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新人教版九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蜡染与扎染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
1、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 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用量:药剂为布重的 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 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 重的30倍左右。
3、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 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 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 酸钠加水煮精炼。
3、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 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 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 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 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 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
第一章 扎染的概述
第一节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一、扎染的发展历史
扎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该工艺始于秦 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东晋时,此 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 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到了 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 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 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4、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 图案及捆扎用。
二、扎结的技法
(1)捆扎法:捆扎法是将织物按照预先的设 想,或揪起一点,或顺成长条,或做各种折叠 处理后,用棉线或麻绳捆扎。
(6)扎染教案
(6)扎染教案第一章扎染的概述教学目的: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1(2(3(41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2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着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3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目标:1.了解扎染学习的目。
2.了解扎染的形成与发展历史。
3.分析扎染的现状。
第二节扎染的艺术特色与成品欣赏一、扎染的艺术特色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
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
其目的是对织物扎结部分起到防染作用,使被扎结部分保持原色,而未被扎结部分均匀受染。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古称“绞缬”,民间叫“印花布”、“扎白布”或“疙瘩染”。
它是用纱、线、绳等工具将织物扎结成不同形状的“疙瘩”,然后放入颜料中进行染色。
由于扎结部分不能染色,所以拆掉工具后,织物上会形成各种图案和花纹。
在中国,扎染技术已有数千年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大理市)开始开设扎染非遗课程,旨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技艺,并培养新一代的扎染工匠。
这些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1.扎染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文化和地区的意义和
用途。
2.基本技巧和步骤:教授如何准备布料、选择和制作扎结工具、扎结方法、染料制备、
染色过程、固色和清洗等。
3.设计和创意: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独特的扎染图案和作品。
4.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从基本的单色扎染到复杂的多色扎染,逐步掌握技艺。
5.市场与应用:介绍扎染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如服装、家居装饰等,并探讨其市场前
景。
6.环境和健康:强调使用天然染料和环境友好的材料,确保染色过程对环境和人体健康
无害。
通过这些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扎染技艺,还可以深入了解其文化和历史意义,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扎染
大理扎染
白族扎染
