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色散和彩虹实验
光的色散和彩虹实验第一期
![光的色散和彩虹实验第一期](https://img.taocdn.com/s3/m/1b10195dcf84b9d528ea7a1a.png)
径约 0 . 6毫 米 ) 的玻璃 管 , 用橡 皮 管 与
太
水 龙 头相 连 。打开 水龙 头则 能在 空 间 形 成一 抛 物状 喷泉 ,这 股连 续喷 泉在 其 周 围形成 无数 小水 珠 ,只要 人们 背
太 阳 光
球
形 烧
瓶
1 6 6 5年 , 英 国物 理 学 家 牛顿 首 次 发 现 :太 阳光 通过 j棱 镜 后 ,分解 成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七色 , 并 称 这
小
种现 象为 光 的色散 。光 的 色散 的物理
本 质是 白光经玻 璃 二次折 射 和一 次 反 射。 因此 , 色散现 象跟 玻璃 的折 射率 与
模拟 彩虹 实验 三 :
板
入射光 波长 有关 。 现在, 我们 不通 过玻
璃三棱 镜也 可 以做 做光 的色散 及 彩虹
实验 。
找一 张 吸水性 较 好 的纸 条 ,用 黑 墨水 在 纸 条 的下 方 浓 浓 地 画一 条 线 。 然 后把 纸条 竖置 在有 水 的碟 子里 ( 注 意 不 能 让水 没 过 那 条线 ) 。一 段 时 间 后 ,我 们就 会看 见纸 条上 出现 了一 道
比较 宽 的 、 由 各 种 颜 色 组 成 的 彩 色 条
纹。
光 的色散 实验 一 :取 一 只 2 0 0毫 升 无 色玻 璃烧 杯 ,洗净 后 倒 人 l , 3容
积 的 清 水 。 另 取 一 块 面 积 为 3×3 e m 2
平整 的镜 子 , 斜搁 于烧杯 壁 上 , 与杯底
上, 就 可 清晰地 显现 圆弧 形彩 色 条纹 , 米 镜子 , 斜放 于靠 窗 口处 。一旦太 阳
画彩虹的实验报告(3篇)
![画彩虹的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a1db66d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6.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 掌握通过实验模拟彩虹形成的过程。
3. 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实验原理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通过空气中的水滴发生折射、反射和再次折射,最终分解成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带。
本实验通过模拟这一过程,利用三棱镜将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从而模拟出彩虹。
三、实验器材1. 三棱镜:一块长约10cm的三棱镜。
2. 白纸:一张白纸。
3. 太阳光或白炽灯:提供光源。
4. 透明玻璃杯:用于装水。
5. 透明胶带:用于固定三棱镜。
四、实验步骤1. 将三棱镜立放在透明玻璃杯中,确保三棱镜底部与玻璃杯底部接触,且三棱镜的侧面垂直于玻璃杯的侧面。
2. 用透明胶带将三棱镜固定在玻璃杯中,确保三棱镜稳定不动。
3. 在三棱镜的侧面斜射入太阳光或白炽灯光源,调整光源角度,使光线垂直照射到三棱镜上。
4. 在三棱镜的对面放置一张白纸,调整白纸的位置,使光线通过三棱镜后照射到白纸上。
5. 观察白纸上的光带,记录下七种颜色的顺序。
五、实验现象当光线通过三棱镜后,白纸上的光带呈现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类似于彩虹的颜色。
六、实验结论1. 实验证明,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后,可以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带,这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
2. 实验过程中,光线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折射角度不同,从而形成彩色光带。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光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七、实验反思1. 实验过程中,光线照射角度的调整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光线垂直照射到三棱镜上,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实验过程中,三棱镜的稳定性对实验结果也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确保三棱镜稳定不动,以避免实验结果的误差。
3. 实验过程中,观察者与白纸的距离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观察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七种颜色的光带。
制作彩色轮实验报告
![制作彩色轮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130d544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ca.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2. 探究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
3. 通过实验制作彩色轮,观察并理解视觉暂留现象。
二、实验原理1. 光的色散现象: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会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彩虹的形成就是光的色散。
2. 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红、绿、蓝是光的三原色,三原色均匀混合后,会形成白光。
