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
放大染色内镜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的临床分析张国君【摘要】目的评价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诊断早期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6月~2012年3月采用结肠镜检查1280例,应用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对部分病变部位结合放大内镜及实体显微镜观察腺管(pit分型),并与病理学诊断进行对照,pit分型应用工藤分型.结果 170例患者发现大肠隆起、扁平等不同病变共195个,共检出早期大肠癌10例,进展期癌52例,Ⅱa、Ⅱb、Ⅱ c、Ⅱa+Ⅱc病变76个.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型)病变有23个,直径为15~108mm,其中Ⅱ型2个,ⅢL5个,Ⅳ型8个,VA型1个,VN型3个.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以Ⅰ、Ⅱ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0.45%;而腺瘤性息肉则主要以Ⅲ、Ⅳ型腺管开口为主,占82.48%;黏膜腺管开口破坏无结构为进展期癌的主要表现,为VN型;10例早期癌中有6例腺管开口为V型,其中VA型1个,VN型3个.结论大肠上皮表面腺管开口分型对判断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及早期大肠癌具有重要意义以及临床应用价值,可用于指导及时的内镜治疗或者手术治疗.【期刊名称】《现代诊断与治疗》【年(卷),期】2012(023)004【总页数】2页(P222-223)【关键词】大肠黏膜病变;腺管开口;黏膜染色;放大内镜【作者】张国君【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广东东莞 523945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34早期大肠癌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
近年来,大肠癌发病率日趋增加,早期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为中晚期。
因此,早期发现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已经成为医学界迫切要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1]。
手术切除是治疗早期大肠癌最常用的方法,且预后良好[2],我院采用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分型,结合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并与病理学组织结果对比。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6月~2012年3月行结肠镜放大染色检查的患者1280例。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标签:大肠癌;诊断;治疗;内镜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常已到中晚期,疗效欠佳。
早期大肠癌为癌细胞的浸润在黏膜及黏膜下层这一范围的任意大小结直肠癌[1]。
由于病变对肠壁侵犯浅,复发及转移率低,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7%,而进展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40%~50%[2]。
因此,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对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此疾病的内镜诊断、治疗的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1内镜下分型的情况早期大肠癌可根据其在内镜之下的表现分为侧方发育型(LST)、表面型、隆起型这三型。
隆起型又称Ⅰ型,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p)和广基型(Is)。
表面型还可以称为Ⅱ型,其可分为Ⅱa表面隆起型、Ⅱb表面平坦型、Ⅱc表面凹陷型三型。
Ⅱa还可以包括表面隆起中心凹陷(Ⅱa+Ⅱc)、表面隆起伴假性凹陷(Ⅱa+dep)两个特型。
Ⅱc还包括表面凹陷边缘隆起型(Ⅱc+Ⅱa)。
表面平坦型与表面凹陷型又称为denovo癌[3]。
侧方发育型(LST)为向侧方生长比向上方生长强的一种低隆起病变,瘤体较大,病变最大直径在10 mm以上,外观为颗粒状或结节状群集,又称Ⅱa群簇型。
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
前者又分为颗粒均一型(homogeneous type)和结节混合型(nodular-mixed type),后者分为扁平隆起型(flat elevate type,FLST) 和假凹陷型(pseudo depressed type,FLST)。
2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诊断内镜对隆起型大肠癌的检出率很高,可在直视下观察并取活检,而平坦和凹陷型病变往往容易漏诊。
2.1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用色素喷洒于大肠黏膜,使普通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并使表面凹凸明显。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已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并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内镜下荧光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应用进展
内镜下荧光技术诊断早期大肠癌应用进展近20多年来,世界上多数国家大肠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可能与生活和饮食习惯的逐渐西方化有关,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上升趋势亦十分显著,2002年的新发病例约为15万例、死亡8.9万例,分别居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第五和第六位[1]。
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与诊断时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关,按D uke’s分期标准,5年生存率大致为: A期90%以上,B期75%左右,C期在50%以下,D期不足10%。
因此提高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水平对于提高大肠癌的治愈率和患者的生存率有重大意义。
目前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大肠癌最为准确和敏感的手段,能直接观察大肠的肠壁和肠腔的改变,并可进行活组织检查取得病理诊断。
虽然普通白光结肠镜型不断更新、技术日臻完善,但是部分早期大肠癌和绝大多数的癌前病变在普通白光内镜下并无特殊表现,因此诊断仍主要依赖内镜医师的经验进行肉眼观察和取样活检,而根据经验进行活检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
因此,人们开始致力于研究提高内镜下活检阳性率的方法,如色素内镜、放大内镜、共聚焦激光内镜等,荧光技术便是一种备受关注的内镜活检引导技术。
1荧光诊断的原理1.1荧光产生原理具有不同内部结构的物质存在着不同能级状态的分子(或原子),当物质受到光照时,低能级状态的分子(或原子)吸收某些特征频率的光子以后,可从低能级状态(如基态)跃迁至第一或第二电子激发态,处于较高电子激发态的各振动能级的分子(或原子)通常很不稳定,在与其他分子(或原子)碰撞过程中消耗能量后返回低能级状态,或者降落至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再由这个最低振动能级以辐射弛豫的形式跃迁至基态中各个不同的振动能级,在这一过程中以光量子的形式辐射出多余能量,即产生荧光。