• 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扎染不仅 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 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 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 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 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 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其扎染分为扎花和浸染两个 环节。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 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 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产品有匹色布、桌 巾、门帘、服装、民族包、帽子、手巾、围巾、枕巾、床单等上百个品种。 近年来,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 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 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 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 同纹样的艺术效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 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 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 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 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 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扎染美术知识点总结
扎染美术知识点总结一、扎染的历史扎染起源于远古时期的中国,最早的扎染技术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时期的扎染技术主要通过将织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捆扎、折叠、缝织等手法,然后使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使得织物呈现出独特的图案和色彩。
在历史长河中,扎染技术逐渐传入东南亚、朝鲜、日本等地。
在中国历史上,扎染技术一直是一项被重视的手工艺,如今在中国传统节日和婚丧喜庆等场合,扎染工艺仍然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日本,扎染技术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日本的扎染技术起源于奈良时代,当时主要是作为僧侣的日常装饰和礼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扎染技术逐渐成为日本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奢侈品制作。
二、扎染的工艺扎染技术的工艺非常精细,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步骤:1. 设计图案:在进行扎染之前,需要先设计图案。
设计图案是扎染艺术的灵魂,它直接影响到扎染作品的美观程度和艺术价值。
设计图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简单的几何图案到复杂的花鸟图案,都可以成为扎染的设计图案。
2. 布料选择:布料的选择对扎染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扎染会选择白色或浅色的纯棉布料作为原料。
纯棉布料因为其透气性好和吸水性强,非常适合扎染的染色工艺。
3. 捆扎和折叠:捆扎和折叠是扎染技术的核心工艺,也是决定扎染图案的重要环节。
捆扎和折叠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采用橡皮筋、绳索等材料进行捆扎,然后通过折叠、缝织等方式将布料固定成所需的图案。
4. 染色:染色是扎染技术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通常情况下,扎染会选择天然的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比如蓝莓、茶叶、菠菜等植物都可以作为扎染的染料。
染色的过程需要非常小心和耐心,以确保染料均匀、明亮。
5. 固色和整理:染色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固色和整理。
目的是使染色的图案更加持久和明亮。
固色的方式可以采用香蕉汁、白醋等来进行固色,整理则主要是对织物进行洗涤、熨烫等处理,使织物更加平整。
扎染知识点总结
扎染知识点总结一、扎染概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染色工艺,起源于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一种利用绳索、橡皮筋等材料对布料进行捆扎、压紧,然后再进行染色的技术。
这种染色方式可以使布料上出现规则的色彩分布,形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因此扎染制作的布料色彩鲜艳、纹理细腻,富有变化,是人们在服装、家居用品等方面常见的一种装饰元素。
二、扎染的历史扎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期。
我国甘肃甘谷地区出土的战国早期的长袍就采用了单色印花的染织技术。
不过,扎染真正被人们所熟知是在宋朝时期,那时候扎染技术非常发达。
一些名门闺秀把这项工艺推及到了家居和装饰品上。
明清时期,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扎染纺织品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是在江南水乡、成衣和家居日用品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三、扎染的分类扎染技术有许多种分类方法。