3. 视觉暂留原理:当彩色轮每一种颜色的扇形分布特别均匀,并且转速达到一定速度时,人眼无法区分出单一的颜色,只会看到白光。
三、实验材料1. 白纸2. 彩色铅笔或马克笔3. 圆规4. 尺子5. 剪刀6. 透明胶带7. 转盘(如CD光盘、塑料圆盘等)8. 电钻或针9. 小灯泡(可选)四、实验步骤1. 在白纸上,用圆规画出多个等距离的同心圆,每个圆的直径略大于转盘的直径。
2. 用彩色铅笔或马克笔在同心圆上均匀地涂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扇形区域。
3. 将涂好颜色的纸剪下来,使其与转盘的直径相匹配。
4. 将剪好的彩色纸粘贴在转盘上,确保三种颜色的扇形区域均匀分布。
5. 在转盘的中心钻一个小孔或用针戳一个小孔,以便插入小灯泡(可选)。
6. 用透明胶带将转盘固定在桌面上,确保转盘可以自由旋转。
7. 打开小灯泡(可选),观察彩色轮在转动时的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彩色轮转速较慢时,可以看到红、绿、蓝三种颜色的扇形区域,这是因为人眼能够分辨出单一的颜色。
2. 当彩色轮转速逐渐加快时,可以看到三种颜色的扇形区域逐渐融合,形成一种类似白光的效果。
3. 当彩色轮转速达到一定速度时,人眼无法区分出单一的颜色,只会看到白光。
4.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视觉暂留原理,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后,可以形成白光。
六、实验结论1. 光的色散现象是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形成彩虹的过程。
2. 光的三原色混合原理表明,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均匀混合后,可以形成白光。
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的实验与观察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
![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的实验与观察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7becf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f5.png)
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的实验与观察初中二年级物理科目教案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和彩虹的形成过程,探究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加深学生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分析的能力。
二、实验器材:1. 黑色卡纸2. 透明玻璃棒3. 水平光源(如白炽灯)4. 白色纸板5. 直尺6. 一只透明的容器(如玻璃杯)三、实验步骤:1. 将黑色卡纸剪成适当大小的窄条状,用胶水将其固定在透明玻璃棒的两端,制成黑色卡纸棒,保证卡纸棒的一端水平放置。
2. 将白色纸板竖立在光源的前方,作为光源的背景。
3. 将透明容器里装满水,水与容器的接触面要平整,确保有光源的背景照射到容器内。
4. 将黑色卡纸棒的另一端(非水平放置端)放入水中,使其倾斜,调整角度找到合适的位置。
同时,观察容器内的现象。
5. 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注意观察容器内的现象和发生的变化。
四、实验原理:1. 光的色散:光经过介质折射时,不同频率的光波速度不同,会发生偏折。
光的频率越大,折射角度越大。
当光波从空气折射到水中时,蓝色光波的折射角较大,红色光波的折射角较小,这就是光的色散现象。
2. 彩虹的形成:彩虹是太阳光照射到水滴上,经过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形成的自然光现象。
太阳光在进入水滴后会发生折射,然后在水滴内壁发生多次反射,最后再次折射出水滴。
不同波长的光经过折射和反射后发生分离,形成了七彩光线,从而形成了彩虹。
五、实验结果与观察:1. 当卡纸棒一端倾斜放入水中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容器内的光线偏折现象,光线经过水的折射发生了色散,形成了一连串的七彩光线。
2. 当调整光源的位置和角度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容器内的彩虹现象,彩虹的颜色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且彩虹的圆弧形状始终保持在同一个角度。
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实验中我们观察到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现象,验证了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
2. 光在折射和反射时,不同频率的光波会发生分离,形成彩虹的七种颜色。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b2a294136bd97f192279e9b1.png)
一
圈 2
图 3
◇ 浙 江 曹海 奇
实验 l 折射 色散—— 模 拟 彩虹 实验现 象 可在室 内看 到彩 色 的光带
内由于没 有 阳 光 ,用 普 通 照 明灯 不 能 演 示 成 功 ,』 在 于 :其一 ,普 通 照 明灯 发 出 的光 线 非 平 行 光 ;其 普通 照 明灯 的灯 丝 为 不 规则 形 状 ,即使 得 到 平 行 让其 照射 到三棱 镜 上 ,仍 不 能形成 彩 色条纹 .
右 )
图 1
F}1折 射定 律可 知 : 一,z.
解 得 sin r一 in 2i. 不 同颜 色 的光折 射率 不 同 ,从红 光 到 紫光 折 射率
逐渐 增加 ,故 出射 角 逐 渐 增 加 .所 以从 左 至右 为红 橙 黄绿 蓝靛 紫 的色带.