荧光量子的能量通常小于所吸收的入射光量子能量,所以荧光波长常大于入射光波长。
尽管几乎所有物质都有吸收光谱,但不是所有物质都能产生荧光,产生荧光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该物质分子必须具有与照射光线相同的本征频率,即能吸收激发光源发出的光并自基能态跃迁至激发态,这与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该物质分子必须具备较高的荧光效率,一些吸光物质将吸收的能量消耗于与其它分子的相互碰撞中,或耗能于一次光化学(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上海,200040)项平X I A N G P i ng作者简介:项平(1955-),男,主任医师,上海华东医院消化内镜中心副主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全国委员,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胃病学组委员,上海市消化内镜学会大肠镜学组组长。
(优选)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讲解稿
ACF可能为大肠肿瘤标记己引起关注
有助于发现和诊断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技术
•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 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
的腺管开口分型 • 超声内镜技术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617-620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 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 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无
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端的最 大直径。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 平坦型(II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 形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 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直 径,此型分四种亚型。
应用腺管开口分型诊断
I
II
IIIs
IIIL
IV
Vi
VN
超声内镜技术
• 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 准确判断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 度;已公认超声内镜是诊断大肠黏膜下 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I型 ):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 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亚蒂型); 或病变呈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 部直径。此型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 三种亚型。
IIIL型 Isp
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的陷窝分型
类型 Ⅰ
形态
特点 圆形(正常pit)
pit大小(mm) 0.07±0.02
临床意义 正常黏膜
Ⅱ
星形或乳头状
0.09±0.02
炎性病变或增生
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内镜下治疗PPT课件
2002年在Vienna,世界卫生组织对早期结
肠癌进行明确规定:病变即原位癌、黏膜 内癌及侵袭浅部黏膜下层的瘤性病变的治 疗建议是在内镜下或局部手术完整切除, 按此可完全治愈,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小。 从而避免过度治疗。
四治疗:
对Ⅰ型可行高频电凝电切有蒂较大息肉可行钛
夹止血或尼龙套扎后再行电切
的癌
以上病变仅限于黏膜上皮或侵犯固有膜,几乎没
有转移风险,并且认为这要比诊断为原位癌和黏
膜内癌更为恰当。正常黏膜中的淋巴管局限于腺
管底部近黏膜肌处,因此黏膜内癌一般不会出现 转移。
一些学者将黏膜肌层与固有肌层之间的黏
膜下层按等距离分为三份,根据癌细胞在黏 膜下的浸润深度将黏膜下癌(Sm癌)区分为 三个亚型。Sm1型癌一般无癌转移。而 Sm2、Sm3型癌有转移癌的可能
早期大肠癌诊断标准的差异
东西方(主要欧美和日本)对胃肠道癌的标 准上存在很大的差别
日本学者注重细胞的形态、异型性、结构变
化,无浸润的也可诊断为癌(17-53%)
西方学者则强调浸润,他们认为原位癌、黏
膜内癌不发生转移,故不应诊断为结直肠癌,
同时他们认为最好避免使用黏膜内癌以防止
过度外科治疗
(9%)
对Ⅱ型:1cm以内可行(EMR)内镜黏膜切除术
较大肿瘤可行内镜下黏膜分段切除术EPMR 残端2mm内无癌细胞应视为根治。 对于呈Ⅱ型病变的大肠黏膜内癌治疗的最佳方 法是EMR,EPMR
曹xx手 术前
曹xx
曹xx
直肠管状绒 毛状腺瘤伴 腺上皮轻~ 中度不典型 增生,部分 区域呈重度 不典型增生 及微灶腺上 皮原位癌变
罗xx
罗xx
徐xx3
徐xx4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2016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Pit Pattern 分型及临床意义
类型:ⅤN型Pit 特点:无结构(缺乏
Pit结构) 意义:高度可疑黏膜
下层癌及进展 期癌
窄带内镜技术(Narrow Band Imaging, NBI)
NBI是一种利用窄带光波进行成像的新 技术,强调血管与粘膜表面的细微结构
NBI工作原理
染色后普通内镜不易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
染色前
染色后
染色后病变表面结构与边界更加清晰
结直肠黏膜腺管开口分型
● 染色内镜与放大内镜联合对结直肠粘 膜表面微细结构进行分型即Pit Pattern分型, 也称工藤分型。
● Pit Pattern分型可分为5型,不仅可 以用于病变性质的诊断,还可以大体 判断肿瘤浸润的深度。
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诊断
刘德良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
早期结直肠癌相关定义
● 早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 CRC) 浸润深度限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的任意大小 的结直肠上皮性肿瘤,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
m sm
pm
ss
se
黏膜层 黏膜肌层 黏膜下层
固有肌层 浆膜层
● Ⅱc、非颗粒型及结节混和型LST粘膜下浸润风险相 对更高(>36%)。
● Ⅱc型病变越大,粘膜下浸润风险越高,超过1cm病 变的粘膜下浸润风险>70%结节混和型LST中, ≥10mm的结节易发生粘膜下浸润。
● 非颗粒型LST中有约30%表现为多灶性粘膜下浸润 ● Is+Ⅱc型病变都是黏膜下层高度浸润者。
泡影响观察的发生率
二、规范的精细操作
1. 推荐采用结肠镜单人操作法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 结肠镜单人操作法可 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 出率,但单人操作法 是有效使用放大结肠 镜的重要条件。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及治疗
义 为早 期大 肠 癌 , 定义 与 有 无 转 移 无 关 … 其 1。汤 钊
猷等 对早 期 大肠 癌 的 定 义 描写 得更 详 细 , 期 大 肠 早
癌是 指原 发灶 肿 瘤 限 于 黏膜 层 或 黏膜 下 层 者 ; 中 其 限 于黏 膜层 者 为 “ 膜 内癌 ” 因 黏 膜 层 中没 有 淋 巴 黏 ,
色 泽 改变 , 淡红 色 或 退 色 、 面 凹 凸 不 平 , 腔 气 量 表 肠
1 早 期 大 肠 癌 的 定 义 及 分 类
1 1 早 期 大 肠 癌 的 定 义 .