a) 根据染料的分类,可以分为化学染料扎染和植物染料扎染。
化学染料通常使用各种化学合成的染料,颜色饱满、均一,所以化学染料扎染产品在色彩上不受限制。
植物染料扎染则主要使用植物提取的天然染料,颜料鲜艳、丰富,环保健康,而且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b) 根据扎染的形式,可以分为条染、点染、缠染等。
条染是将布料捆扎成一条条细绳,然后再进行染色,最后解开绳子。
点染和缠染则是将绳索或橡皮筋等材料绑成不同的形状在布料上进行固定,然后再进行染色,最后解开绳子。
其中点染是用橡皮筋等材料在布料上捆扎成一块块小圆点,然后再进行染色,缠染是用橡皮筋等材料在布料上捆扎成各种形状的褶皱,然后再进行染色。
四、扎染的工艺流程扎染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备料、捆绑、染色和定型几个主要环节。
a) 备料:首先要准备好染料和染布。
染料可以选择化学染料或植物染料,染布则可以选择天然纤维或合成纤维。
其中,植物染料还需要提前进行植物材料的提取和染料提取的处理工作。
b) 捆绑:原型布料先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用绳索、橡皮筋等材料进行捆绑。
捆绑的方式有点染、缠染、条染等。
人教版美术《扎染工艺技法与欣赏》课件
它染织物的个性。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
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
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
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
和情趣化合成的。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
的文化象征和民传统艺术的标徽。
第二章
扎染的扎制程序
第二节
扎染的艺术特色与成品欣赏
一、扎染的艺术特色: 扎染以蓝白二色为主调所构成的宁静平和 世界,即用青白二色的对比来营造出古朴的意
蕴,且青白二色的结合往往给人以“青花瓷”
般的淡雅之感,而平和与宽容更体现在扎染的
天空中。
二、扎染成品应用与欣赏
三、扎染传承的意义: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
3、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 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 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 作为一种时尚,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 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 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 应求。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 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一、扎染前期的处理 1、退浆:目的是除支浆料,可用碱液、氧化剂或淀 粉酶等药剂加水沸煮布料退浆。用量:药剂为布重的 3%,水为布重的30倍左右。 2、精炼:目的是除去纤维上的天然杂质及残留浆料, 右用烧碱加水沸煮。用量:烧碱为布重的3%,水为布 重的30倍左右。 3、漂白:用于除去色素及残留杂质,常用次氯酸钠 或氧化氢加水沸煮。用量:漂白剂为布重的3%,水为 布重的30倍左右。另外,丝绸的染前处理是用皂液加碳 酸钠加水煮精炼。 4、熨平待用:用电熨斗将漂洗过的布熨平以备描绘 图案及捆扎用。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
中国民间工艺——扎染扎染简介扎染扎染简介一、印染简史▲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够用赤铁矿粉末将麻布染成红色。
▲商周时期,染色技术不断提高。
宫廷手工作坊中设有专职的官吏“染人”来“掌染草”,管理染色生产。
染出的颜色也不断增加。
▲到汉代,染色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夹缬,秦汉时已有,盛唐极为流行。
它是用两块雕镂相同图案的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在镂花处染色,成为花纹。
其图案特点是花纹对称,具有均衡规律的美。
秦汉时期,西南少数民族首先掌握了用蜡防染的技术。
扎染简介▲春秋战国时还出现过凸版印花等工艺。
▲唐代丝织物作过色谱分析,共有24种颜色,其中红色的有银红、水红、猩红、绛红、绛紫;黄色有鹅黄、菊黄、杏黄、金黄、土黄、茶褐;青、蓝色有蛋青、天青、翠蓝、宝蓝、赤青、藏青;绿色有胡绿、豆绿、叶绿、果绿、墨绿等。
唐代的印染业相当发达,除缬的数量、质量都有所提高外,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印染工艺,特别是在甘肃敦煌出土的唐代用凸版拓印的团窠对禽纹绢,这是自东汉以后隐没了的凸版印花技术的再现。
扎染简介▲到了宋代,我国的印染技术以经比较全面,色谱也较齐备。
▲明清时期,我国的染料应用技术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染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扎染简介二、关于染料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
古代原色青、赤、黄、白、黑,称为"五色",将原色混合可以得到“间色(多次色)”。
▲青色,主要是用从蓝草中提取靛蓝染成的。
能制靛的蓝草有好多种,古代最初用的是马蓝。
▲赤色,我国古代将原色的红称为赤色,而称橙红色为红色。
我国染赤色最初是用赤铁矿粉末,后来有用朱砂(硫化汞)。
用它们染色,牢度较差。
周代开始使用茜草,它的根含有茜素,以明矾为媒染剂可染出红色。
汉代起,大规模种植茜草。
扎染简介扎染简介▲黄色,早期主要用栀子。
栀子的果实中含有“藏花酸”的黄色素,是一种直接染料,染成的黄色微泛红光。
中班扎染ppt课件