研 究步骤 ① 按 如 图 2所 示 组 装 实 验 装 置 ,在水 槽 内装 适 量 的水 ; ② 让摩 托 车灯丝 与水 及平 面镜 的交线 平行 ; ③ 接通 电源 ,调 节灯 到 水 面 的距 离 适 当 ,调 节 透 镜 的位置 ,使灯 丝在 透镜 的焦平 面上 ; ④ 此 时经 透镜后 的光 线 为平行 光 ,此 平行 光照 射 到水 面上 ,经平 面镜反 射 ,后 经水 面 折射 后 ,在 天 花 板 上形成 如 图 3所示 的清晰 的模 拟彩虹 . 成功 的 关键 因素及 说 明 ① 本实 验可 以用 i棱镜 在户 外演示 成 功 ,但 在室
② 本 实验 灯选 择直 丝摩 托 车灯等 为宜 ,因模 j 虹 的形 状 与灯 丝 的形 状 有 关 ,若 灯 丝 为 不 规 则 形
器 材 与 用 具 铁架 台(及 其 配 件 )、摩 托 车灯 泡 (及 灯 座 )、学 生 电源 、方 形 水 槽 、方 形 平 面镜 、凸 透镜 (焦 距 25 cm 左
彩虹色水实验报告(3篇)
![彩虹色水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b5182a6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9e.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了解光的色散现象,验证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原理,并学习如何利用简单的材料在家制作彩虹色水。
二、实验原理太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当太阳光通过水滴、棱镜等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和色散现象,即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线偏离原来的传播方向,从而形成彩虹。
三、实验器材1. 透明塑料杯(3个)2. 食盐(适量)3. 马克笔(红、橙、黄、绿、蓝、靛、紫各一支)4. 滴管5. 水盆6. 玻璃棒四、实验步骤1. 将三个透明塑料杯分别标记为1号、2号和3号。
2. 在水盆中加入适量的水。
3. 将食盐分别加入1号、2号和3号塑料杯中,注意加入的量依次递增。
4. 用滴管将红、橙、黄、绿、蓝、靛、紫各一支马克笔的墨水分别滴入1号、2号和3号塑料杯中,注意滴入的墨水量要相同。
5. 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每个塑料杯中的溶液,使墨水与食盐充分混合。
6. 观察每个塑料杯中的溶液颜色变化,并记录下来。
五、实验现象1. 1号塑料杯中的溶液呈现红色。
2. 2号塑料杯中的溶液呈现橙色。
3. 3号塑料杯中的溶液呈现黄色。
4. 1号、2号和3号塑料杯中的溶液颜色逐渐过渡,形成一条类似彩虹的色带。
六、实验分析1. 实验中,食盐的加入使溶液密度增大,影响了光的折射率。
2. 马克笔墨水的颜色代表了不同颜色的光,当墨水与食盐混合后,光在溶液中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导致光线发生色散现象。
3. 实验结果与彩虹的形成原理相符,验证了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原理。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地制作出了彩虹色水,并了解了光的色散现象。
实验结果表明,太阳光是由七种颜色混合而成的复色光,当太阳光通过介质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形成彩虹。
八、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其他介质(如水滴、棱镜等)进行类似实验,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2. 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3. 制作一个简单的彩虹装置,观察彩虹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做彩虹现象实验报告(3篇)
![做彩虹现象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b46b7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58.png)
第1篇实验名称:彩虹现象实验实验日期: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实验室实验指导教师:XXX实验参与人员:XXX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条件。
2. 观察和记录彩虹现象,分析其特征。
3.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
二、实验原理彩虹是由太阳光通过大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色散而形成的自然现象。
当太阳光照射到水滴上时,光线会发生折射,进入水滴内部。
在水滴内部,光线会反射多次,并随着水滴的旋转不断改变方向。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因此在折射和反射过程中会发生色散现象,形成七彩的光带。
三、实验器材1. 水族箱或大口瓶2. 水枪或喷水壶3. 水滴收集器4. 激光笔5. 纸板6. 摄像头7. 记录本8. 笔四、实验步骤1. 将水族箱或大口瓶装满清水,并放置在阳光下。
2. 使用水枪或喷水壶向空中喷水,形成水雾。
3. 观察水雾中是否出现彩虹现象。
4. 使用激光笔照射水雾,观察是否出现彩虹现象。
5. 记录实验现象,并拍摄相关照片或视频。
6.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彩虹形成的原因。
五、实验现象1. 在阳光照射下,向空中喷水形成水雾时,水雾中出现了彩虹现象。
2. 使用激光笔照射水雾时,水雾中出现了类似彩虹的光带。
六、实验结果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在阳光照射下,水滴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从而形成彩虹。
2. 激光笔照射水雾时,由于激光具有单色性,因此在水雾中形成的光带颜色更为明显,类似于彩虹。
七、实验结论1. 彩虹现象是由太阳光通过大气中的水滴折射、反射和色散而形成的。
2. 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是彩虹形成的主要原因。
3. 实验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并揭示了彩虹的形成原理。
八、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水雾中彩虹的形成和变化。
2. 使用激光笔照射水雾时,注意安全,避免激光直射眼睛。
3. 实验结束后,清理实验器材,保持实验室整洁。
九、实验心得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彩虹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原理。
五年级上册科学七色光的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七色光的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314309de910ef12d2af9e7e7.png)
