 一 个 孩 子 都 能 抬 起 头
来健康快乐地成长 。
总 之 , 作 为 现 代 的 教 师 , 要 真 正 地 付 出 亲 情 付 , 出
因 此 , 在 新 的 教 育 教 学 改 革 的 背 景 下 教 , 师 要 发 挥
自身 的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根 据 教 育 教 学 的 实 际 需 要 选
择 、 更 新 、 拓 展 教 学 内 容 发 , 挥 自 己 的 教 学 才 能 和 教 学
智 慧 , 使 自己 的 教 学 更 加 丰 富 、 适 当 、 有 新 意 。 诚 然 这 ,
你是个聪明 的孩子 ,只要你肯改错 ,专心学 习 ,我相信
你将来 一 定能有所作为 。 这个学生 被我 的真情 感动 了 ,
以后他再 也不偷东 西 了 。
苏
霍
姆林
斯基
曾经
说过
“
:
不
能使学
生
积
极参
与
是
教 师 最 大 的 过 失 。 ” 作 为 教 师 就 , 应 该 给 自己 的 学 生 更
多 一 些 师 爱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教 师 不 要 怕 出 现 问题 重 ,
趣浓厚 、求知欲盛 的倾 向。 而这正 是学生社会情感的发
展。
记 得 我 曾经 教过 一 个五 年级 的班级 , 有一 次我带
他 们 去 春 游 到 。 了 目 的 地 , 同 学 们 正 玩 得 高 兴 , 我 发 现
有一 个 同学拿 了别 人 的东西 。 我并 没有 当场揭穿他 的
行为 , 而是巧妙地通过策划 一 个游戏使这个 同学把东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1a435292b307e87100f6963f.png)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以生为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现在,一些学生厌学、逃学,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从学生的需求、爱好出发,而是从家长和他人的需求出发。
这种违背学生本意的教学活动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这不仅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课堂。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呢?一、想学生所之想做老师的肯定都听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心里烦”。
听到这句话,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好好学习,你烦什么烦?其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正是因为“吃饱了,喝足了”,才会有更高级的需求。
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二、急学生之所急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人自身的更为全面的发展和生活更加美好而进行的,但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已经使教育活动越来越背离教育的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异化现象。
“其实一个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几种能力就行。
一是自然能力(是指人健康活着的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知识能力;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教育——人民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教育——人民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31bfcff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4e92478.png)
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教育——人民教师第一学期教学工作
总结
2023年,在人民教师的努力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推进。
教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创新思维,在课堂内外为学生们打造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更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努力培养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新一代人才。
教学容易陷入套路,而这一年,人民教师尤其注重创新办法,努力解决学生学习中的认知和情感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
教育者以学生的心理和成长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教师们通过丰富多彩的互动课堂、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以及针对课外实践的竞赛等方式,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不仅如此,人民教师们也重视课程改革,努力促进课程的个性化和适应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教师们充分利用各种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应用、网络课程的推广等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形式,增强课程实效,充分体现现代化和信息化的教学理念。
特别地,人民教师们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加强了家长教育,全面实施“双语教育”,建立了师德师风培育计划,提高了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增强了教育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让教育真正成为让每个学生都受益终身的事业。
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人民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任重道远的责任和担当,他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出更多的智慧和汗水。
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小学教育工作总结: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工作总结: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7d61d15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2.png)
中小学教育工作总结: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
中小学教育工作总结: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
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我们一直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成功地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一、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有着不同天赋和兴趣的个体,我们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和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并加强对其培养和引导。
每位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潜力挖掘。
加强学生自我评估与参与教育管理,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
二、培养全面素质,追求人格的健全发展。
我们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品德、文化、体育、科技、艺术和社会实践等各方面的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文质兼备”。
同时,注重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和特长,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开展,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完善。
三、采用多种学习方式,探索有效教学途径。
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向交流过程。
我们通过多元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与学的交流与互动;同时重视探索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信息技术和现代化教学工具运用到教学中,推动课堂教学的创新和升级,让学生在快速变化的信息时代,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四、改变教育方式,提高教育质量。
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我们办学宗旨的核心,我们将严格贯彻质量规划和质量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配备、课程体系实施、教学管理模式等多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确保教育质量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五、积极探索育人途径,提高教育效益。
我们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学科竞赛等,从不同方面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加强师生双向沟通和协作,建立良好的教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互动机制,从而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全面发展是本校教育工作的核心理念,是每个教师学生员工的共同追求和奋斗目标。