03 扎染的创作流程
设计稿的绘制
确定主题
根据创作需求和审美,选择合适 的主题,如动物、植物、风景等
。
绘制草图
在纸上绘制出设计稿的草图,确 定图案的布局、色彩和线条。
修改与完善
根据个人审美和创作需求,对草 图进行修改和完善,直至满意。
布料的准备与处理
选择布料
根据创作需求和图案效果,选择合适的布料,如 棉、麻、丝绸等。
教育普及
将扎染艺术纳入教育体系,开展相关课程和培训,提高青少年对传 统文化的认同感和酷爱。
THANKS 感谢观看
加强学术研究,深入发掘扎染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创新提 供理论支持。
人才培养
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扎染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更多优秀的扎 染艺术家和从业者。
扎染艺术的推广与普及
举行展览和活动
通过举行展览、艺术节等情势,展示扎染艺术作品和技艺,提高 公众对扎染艺术的认知度和兴趣。
媒体宣传
利用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扎染艺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染色技法
染色流程
将扎好的织物放入染液中 ,依照设定的时间进行染 色。
染色效果
染色后的织物会显现出深 浅不一、层次丰富的色彩 效果。
技能要点
掌握染液的浓度、温度和 染色时间,以及不同材质 对染色的影响。
拆线技法
拆线步骤
技能要点
在染色完成后,将捆绑、缠绕在织物 上的线、绳等工具拆开。
拆线的时机和方式会影响最终的效果 ,需要谨慎操作。
04
扎染作品具有浓郁的地 域特点和民族文化内涵 ,深受人们爱好。
扎染的应用与价值
01
02
03
04
扎染在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 有广泛的应用,如衣服、围巾
非遗扎染知识点总结
非遗扎染知识点总结一、扎染的起源和发展扎染作为一种古老的纺织加工工艺,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一种将染料通过各种手工艺技术直接输送至布面上的染色工艺。
扎染在中国最早出现在唐代,至宋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是当时经济文化繁荣时期的产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扎染逐渐成为了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精品之一,也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扎染最初是由农民手工制作而成的,是由麻、棉、丝织物为主要的染色材料。
而如今的扎染在材料和技术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再局限于麻、棉、丝,更多地运用了化纤、混纺等新型纺织材料。
二、扎染的工艺流程1. 设计扎染的设计是整个工艺流程的关键,设计师需要根据布料的花型、颜色等特性进行精心设计,通过纸样或者图纸确定染色的部分和颜色的配比。
设计精美的图案能够让染出的布料更具艺术感和观赏性。
2. 捆扎捆扎是扎染的核心步骤,也是技艺高超的地方。
通过将制作好的纸样或图案打捆,用线条分隔不同颜色的染料区域,使布料在染料浴中染出不同的花色。
3. 染色染色是扎染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
扎染需要选择好质量的染料并确定好合适的染料浴,再将布料放入染料浴中进行染色,然后进行烘干和定型。
4. 整理染色完成后要进行整理,包括去线、洗涤、脱水等,使布料具有均匀一致的染色效果。
5. 完工经过整理后的布料要进行整烫,使其达到光滑挺括的效果,这样才能成为美观的成品。
三、扎染的特点和技艺1. 扎染的特点扎染的特点是颜色鲜亮、变化多端,图案丰富多彩且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是远古时期染色技艺的突破和提升,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性。
其特点是在布上呈现出独具风格的各种图案和色彩,且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变淡、褪色。
2. 扎染的技艺扎染是一种需要高超技艺的工艺,技艺的传承需要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和传承。
其技艺要求将染料巧妙的输送到布上,使颜色分布均匀,效果自然,这需要染工有很高的耐心和细致的观察力和灵活的想象力。
四、扎染的流派和代表作品扎染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流派和代表作品。
扎染的历史和步骤
扎染的历史和步骤
扎染技艺,起源于公元前221年的秦汉时期,在唐朝扎染较为兴盛。
据记载,唐代进入宫廷的高级织物就有四川的蜀缬。
宋朝时期,为抑制侈靡、提倡素,朝廷曾下令禁止扎染工艺的生产及使用。
随后兵荒马乱局面的出现,扎染工艺便日趋衰落,而后仅在山区、乡间以作坊形式残存下来,几乎到了艺尽人绝的地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挽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相关部门制定了继承发展的政策,使得濒临艺绝的扎染工艺得到挽救和恢复。
20世纪50年代初期,通过历代扎染艺人的研究和探索,形成更为精细的整套工艺流程,使得自贡扎染这朵一息尚存的传统奇葩,重得甘露、传承至今。
扎染技艺步骤描述为: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固色、漂洗、熨烫平整等步骤。
具体地说,就是在白棉布准备好后,用纸版或薄塑料版,在上面画出图案,用打孔工具沿图案轮廓打出顺序的小点,再在布上刷浆糊,布上便印上了纹样轮廓线,方便用针串线时有据可依,也可根据点状的轮廓线决定针步。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扎染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印染工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在扎染过程中,工匠们通过将绳索或橡皮筋等物品绑在布料上,然后将其浸泡在染料中,使得染料无法渗透到绑定的区域,从而形成独特的图案和图案。