实验目的:通过制造彩虹,了解日光具有色散现象 实验材料:水盆、平面镜、手电筒、喷雾器、白纸、三棱镜。 实验步骤:(1)利用水盆制造彩虹。 ①将小镜子倾斜着放入水盆,并设法将它固定,如图1 ②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水下部分的镜面上,如图2。 ③将白纸在手电筒的上方举起来,移动手电筒位置,直到看到清 晰的彩虹,如图3 实验现象:我们观察到七种颜色的彩虹 实验结论:日光具有色散现象,它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 (2)利用三棱镜制造彩虹。 • ①将三棱镜的一个面对准太阳,让光线射人。 • ②调整角度,使射人的光线分散成彩色光带。 • (3)利用喷雾器制造彩虹。 • ①在晴朗无风的日子里,背对着太阳。 • ②用喷雾器朝空中喷水,也可以在水雾中看见彩虹。 • 实验现象:利用这三种方法我们观察到了拥有七种颜色的彩虹。 • 实验分析:在日光的色散实验中,斜放在清水盆中的镜子和水面之间 的水呈三角形,就像一个三棱镜,当手电筒射出的光照在水面的时候, 在水面发生了折射,再经过镜面的反射,这样我们就在白纸上看到了 彩虹。通过实验我们得知白光由七种单色光构成。由于光的色散现 象与光照角度观察角度都有关系,因此并不是每次雨后都能看见彩虹, 只有当光照的角度与我们所站的位置都适合时我们才会看到彩虹。 而太阳的位置改变后,光照角度发生变化,我们就看不到彩虹了 • 实验结论:日光具有色散现象,它由七种单色光构成
• 实验名称:色光的合成实验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色光的合成现象,进一步认识到日光是由七色光合成 的 • 实验材料:白色卡纸、圆规、彩笔、铅笔、剪刀。 • 实验步骤: • (1)取白色的卡纸,剪成直径为5厘米的圆形。 • (2)将卡纸分为7等份,分别用彩笔涂上红、橙插入。 • (4)旋转七彩圆盘,观察现象。 • 实验现象:当七彩圆盘旋转时,彩色顿时消失,呈现出一片白色。 • 实验分析:在色光合成实验中,圆盘不动,可以看清圆盘上的七种颜色。转动圆 盘,七色圆盘的转速足够快时,盘面呈现白色。这是由于人眼的视觉暂留现象, 在视网膜上七种颜色的光叠加,引起白色的视觉。 • 实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七种色光能合成白光。
光的色散现象与彩虹的形成
![光的色散现象与彩虹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9d93c8f9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ac.png)
光的色散现象与彩虹的形成光的色散现象是指将白光通过某些介质(如水滴、玻璃棱镜等)折射或反射后,不同波长的光分离出来的现象。
而彩虹的形成正是光的色散效应在大气中的一种表现。
一、光的色散现象当白光在透明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因而在光的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折射和反射。
这些不同颜色的光被分散开来,进而形成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波长越长,其折射角度越小;光的波长越短,其折射角度越大。
通常情况下,红色光的波长较长,紫色光的波长较短。
因此,当白光经过玻璃棱镜等折射介质时,红色光会偏离原来的路径较小,而紫色光则会偏离的较大。
二、彩虹的形成彩虹的形成原理基于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
当阳光照射到水滴或雨滴上时,光会进入水滴内部,并在其表面发生折射。
这使得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
在水滴内部,光会发生一次折射,然后被水滴的内壁反射。
接着,光再次折射离开水滴。
在这个过程中,光发生了色散现象,将白光分解为不同颜色的光谱。
由于不同颜色的光波长不同,因此它们会以不同的角度出射。
红光的折射角度较小,紫光的折射角度较大,而其他各种颜色的光则位于其之间。
当这些不同颜色的光到达观察者的眼睛时,就会形成一个圆弧形的光谱带,即我们所看到的彩虹。
彩虹的颜色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但并非所有的彩虹都包含全部的颜色。
三、彩虹的分类根据形成彩虹的光源和观察者的位置不同,彩虹可分为两类:主彩虹和次彩虹。
1. 主彩虹主彩虹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常规彩虹。
当太阳位于观察者和雨滴之间时,光会经过一次折射和一次反射,形成一个较亮的半圆形光谱带。
2. 次彩虹次彩虹是较为罕见的现象,通常出现在主彩虹的外侧。
次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光在雨滴内部发生两次反射和一次折射,形成一个较暗的、颜色顺序相反的半圆形光谱带。
四、其他彩虹现象除了主彩虹和次彩虹,还有一些其他的彩虹现象,如假日晕、雨带彩虹等。
1. 假日晕假日晕是在云层中形成的彩虹,而非在雨滴中形成。
色彩斑斓的世界:光的色散与彩虹形成原理
![色彩斑斓的世界:光的色散与彩虹形成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c5ca46e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d.png)
色彩斑斓的世界:光的色散与彩虹形成原理
引言
人类生活在一个广阔多彩的世界中,色彩是我们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
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原理是自然界中引人入胜的现象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光的色散和彩虹形成的原理,揭开色彩斑斓的背后奥秘。
光的色散
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通常将光看作是无色的,但实际上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子组成的。
当光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子会以不同速度传播,这就导致了光的色散现象。
色散是指光在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子被介质吸收和散射的现象。
彩虹的形成
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出现在雨后的天空中。
彩虹的形成原理与光的色散密切相关。
当太阳光照射到雨滴上时,光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
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子被雨滴折射的角度不同,最终形成了七彩的彩虹。
彩虹中的色彩
彩虹中的七种颜色分别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这些颜色的顺序是根据它们在光谱中的波长从长到短排列的。
红色波长最长,紫色波长最短。
因此,在彩虹中,红色位于外侧,紫色位于内侧。
结论
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原理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自然界中神奇而美丽的现象。
色彩斑斓的世界,充满了奇妙的变化和无限的可能性。
通过深入研究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以上就是关于光的色散与彩虹形成原理的一些探讨,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让我们一起探索色彩斑斓的世界,感受光与色彩的魅力!。