改 变对 凹 陷的深 浅 度 的影 响 , 壁 集 中 等 是 表 面 型 皱
诊 断 的重点 。 1 2 3 侧 方发 育型 肿 瘤 ( aea S ra igTu r .. L trl pedn mo ,
广 西 医科 大 学 附属 肿瘤 医院( 宁 5 0 2 ) 葛 莲荚 综述 刘 剑伦 审校 南 3 0 1
关 键 词 早 期 大 肠 癌 内镜
分类 号 R7 5 3 3 . ’4
诊 断 黏 膜 切 除
随着 纤维 结 肠 镜 及 电子 结 肠 镜 的普 及 应 用 , 早
伴隆 起 , 面 观察 凹 陷 明 显 。 1C病 灶 最 小 , 多 为 侧 I 但 s 癌 。 lC la凹 陷面宽 伴 边缘 隆起 , m I+ I 隆起 处 为受 挤 压 的正 常黏 膜 或 反应 增 生 黏 膜 并 无 癌 ; 型可 用 本
腺瘤 的基 础 上 【 。 4 J
蒂 型 ( s 和 无 蒂 型 (Is 。有 蒂 型 之 隆 起 的 肿 物 工p ) ) 有 长蒂 与短 蒂 之分 , 蒂者 多 为腺 瘤 , 长 如有 癌 变 时 常 局 限在 黏膜 内 , 很少 侵 及黏 膜 下层 ; 而粗 大 蒂 的 腺瘤 恶变 则 以黏 膜下 癌 (m 癌 ) 多 。“ s 居 不倒 翁 ” 观 , 外 出 血、 烂 、 疡、 糜 溃 白斑 等是 该 型 大肠 癌诊 断 的重 点 。 12 2 表 面型 又称 Ⅱ型 , 分 为 表 面 隆 起 型 ( .. 可 Ⅱ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
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
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
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
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
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
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
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
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指南】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方法(手技)的实施
【指南】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方法(手技)的实施前言早期大肠癌指癌的浸润在粘膜层(m)、黏膜下层(sm)内。
常规内镜检查能确定早期癌的诊断大多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就早期癌以及有其可能性的大肠肿瘤的内镜治疗方针加以概说。
1适应证及禁忌证内镜治疗的原则是以根治为目的但有时收到各种条件的制约只能进行姑息性治疗大肠癌治疗指南中,仅把高频电的内镜摘除作为内镜治疗,热活检不在摘除的范围内此外的烧灼等治疗或局注治疗也不在内镜治疗范围内在进行内镜治疗时,有关肿瘤的大小、预测浸润深度、组织型的信息是不可欠缺的。
1.适应的原则几乎没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肿瘤的大小及部位能够一次性切除。
2.具体的适应条件(图25-1)①腺瘤、粘膜癌(m癌),向黏膜下层的轻度浸润癌②最大径小于2cm③与肉眼型无关最大径小于2cm为原则的理由是,圈套器一次性切除的大小平均为20mm左右实际上最大径超过20mm的病变内镜治疗也是可能的作为术前内镜诊断sm高度浸润的诊断指标有“紧满感、糜烂、溃疡、黏膜集中、变形、硬化像”等根据需要,在常规内镜所见的基础上,还要参考X线造影、放大观察、超声内镜等所见术前深度诊断中,将黏膜下层3等分的相对分类(sm1、sm2、sm3)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术前诊断sm1可以考虑为sm微小浸润sm浸润的1000um中,包括除了sm1以外还有sm2的一部分最近正积极使用内镜检查(常规观察、放大观察、超声内镜)在术前试行sm浸润1000um的诊断术前诊断如果确诊为黏膜内病变的,进行分割切除也可以一般情况下,多次分割切除的不完全切除率较高,局部再发率高,要加以注意大肠的内镜下黏膜下层剥离术(ESD)手技难度很高,穿孔等并发症的危险性高,目前不是一般性治疗。
内镜切除还兼有摘除活检的诊断手段的作用。
3.禁忌证不能取得患者的同意患者不配合有出血倾向,正在使用抗凝固药的表现为Vn型腺管开口分型(基于箱根共识)的病变内镜控制不充分的部位,在进行内镜治疗困难的同时,对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对应处置也困难的应避免内镜治疗吸引透明帽法、在结肠穿孔的危险性高,是禁忌2术前准备1.知情同意大肠癌的场合要告知内镜下切除也是作为摘除活检的诊断手段,根据术后的病例组织诊断的结果,有必要进行手术等追加治疗时,要求能够理解说明穿孔发生率为1%以下,偶有并发症发生,有急诊手术的可能性说明偶有发生出血,但基本上术中可以止血,偶有术后出血,可以止血处置发生并发症时,需要禁食,延长住院时间,要求予以理解2.术前检查听取既往史、现病史,确认身体状态能否安全实施内镜治疗对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性疾病要特别加以注意特别要确认有无妊娠、抗凝固药、各种内服药、药剂过敏等血液型、一般的血液、生化学检查,传染病(HBV、HCV、HIV、梅毒等)的检查检查出血倾向(出血时间、PT、PTT等)必要时通过X线造影检查、内镜检查、放大检查、超声内镜检查等进行术前浸润深度诊断明显的癌变,用体外式超声波检查、CT等检查有无淋巴结肿大、远隔转移。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讲解稿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大肠学组