扎染不仅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喜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扎染这一传统的非遗工艺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推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许多机构和学校开始开设扎染非遗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这一技艺的机会。
扎染非遗课程通常包括以下内容:一、扎染的历史和发展:课程会介绍扎染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和演变。
学生们将通过学习扎染的历史,更好地了解和尊重这一传统工艺的价值和意义。
二、扎染的基本原理和工艺技术:课程会讲解扎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包括布料的准备、染料的选择和使用、绑定工艺等。
学生们将通过实践操作,掌握扎染的基本技术,并能够制作出精美的扎染作品。
三、扎染的图案设计和创作:课程还会介绍扎染的图案设计和创作方法,包括如何选择适合的图案和色彩搭配,如何将设计灵感转化为实际的作品。
学生们将通过实践和创作,提升自己的设计和创作能力。
四、扎染的应用和展示:课程还会介绍扎染的应用领域和展示方式,包括扎染作品的展览、销售以及在时装设计、家居装饰等方面的应用。
学生们将能够了解扎染作品的市场和发展前景,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通过参加扎染非遗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学习和掌握扎染这一古老而精湛的工艺,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增添色彩。
扎染非遗课程的开设不仅有助于传扬和保护这一传统工艺,也为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扎染提供了机会。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通过学习扎染非遗课程,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扎染非遗课程简介】第二篇示例:扎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手工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扎染艺术技法
扎染艺术技法一、扎染艺术的起源与发展1.1 扎染的历史渊源•扎染起源于古代亚洲国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年•中国、印度、日本等国家都有扎染的传统艺术形式1.2 扎染的发展演变•扎染最初是一种简单的染色技法,后来逐渐发展为复杂的图案设计和创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扎染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代的机械化生产,技法与工具不断创新与改进二、扎染艺术的基本原理2.1 材料与工具•扎染所使用的染料多采用植物提取物,如蓝靛、紫草等•工具一般包括绷布架、染缸、印花工具等2.2 扎染的基本技法•扎染的基本技法包括扎、染、揉、烘等步骤•扎染技法需要运用不同的手法和工具来实现不同的效果2.3 艺术设计与表达•扎染艺术设计要注重图案的创意和构图的平衡•扎染作品通过图案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艺术家的创意和情感三、扎染艺术的应用与发展3.1 扎染在传统服饰中的应用•扎染常常被应用在传统服饰中,如日本的和服、印度的沙丽等•扎染的图案和色彩可以体现文化和地域的特点3.2 扎染在现代时尚中的表现•扎染在现代时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扎染的复杂图案和鲜艳色彩成为时尚界的新宠3.3 扎染在艺术品创作中的创新•扎染不仅仅局限于服饰领域,还可以应用于艺术品创作中•扎染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材料和技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3.4 扎染艺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扎染艺术在不同国家之间得到了广泛交流与合作•不同地域的扎染艺术家相互借鉴和合作,推动了扎染艺术的发展四、结语扎染艺术技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创新,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
通过对扎染的起源、基本原理、应用与发展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扎染艺术的魅力。
扎染艺术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艺术交流的机会。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扎染艺术在不断创新中展现出更多的惊喜和可能性。
扎染的艺术 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
扎染的艺术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扎染的艺术:欣赏非遗扎染的色彩扎染是一种传统的染色工艺,被誉为中国的非遗珍宝,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一同欣赏扎染的艺术之美,探索其独特的文化魅力。
一、扎染的起源与历史扎染起源于中国古代,据传始于南宋时期。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扎染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融合了不同地域、民族的艺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扎染艺术形式。