彩虹形成实验报告
![彩虹形成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1910a3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f800703.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彩虹的形成原理是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
当阳光照射到空中接近圆形的小水滴时,光线会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现象,形成七彩的光带,即彩虹。
三、实验器材1. 深色透明玻璃杯2. 装满水的喷壶3. 洁净的白色墙面或白纸4. 水彩笔(红、橙、黄、绿、蓝、靛、紫)四、实验步骤1. 将深色透明玻璃杯放在洁净的白色墙面或白纸前。
2. 用喷壶向空中喷水,使水滴在空中悬浮。
3. 拿起玻璃杯,倾斜放置在喷出的水雾中。
4. 观察玻璃杯内水滴折射出的光线,用彩色水彩笔在白纸上描绘出彩虹的七种颜色。
五、实验现象1. 当喷壶向空中喷水时,水滴在空中悬浮,形成水雾。
2. 将玻璃杯倾斜放置在水雾中,可以看到玻璃杯内水滴折射出的光线。
3. 在白纸上描绘出彩虹的七种颜色,分别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六、实验分析1. 光的折射:当阳光照射到水滴时,光线发生折射,改变了光线的传播方向。
2. 光的反射:在水滴内部,光线以不同角度反射,使得光线在水滴内部传播。
3. 光的色散:由于不同波长的光在水滴中的折射率不同,光线在折射过程中发生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的光带。
七、实验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即光的折射、反射和色散。
实验结果表明,彩虹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
这一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现象,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八、实验拓展1.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尝试改变喷水的高度、玻璃杯的位置等,观察彩虹的变化。
2. 利用三棱镜进行实验,观察不同角度的彩虹。
3. 学习更多关于光的性质,如光的干涉、衍射等。
九、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彩虹的形成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培养了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人工制彩虹实验报告(3篇)
![人工制彩虹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ed8d3a4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c4.png)
第1篇一、实验背景彩虹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景观,它是由太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反射和再次折射形成的。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遇到彩虹。
为了更好地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同时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我们决定进行人工制彩虹的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即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2. 掌握人工制彩虹的方法和技巧。
3. 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进入雨滴时发生折射、反射和再次折射,从而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人工制彩虹实验模拟了这一过程,通过控制光线和介质,使白光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四、实验器材1. 洗衣机或水盆2. 镜子3. 水滴4. 太阳光或灯光5. 白色墙壁或白纸五、实验步骤1. 将洗衣机或水盆装满清水。
2. 在水面上放置一块镜子,确保镜面与水面垂直。
3. 在水面上均匀撒上一些水滴,注意不要过多,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4. 在水盆的侧面或上方放置一个光源,可以是太阳光或灯光。
5. 调整光源的角度,使光线垂直照射到镜子上,然后反射到水滴上。
6. 观察水滴反射出的光线在水面上形成的彩虹。
六、实验现象当光线照射到镜子上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后的光线进入水滴,由于水的折射率与空气不同,光线在水滴中发生折射。
当光线再次从水滴中射出时,由于折射率的差异,不同颜色的光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形成彩虹。
七、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在水面上制出了彩虹。
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制彩虹的原理与自然彩虹的形成原理相同,都是基于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八、实验总结1. 人工制彩虹实验成功地模拟了自然彩虹的形成过程,使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彩虹的原理。
2. 通过实验,我们掌握了人工制彩虹的方法和技巧,为今后进行类似实验奠定了基础。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培养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九、实验拓展1. 尝试使用不同形状、大小的镜子进行实验,观察彩虹的变化。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一等奖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3dfa930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7f.png)
趣味物理小实验人造彩虹教案一等奖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趣味实验》教材第四章“光与色彩”一节,详细内容为通过实验制作人造彩虹,学习光的色散现象及其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光的色散现象,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和实验操作。