我们将一直不懈地努力,为学校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https://img.taocdn.com/s3/m/c4b3130a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6.png)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
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
以学生发展为本,数学课程要求:一、明确培养目标; 二、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
学内容; 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四、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能用数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合理应用数学知识,能增强学生的发展思维方式和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其次,要根据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分级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年龄、认知水平、心理素质,根据其特点和需求,以强调技能培养为主,以重点和难点环节为重点,坚持自主学习、群练结合。
第三,实施“以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为重点”。
要求学生学习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建立思想方式的抽象的数学模型,构建界定了问题和答案的抽象的逻辑框架模型,并培养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来解答和解释数学问题,以增强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最后,培养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认识曲线,掌握积分法、微积分和概率统计等数学方法,强化数学实践能力,学会搜集、分析、综合整理等,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求。
总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使数学成为学生尊重、欣赏和热爱的学科。
以学生发展为本地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支持。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研究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2aca1cac5da50e2534d7fca.png)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研究学生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对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性的阐述,探讨了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的实践途径。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本,按照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从而达到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实现让学生自然成长的效果。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将学生培养为岗位需要的人。
通过符合社会发展的人才的培养能够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深化和改革。
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教育改革理念是通过实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形成的对教育教学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教学实践,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以学生为主体,而且也要为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如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享受教育的参与性和选择性。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既要求学生学会如何做事,从而也要学会做人,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发展。
信息化社会需要个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才,生活成长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教育者及其他们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局限,所以根据社会环境以及学生的个性,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改革理念势在必行。
2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的重要性2.1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重要保证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奠定生活、学习和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一定程度上,全面性教育是专业性教育的必备条件。
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能够促进学生的思想、智力、能力以及习惯的养成,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贯彻党的思想的战略方针。
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文
![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61e5fad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b.png)
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作文篇一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哎呀,说起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个事儿,我觉得吧,那可真是太重要啦!你想想,以前那种死读书、读死书的模式,能培养出啥样的人才?也许能让咱在考试里拿个高分,可到了社会上,光会做题能行吗?我觉得不行!现代教育就不一样啦,它讲究的是全面发展。
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喜欢画画,学校就有美术社团让我参加,这多好呀!可能有人会说,画画有啥用,又不能当饭吃。
嘿,您还别这么说,画画能培养咱的审美,能让咱静下心来感受美好,这怎么就没用啦?再说说体育,我这小身板儿,以前跑几步就喘得不行。
现在呢,学校重视体育,各种体育课、运动会,我这不也慢慢强壮起来了嘛。
说不定以后我还能参加个比赛,拿个奖啥的呢!学习知识当然重要,可只会学习知识,那不成书呆子啦?现代教育让我们学会与人交往,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
也许有人觉得这些东西以后工作了自然就会了,可我觉得不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能力,那才扎实呢!不过,话说回来,要实现全面发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
学校的资源够不够?老师的精力有没有那么多?这都是问题呀!但不管怎么说,有这个目标总是好的,咱们一起努力呗,说不定未来的我们,都是全能型的人才呢!您说是不是?篇二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咱今天就来唠唠“现代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这档子事儿。
说真的,这目标听起来老高大上了,可到底咋实现呢?我有时候就挺迷糊的。
你看啊,每天那么多课,作业一堆一堆的,这能叫全面发展?我觉得可能不太够。
全面发展,是不是得让我们多去大自然里走走,感受感受风,看看花,听听鸟叫?可现在,我们天天闷在教室里,眼睛都快瞅瞎了。
也许有人会反驳我,说在教室里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呀。
是,知识重要,可生活的体验就不重要啦?再说说兴趣爱好这一块,我喜欢音乐,做梦都想弹一手好吉他。
可学校的音乐课,也就教教唱歌,根本没时间让我好好琢磨吉他。
这能叫培养全面发展吗?我看悬!可能学校也有难处,毕竟学生那么多,老师忙不过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浅析一节数学课怎样才算好省市城厢小学小夏《标准》明确提出总体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根据《标准》的总体目标,怎样来评价一节数学课是否为好课?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观念新、基础实、思维活是一节好课;也有人认为:目标明确、层次清楚、方法妥当、效果良好是一节好课;还有人认为:能关注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受益一生的课是一节好课。
其实这些都是从不同侧面概括了好课应具备的一些特征。
我们知道,不管教师如何精心组织教学,如何巧妙设计教学过程,如何有效地指导、启发学生学习等,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服务,务求可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因而评价一节数学课的好坏,我认为可以从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角度去评价。
下面谈谈我的粗浅体会。