起草过程
年月:开始起草我国的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 诊治指南,起草过程中发现可供参考的高质量循 证医学证据有限,远不足以形成一个有充足证据 支持的规范性文件或指南; 所形成草案在年月日提交共识小组讨论。
因共识意见草稿争议较大又进行了二年时间的反复 磋商和修改,分别于年月日、 年月日提交共识意 见小组讨论;
本共识意见适用范围
• 本共识意见适用于结直肠黏膜起源的早期 大肠癌及相关癌前病变,同时亦适用于以 上皮成分为主的大肠非肿瘤性病变,如炎 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综合症的大肠错构 瘤性息肉;
• 本共识意见不适用于大肠的黏膜下肿物及 其它非上皮源性肿瘤(如类癌、间质瘤、 黏膜下囊肿或气囊肿、淋巴瘤及其它黏膜 下肿瘤)。
可能为大肠肿瘤标记己引起关注
有助于发现和诊断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技术
•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 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
的腺管开口分型 • 超声内镜技术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单人操作法可提高 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但单人操作法在
型
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的陷窝分型
类型 Ⅰ
形态
特点 圆形(正常)
大小() ±
临床意义 正常黏膜
Ⅱ
星形或乳头状
±
炎性病变或增生
性息肉
Ⅲ
管状或圆盘状,比正常小 ±
型大肠癌
Ⅲ
管状或圆盘状,比正常大 ±
管状腺瘤
Ⅳ
沟槽状,分支状,或脑回样 ±
绒毛状腺瘤
Ⅴ
不规则或无结构(缺乏结构)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学习
伴有异型增生的炎症性肠病每6个月随访1次,行全结肠镜 检查并多位点活检
腺瘤性息肉病行保肛手术者,每12个月随访1次,重点检
查直肠残端,发现腺瘤时及时行内镜下治疗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检、透明帽辅助的黏膜切除术及结肠某些位置的反转观察 尚有证据显示单人操作法结肠镜诊断的并发症低于双人操作法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优势:
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 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有利于内镜下初
步判断病变性质。
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Indigo Carmine)是目前最 常用的黏膜染色剂,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 具有最佳的染色效果
尤其伴异型增生者,应视为癌前病变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三、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两类基本型: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I型): 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 径(有蒂或亚蒂型);或病变旱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 大于病变头部直径
此型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3种亚型:
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无明显
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端 的最大直径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Ip
2019/7/17
Isp
Is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 PPT课件
►
其次,单人操作法有利于对微小病变的
定位观察,提高对微小病变的判别率。此外,
单人操作法更有利于需要精细操作的某些结
肠镜诊疗技术,如隐蔽位置的定位活检、透
明帽辅助的粘膜切除术及结肠某些位置的反
转观察。尚有证据显示单人操作法结肠镜诊
断的并发症低于双人操作法。
二、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图1)
►
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业已证明能明显提
► 1、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 相连;
► 2、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 3、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粘膜面,但
病变基底部无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 病变头端的最大直径。