重点:人造彩虹的制作过程及彩虹形成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白板、激光笔、三棱镜、透明水杯、光盘、光源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三棱镜、透明水杯、光盘、光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真实的彩虹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彩虹的特点。
(2)提问:彩虹是如何形成的?激发学生思考。
2. 例题讲解(1)讲解光的色散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示范人造彩虹的制作过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人造彩虹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彩虹形成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1. 光的色散现象2. 彩虹形成原理3. 人造彩虹实验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简易的人造彩虹,并解释其形成原理。
答案:(1)准备一个透明水杯,倒入水,放入光盘。
(2)将激光笔的光源对准光盘边缘,观察光盘上的彩色图案。
(3)调整光盘角度,使彩色图案投影到白板上,形成人造彩虹。
(4)解释原理:光经过水滴时发生色散,形成彩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实验操作顺利,学生对光的色散现象和彩虹形成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其他光的色散现象,如太阳光经过棱镜分解成七彩光等。
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实验,探索更多物理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例题讲解的深度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本节课选择“光与色彩”中的人造彩虹实验,因其直观、有趣,易于激发学生兴趣。
自制彩虹原理实验报告
![自制彩虹原理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9d5a6e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a.png)
一、实验目的通过自制彩虹原理实验,了解光的色散现象,验证光通过不同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并探究光在介质中传播的规律。
二、实验原理1. 光的色散现象:当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色散,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 光的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线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三、实验材料1. 透明塑料瓶或玻璃瓶2. 食用油3. 水彩笔或食用色素4. 滴管5. 胶带四、实验步骤1. 将透明塑料瓶或玻璃瓶清洗干净,并用胶带封住瓶口。
2. 在瓶中倒入一定量的食用油,约占瓶子的1/3。
3. 用滴管滴入几滴水彩笔或食用色素,注意选择多种颜色,如红、黄、蓝等。
4. 轻轻摇晃瓶子,使食用油中的色素均匀分布。
5. 观察瓶中出现的彩色现象,可以观察到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6. 为了更好地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尝试改变食用油的种类或颜色,观察实验结果。
五、实验现象与分析1. 实验现象:在瓶中食用油中滴入水彩笔或食用色素后,轻轻摇晃瓶子,可以观察到瓶中形成类似彩虹的彩色条纹。
2. 实验分析:(1)光的色散现象:食用油作为一种介质,当白光通过食用油时,不同颜色的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色散,形成彩色条纹。
(2)光的折射现象:光从空气进入食用油时,由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不同,光线发生折射,使光线传播方向发生改变,形成彩色条纹。
六、实验结论通过自制彩虹原理实验,我们验证了光的色散现象和光的折射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食用油中的彩色条纹,这是由于光在食用油中发生色散和折射的结果。
该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色散现象。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避免食用油和色素接触皮肤。
2. 实验时,尽量使用透明塑料瓶或玻璃瓶,以便观察实验现象。
3. 实验过程中,可以尝试改变食用油的种类或颜色,观察实验结果,以加深对光的传播规律和光的色散现象的理解。
光的传播教案:色散现象与彩虹的形成
![光的传播教案:色散现象与彩虹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5014162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fb.png)
光的传播教案:色散现象与彩虹的形成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传播基本概念;2. 掌握色散现象的原理;3. 理解彩虹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1. 光的传播路径;2. 色散现象的原理;3. 彩虹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1. 光的传播路径的描述;2. 色散现象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实验器材:三棱镜、白光光源、水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彩虹的美丽现象。
2. 提问:同学们知道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二、光的传播(10分钟)1. 利用PPT讲解光的传播路径,包括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引导学生理解光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不变性质。
三、色散现象(10分钟)1. 介绍色散现象的定义,即光通过介质时不同波长的光发生折射角度不同的现象。
2. 讲解色散现象的原理,如三棱镜实验。
3. 演示实验:使用三棱镜将白光光源通过,观察色散现象。
四、彩虹的形成(10分钟)1. 讲解彩虹的形成过程,即阳光通过水滴时发生色散现象,形成七彩的光谱。
2. 引导学生理解彩虹总是出现在阳光和雨后的天空中的原因。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光的传播、色散现象和彩虹的形成。