扎染的技法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夏代,其技艺在唐宋时期达到巅峰,成为当时社会贵族和寺庙中的重要装饰。
二、扎染的技法与工艺1.选材:扎染所用的材料以天然植物纤维为主,如棉、麻、丝等,其纤维柔软而具有良好的抗皱性。
2. 印花制版:扎染工艺的核心是制作版面,通常采用木刻或金属刻蚀的方式制作印花版,以保证图案的清晰度与持久性。
3. 扎染工艺:首先,在面料上画上图案,然后使用温水激活面料纤维,将涂有染料的刷子反复扎入纤维,使染料充分渗透进纤维内部。
不同颜色的染料需要多次扎染,以保证颜色的均匀饱满。
4. 修饰与后处理:在染色完成后,可采取烘干、漂洗等方法,以使染料牢固地固定在面料上,并增加光泽和手感。
三、扎染的色彩与图案扎染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图案而闻名。
在色彩方面,扎染大胆运用鲜艳的色彩,如艳红、宝蓝和翠绿等。
这些色彩不仅美丽耀眼,还能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享受。
而在图案方面,扎染多以自然界的花草、动物等为主题,图案线条简洁,组合自然流畅。
扎染技艺独特的就在于运用线条勾勒出的图案在染色过程中进行重叠变化,使得每一个作品都拥有独特的纹理和鲜明的个性。
四、扎染的文化价值扎染作为中国非遗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扎染作品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代表了中国各地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
其次,扎染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与时俱进地传承发展。
此外,扎染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扎染ppt课件
3
扎染工艺在生活中广泛的应用
4
5
6
二、手工扎染的工艺特点
1.扎染的面料。手工扎染面料的局限性比较小,一般以棉、麻、 毛等为主,主要根据制做产品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面料。
7
3扎染工具 扎染工具包括:各种线、绳、带、网袋等;
不同大小的缝衣针;不同形状的薄板(竹、 木板或能经受100℃不变形的塑料板等);各 种夹具(包括各种夹子);其他各种器具 (扎染技法应用熟练的人,身边的许多器具 都可以被用来做扎染工具)。
8
扎染制作流程:
9
10
11
12
13
方法一:捆扎
26
实践创作: 请大家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知识
动手创作一块方巾
你还记得我们制作时需要注意哪问题吗?
27
我们创造出来的美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2.扎染的染料。 手工扎染的染料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天然植物染料和化
工直接染料。天然植物染料环保,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传 统扎染工艺中相对常见些,而且对人体也能起到一些保健作 用(例如板蓝根提取色当中就有消炎的功效),但是加工提取 的工艺比较复杂,产量少,价格贵。化工直接染料,它的特 点是价格低廉,颜色较多,但色牢度较差。
1
扎染
1.扎染的概念及历史发展 2. 手工扎染的工艺特点 3.手工扎染的制作步骤 4.手工扎染作品欣赏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扎染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中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
起源扎染扎染有着悠久历史。
起源于黄河流域。
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
现存最早的扎染制品,是出于新疆地区。
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
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
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
扎染分类大理扎染大理民族扎染采用民间图案,通过对传统的扎染工艺进一步渲染和艺术加工,使之成为艺术化、抽象化和实用化融为一体的工艺品。
其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染制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传统染料以板蓝根、蓝靛为主,与化学染料相比,其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不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不良刺激。
据说,像板蓝根一类的染料同时还带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对人的健康有益。
在回归自然、提倡保健的今天,扎染布被广泛用来制作衣裤、被子、枕巾、桌布等与人体肌肤相亲的用品,格外得到人们的青睐。
白族扎染扎染布是白族特有的'工艺产品,在大理城乡随处可见它的踪影。
扎染不仅代表着一种传统,而且已成为一种时尚。
扎染如此受欢迎,是由于它特有的有别于其它染织物的个性。
它朴素自然,蓝地上的白花清清雅雅,毫不张扬,符合人的情致,贴近人的生活,充满人性色彩,是人民勤劳、质朴、纯洁、诚实、善良和乐观、开朗、热情好客等美好品格和情趣化合成的。
扎染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特殊的文化象征和民族传统艺术的标徽。
大理白族扎染是白族人民的传统民间工艺产品,集文化、艺术为一体,其花形图案以规则的几何纹样组成,布局严谨饱满,多取材于动、植物形象和历代王宫贵族的服饰图案,充满生活气息。
扎染的简介扎染古称扎缬
四、多色扎染
在单色扎染的基础上,再经过一次以上的套染。具体 的方法是以浅色作为第一次单色浸染,染后取出,在清 水中洗去浮色,在不拆开原扎结部分的情况下,根据事 先设计好的图案和色彩的分布,可用线绳扩大扎结,也 可用塑料袋等防染材料,将有关部分包封扎结,可按上 方法反复进行。
扎染作品欣赏
感谢您的关注!