隆起型(I型,图2)
二、平坦型(II型,图3)
► 二、平坦型(II型,图3):病变为紧贴粘膜面的地 毯样形态,可略隆起于粘膜面或略凹陷于粘膜面, 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直径, 此型分为4个亚型。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为 两类基本型
►隆起型和平坦型
一、隆起型(I型,图2)
► 一、隆起型(I型,图2):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 底部直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亚蒂型); 或病变呈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部直 径。此型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3种亚型。
►
首先,它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
离观察病灶,了解其肉眼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局部
性状和范围;
►
其次,它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可观察病灶的硬化
程度和周围皱襞的集中情况,可利用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
状发生改变,并以此判断病灶的粘膜下侵犯程度;
►
早癌的内镜下表现
隆起型肿瘤性病变(type 0-Ⅰ)图1. 食管(鳞状上皮):type 0-Ⅰ,未染色,粘膜下层癌(sm2)。
图2. 同图1病例,碘染色。
图3. 食管(鳞状上皮):type 0-Ⅰ,未染色,粘膜下层癌(sm2)。
图4. 同图3病例,碘染色。
图5. 贲门type 0-Ⅰ,翻转视野,未染色,粘膜下层癌(sm2)。
图6. 同图5病例,翻转视野,靛胭脂染色。
图7. 大肠type 0-Ⅰ,未染色,上皮内瘤变。
图8. 同图7病例,靛胭脂染色。
图9. 大肠type 0-Ⅰ,两个病变,未染色,上皮内瘤变。
图10. 同图9病例,靛胭脂染色。
表面隆起型肿瘤性病变(type 0-Ⅱa)图11. 食管(鳞状上皮):type 0-Ⅱa,未染色,粘膜内癌。
图12. 同图11病例,碘染色。
图13. 同图11病例:术后标本,未染色。
图14. 同图11病例:术后标本连续切片,碘染色。
图15. Barrett 食管:type 0-Ⅱa,多结节样病变,未染色,粘膜内腺癌。
图16. Barrett 食管:type 0-Ⅱa,小结节样病变,未染色,粘膜内腺癌。
图17. Barrett 食管:type 0-Ⅱa,多结节样病变,未染色,粘膜内腺癌。
图18. 贲门:type 0-Ⅱa,翻转视野,未染色,上皮内瘤变。
图19. 同图18病例,翻转视野,靛胭脂染色。
图20. 贲门旁:type 0-Ⅱa,未染色,粘膜内癌。
图21. 同图20病例,靛胭脂染色。
图22. 贲门旁:type 0-Ⅱa+Ⅰ,未染色,粘膜下层癌。
图23. 同图22病例,靛胭脂染色。
图24. 大肠:type 0-Ⅱa,侧性生长型,上皮内瘤变。
图25. 同图24病例,靛胭脂染色。
图26. 大肠:type 0-Ⅱa,未染色,侧性生长型,上皮内瘤变。
图27. 同图26病例,靛胭脂染色。
表面平坦型肿瘤性病变(type 0-Ⅱb)图28. 食管(鳞状上皮):type 0-Ⅱb,未染色,上皮内瘤变。
国内早期大肠癌及大肠平坦型病变的内镜诊治进展
姜泊 ( 96 ) 1 5 男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消化 内镜分会副主任委 员 , 广东省消化 内镜分会 主委 省肝病 学会副会长 。擅长消化 道肿瘤
大肠疾病的诊治 , 尤其擅长于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研究 。
周殿元 (9 5 男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 医院专 家组成员 , 1 2 -) 消化道研 究所 名誉所长 。全 国著名消化系病 消化 系肿瘤 及内 窥镜专 家。长期从事 大肠癌早 期诊 断 抗生 素相 关性腹 泻、幽门螺杆 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
更低,随着 内镜设 备及内镜诊 疗技术 的发展 , 有无凹陷、局部性状和范围 ; 其次,它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 目前 已有不 少成 熟的技 术开始 应 用在早期 大 量,可观察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襞的集中情况,可利用
肠癌的检查及治、,包括放 大结肠镜技术、 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状发生改变,并以此判断病灶的黏膜 疗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等,均有助于提高早期 下侵犯程度 ; 最后,它能接近病灶观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 大肠癌 的检出和诊断准确度。内镜下的黏膜 窝的具体分型,这一方法使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准确率显著
切 除 术 (n ocp cslR sc o , 提高,其实用性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 VI E d so i Mu oa eet n c i 型腺管开口黏膜内