一、课堂上是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育过程中,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主体是唯一的因,尽管教师起着主导作用,但属于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因起作用。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均不可能产生什么效果,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因而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看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可从三方面去评价:1.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是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课堂上看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可从这几点观察:教师是否有创设各种情境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是否能提出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疑惑;教师是否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容变得通俗形象;教师是否有利用思辨问题或实验结论作引导,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启发学生的思考。
2.学生是否感受、体验、经历了数学思考的学习过程。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
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3.学生是否在学习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在现行的课堂教学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很多是流于形式、走过场,在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画面:教师一说小组讨论,全班学生就以小组形式热热闹闹、七嘴八舌地交流着,气氛可真活跃,但没有真正达到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目的。
评价学生在这环节中得益如何,可观察这三点:学生能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学生在合作中能否倾听接纳别人的意见;学生在合作时能否及时地修整自己的意见。
二、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这是《标准》强调的基本理念之一。
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同样要体现享受教育的平等,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就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人人学有所获,但学生的个体差异客观存在,如果让他们接受同一种模式的教育,显然就不符合教育平等的原则。
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在课堂教学中承认差异实行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具备必要的数学素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对他们现有水平来说是最大可能的发展。
课堂上看老师能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看老师在课堂上能否做到“六尊重、三赞赏”。
“六尊重”为:(1)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2)尊重学习成绩不良的学生;(3)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4)尊重有过错的学生;(5)尊重有严重缺陷和缺点的学生;(6)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三赞赏”为:(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兴趣和爱好、专长;(2)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其实,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会赞赏,他需要我们用心的观察用心的发现每一个同学的优点和进步,然后用如涓涓细流的话语把心的话真挚地讲出来。
孔子的“诲人不倦”应该也有赞赏的含义。
也许只是老师的一句话,就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记得读中学时的一位女同学,学习一般,书写却特别工整,当时数学老师面带微笑的拿着她的作业本说:“她那清新秀丽的小字儿,让人看了赏心悦目!”顿时,掌声雷动。
从那以后,她加倍努力学习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可见,赞赏与尊重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三、课堂上是否关注创新精神的培养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可见创新并不神秘。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为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积极引导学生从事数学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因此,课堂上教师是否能活跃课堂的研讨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以及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呵护、如何呵护等,都应成为新时期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容。
一节数学课,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培养,就看老师是否创设一个愉悦、宽松的、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是否有能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题材(资源);是否能很好、有效地利用课堂的资源;是否充分尊重、赞赏学生发表的意见等方面容。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其实学生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与做法,只是局限于学习环境氛围的严肃而不敢表露出来。
有时表达出来了反而遭到老师的斥责。
就如我随堂听的一节课,老师讲二年级简单统计图的练习课时,要求根据统计图给出的信息,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图意为喜欢苹果的有20人,喜欢梨子的有25人,喜欢桃子的有18人等容。
老师故意投影出某一学生的错误解题过程:苹果比梨子多多少个?学生很快发现此题是讲喜欢某水果的人数而不是某种水果的个数。
这也正是这老师出示这错题的用意。
正在这老师继续往下讲时,突然一学生说刚才的题还有错,错在哪里等,这老师不耐烦地斥责到:你刚才没听课吗?不是都已经说出错因了吗?还在这里嚷什么?接着这老师继续往下讲。
只见这学生低下头但仍不服气地小声说到:应该喜欢梨子比喜欢苹果的多多少人?而不是喜欢苹果比梨子的人数多,反过来了。
这学生说得一点都没错。
但就这样,这学生的创新意识、发现意识被这老师扼杀了,得不到更好的培养。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少用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
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在全国优质课比赛中徐老师上的《万以数的读法》教学片段,正好体现如何正确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
具体如下:当学生概括得出法则后,教师让学生谈谈有什么意见。
大多数学生表示没有意见,但有一位学生却对“从左往右读”有意见。
下面是一段简单的师生对话:生:我对“从左往右读”有意见。
师(非常疑惑地):你对“从左往右读”有意见?生:如果是0~9这几个数,不是一下子就读出来了吗?还用得上从哪儿到哪儿吗?师:那你的意思是……生:这条法则应该改成“除了0~9以外的数,从高位起,从左往右读。
”师:可以吗?好,有机会我们就把这意见反映给编书的叔叔阿姨们。
(这时场上响起一片掌声。
)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老师没有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说出理由,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
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提供一个空间与氛围让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批判,同时教师又能呵护学生的创新火花,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
四、课堂上是否关注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能否体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看老师是否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环境、氛围。
同时在进行学具操作时,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语,使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
其次是根据需要配以教具演示与必要的启发、讲解,展现操作程序及其在逻辑性。
有时还可以分步定向指导,逐步完成操作的策略,以效。
再看老师是否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
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
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
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
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
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
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
如本人听了一位数学老师在教学“利息的计算”这课的后半部分的一个教学片断,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学生设计1000元压岁钱的储蓄方案。
具体如下:师:同学们说压岁钱用不完要存银行,假如你拿到1000元的压岁钱,你说说你准备怎样存?为什么这样存?生1:我准备存五年,因为拿到的利息多。
生2:500存活期,另500存定期两年,500元可以随时拿,另外500元过两年可能就要用。
师:这位同学把一部分钱存定期,一部分存活期,他考虑得真周到。
生3:我把1000元存定期一年,如果一年后还不需要,再存定期一年。
生4:我把它们全部存活期,随时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