7.折线夹扎法:用屏风折折叠织物,用条状木板斜夹捆 扎木板两头,可做成连续图案。
8.包豆子花:将扎染面料中包入豆子、硬币或小石子等 不会被染也不会被破坏的小物体,,再如同自由塔形一 样把其扎紧。
9.综合扎法:将捆扎,打结扎,缝绞及夹板等多种技巧 综合应用,不同的组合可得到丰富多彩的效果。
10.任意皱折法:任意皱持法又称大理石花纹的制作, 是将织物做任意皱折后捆紧,染色;再捆扎一次再染色 (或做由浅至深的多次捆扎染色),即可产生似大理石 纹理般的效果。
扎染的现状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作为一种对现代化 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 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 又翻新流行起来。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 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 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 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在此情 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只有认真解 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扎结的技法
1.缝扎法:缝扎法可形线状纹样,可组成条纹、花形、 叶形。用大针穿线,沿设计好的图案在织物上均匀平缝 后拉紧。这是一种方便自由的方法,可充分表现设计者 的创作意图。
2.打结法:将织物用不同方式折曲后自身打结抽紧,, 任意部位打结等。
扎染起源和发展
中国民间艺术
条纹扎法:将布料像叠纸扇一般按个人喜 好进行数层折叠,然后用棉线从上到下 将它绑紧,捆成麻花状,注意要将褶均匀 地露出.
圆圈扎法:如果想达到圆圈晕染的效果, 可以在布料里包一个小扣子等圆形物, 然后用棉线捆紧.
画图扎法:对于有具体图案要求的,比如 想精确地染出小动物图案的,首先要用 铅笔在布料上画出图案,然后"行缝".
【准备材料】
1.纯天然棉、麻、丝的布料.不宜用化 纤和毛呢的面料,因为这些面料无法上 色. 2.染料(按自己的喜好选择颜色). 3.稍粗的棉线一根.不适合用尼龙线,因 为尼龙线不易扎紧.
【扎染步骤】
1.浸湿布料.将布料放入脸盆,用凉水浸 湿,这样有利于让颜色渗透得更好.因为 布干的时候,纤维上的浆会阻碍上色. 2.扎.这是扎染关键性的一步,也是体现 染后效果和花纹设计感的一步.可以根 据个人喜好选择扎多扎少.扎得越结实 越密,颜色越少进入,也就越多留白,图案 相对清爽.
3、染色 在盆中倒入能没过布料的沸水,放 入盐和染料.染料的量由个人对色彩深 浅的偏好自由掌握.随后放入捆紧的布 料.此时如果布料已经干了,那么再在凉 水里浸湿,这样着色效果会很好.布料在 盆中浸一天,等第二天拆线、晾干,便大 功告成.
在现代生活中扎染作为一种高档的工艺形式, 被时装工艺广泛的采用,经过设计人员的巧妙 构思,采用质地飘柔的天然真丝面料、配色和 纹样进行服装创作,使人们感到舒展、流畅. 具有独到的民族特色。 现代染料品种丰富,扎染工艺有了多种选择: 活性染料可低温操作. 分散染料渗透力好, 直接染料效果自然.