E )是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 癌 占相当大的比例,VN型则多为黏膜下层深部癌。运用变 MR 方法, 对无淋巴结及脉管侵犯的早期大肠癌, 焦结 肠镜 可 以在 不作 黏膜 活检 的基础 上 判 断是 否有 肿瘤 ,并
O1 …… … sieD D tv …i i …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大肠癌作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致死率也非常高,为此,加强对早期大肠癌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早期大肠癌在过去主要以外科手术来进行综合治疗,而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关于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治疗的报道也随之增多,同时因其手术创伤小,对患者手术并发症的控制效果好,提高患者术后康复速度等优势,日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关注和重视。
1 对早期大肠癌的诊断1.1 早期大肠癌的分期方法利用内镜技术,如结合电子结肠镜,放大内镜、超声结肠镜、显微内镜等医疗设备,可以对早期大肠癌的分期进行有效的定位,结合美国癌症联合会的分期指标,对早期大肠癌的界定主要有仅对结直肠的粘膜层进行侵犯,且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现象。
加强对早期大肠癌的科学分期,对于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增强患者的存活机会意义重大。
1.2 早期大肠癌的分型特征从早期大肠癌的临床特征来分析,可以分为表面型和隆起型两大类,而对于表面型则又细分为平坦型和凹陷型,对于隆起型则主要有息肉隆起型即I型,进一步细化则有蒂型Ip,亚蒂型Isp,广基型Is。
从国内的患者群进行分析多为息肉隆起型即I型病变。
2 对早期大肠癌的内镜诊断技术介绍结合内镜技术来进行早期大肠癌的诊断,对于隆起型大肠癌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对于平坦型或凹陷型则很容易出现漏诊,因此,需要进行多种诊疗技术来进行深入分析。
2.1 内镜下借助于染色技术来判定在对早期大肠癌患者进行内镜下观察时,通过引入色素,使其能够喷洒于大肠黏膜之上,由此来进行病变观察,可以取得较好的检出效果,特别是在内镜下通过引入0.2%~0.4%的定胭脂水溶液,其能够更加清晰的显示出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特征,具有最佳的黏膜染色判断病变的效果。
2.2 借助于放大内镜技术来判定放大内镜在进行医疗观察时可以通过将病灶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如放大100~150倍,从而可以对病灶进行正面、侧面、以及中、远距离的观察,来细致的分析出病灶的特征及发育形态,如有无凹陷,局部性状特征和病变范围等。
内镜读片:早期大肠癌的肉眼分型
内镜读片:早期大肠癌的肉眼分型
内镜观察时注意事项
•观察时,要向肠管内送气,使病变过伸展,以利于术前诊断。
•表浅型的病变,在脱气和送气时内镜下表现不同,要注意。
•在肠管屈曲的部位,充分观察比较困难,要反复送气、吸气,并辅以体位变换进行观察。
内镜表现
a:0-Ip型
b:0-Isp型
c:0-Is型
d:0-IIa型
e:0-IIc型
f:0-IIa+IIc型.
0-Is+IIc型病变1例a 白光所见.
b NBI非放大所见.
c 靛胭脂色素撒布所见(インジゴカルミン撒布).
d 结晶紫染色后的放大观察所见.
病例分析
隆起型病变,内部出现表面凹陷,要考虑黏膜下层(SM)的深部浸润。
a,b:可见肿瘤边缘部位出现凹陷表现,考虑凹陷型的黏膜下层(SM)深部浸润癌。
c:喷洒色素后病变更加明显,肉眼分型为“0-Is+IIc”型
d:考虑为SM深部浸润癌。
文章来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大肠癌内镜下诊断大肠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十大肿瘤之一,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及正确处理对病人的预后,生存率,治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
早期大肠癌常无明显症状,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
据文献报道早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进展期大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50%—60%,有远隔转移者5年生存率仅有10%[1-3]。
因此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存率关键在于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但目前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在各国差异较大,日本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居世界首位,约为17%-53%[4-6],而在欧美国家,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约为9%[7-9],我国早期大肠癌的资料并不完善,各地文献报告为 1.7%-26.1%[10-16],差异较大,较之日本报道的早期大肠癌检出率明显偏低。