2. 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到其他与光的色散相关的现象吗?3. 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色散现象,如太阳光透过树叶、雨后的天空等。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光的传播路径、色散现象和彩虹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了光的传播规律和自然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色散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后,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光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六、光的折射(10分钟)1. 介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速度会发生变化,导致光的方向发生偏折,称之为折射现象。
2. 讲解折射定律,包括入射角、折射角和折射率的概念。
合棱镜彩虹实验报告
![合棱镜彩虹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fbe3b5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f0.png)
一、实验目的1. 通过三棱镜的实验,了解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2. 观察和记录白光通过三棱镜后的色散效果,即形成彩虹的过程。
3. 验证白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二、实验原理当一束白光通过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在三棱镜中的折射率不同,导致光线发生不同程度的偏折,从而形成彩虹现象。
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
三、实验器材1. 一块长约10cm的三棱镜2. 一张白纸3. 一把直尺4. 一把量角器5. 阳光或人造光源四、实验步骤1. 将三棱镜立放,确保其底边与桌面平行。
2. 将白纸放在三棱镜的后方,与三棱镜保持一定的距离。
3. 用直尺和量角器测量三棱镜与白纸之间的距离,记录下来。
4. 打开光源,调整光源的方向,使光线垂直照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
5. 观察白纸上的现象,记录彩虹的形成情况。
6. 逐渐调整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观察彩虹的变化,记录下来。
7. 重复实验,记录不同角度和距离下的彩虹现象。
五、实验现象1. 在三棱镜的侧面照射光线时,白纸上的彩虹现象明显。
2. 随着光源与三棱镜之间距离的调整,彩虹的宽度、颜色和亮度发生变化。
3. 当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最小时,彩虹最窄,颜色最鲜艳;当距离最大时,彩虹最宽,颜色较淡。
六、实验结论1. 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发生色散现象,形成彩虹。
2. 彩虹的颜色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
3. 彩虹的宽度、颜色和亮度与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在实验过程中,为何观察到彩虹的颜色和亮度发生变化?答:彩虹的颜色和亮度变化与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距离最小时,光线在通过三棱镜的过程中,与三棱镜的接触面积最大,导致色散效果最明显,彩虹颜色最鲜艳;当距离最大时,光线与三棱镜的接触面积最小,色散效果最弱,彩虹颜色较淡。
2. 在实验过程中,为何观察到彩虹的宽度发生变化?答:彩虹的宽度变化与光源与三棱镜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距离最小时,光线在通过三棱镜的过程中,与三棱镜的接触面积最大,导致色散效果最明显,彩虹宽度最窄;当距离最大时,光线与三棱镜的接触面积最小,色散效果最弱,彩虹宽度最宽。
分层彩虹水实验报告(3篇)
![分层彩虹水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83626c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82.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彩虹形成的基本原理,即光的折射和色散现象。
2. 通过实验模拟彩虹的形成,观察不同颜色光的分离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原理彩虹的形成是由于太阳光在雨滴中发生折射、反射和色散,从而形成不同颜色的光带。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在水中加入不同颜色的染料,模拟这一过程,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三、实验材料1. 大号透明塑料杯或玻璃杯2. 澄清的饮用水3. 食用色素(红、橙、黄、绿、蓝、靛、紫)4. 搅拌棒5. 白色背景(如白纸或白墙)四、实验步骤1. 准备溶液:在透明杯中倒入适量的澄清饮用水,然后加入各种食用色素,每种颜色分别加入,搅拌均匀,形成不同颜色的水层。
具体操作如下:- 首先加入红色色素,搅拌均匀;- 然后加入橙色色素,再次搅拌均匀;- 依此类推,加入黄色、绿色、蓝色、靛色和紫色色素,每次加入后都要搅拌均匀。
2. 观察现象:将制作好的分层彩虹水放置在白色背景上,从侧面观察,可以看到一层层的颜色逐渐过渡,形成类似彩虹的光谱。
3. 记录实验结果:记录观察到的颜色顺序,以及颜色的变化过程。
五、实验现象通过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1. 水中形成了由红到紫的连续颜色层,颜色逐渐过渡,类似于彩虹的光谱。
2. 每种颜色的水层都比较均匀,颜色层次分明。
六、实验结论1. 实验成功模拟了彩虹的形成过程,证明了光的色散现象。
2. 实验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的光在水中发生折射时,其路径和速度不同,导致颜色分离。
3. 通过观察分层彩虹水,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七、实验讨论1. 彩虹的形成需要特定的条件,如雨滴、阳光等。
在实验中,我们通过人为加入色素模拟了这一过程,但实际彩虹的形成更为复杂。
2. 实验过程中,我们观察到不同颜色的水层较为均匀,但在实际彩虹中,颜色可能会更加分散,形成更丰富的光谱。
3. 本实验操作简单,成本低廉,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有助于学生理解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
![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1f18bf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5.png)
光的色散与彩虹的形成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是光学领域的两个重要现象。
本文将探讨光的色散和彩虹的形成机制,以及它们的应用。
一、光的色散光的色散是指光在通过介质时,由于不同频率的光波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分离成各种不同颜色的现象。
这是因为不同频率的光波在介质中遇到不同的折射率,从而导致光束的折射角度不同。
光的色散可以通过折射率与频率的关系来解释。
一般来说,折射率与介质的密度有关,而介质的密度又与光的频率有关。
高频率的光波(蓝光)在介质中传播时,由于介质的密度较大,光波会被更强烈地折射,使其偏离原来的传播路径;而低频率的光波(红光)则会受到较小的折射。