中国民间艺术 ——扎缬,是我国民 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 扎染起源于何时尚无定论.现存最早的扎染制 品,是出于新疆地区,公元408年东晋时期的作 品,扎染这种工艺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成熟了. 扎染起源于黄河流域. 《资治通鉴备注》详细的描述了古代扎染过 程:"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 凡结处皆原色,与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扎染的简介和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
通过扎染理论的讲授使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扎染的发展历史
(2)扎染的现状
(3)扎染的特色与成品欣赏
(4)扎染传承意义
教学准备:
收集资料,对扎染工艺的历史和相关文物进行分析。
学习方法:
以理论讲授为主。
并贯穿扎染艺术的成品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
教师:出示漂亮的扎染服饰
教师:同学们看老师带来的服装漂亮吗?它是由什么布料制作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漂亮,是蓝印花布,由扎染工艺制作的,这种工艺看起来古朴清新雅致,韵味无穷。
教师:是的,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扎染工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扎染的历史吧。
三、新授:
1、学生分组讨论,你对扎染了解多少?你见过身边什么样的扎染?
2、学生回答: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补充:
(1)扎染的简介:
扎染是中国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
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先将织物进行捆扎然后进行染色。
染色时折叠处不易上染,而未扎结处则容易着色,另外由于在染色过程中被捆扎的织物受到轻重、松紧不同的压力,被色浆浸渗的程度也不同,因此产生深浅虚实、变化多端的色晕的艺术效果。
染成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且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
“花”和“底”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扎染所得的图案纹样是一般印花工艺无法得到的 ,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 ,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 ,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没有针线的刺绣”、“不经编织的彩锦”。
(2)扎染发展历史: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工艺,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工艺始于秦汉,兴于魏晋、南北朝,风盛唐代,至北宋仁宗皇帝,因扎染服装奢侈费工,下令禁绝,使中原扎染工艺一度失传。
东晋时,此种工艺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
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史料记载的绞缬名称就有"大撮晕缬、玛瑙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
在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的绞缬织物上的针眼和折皱至今仍依稀可见,显示了唐代高超的绞缬技术。
北宋初,绞缬工艺仍然盛行。
但在宋仁天圣年间,惟有兵士方可穿戴缬类服装,民间禁止使用缬类制品,这项规定直到南宋时期才被废除。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达到很高的水平,出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到了民国时期,居家扎染已十分普遍,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著称的周城、喜洲等乡镇,已经成为名传四方的扎染中心。
1959年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出土了公元384年的扎染实物;1969年又在这里出土了公元683年的扎染实物,并且在这件扎染实物上可以看出当时的缝制方法。
而这件实物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扎染实物。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是一个最古老的扎染技艺发源国。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染色工艺的物理、化学作用,使织物上呈现出特殊的﹑无级层次的色晕效果,它是我国古代印染技术的一个巨大成就。
现今,这种传统工艺得到了许多艺术家和印染工作者的重视。
他们在旧有的绞缬工艺基础上,结合新材料、新工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古老的扎染工艺重新焕发青春。
(3)扎染的现状
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1000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人民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织染文化。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追求自然清新的风格。
作为一种对现代化的逆反心态,也在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反映出来。
扎染这种古老的方式和纹样,作为一种时尚,又开始翻新流行。
但是,当前产业化的趋势使部分传统扎染技艺走向消亡,原有的民间特色开始退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营滋生了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植物染料板兰根供不应求。
在此情势下,扎染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
只有认真解决上述问题,才能促进织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4.作品欣赏:(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扎染作品。
图片、实物)
四、小结:
1、讨论、总结:学生自评,教师总结。
2、思考题:通过学习后,你有那些突出的印象,它的装饰效果有什么特点?
五、拓展:
学生1:大家在一起共同做一件事感觉到合作的快乐。
学生2:美术的表现力不一定靠绘画,其他的表现方式也很神奇。
比如:民间的扎染,我们刚才的亲手的制作和现在看到的效果,已经让我们感受到蓝印花布的神奇、美妙、朴素、清淡。
扎染同样能表达我们的创意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