因此如何发现早期大肠癌,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已成为消化系疾病中亟待解决的问题[17]。
目前内镜检查在大肠癌的诊断中具有各种影像学检查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其原因之一是内镜检查不仅能直观的发现大肠黏膜的早期病变,而且能借助活检对病变进行组织学评价,结肠镜检查及其相关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大肠癌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随着染色内镜和放大内镜的应用,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平坦型病变,且具有比隆起型肿瘤更高的恶变倾向,尤其是凹陷型病变甚尤。
平坦型病变包括:IIa、IIb、IIc、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等。
据报道LST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文献报道其癌变率从8.4 %-52.5 %不等[18-19 ] , 已有动态观察表明LST可在3 年内发展为大肠癌,而隆起型腺瘤发展成癌要经过5-10年[20]。
平坦型病变镜下表现为下列征象中的一种或多种共存:黏膜发红,黏膜苍白,黏膜灰暗,易出血,血管网消失,肠黏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黏膜表面凹凸不平和肠壁轻度变形及吸气变形存在。
常规内镜检查若发现上述征象,应先用充气和吸气试验观察是否存在黏膜变形,随后用染色内镜技术观察病变表面形态和病变范围,再应用放大内镜仔细观察大肠腺管开口的形态,基本可以判断是否为肿瘤性病变及病变浸润的程度,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放大内镜观察腺管开口图像清晰,能够减少微小病变的漏诊。
染色放大内镜在结肠癌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放大内镜及黏膜染色技术的应用[21]检测大肠黏膜微小病变已成为可能,根据日本学者工藤进英的腺管开口的分型标准,对内镜下区分肿瘤性病变或非肿瘤性病变,正确指导病变的处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及实用价值[22-23]。
大肠癌可发生于各段大肠,但以左侧结肠,尤其是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可能是该段结肠内容物水分被吸收,导致其中致癌物质浓度过高且停留时间较长所致。
早期癌是指癌肿浸润仅局限于黏膜和黏膜下层。
根据WHO新的结直肠肿瘤分类的特点[24],轻度和中度不典型增生归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那些形态学上难以判断的固有膜内浸润性癌,但都缺乏浸润并穿透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依据的癌都归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个名称比原位癌更为合适,目的是避免过度治疗,防止对人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而影响预后及生存质量。
大肠粘膜腺管开口类型(图1)是近年来内镜下大肠肿瘤诊断方法的重要进展之一,方法简单实用,在国外尤其是日本已得到广泛应用。
通过放大内镜对大肠腺管开口形态进行观察,可大致确定病变的组织病理类型和早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符合率可达95%以上[25]。
根据内镜下病变的腺管开口情况,可以较准确的判断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的病变,识别非肿瘤性腺管开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I型和II型腺管开口类型的病变没有明显的临床上的意义,通常被认为是非恶性的和增宽与拉长的普通腺管开口,多见于增生性病变,避免了过度治疗。
炎性的腺管开口类型包括相当大,但被侵蚀的圆形的腺管开口如SMT腺管开口类型包含了相对坚硬的,圆的,形态上象山谷群样的腺管开口,这些形态的来由是由于肿瘤的压迫引起,从而使黏膜变薄,这些结构已在良性肿瘤的表面见到。
I型:圆形,是正常黏膜的腺管开口,对于黏膜下肿物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II型呈星芒状或乳头状,开口较正常腺管开口大,组织学表现为增生性病变;III L 型呈管状或椭圆状;IIIs型呈管状或类圆形,比正常腺管开口小,多见于凹陷型肿瘤,即IIc病变,病理组织学为腺瘤或早期大肠癌;IV型呈分支状、脑回状,病理组织学为绒毛状腺瘤;V i型腺管开口排列不规则,绝大部分为早期癌;V N 型腺管开口消失或无结构,皆为浸润癌。
研究表明,内镜下早期大肠癌及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管开口多表现为IIIs、IV、V i型,尤其是V型一经发现即可考虑诊断为早期大肠癌,通过内镜下表现还可以判断肿瘤的浸润深度[26]。
因此腺管开口分型对大肠内镜下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早期大肠癌检出率的提高。
图1.A-G:大肠腺管开口分型 A I型:圆形,正常黏膜腺管开口;B II型:星芒状;C IIIL 型:长管状;D.IIIS型:小圆状;E.IV B型:分支状;F.IV V型:细长的管状或呈手指状;G.V 型:不规则状。
染色前准备:由于消化道粘膜通常有粘液附着,这将明显影响染色效果,使放大内镜观察不清,所以要求在染色前清除粘膜表面的泡沫及粘液。