二、彩虹的形成彩虹是自然界中一种美丽的光学现象,主要是由于光的色散和折射造成的。
彩虹的形成需要以下条件:1. 阳光照射和水滴:彩虹主要是由太阳光照射到水滴上产生的。
当阳光照射到水滴上时,光会在水滴内发生折射和反射。
2. 光的色散:当阳光射入水滴后,光会发生色散现象,即不同频率的光波在水滴内传播速度不同,导致光的折射角度不同。
3. 光的反射和折射:彩虹形成的主要原理是光在水滴内的多次反射和折射。
光在水滴内发生一次折射后,部分光会被反射,再次折射,最终出射形成彩虹。
4. 观察角度:观察彩虹需要与光线成一定的夹角,这样才能看到彩虹的形成。
彩虹一般呈现出红、橙、黄、蓝、青、紫等颜色,这是由于光的色散造成的。
不同颜色的光波在水滴内经过多次反射和折射后,会形成不同的入射角和出射角,从而导致光的路径不同,观察者看到不同颜色的光。
三、应用1. 光谱分析:光的色散可以用于光谱仪,通过分析光波的频率和强度,可以了解物质的成分和性质。
光谱分析在物理、化学、天文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 彩色显示技术:利用光的色散原理,我们可以合成不同颜色的光来实现彩色显示。
彩色显示技术在电视、手机、电脑等设备上广泛应用。
3. 光学器件设计:对光的色散特性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好的光学器件,如透镜、光纤等。
光的色散和散射——天空和彩虹的颜色来源
![光的色散和散射——天空和彩虹的颜色来源](https://img.taocdn.com/s3/m/04f27859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60.png)
天空的颜色——光的色散和散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滕王阁序》中脍炙人口的名句摹写了明媚晴朗的滕王阁秋景。
我们所看到的丰饶美丽的自然风光,都属于物理学中的光现象。
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光的三大基本特性:第一,光沿直线传播;第二,光的反射定律;第三,光的折射定律。
这些内容可以很好的解释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小孔成像、水面的倒影、水下物体的“错位”等等,但它们都是将光“一视同仁”分析得到的结果。
事实上,折射定律有时候对于不同颜色的光会“区别对待”,给予它们不同的折射情况,这便是光的色散。
一、折射定律和折射率想要描述光的折射,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概念,称为物质的折射率。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一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想要描述光的折射现象,我们可以在左图所示的情境中,建立如下物理概念和物理量,并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一束在介质I 中的光线传播到介质II 中,AB 是两个介质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设光线和界面AB 的交点为E 点,则过E 点所作的、垂直于AB 的直线称为AB 在E点的法线,FE 代表的这一段光线称为入射光线,而发生折射后的光线沿EG 方向传播,EG 代表的这一段光线称为折射光线。
我们称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i ,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为折射角θ.荷兰物理学家斯涅尔(Willebrord van Royen Snell, 1580-1626)研究了上述折射现象,并提出了折射定律(又称斯涅尔定律、笛卡尔-斯涅尔定律): sini sinθ=n 21 n 21是只和介质I 和介质II 之间的关系有关的物理量,对于给定的介质I 和介质II ,n 21是一个定值。
折射率是一个数值,其单位是单位1.因为n 21是和介质I 、介质II 的相对关系有关的,反映了折射现象的物理量,我们很自然的将其称为介质II 相对于介质I 的相对折射率。
提到相对,那么II 的相对折射率如果没有确定的介质I ,就失去了意义,那有没有一种“标准”的物质,以致于我们可以用其他物质相对于它的折射率,作为该物质的“标准折射率”或者说“绝对折射率”?答案是肯定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最为理想,所以我们把光在真空中的折射率定为1,某一介质相对于真空的相对折射率称为该介质的折射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拟彩虹实验三: 找一张吸水性较好的纸条,用黑 墨水在纸条的下方浓浓地画一条线, 然后把纸条竖置在有水的碟子里 (注 意不能让水没过那条线)。 一 段 时 间 后,我们就会看见纸条上出现了一道 比较宽的、由各种颜色组成的彩色条 纹。
27 发明与创新 2009.2
光
的
色浙 江 省
散上 虞 市 春
和晖 外 国 语
彩学 校 徐
虹双 华
实
验
研 究性学习 INVENTION&INNOVATION
雾成虹。但这样形成的彩虹转瞬即逝。
为此,我们还可取一根带尖嘴(尖嘴内
径约 0.6 毫米)的玻璃管,用橡皮管与
水龙头相连。打开水龙头则能在空间
形成一抛物状喷泉,这股连续喷泉在
其周围形成无数小水珠,只要人们背
对太阳,就能观察到美丽的人造彩虹。
彩虹实验二:圆环虹实验
如果镜面不平整,那么白墙上就
取一只直径约 8 厘米的无色透明
会出现不规则的五彩缤纷的花纹。
薄壁球形烧瓶,冼净后盛满清水,并将
光的色散实验二:取一只 5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毫 其固定。另取一块面积约 50×50 厘米 2
升无色玻璃烧杯,洗净后倒入 1/3 容 的三夹板,中央钻一直径约 4 厘米小
光的色散实验一:取一只 200 毫 升无色玻璃烧杯,洗净后倒入 1/3 容 积的清水。 另取一块面积为 3 ×3cm2 平整的镜子,斜搁于烧杯壁上,与杯底 成 300~600 角。将烧杯置于阳光射入的 靠窗口桌子上。当阳光射至杯内镜面 上时,由于水与镜面构成了一只水棱 镜,反射后,在白墙上能清晰观察到有 规则的七色彩带,如下图所示:
光的色散表现在自然界中就是 彩虹。彩虹是阳光射到空中的水滴里 发生反射和折射而形成的。雨后,空气 里充满无数小水珠,它们都相当于一 个个小棱镜。当太阳光射到这些小水 珠上,经过两次折射和一次反射,便发 生色散现象,如下图所示:
下面介绍几种用实验手段来再 现彩虹的方法。
彩虹实验一:喷雾成虹 用嘴含一口冷开水,背对太阳,喷
积的清水。将烧杯置于阳光射入的窗 孔,边缘用砂纸打光滑,将其置于球形
口旁,手提烧杯,杯下垫放一张白纸 。 瓶前约数厘米处,圆孔对准瓶,且在靠
当 太 阳 光 经 烧 杯 中 的 水 后 投 到 白 纸 瓶一面上糊以白纸;再取一面 3×3 厘
上,就可清晰地显现圆弧形彩色条纹, 米 2 镜子,斜放于靠窗口处。一旦太阳
并呈有规则地排列。圆弧最外层为红 光射至镜子后,其反射光正好穿过三
色,最内层为紫色。圆弧的大小随烧杯 夹板中心圆孔,射至球形烧瓶,这时可
与白纸间距离大小而变化,如下图所 观察到:经球形烧瓶反射出落在三夹
示:
板白纸面上的圆环形彩虹,外圈为红
光,内圈为紫光,很诱人,如下图所示:
1665 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首次 发现: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七 色 ,并 称 这 种现象为光的色散。光的色散的物理 本质是白光经玻璃二次折射和一次反 射。因此,色散现象跟玻璃的折射率与 入射光波长有关。现在,我们不通过玻 璃三棱镜也可以做做光的色散及彩虹 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