具体方法以注射器吸取预先准备好的洗净液30-50ml,直接从活检孔中注入清洗。
须注意以下几点:(1)洗净液不应用冷水而应用微温水,因为冷水可以诱发局部痉挛 , 影响观察。
(20在洗净液内加入少量去泡剂。
(3)洗净液不应直接冲击病变部位,而应冲击其边缘,使洗净液流入病灶部位,以防诱发病变处的出血。
如必须直接清洗病变部位,应尽量减小注人时的水压。
在病变有渗出的情况下,可用洗净液稍浸泡后再冲洗,仍可得到较好的图像。
对难于除去的猫液,可使用加人蛋白酶的洗净液冲洗。
另外,在操作前还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由于部分染色剂主要是碘有引起过敏的可能性,需事先向患者及家属说明,必要时做碘过敏试验。
放大内镜检查属于精细检查,较之于普通内镜检查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在检查前应向患者说清楚,以取得患者的配合。
对于内镜检查反应较强的患者,可考虑在麻醉下进行。
染色剂:1. 靛胭脂染色:靛胭脂主要用于显示勃膜的凹凸变化,主要用于上皮的染色。
由于在结肠粘膜沟较胃内浅,所以染色也差。
因此必须以水充分冲洗后方能很好的染色。
(图2)2.美蓝染色:美蓝染色,易使象肠上皮化生这样的吸收上皮、坏死组织和白苔着色。
因此,它被用于染色上皮中的肠上皮化生组织。
具体方法为使用0.25-0.5%美蓝喷洒局部,1min后,以清水充分冲洗后观察。
肠化上皮约70-80%着色。
异型细胞和癌组织出现染色性变化或不染色。
但用放大内镜判定美蓝不着色粘膜的腺管开口有一定的困难,因此,美蓝染色对于简便地判定粘膜的肠上皮化生较好,而不易发现异型增生及瘤变。
3.甲苯胺蓝染色:甲苯氨蓝与美蓝在结构、性质上相似,呈青紫色。
它与上皮内的糖元结合,用于坏死物和渗出物质的染色。
主要用于异常鳞状上皮的染色,具体染色方法为以0.2%甲苯氨蓝2-3ml散布于病变组织,立即用清水冲洗后观察,病变组织一旦染色后即不褪色。
正常上皮、再生粘膜、基底层型上皮内癌均不染色。
白苔被染成浓的青色,糜烂面被染成青紫色。
癌组织露出食管表面时也被染成青色。
为得到好的染色效果,甲苯胺蓝染色后必须以大量的水冲洗,故应尽可能的将染色剂小范围的喷洒于欲染色的部位。
4.碘染色碘可以和鳞状扁平上皮中的有棘层中所含的糖原颗粒起反应从而变为黄褐色。
因此不含糖原颗粒的上皮,如糜烂、癌上皮、异型上皮、腺上皮不染色,而被正常上皮覆盖的癌组织以及粘膜下肿瘤也会着色,需注意鉴别。
另外,由于碘具有刺激性,可引起患者胸痛,胃痛及呕吐 ,特别是在伴有反流性食管炎时反应会更强烈,碘过敏现象也有可能偶尔发生,因此在碘染色前应该让患者知情同意,尽可能使用比较稀的碘液,使用喷洒管尽量少的喷洒。
喷洒后 , 用足量的水冲洗多余的碘液。
染色的浓度和时间有一定关系,浓度稀,则褪色较快。
如果必要,对局部进行二次染色,这样可得到非常好的染色效果。
染色结束后 ,应将胃内的碘液吸掉,并喷洒中和剂硫代硫酸钠。
正常食管染色后呈现规则的条纹征样改变炎症细胞或癌侵犯粘膜固有层时,条纹征变为不规则如炎症或癌侵犯至猫膜肌层时,条纹征消失。
图2. A.放大内镜下的结肠病变;B.0.4%靛胭脂染色后的腺瘤性病变;C.粘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将病变抬起;D.内镜下粘膜剥离术后。
方法:所有患者肠道准备为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加水2000ml口服,或加行清洁灌肠至排出水样便。
染色前应尽可能将肠管内病变附近的醋留液吸尽 , 否则会影响染色。
然后清洗欲染色部位。
染色时尽量减少染色范围,否则会使整个视野变暗,不利于观察。
除靛胭脂外,其他染料染色后可在至而后再以蛋白酶清洗液小心地洗去表面的多余染料。
在放大内镜观察时,同样需要维持一个正面观察的最佳距离才能获得清晰的图像,当侧面观察难以获得最佳距离或病变重叠于皱襞的后方时,可用专用管或钳子对病变的周围进行压迫或牵拉,得病变部位正对镜面,使观察变得容易。
观察应从低放大倍率开始逐步扩大。
对于疑瘤部分,特别是怀疑SM浸润部分和凹陷部位,应以最大放大倍率观察。
对于一般患者,肠镜检查均应行至回盲部,有右半结肠切除的患者则行至吻合口处。
适应症:出现内镜下肠道粘膜发红或粗糙、血管网不清或消失的征象;易出血、肠粘膜无名沟中断、病变周围白斑中央凹陷、粘膜表面凹凸不整、肠壁轻度变形等,肠镜下如发现上述征象,必须应用充气和吸气方法来观察是否存在吸气变形,因为粘膜内癌或仅有轻度粘膜下浸润癌在气体量减少时病变周围的正常粘膜表现为增高同时凹陷部位表现更加明显;当病变明显的浸润到粘膜下层时,则病变固定且变硬,吸气变形消失。
而良性病变在吸气时,病变和周围粘膜同时增高并且没有明显的形态改变。
窄带成像技术(NBI)在早期大肠癌中的应用窄带成像是今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内镜下成像诊断技术,主要着眼于观察消化道粘膜表面的微细腺管形态及微血管形态,从而发现一些在普通内镜下难以发现的病灶,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NBI的具体原理是通过在传统红 /绿/蓝 (R / G/B )顺次式成像系统的基础上 ,使用了3个特殊优化的窄波滤光片 ,使红 /绿 /蓝光源的波谱范围相对变窄 ,波长相对变短。
研究表明[41-43]光子渗透到胃肠黏膜组织的深度取决于光源的波长 ,即波长越短 ,黏膜渗透深度越浅。
光与生物体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由血红蛋白吸收特性和生物体模式散射特性组成。
血红蛋白是吸收可见光的主要物质 ,特别是对 415nm的蓝光的吸收达到峰值 ,活体组织显示非常浓密的血管模型 ,浅层血管呈茶褐色; 540nm 的绿光射入血管内 ,血红蛋白吸收弱于 415nm ,黏膜下血管呈蓝绿色; 600nm 的红光对黏膜的渗透深度相对较深 ,且其较长的波长超出了血红蛋白主要的吸收光谱范围 ,因此黏膜深层的集合性大血管成像也相对较好 ,使大血管与周围组织有良好的对比性(图3)。